客居成鄉─屏東長治印尼華僑

印尼雅加達的余家在當時動亂的時代,長輩把祖譜、神祖牌位藏在屋頂的主樑上,在夜晚的時候把祖譜拿下來教導子孫,家族的族籍地是來自廣東大埔以及家族遷移來印尼的歷史。在清明祭祖的時候才能…….

在屏東縣的長治鄉有一群來自印尼遷居臺灣的客家華僑。自民國五十年代因為印尼排華運動許多旅居印尼的客家華人為避禍亂遷居臺灣,而在印尼當時的排華運動下所有的中國習俗或是中國文字都是被禁止、排斥的對象。就連祭祀祖先都得在室內默默小心的進行。

印尼雅加達的余家在當時動亂的時代,長輩把祖譜、神祖牌位藏在屋頂的主樑上,在夜晚的時候把祖譜拿下來教導子孫,家族的族籍地是來自廣東大埔以及家族遷移來印尼的歷史。在清明祭祖的時候才能在室內把神祖牌位拿下來安放在供桌上,並擺上祭品祭祀祖先。臨時性的供桌就朝向原鄉廣東的方向,並且按照「祖、爐、香、茶、酒、果、粄(粿)、肉、糖」的口訣,將祖先牌位、香爐、茶杯、酒杯等祭品按口訣順序依序排列;由家族的老長輩帶領著子孫一起向原鄉方向祝禱祈求祖先保佑。這樣收藏神祖牌位到清明才請出來的習俗一直延續到余家遷居長治鄉崙上村都還是這樣祭拜著。

clip_image002
余氏華僑祭祀收藏的神祖牌,並按祖傳的口訣擺放供品。

印尼客家華僑來台時,有的家戶經濟能力不足,生活清苦。而在長治鄉長興村的天主教堂因接受美援物資以及國際天主教的資助發放給來做禮拜、望彌撒的教徒。當時經濟能力不足的華僑家戶往往為了能領到教會發送的奶粉、奶油、麵粉等援助品紛紛加入長興村的天主教信仰;由於部分第一代華僑早期信奉天主教而第二代華僑也因父母的關係從小加入教會,並且受洗,參加禮拜成為天主教徒。長興村的天主教堂附設有一間托兒所,遷居來台的印尼客僑當初加入教會的家庭,年幼的子女便可免費進入托兒所。種種的優惠與援助使得部分經濟能力不足的印尼客家華僑加入長興村的天主教教會。

第一代的華僑表示子女往往比父母「虔誠」,父母往往必須承擔家庭生計的問題,而去信奉天主教,子女自小則參加種種宗教活動與儀式漸漸信仰「天主教」成為虔誠的教徒。許多第一代華僑在回應信仰問題時皆會擔心在後代信仰天主教後,「死後無人拜」的祖先祭祀問題。因此在長治鄉新潭村印尼客僑的劉家正廳就出現了祭祀祖先的遺照,旁邊又有天主的照片及十字架,這樣既要緬懷祖先又要信仰天主,成為族群遷移與定居的一種文化融合現象。

clip_image004
新潭村單庄仔的華僑劉家正廳同時供奉的祖先與天主。

遷居來台的印尼客僑祖先信仰模式,顯現了客家的傳統信仰仍以尊天地、敬祖先為主。在不同的文化脈絡下隨著在融入當地社會後,隨著不同的地方情境與文化開始轉變原有的信仰習慣,而產生一個過渡的文化變異過程。長治鄉的印尼客家移民社會由於僑居印尼時對於當地異文化的適應與調適產生了文化的變遷,一方面想像著祖籍地的社會組織形式建立移民社會,另一面在適應新移居地的社會、經濟環境過程中,其社會結構產生了一些新的內容,與當地的文化與社會更不斷的融合與反應,形成一個新的文化現象。

我未來的工作

三年後的我,會是在哪裡工作呢?是在南洋台灣姊妹會工作嗎?還是在家裡幫忙我老公的事業呢?或是在外地工廠上班呢?帶著三歲小兒子的我,看著孩子慢慢長大,常常想像著自己未來的模樣。

