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蘭村的八八山寨

88山寨的無奈生活,在東部的美景中展開,他們不知山寨能維持多久?也不知何時才有永遠的家,但是他們知道,此時部落相守一起,外界也很關心,所以要更有毅力走下去。他們說,退縮不是原住民的天性…

編按:

許多原住民部落在莫拉克之後,面臨重建與遷村的難題,公視九月七日晚間十點,播出「嘉蘭村的88山寨」以及「遷村的欲走還留」,關心部落重建的朋友,歡迎轉告收看。

下文為節目內容之文字與影像紀錄,由資深記者munch製作,感謝提供轉載分享。作者另有紀錄原鄉危機的其他文章,請閱讀「山怒未已─原鄉部落大危機」

980905-d0f568957d-400.jpg

莫洛克颱風帶來的豪雨,沖蝕了太麻里鄉嘉蘭部落的河岸,造成部落五十多戶民宅掉入水中。驚魂未定的受災居民,分別被安置到部落內的活動中心,以及山下的介達國小教室內。

原本收容所區分男女房舍,但是受災居民反應災後大家都心慌,不想再和家人分離,協商後才以家庭為單位,住進收容中心。地上鋪設床墊,一旁放著發放的生活用品,沒有隱私的收容所環境,相當克難簡陋,許多老人神情落寞,想念回不去的家園。

不過學校開學在即,教室無法長久收容,受災民眾在開學前,必須搬遷離去。在世界展望會的協助下,嘉蘭部落的受災居民,部分選擇依親居住或返回沒有立即危險的家園,其他的受災居民,則前往介達國小的活動場,住進緊急調借來的帳蓬中。

一頂頂帳蓬,整齊排列在學校活動場上,集合式的帳蓬區,狹小的生活空間還是不便,但是受災居民不願分散居住,他們接受這樣的收容空間,並且為這個地點,以八八水患造成災害,取名為88山寨,做為重新起步的地點。

image

由於嘉蘭部落受災時,居民集體撤離,並未各分西東,集合在一起的居民,馬上能夠進行組織分工,分別進行生活事務。負責介達國小管理的宋老師說,他們不是習慣當災民,但是原住民本來就會分工。

image

山寨裡回歸一種部落集體生活的型式,有點原始,但是效率奇高。收容所的婦女,協助製作食物,她們將熱心人士捐贈的蔬菜,一一分配整理。在另一角落中,由大專青年組成的志工隊,幫忙照顧收容所的孩童,為他們帶來歡樂氣息。

image

面對災難,災區民眾最關心是未來的安置,以及最終的重建計畫。在一場由鄉公所召開的會議中,受災居民各戶派出代表,前往會議室進行討論。在重建的工作上,嘉蘭部落的受災民眾,展現相當的團結力,他們不斷相互溝通,先有共識,再和政府討論協商。

對於最終遷村的位置,居民代表希望能夠在安全考量之外,也能回歸部落的傳統領域,讓文化依然延續。他們看中一塊部落上方的土地,希望未來將有危險的居民,都一起安遷過去,避免年年逃難,但是土地屬於私人所有,收購仍是問題重重。

遷村的最終位置有待討論,但是做為中繼過度的組合屋區,已經在山腳下一片空地開始興建。

image

嘉蘭部落的組合屋,乍看之下相當龐大,和傳統組合屋不太一樣,會讓人以為在蓋別墅。負責設計的謝英俊建築師,對租合屋的設計,堅持舒適的人性考量,他認為又小又悶的組合屋,不適合居住,沒人住就是浪費。

image

謝英俊建築師參與過九二一地震及四川大地震的重建工作,對於組合屋的興建,堅持當地居民自力造屋,以及原屋再利用的原則。

在組合屋區內,嘉蘭部落二十多位部落居民,以災後的多元就業方案,參與建造組合屋。原住民是天生的工匠,不僅會造部落原始屋,對現代式建築,也到城市有練過,所以手腳快速俐落。

image

但是,對於建築師的簡易設計,就真的不清楚這塊板要接那跟柱,於是常常是看圖模糊。不過謝英俊堅持要他們親身參與,因為這不只是份災後的生計工作,更重要是這些房子,在找到永久居住地後,可以拆了跟著他們走,省掉未來建屋的費用。

對於漫長的重建工程,變數很多,常常說好的事情,過段時光,換個政權,然後一切就說不準。長期幫助部落重建的世界展望會,最瞭解箇中辛苦。他們希望民間與政府都能一起努力,協助災區民眾走向未來。

image

88山寨的無奈生活,在東部的美景中展開,他們不知山寨能維持多久?也不知何時才有永遠的家,但是他們知道,此時部落相守一起,外界也很關心,所以他們要更有毅力走下去。

災後第一個星期日,在舉國悲淒中,他們很低調的舉辦烤肉,感謝幫忙的志工,也讓孩子解解饞。他們說,屋子倒了!生活總是要過,退縮不是原住民的天性。

在88山寨,看見一個奮鬥的部落。

原民觀點看遷村:請先問問我們要什麼?

