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粽立體紅包的誘惑

師兄發送的立體粽子型紅包可是自創的,未申請專利,外型有稜有角,大家都說粉有看頭;紅包上頭還一筆一劃親自寫上了「幸福,就在我家」、「一彎一風景」、「新年,從心開始」等等從生活中歷練出的金句…

「普門老闆,今年有沒有紅包?」年還沒到,小朋友已經等不及頻頻發問了。

紅包之所以人人喜愛,因為很具體,所以績效好的企業主為了感謝員工一年的辛勞,年終總會大方送。流行一時的紅包場,則自有存在的特殊背景與文化。

政治人物時興發送紅包,而且數量一年勝過一年,李登輝總統是創始者,也讓三芝老宅成了熱門的景點;陳水扁總統,則讓官田西庄祖厝風光了八年;馬英九總統為了不忍讓民眾在定點排隊中飽受風寒、淋雨與久等,改為全台走訪來發放,或由於過度疲累,有笑容不足的改進空間。至於慈濟證嚴上人發放「福慧紅包」來祝福全球的慈濟人,也行之有年,金錢部分雖然只有象徵性的一元銅板,卻廣受歡迎與珍惜。

甲仙山城「普門」小店的游師兄,竟也於民國九十七(2008)年發送起紅包來,難道他是政治人物?非也;或者是教界耆宿?非也。只因民國七十七(1988)年師兄一身是病回到家鄉甲仙,一直受到鄉親老小的鼓勵與照顧;九十六(2007)年八月,更在兄、嫂、姊與姊夫的疼愛下,以低價繼承了父母留下的祖厝,免除了三十餘年稅厝企(即租厝)的辛苦,所以九十七年除夕夜起,乃以感恩的心情,給每個進入店內的來客一個紅包以增添喜氣。

師兄發送的立體粽子型紅包可是自創的,未申請專利,外型有稜有角,大家都說粉有看頭;紅包上頭還一筆一劃親自寫上了「幸福,就在我家」、「一彎一風景」、「新年,從心開始」等等從生活中歷練出的金句,收受者常有心靈的激盪;而唯一令人討厭的,是紅包中一般必備的銀兩連一元都沒有──這麼寒酸的紅包,竟然還會有人索取,葫蘆裡到底填裝了什麼秘密呢?

師兄慈悲,特別公開了巧手別具的紅包製作過程與裝填物,希望這一不以金錢為尚,送者大方受者實惠的粽子型立體紅包,能開創出值得你我細細品味的新紅包文化。

1、選用香水紅包袋(紙質較硬)

1cimg1108-360.jpg

2、開口用膠帶黏起來

2開口用膠帶黏起來CIMG1109

3、紅包袋對摺後割開

3紅包袋對摺後割開CIMG1113

4、在開口處對摺出摺痕

4在開口處對摺出摺痕CIMG1112

5、從摺痕處向底部兩角各摺一線

5從摺痕處向底部兩角各摺一線CIMG1115

6、在三角摺痕中寫上金句

6在三角摺痕�寫上金句CIMG1118

7、裝入人見人愛的金莎

7裝入人見人愛的金莎CIMG1121

8、將摺痕向兩側拉開用膠帶黏住開口

8將摺痕向兩側拉開用膠帶黏住開口CIMG1122

9、粽子型立體紅包完成了

9粽�型立體紅包完成了CIMG1129

10、今年第一個紅包領受者蔡萬達先生端注著金句的內容

10今年第一個紅包領受者蔡萬達先生端注著金句的內容CIMG1125

入住慈濟大愛村,倒數計時

為迎接首批住民入住,大愛園區施工單位持續日夜趕工,慈濟則連日來動員大批志工,將各項家具搬進各永久屋佈置,連白米、醬油和鍋碗瓢盆都一應俱全,「災民只要帶著隨身衣物就可入住,重新展開新生活。」

編按:

2月11日慈濟大愛村即將舉行落成入厝儀式,高雄縣約有近600位災民將於年前入住新家。在高雄縣災區中,除選擇大愛村為遷居地的災民有新家可過年外,尚有還在爭取自立建村或準備在五里埔建立新家的小林村民仍住在組合屋中,等待重建記憶中的聚落。

同時,回山上的那瑪夏鄉、桃源鄉族人則還在努力爭取避難或中繼安置,族人表示「目前連一個柱子都還沒立起來」,對照歡喜入厝的山下大愛村,其他災民的心情更是五味雜陳。

以下記者針對即將進住大愛村過程的報導,其他災民面臨的處境,也將有後續系列報導。

──────────────────────────────────────────────────

高雄縣政府7日舉辦首批慈濟大愛村永久屋漢民配住抽籤作業,符合抽籤資格共有158戶,但26戶缺席,實際到場抽籤有132戶,另232戶原民戶則交由部落長老和頭目協調配住。

杉林鄉慈濟大愛村永久屋積極日夜趕工中,目前約有700戶中、小坪數(14、28坪)完工,為讓88風災災民趕在農曆年前進住過好年,高雄縣政府7日在旗山鎮鼓山國小樂活館舉行永久屋配住抽籤作業,上午第一梯次先安排甲仙鄉小林村災民抽籤,下午第二梯次再由六龜、杉林、甲仙鄉(小林村除外)和旗山鎮災民抽籤。

抽籤住戶完成報到手續後,先抽取順序籤,工作人員再依順序籤順序依序叫號抽地址籤,決定永久屋分配的地址,抽完籤的住戶,即可馬上與慈濟專人聯繫看新家,並確認搬遷進住時間。

990208c2ji4201003-400.jpg
杉林鄉慈濟大愛村永久屋目前約有700戶中、小坪數(14、28坪)戶數完工。(蘇福男攝)

2010-02-04
慈濟大愛村永久屋外觀。(蘇福男攝)

高雄縣政府民政處處長邱志偉表示,永久屋的配住作業分漢民、原民兩部分進行,名單均由縣重建會審核提供,漢民配住是採抽籤方式進行,原民則尊重部落長老和頭目制度,由其全權協調處理。

民政處3天前才拿到首批審核名單,隨即展開抽籤籌備作業,原本抽籤地點選在永久屋旁的杉林國中,但由於杉林國中已堆滿準備入住的災民家當,因此改在距離永久屋最近的鼓山國小。

邱志偉說,7日是首批漢民配住抽籤作業,配住的房子小大共分大、中、小三個坪數,分別為14、28和34坪,重建會提供名單原有163戶,但6日臨時緊急通知其中5戶尚需補件,因此7日符合抽籤資格為158戶,有26戶缺席,實際到場抽籤為132戶,將等農曆過年後與下一批住民共同抽籤。

7日符合抽籤資格的小林村民有20戶,但只有12戶到場抽籤,原預定2小時的抽籤時間,不到半小時就抽完,一名村民抽完後眉開眼笑說,「下週過年終於有新房子可住了﹗」有人一確定新家住址,則迫不及待趕赴杉林大愛園區看新家。