三年後的我,會是在哪裡工作呢?是在南洋台灣姊妹會工作嗎?還是在家裡幫忙我老公的事業呢?或是在外地工廠上班呢?帶著三歲小兒子的我,看著孩子慢慢長大,常常想像著自己未來的模樣。如果我在南洋台灣姊妹會上班,我可以發揮自己的能力去幫助其他姊妹:教剛嫁過來的姊妹們快速學中文的方法,跟他們分享帶孩子的心得,或是教姊妹們利用電腦的skype打電話回娘家,這樣可以省下很多錢。我會多鼓勵姊妹們來南洋台灣姊妹會,因為這裡是大家在台灣真正的娘家。

如果我在家幫忙老公工作,他肯定很高興,因為我們可以一邊工作、一邊聊天或是開玩笑,然後時間就會過得很快。如果有我的幫忙,老公就能放心地把工作交給,他也會輕鬆很多。下午時我可以坐在電腦前面:收收email、到yahoo拍賣買賣東西或是上網找質料,也許我還可以利用空檔時間到南洋台灣姊妹會幫忙做事。

samasama-1

假如我選擇在工廠上班,每天都有可能匆匆忙忙上下班。早上叫孩子起床時,我可能會大聲地對他們吼:「快點起來了!趕快去刷牙、洗臉吧!我要遲到了!」可憐的孩子們只能在床上打個大呵欠,伸伸懶腰,趕緊起床。到了下班時,我又開始緊張了,因為要趕去學校接孩子們下課,回到家還要趕進廚房準備晚餐。因為平日要上班,放假時只好在家裡打掃。但是再怎麼忙,也要帶孩子出去玩,算是對自己的期許,每次只要一出門,孩子總是連跑帶跳,笑得很開心呢!

以前的女人大多是家庭主婦,男人則在外打拼事業!隨著時代轉變,現在的女人工作跟生活壓力不亞於男生。受到媒體報導、 西方教育的影響,傳統的女性社會慢慢地演變為男女平等的社會。所以現在的女人啊,做的事情越來越多了,大部分都需要同時扮演著家庭主婦及職業婦女這兩種角色,下班後要煮飯、洗衣服、打掃…等做各種繁瑣的事,還要帶小孩。就算有的婆婆願意分擔家事,但做媳婦的可不能跑去休息不幫忙吧!

過兩三年後小兒子也該要上幼稚園了,我也不想要待在家裡等著孩子們下課,等著老公工作回來。我好想創造自己的夢想,我要當獨立自主的女性。可是,想來想去這可能會實現嗎?如果這樣的話,一來孩子會對我很失望,二來看著老公在太陽底下拼命工作,我會心疼,我也會不忍心,所以我不這麼能自私。我的老公又體貼又疼我,他就像是天上掉下來的禮物,如果不好好的珍惜,我會後悔會一輩子呢!

我相信,有我的支持,老公的事業會成功的(成功的男人背後都有女人的支持) 。身為媽媽,我很愛孩子,因為他們是我的一塊肉,也是我的心肝寶貝,甚至比我的生命更重要。在他們成長當中需要母愛、支持及關心。所以我沒有辦法放下孩子,去追求自己的夢想,因為我不忍心把孩子丟下不管。因此未來的工作我還是會以家庭為主。

foto-1

(本文作者為家庭主婦,原籍印尼)

我在台灣的故事

為了尋找更美好的明天,我離開家鄉,離開親人,離開寶貝兒子,從遙遠的地方,來到台灣工作。在這陌生的地方,沒有任何親戚、朋友。還沒有來台灣之前….

為了尋找更美好的明天,我離開家鄉,離開親人,離開寶貝兒子,從遙遠的地方,來到台灣工作。在這陌生的地方,沒有任何親戚、朋友。還沒有來台灣之前,在越南只有讀過十五天的中文課,什麼都不懂。我還記得來台灣第一天,我很害怕,又很緊張,緊張到不停地發抖,頭腦一片空白。

一開始,老闆想要交代事情,但是我完全聽不懂,老闆只能用手比、用筆寫或是畫畫給我看,這樣我才知道他的意思,彼此之間的溝通是非常辛苦的。幸好,我老闆都是很好的人,總是很有耐心地慢慢教導我,教我認識中文字。

我的工作是照顧一位生病的老阿公及做家事。雇主對我都很好,把我當家人看待。來到他們的家,我就多了阿公、阿嬤、哥哥和姊姊。每個人都對我很體貼,很關心我,姊姊就像我親姊姊一樣,他常常陪我聊天,讓我抒解思鄉情懷。