日據時代的強制遷村是為了政治目的,日本人擔心部落組織變強大,把部落遷得四分五裂。巴哥說,至今在台東都可以找到許多近親。或是把本來敵對的部落湊在一起,像他現在居住的「來義鄉南和村」就是舊白鷺…

本文為資深記者朱淑娟獨立進行之「莫拉克災後重建」之四:原民觀點看遷村 :請先問問我們要什麼? 更多莫拉克災害重建文章,以及環境深入報導,請閱讀「環境報導」部落格

───────────────────────────────────────────────────────────

莫拉克八八水災重創原民之鄉,遷村、國土計畫,成為災後最受矚目的兩大議題。而不論是已通過的「莫拉克重建特別條例」、或是仍在公聽會階段的「國土計畫法草案」,都有「強制遷村、遷居」的條文。

立法或出於善意,因為沒有人願意住在隨時會遭惡水吞噬的地方。但,離開故鄉,不要說原民,對平地人而言,那是何等的大事。原民面對遷村,只能用前程茫茫來形容,文化、生計、教育都是問題。遷村前,政府有必要多聽聽原民的聲音,一番美意才不至淪為暴力,反讓原民承受二度傷害。

遷村,主角是我們

曾經在小林村服務過三年的小學老師打亥,日前在立法院一場公聽會中表示, 「政府如果要遷村,請先問我們要什麼?是我們要用土地,主角是我們。」「不聽我們的聲音,你以為美意的事,但事實上是在做傷害我們的事。」

980904-cimg7162-360.jpg

(圖:災後的瑪家鄉,到處是山頭裸露的驚人景象。)

原民終究是要回到部落的

家在屏東瑪家鄉的楊佳平,母親是瑪家鄉人、父親故鄉在中國,她從小在瑪家鄉長大,在高雄短暫工作後又回到部落,現在屏東縣原住民文教協會服務。她的工作是開車,載小朋友上學、載物資,小女子開大車奔走在曲折的山路間,雙手穩穩握住方向盤,專注直視前方,她說,「原住民終究是要回到部落的。」

車子再往裏開,她搖下車窗,一眼望去到處是崩落的山、滾落的土石,洪水退去後留下的垃圾、殘敗的橋、行水區非法種植的檳榔倒了一地。多年前因颱風被毀的好茶村,指引入村的牌子還矗立在路旁。

至今好茶村的村民還安置在收容所中,家已回不去,遷村也遙遙無期。楊佳平說,「只要天氣好,就會有好茶村的居民偷偷跑回去,死守家園啊。」

即使家鄉被洪水打得七零八落,但楊佳平說,「你們平地人都罵政府,我們原民卻是感謝主。上帝給我們原民是公平的,我們一無所有,但我們有熱情。」


(圖:洪水來時,水都淹到三地橋上,所幸沒有沖斷。)

原民已是驚弓之鳥

「來義鄉久拉卡拉久文化協會」的攝影師巴勒祿戈‧卡甲日班(巴哥)說,如今原民已像驚弓之鳥,每年七、八月都有要撤離的感覺。有立委說要找台糖土地做原住民的市鎮,但原民反映會想家。他認為台糖的地也有不保險的,除非找到合適的地點,先規畫好,讓原民不會有流離失所的恐懼,才能談遷村。

但巴哥接著又若有所思,「年輕一代的原民到了都市,總在縫隙中求生存,原民喜歡靠河聚落,結果被趕來趕去。」

日據時代的強制遷村是為了政治目的,日本人擔心部落組織變強大,把部落遷得四分五裂。巴哥說,至今在台東都可以找到許多近親。或是把本來敵對的部落湊在一起,像他現在居住的「來義鄉南和村」就是舊白鷺、舊高見兩個部落組成的,為了和平刻意取名「南和」。真巧,「南和」與「難和」同音。

原民生活愈來愈受到迫害

小學老師、屏東縣原住民文教協會總幹事查馬克說,今天是小林、來義,不知下一個會是那個部落?原本很多地區種果樹,政府獎勵造林,幾乎一半的農地都去造林了。先把果樹砍掉,但樹卻還沒長大,「水土保持做好了嗎?」

查馬克說,遷村還有生計的問題,老一輩的人只要還在山裏,自己就有辦法生活。現原民耕作已經不多了,年輕人到外地工作,受到外勞衝擊,經濟不景氣遇到失業潮,很多人又回到部落,未來工作是一大問題。

少數接受高等教育的原民,早已失去耕作技能,查馬克指指自己,「我今年45歲了,退休後要我重新回去適應種地瓜的生活不太可能,我要如何生活?」

遷村,原民教育、文化都受到衝擊

部落學校太少,小朋友每天起個大早,翻山越嶺才能到學校。遇到颱風,路封了、橋斷了,被迫停課。查馬克說,賀伯颱風時,屏東縣許多部落小朋友連續七個月無法上學。即使順利上學,下課後,父母親還在外工作,「原民是要工作才有得吃的」,隔代教養、課輔的問題都很嚴重。

(圖:原民之鄉需要更多的課輔中心)

另外,山區教師很多都是平地人,查馬克質疑,「一周原民母語排一節課、英文排兩節,為什麼?不解。」未來遷村,原民文化會不會進一步流失?

不做傷害土地的事,就是尊重大自然

內政部提出的「國土計畫法草案」,還是從「規劃」的角度來看如何「利用」國土。但巴哥認為,老一輩的原民都知道,不要對土地做傷害,依地型、地勢去耕作。而且,盡量不要對土地做太大的動作,例如你要開一條小徑,遇到一個大石頭,不要去動它,繞過去,「盡量尊重大自然,不要去動它。」

建立 [因應急難的完整制度] (4)跨領域的資訊與決策平台建立

每個公民尤其是長年對社會國家關懷的NGO伙伴們,大家從各自的經驗中彙集出建立制度的想法。完整的制度都需上百年時間,不斷落實與檢討,願拋磚引玉,期待對協助重建或受難的同胞,在組織過程中有所助益。

參與”莫拉克之後”的NGO伙伴好:

台灣歷經921至今,又再度於莫拉克遭受到88水災的肆虐。受災的範圍更廣,受創的樣態更複雜,要重建的挑戰更高。但是救災卻較921更為艱困,新政府的輕忽造成的怠慢,讓國際奧援無法介入,國內的NGO於921參與的受挫,組織內的集體共識尚難達成,更何況跨組織的召集;

救災的指揮中央馬總統無親自擔當的魄力,缺乏緊急命令的授權,讓公務體系與地方政府難以施展;救災的NGO外部的橫向連結,缺乏如”921全國民間重建聯盟”的組織性,災區內部自身受創又要組織,難度很高社團領袖真的是身心疲累,要思索因應政策的能力也相對薄弱。