而為迎接首批住民入住,大愛園區施工單位持續日夜趕工,慈濟則連日來動員大批志工,將各項家具搬進各永久屋佈置,連白米、醬油和鍋碗瓢盆都一應俱全,「災民只要帶著隨身衣物就可入住,重新展開新生活。」

2010-02-01
一名小林村民抽完籤後眉開眼笑說,「下週過年終於有新房子可住了﹗」(蘇福男攝)

2010-02-02
慈濟志工忙著將各項家具搬進永久屋佈置。(蘇福男攝)

2010-02-05
慈濟大愛村永久屋家電設備全新,連白米、醬油和鍋碗瓢盆都一應俱全。(蘇福男攝)

2010-02-06
鳥瞰慈濟大愛村永久屋。(蘇福男攝)

走錯棋的邊緣災區重建

災後的第102天,我們探訪了甲仙的班芝埔及滴水地區,這兩處可說是莫拉克颱風的棄嬰災區,當外界看到小林滅村消息,卻忽略了甲仙其他人煙稀少、土石卻鋪天蓋地的邊緣災區。導覽我們踏勘的游永福師兄,就指著盤沿…

災後的第102天,我們探訪了甲仙的班芝埔及滴水地區,這兩處可說是莫拉克颱風的棄嬰災區,因為當外界因從媒體看到小林滅村消息而知道甲仙受災情況之際,卻也同時忽略了甲仙其他人煙稀少、土石卻鋪天蓋地的邊緣災區。

所幸,居民憑靠著自食其力與雞犬相鳴的互助力量,在大雨土石來襲當時暫時逃過了一劫。不過,幸運之神被未特別眷顧這些少到幾乎被遺忘的人,面對昔日桃花源變成窮山惡水的家園時,他們的重建之路卻比小林村來得受官方擺佈。

儘管莫拉克是台灣史上降雨最大的颱風,而對慘烈的災情,官方也多所推罪於此,但平心而論,天災之足以為害,還是得助於人禍。

導覽我們踏勘的游永福師兄,就指著盤沿班芝埔的油礦溪說,去年卡玫基颱風來襲時,油礦溪就已經受創嚴重,當時下游河段地區,更因水利設施設計不當,讓馬路宛如引水道,將大量的洪水排進甲仙市區。

事後游師兄甚至還自行勘查了一個多月,同時提出還地於河的呼籲,可惜相關單位就是聽之不聞、視之不見。今年莫拉克颱風再度侵襲此區,使得油礦溪上游的新、舊土石一併沖刷下移,將河床墊得幾乎與路齊高。

游永福師兄強調:「水,真的有自己的道路,不可拂逆。」而經過了這些教訓,崩坪坑住戶現在也終於知道不得不疏散,此時假如政府願意用合理的徵地或補償費,一方面還地於河,一方面協助居民遷居安頓,這樣就根本不必為了區區數十戶的住家,而需要年年耗費這麼多經費來治山防洪了。

可惜此地的重建就像一步走錯路的棋,在更深入山區的路邊,我們已經看見林務局豎立的班芝埔溪(即油礦溪上游)整治工程的告示,以及在溪床上猛挖土石的怪手。

並不是居民不相信工程治水,而是事實一再證明沒有全盤考量而急就章的工程,實際上是沒有用的,現在蓋設施花的錢,也只是等著下次被沖倒水裡而已。更何況此河川的疏濬、重建好像根本不關整個甲仙地區居民的事,官方的重建政策永遠不取經於人與溪相安相好的在地智識。

1-1806135440

另一頭滴水地區居民的情況則更無奈,走訪巧遇的幾戶人家都表示:現在只能先回來整理,至於接下來該怎麼辦,也只能走一步算一步。 陳金乾先生說目前已經在外租屋,也向公所申請永久屋,但由於房子未倒、沒有人傷亡,現在已經過了二個多月,問政府也說不知道會不會通過。

我們可以感受這些弱勢災民心忐忑不安的心,房子本身雖然是安全的,但外邊滴水溪河床高達一層樓高的土石,連棄置場所都很難找到,怎麼可能疏濬得完。

2-1806135441
房子好好的、沒有人傷亡,但外邊滴水溪河床高達一層樓高的土石,連棄置場所都很難找到,怎麼可能疏濬得完。

而當時容納附近住戶避難,位居地勢高穩且糧水算寬裕的游輝燃則表示:

最鬱卒的是災後外界都對我們不聞不問。我家裡地勢很穩固,但到市區街上一定要經過溪床,現在也不知道怎麼辦?叫我去排隊登記永久屋,家裡好好的,怎麼有臉去呢!我認為應該留下來給更需要的人住。

其實,除了小林村外,甲仙像班芝埔與滴水這樣的邊緣災區還真不少,一來是無法像小林重建會這麼夠力,能將災民聲音上達天聽,一來又因政府執行重建時,往往錯置資源、政策不明,更不符災區所需,也難怪災後百日各地災民紛紛起義。

我們在此呼籲政府,切莫輕忽這些走錯棋的邊緣災區重建,宜及時調整各單位的步調,避免不是盡信工程就是不聞不問的情況再度發生,而應確實做好對症下藥、因地制宜的災後重建。

(作者為旗美社大甲仙、茂林災區專案執行)(本文原刊載於「旗美社大部落格」)

期待多年的滋味─甲仙燒焿與焿粽文化採集紀錄片

經過四個小時的滾煮後,為了檢視焿粽是否熟透,工作同仁撈起並剪下了一粒焿粽,期待與關愛的目光馬上匯聚過來,就在包裹的竹葉打開後,黃橙、熟透且略微透明的朮米(即糯米),以強烈卻又柔和的對比,耀現在深綠的竹葉…

編按:

「甲仙的燒焿與焿粽文化採集」記錄片,已於10月21日舉行試映會,經過熱烈討論後,正進行最後修正的工作,最慢11月下旬即可正式推出。今游師兄特先將精采的文化採集過程記錄下來,並首度在小地方披露精采的系列照片以饗讀者,期能讓古老的燒焿文化在台灣落地生根。

期待中的焿粽終於出現了!

經過四個小時的滾煮後,為了檢視焿粽是否熟透,工作同仁撈起並剪下了一粒焿粽,期待與關愛的目光馬上匯聚過來,就在包裹的竹葉打開後,黃橙、熟透且略微透明的朮米(即糯米),以強烈卻又柔和的對比,耀現在深綠的竹葉上頭。有了美好的色澤,口感又會如何呢?

