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上才是真正的家(下)

房子重建其實不需要讓別人來,原住民可以自己蓋房子就好,自己的房子不會蓋,對不起祖先。重建方案中提出88臨工,但是大多為清掃工,部落族人不解,為何不將經費直接分配給部落族人重建家園,反而是剝奪土地…

編按:

本文為記者進行之莫拉克災後系列報導,記錄部落在回家與選擇「不全然適合的永久屋」之間的徬徨。事件還在進行,記者也仍持續記錄,請大家繼續關注。更多災後系列報導,請移駕至「我們甚至失去了黃昏」部落格閱讀。

閱讀「山上才是真正的家(上)」,請點選這裡。

980915zaimin040909141-3601.jpg

9月12日,鴻海集團董事長郭台銘南下甲仙召開說明會,對災民說明重建的擘劃想像。但首批將被遷至杉林月眉農場的那瑪夏鄉族人們在這場會議中缺席,僅小林村自救會與六龜新開村民參與;永久屋快速興建著,而族人卻更顯徬徨。

「到現在為止,政府什麼都不確定又急著要我們遷村,就是因為這樣我們才會抗議啊!」民族村民打亥說,原本他也堅持回到原鄉,但和部落族人談過後才知道回到原鄉或許是場惡夢。

沒有土地怎麼活

打亥說,族人對颱風來襲很習慣,知道路會斷、水電也一定全無,因此颱風來前她們都會備妥3天至1周內的生活所需,等到路通就好了。但這次風災卻不像以前。

88風災當天,打亥和家人不在民族村內,沒有目睹族人死亡,但多數村民卻親眼目睹部落全毀;「那是前所未有的恐怖景像,部落當天所有的人其實是都死心了、在等死了!」兩位民族村婦女哭著說:「真的不敢回去了。」

當外界認為原住民「死都要回山上」,原住民其實也明白「沒有命不可能重建」;基於對生命安全的顧慮,以及政府只給予永久屋選擇的情況下,民族村民只好成為慈濟永久屋第一批移入者。但簽下同意書的多數村民表示心裡仍很掙扎:「因為我們一無所有。」而這不是民族村的特有反應,包括小林村與桃源鄉多數部落都一樣。

企業的想像

小林村民徐大林、李錦容表示,倖存村民家裡原都務農,有田、有農具,政府目前雖表示願意安置村民,「但我們只有房子的使用權,卻失去農地與謀生工具」。多數部落居民其實以農耕維生,但政府只談遷村、不談用地交換,讓部落族人備感茫然。

高雄縣長楊秋興強調,不是政府不願意給土地,而是國有財產土地有不能贈予的問題;慈濟基金會發言人何日生則說,他了解部落族人希望繼續和原鄉保有很深的聯繫,「但也要結合復育山林的理念」。

何日生認為,回山上再耕種或居住並不安全,雖然部落族人不能擁有土地,但若居民想耕種,慈濟會為居民爭取每戶2分大的農耕地。郭台銘則表示會協助居民就業生產,目前鴻海打算為族人發展有機農業,但若族人想要工業也可以,「只要是科技工業都沒問題」。針對有機農業的想像,鴻海將向台糖承租大愛村鄰近土地,可望打造約1百戶的耕種規模;行銷及農場經營則交由巨農有機農場及21世紀基金會辦理。

此外,鴻海保證3至5年內將「保證收購」,農民種多少、鴻海就收多少,「至少與市價相同收購、甚至更高,保證大家比現在收入更多」。行政院補充,未來台糖在農業發展,不只做為土地提供者,也可做為參與者。郭台銘也另外提出建設文化傳承中心的概念,希望和慈濟結合,讓老人從事一些傳統編織作為展示用。

重建也搞BOT

看似完美的規劃卻仍讓族人放心不下。打亥直指:「到大愛村後,只剩人跟房子,那是廢墟。」民族村民因無法擁有土地而有不安全感,畢竟永久屋雖能使用50 年,但政府願意提供無償土地多久卻還在討論,「如果期限很短,我們又失去山上的土地,是不是又要再流離失所」?因此有村民已打算撤回同意書。

小林、六龜、那瑪夏的族人群起質疑:「為什麼趕著要我們搬?不能讓我們多討論嗎?」行政院南部聯合服務中心執行長羅世雄說:「行政院與高雄縣主要就是要讓大家趕快回家。且慈濟承諾在6周內把永久屋蓋好,也給行政機關許多壓力。」

但壓力卻是政府自找的。原住民政策協會理事拔尚指出,921震後發展出災後重建需確立「臨時安置」、「中繼或過渡型安置」與「原鄉重建」3階段,目前政府的重建條例卻將第二階段與第三階段完全混淆。

跳過組合屋,直達永久屋,不但剝奪部落族人對家園的想像與自主權利,更出現「拿社會善款進行BOT」的荒謬情事。何日生說明,大愛村的興建經費全由善款支出,至於建設公司,「則是慈濟自己的營建單位」。

重建條例中規定,重建工程須採最有利標(選擇品質、能力較強的廠商)進行,但交由慈濟建設,就跳過重建條例規定、善款直接流入與慈濟合作的營建廠商,讓災民不禁質疑:「是捐給我們用,還是捐給企業用?」

司馬庫斯部落成員馬理光‧拉互伊說:「房子重建其實不需要讓別人來,原住民可以自己蓋房子就好,自己的房子不會蓋,對不起祖先。」重建方案中提出88臨工,但是大多為清掃工,部落族人不解,為何不將經費直接分配給部落族人重建家園,反而是剝奪土地、既有的工作機會還有參與討論的權利,讓她們被冠上「不知好歹」的污名?

就業輔導不可行

屏東環保聯盟理事長洪輝祥也質疑鴻海發展有機農業對部落的助益。洪輝祥近年輔導使用慣型農法的農民轉型無毒、有機農業,發現土地是影響有機發展的關鍵。「月眉農場是以前台糖地,都用年年春(農藥),要恢復到能有機生產,我粗估得花6年。」

洪輝祥說,剛恢復到可有機耕作的地,還不會有太好的收成,要馬上供應市場所需絕對有困難;鴻海目前只承諾做3至5年的保證收購,對族人來說根本無濟於事。此外,有機認證在今年8月1日上路後,取得認證費用至少得花20萬:「這對小農來說是大數目,除非鴻海要做規模經濟,不然災民怎麼付得起?」

台灣農村陣線發言人蔡培慧分析,鴻海確實有意走向規模經濟,但規模經濟所需的資材成本都很高,當企業撤出後,災民不見得負擔得起。「對有機產業來說,5年可能才賺到第一桶金,這時災民卻要回歸市場競爭,並非長遠之計。」她認為企業支持農業是好事,「但要介入的不是生產模式,而是如何擴大消費」。

撇除競爭不談,土地擁有權恐怕還是最重要的癥結。蔡培慧認為,鴻海與政府的做法,根本是讓災民從土地擁有者變成「農民工」;洪輝祥也擔憂,未來喪失土地的災民,必須承擔向台糖承租一分地4千5百元的費用,「這是因為不當休耕政策補助導致的,使得想承租的人必須額外負擔這筆錢」,一旦企業退出保障收購、也未經營通路行銷,「對災民來說等同從頭來過」。

亡羊補牢,時猶未晚

族人表示,撤回同意書,代表「請直接聽取災民需求」的吶喊,建議政府先確立受災部落的土地和山林情況、進行過渡型安置,讓居民凝聚自己對家園的想像,才能避免慈善團體和部落的衝突;否則重建將如中研院民族所副研究員丘延亮的比喻:政府「無限期提供土地」、慈善機構挾善款的「永久屋安置」、加上為資本找出路的「完全就業」保証,只是為災區、災民、失所的災黎社群提供「飲鴆止渴的罐裝飲料」。

山遠愛別離─深情阿禮風

必須讓熱心造鎮重建的官方與團體瞭解,這群發不出聲的居民,部落曾是如此美麗,曾經為家鄉用情之深,在愛別離與愛,別離的痛心抉擇中,她們需要更多的溫暖相對,以及更多的時間思考。古秀惠數著能夠歸鄉的通路距離…

980914-ali-43341ccc6-400.jpg

夜裡,讀著阿禮部落古秀惠的sumuku-BLOG,心頭一陣酸楚,那一字一句為阿禮奮鬥的心意,在現今卻成無根的浮萍。

古秀惠是客家人,原在廣告公司上班,認識包泰德大哥,結了婚上了山,變成魯凱媳婦,就這麼在山遙之境,過著她的山居生活。阿禮算是她的半個故鄉,一個婚後才開始認識的故鄉,但是她卻如此深深的愛著阿禮,為這個新故鄉做著許多事。

最初她和包泰德大哥成立勞動合作社,避免族人勞動力被剝削,接著開了一家蘇木古民宿,總想外地人到阿禮,能夠有個地方做為認識的窗口。後來她自己以美編專業,探訪部落人文生態,編寫一本阿禮風雜誌,希望居民能夠認識自己的故鄉。

去年開始,她結合屏科大陳美惠老師的協助,帶著阿禮走向一個生態部落,每週的學習,她們夫婦倆請來部落居民,一齊參與部落的願景規劃、生態調查,讓處於道路盡頭、守護小鬼湖聖地入口的阿禮部落,開展種種可能。

一切的一切,在這個深山部落中,在古秀惠和眾人的努力下,走出美好的想像。但是一場災難,讓所有努力的心血,一夕抹滅。

image

在山上,古秀惠經營部落,也創作許多山居畫作,一位深山奮鬥的女性藝術家,面臨家園破碎,如今在收容中心內伴著部落族人,過著零工專案的生活,眼淚真的快掉下來。

離鄉,對於一位戀鄉之人,是何等的痛苦!