一次次溫室效應下,全球的災難將有增無減中,台灣自處脆弱地質屬性與35條斷層帶裏,公共建設缺乏這樣的認知與思維避開風險,勉強越域引水造成此次大難,災難又無因應急難的完整制度,讓舉國都產生莫大的焦慮感。

這莫大的焦慮如何轉換為,藉”莫拉克之後”,來建立 “因應急難的完整制度”,每個公民尤其是長年對社會國家關懷的NGO伙伴們,大家從各自的經驗中彙集出建立制度的想法。

完整的制度都需上百年時間,不斷落實與檢討,願筆者的拋磚能引玉,期待對協助重建或受難的同胞,在組織過程中有所助益。

前三篇所整理的內文,主要是:

在建立”因應急難的完整制度” (一)中,強調了”要求建立與重建的政府團隊展開,定期對話的”機制的重要性。主要是從921體認到跨越本位的平權尊重與合作思考重建之路,是穩定重建的重要元素。

在文章(一) 想問的是:

目前對受災區非常重要的定期對話的參與機制,全面建立了嗎?

在建立 “因應急難的完整制度” (二)中,期待 在政府: 有以公務員為主的建置,因應”急難的完整制度”&組織,以免政黨輪替如此刻般, 又亂成一團;

在民間: 有以NGO在各地形成,因應”急難的完整制度”&組織。

在文章(二) 想問的是:

目前,我們是否已經建立各級政府與民間災區內與外的組織?

在建立 “因應急難的完整制度” (三),針對”政府重建委員會”的任務組成: (1)國土保育區域、(2)基礎建設、(3)家園重建、(4)產業重建既然有4方向,基於女性在照顧家園的傳統重任, 故如何協助重建區女性的期待,能落實於決策促使受災同胞盡速恢復生活,

強調跨越藍綠之限才能協助家園與生活重建,一定要有女性生活思維的性別觀點參與決策,以利決策之週延性確切扶持順利重建。

文章(三) 想問的是:

(1)立法院落實了重建條例的1/3性別比例嗎?

(2)缺乏生活重建專章,如何協助災後的生活重建?

性別觀點向來就是要 級&鄉&群&貧富,來實踐人權。重建條例的性別要涵蓋的,是部落&農、漁、牧的,不單是女性,而是男性也需有參與決策的席次,故非僅女權而稱性別

翻閱921的歷史檔案,在”南投縣政府召開各機關、團體認養921大地震災後重建工作籌備會議資料/1999/10/28,那天的下午2:00印象深刻,災情是:

死亡人數:894人

重傷人數:317人

房屋全倒:25,565戶

房屋半倒:16,423戶

就經費的投注而言,依據阪神大地震在就災階段經費約佔1/4,安置與重建階段經費約佔3/4來做分配。南投縣政府府的災後重建重點工作:

【一】緊急救援階段:

(1) 成立聯合指揮中心,並派遣單位主管督導各鄉鎮市救災中心工作。

(2) 聯合軍警消,以陸空並進方式深入災區,從事救人開路運送傷患及民生物資。

(3) 成立縣府災後重建委員會,發行再造快報專刊,供民仲了解賑災相關資訊。

(4) 接受各界捐贈物資及捐款。

從資料中的上述,緊急階段的組織性很關鍵。有效的組織出三類平台:

*<資訊平台> 從中央與地方、政府與民間、災區內部與外部,都仰賴資訊平台進行,相關統計數據彙整與瞭解,才能有效的分析下一步該如何決策與進行資源分配的依據。各層級的刊物都很重要,可安定民心無論受災與否。

*<決策平台> 從中央與地方、政府與民間、災區內部與外部,彙整眾人智慧的平台,才能週延的做出解決問題與滿足需求的決策。此次受災以 村重建委員會>縣重建委員會>中央重建委員會,來共同面對家園與生活重建。

但是,面對跨區的涉及國土生態,則需有在地與專業的民間的重建組別和重建委員會的組別做對應,究竟舉債重建是全國的負擔,如何思考出長住久安的重建方案?絕非公務體系單方可決策,要廣徵有效見解共思良策。

*<資源平台> 過少的資源苦,讓受災大眾為搶資源,破壞更需要緊密合作重建的關係;過多的資源難,對從事分配的地方成為貪婪與處理的問題。如何將資源與需求有效媒合,讓資源迅速的在需要的處所到位,明確而有效率的平台很重要。物資如此,人力亦然,

災區最怕一廂情願無經驗,自己身心又沒準備好的人力進入,教好義工會做事與安頓一天所需,都會構成在地的救災壓力。因此有必要,如急難協會或救生員般,平日就做各類型救災訓練,以應急難之需。

伊朗大地震時德國的救援部隊能在最短時間就到機場集合專機出發,係這些各行各業的救援隊員,早在家中職場都備有專用器材與隨身衣物各一套,任務令到單位就放人去救災,用兵一時的準備卻需在平日。