晚上我跟阿嬤一起睡覺,感覺好溫暖喔!睡覺時我像小朋友一樣,會踢被子,阿嬤還會輕輕幫我蓋被子。有什麼好吃,他都會留給我吃,如果我不在,也不會少我的份。他還說:「你那麼遠來到我們家,我們要對你好一點,多多關心你,讓你不會覺得孤單。」心情不好的時候他就安慰我,雖然離家背井很辛苦,但是有了他的安慰,讓我有了動力繼續留在這裡。

我ㄧ共跟他們相處了三年多。之後,我照顧的那位阿公過世了,所以我不能留在那裡,他們又介紹我到美濃。

也許是緣分吧!我來到了好山好水的地方-美濃。現在我照顧一位九十多歲的阿嬤,他們對我也不錯,阿嬤的媳婦是幼稚園老師林清梅老師。 他問我:「你要不要上中文課?」我很高興地問他:「我可以去上課嗎?」他說:「可以啊!我會幫你報名。」

我實在太幸運了,這一年來,我在廣興國小學了好多好多中文字。現在的我會看書、會寫字、會打電腦還會唱台灣的歌曲。校長和老師都很熱情,而且很善良,他們不是只教我寫字、打電腦,還教我們、指導我們做人做事的道理。

DSCN0067
阿里在華語文班成果展上,對著大家朗誦她寫的文章,一旁陪同的是她的老師余珮璇(左)。

這次南洋台灣姊妹會在廣興國小舉辦「新移民華語課程暨子女文化調適班」,由高雄師範大學華語文研究所及樹德科技大學幼保系老師指導。原本想阿嬤的病情況加重,可能無法上課,最後由老闆鼎力協助,我還是完成了這次學習。我覺得非常高興學到更多的台灣歷史、文化、藝術,終生難忘!像〈台灣的選舉文化〉、〈永遠的痛〉都是我的最愛。我再一次深深感謝姊妹會以及老師們的辛苦,也非常感謝我的雇主,感謝校長和老師們的教導。再沒多久,我要回越南了,對我來說台灣是第二個故鄉,我永遠不會忘記。

敬祝你們身體健康,事事如意。

DSCN0097

再過兩個月阿里就要回越南了。在台灣五年期間,可以學習中文讓他覺得自己很幸運,回國前可以完成華語文班的學業,是最開心的事!圖為與華語文三班師生的大合照。

(本文作者為看護,越南籍)

鄉村新移民──正負面衝擊

新移民帶來親友、遊客,讓鄉村土地需求提高,也間接帶動農地價格上漲,擁有祖產農地的村民,若出售農地將會在經濟上獲益,卻也讓鄉村原本的生活與文化之所繫–農業,在土地價格提昇下,漸有生產成本提高之障礙…..

也許是鄉愁作祟或田園的夢想呼喚,從宜蘭、花蓮到台東鄉村,這些年來陸續有捨棄繁華都會的新移民舉家搬遷。 開車途經北宜高俯看宜蘭平原,綠油油的水稻田間,此起彼落建起造型殊異、樓高兩三層、被圍起的豪華農舍別墅,純樸自然的地景已有新風貌;花蓮亦是,農舍與水田混雜的農村,似乎隨著新移民陸續遷入而更易得見。台東,靜靜的,在台灣東南角遺世獨立,更遠離都市、交通時間更長,移民遷入的考量相形更多,所以是幸運或不幸運,台東不像宜蘭或花蓮,農村風貌改變的速度慢了許多! 改變的慢,讓更早移民來台東的鄉村居民,有了適應新移民的緩衝空間;也讓公部門有機會思考,如何善用新移民的正面影響、降低負面影響。

DSCF0004
新移民的美麗庭院

新移民遷入不僅改變地貌,也代表正向交流的機會。 中國歷史上隋唐文化盛世,因緣於五胡亂華間,各民族文化與血緣的交流;同樣地,人口老化、年輕人長大就遠赴都市討生活的鄉村,是否有可能因著新移民的遷入,而帶來一些衝擊與活力? 新移民也要思考:如何才是真正的鄉間生活?