一個月的時間,災區重建如同一場二次災害的夢魘,天災讓她們失去家園,人禍讓他們失去尊嚴。

能不能回鄉重建,總該有個確切評估,至少讓部落的人能夠回鄉查看,回不去真鐵了心遷村,再來談遷村事宜。

要遷村,真有心的政府,該是聽聽部落的意見,在傳統領域中找出安全的地點,不至離故鄉太遠,如果全然無地被迫下山,也該給予土地權,讓部落的人能夠居住,能夠生計。

image

現今,能夠解決土地問題的政府,躲起來消失不見,丟出幾片土地讓慈善團體去造鎮。

問題是,相容同一地的集合部落,就像聯合豐年祭一般,熱鬧是有,卻無法區別各個部落的地理特色。再加上慈善團體根本無法解決土地權的問題,就算蓋上再好的房子,那種不能擁有土地的浮根感受,根本讓人定不下心,

所有參與重建的人士,應該靜下心讀讀古秀惠的文字,理解部落居民對故鄉的用情之深,在一塊土地上如何建立起自己的家園,放進無盡的情感。

image

如果現今被迫一切重頭開始,該協助的不是蓋間善心的房子,而是提供能夠放進深情的土地。

讓部落居民主動找地,進行探勘商議,再修法解決法律問題,以整體換地或集體標售,讓部落居民擁有土地居住、種植,並且依循生態部落願景給予協助,唯有解決擁有自己土地的扎實感,才能讓部落安心遷居。

至於房子,先提供簡易的住所,在屬於自己的土地上,部落居民自會依照群體習性,修成各不相同具有文化樣貌的家屋,算是部落覺醒再造的一環,如此才會累積出各不相同的部落空間與文化。這個部落再造的緩慢過程,該是點滴辛勞在部落裡形成,豐厚新部落的歷史,政府與慈善團體可以協助,不必齊一建設又強勢加速的取代進行。

對於再造或重建議題,公部門或大團體有時太過強勢主導,一夕就要彰顯重建成就,反而是弱化部落或社區的發展能力,並且在配合的心態下,喪失經驗學習的主體性格,然後外援一鬆手,還是的經歷一段摸索成長期。

部落裡有人才,只要關係網絡存在,傳承文化不斷,就算換地方遷村再造,一樣走的下去,畢竟是自己再生的所在。負責的政府只要處理礙行延宕的法律、程序問題,善心的團體願意長期陪伴,適度提供協助,才是讓部落真正自我成長。

image

此時,回看阿禮,心頭一陣揪緊,那麼美麗的地點,如何山遠愛別離?

在部落中,曾經參觀頭目家中的部落博物館,太多部落珍寶藏在其中,如果決定遷村,政府也該協助部落,將這些珍貴的文物運出,畢竟它是部落文化的重要核心,不該任其棄置消失。

在博物館裡,存放許多古陶壺,壺口總是有著缺口,部落居民說這些缺口有著深情故事。因為早期族人遠離,為了日後相認,就在家族擁有的陶壺口上,取走一小塊陶片,陶片是家族信物,也是故鄉記憶。

在安置中心的部落居民,每個人心頭都有一塊思鄉的陶片!

image

為什麼寫這些?一個受災消失的故鄉,一群無根漂浮的族人,美麗的回憶勾起更多苦痛。

但是,必須讓熱心造鎮重建的官方與團體瞭解,這群發不出聲的居民,部落曾是如此美麗,曾經為家鄉用情之深,在愛別離與愛,別離的痛心抉擇中,她們需要更多的溫暖相對,以及更多的時間思考。

古秀惠數著能夠歸鄉的通路距離,暗自決心回山上相守終老,畢竟那裡放下太多辛勞的感情。

image

作為遊客,當然希望重返攸遊阿禮美景,但是作為朋友,真的不想年年掛心危險。

如果歸鄉之途已然夢碎,那麼有責任出面協助的政府,應該給他們一個真實擁有的遷村之土,讓重新來過的願景踏實,而非建築在住的進身體,卻放不下深情的幻影造鎮上。

有空請到古秀惠的BLOG上為她祝福、鼓勵,部落的族人會知道的。在重建的道路上,重要的不是一夕造鎮的能力,而是長期關心的陪伴。

(本文轉載自「飄浪。島嶼」部落格)

山也BOT,海也BOT,災民也被BOT

但問題就在,災後重建的責任是政府?還是民間慈善團體或企業?而災後重建家園的主體是災民?還是慈善團體或企業?從災後到現在,我們看不到政府的主導能耐和意願,幾乎就是完全卸責給民間企業和慈善團體。 小小的災民,是要為我的家園重建,還是要為企業或慈善團體的家園而努力?

這次八八水災重創南台灣,原本就有南北對立的台灣社會,在這次水災從救援到災後重建,政府的角色和功能都顯得相當有限,甚至導致內閣重組,閣揆離去。

但重建的工程,並沒有因為新的內閣而有所改變,還是延續著劉揆的政策,以民間和企業為災後重建的基樑;包括學校的認養和災民的家園重建。尤其以後者,家園重建引起社會諸多的討論。

首先,政府的角色和功能在家園重建的過程,幾乎就是僅能扮演土地掮客,提供一些土地讓有意加入重建工程的慈善團體和企業選擇。這樣的選擇,就變成客戶導向,客戶也就是參與重建的慈善團體和企業喜歡什麼菜色,政府就提供什麼菜色。

但要吃飯的是災民,而不是慈善團體或企業;眼前的菜色,是他們要的菜嗎?還是因為飢不擇食,被迫的選擇。以安置為例,有些被安置在佛教寺廟的災民,對於吃素茹齋,本來就不是他們的習性;加上晚上睡覺前是要對著佛祖說「阿密陀佛」,還是要向上帝禱告「阿門」。

二00九年九月十二日,台灣首富和慈濟基金會聯袂向這次水災受創最嚴重的小林居民說明家園重建。會中,不但有提及家屋的選擇,有機農業的栽種和小型加工廠,以及災民往後的就養和就醫(座談內容請閱讀「鴻海企業與小林受災戶座談記錄」)。

看來這套餐應是不錯的組合,除了原本慈濟的善款和善心,現在又有台灣首富的金援和災民就業、產業經營的加持,而且未來還有二十一世紀基金會的規劃。而二十一世紀基金會的董事長就是當今政壇大阿哥朱立倫的岳父大人。

這樣的卡司,包括水災中最搶眼的小林可說最強、最完美的夢幻組合。

但問題就在,災後重建的責任是政府?還是民間慈善團體或企業?而災後重建家園的主體是災民?還是慈善團體或企業?

從災後到現在,我們看不到政府的主導能耐和意願,幾乎就是完全卸責給民間企業和慈善團體。

而民間企業和慈善團體,也就像企業的企畫案宣稱未來將會是國際級的災後重建示範區。

就災後重建的需求,看到這些,心裡真是五味雜陳。

小小的災民,要變成未來重建示範區的樣板戶?是要為我的家園重建,還是要為企業或慈善團體的家園而努力?此時為何而建?到底是誰的家園要重建?

如果台糖的土地可以撥用,那林務局的林班地也應可以考慮,為何只有單一方案可選擇?

房子的選擇一定要用建商式的坪數來劃分?可不可以以總興建坪數來讓災民自己討論生活方式和聚落的原本生活圈。

而整個重建主體性,幾乎就變成企業和慈善團體的表演舞台,災民儼然成了建商專案的客戶。

而政府也僅提供一些土地,就將這些災民BOT給參與重建的企業或慈善團體。如果這個模式成了台灣未來面對災難的典範時,我們不禁要喟嘆「我們還需要政府嗎」?

當災民最需要一個家的感覺和家的溫暖時,原本是負起責任的大家長,所謂的總統、縣長(選舉時,這些人不都是要為人民服務的),竟然兩手一攤、翹起二郎腿說:台灣首富和慈濟就是你們的未來。

說起台灣首富和慈濟,如果真得要膚慰大地,為何不認養更需要的山林復育?還是原本有些企業就是以污染土地、環境才能賺錢,而此時就是拿些污染錢來漂白的。當然不希望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但我們真的希望不要消費災民,更不願看到家園重建只是企業或慈善團體的一次性消費。

我們欣然看到台灣首富提倡有機農業,但更期待有機農業不是為了災後重建,而是能廣及台灣甚至是該企業在世界的角落。

金剛經有句偈言「若以色求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在這重建過程中,如只為災後重建而重建,而不見般若,就枉費上天要讓台灣重生的機會。

而企業的社會責任,絕不是短暫性的消費或是企業的漂白,更重要的是確保自己的企業沒有帶來環境污染與破壞,不會造成氣候暖化,同時願意以員工及眾人共同累積的利益,持續關注回饋社會。

當然政府該負起的責任,絕對不能BOT給社會。

(本文為「綠色陣線」執行長)

延伸閱讀:

鴻海企業與小林受災戶座談記錄

永久屋計畫系列(1)以慈善團體為主導的永久屋計畫

【災民大聲說】災民安置 亂

打亥說,民族村民算幸運,可以住在一起,「但家長每天看孩子坐車去上學就哭,更何況被拆散的部落?」「自己的村莊有死人,可能家人也死了,倖存者應該要安置在一起,彼此打氣。」打亥透露,高雄縣社會處不願協調…

編按:

本文為記者胡慕情製作之「災民大聲說」系列文章,記錄災民於安置期面臨的教育、生活..各種身心不安頓的狀況。本系列報導尚有其他數篇,請移駕至「我們甚至失去了黃昏」部落格繼續閱讀。

980911-loud010909101-400.jpg

88風災進入重建期,行政院匆促通過「重建條例」,為趕上開學,迅速將原本安置在各處的災民重新遷入其他安置場所,並對外宣稱災民很滿意;然而因安置、重建措施都未完全,教師、家長對政府措施都苦不堪言。

政府亂了套

救災不趕、安置趕。安置重建混亂,讓家長和老師、校長都手足無措。甲仙國小校長郭耀輝說,風災讓甲仙對外道路斷得支離破碎,每到一個定點,都要開上至少1小時的車,「而且道路到底安不安全也不知道,但公務員沒辦法,就是得硬著頭皮開」。

道路狀況奇差無比,學校校長們好不容易在9點左右開車到了甲仙,卻又臨時被通知10點得到旗山開會。「為什麼事情不一次講清楚?」抱怨無法解決問題,校長只好繼續冒生命危險,來回殘破的道路處理開學和安置事宜。

8 月27日,小林村民北上至立法院開記者會,居民黃金寶、王陳紅柿等人表示:「8月31日政府要我們離開龍鳳寺,但我們根本不知道能住哪裡。」村民江美慧歎氣說,政府重建方案都還沒確定,就把災民全都遷出龍鳳寺,「搞得人心惶惶,不曉得多久又要被趕出來;孩子要上課、年紀小,跟家長分開真的不好」。

同樣狀況也發生在甲仙國小、民族國小、民生國小。民族國小教師打亥指出,政府急就章,卻忽略孩子和家長的安定要一起考慮;江美慧也質疑,政府只給安置空間,其他配套都付之闕如,家長怎麼照顧學生?