願 天佑災區家園,早造重建!

~~~~有效的平台能協助重建迅速,因容易做出對的決策、用對的人、資源迅速到位!~~~

980904-xialiin-dscf3285-360.jpg

各種形式的討論、會議,跨越疆界的參與,能讓重建更順利。

(本文作者 曾任: 921南投安置工作站召集人、2001~2009行政院婦權會民間委員、婦運人士,現任: 桃園縣大溪鎮愛鎮協會顧問、婦權基會普照政策研議小組委員)

建立 [因應急難的完整制度] (3)建立重建會議,增加女性參與

一定要有女性生活思維的性別觀點參與決策,以利決策之週延性確切扶持順利重建。因性別觀點向來就是跨越階級&城鄉&族群&貧富,來實踐人權。部落&農漁牧中的女性以及建立家園的過程,都需要女性委員的性別敏感度…

欣見十八個原鄉社團聯手,發動八八水災暨莫拉克颱風災後 「原鄉重建」請願書的連署行動。疑惑的是中南部農、漁、牧其他受災區域的組織呢?災後已經近二十天了,災情的相關統計仍舊無法獲得全貌,可見此次的受災區域之遼闊與資訊取得之不易。相對於部落的組織性,農、漁、牧的受災居民的組織更為艱辛。

八八水災暨莫拉克颱風災後,「原鄉重建」請願書&請願行動,族群共同團結的力量才是「重建自主」的關鍵願。「原鄉自治」 就從這樣的災難中,也重建起來。

於官方:請願書的連署一定要邀約原住民的立委與族群委員會&各縣市的族群委員會。然後是立法院的黨團的拜會請求連署。於民間:擴大社團聯署,相信全國的社團會熱烈的支持,居住於都市的原住民則發展民眾連署。

事關未來重建的自主權與資源分配權,有點不足的,應該可以要求「中央重建委員會」 有部落代表的席次,參與決策的席次是當然的事。這點似乎要做為強烈的訴求,如果有外部組織能做的事,具體以部落聯合組織名義定期公佈,相信更容易讓大家來出力的! 旅外的子弟一邊幫忙連署,在鄉的族人持續討論。

「儘速召開各部落重建會議」,這件事也無需等誰來召開,就可由各部落自己開始召開,啟動不同面向需求的會議,族人共同討論出共識,然後定期召開記者會,向社會公佈部落的共識決議,人民當家就如此主動,別等!才來得及準備充分,與重建委員會才能具體與有效對話。重建的需求由自主的討論,到政策落實,都需要時間,越是縮短對重建效率越有利。

8/23行政院長劉兆玄強調,重建會議還會陸續展開,分階段來進行,絕對尊重災民意見,這次討論,達成由企業認養部份重建工作,怎麼進行,他會和鄉鎮代表再溝通。

此外,劉兆玄還說,將洽請軍方釋出設備較好足堪使用且可供伙食的營區,協助安置災民。

此刻的重建中要如何劉院長所說的做到絕對尊重災民意見?921重建經驗的李培慧分析條例指出相當實際的問題。

蔡培慧指出此條例有三大缺失。整理如下:

第一大缺失:缺乏地方參與重建決策的機制,她說,《莫拉克風災重建條例》偏向對中央組織權責的解釋,擴大中央組織權責,對比《九二一重建暫行條例》,缺乏地方,尤其是災民自救會組織參與的管道和機制,這反而讓災民自救會完全淪為民間單位、外力組織,無法被正式納入災後重建的決策機制當中。反觀《九二一重建條例》第五條(各級政府重建推動委員會之設置)災民代表不得少於五人。

第二大缺失:缺乏在地觀點的產業重建,《九二一重建條例》和綱領,都把產業重建納入規範項目,並且編列出預算科目。

第三大缺失:缺乏生活重建專章,《九二一重建條例》把生活重建列為專章,最大的成果就是把原本北台灣、城市地區才有的社會福利,引入中臺灣的農村地區,不僅可以提供給當地中年婦女、災民等就業機會,更可以把老人居家照顧、老人送餐、兒童照顧等社會福利工作,帶入中臺灣的農村地區。

規定,各鄉鎮都要設立居家照護體系,要建立生活重建中心,生活重建中心在安置初期,扮演重要的資訊管道,透過社工專業工作者的進駐,收集和掌握災區失親失怙者的名單,建立出家戶情況的調查,這等於是在公所之外的體系,建立出社政系統。

我國社政人力原本不足,經行政院婦權會民間委員歷屆的極力爭取,已有逐年補足的決策。但受災縣政府目前的社政,極需有經驗的公務員來協助,災後龐雜的社政業務。社造學會發起號召的作法是實用的作為,如果政府朝這方向思考,當可縮短災情掌握的時間。但是921我國的經驗呢?

921之刻,李遠哲院長等號召各界成立了”921災後重建聯盟”,並在聯盟之內成立 “協調委員會”。這樣定位協調任務的委員,在彼刻真的發揮了協調的功能。協條會要成立之刻,瞿海源教授親自到南投全縣拜會民間工作站與救災的他縣市政府的工作站(這樣作法如果是常態制度化,莫拉克的行政協調性就會更好!),

筆者協助安排與彭縣長的拜會與溝通,後來成立協調委員會,筆者也進入擔任委員,後因身份重疊與不堪台灣中北部路程奔波,自動請辭虛位讓賢。

從民間的重建聯盟到政府的重建委員會,重建任務有了銜接與分工。政府與民間各自努力將重建的任務一一推動。事後諸多的政爭污衊,讓此次的民間缺乏德高望重者來整合民間社會力,其實是國家的損失。

立法院民進黨不分區黃淑英婦運委員提議,要將性別比例列為重建委員會的組成原則,居然遭到輕忽,真是遺憾!

行政院婦權會常年推動的性別主流化,在三屆總統認同中,好不容易已經獲得公部門的認同,正與世界同步進展。在行政院的38部會的性平專案小組也發揮效率,人事行政局的性別教育與性別比例追蹤改善、主計處的性別統計與預算、研考會的性別影響評估等,在在都正將國家推向人權國家之際,立法院諸多立委卻猶不知這國際趨勢發展?實有待現任立委們,也在立法院推動性別主流化,以跟上世界潮流所趨。

重建委員會的任務組成: (1)國土保育區域、(2)基礎建設、(3)家園重建、(4)產業重建4方向, 故如何協助重建區女性的期待,能落實於決策促使受災同胞盡速恢復生活,建請現任婦權會委員幫忙影響立法委員,強調跨越藍綠之限才能協助家園與生活重建,

一定要有女性生活思維的性別觀點參與決策,以利決策之週延性確切扶持順利重建。因性別觀點向來就是跨越階級&城鄉&族群&貧富,來實踐人權。

部落&農漁牧中的女性以及建立家園的過程,都需要女性委員的性別敏感度,才能將重建處理得更貼近人的需求。天佑受災家園 早日重建!