鄉間生活之所以有吸引力,不僅是好山、好水、好空氣、好土地,濃厚的人情味,雞犬相聞的熟稔,更是鄉村不同於冷漠的都市之處;然而有些鄉村新移民,倘佯在圍牆內的綠地上,住在別具風格的房舍之中,過著美國郊區般的夢幻生活,僅管在鄉村裡,卻與原居民沒有多少交流。 這樣的生活迴異於普遍以耕種為主業或副業的居民,旁人無法論斷這樣的生活,只是大隱於鄉間,空有好山、好水、好庭院的生活,卻少了人際的交流,就如同山水國畫,只有景色、沒有人物,總是缺憾。

我所居住的鄉間,居民很少將農地作為草地,僅有的屋前空地都不免種上花草或蔬菜等,珍貴的農地更不是休耕領補助就是種植經濟作物;然而新移民庭院內,大多有一片面積不小、要經常維護才能美麗的草地,透露出新移民與原居民的不同思維。

DSCF0008
新移民閒置的草地

村裡的新移民由 30多歲到60歲皆有,中壯年紀者仍有工作需要與意願,由於沒有農耕經驗與足夠農地,大都未以農業謀生,而多走入休閒觀光業。 幾間閒置房舍稍有特點,就被新移民租下作民宿; 或以農村景致與歷史為觀光導覽內容;或作觀光客之餐飲等。 幾乎村裡的新投資都來自於新移民,這現象再一次反映出新移民與原居民的不同思維。

DSCF0016
新移民租下閒置房舍

DSCF0017
新移民租下國有事業屋舍,作觀光導覽的據點

新移民敢投資這些新事業,也許是因為這是生活的方法,然而村民不願投資,是因為沒有資本? 或未與農耕相關? 或看不到背後的市場機會? 或是沒有經營的技巧? 也許後二者更多吧! 要活化鄉村、要提昇鄉村經濟,原居民需要的常常不僅是硬體建設,而是對市場的想法與眼光,對經營陌生領域事業的冒險與要領,這些是長久生活於鄉村的居民所欠缺,卻是來自於都市的新移民通常所俱備。

新移民帶來親友、遊客,讓鄉村土地需求提高,也間接帶動農地價格上漲,擁有祖產農地的村民,若出售農地將會在經濟上獲益,卻也讓鄉村原本的生活與文化之所繫 –農業,在土地價格提昇下,漸有生產成本提高之障礙,農業將更難以繼續與發展,得失之間殊難論斷。

若跳開常見的休閒觀光事業投資思維模式,是否公部門能有更多想像,可以結合有意願的新移民,從文化、教育、農業、老幼照護等社會性事業切入?或結合新移民撥冗作義工? 更融入鄉村的居民生活,用城市生活所累積的文化與見識,為腳下的土地作更多的付出,收穫將是更圓滿的鄉村生活。

都市化的趨勢在全球愈來愈明顯,聯合國調查報告指出,二零零八年全球有三十三億人口居住在城市裡,到二零五零年,都市人口將驟增到六十四億人,台灣無法自外於這股趨勢。 也許少數願意離開都市、搬至鄉村的新移民,可以與原來的居民攜手,為鄉村生活、文化與經濟的活力一起努力,為鄉村保留未來的完整性,吸引足夠的人口、形成地方經濟之生活圈,不致在這股全球趨勢下瓦解。

(本文作者為農夫,以秀明自然農法實施農事)

夏耘自然生活農莊

電子信箱: barkely.lin@msa.hinet.net

部落格: blog.yam.com/nature_farmer

漂洋過海的好味道─印尼辣椒醬

來台住了一年多,記得第一次做出辣椒醬是賣給我的堂妹,她是來台灣工作的 (外勞),在印尼她也是跟我們家買辣椒醬。在她上班的地方很多印尼勞工,她們也跟我一樣不習慣吃台灣的辣椒醬

吃飯時沒配到辣椒覺得什麼山珍海味都沒味道,是真的嗎 ? 有人信嗎 ? 覺得這是笑話吧 ! 但對我來說是真的,因為我很愛吃辣。來自印尼的我,嫁來台灣十年到現在吃什麼東西都要配辣椒,越辣越好吃。會吃辣,在我的家鄉是很普遍的事。在吃飯的桌上都會擺著一瓶還是一小盤的辣椒,吃飯配辣椒、吃麵配辣椒、吃水果配辣椒等等……。簡單説辣椒是我的開胃菜!