躲一劫 卻各分東西

10 年前921大地震後,許多家庭一夕之間破碎,當年南投縣政府社會處安置孩子的原則便是「與親人在一起」。南投縣政府社會局科員黃桂招表示:「這些失依、喪親的孩子最需要親人的情感支持。」除3名孩子因為祖父年邁無法撫養而送至育幼院安置外,所有孩子一律安排與親人居住。

有別於921的安置方式,88風災後,為方便上學,災區學校孩子離開家長被統一安置,晚上集體住宿,白天以交通車送往學校上課;有些學生和家長雖集中安置,卻又離校區太遠、得通車上學。

那瑪夏民族村的所有災民都被安置在燕巢陸軍工兵學校,雖然父母和孩子住在一起,但小朋友每天早上得坐1小時的車去旗山國小上課;民生村民被安置在軍營,孩子集中在高雄農場,得坐車到鼓山國小上課;至於桃源鄉村民則被安置在鳳雄營區和陸軍官校,包括幼稚園在內的桃源國中和4所小學約550位孩子,被集中在和春技術學院旗山校區上課與住宿。

打亥說,民族村民算幸運,可以住在一起,「但家長每天看孩子坐車去上學就哭,更何況被拆散的部落?」「自己的村莊有死人,可能家人也死了,倖存者應該要安置在一起,彼此打氣。」打亥透露,高雄縣社會處不願協調,安置政策「只出不進(只救出,不重新安置)」,甚至有日期限制,「在幾號之後被救出的就不算災民,所以不再讓收容所收人」,有的父子被安置在不同的地方。

放心不下孩子,桃源鄉民彭太太只好搬出營區。彭太太有3個孩子,分別就讀小六、小三、小一,她和先生用災民補助金一萬元在和春技術學院附近租房子,但房租就要8千塊。
民族村的一位婦女哭著說:「風災那天真的覺得老天要我們死;唯一的想法就是:沒關係,要我們死,至少一家人死在一起!」部落族人沒料到,生命保住了,族人卻得各分東西。

父母無可替代

儘管家長、孩子不願分開,但政策依然實行。兒福聯盟家庭重建中心主任施靜芳提醒,住宿員應善盡傾聽與照顧的職責,在大團隊中補充與經營家庭的功能,發揮同理心協助孩子度過這段過渡期。但理論與實際操作卻存有許多困難。

目前民生國小學生被安置在高雄農場內,10位孩子配一位保母加老師輪值;甲仙國小則由8位老師輪值。外人終究無法取代親生父母。保母透露,被安置的孩子年紀很小,必須幫忙孩子洗澡;安置第一天孩子雖然興奮,可是過不久就想找爸爸媽媽;所有照顧孩子的大人根本無法好好休息。

樟山國小6年級學生杜育鴻說,全家只有他一個人下山,平常學習有同學,情緒還好,「但我很想家,太多人一起住好吵,而且又好熱」。桃源國小教師陸廣嘆氣:「孩子真的很可憐,60個人擠一間教室,真的會熱死。」為讓孩子有較舒適的空間,教師將陸續移出和春技術學院,但教師得自己租房子,不少教師其實也是災民。

打亥直指,孩子和家長分開,影響最大的就是「沒有安全感」。孩子沒有安全感、睡不著,「什麼事就都做不來,上課的專心度都會受影響」。打亥也擔心,因保母無法替代孩子的父母,當孩子無所依託時,可能會發生脫序行為,保母無法像家長一樣近距離規勸或誘導孩子,若發生問題,責任歸屬又該歸誰?

目前正值防疫關鍵期,高雄縣教師會理事長劉亞平認為,新流感一旦在集體安置區爆發將很危險,「孩子生命比受教權更重要!」杜育鴻也說,他每天都聽到同學咳嗽,很怕被傳染;雖目前和春技術學院每日發燒學生控制在個位數之下,但會否爆發感染仍是未定之數。

溫柔對待災民

88 風災雖是50年來罕見災難,但災後安置,921震後已有經驗。旗美社大指出,地球生態改變、災難常態化,政府應著手擬定「安置白皮書」。旗美社大建議政府應清楚告知安置單位注意事項,包括如何建立社區關係、防疫網絡、規劃安置需要的各種安排等,以安定慌亂的災民;畢竟颱風季節還沒過,關於安置,總不能每次都要大家從頭學!

遷村與否,應思考國土規劃

八八水患的重建層次拉高,解決人類與自然衝突的生態再規劃問題,也解決部落與國家的土地再分配問題,才是讓一場災難有真實改善的意義。災區重建的議題,討論至今,已經從一個國土再規劃重分配的高度,落入…

 開始覺得有些錯亂!當反遷村成為一種固守斯土堅持,突然發現期待國土再規劃的討論,開始陷入失去定位的矛盾。

災難的發生,明白的顯示,人類太侵入已有危險的自然區域,無論造成的原因,來自自然地質的改變,已經不適人居,或是掠奪自然的經濟開發,形成自然的反撲,甚至不當工程的建設,引發更大的災難。

對於無情的自然,它不會問人間恩怨,只會依照山崩水沖的邏輯,闖出它自己的途徑,無論繁華都市,純樸農村,位於水石之前,就是災難。

面對越益強大的自然巨力,其實人類只有二種選擇,找尋安全區域的遷居遠離,或是以更強力的水泥工程,進行永無止息的人力抗衡。

一旦為了抗衡自然,進行更多的野溪整治、駁崁加高、沿岸護堤等等山區碉堡化的水泥建設,會是生態保育團體所樂見?

980911-3839678426b6_o-360.jpg

部落地質環境的調查,早已進行多年,北部、中部已經完成,南部今年進行,為了安全的大規摸遷村,早是政府無法逃避的問題。自然的異變,讓國土規劃已從長期的生態保育,迫近到生命保護,對於關心生態、愛護部落的團體,自該深思趨吉避凶之道。

問題是,當反遷村成為一種刻版化的文化口號,看見的是期待國土再規劃的願景,無從提起,甚至讓面臨危機的部落,永難逃脫再度落入生死賭局。

如果反遷村成為一種僵化的部落正義,無異在無助部落遠離危險,又再失去另一半的國土正義。

對於山區部落,充滿太多假想,一直以為隱居深山,就是世外桃源。

但是,真實的部落樣貌,卻是山林高度開發,部落凋零殘破,無論早期平地人租用國有、校有林地入山開墾,或長期掛名租用原住民保留地種菜,或是晚期原住民複製學習資本體系的掠奪經濟,山區早是處處開發,顯露危機。悲慘的是,來自產銷體系的剝削,將農作價格不斷壓低,反過來必須開發更多山林土地,以更多的量產彌補低利,結果是砍掉更多林木,讓山林裸露變貌,部落一樣窮困。

一旦加上伐林歷史的遺禍,地質變動的困難,就算部落不成災,也要面對時時道路中斷,人困在山上,菜載不下山的窘境。

在台灣,扣除掉那些位於觀光區的部落,更多數的部落,處在經濟近乎瓦解的樣貌中,一如偏遠農村,同樣面臨人口流失、文化斷根的危機中。許多關心部落人士,投身部落再造的工作中,但是老年人的逝去,青年人的離去,早是心中說不出的苦痛。至今喊出部落年輕人回鄉參與重建,問題是蓋回家屋,能補得回經濟的凋零,青年人會依著口號回鄉?

山區超限使用土地,不是原罪,而是無奈,不義歷史卻讓部落背負沈重的傷悲,這是始終只說一半的道理。

山區不是沒有適合人居、適合開墾的土地,存在台灣土地千年的原住民,早已清楚並且曾經居住。但是從清朝到日治,接續國府的強權政治,早把這些原屬於部落所有的安全肥沃土地,佔為國有,從伐木到農墾再到觀光,好的土地創造國家利益。

從武陵、清境、福壽山三大高山農場,以及十餘個森林遊樂區,再加上數個大學農場,這些地區都是安全區域,歷年災害鮮少發生危害,在過去早是原住民的生存領域。

最好的山區土地,國家收走,留下的全是陡坡碎岩,才劃為原住民保留地,部落為了生存,不去強行開發如何生存。於是部落被指責、被怪罪,卻不見生存的傷悲。至今災害發生,政府以劃分危險區域,準備進行遷村,在部落平地化的爭議中,卻讓這些隱藏在山中的安全地區,成為不被討論的地區。

可惡的是,這些安全的高山農地,長期租賃農作,甚至許多森林遊樂區打算BOT,交由財團經營,再以高度開發,形成另一項生態破壞。每逢災難發生,居民的遷村拖拖拉拉,同樣發生災情的觀光區,卻早已路通橋修,等待下一波觀光季,以及再一年的災難賭局。重建,總是居民喊的響亮做的超慢,商人悶不吭聲修的特快。

如今,災後重建議題再起,如果歸鄉只成悲微的求條路,重回到危險的原部落,卻放任政府、財團共享山區安全區域,無異是放任祖地被佔,自己委曲自己。
山區不是不能住人、營生,人山亦有和諧之道,但是長期以來,可以安全住人營生的地區,握在國家手上,剩下的爛地,人民去爭,當災害發生,不是放任年年受害,就是一股腦的全部趕下山,那種佔便宜還要別人乖的態度,才是隱藏的不義。

重建,不該是政府指定區域,更不必弱化到慈善團體施予,而是強化歸還部落土地的行動,要回山中這些原屬部落擁有的安全區域,在此居住,在此生計。這也是在國土規劃議題上,讓危險地區恢復自然的生態重劃議題外,加入部落地理再分配的人文考量。

所有山林都是部落的故鄉,面對災難發生,重建的選項不該窄化,成為死守故土或接受安排的宿命,而是應該擴大議題,要求歸還傳統領域,讓部落重返山區的安全地,在新的家園重造生計與延續文化。

關心部落的協力團體,也應該幫助部落討回被竊的土地,在住居安全無虞可長可久之後,陪伴部落在這些土地上,不再重覆掠奪利用,走向永續發展,開展部落的新貌。

災後重建,不該只是蓋房子的設計比賽,其實台灣任何災難的發生,在屋毀人亡之後,面對的根本是災難發生前的種種現實生存問題,災難只是惡化、突顯問題的存在。八八水患其實也是一樣,衝擊出人與土地的生態問題,也衝擊出人與社會的生存問題。

將八八水患的重建層次拉高,解決人類與自然衝突的生態再規劃問題,也解決部落與國家的土地再分配問題,才是讓一場災難有真實改善的意義。

災區重建的議題,討論至今,已經從一個國土再規劃重分配的高度,落入災戶重建的爭議中,讓一個危機成轉機的時刻,就此消失。

對於政府,要找地蓋房子簡單,但是要做國土規劃分配很難,失去國土生態規劃及土地分配的討論,無異讓政府輕易的逃遁。然後就在災戶重建的窄化論述中,以資格認定、協商購地、工程招標、貸款上限種種無限冗長的行政程序,消磨受災部落的意志,最後在蓋好房愛住不住隨你,或領了錢自行租屋遷居的傳統模式下,重建焉然宣告完成。

別讓重建議題,窄化到不搬回鄉或想搬指定的單選題中,拉出生態再規劃、國土再分配的多重選項,才是回歸到生態主體、部落主體的面向,而非以政府為主體,只重解決民怨,重獲信任的政治工程。