~~~~唯有跨越藍綠私欲之限,才能拯救這個受難的台灣~~~~

(本文作者 曾任: 921南投安置工作站召集人、2001~2009行政院婦權會民間委員、婦運人士,現任: 桃園縣大溪鎮愛鎮協會顧問、婦權基會普照政策研議小組委員)

中繼性安置對原住民族災後重建的重要性

讓不管是「組合屋」或是「永久屋」都能夠成為災區部落族人在急難後的長期中繼站,讓它真正成為日後各種可能的家園重建-無論是在地或移地,的穩定基礎。現階段原住民族災後救助重建最重要、最需要的措施…

呼籲:目前急迫需要具有調適、安定生活及防備後續天然災害侵襲等多重功能的中繼性安置,不宜於此時逼迫受災部落作永久性「安置」與是否遷村重建的抉擇。救援與安置應注重時效,重建則需慎重全盤考量,涉及部落族群文化與環境生態長遠發展,不必、不能、也不可急就章!

人對於家,對於鄉土有依戀之情,然而,為了改善生活或逃避災禍,也有遷徙的需要。不同的族群文化,有著截然不同的居住遷徙觀念與方式,其中,以原住民族部落型式生活中所體現的,人與土地生態、與部落群體緊密相依存的文化,是在工業化、國家化、核心家庭化、個人私有化的全球發展趨勢中,一個珍貴的例外,以其獨特地方鄉土的人地關係,維繫著特定地方的文化與生物多樣性。因此,維護原住民族文化成為人類社會學習面對環境惡化、大地反撲的重要途徑。

工業化給人類帶來鉅大的改造環境的力量,都市化的樣貌、居家的型式,橫越千萬里地普同化,自然環境的殊異多樣消失,遷徙已不再是嚴重的地方適應問題,反而成為個人自由的抉擇。

原住民族生活方式是依賴與順應自然環境,部落是相依互助的生命共同體,不是去改造自然環境來獲得生計,也無法脫離部落而單獨生活。因此,其遷徙,是一個適應新環境生態的集體行為,不可能改造環境,也不可能很快地與原鄉斷絕關係,不像非原住民,例如漢人水稻文化,可以在不同地方開發水利,大規模改造地表環境,在異地重建與原鄉一樣的生活、類似的環境。

全球原住民議會於1985年就曾痛心的指出:「除了直接射殺我們之外,最有效消滅原住民的方式便是將我們和我們的土地分開。」在此次莫拉克風災後,原住民也呼喊:我們要回家!拒絕強制遷村!希望在家鄉找尋安全的安身之所,要求政府政策不要混淆過渡性安置與真正的原鄉重建。

對原住民而言,「家」不只是「屋子」加上「家戶成員」,「家」是包括整個部落的生活空間,包括耕作、採集、漁獵的山林河川,「家人」包括部落成員。原住民有著強烈的歸回本族本家的心靈,在他的原鄉才能安身立命,身心靈才能得著釋放,因此,其心靈重建與家園重建密切相關。

由於政府及部份民間團體未能掌握災害救助的階段性原理,使得緊急庇護、過渡安置與家園重建的時效與生活安定的需求混淆,「遷村」「永久屋」的逼迫,使他們面臨喪失家園甚至遷村滅族疑慮的恐懼,對受災原住民部落帶來二次的傷害。有原住民直言,這比土石流還要殘忍!

家園重建的意義為何?這是一個關鍵問題。這次的風災最惹爭議的就是「撤村」與「遷村」混淆的議題。「撤村」是緊急情況作出的暫時性處理,不必然在將來不能返回原居所,「遷村」涉及部落族群文化、歷史、語言與土地關係的重大危機,也是嚴重的人權問題,究竟現有聚落適不適合居住?應如何居住?都必須要長期與這片山林土地相處的原住民的知識來判斷,現代專家可以協助,但是不能專斷主導。

此外,這次的風災有不少人士倡言讓山林休養生息,這個思維是好的,問題是誰來守護與管理?原住民撤出是否增加更多山林破壞的風險?災後,有許多必須真實面對的問題,不能用粗糙的手段企圖迅速解決。

沒有確立在地部落權利主體及參與的災害原因及災後土地調查,無法有效規劃災後重建。冒然遷村重建,只會掩飾人為疏失或掩蓋真正問題。這部份,務必落實「莫拉克災後重建特別條例」第一條規定:「重建地區位於原住民族地區者,並應依原住民族基本法相關規定辦理」。

展望會所推動的「中繼屋」安置,提供了極佳的範例。政府與民間應該可以有更好、更積極的做法來協助重建,就是:讓不管是「組合屋」或是「永久屋」都能夠成為災區部落族人在急難後的長期中繼站,讓它真正成為日後各種可能的家園重建-無論是在地或移地,的穩定基礎。現階段原住民族災後救助重建最重要、最需要的措施,就政府必需確立中繼性安置階段的政策!方向清楚了,整個情勢才會穩定下來。

(本文轉載自「拉藍的原住民事工站」)

在[重建綱要規劃]、[國土計畫]、[7日安全調查] 之間

如果七日就可以做完安全鑑定報告,那麼重建綱要計畫的「國土科學鑑定報告」意義何在?如果「國土科學鑑定報告」就可以決定哪裡可以開發,哪裡必須限建,那麼「國土計畫法」等上位法源,又要如何發揮?…

規劃層級不明,如何七日內確定安全無虞?