剛嫁來人生地不熟的地方,文化差異非常大,在飲食的方面讓我三餐吃的很不習慣,還好我有帶一瓶辣椒醬是我娘家生產的小事業。吃完我帶來的珍貴的辣椒醬,每次吃飯的時候變成沒胃口。我在想什麼時候我才可以做出娘家的辣椒醬。

來台住了一年多,記得第一次做出辣椒醬是賣給我的堂妹,她是來台灣工作的 (外勞),在印尼她也是跟我們家買辣椒醬。在她上班的地方很多印尼勞工,她們也跟我一樣不習慣吃台灣的辣椒醬,台灣的辣椒醬吃起來很鹹、不辣又不香,可是印尼的辣椒醬吃起來有甜、有辣也會香。因為吃不習慣台灣的辣椒醬以及堂妹的要求,加上我自己也很想要吃,那我就試著做出爸爸教的辣椒醬。

我的娘家住在印尼蘇門答臘島 (PULAU SUMATERA) 的棉蘭市 (KOTA MEDAN),家人有各自的工作,閒暇時兼做辣椒醬的小生意,長時間下來也累積了不少老客戶呢。爸爸的辣椒醬是從他住雅加達的堂姊那裡學來的,我想念的家鄉味就是這樣從雅加達到棉蘭,再從棉蘭到我現在的家—台灣。

剛到台灣時,我不知道台灣有很辣的辣椒叫朝天椒,我只能從家鄉帶了小辣椒的種子,種在夫家屋旁的空地上。而台灣買不到印尼的香料,我就改用台灣的配方加上我的小辣椒,味道也不錯。我夫家親戚和敢吃辣的鄰居也開始喜歡我做的辣椒醬;姊妹會裡同甘共苦的各國姊妹們,她們都很喜歡;來參訪的團體、學生也請他們吃,反應很不錯;連我七歲的兒子都喜歡呢!

DSCN3768
做辣椒醬是集體勞動的結果。

我因為參加識字班認識「中華民國南洋台灣姊妹會」,姊妹會陪我們度過來台的適應期,在這裡認識許多其他國家的姊妹,也學習很多東西,對這個組織的認同也越來越深,希望姊妹會可以一直都在,這樣可以幫忙更多的姊妹。

現在我自己也成為姊妹會的工作人員,希望可以幫忙這個組織,所以今年我們決定為姊妹會賣印尼辣椒醬,替組織賺取一些運做費用,讓我們減少對公部門經費的依賴。我很高興自己的小小辣椒醬可以幫忙姊妹會,我也相信我可以其他姊妹也可以,可以用自己一份小小了力量幫助姊妹會以及其他的姊妹。

我們的辣椒醬訂購電話:07-6830738   6831430,每瓶辣椒醬180元。

(本訊息為2009年7月28日最新更正)

DSCN0002
先甜後辣的美妙滋味,嚐過就忘不了。

海報-印尼辣醬2

(本文作者是南洋台灣姊妹會工作人員,印尼籍女性)

五味影展–新移民女性的婦女節

新移民女性來台灣的心路歷程常是我所敬佩的,由忐忑不安到下定決心飄洋過海來到台灣這一塊陌生的土地上,心想她們是如何克服內心不安的情緒,更如何把他鄉能當故鄉,讓我感動佩服的是

瓊麻園文教城鄉發展協會恒春外配中心,在今年三八婦女節特別為恆春半島各社區的外藉配偶舉辦了五場影展。「五味影展」係以影片陪伴外配學員們度過一個屬於她們的台灣三八婦女節的節日。image001
恒春區外配主任影前說明

image003
外配學員觀看影片的情形

「娘惹滋味」,描寫一個來台幫傭的外籍女生,照顧台灣家庭中患有老人痴呆症的老先生,這女生在台灣生活所經歷的一切。後來因丈夫的突發過世被迫提前回故鄉,帶著不捨的心情離開台灣。二、三年過後帶著滿心的懷念回到原來她曾幫傭的地方,人事物都改變了。眷村變高樓大廈,原本照顧的阿公被其兒子送往老人院且巳不認識她了,心傷之餘她想起幫傭時期在她鄉遇見的那位同鄉的女孩,前往看看她的近況,見到面才發覺,她巳是老板娘了,還懷了身孕幸福滿滿的。