急著想知道答案的麗華,舉起筷子夾了一小塊湊近鼻子聞了一聞,「香!」只喊了這麼一個字,便將熟透的朮米塊放入口中,嚼了一下、兩下、三下,「好吃!」兩個字又脫口而出。於是,第二粒焿粽、第三粒焿粽……便接續打開了。

981108-shaogeng-360.jpg

等待了六年的我,面對擺在眼前的火灰水焿粽,不禁想起六十餘年前,以火灰水浸泡朮米來綁粽,還一直是台灣的焿粽文化之主流,忽然百感交集,竟不忍動手……。

探討焿事的拙文〈台灣特有字〉、〈焿事知多少〉與〈就地取材的智慧〉,分別於於民國九十二年、九十三與九十六年在媒體發表,不少朋友都希望能將已中斷六十年以上的「焚燒草木成灰,沖泡焿水綁粽」的過程,來一次實作體驗。其實,更想進行實作體驗且錄影記錄,而讓始於清朝時期的甲仙燒焿文化得以傳後的倒是我自己,因為這項先民就地取材的精采技藝,由於久無運作,且耆老快速凋零,正面臨失傳關頭。

只是,周遭的朋友皆無錄影履歷;期待中的鄉內相關科系大學子弟,畢業未久即北上就業,無暇在一段時間內配合錄製與剪接;若要聘請專業錄影師,又無經費。所以事雖急,也只得耐著性子等候了。

去年,愛鄉工作同仁梅蘭、淑如與淑卿,參加了高雄縣婦幼館的「用影像說故事」課程,老師要她們繳交學習成果,因九月十五日辛樂克颱風引發了甲仙大橋斷橋事件,三位同仁討論後乃以該事件為主題,借來錄影機攝錄並剪輯了六分鐘的記錄片,成果獲得老師的鼓勵與媒體的注目。錄影人才的出現,讓期待已久的燒焿文化採集工作出現了曙光。

由於親身經歷過「燒焿綁粽」歷練,且最能細膩描述相關製程的家慈,已於民國九十六(2007)年五月二十六日,以九一高齡辭世,乃另行邀請本鄉阿里關庄七十八歲的耆老陳有福先生,還有我家八十四歲的六嬸游詹梅女士,進行錄影訪問與實作指導。

w98.4.19錄影師與鹼粽文化採集1

w98.4.19鹼粽文化採集2

在尋找本地燒焿首選樹木埔薑仔時,路過了興隆精舍,心達師伯將訊息告知俗家是在屏東楓港的見安師,見安師立即與七十九歲的父親詹新撤聯絡,只隔了幾天,便收到老先生寄來的兩大袋楓港盛產的埔薑仔薪柴。

想著老先生,在自己與朋友的山園,滿頭大汗地推拉著鋸子,鋸下埔薑仔樹,再一段一段剪裁成兩尺長,接著搖搖晃晃肩挑回家,還得裝袋綑綁宅配,這種素昧平生的盛情及為保留文化的付出與用心,真是教遠方的我及工作同仁們感動不已!

w詹新撤老先生從楓港寄來的埔薑仔柴980317CIMG7364

當然,薪柴份量還是不足,經向相關權責人員說明之後,即在鄉內公共造產地進行採集,為了讓該棵埔薑仔樹持續成長,我們只取用地面四尺以上的枝幹,如此,也可讓留存的老樹幹,在長出新枝之後更為強壯。兩批薪柴合計約250斤,經過足足七個小時的焚燒,才得到2.5斤的火灰,這種比例懸殊的落差,著實讓我嚇了一跳;也難怪耆老說薪柴至少要百斤以上了。

w進入桃花心木林尋找埔薑仔9804a01 (23)

w尋找埔薑仔合影於加冬老樹之下a01 (42)

w焚燒埔薑仔柴取火灰合照a (11)

衡諸早期,家家戶戶皆有大灶,日日焚燒薪柴來煮飯,來燒菜,來熱水,天天都有火灰產生,除了當肥料使用,要清潔器物或廚具時,便使用火灰水,老人家說清洗得乾乾淨淨;要洗頭髮時,也使用火灰水,老人家說洗滌得清潔溜溜,可說非常方便。

端午節要到了,除了以火灰水浸泡魷魚乾來綁鹹粽,更將灶坑裡的火灰鏟起,小心置放入已滾的水裡,接著攪拌攪拌,過濾之後即是好用的焿水了,以之來浸泡朮米綁粽,便有甘香自然的好風味,也讓不起眼的灰燼,徹底發揮了物盡其用的功能。

w98.5.16以埔薑仔火灰燒製鹼水1

那麼2.5斤的火灰,到底能沖泡多少焿水呢?第一次,我們先以1.5斤的火灰,沖泡並過濾出酸鹼值約9.5度的焿水16斤,再熬煮濃縮成酸鹼值約10.5度,比重約4度的焿水13.5斤,接著以10斤焿水來浸泡10斤朮米綁粽──

這批隆重重現六十餘年前傳統風味的焿粽,在出鍋後第三天,食品加工科畢業的秀琴在百忙中前來關心,因已用過午餐,乃與我及另一同仁三人分嘗一粒,且完全不沾果糖或蜂蜜等搵料,品嘗了兩口之後,秀琴說了:

「沒有化學鹼的刺舌與嗆鼻味!有的,是天然焿的香味,是竹葉的香味,是朮米的香味,還有朮米的甜味,真是眾味並陳且同香哩!」專家不愧是專家,大家對火灰水焿粽的感受,全由秀琴一口道盡了。而後學我,則有後續體驗,即粽子下肚良久,口中仍然餘甘猶存,且津液源源而出,真是美妙!

哦!但願這一生產過程永遠符合環保思潮的火灰水焿粽天然美食,在劣幣驅逐良幣,非自願經歷了那麼長久的冬天之後,能因記錄片的完成,再度以亮麗、橙黃的樣貌及眾香齊聚的好口感,在人間乍現無限春光。

w閉上眼睛,火灰水鹼粽DSC00307

風雨飄搖中的甲仙蔓花生家族

無論對人的健康或是對土地的維持,蔓花生家族的成員們都深深了解他們的重要性,在與成員們談話中見不到資本主義式的言論,所聽到的,都是不斷為下一代著想的顧慮,這些是在災區所體會到的台灣溫情之外的另外感動。

我們社團在幾個月前向旗美社區大學接洽,計畫在暑假時來到美濃一帶,到附近鄉鎮進行農業的體驗與訪調,並交出幾份報告。但是,颱風莫拉克重創鄰近地區,災情嚴重,對農業的受創慘重。見到這樣的情況,我們負責甲仙地區的小組,臨時變成救災兼災後訪調小組,在協助救災之餘進行農業訪調。

關於蔓花生家族,他是一個由甲仙地區農民自己發起的團體。他的成立過程與成員結構很有趣,一開始是旗美社區大學開了一個以有機農業為主題的「農業共同成長班」,班上的成員散佈在甲仙市鎮區、五里埔、關山村、小林村,甚至還有的住在三民鄉娜瑪夏地區。