莫拉克災後造成許多地區土石崩塌,或有安全之虞,將來究竟是否可以繼續安居開發,狀況仍不明朗。

然而,在國土計畫法、國土復育條例、海岸法等國土三法都還在待審未確定的狀態下,[八八風災區域重建綱要計畫」卻即將出爐,經建會建議,將全國災區分為十五個重建區,同一行政區且受災狀況類似的區域(甲仙到桃源)列為一區,重建區內,再依據「國土科學鑑定報告」,將土地使用分成三級,分別是禁止開發、限制開發與其他地區。(請閱讀八八風災重建綱要 15重建區 縫補破碎山河

依法來看,「國土計畫法」顯然是屬於上位計畫,總統也宣誓要儘速提出完整版本,在還沒有定案之前,就要以「國土科學鑑定報告」所做的調查來作重建區規劃,而且要依此規劃報告來決定何處可以原地重建,何處必須異地重建,那麼將來如果與「國土計畫法」抵觸,又該如何?

然而,就在「重建綱要計畫」還未出爐,「國土科學鑑定報告」也還沒有開始啟動的時候,馬總統 卻向災民表示,已經指示內政部加速安全評估,七天之內公布初步鑑定報告,讓原住民安心。(請閱讀原居地安全鑑定 馬令七日內完成

內政部次長林中森也表示,國土安全的科學資料庫已建置完成,營建署今日將率鑑定小組南下高雄縣桃源鄉,一周內會公布結果。 確定哪裡可以安居,哪裡必須遷居。

如果七日就可以做完安全鑑定報告,那麼重建綱要計畫的「國土科學鑑定報告」意義何在?如果「國土科學鑑定報告」就可以決定哪裡可以開發,哪裡必須限建,那麼「國土計畫法」等上位法源,又要如何發揮?(請閱讀「國土計畫法草案─台北場公聽會紀實」、「88水災誰之過─國土復育篇 行政、立法怠惰 國土三法難產」)

居民安遷與否,究竟該如何才可能有合理的答案,是七日就可鑑定?或要等到重建會的規劃?或者要加上國土計畫法的國土觀點?

究竟安全鑑定應該在那個時間點、什麼樣的層級來作決定,政府應當思慮周全再確認,否則恐將有無數次的政策反覆狀況發生。

三則相關新聞

 (1)八八風災重建綱要 15重建區 縫補破碎山河  

  文/林上祚  2009-09-03 中國時報

八八風災區域重建綱要計畫,即將出爐,經建會建議,將全國災區分為十五個重建區,同一行政區且受災狀況類似的區域(甲仙到桃源)列為一區,重建區內,再依據國土科學鑑定報告,將土地使用分成三級,分別是禁止開發、限制開發與其他地區。

值得注意的是,所謂的「限制開發地區」,指有山崩、土石流、洪氾之虞者,剛好就是八八水災的重災區,未來這些災區是否限制開發,經建會指出,都會先徵詢當地居民意見。經建會官員說,經建會依據災區的行政區域與受災狀況,將全國災區分為十五個重建區,舉例來說,位於南橫軸線上的甲仙、六龜、那瑪夏與桃源鄉,畫為一個重建區,高美橋下方的旗山、美濃列在一區;屏東的佳冬、林邊列為一區。

重建區內,行政院重建委員會再依據國土科學鑑定報告,將土地使用分成三級,分別是禁止開發、限制開發與其他地區,第一類禁止區,包括水源保護區、動植物保護區、洪氾區;第二類限制開發地區,則是山崩、土石流、洪氾機率較大、或地層下陷較嚴重區域;剩餘地區則照現有法令,允許災民原地重建。

「簡單說,第二類就是有危險,但法令未禁止開發的土地」經建會官員強調,重建條例雖然簡化了災區土地開發限制的公告程序,但仍要求政府需與當地居民溝通,因此,中央重建委員會,在公告限制土地開發之前,一定會先進行地質調查,並與當地居民溝通,換言之,畫入限制開發區後,並不代表將來不得開發。

經建會官員表示,重建綱要計畫將全國災區分成十五個重建區,目的是讓所有重建物資,能在一個共同平台上整合使用,這次參與重建認養災區的企業,也將畫編到各個重建區,舉例來說,台積電就將認養南科鄰近淹水鄉鎮小學。

在完成重建綱要計畫後,重建計畫的四支腳-家園重建、基礎設施等部門重建計畫,也將由內政部與交通部負責研擬,經建會官員表示,相關部會匯整十五個重建區資源需求後,將會提報相關預算送行政院審查。

(2)原居地安全鑑定 馬令七日內完成  

 文/ 林宏聰、羅暐智/綜合報導 2009-09-03 中國時報

「我們何時能回家?」入住國軍營區的災民不願輕言遷村,不時詢問能否回到祖先傳承下來的部落。但針對家園是否安全、能不能繼續居住,相關單位因交通中斷,至今仍未實地會勘。馬英九總統二日指示內政部加速安全評估,七天之內公布初步鑑定報告,讓原住民安心。

內政部次長林中森表示,國土安全的科學資料庫已建置完成,營建署今日將率鑑定小組南下高雄縣桃源鄉,一周內會公布結果。

林中森表示,鑑定報告出爐後,會與災民做溝通。如果原居住地不安全,會提供幾個遷移的地點供災民選擇,完全尊重災民的意願,不會強制要求災民搬離原居住地。

馬英九昨天上午前往陸軍官校,與一千多名桃源鄉災民座談。會中有人表示,原住民很重視祖先留下來的土地,盼政府盡快確定原來的家園能否繼續居住,再來討論後續重建或遷村的問題。

內政部次長曾中明回應表示,必須等到山區道路搶通後,才能請學者專家進行實地會勘,近日將召集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農委會水土保持局,就地質及土石流狀況進行會商,但未明確交代何時可公布鑑定結果。

馬總統聞言略顯動怒,當場要求內政部訂出一個期限,好讓急著想知道家園可否繼續居住的災民能夠安心。最後,他乾脆直接指示內政部,九月九日前必須提出初步的安全鑑定報告,並將未來是否原地重建的條件一次說清楚。