劇情的最後部份則是以台灣的建設,高鐵為背景,期望外配姐妹們加油,然後女主角就笑笑的離開台灣了。撥放這部片時,看到現場姊妹們隨著戯劇的起伏,思鄉的心情與當初來台的酸楚一一再臨,但也因戯劇的張力,得到一些些的慰藉,得以平復情緒的波動。在分享的同時,也感謝瓊麻園文教城鄉發展協會為她們辦理這一次有意義的活動。image005

感動處還淚流…

image007
看到有趣時笑翻了

新移民女性來台灣的心路歷程常是我所敬佩的,由她們的口中說出的心路歷程,忐忑不安到下定決心飄洋過海來到台灣這一塊陌生的土地上,心想她們是如何克服內心不安的情緒,更如何把他鄉能當故鄉,讓我感動佩服的是她們可以跟一個認識不久的陌生男人和他的家人一起過日子還要相守一生,卻未曾想過來台之後可要面臨不一樣的人生及生活挑戰。

所以在這一條自己選擇的人生路上,有的人堅強面對,有人卻選擇了臨陣脫逃,也有人委屈壓抑成病,當然也有人在疾苦路上仍然相互扶持著。當他們決定在這裡安身立命,把他鄉變成故鄉,學習不向命運低頭,勇敢的生活下去,人生的路上是可以圓滿的了啦!

期待台灣社會能用平常心,把她們當兄弟姐妹,用心疼惜。她們也能感覺台灣的友好,今天的一場戲一份情,期盼永遠的傳遞下去。

(文章創作:玉英;編輯修改:王敏州)

滇緬味道在尋常巷弄

這裡是中和市華新街,85度C招牌佇立後是滇緬移工的天堂。空氣中浮盪辛香酸辣與汗水勞動揉合而成的獨特,舉目可見各式滇緬食物店號,一條街景左右兩側幾為飲食小店,一日之晨正是各地滇緬移民由四方聚集….

週末午後,我車行穿越人潮洶湧的南勢角黃昏市場,陣陣逆流的人潮,彷彿提示我逆行過後的目的地,也是叛逆於所謂本土在地的根植;來自異國的族群,落腳、生根與適應或不適應,錯錯落落一傳十、十傳百,鄉愁與鄉愁的牽繫構築異鄉空間生成…。這裡是中和市華新街,85度C招牌佇立後是滇緬移工的天堂。空氣中浮盪辛香酸辣與汗水勞動揉合而成的獨特,舉目可見各式滇緬食物店號,一條街景左右兩側幾為飲食小店,根據友人轉述,一日之晨正是各地滇緬移民由四方聚集於此飽足一餐準備為一日上工展開起點的第一站,而那樣的熱鬧盛況與交談是獨屬於那樣的族群與家鄉味,店家大膽地書上家鄉文字菜單,舉凡租屋、移工活動、移工學習識字班…等食衣住行育樂新聞都轉化為家鄉文字被重新解讀與注入外籍移工的生活。

image001
富有緬國風情的餐飲招牌。

騎樓街頭下販賣來台緬甸人士必備的語言學習第一課。

image003
因英國殖民尚保有的早午茶習慣,讓街頭隨處可見喝茶吃餅。

華新街,看在外人眼中,它或許只是一個嘗試異國美食的尋常巷弄、是一處體驗異國新鮮的場所空間。這裡保有英式殖民風情生活慣習,有早茶午茶的補充活力與悠哉閑談、有舊式樓宇打出騎樓,再放上幾張桌椅,一盅茶、一塊餅、幾個人、便可泡上一陣。我看著陌生文字綠黃相間、鮮豔而又濃烈映入眼簾、穿心越嶺領我去幻想遙遠國度的一切,轉換地域空間來到台灣求生讀書的滇緬子民,是家鄉的氣味匯聚各路人馬落腳此處,我們開店販售挾帶海洋氣息而來的一切。這張唱片與那套緬式風情月曆、那本緬華字典與日日新鮮的緬文日報,串聯起生活圈與故鄉情報的交換。連路口的牙醫診所,都還是緬甸華僑開設。除開食衣,精神組織與緬甸移工的關係更是不可分,在華新街區還是保有緬甸移民之宗教組織與空間,透過固有的精神組織連結起家鄉在異地的想像。