當災難發生,說出的一半正義、一半道理,選擇有限,沒說出的另一半正義與道理,才是想像無窮。

還地於自然,還地於人民,讓想省事的政府,開始去頭痛。

(作者為資深線上記者,本文轉載自「飄浪。島嶼」部落格)

新內閣災後重建必須考慮的四個範疇

新閣揆吳敦義說,就任後的首要工作是治山防洪,他將快馬加鞭地進行災後重建。但有些事太急未必適當,尤其像災後重建這麼複雜的工作。這些天來,輿論對於水災重建所發的聲音幾乎一致:希望政府能謹慎從事,不可操之過急。然而在災民的苦難與現實政治的壓力下…

新閣揆吳敦義說,就任後的首要工作是治山防洪,他將快馬加鞭地進行災後重建。但有些事太急未必適當,尤其像災後重建這麼複雜的工作。

這些天來,輿論對於水災重建所發的聲音幾乎一致:希望政府能謹慎從事,不可操之過急。然而在災民的苦難與現實政治的壓力下,當政者不得不迅速通過重建的法律,並要求救災團隊限時完成任務。然而重建必須先理清問題的千頭萬緒,才能找到肯綮之所在,這確實不是一朝一夕之功。

自表面上看來,災後重建至少涉及四個範疇,每個範疇都有夠複雜的內涵,而相互之間又多不相容。第一個範疇是災民的願望,第二是國土的復育,第三是原民文化的保存,第四是政治力量的暗潮。

一、災民的願望

災民受災,感到萬分的委屈,對政府的要求很高,而他們的願望卻未盡一致。災情嚴重的地區,村子全毀了,他們當然夢想能在短期內恢復舊觀,但是現實的情形使夢想很難實現,要遷村,面對的爭議就大了。有誰願意捨棄故鄉與一切童年的記憶,長期經營的家,在陌生的地方面對不可知的未來呢?

然而這一切,也許是他們提升生活水準的契機,他們願意不再回顧過去,勇敢的面對新生活的挑戰嗎?很顯然,他們的期待如何滿足與抱怨如何排解完全成為當政者要肩負的責任。

二、國土的復育

理性的思考重建的問題,大家無不同意應自國土復育著手。可是國土如何復育,本身就是很高深的專業知識,而配合大自然的脈動來利用土地資源已經很不容易做到,可是土地的利用與開發,涉及到的政府與民間長期與短期的利益,其間盤根錯節,實難找到妥貼滿意的政策。

人類很難接受未來的安全措施犧牲眼前的利便。如果八八水災發生在北部,大台北地區可能發生承受不了的災難。果真如此,大家可能會懷念在四十年前,聯合國顧問建議保留台北市近郊洪泛區的計畫。可是我們願意豪賭一把,眼下的台北已經沒有洪泛區了。

三、原民文化的保存

感性的思考重建問題,學者們不能不想到原民文化的保存。今天的世界已經把少數民族的文化視為珍寶。台灣的少數民族族群繁多,經過幾個世紀的外力侵入,原始文化的面貌已經逐漸消失,所剩的一點痕跡有限,非努力維護不可。要遷村,即使有利於生態復育,卻可能把那點文化根子連根拔除。

原住民文化大多與生息地點不可分割。何況重建就是新建,自一方面看,是原民生活現代化的時機,但也不可避免的成為傳統生活方式的句點。即使他們自己參與規畫,也不免掛一漏萬,或遷就現實,失掉原民文化素樸的、與大自然結合的特色。

四、政治力量的暗潮

在這些難題之外,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力量環伺著,那就是政治的兀鷹,正瞪大了眼睛,尋找吞食的機會。遇到這樣百年不遇的大事件,有些政治力量會因而興起,有些會衰微,全看政治的敏感度能否掌握適當的時機,影響政策的制訂。即使不能改變大局,至少可以獲得一時的利益,不顧救災重建的成效。即使是媒體,何嘗不會因此事件之大量報導、評論而左右民心,獲致重大利益!

慈善機構捧著大量的捐款,急著建永久性房屋,可是要蓋在哪裡?怎麼蓋?卻是與國土規畫與文化保存相矛盾的。國土規畫家即使在諸多條件中找到適當的山區開發地點,可是必須涉及到遷村與原民生活方式的問題,違反災民心意,違悖文化保存的期待。

文化學者們所希望的復建方式,嚴格的考究起來,除非是原地貌恢復,是達不到的,恐怕也不是災民的期望。誰不往好處想呢?至於政治人物的角力,光怪陸離,更不是我們所可理解的了!

這樣一個複雜的問題,切不可專斷的化繁為簡,以快刀斬亂麻的方式處理,需要在掌握問題的全貌後,知道在何處下刀,可以迎刃而解。目前的情勢,真的需要能找到牛體訣竅的庖丁。

(作者為建築學者,曾任自然科學博物館館長)

(本文轉載自9月11日「中國時報」,原標題為「新內閣災後重建必須考慮的問題」)

【台社論壇】體檢原鄉部落的災後重建0913

在吳內閣上任之際,為了催生這樣的過程,台社特地舉辦這場論壇,針對目前政府推動的災後重建政策進行檢視,希望提出符合原住民自治精神的重建觀點,以落實原住民為主體的部落重建。即使這是個不易實踐的夢想…

加拿大原住民認為當你做錯一件事,向人道歉之前,最重要的是,你有責任從錯誤中學習。八八水災至今一個月,馬政府為了救災決策的失當,總統親自向災民道歉,並導致劉兆玄內閣的總辭。

過去一個月,為了彰顯績效與成果,政府壓縮了中繼安置的過渡階段,直接進入永久屋的執行;在急於對外宣示重建成果,國家與外來慈善組織都忘了家園重建涉及一個族群的文化延續與傳承,這個決策必須是個充分討論的過程,而且必須是在地人做出的決定。

暫行條例通過之後,重建會的組成成員缺乏對災民負責的責信機制;一味的求快之下,重建的步調凌亂、決策機制進入中央與地方政府彼此內耗、部會之間不整合、災民與決策者之間無法對話而導致決策的品質低落。

從目前急就章與粗暴的家屋重建以及缺乏民眾參與機制的重建決策機制,這次受災的原住民部落正面對國家與慈善集團聯手的二次災害,我們強烈質疑馬政府的道歉背後是否真的從過去的錯誤中有所學習?

面對這次災後重建,我們需要謙虛地願意放下過去的慣習,相信原住民有能力與智慧從災後站起來;我們應該讓原住民用自己的方式重建家園,不僅是物質的、文化的,更是心靈的部落。用新的態度面對原住民議題是這次風災帶來重建的契機,更是這次重建的歷史意義。對依法行政的政府而言,這是個痛苦但必要的過程。

在吳內閣上任之際,為了催生這樣的過程,台社特地舉辦這場論壇,針對目前政府推動的災後重建政策進行檢視,希望提出符合原住民自治精神的重建觀點,以落實原住民為主體的部落重建。即使這是個不易實踐的夢想,但我們仍堅持一絲希望,而這個希望是災後重建的關鍵所在。

1000-1200 在家屋重建政策中消失的部落主體性

主持人:王增勇(陽明大學衛生福利研究所所長、台社成員)
與談人:達努巴克(原住民基層教師協會秘書長)
喻肇青(中原大學景觀系教授)
林淑雅(靜宜大學法律系教授)
丘延亮(中研院民族所研究員、台社社員)

1200-1330 午餐(自理)

1330-1530 無法穿透的重建決策機制:被專業與官僚消音的原住民主體

主持人:丘延亮(中研院民族所研究員、台社社員)
與談人:林津如(高雄醫學大學性別研究所教授、南方部落重建聯盟、台社社員)
巴耐・秋月(台東刺桐部落阿美族人)
陳永龍(開南大學觀光與餐飲旅館系教授、多樣生態文化工作室負責人教授)
王增勇(陽明大學衛生福利研究所所長、台社成員)

1600-1700 綜合討論
主持人:王增勇(陽明大學衛生福利研究所所長、台社成員)

………………………………

時間:2009年9月13日(日) 10:00~17:00
地點:紫藤廬紫緣廳(台北市新生南路三段16巷1號)
限額40名,可預先報名,報名專線:紫藤廬(2363-7375)
主辦:世新大學台灣社會研究國際中心、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社、紫藤文化協會
聯絡:蔡志杰(0921-052-277)
論壇企畫人:王增勇(0937-052-102)

永久屋計畫系列(5)小林遷村路,仍荊棘滿佈

小林村自救會跟紅十字會五里埔永久屋的計畫還沒有敲定,尚未落實喔。主要是因為五里埔的安全鑑定尚未出爐,我們最為關注的還是安全問題,我們選擇五里埔除了情感因素,也因為我們的農地、林班地等等,都在五里埔…

編按:

小林遷村案,這個被外界視為最順利的莫拉克災後遷村案,其實也仍充滿變數。

小林自救會發言人蔡松諭表示,政府部門迄今都沒有針對遷村的規劃,做完整而公開的公聽會,只是讓紅十字會、鴻海等,直接來跟小林村接洽,甚至連小林村民已經公投選擇了遷居地之後,才意外得知該地可能會被列入限制開發區,可居住卻不能耕作,居民只好繼續尋找其他用地。

小林居民呼籲,政府機關應該舉辦公聽會,和地方充分溝通之後,再來共同決定遷村的事情,不要讓居民陷入疲於奔命的遷居焦慮。

新聞背景

甲仙鄉小林村是莫拉克風災傷亡最慘的村落,小林村1-8鄰受損較為輕微,是目前被救出最多的小林村民,走山最嚴重的是9-18鄰的小林村自然聚落,其中,10-18鄰幾近罹難,令人哀傷。

小林村「滅村」事件受到媒體高度關注。按照官方戶籍資料,甲仙鄉有8,000多人、2500戶,小林村登記設籍1313人、395戶,災變之初,高雄縣地方官員預估,常住在小林村的估計是500到600人。官方最後統計,小林村死亡人數是474人(註1)。

相對於其他受災部落,幾乎被滅村的小林村,原本有村組織系統、幹部等等死傷情況嚴重,由在他鄉工作的小林村年輕人蔡松諭,結合倖存者、和罹難者家屬,組成小林村自救會,共同邁向艱辛的安置和重建之路。同時,長期接觸小林村的高苑科技大學18位老師與許多文史工作者已組成重建委員會,協助進行資源整合工作。

小林村自救會已在8月25日投票選擇安置方式,同一天,還投票選擇重建方案,從當時唯一知道的兩項方案:慈濟杉林大愛村或紅十字會五里埔永久屋,二選一,村民最終以73票對31票,決定選擇紅十字會五里埔永久屋(請參考:投下決定小林村未來的那一票