因為成員們的關係非常好,他們不想彼此緊密的連結在課程結束後跟著斷掉,自己另外發了一個「蔓花生家族」,並推舉身為甲仙市鎮區形象商圈理事長的學員,林德寰理事長為召集人;擔任甲仙化石博物館管理員的岳中峯為班級代表。

而我們在協助災後處理的閒暇時間,先後訪問了五位蔓花生家族的成員。

住在甲仙市鎮的岳中峯大哥,在災後忙著進行物資發放的工作。目前從各自湧入的物資有很大一部份堆在甲仙活動中心,而中峯的工作就是協助搬運以及清點發放,在我們與他訪談的過程中,三不五時就會有村民來拿物資,或是手機不斷響起,可見此工作的忙碌。

他說,蔓花生家族幾個住在市鎮的成員,在附近有一塊四分大的公田,他自己在上面種植芋頭、樹豆和洛神花。有硬漢性格的他,非常重視有機農法,他說那是現代人健康的必需,如果有人嫌貴賣不出去,他寧願送人或餵豬,就是不願意貶損有機的價值,壓低價格。

問到災情,他提到雖然公田上的作物雖然幾乎全毀,但他不擔心,因為他們已經掌握了不錯的技術,和有機所講究的學習的精神。

對於災情,擔任物資管理員的他,自有一套長遠面的想法。面對滿滿的物資,他刻意壓低發放的速度,等到開學,村民繳完學雜費後口袋空空後,或是媒體熱度降低物資不再進來後,這批物資將會相對更有價值,屆時才是物資發放的更好時機。

980802-manhuasheg-360.jpg
岳中峰大哥

之後,我們上山進入靠近重災區小林村的五里埔,訪問三位成員。接待我們的是人很可愛的素琴姐,他先帶我們去看慘不忍睹的小林村,解說土石是如何崩塌的,國軍搶救的進度如何。在話鋒講到有國軍因為搜救而殉職時,素琴姐紅了眼眶,我們一行人為之動容。

之後,素琴姐帶我們去參觀他的田,其中一塊因為位在對岸,橋被沖斷了過不去,但情況似乎不樂觀,而他所種的龍鬚菜全毀,只剩下一塊稻田沒遭破壞,農損嚴重。

在我們與他訪調的過程中,儘管災情慘重,他仍不斷拿出自己作的點心水果等招待我們。經過我們的詢問,素琴姐的種植也大多是有機栽培,而且價錢便宜,他不好意思價位擺太高,因為他認為讓大家健康才是重要的。

素琴姐
素琴姐

下一位曾健恭大哥,本是雲林人,家裡務農,後來抱著嘗試的態度跑去三民鄉種水蜜桃,在當時,台灣南部的氣候是沒有人,也大多數人相信不可能種水蜜桃的。但曾健恭勤奮的自行研究與改良,在苦了三年後終於種出當時頗有名的熱帶水蜜桃,甚至有人因打賭裡面是否果園內是否真的是水蜜桃而前往。

他的水蜜桃不採用完全的有機農法,但採用網室農法,亦即在開花後便網上網子,防止病蟲,農藥噴灑只在開花前。「這樣可以將農藥殘留降至非常低,但仍無法通過有機認證」建恭大哥無奈的說。「但是我們家的小菜園都是用有機農法」曾大哥不忘補充。

而這次的災情,由於熱帶水蜜桃的收成期是在四月底,所以已經採收,但颱風會將樹吹壞,影響明年災情,但目前上果園的路還沒通,他上不去查看果園。「如果很慘的話,我

就失業了!」曾大哥戲謔的說。

而去年家裡被土石流淹壞的林克吏大哥,今年颱風又碰上麻煩,他的芒果正值採收期,農損他估計的很精準。「農損七成,我有大約一千棵愛文樹,一千棵黃金樹,算採收顆數,少了七成」說的如此準確,可見他早在心中痛心的默默估計。

更可惜的是,他在颱風前急忙採收了一大桶芒果,但因為風災無法出門,加上道路中斷無法送下去,一大桶芒果被擺到爛掉。

問及有機農業,克吏說有機農法實在很難運用在芒果上,芒果本身相當容易受到病蟲害,不靠農藥很難種植,但他盡量做到日本較嚴格的農藥PPM殘留標準,他也強調自己家裡的菜園是以有機耕種,只是芒果真的不易使用有機。

克吏
林克吏大哥

之後我們到關山村訪問柯文賢大哥,他早期當了兩年國文老師,後來考到經濟部,之後又轉行當13年化工廠的生產主管,之後因為覺得工作環境不好,決定回到老家種自己有興趣的香草。因為有13年化工廠的經驗,他懂得一些提煉物的製造方法,擅於利用香草提煉保養品、酵素、精油等。

他的工作地點都在家中,四處都是香草,彷彿是香草王國,除此之外,還種了香蕉、洛神花等水果,旁邊擺了戴出售的幾大桶有機肥料,甚至還有養雞。「你所見到的全都是有機的,包括雞也是有機雞,這些雞都吃我種的草」柯老師不疾不徐的說。

柯文賢
柯文賢大哥

「這次災情把我一些香草都吹爛了,有些水果也壞了,甚至雞也都游走了!」柯老師帶著微笑娓娓道出。由於香草種植不困難,真正困難的地方在於提煉的過程,而且不需要大量的植物,柯老師看起來不甚擔心。

柯老師好心地載著我們下山,我們在稍作休息後,緊接著拜訪當地富有聲望的林德寰理事長。林理事長身兼甲仙形象商圈理事長、慈濟功德會甲仙鄉主委以及蔓花生家族召集人。

林德寰
林德寰理事長

理事長白天忙著指揮慈濟的人馬服務災區,晚上才有時間與朋友閒聊,但在我們訪談的過程裡,理事長的手機仍是時常響起,在我們到來之前才剛結束與兩位小林村災民的談話。「這幾天慈濟本部的副總親自到來指揮,我必須忙著協助」、「這次的事情,對災民是極端的痛苦,我們必須要協助」理事長說。

對他來說,雖然蔓花生在甲仙市鎮的的公田全毀,但當務之急是救災,農業損失與商圈經營雖然重要,但不是第一順位,等災情告一段落,再來慢慢規劃受創的農業及因交通不便而失去遊客的商圈。

理事長自己本身不是務農出生,在甲仙市區蔓花生家族的那塊四分大的公田,他只有種少量的地瓜,但他憑著對土地的熱愛,參加了農業共同成展班。「我認為有機不只是對健康的顧慮,而是對這片土地的回饋,甲仙的土地被我們辛苦耕作了這麼多年,我們也該給還他健康」理事長向我說出他對有機的想像。

而我們在結束了幾天的訪調後,發現蔓花生家族的組織結構鬆散,沒有嚴格的組織章程也沒有共同的目標,雖然成員們上的是有機農業課程,但各自的作物不見得都採用有機農法,栽種的作物種類也相去甚遠,比起常見的農業生產組織,蔓花生家族只稱的上是聯誼性社團。