image005
專售緬甸食品貨物及思鄉必備國際電話卡的雜貨店。

image007
緬甸華僑所開設之診所。

身在異地的滇緬移民,特殊族群在此區的政治選票與利益,也讓這群領有身分證的子民成為政治選舉中不可忽視的一群。也因為如此,每逢選舉此處反而成了兵家必爭之地,並且戰況猛烈,各方拉峙勢力不容小覷。只是聽聞縣府有意將此區一律統一化為異國風情之觀光商圈,一來經由滇緬異國情調創設特性,二來看到的是抹滅有機生長的秩序,反倒為了乾淨整齊的市場化而捨棄這些蓬勃有力因應在地而生的看板與生活模式。或許取代的是一格一格的店租小間、具有特殊圖騰的整齊路燈、一致統一的招牌模式、觀光與商業需求的入口意象….。或許…或許…滇緬移民唯一思鄉的場所,又再度被公共性給入侵統馭、這唯一的唯一,似乎…也開始失風去味….。

【閱讀新移民小說】妮娜

本書是一個關於台灣女人與外籍新娘的記實體故事,作者替這一群新台灣之母留下一段深刻而寫實的庶民生活史。媒體的資料顯示:一個台灣人本身或親朋好友中有嫁娶外籍配偶的比例是46.1%的高比例….

書名:「妮娜──來自南洋的妯娌」作 者:曾心怡
類 別: 小說
出 版: 白象文化
出版日期:2008/3/5

南洋,曾經是台灣男人經商致富的國度。現在,則是台灣男人娶老婆的熱門地點。

這一群台灣的新移民和大陸新娘一樣,以一種語帶歧視的稱呼被喚做「外籍新娘」。她們在台灣落地生根,在都市、鄉間、窮苦與小康的家庭裡,為台灣生下一個個流著不同文化血液的新台灣之子。但是,她們的付出不一定會替自己帶來好運,這一群被媒體稱為「隱形族」的台灣母親,已在台灣留下許多幸福與悲慘的故事,但這些故事卻還沒被大量書寫出來。

外籍新娘的故事寫不完
這一群來自南洋的女人,在我們身邊及生活中出現的頻率越來越高,但是你我都可能不常將她們當成一般的台灣女人一樣看待。因為常識告訴我們:她們若不是被買回台灣的外籍新娘,就是來從事底層工作的外籍勞工。由於一般人很少正眼看過她們,也不太想多瞭解她們,她們才會像一個隱身在台灣社會的族群一樣,被嚴重忽略掉。

本書是一個關於台灣女人與外籍新娘的記實體故事,作者以其紮實的文學創作功力,替這一群新台灣之母留下一段深刻而寫實的庶民生活史。
媒體的資料顯示:一個台灣人本身或親朋好友中有嫁娶外籍配偶的比例是46.1%的高比例,正如作者在自序中所言:
每個台灣人身邊都會有像故事中主角「妮娜」那樣的「新移民」,你可能要稱呼她「嫂嫂」、「小嬸」、「舅媽」、「叔婆」,甚至是一句「媽媽」。

就算你身邊都沒有「妮娜」這樣的姻親,但是或許你早上上班前可能剛從一個「妮娜」手上接過早餐,中午吃自助餐時幫你結帳的也是「妮娜」,晚上加班完買個路邊攤當宵夜,還是「妮娜」在掌廚。如果你身上的衣物、包包、鞋子都還是made in Taiwan,那麼縫上標籤、打包、搬貨的可能也都是「妮娜」。

我們的生活,正在被「妮娜」這樣身分的人所包圍,我們的孩子也一樣正在和愈來愈多的「妮娜」之子一起上學和成長。這樣的新移民家庭已經不能算是弱勢,但在現實的社會氛圍與處境裡,她們卻仍未受到應有的尊重與重視。

十八年之後,外籍新娘還是少數族群?
本書是外籍新娘的故事,也是台灣女人與外籍妯娌的故事,更是台灣許多家庭每日在上演的真實生活。

故事的只角「妮娜」是依神明指示,從印尼娶回來替患有精神疾病的博武「沖喜」的。妮娜是個單純賢淑的女孩,她青澀的模樣和台灣十六、七歲的年輕女孩幾乎沒兩樣,依她的條件若生在台灣,肯定不會下嫁博武,但是當她成為台灣人口中的外籍新娘,好像她擁有幸福的權力也「理所當然」被打了極大的折扣。