前閣揆劉兆玄已在9月初,趕在卸任前宣布,由紅十字負責協助小林村民,興建五里埔永久屋,預估興建計劃約8公頃,可建395戶永久屋,規劃容納高縣甲仙鄉小林村所有居民。高雄縣政府預計在9月23日公告徵地,10月底能順利取得土地,而劉兆玄宣示要在三周之內,完成受災區或遷居地的安全鑑定。(註2)

現況分析

小林村自救會並未因為外界關注眼光多,就進行得比較順利,實際上,因為小林村自救會面臨的問題,跟其他受災嚴峻的部落,處境都相同。

小林村自救會發言人蔡松諭提到,政府在安置過程慢吞吞,重建腳步卻不斷搶快。因此,小林村災民從8月中下旬就提出組合屋需求者63戶,迄今都還在等待組合屋。紅十字會曾在9月5日回應,組合屋的施工期要1.5個月(註2)。等待組合屋的小林村災民,內心真是很煎熬。

小林村自救會一開始就投票決定要在五里埔興建永久屋,是基於情感的因素,雖然五里埔的安全鑑定報告尚未出爐。然而,最近已開始擔心,五里埔周圍的土地可能都會被行政院劃定為敏感地區,無法耕作,既然無法耕作,那就不能保障生計,得要重新另覓土地。

於是,小林村自救會已經再透過行政院營建署和高雄縣民政單位,找到接近杉林國中月眉大愛村一公里的另外一塊土地,又忙著去看地和收集資料。

小林村自救會最大的困擾,是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迄今都沒有針對遷村的規劃,做完整而公開的公聽會,只是讓紅十字會、鴻海等,直接來跟小林村接洽,這些都不算是正式的說明會。遷村地塊的選擇,還是這塊不行了,政府才從口袋拿出另一個地塊名單,沒有提供小林村自救會充分、充足的資訊。

值得一提的是,小林村自救會遷村地址可能要另外選擇,不過,答應認養小林村的紅十字會、鴻海企業,都願意跟著自救會跑,尊重小林村自救會意願,不會遷就於非得在某一遷村地塊才願意幫忙。

以下是電話採訪的紀錄:小林村自救會發言人蔡松諭口述內容

小林村自救會跟紅十字會五里埔永久屋的計畫還沒有敲定,尚未落實喔。

主要是因為五里埔的安全鑑定尚未出爐,我們最為關注的還是安全問題,我們選擇五里埔除了情感因素,也因為我們的農地、林班地等等,都在五里埔。不過,五里埔除了一塊居住用地之外,周圍的環境都可能已被行政院劃為限制開發區,中間能夠住人,附近卻不能耕作,我們可能要重新思考選擇另外一塊遷村土地。

目前,找到另一塊土地,是在杉林國中月眉農場旁,距離杉林大愛村一公里外的一塊土地,這是透過高雄縣民政處告知內政部營建署,營建署協助,幫我們一起找到。這塊地原本是組合屋預定地,這塊土地很大,興建組合屋之外,也可以興建永久屋。

我們會請紅十字會協助我們重建,主要是紅十字會從一開始就跟我們接觸,彼此有些想法已經溝通很久,因此我們即使到其他地塊,也會請紅十字會協助我們重建。

原本小林村大家都擔心就業問題,現在鴻海願意保證,不管哪一個慈善機構跟我們合作,鴻海都願意提供保證就業方案,提供農業、工業的就業保證。我們要的就是完整又妥當的規劃。如果說企業能參加重建,可以坐下來談完整的規劃,村的抗拒不會那麼高。

然而,目前政府推動永久屋計畫,我們覺得動作太快了,真得太倉促了,部落要遷村都是要經過很多年的思考,思考各種面向,才能夠做決定,而我們現在卻被迫就要馬上決定。

我認為,安置要迅速,重建要慎重。現在剛好顛倒,安置慢吞吞,我們都在等組合屋,遲遲還等不到,重建卻馬上就進行,那麼快,我們根本沒有思考的時間。

那瑪夏鄉的人都希望住在原來的地方或者舊有部落的附近,重建應該要有完整的計畫,考量到三個方面:第一是安全問題,第二是就業、就學問題,第三是文化保存。

我們希望,中央和地方政府未來應該要針對遷村舉辦完整的公聽會。政府從災變發生到目前為止,都沒有舉辦過完整而公開的說明會,沒有把選擇地點的優缺點通通告訴我們,沒有把山林土地的整體規劃告訴我們。

雖然有紅十字會來說明、鴻海來說明,這些都不能算是完整的報告,我是日前剛好參加行政院院會,才會知道五里埔周圍環境已經畫定為敏感地區,不能開發。未來,政府機關應該舉辦公聽會,跟我們充分溝通之後,我們才能共同決定遷村的事情。

附註資料如下:

(1) 小林村被埋人數474人

(2) 劉揆:紅十字世展會建永久屋 協助重建

(本文為公民記者summer 製作之「永久屋計畫系列報導」之(5),本系列完)

延伸閱讀:

永久屋計畫系列(1)以慈善團體為主導的永久屋計畫

永久屋計畫系列(2)瑪家農場與屏東縣的部落難題

永久屋計畫系列(3)混亂的政策與衝突的法令

永久屋計畫系列(4)外界有大愛,居民有為難

980909-xiao3lindscf4426-360.jpg

居民雖然已經公投決定遷居五里埔,但事後才意外發現該塊地可能會被限制開發,又要重新作業一次。

永久屋計畫系列(4)外界有大愛,居民有為難

外面都以為我們民族村已經同意遷入杉林永久屋,實際上,族人的想法每天都在改變,因為有很多不確定的資訊、不確定的因素,每天傳入的政策訊息和想法都不一樣,都會影響到族人的想法和決策。從水災發生到現在…

新聞背景:高雄杉林慈濟大愛永久屋即將動工

在三大永久屋計畫當中,杉林鄉月眉農場大愛村計畫被閣揆劉兆玄稱讚為「最成熟」的永久屋計畫,是由慈濟主導大愛村建案、鴻海主導產業重建計畫。這也是慈濟在台灣的首座大愛村,鴻海在台灣的首個公益示範區。

此計畫佔地58公頃,由台糖提供土地,慈濟已委請戴育澤建築師完成整區的規劃圖,計畫興建800到1,000戶,此區要容納那瑪夏鄉、桃源鄉等部落,劉兆玄宣布民族村已確定要遷入,鴻海則自行召開記者會提出,要協助該園區從事有機農業,甚至還一律保證收購,對不想從事農業的族人,還可以設計小型工廠,保證就業。

當外界以為這是一個「成熟的永久屋計畫」時,苦勞網的特約記者summer採訪了三位人士,其中包括協助慈濟收集意見書的村民代表,發現居民心中有非常多的疑慮,大家都很感謝慈濟的善心,但是永久屋政策還有許多未說明清楚之處,就似乎已經被宣布定案,讓民族村的居民,真的很為難啊!

現況說明:法令未清,狀況未明,居民其實並未決定

行政院閣揆劉兆玄宣布,民族村將是確定遷入月眉農場大愛村的部落。慈濟的動作也很快,已透過部落發放意願書。

遭逢災變的民族村,族人傷亡情況嚴重,心情都在驚慌未定之中,民族村僅在兩次的說明會當中,取得片面資訊,迄今,甚至不知道在慈濟大愛村之外,還能夠有哪些重建的選項,因此倉卒決策要簽署意願書。然而,簽署之後,卻發現部落取得的永久屋計畫資訊不足、政策法令完全不明的情況下,不知道怎麼保障自己的權益。

目前,民族村的決議是,不會馬上對永久屋計畫做出決策,要敦促政府儘速恢復部落交通,敦促政府出面協助民族村釐清政策法令,讓大家的權益得到確保,在族人都能得到生活安置之後,再來思考遷村,做出進一步的判斷。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慈濟大愛村的作法有幾個盲點:

第一是,大愛村的設計應該是建築師先去了解民族村族人的生活型態,尤其是訪問耆老,再來規劃建築空間和配置,不應該是建築師拿出自己構想中的大愛村,教導族人怎麼過生活。

第二是,建築師團隊根族人溝通,必須要更白話,確保族人不會有聽、沒有懂。

第三是,慈濟大愛村搶先在受災區安全鑑定報告等尚未出爐之際,就要搶快動土,更要加速讓民族村簽署意願書,已造成民族村族人的困擾,甚至形成部落內的摩擦。

建議慈濟,應該回到以人為本(而不是以興建大愛村為出發點),跟民族村部落站在一起,根據部落安置到重建的階段性需求,首先協助部落進行中繼性安置;其次是,協助部落了解遷村的政策法令,有必要的話,還要協助部落打通、突破政策法令的限制;再者,是協助部落在傳統領域內,以「離災不離村、離村不離鄉」原則,找到適合地段,協助部落取得土地所有權,再協助興建以部落生活樣態、文化為考量的大愛村。

除了民族村之外,慈濟月眉農場大愛村也計畫遷入那瑪夏鄉(還有民生村、民權村)、桃源鄉等部落,因此,慈濟近日都在安置那瑪夏鄉的仁美營區進行一對一的災民訪查,並且動員那瑪夏其他部落簽署永久屋意願書。

以下是電話採訪的紀錄:

(1)民族村民代表李惠民(協助慈濟發放永久屋意願書)

民族村族人的聲音都是一致,我們原本這幾天都已經簽署了慈濟永久屋意願書,不過,今天(9月7日)大家的想法又改變了。因為族人開始思考到,永久屋沒有土地的所有權,族人開始擔心,我們會不會跟眷村一樣,住沒有多久,政府就比照眷村徵收回這片土地,把我們又搬遷到其他地方。

到目前為止,中央和地方政府都沒有透過正式而公開的場合,跟我們說明永久屋計畫,如果要搬遷入永久屋,我們還是希望擁有土地所有權,不希望有一天被迫面臨到眷村命運,又要再被搬遷。

上次馬英九總統來巡視,我有問總統先生,台糖月眉農場是國營企業的土地,也歸政府在管,為何中央政府沒有辦法徵收之後,把土地所有權給我們這些無家可歸的人?把土地所有權給我們,是可行的,沒有執行的障礙。

實際上,外面都以為我們民族村已經同意遷入杉林永久屋,實際上,族人的想法每天都在改變,因為有很多不確定的資訊、不確定的因素,每天傳入的政策訊息和想法都不一樣,都會影響到族人的想法和決策。從水災發生到現在,族人的心情都起起伏伏,今天好像聽到慈濟要來蓋大愛村,好像有希望,隔天,又聽到新問題,開始擔心起來。