但是,成員間的關係卻十分密切,對彼此的近況大都保持聯繫,成員間一有狀況,其他成員立刻支援,例如去年的卡玫基風災,土石流淹垮了種芒果的克吏大哥的家裡。此時,同樣身為蔓花生家族,家住附近的素琴姐立刻幫助克吏大哥整頓房屋。

而這次的風災,我們得以藉著蔓花生家族的人際網絡,借到發財車進入路況不佳的災區,在各自的引薦下,使我們的訪調順利進行,達到傳遞資訊的效果。

這顯示了雖然蔓化生組織架構鬆散,但人際網絡卻維持了一定的支持,這些支持在平日提供情感上的需求,在緊急時刻提供立即性的援助,對於農民信心維持或是農業重建上,都是有幫助的。

而另外,雖然上面提到每位農民不見得都運用有機農法在各自的主要作物上,但他們都了解有機的重要性,並會盡自己所能,使用最接近有機的農法。

無論對於人的健康或是對土地的維持,蔓花生家族的成員們都深深了解他們的重要性,在與成員們談話中見不到資本主義式的言論,所聽到的,都是不斷為下一代著想的顧慮,這些是這幾天在災區所體會到的台灣溫情之外,所得到的另外感動。

為水辛苦為水忙

若政府願意以合理的補償費來協助居民遷居安頓,就不必為了保全區區數十住戶而年年耗費更多預算來治山防洪了;溪流,也可好好清理清理自己的道路,而一步一步穩定下來,也好讓多砂石的自然美麗灘瀨得見魚躍蝦跳…

編按:

本文為長期研究甲仙文史的工作者游永福先生,從歷史上的甲仙居住及人與河川的關連,探討如何與自然依存的居住模式,關於甲仙歷史的其他介紹,請閱讀作者撰寫之「甲仙埔與甲仙山」。

────────────────────────────────────────────────────

「我家門前有小河,後面有山坡,山坡上面野花多,野花紅似火;小河裡有白鵝……」這是小學時期琅琅上口的一首好歌,歌中情境,也是好多人夢寐以求的有山有水居家福地了,因為有了山有了水,以農維生的基本需求乃得解決。

保持距離,以策安全

對於懂得水稻耕作的住民來說,臨水而居一直是最佳選擇,因為引水方便。而從中研院劉益昌先生的調查結果可知:四百多年前,南台灣南仔仙溪與荖濃溪兩流域的南鄒族原住民,其生活石器與少量陶器,分布區塊都是在高臺地──這對以旱作、採集與射獵維生的原住民來說,安全,亦即不淹水,一直是居住選擇的首要條件。

清康熙六十一(1722)年,已懂得「填築薄岸為田,播插稻秧」的大武壠社原住民(後來被歸類為平埔族),在習得了漢人的水稻耕作技術之後,移居南仔仙溪流域的居住區塊,的確離水較近,但最起碼也都是選擇次高臺地,如甲仙鄉的瓠子寮、大坵園、頂公館、甲仙埔等皆是,充分展露了對水愛之又懼之的情結。

禁向生活與節制精神

然而,要在清朝官方視之為「內山地界」的甲仙埔等地區自力構築引水渠道,卻不是那麼容易,所以大武壠社群仍以旱作為主,為了把握栽種良機,而保五穀不虞匱乏,一直嚴格遵循著「禁向生活」的制約,亦即雨期專心種作。旱季,則「任從射獵、婚嫁,歌舞不妨」,雖是「任從射獵」,卻是用鏢槍來射魚,亦即只捕大魚不抓小魚,充分展現了率性中仍能節制的不可多得精神。

蓋房子,也只取用竹子、菅榛、茅草等快速生長的禾本科植物,對山區的一草一木可是憐之又惜之;就連柴火,也是採集細枯枝與乾草而已。

由於大武壠社群住民對於自然資源是這麼節制取用,所以光緒十二(1886)年,以鎮海中軍前營為主力的開路撫番部隊,在三月底進入甲仙地區之後,雖有「溪漲輒經旬不落」亦即十餘日仍無法過溪而影響工事之進行,乃「奉檄於四月底俱回防營(位於今五里埔)休息」的情形發生,但是連續不斷的雨勢,卻不見有任何山崩地裂影響通行的災情之描述,與今日重創連年四處走山的土石流情況大為不同,足見禁向生活與節制精神的發揮,的確有守護大地與水土保持之大用在。

人與溪相安相好

且讓我們翻閱翻閱日治1903年8月甲仙地區已調查完成的《台灣堡圖》,可見甲仙埔西北側的南仔仙溪溪床,寬廣自然,溪中有兩處無人居住的高灘地。再翻閱1932年的〈甲仙油田地形及地質圖〉,右側高灘地之北面,已與右側陸地連結,其上則有甲仙埔製糖所存在,這是溪流沖積與自然改道之後的結果;

而高灘地與陸地連結的時間點卻更早,因為1907年12月21日一大早,亦即第五任台灣總督佐久間左馬太來到甲仙埔次日,還特地前來正值糖香飄蕩的製糖所巡視。溪流,向來有自己的道路,製糖所左側溪床,直至民國六十(1971)年左右仍是楠仔仙溪自己選擇的備用分洪道。

在水量較少的日子,備用分洪道一直是我們採集紅肉芭樂、刺波(即懸鉤子)、小蕃茄,及光屁股戲水的秘密基地。也由於溪埔地澆水方便,所以備用分洪道也是住民們種植蔬菜補充營養的好所在;當然,雨期來了住民們都會事先收成所有的蔬菜而免被大水沖走。

就這樣,南仔仙溪一直沒有堤防,也沒有護岸,人與溪卻長年相安相好。

1903年8月的甲仙埔

1903年8月,《台灣堡圖》裡的甲仙埔與高灘地。(游永福/提供)

昭和七,1932甲仙油田地形及地質圖..