「馬總統,您真的錯了!」勤和村自救會總幹事劉行健昨日當面向馬英九表示,桃源鄉民都很擁護他,但受災當晚村民是因媒體報導越域引水、工人遭沖走,才被外界發現原來還有個桃源鄉。他質疑馬英九未發布緊急命令儘速救災,才讓災民驚恐無助。

馬總統重申,《災害防救法》可取代緊急命令的所有功能,相關規定甚至更加完備。外界質疑他是「法匠」,但正因為他確實了解法律內容,才決定沒有必要發布緊急命令。

(3)88水災誰之過─國土復育篇 行政、立法怠惰 國土三法難產  

文/ 王莫昀、黃馨儀、林如昕 2009-09-03 中國時報

八八水災之後,「山上還能住人嗎?」已成為國人最大疑問,各界關切國土保育聲浪高漲,但在行政、立法單位怠惰,利益團體、原住民團體夾擊下,擘畫國土保安、保育的重要法案──國土計畫法、國土復育條例、海岸法等國土三法根本無法跨出立院大門!

「許多人將矛頭指向政府沒有做好國土保育、保安工作,但政府各單位根本沒有機會對國土利用、保育做通盤、有系統的規畫檢討。」內政部官員無奈指出,國土計畫法規畫至今已十六年,就是無法走出立法院大門。

外界可能不知道,國土計畫法及國土復育條例,除了確保國土保育、保安,也對建設面多有著墨,像是科學園區是否需要各縣巿都設立、高鐵場站有無必要建置那麼多等都是問題,卻無人正視。

由於國土計畫法、國土保育條例影響廣泛,一旦實施,民眾在山上種植高冷蔬菜、高山茶葉,開設觀光遊樂園區案都將受到限制,甚至對潛在危險區,均限制民眾居住。內政部官員私下表示,在利益團體及原住民代表強力杯葛下,相關法案根本無法完成立法。

不過,在陳水扁總統任內重新擬定的國土三法,本身也有定位不明確的問題。計畫法與復育條例有競合之處,海域是否納入計畫法也沒有釐清。國土復育條例更直接衝擊原住民、養殖業生計,還有開發商利益,陳水扁任內不僅國民黨立委和部分原住民委員全力封殺,民進黨立委也並非力挺到底。

民進黨立委張花冠曾在質詢經建會副主委張景森時強調,老百姓已經用選票表達對於復育計畫的不滿,請經建會重新考慮要不要修正計畫。但張景森相當堅持,聲明就算丟掉選票也要堅持到底。結果,在馬英九政府上台之前,國民黨立委主導在經濟委員會通過決議,要求經建會暫緩國土復育計畫,經建會遂於去年九月發文各部會計畫終止。

國民黨原住民立委孔文吉強調,原住民還是反對復育條例,但願意在國土復育和原住民生存之間尋找平衡點,針對山地保留地造林,政府應該提高補助,「只要能活下去,當然可以放棄耕種高山蔬果,大家就來全面造林吧!」

面對國土三法根本無法走出立法院的現狀,前中研院研究員、文大教授楊重信直言,「國土計畫法、國土復育條例遲未完成立法,根本是行政、立法單位怠惰所致。」

楊重信也強調,即使國土計畫法等未完成立法,政府還是有能力做好國土保安、保育工作。像是農委會可依水保法畫定水土保持區,內政部可依區域計畫法畫設國土保安用地,環保署可以對民生用水集水區畫定水質水源保護區,但是沒人敢推動,深怕動輒得咎。

楊重信呼籲,因應氣候變遷,應設立專責機構,指派行政院政務委員負責協調各部會推動相關事項,如此,即使國土計畫法未過,仍可透過現有機制,加強國土保安工作。

980903-policy-360.jpg

規劃如果倉促形式,就無法預防災難。

國土計畫法草案─台北場公聽會紀實

「國土計畫法」草案從民國82年7月草擬「國土綜合發展計畫法」草案至今,經過16年、六屆立委任期尚未通過。莫拉克八八水災過後,各界要求政府應重新檢討國土規畫,上周立法院通過「莫拉克災後重建特別條例」,附帶條件請營建署在一個月內將「國土計畫法」草案…

本文為資深記者朱淑娟獨立進行之「莫拉克災後重建」系列之三:「國土計畫法草案」台北場公聽會紀實報導,更多莫拉克災害重建文章,以及環境深入報導,請閱讀「環境報導」部落格。

 ──────────────────────────────────────────────────────

「國土計畫法」草案從民國82年7月草擬「國土綜合發展計畫法」草案至今,經過16年、六屆立委任期尚未通過。莫拉克八八水災過後,各界要求政府應重新檢討國土規畫,上周立法院通過「莫拉克災後重建特別條例」,附帶條件請營建署在一個月內將「國土計畫法」草案送立法院審議。

今(9月1日)營建署在台北舉行第一場公聽會,廣徵各界意見,接下來將在中、南部再各舉辦一場。

(接下來兩場公聽會時間)
9月4日(周五)9:00,台中市逢甲大學第三國際會議廳
9月8日(周二)9:00,台南市成功大學國際會議廳

有了國土計畫法,國土問題就解決了嗎?

莫拉克颱風暴露國土的脆弱,台大土木系教授李鴻源在一場座談會中指出,「台灣沒有所謂的國土規劃,因為根本沒有國土規劃法。」許多學者也將今日國土利用亂相、引發災難的原因歸於國土計畫法尚未通過。但,真的是這樣嗎?