我想要說的是,我們要得不多,就是政府給我們明確的答案,哪一塊土地讓我們好好居住,哪一個角落,可以讓族人延續生命,讓我們擁有土地所有權,而不是暫時把我們放在那邊,日後又可能讓我們遷徙。我們要的不多,就是擁有遷村之後的土地所有權,即使慈濟都不幫我們蓋,也沒有關係,我們就是要擁有土地所有權,即使我們蓋鐵皮屋,只有擁有土地,這也就是我們所在的家。

我們需要有公信力的律師,協助我們解讀法令和政策,讓族人更清楚和了解我們的處境,目前我們對重建條例母法、子法等等,都看不懂。重建條例第20條規定,如果政府要強制遷村,必須要跟我們族人協議,才會動這筆土地。不管怎樣,族人都不應該喪失土地的所有權。

我們對於慈濟杉林大愛村計劃,還有一個疑慮,就是民族村只有500到600人,人口不多,大愛村恐怕還必需要遷入其他部落和和漢族,我們大部份的族人都主張,即使我們可以取得土地所有權,可以接受遷入,我們也希望生活空間可以跟其他部落和漢族切割,我們不是不想要跟別人在一起,而是很怕被外界同化,因為我們的人口不多,漢人朋友卻很多,在同樣社區,光是社區表決,我們是少數,很容易就被邊緣化。

如果我們要在杉林大愛村扎根,我們也希望能夠跟其他部落做區隔。

其實,對於部落重建,我都沒有想那麼遠。杉林月眉農場的地,距離民族村大概已經有45到50公里,已經算是平地,是客家朋友的領域。我們被要求在最短的時間之內做出遷村的抉擇,我們很慌張,也不知道除了這個選項之外,我們還可以在哪些地方重新生活,大家都很恐慌,回頭想想,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在最短時間就倉卒作出決定。

我們有一個共識就是,如果選擇杉林大愛村永久屋,要失去山上的所有一切,最後變成在平地永久住下來,那我們寧願放棄永久屋,前進原鄉,我們寧可放棄小朋友現在的就學情況,重新回到山上。因為我們只有回到山上,才能夠延續我們的下一代,在山上,即使沒有水電,畢竟我們還是可以生活,還有土地,生活領域就是在山上,我們在都市本身沒有能力生存,不知道要做什麼,如果我們都很有能力下山,早就放棄山上,搬到平地。

雖然我自己也簽署了慈濟永久屋意願書,可是,我們都很焦慮,我們希望能夠再找中央政府、地方政府的官員,來跟我們舉辦說明會,讓我們了解政策內容和細節。我們作每個決策都很擔心,在決策過程,我寧可被族人罵、被族人打,都沒有關係,卻最為擔心,帶領的人選擇錯誤,把族人帶到滅村道路。

(2)民族村一位村民的徬徨與焦慮(未簽署慈濟永久屋意願書的民族村族人)

高雄縣政府和慈濟的月眉農場大愛村計畫,資訊非常不清楚。總共有兩次到順賢宮說明,一次是馬英九總統來巡視,高雄縣長出席,民族村當時表示,希望能夠有慈濟等團體出來詳細說明,要求能夠說明短期安置的計畫,還有永久屋怎麼興建的概念。第二次純粹是慈濟和戴育澤建築師來說明。

但是,部落裡的人根本不知道,除了慈濟的永久屋之外,還可以有什麼選項,有哪些選擇。

戴育澤建築師來說明,就用power point簡報,用許多專業的語彙,或許建築師以為他是用很白話的語言跟我們溝通,但是,部落裡的人實在是聽不懂,連我都聽不懂,部落裡面的人要用更普通的話來講解,才會懂。因為建築的語言太專業了。而且沒有書面資料,大家不知道,聽不懂,所以也沒不知道怎麼問問題。

雖然建築師說了幾廳幾房,還說規劃了展示中心、服務中心,房子都是一整排一整排的排列,中間是馬路,我說不出來,但是,這不是部落。這像是商業觀光區園區,卻不是部落的生活空間。

戴建築師問我們,部落有什麼樣的圖騰、圖案,可是,部落的文化不是圖案,他應該來請教耆老,先來了解部落大家的生活型態,再作出規劃。而不是已經都構想規劃好了,再告訴我們要怎麼住進去生活。

此外,慈濟永久屋意願書以戶為單位,問家裡有幾口人。實際上,有些人是許多家族住在一起,喜歡大家庭的生活,可能有十幾口人,就很擔心戴建築師的房子很規格化,沒有辦法以家族為單位,也有些人是以戶為單位,已經是小家庭生活了。可是,大愛村計畫裡面沒有事先考量到,部落以家族為單位的人。

戴建築師簡報之後的隔天,慈濟就透過部落裡面的年輕人,開始要大家以戶為單位,簽署意願書,再把意願書交給村長,昨天(9/6)中午是繳納意願書的截止日。

不過,我沒有簽署意願書。因為,部落裡面根本都還沒有得到充足的資訊,政府沒有好好來說明重建的政策,永久屋的政策,慈濟只有兩次說明,第二次說明大家也都還沒有聽懂,現在就要大家簽署意願書,實在太快了。很多族人都還不知道該不該遷村,官方沒有來說明政策和現況,也讓族人有很大的疑慮。

此外,還有少部份族人都因為在外地工作,或者是在醫院照顧家人,都沒有辦法回部落,根本不知道部落已經開始決定要接受慈濟的大愛村。

我認為,重建應該是政府、慈濟和族人三方面要一起努力,政府要來說明清楚政策方向,慈濟要來聽取部落的意見,再做規劃,族人要能夠明白政策,要能夠參加規劃和重建工作。這三方面,要相互搭配

民族村目前沒有自治會,而是透過村長、村民代表李惠民和族裡面的年輕人,形成幹部團隊,對外接洽慈濟。村長昨天收完意願書,才通知要以家族為單位,派出一名可以代表家族所有人意見的代表,來開民族村會議,決定重建事情。

部落有人主張,現在不要有個人意見,要共同主張部落意見,加速重建,但是,我恰好認為,個人意見必須在這個階段能夠被公開討論,要能夠表達出來,透過討論,來相互磨合。

慈濟的意願書透過部落年輕人來發放,是很撕裂部落感情的作法。想要馬上簽署意願書的族人,和想要再得到更多資訊的族人,馬上就會內訌,彼此相互猜忌,這是很可怕的情況。慈濟應該要懂得怎麼跟部落溝通,而不是透過說明會和意願書,這很容易讓部落造成內鬨。

實際上,慈濟的意願書,有很不清楚的地方,都沒有說明。比如說,既有的土地和房子怎麼辦?只有房子的使用權,只能繼承,不能夠給土地的所有權,又是什麼意思?會怎麼影響我們的權益?還有,既有的部落山林都沒有做環評。

我沒有簽署,因為我還是想要回家,我覺得杉林國中只是一個暫時安置的地方,政府壓根都還沒有做任何調查。我想要回家,舊的家有我從小到大的記憶,這不是新的永久屋可以取代的,我還是想要知道更多資訊,才能做出判斷,在情感上,我還是想要回家。

(3)南方重建部落新聞發言人吳紹文 (協助那瑪夏鄉等部落組織串聯)

慈濟人非常有慈悲心,慈濟到大陸、印尼救災,即使有人批評,上人自有定見,秉持著無分別心,仍舊聞聲救苦。對於八八水災的原住民部落,儘管宗教不相同,慈濟同樣表現出無分別心,仍舊去救災。但是,慈濟的慈悲和無分別心怎麼在八八水災的永久屋計畫做得更圓滿呢?那就是要回到上人創立慈濟的精神。

回想上人創立慈濟的過程,是以慈悲情懷,在第一線看到眾生沒有錢就醫,沒有地方看病之苦,因此發願興建慈濟醫院,這是直接聽取災民需求的胸懷和精神。

然而,在永久屋計畫當中,慈濟大愛基金會卻選擇跟縣政府站在一起,絲毫沒有聽取受災部落的意見。以那瑪夏鄉來說,慈濟的永久屋計畫甚至沒有跟那瑪夏鄉長溝通,更沒有跟部落的人直接溝通,就開始做出規劃,開始發意願書。

慈濟人應該回到上人創立慈濟的精神,懂得貼近災民,傾聽災民需求,慈濟基金會應該合作的對象是各村、各自救會,而不是縣政府,不應該是縣政府畫出一塊地,就要部落遷移進去。

慈濟應該聆聽部落的擔憂和痛苦,原住民擔憂的不是房子的問題,房子可以蓋回來,不管是鐵皮屋,還是慈善團體幫忙。部落最大的擔憂是離土、離農、離地,是離開土地的痛苦。慈濟大愛基金會應該要貼近災民的需求,而不是以專業方式,來告訴部落應該遷村下山。

慈濟目前在高雄縣舉辦說明會,往往都是搭配內政部官員、高雄縣政府民政局去開說明會,卻沒有告訴災民說明會的意義、目的,還有會議的層級和作用。直接就告知房子已經設計出來了,族人以為這是唯一選項。

慈濟的建築師不跟部落溝通,就開始進行設計,就會出現很多偏差,比如,以戶為單位,實際上,部分原住民是以家族為單位。另外,慈濟不斷在安置營區要求簽署意願書,舉辦說明會,其實都沒有尊重到部落的決策機制,部落都公共的決策機制,有部落會議,這些都是慈善團體應該尊重原住民部落的部分。

慈濟應該思考,怎麼樣做可以讓災民更安心、更圓滿。

參考資料:

(1)慈濟鴻海打造大愛家園 最快下週動工

(2)鄉親安居 慈濟將建永久住宅

(3)郭台銘跨足有機農業

(本文為公民記者summer 製作之「永久屋計畫系列報導」)延伸閱讀:

永久屋計畫系列(1)以慈善團體為主導的永久屋計畫

永久屋計畫系列(2)瑪家農場與屏東縣的部落難題

永久屋計畫系列(3)混亂的政策與衝突的法令

980909-c2ji4100894313-250.jpg
中央尚未釐清法令,即宣布興建永久屋,令居民為難(圖片引用自「中央日報」)。

永久屋計畫系列(3)混亂的政策與衝突的法令

受災部落目前最焦慮的就是:重建政策不清楚,資訊混亂。記者收集行政院災後重建委員會新聞稿、新聞局網站,以及媒體報導為資料基礎,再加上災區自救會接收到的資訊,交叉比對之下,大概整理出以下幾個政策和法令,出現混亂、矛盾的部份,也有政策渾沌不清的情況。

新聞背景說明:受災部落目前最焦慮的就是:重建政策不清楚,資訊混亂。

記者收集行政院災後重建委員會新聞稿、新聞局網站,以及媒體報導為資料基礎,再加上災區自救會接收到的資訊,交叉比對之下,大概整理出以下幾個政策和法令,出現混亂、矛盾的部份,也有政策渾沌不清的情況(請見附錄)。