1932年,〈甲仙油田地形及地質圖〉裡經過規劃的甲仙埔街區與自然改變的高灘地。(游永福/提供)

政府錯誤的施設,誤導民眾對安全的認知

民國七十七(1988)年五月,在外打拼的我回鄉定居調養身體,只見溪流持續改道之後,製糖所左側往北已有簡單的人工堤防銜接右側陸地,堤防內且住了幾戶人家,膽子顯然不小。

民國八十三(1994)年二月,南化水庫甲仙攔河堰越域引水工程開工,或為了引水方便,也為了保全住戶,連接攔河堰的堤防竟然幾乎包覆了1903年的兩處高灘地,堤防越往南越高,總長度為1168.64公尺,溪流的通路從此嚴重限縮。有了政府施設的堤防,民眾或以為安全無虞,在高灘地的投注與經營明顯增加,想不到卻嘗到了瞬間毀滅的苦果。

衛星甲仙埔街區與南仔仙溪高灘地 261

民國八十八(1999)年七月三十一日之後的甲仙街區、堤防與堤防內高灘地上的住家及植栽區。(游永福/提供)

就在8日下午4點左右,堤防內已有一小波一小波莫拉克颱風帶來的洪流湧入,還好住民警覺性高,馬上全部撤離;晚上10點過後,淹沒高灘地的洪流開始衝越V字形堤防,還一段一段將堤防拆解,為自己開闢通路。

9日早上6點40分左右,洪流忽然詭異下降,7點45分,居住甲仙街區環溪區域的王師兄,看到南仔仙溪波濤洶湧的洪峰再度吞沒了堤防內的高灘地後,馬上通知屋內的人員往高處撤離,自己則職業性的拿起相機與錄影機,奔上三樓拍下了堰塞湖洪流肆虐甲仙的珍貴又恐怖記錄。

2009.8.9上午7.49統美髮廊前,仙埔橋段落的洪流PICT0481

莫拉克颱風來襲的8月9日上午7.49分,深陷堰塞湖洪流中的南仔仙溪南側高灘地(王振南/攝影)

國家級堤防,成了阻礙洪流的罪魁禍首

檢視王師兄的錄影和照片,還有劉文濤先生從十三樓居處拍得的照片,再訪談環溪幾戶住家,證實南仔仙溪自選的備用分洪道洪流,衝擊了攔河堰以南的東南走向堤防後,水路的確是轉往東方,亦即直衝街區而來,設若洪流的力道再強一些些,或沒有油礦溪的北南走向洪流紓緩力道,環溪住家亦必嚴重受創。

經過縝密規劃的經濟部水利署國家級堤防,竟然成了阻礙洪流的罪魁禍首!也因堤防讓北南流向的洪流轉成了東西方向橫行,高灘地,乃全部回歸1903年8月的自然景況!

莫拉克洪流後的糖廠遺跡慘況CIMG9017

莫拉克堰塞湖洪流肆虐後的下午,回歸自然的南仔仙溪南側高灘地(許淑卿/攝影)

2009.8.9上午8.55高灘地北側北方與攔河堰皆滅頂DSC00401

8月9日上午8.55分,南仔仙溪北側高灘地上的房舍與西面的攔河堰,仍深陷在洪流之中。(劉文濤/攝影)

讓溪流好好清理自己的道路

去年卡玫基颱風來襲油礦溪受創嚴重,歷經一個多月的勘查,我們有「還道於河」的呼籲,惜未受重視;如今再經歷了莫拉克颱風,油礦溪上游的新、舊土石一併下移,受創更重,去年建議遷移的住戶在不得不疏散之後終於了知:水,真的有自己的道路,不可拂逆。

若政府願意以合理的補償費來協助居民遷居安頓,就不必為了保全區區數十住戶而年年耗費更多預算來治山防洪了;溪流,也可好好清理清理自己的道路,而一步一步穩定下來,也好讓多砂石的自然美麗灘瀨得見魚躍蝦跳的美景。甲仙埔西北側的南仔仙溪高灘地,甚至溪流全線,亦可比照辦理;全台灣各河川流域,亦如是。深深期望,人與溪相安相好的美好過往能再度重現。

福地福人居

921大地震之後地層已嚴重鬆動──因為我們發現:這兩年來崩塌走山的地方,不少都是林木豐富的原始林、次生林,甚至樹木已一人無法攬抱的人造林區塊,如小林的獻肚和同屬甲仙區域的班芝仔埔番子寮山都是;也因此,高屏溪下游與屏東海邊會有這麼多巨大的漂流木了。

今日,若認為自己是個福人,除了讓山脈自己調整體質,還得繼續廣植深根樹種,一步一步穩固水與地層,更須回歸往昔尊重大自然且節制過日的生活,期能不致遇雨就提心吊膽,也不用年年月月一直「為水辛苦為水忙」。

《甲仙斷橋》─三個媽媽臭皮匠的記錄片處女作

適逢卡玫基颱風侵入造成甲仙有史以來最慘重的傷害,接著辛樂克颱風又來報到,甲仙對外唯一的橋樑「甲仙大橋」應聲折斷了!所以我們決定以斷橋事件為主題,並取了一個響噹噹的片名──《甲仙斷橋》,在當下便有了迴響。

上婦幼青少年館的用影像說故事課程,說來是一種挑戰,我們三個媽媽每個星期必須跑一天高雄鳳山,沒那份興致說實在的是撐不下去。上課總是得有一些壓力才會有成績出來,為了輸人不輸陣,我們說什麼也要搞出個名堂──

適逢卡玫基颱風侵入造成甲仙有史以來最慘重的傷害,接著辛樂克颱風又來報到,甲仙對外唯一的橋樑「甲仙大橋」應聲折斷了!所以我們決定以斷橋事件為主題,並取了一個響噹噹的片名──《甲仙斷橋》,在當下便有了迴響。

剛開始摸索攝影機很新鮮也覺好玩,尤其是到處取景的狀況也很刺激,為了想從高處拍攝斷橋的場景,我們爬上了長生SPA館,來到頂樓不過癮,竟鑽出小窗戶試圖尋找更好的角度,卻把褲子都勾破了;然而,沒有這次拍片的機會大概也很難走進長生SPA館,裡頭的房間跟擺設還不錯,可惜頂樓泡SPA的泳池長年閒置有些煞風景。

快快快!小朋友下課囉!橋斷了之後,緊急舖設的碎石替代道路因天天下雨沒法上柏油,泥濘的道路造成人車爭道,小朋友回家的過程險象環生。

980810-mamijilu-360.jpg
人車爭道的畫面

在專訪家長帶小朋友回家有哪些不便時,因我們是第一次進行採訪,受訪者也是第一次接受訪問,所以雙方都有些不知所措,訪問起來也是糗事連篇笑話百出,深感有趣極了!

image004
訪家長糗事連篇笑話百出

更有一次在架好攝影機等候學生走出校門時,剛巧遇上了警察攔截違規砂石車,看到我們架了攝影機,警察還走過來問我們:「做什麼!」連旁邊圍觀民眾也問:「妳們是哪個單位派出來監拍超載砂石車的?」跟他們解釋說不是,他們還信誓旦旦地說:「現在都麻派一些看起來像不相關的人出來監拍呢!」

「淑卿快快快!大橋的橫樑快要斷落了,趕快去拍這歷史性的一刻!」梅蘭打電話來報告拆除進度,因為她還在上班不能跑出來太久,要我過去接拍,我拿著我的相機趕緊來到現場,嗯!溪底的角度不錯,找好地點又取好了角度,我靜靜地等待大橋橫樑落下的那一剎那。就這樣頭頂著大太陽,口又渴,橫樑就是不肯掉下來。

打電話給梅蘭請她幫我問問工頭,大概還要鑽多久才會斷落?「淑卿!工頭說差不多要斷落了!」一個差不多了,又一個差不多了,等了好幾個差不多了之後,想想我也出來蠻久了,於是找了淑如來接班。

image009
鑽橋的畫面

在辦公室裡聽到「砰」一聲大響之後,電話也來了,淑如抱歉的說:「ㄚ沒拍到!」「為~什麼?」我大聲叫,我等了那麼久,最緊要關頭妳妳妳……妳竟然沒拍到!我快氣炸了!不過也沒辦法,沒拍到也不能重來,不過當下真是失望透了!