其實有許多像她一樣的外籍新娘資質相當聰穎,若不是因為嫁到台灣就被人看矮了好幾截以至於自信心退縮,不然若以她們的能力和個性來看,絕不見得會比台灣女人差。和她同樣嫁進彰化章家的佳玉,經常和妮娜有生活上的互動,透過她客觀但同為女人的雙眼,佳玉帶著讀者看到了她外籍妯娌的苦悶與希望,以及許多外人不一定能從她的眼神解讀得出來的想法與情緒。
作者讓我們看到牽動著妮娜與婆家親人之間相互依賴又競爭的敏感關係,她也藉此故事告訴讀者:

不需要戴上憐憫的眼鏡,不可以用歧視的眼光,就只是好好的聽聽她們。或許了解了之後,你除了擔心M型社會更加明顯之外,還要好好想想十八年後的台灣究竟會是怎麼樣的樣貌?誰才是少數族群?

這是一本期望促進不同族群相互瞭解與包容的書,也是數十萬新台灣之母被忽略的真實故事之一。正如原住民與客家族群一樣,我們需要更多的「新移民」論述和故事,來豐富我們對新文化元素的認識,畢竟新的文化基因與生物基因已經大量融入我們的血液與生活之中,你我都不可能再去迴避、不去正視她們的存在。

更多的訊息請至「印書小舖」

http://www.vital.com.tw/ps/book/book_content.asp?bo_id=232&hitid=285

北平西路藏印尼

越過車水馬龍的中山北路,過氣的新光三越前襯橘頂屋瓦藍霓字樣台北車站。地基突然下凹幾公尺自行圍合成一方空間國度。印尼炒飯、正宗印尼燒烤、印尼海鮮料理…,屋簷下聚集三三兩兩來回味家鄉美食的印籍勞工…

越過車水馬龍的中山北路,我循著友人所指引的方向前進,過氣的新光三越前襯橘頂屋瓦藍霓字樣台北車站。地基突然下凹幾公尺自行圍合成一方空間國度。這裡是臺北市北平西路,所擁有的是不規則下凹基地與二、三十公尺的狹小巷弄,範圍感覺不大,小小區域恰好合適思鄉聚會與哈拉聊天。聞香而下,印尼炒飯、正宗印尼燒烤、印尼海鮮料理…,屋簷下聚集三三兩兩來回味家鄉美食的印籍勞工,彼此交換著同樣語言的溫度,在這裡能夠找到的不只是家鄉美食,人與人間的接觸、交換訊息、訴苦抱怨、甚或是歡祝狂歡…,這裡有來自同一國度的熟悉,告訴彼次在異國打拚的生存規則。

更多的是各式能夠帶走的印尼零食、泡麵、飲料與小食,讓疲累的軀體在食感間再度蓄積活力。三兩家的印尼商店,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包吃包喝包娛樂包閱讀包裝點!販賣國際電話卡牽繫兩地相思、有越夜越美麗的二樓卡拉OK,飲酒作樂與歡聲歌唱繞樑在繁華市中心的心臟地帶,以來自外地的移工姿態攻佔市區,族裔地景生成在此。

image009

image015-1

image011image013

當我走進此區,彷彿自己是誤闖禁地的外來者,干擾了辛勞一週的同質聚會,引來好奇與陌生眼光關注。的確根據友人行前提醒,北平西路印尼籍移工的聚會場所是較具排外性與地域性的。這座台北城,透過各籍移工的雙手與汗水打造光鮮亮麗便捷舒適的交通系統、華樓高宇。僅僅留存這一方喘息空間供週末時聚眾取暖,城市內不同族群的空間場所,代表的是城市成員的多樣化與關注需求,我們欣賞城市空間的流轉變化,而不只是實體城市高低起伏,簇生土地上的族群是學習友善城市、友善生活的第一步。

如果有那麼一天我不再因為自己的狹隘而對擠身滿車菲律賓籍移民感到恐懼、有一天對來自各地的移民群聚不再以異樣眼光或者新鮮好奇的心態看待、有一天各色各語人種自然且平實地存在既有社會生活之中;族裔地景空間各是其在外家園的場所,毫不做作與自在地在其間上演尋常生活。多元文化族群的空間不是請求命令他者適應與順從,從心開始尊重,族裔空間將不會是這樣晦暗難以見人的躲藏。

小地方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