期待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儘速說明政策,以及釐清法令解釋,並協助災民了解政策和法令。

問題一:受災區的安全鑑定與重建區域整體計劃還沒啟動,永久屋已起跑

決定遷村計畫之前,有兩項重要的作業,第一項是必須對新遷入地區與受災部落原址,都進行安全鑑定。第二項是在家園重建計劃之上位計畫的重建區域整體計畫,這是經建會必須要負責擬定的計畫(註1、註2)。

(1)重建區域整體計畫草案未出爐

所謂的重建區域整體計畫,是經建會根據災後重建條例第三條規定,在內政部畫定災區範圍之後,經建會在災區內劃定重建規劃區,並訂出重建區域整體計畫。

經建會副主委黃萬翔就說,經建會訂出的重建計畫原則只是上位計畫,因為必須要先確保當地環境安全無虞後,才能討論後續要做什麼、如何做,而災民如果想參與,可以在各縣市主導的地區重建計畫或部門重建計畫中表達意見。(註2

實際上,經建會負責擬定的重建區域計劃草案,在9月1日是宣布一週之內要出爐。截自目前,尚未看到草案,也沒有出爐。永久屋計畫不應該搶先在重建區域計劃草案都沒有出爐之前,就要部落決定是否遷村。

(2)安全鑑定報告才開動,尚未有結果

受災區的安全鑑定報告已經開始進行了嗎?答案是,剛要開始。總統馬英九8月底面對災民質問,當著民眾飆官員,而馬上下令,七日內要作完安全鑑定報告,列出2009/9/2要限期完成的口令(註3)。實際上,到9月2日的期限日到了,安全鑑定工作並未真正展開。

直到9月5日,行政院重建推動委員會舉辦第七次重建工作會議,閣揆劉兆玄宣布,三週內要完成受災地區的安全鑑定,屆時遷建社區可定案(註4)。因此可見,安全鑑定才剛剛要展開而已。

反觀,行政院在9月4日、5日就急著宣布三大永久屋計畫,要規劃民族村遷入慈濟和鴻海協助興建的杉林國中月眉農場地段,要小林村遷入紅十字會協助的五里埔,以及好茶部落和達瓦蘭部落遷入世展會協助的瑪家農場地段。

除了好茶部落的瑪家農場遷村案,是成熟的計畫之外,其受災部落都還不知道家園土地的受災情況,建築物是否安全、農地是否適合復耕、部落附近環境是否安全、對外交通是否是否能恢復或將採取休養情況。

因此,重建區域計劃、受災區安全鑑定報告出爐之前,實在不宜要災民簽署遷村意願書,也不適宜作任何遷村意願調查。

在受災部落安全鑑定報告尚未完成之前,政府和慈善團體就已開始"鼓勵"遷村,造成的問題是讓受災部落陷入兩難,陷入猶豫,陷入不安,甚至陷入分裂,部落雖然能夠領受慈善團體的好意,畢竟是在資訊完全不充分、受災安全鑑定資訊匱乏的情況,貿然要決定接受遷村,讓部落族人意見分歧,極為惶恐不安。

由此可見,政府的施政程序,不能跳過安置階段,必須透過安置階段,爭取出行政的工作時間,完成受災區的安全鑑定,經建會規劃出全盤的區域計畫,才有可能進一步提供必要資訊,進入遷村的討論和思考。

(3)七天或三週趕工的安全鑑定報告,哪ㄟ甲緊?

總統馬英九8月底面對災民質問,直接下令在場官員,七天內完成安全鑑定報告。閣揆劉兆玄在9月5日,宣布救災告一段落,要6日起將進入重建階段,工作報告第一項,就是要要三週之內完成,不管是七天或是三週,災民部落都擔憂地問:這樣短時間的安全鑑定報告,真的夠專業嗎?能夠真正保證安全嗎?會不會滲入政治考量,就是要逼大家搬下山呢?

有必要呼籲政府:

(1)資訊公開:必須公開安全鑑定的相關資訊,對外公開安全鑑定團隊的名單,以及安全鑑定機制,並且對外說明和報告安全鑑定的內容。

(2)部落參與:安全鑑定不能是黑箱作業,更不能只限於專家團隊,必須由部落參與安全鑑定,並且開放經建會和地方政府擬訂重建區域計劃的參與管道,讓部落能夠參與安全鑑定,表達意見,並且了解和參予區域計劃的擬定。

問題二:政府應該公告正在規劃的重建區土地地塊

受災部落目前都是片面被動被告知只有一個土地地塊的遷村選項。到底,中央政府規劃多少處土地可以釋放出來做為重建之用呢?閣揆劉兆玄說27處(註5),行政院對外宣稱有13處(註6),經濟部長尹啟銘說要建100戶以上的有7處(註7)。到底是多少處?

目前都找不到官方網站或主流媒體公佈所有重建區土地的地段清單。受災部落根本不知道政府更在構想哪些土地地款可以作為重建區。

中央政府的操作模式,是私下找慈善團體和企業,進行「分配」各個重建地段,再規劃出將遷入的安置部落。政府應該要公告這些正在名單中的重建土地,運作和規劃的地段,讓受災部落可以參考。

建議遷村覓地的機制,應該是以受災部落為主體,在部落傳統領域之內,以「離災不離村、離村不離鄉」的概念,尋覓部落認定安全和適合居住、生活和保存文化的土地地塊,由政府協助徵收土地。而不是只能挑選政府的口袋名單土地。

問題三:永久屋是否能取得土地的所有權或長期租用權,房子又為何不能買賣?

考慮遷村的部落最想要知道的是,搬入永久屋,到底能不能持有永久屋的所有權呢?能不能取得永久屋的土地所有權呢?政府的政策訊息,災民目前也霧煞煞。

比較媒體和官方的版本,發現:媒體根本沒有亂報導,反而是行政院以繞口的、詭異的、專業的法律術語包裝,讓災民霧煞煞。

行政院閣揆劉兆玄的對外說法是:鄉親們可以取得房子的所有權與房子座落土地的使用權,並且可以繼承下去(註8)。行政院一堆使用權、所有權的名詞,讓人眼花撩亂。

媒體終於點出重點了,房子可以繼承、不能買賣,無法取得土地。(註9

內政部次長林中森的說明,也比較詳細,直接點出房子不能繼承(註10)。

用白話來說,就是災民取得永久屋的房子,可以保有(所有權),但保有的權利是受到限制的,只能繼承、不能買賣。房子所在的土地,無法持有(所有權),只能使用(使用權),土地仍屬於國家、國營企業等原本物業的地主。

房子幾十年之後萬一破舊了,需要重建,那還能夠繼續保有房子嗎?可以繼續在當地生活嗎?萬一土地地主有其他用途,打算收回土地,部落又怎麼辦?

閣揆劉兆玄在介紹慈濟+鴻海主導的台糖月眉農場新聞記者會講了一句話說,部落未來要發展農業,台糖不只可以作為土地提供者,還可以參予者。(註11)這就講得很清楚,這塊土地沒有要變更給遷入的民族村族人,地主仍是台糖公司,還希望台糖能夠協助族人未來發展農業。這也顯示了居民並無法自己決定土地的使用方式,地主─台糖仍有參與的權力。

事實上,保障居民使用該塊土地的措施,除了產權徹底轉移之外,還有很多可能性。例如在921之後,中寮鄉清水村12鄰居住地走山,後來決議要搬遷至縣府的苗圃用地來重建,為了確保村民的權益,雖然沒有將土地轉移給居民,但是縣府和居民之間,簽了長達50年的租用同意書,並言明租約到期後將有優先權利續租,這都是保障居民權益,也能解決土地產權的模式

問題四:原有的山林和部落,是否會被強制徵收呢?

重建條例讓人最擔憂的就是第20條強制徵收條文,在民間團體努力之下,列入「經與原住居者諮商取得共識」的但書。

總統馬英九講的是:「如果災民居住地方真得很危險,政府還是非要採取行動不可。馬英九強調,該遷就遷,絕不能軟弱,這不是所謂的滅村,而是防止二次滅村。」(註12

這番言論,當然引發大家的不滿,閣揆劉兆玄去探視安置營區,已經改口為:「如果要遷村的話,是不是會被政府徵收,我們一定不會徵收,除非你們同意、願意,你們提出申請,政府才來徵收。」(註13、14)

經過部落幾天的反應民情,行政院政務委員蔡勳雄在9/5日,已經可以說出,遷村計畫,首先是要考慮安全,其次是依照災民「離災不離村、離村不離鄉」的意願,若都不符合,才會另則安全地點興建永久屋。(註15)

實際上,馬英九跟劉兆玄兩個人對舊部落強制徵收的落差極大馬英九實際上完全符合重建條例,就是該徵收還是得要徵收,這就是大家對重建條例最為擔心的部份。相反的,劉兆玄提出,部落主動提出徵收意願,政府才會徵收。兩個人之間有極大的落差。劉兆玄如今又下台了,令人更加擔心。

由於中央和地方政府都躲在背後,這項政策的轉折,最明顯的就是在慈濟永久屋意願書可以看到兩次大轉折,慈濟在8月底發給受災部落的永久屋意願書第一版本,寫下接受永久屋的但書是「承諾不再返回原住屋居住」,經過大家抗議和質疑之後,慈濟9月初版本,已改為「其所有山地保留地,不得從事破壞水土保持之使用」,迴避徵收與否的問題。

慈濟永久屋意願的前後轉折,其實就代表政策的前後轉折,畢竟慈濟沒有公權力,不能要災民放棄既有山林。

強制徵收既有部落山林,是極為重大的政策。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慈濟貿然把「承諾不再返回原住屋居住」,寫在永久屋意願書,造成受災部落對慈濟的極大反彈,這剛好突顯慈濟照章行事、照政策行事,與政府合作,卻無法跟災民站在同一邊,無法符合災民需求的嚴重落差。

此外,這也突顯了中央和地方政府躲在幕後,災民面對永久屋意願書對強制徵收政策滿腹疑惑,卻找不到官員來對應的龐大無力感和困境。

附錄:永久屋新聞資料整理

問題一:受災區的安全鑑定與重建區域整體計劃還沒啟動,永久屋已起跑

(1) 經建會:「重建區域整體計畫」草案 一週內提出 (2009/9/1,中廣新聞網)

內容摘要:攸關莫拉克颱風災後重建的「重建區域整體計畫」草案,經建會副主委黃萬翔表示,將在一星期內,提報災後重建委員會。黃萬翔表示,這份草案中,會先對重建區域進行環境分析,並且擬定策略,協助災區進行家園和產業重建工作。