經歷了這些過程後發現要拍一部片子真不是蓋的,每一個等待不見得會有結果,跟期待也不盡相同;不過過程卻是值得懷念跟回味;也只有親身體驗過才會有這份感動與喜悅。

而沒想到的,是這部片子在婦幼館做成果展時連媒體都來採訪,也大大的提升了我們三個媽媽臭皮匠的名聲,更加強了我們的信心,這都是當初上課所意想不到的結果哩!

有了信心大增,接下來乃有「燒焿與焿粽~甲仙在地文化採集」的計畫活動,記錄片目前正進入最後剪輯與旁白作業中,期待我們的第二支片子能有更完美的呈現。

網路多國界-甲仙電腦進階班手記

由旗山新移民服務中心主辦的「甲仙新移民電腦進階班」,開課過程幾經波折,由於提供電腦教室的甲仙國中正好放暑假,晚上沒老師幫我們開門,不得已把時間改為白天,但白天學員因為工作忙碌,卻沒法來上課。還好有國中…

編按:作者是甲仙的社區工作者,本文紀錄新移民網路教學的趣味與其實務工作的心得,藉此說明數位教學如何顧及使用者需求與在地性。

——————————————————————————————————————

由旗山新移民服務中心主辦的「甲仙新移民電腦進階班」,開課過程幾經波折,由於提供電腦教室的甲仙國中正好放暑假,晚上沒老師幫我們開門,不得已把時間改為白天,但白天學員因為工作忙碌,卻沒法來上課。還好,有了國中退休主任葉賢能老師奔波協調,終於讓課程如期舉行。

980802-clip-image00214.jpg
甲仙愛鄉協會電腦教學最受歡迎的講師,葉賢能。

葉老師一直是甲仙愛鄉協會電腦教學最受歡迎的講師,不管是跟新移民互動或配合學員的須求都是最適切的,只要學員想學他就教,所以學員跟他沒距離也像朋友一樣,學習氣氛自然就熱絡多了。

clip_image002[18]
電腦教學最重要的就是因材施教,瞭解使用者的個人需求,才能持續加溫使用者的學習樂趣。

好比說大陸籍的麗萍,基本上中文沒問題,但為了迎合時代的趨勢,電腦不能不懂,想買電腦卻怕不識貨買到不適合自己的,所以請老師幫他介紹;後來上課時,麗萍一邊上一邊訴說老師幫她買到便宜又好用的電腦;感恩的心油然而生。

葉老師上課雖然很用心,但對初學者來說,電腦是相當複雜又多變的,每一個細節一定要認真聽但又不見得記得住,那種既想學又怕記不住的心情,可說五味雜陳;而字看不懂,一直是新移民學習電腦最大的困境,所以我也常在想:該如何引導她們學習會比較好進入狀況?

就文香來說,第一次上電腦課的時候一點意願都沒有,因為語言上的隔閡加上台灣字不認識她,學電腦一直是困擾,常常老師敎過一次再操作時便忘光了;而此回,為了讓自己能督促兩個孩子學習,不管學習過程多麼辛苦,文香一點都不放棄想把電腦學會,還好老師知道她們的難處,幫大家買耳機,讓他們上司蓋比(skype)網站直接跟朋友家人對話,大大提升了學習的興趣。

clip_image002[20]
葉老師總能因人而異,靈活的改變教學方法,讓每個人都能夠在網路世界找到自己的需要。

葉老師在基本課程分享過了之後,採用一對一教學法,期望能為每個學員解決學習的盲點與困境,讓學習更順暢或能更上一層樓。雖然我的電腦功力不是很厲害,但跟著課程的進行,還是得扮演小老師的角色,有時覺得明明剛教過怎麼忘得也快,才知葉老師能有這種一而再再而三的耐心,可不是簡單的呢?

只是,上完這一期課程之後,老師就要回新竹老家陪伴高齡的老爸並做農夫去了,想說以後若我們還要開班可沒老師帶了,但願我們有需要時老師隨時都會應邀回來。

clip_image002[22]
文香家的文彬跟文心兩兄妹,是十足的跟屁蟲,看到電腦像發現新大陸一樣,玩起來比誰都瘋呢!

甲仙埔與甲仙山

甲仙埔西面林木森黑茂密,所以泛稱為「烏山」的圓弧形山脈,亦取名「甲仙山」以為紀念;甲仙山,即今六義山是也。兩個族群不可多得的良性互動,在台灣甚至整個世界來講,都是令人震撼的典範。1801年,甲仙山出現了…

編按:

本文為「甲仙愛鄉協會」撰編中的《解碼甲仙埔》導覽摺頁精采圖文選刊,作者選出部分內容,刊登於小地方,趁暑假期間,提供大家野遊導覽!

甲仙的歷史變化

人有人名地有地名,其背後,大多有精采的故事在。做為地名的「甲仙」,恰巧是人名也是地名,難不成甲仙先生有蓋世武功而得留名青史?經過游師兄九年的探索,終於確知甲仙真的有蓋世武功,還是最高檔且是今人最為欠缺的「動口不動手」真功夫,欲知詳情或想一窺甲仙山美景,絕不可錯過本文。

南仔仙溪與荖濃溪兩流域,一直都是南鄒族固有的領域,清康熙六十一(1722)年,閩浙總督覺羅滿保施行「生熟番界立石」措施時,原居礁吧哖(今玉井地區)的大武壠社人,便已出現在南仔仙溪西岸了;到了乾隆元(1736)年,加拔、蕭裡、芒仔芒等三友社人,也陸續來到了南仔仙溪,由於生活空間不得不拓展,大武壠社的甲仙先生,乃大膽越過了南仔仙溪來到東岸墾拓。

從其後的「道光十七(1837)年內攸社四安邦同立合約書」裡,後學有幸發現:甲仙先生與南鄒內攸社朋友,是以溝通協調的方式,定下了每年農曆十二月給付外來生活物資的約定,讓四社族人與南鄒族得以免除你來我往你死我活的殺伐征戰而各安其業,所以他率先墾拓的埔地,住民皆以「甲仙埔」來稱呼以示感恩;南鄒朋友也以「甲仙埔」來稱呼而表敬重。

甲仙埔西面林木森黑茂密,所以泛稱為「烏山」的圓弧形山脈,亦取名「甲仙山」以為紀念;甲仙山,即今六義山是也。兩個族群不可多得的良性互動,在台灣甚至整個世界來講,都是令人震撼的典範。