莫拉克颱風造成台灣中南部重大災情,依照災後重建特別條例第三條規定,在內政部認定災區後,經建會將在災區內劃定重建規劃區,並且訂出重建區域整體計畫。

對於傳出有災民認為災後重建、政府應該多傾聽民間的聲音,黃萬翔表示,經建會訂出的重建計畫原則只是上位計畫,因為必須要先確保當地環境安全無虞後,才能討論後續要做什麼、如何做,而災民如果想參與,可以在各縣市主導的地區重建計畫或部門重建計畫中表達意見。

「這安全了、你還要去溝通,不一定安全了、他就願意來,但起碼你不能拿一個危險的去跟他們溝通,所以第一步就先確保安全,第二步才是說如何做,然後大家來談判。」黃萬翔表示,這份重建計畫,不只是消極的避免再度發生災害,也希望把舊的恢復成新的、甚至擴大建設的效益,以達到加值的效果。

(2) 災後重建 土地將分三等級(2009/09/02,中國時報)

內容摘要: 政院災後重建委員會本周日首度召開,討論經建會研擬的災後重建計畫。經建會主委陳添枝表示,由於這次風災產生很多新崩塌區域,未來將畫為「保育區」;其他不在地質敏感地帶土地將分成重建區與減量區,讓災民重返家園,有限度利用。

《莫拉克風災重建條例》本周火速三讀通過,行政院依法召開「災後重建委員會」,陳添枝表示,莫拉克過後,旗山溪、荖濃溪等河川河床寬度增加了三、四倍,兩旁農地與建築物都被土石流吞噬,處處看到土石流畫過的光禿禿山壁。

根據經建會災後重建計畫,行政院災後重建委員會將依地質敏感程度,將災區土地分三等級,分別是重建區、保護區/保育區、減量區。陳添枝說,除了國有林地等法定保育區,這次風災新增的崩塌地,例如小林村、六龜新開等,也將列為保育區限制土地開發。

(3)劉揆:完成救災慰助階段性任務,明起正式展開重建工作(2009/9/6,行政院新聞稿)

內容摘要:

行政院莫拉克颱風災後重建推動委員會今(5)日舉行第七次工作小組會議,各相關部會在會中報告了自8月15日重建委員會成立至今的救災慰助工作成果。完成第一階段任務之後,自明(6)日起重建工作將正式展開,行政院長劉兆玄在會議中有以下指示:一、 於3週內完成災區地質安全鑑定,並以高雄縣五里埔永久住宅興建基地為優先。災區鑑定部分如仍有道路無法搶通,必要時請國防部派直升機支援搭載鑑定專家進入。

重建推動委員會執行長、行政院政務委員蔡勳雄於南部辦公室舉行記者會表示,重建推動委員會8月15日成立後,經7次工作會議、4次專案會議與座談,明(6)天開始將進入重建工作,包括以國土保育為上位的區域計畫與家園重建等。他說,劉兆玄指示3週內要完成受災地區的安全鑑定,屆時遷建社區就可定案。(2009/9/5,中央社)

(4)原居地安全鑑定 馬令七日內(2009/9/3,中國時報)

內容摘要:

針對家園是否安全、能不能繼續居住,相關單位因交通中斷,至今仍未實地會勘。馬英九總統二日指示內政部加速安全評估,七天之內公布初步鑑定報告,讓原住民安心。

內政部次長林中森表示,國土安全的科學資料庫已建置完成,營建署今日將率鑑定小組南下高雄縣桃源鄉,一周內會公布結果。

林中森表示,鑑定報告出爐後,會與災民做溝通。如果原居住地不安全,會提供幾個遷移的地點供災民選擇,完全尊重災民的意願,不會強制要求災民搬離原居住地。

內政部次長曾中明回應表示,必須等到山區道路搶通後,才能請學者專家進行實地會勘,近日將召集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農委會水土保持局,就地質及土石流狀況進行會商,但未明確交代何時可公布鑑定結果。

馬總統聞言略顯動怒,當場要求內政部訂出一個期限,好讓急著想知道家園可否繼續居住的災民能夠安心。最後,他乾脆直接指示內政部,九月九日前必須提出初步的安全鑑定報告,並將未來是否原地重建的條件一次說清楚。

(5)劉兆玄說:政府選定27處土地,做為重建地點。

內容摘要:行政院長劉兆玄今(2)日訪視高雄仁美營區及屏東龍泉營區鄉親安置情形時表示,政府已經選定27處土地,做為未來可能遷村重建的地點,但也歡迎原住民朋友提出更合適的地點進行勘查,政府一定會充分尊重原住民朋友意願,但是一定要以安全為優先考量。(2009/9/2,行政院新聞稿)

(6)行政院重建推動委員會說:已擇定13處土地,可興建3645戶永久屋。

重建/擇定13處土地 建3645戶永久屋,選八名災區代表進重建委員會

內容摘要:

行政院經土地勘查,已擇定13處共約261公頃安全土地可供興建永久屋,預計可提供3645戶災民居住。(2009/9/6,中央社)

(7)經濟部長尹啟銘說:7個要興建100戶以上的重建區。劉揆進駐災區11天 完成階段性任務 

內容摘要:經濟部長尹啟銘表示,邀民間參與興建永久屋,目前計有7個安置超過100戶以上的大型重建區。(2009/9/6,莫拉克災後重建推動委員會)

問題三:永久屋到底有沒有所有權?

(8)行政院長劉兆玄說,災民可以取得永久屋的所有權。(2009/9/2,行政院新聞稿)

內容摘要:

行政院劉院長承諾,如果經過大家的共識決定遷村,鄉親們原有的土地,除非經過同意,政府不會強制徵收。

行政院莫拉克颱風災後重建推動委員會南部辦公室進一步說明,遷村之後,政府會提供原住民鄉親永久的住屋,鄉親們可以取得房子的所有權與房子座落土地的使用權,並且可以繼承下去(注意!!新聞稿刻意不提,不能買賣)。

政府會充分尊重各位原住民鄉親的意願,並且請企業及慈善團體參與,幫大家打造一個可以傳承文化,更可以快樂工作、快樂生活的美麗新家園。

(9)蘋果日報:永久屋只能繼承,不能買賣 (2009/9/4,蘋果日報)

內容摘要:

行政院長劉兆玄昨天承諾:除經同意,政府不會強制徵收山上土地;遷村後會替災民興建永久屋,災民也可免費取得房子的所有權與房子坐落土地的使用權,可以繼承,但無法買賣。

(10)內政部次長林中森說,只能繼承,不能買賣。(2009/9/5,中國時報)

內容摘要:內政部次長林中森表示,初步規劃第一優先是高雄縣660戶房屋遭大水沖走的災損戶,先展開災民意願調查為期2週,只要有意願,第一期就動工,隨後視災民需求分區分期開工;自莫拉克颱風災後重建特別條例公布施行後半年,災民都可表達需求。

林中森說,永久屋將以災民需求為導向興建,房屋可繼承但不能買賣。

林中森指出,政府於2週內處理變更土地使用等事宜,排除各種困難。未來2口以下可分配到14坪永久屋,3到5口28坪,6口以上34坪,若1戶內有很多人口,比照921地震前例,只要戶內人口有獨立生活情況,就可分配好幾戶。

(11)閣揆劉兆玄:說明山杉林國中月眉農場永久屋計畫(2009/9/5)

內容摘要:

規劃最成熟的是在杉林國中台糖月眉農場,土地有58公頃,規劃中有800-1000戶,還有足夠的空間在附近發展產業。要發展成一個平台,裡面有好幾個界面,一是興建者慈濟,慈濟有完整的規劃。二是後來要進來,做產業或教育或高科技服務提供的是鴻海,鴻海有自己的規劃。政府在後面,協助他們突破法令規章,窒礙難行。

災民意見是主要因素。

將來在農業的發展當中,台糖,不只是土地提供者,也可以做為參與者。

這個計畫非常樂觀,也有初步往下推動的雛形,可以有完全不一樣的景象、完全不一樣的理念,讓住進來的朋友有完全不一樣的未來。

問題四:原有的山林和部落,是否會被強制徵收呢?

(12)總統馬英九說:防止二度滅村,該遷就遷(中國時報,2009/8/31)

馬英九說,是不是要遷村,必須根據兩個因素,客觀因素是災民原來居住地方,從科學證據來看是否還適合居住,如果不適合居住了,就應該遷村;主觀因素則視災民意願而定,一定會充分尊重災民意見,災民達成遷村共識,政府才會進行遷村作業。

不到最後關頭 絕不輕言遷村,馬英九強調,政府絕對沒有趕大家離開家園的意思,但是,如果災民居住地方真得很危險,政府還是非要採取行動不可。馬英九強調,該遷就遷,絕不能軟弱,這不是所謂的滅村,而是「防止二次滅村」。

(13)閣揆劉兆玄說:政府一定不會強制徵收 (2009/9/2)

內容摘要:

很多鄉親擔心,原來的土地、祖靈地、生活地方,如果要遷村的話,是不是會被政府徵收,我們一定不會徵收,除非你們同意、願意,你們提出申請,政府才來徵收。

重建是政府提供土地,讓紅十字慈濟世展會等公益團體來興建,讓企業界專業人士來規劃,建好,大家將來的就業就學等等就可以獲得保障,甚至很多很多很好的新觀念,都會放入社區,會建造更好的家園。

另外,大家想要知道的是,斷路斷橋何時能搶通,大家可以回家去看看,跟大家報告,我們修路修到哪,打通到哪,都可以不斷告訴大家。(980902-劉院長訪視高雄屏東安置鄉親情形)

(14)行政院新聞稿:遷村後原有土地 非經同意不會強制徵收(2009/9/3)

內容:行政院劉院長承諾,如果經過大家的共識決定遷村,鄉親們原有的土地,除非經過同意,政府不會強制徵收。

行政院莫拉克颱風災後重建推動委員會南部辦公室發新聞稿進一步說明,遷村之後,政府會提供原住民鄉親永久的住屋,鄉親們可以取得房子的所有權與房子座落土地的使用權,並且可以繼承下去。政府會充分尊重各位原住民鄉親的意願,並且請企業及慈善團體參與,幫大家打造一個可以傳承文化,更可以快樂工作、快樂生活的美麗新家園。

(15) 行政院政務委員蔡勳雄:先考慮安全,其次依離災不離村、離村不離鄉意

行政院政務委員蔡勳雄下午接受記者訪問時表示,災民永久屋興建地點首重安全,其次依災民「離災不離村,離村不離鄉」意願,若都不符合才會另擇安全地點興建永久屋。(2009/9/5,中央社)

(本文為公民記者summer 製作之「永久屋計畫系列報導」)

延伸閱讀:

永久屋計畫系列(1)以慈善團體為主導的永久屋計畫

永久屋計畫系列(2)瑪家農場與屏東縣的部落難題

永久屋計畫系列(4)外界有大愛,居民有為難

小地方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