嘉慶六(1801)年,甲仙山出現了「熬酒桶山」新名,會以熬酒桶來命名,乃因「山頂圓形似熬酒桶」。熬酒桶,即早期穀類酒品的蒸餾桶是也;蒸餾桶的頂部,是採圓弧形設計,以利凝聚向上蒸發的酒氣。日治早期,甲仙山又有了「鹿鳴山」之名──會鹿鳴不絕,乃因山區草木茂盛,讓鹿群有了良好的存活空間。

1915年,甲仙埔事件之後又有礁吧哖事件,當時只知有烈士命喪此山,因怕牽連無人敢前去收屍,遺骸直至民國五十(1961)年才為開墾者發現,總計有六具,所以又多了「六命山」之名;民國五十七(1968)年,前省府主席黃杰巡視南橫公路闢建工程,將「命」字換成了「義」字以慰烈士英靈。

民國九十五(2006)年二月,六義山登山步道全線完工,西側明媚的南化水庫與東側蜿蜒的南仔仙溪,及東方層疊連綿的玉山山脈與中央山脈美景,還有山上豐富的生態,常讓遊客流連忘返。又由於有福德宮的嚴坤煌夫婦,義務整理與維修步道環境,海拔764公尺的六義山,乃芳名遠播,成了南台灣一日遊的好所在。

甲仙美景欣賞

甲仙山(即六義山)東方迷濛層疊的山巒與屋舍嚴然的甲仙埔街區,以及銀光閃爍的南仔仙溪。

980718-liouyishan-360.jpg

六義山南方漂浮於雲海上的人間仙山──風空子山、鷹嘴尖山與刣牛湖山,只不知山中高士冷也不冷?

六義山南方的雲海仙山

六義山上頭「小仙子鋪展在草地上的一方餐巾」,網住了一顆顆晶瑩的露珠。

六義山綴滿露珠的小仙子餐巾

六義山的樹林落葉布滿了地面,一片安詳寧靜,不知不覺間我被吸引的雙腳便「出」了步道的「軌」範,喳喳喳的音聲驚飛了一隻隻禪坐的鳥兒。

林下落葉布滿地面

埔薑仔─燒焿與焿粽紀錄片教材

在西方國家,埔薑仔有「聖(純)潔樹」(Chaste tree)、「聖潔莓」(Chaste berry)、賢哲樹、修士的胡椒樹等等名稱,此乃因歐洲宗教人士流傳埔薑仔具有「抑制情慾」的功能;與黑胡椒同樣有微辣、微香和微苦,所以被用為調味料…

編按:

本文是甲仙社區組織舉辦一系列「燒焿與焿粽—甲仙在地文化採集」的系列報導之一,介紹古法製作的原料–埔薑仔,作者游永福先生在甲仙地區進行多年田野調查,日前也協助籌辦甲仙文史解說課程–解碼甲仙。

芳香卻不起眼的埔薑仔,被甲仙等地區的大武壠社群選定為燒灰製焿之首選植物,值得大家來關注。本文特從西方、中原、台灣,甚至原住民等角度來多面向分享埔薑仔的用途;其實,人類若不再使用,大自然對埔薑仔的珍視,一直未曾減少。

埔薑仔

學名:Vitex negundo L.

科名:馬鞭草科(Verbenaceae)

分布:台灣、大陸、馬來西亞、印度、錫蘭、熱帶非洲、南歐、地中海。

在西方國家,埔薑仔有「聖(純)潔樹」(Chaste tree)、「聖潔莓」(Chaste berry)、賢哲樹、修士的胡椒樹等等名稱,此乃因歐洲宗教人士流傳埔薑仔具有「抑制情慾」的功能;醫界雖存疑,但在研究過程卻發現:與黑胡椒同樣有微辣、微香和微苦,所以被用為調味料的聖潔樹乾果子,因含有1%黃酮類化合物,能平衡雌激素的濃度,提煉後成了重要的婦科用藥。

最新的研究則指出:埔薑仔的花朵亦含1.5%黃酮類化合物,葉子更高,含2.7%;就因埔薑仔頗具醫學用途,所以栽培範圍已遍佈歐美地區。

在中原文化裡,埔薑仔名為「黃荊」(Vitex),是以堅韌不易斷折與芳香的特性,躍上了大眾生活與歷史長廊的舞台,廉頗「負荊」向藺相如「請罪」來表誠意,便是著名的例子;「拙荊」與「荊釵」,則是謙恭文化的代表作。

在台灣,埔薑仔的枝葉可製作不驚茶、天然蚊香、香包,也可催熟水果,發豆菇。稱為「埔薑仔筍」的埔薑仔筆直枝條,除了綁製掃梳、製作刀柄、削製陀螺、編製畚箕、用為牽仔條、燒製木炭、染黑牙齒、以莖皮造紙,更可「埔薑仔筍炒肉絲」來教導孩子。若將埔薑仔燒成灰,因含有潔淨成分「鹼」,且具獨特芳香,所以乃成了老阿嬤刷洗鍋具與清洗蝸牛肉時上天然又上香的環保清潔劑。

若再將埔薑仔的「火灰」沖泡熱水過濾,則是甲仙等地區的大武壠社群引以為傲的「埔薑仔焿」了。焿,即鹼,乃台灣特有字,是從甲仙等製鹼寶地開始發跡。那麼,這麼芳香澄黃的埔薑仔焿水,有哪些用途呢?除了泡蛆傷、洗頭髮、刷洗鍋具、點熟紅柿、發魷魚乾、熬煉仙草,更可用來包焿粽、做焿粿。

宜蘭的噶馬蘭族的巫師,也愛使用埔薑仔,治病時,是以埔薑仔的葉片來施法;北部的凱達格蘭人祭祖時,則是先在地面鋪上埔薑仔的葉片,才將祭品擺上,以彰顯神聖與誠意;高屏地區的馬卡道族,更以埔薑仔的葉片來沾水祭祀祈雨。

除了以上種種用途,埔薑仔的根、莖、葉與果實,無一不是中醫良藥,用途頗廣的「牡荊子」,指的即是其乾果實。在台灣早期文獻裡,則有「行人中暑,取七葉埔荊心嚼之,或縛臍間,立愈」的記載,在田野調查的過程,倒是幾度發現同一棵埔薑仔,五葉與七葉同時出現的有趣畫面;那麼五葉與七葉,其效用應不會有太大差別才是。

980628-pujiag7e3d1b9cc143-3.jpg
七葉與五葉共生的埔薑仔。

若從生態面來講,埔薑仔的花,還是品質優良的密源植物;埔薑仔的葉子,則是蝴蝶與蛾類成蟲的食材。芳香又美麗的埔薑仔,就這樣用心造福著世界,卻一貫默默無語。

小地方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