我們要問的是,沒有國土計畫法,台灣的國土就無從規畫了嗎?相反地,有了國土計畫法,國土就能長治久安?問題恐怕沒這麼簡單,而且今天政府把水災之過歸於因為沒有國土計畫法,某種程度是在為自己平日的違法以及不作為找藉口。事實上相關法令多如牛毛,重點不是有沒有法,而是要不要執行。

律師林三加質疑,草案明訂,公告後2年擬定全國國土計畫,再4年擬定縣市國土計畫,保障既有權利者還要10年,總計超過16年還可以非法使用。「這個法究竟能發揮什麼功能?」他要求這個保障權利的規定應再檢討。

政府才是國土最大的破壞者

綠黨發言人潘翰聲表示,國土根本的問題在破壞者變成管理者,改變政府與企業的觀念才是最重要的。災後重建條例還排除相關法令,未來如何保證不當行政力不會介入?他指出,長久以來政府帶頭破壞國土,像不當的BOT就是最好的例子。

台北大學副教授廖本全指出,國土計畫法絕對不是萬靈丹,因為國土計畫體制過去就有,現在只是多一個更大的規畫,「問題不在有沒有法,而是要不要作為」。有權力的人介入國土規畫,在不可發展的地區超限利用,導致國土破壞愈來愈嚴重。

廖本全舉例,政府一直要談水系、談淡水河整治,但淡北道路一直要開發,關渡社子島、行義路等都是在不可開發的地區開發。而且,國土計畫法還開了很多「後門」,「不能只談原則,你要告訴我例外是什麼?因為原則之外充滿例外,而很多人就利用這些例外,做出與國土計畫相違的事。」

國土計畫法要加入對行政機關的懲罰性條款

屏東環保聯盟理事長洪輝祥在災後多次到高屏溪訪查,他表示,高屏溪的泛濫,主要原因是政府長久以來不願面對真相,放任河川地被占用,連縣府也在行水區蓋公園,帶頭做出限縮河道的工程。現行法規如好好執行就足以解決國土問題,例如水利法78條就規定「河川區域內禁止填塞河川水路,以及妨礙河川防護的行為」,但政府有在執行嗎?

陽明山代表指出,迫害者就是法的訂定者,執法者訂一些不合保育的政策,監督的單位也沒有。告到監察院、調查局,得到到答案是,「沒辦法,行政院是我的上司」。如何懲罰這些行政人員?現在台灣是「建商治國」,一定要在國土計畫法中加入懲罰性的條款。

國土保育不是強制徵收、強制遷居

草案中明訂,未來環境劣化地區應擬定復育計畫,「必要時得限制居住或強制遷居」。另外為了國土保安與生態保育的緊急需要,得強制徵收。
廖本全表示,這種保育計畫不是在談國土復育,而是在談遷移、補償,真要談國土復育,應該談如何「還地於天」,台糖土地、BOT都應凍結開發,重新檢討。潘翰聲表示,強制徵收影響民眾權益,應做為最後不得已的程序。

原住民自治區應納入國土計畫法

原住民代表拔尚指出,對原民來說,台彎全部都是敏感地,「是順應環境,不是規畫他」。即使是開發區也要保育。草案中所謂「功能分區」是不可能的,因為河川在奔流,是人進來後改變了他。

他以石門水庫為例,地表水過度開發,上游保育無法結合。烏來水源特定區,在河岸邊設開發區,現在變「農業工業區」。
拔尚表示,政府只是把原住民當做規畫的對象而已,一再弱化原民,要求應把原住民族自治區納入國土計畫法中。

營建署的層級是否足以整合其他部會?

許文龍表示,國土計畫法是一個上位法,一個指導型的計畫,不能訂得太細,細節等到以後再來訂。他坦承,各部門在執法上的確出現一些矛盾,「這是政府要深切檢討的。」他強調國土計畫法有其必要性,可以阻止一些人「闖紅燈」。

營建署表示,現階段國土規畫面臨許多問題,包括未能落實海洋國家特色、城鄉發展沒有秩序、未落實國土保育與保安、未確保農業生產環境等等。同時現行各部會各做的,未能有效整合各項業務。未來則希望有一個協商平台,整合所有的國土計畫。

至於民間質疑營建署層級太低,不足以協調其他部會。廖本全表示,草案中指出,未來如果部會協調不成,請行政院出面,「那這個法就應該由行政院來訂。」許文龍表示,既然政府授權營建署訂定國土計畫法,他就本於職責做好,這些未來可以再向高層反映。

國土計畫應納入民眾參與

草案明訂,未來國土計畫擬定、審議、核定階段,都有民眾參與機制。但潘翰聲質疑,沒看到參與的細節,是主體還是陪襯?例如現行的政府會議(例如環評) 民間到場都只能講三分鐘,決定時還不能在場。(其他部會的會議連聽都不能聽)。

民間團體建議,未來各項國土計畫法實施時應依行政程序法舉行「行政聽證會」,才具有法律強制效力。另外,資訊要全程公開,不只資料,還包括地理資訊系統、研究報告。

綠色基金會董事長方儉也主張公民參與應有行政聽政,資訊公開不只議事公開,而是所有國土資訊應全部公開,政府應有更具體的公民參與機制。

林三加認為,草案只納入公聽會,無法體現已進入公民參與時代,有時政府擋不住利益團體,也需要民間聲援,民眾力量是公部門的資源。另外民眾參與也應納入公益訴訟條款。

林三加建議,只在北中南辦三場公聽會太少了,應多一點讓民眾參與的管道,也不一定只辦公聽會,也可以用網路方式讓民眾參與。

屏東,要「污泥噩夢」還是要「石斑養殖王國」?

未來,不論國土計畫法、災後重建條例,政府都必須針對西南沿海的未來發展有所說明。究竟要不要繼續養殖?如果要,那國土以及民眾安危的代價是什麼?如何因應?另一方面,如果不要養殖,又該如何輔導養殖業的生計?

本文為資深記者朱淑娟獨立進行之「莫拉克災後重建」系列之三:屏東, 要「汙泥噩夢」、 還是要「石斑養殖王國」?

更多莫拉克災害重建文章,以及環境深入報導,請閱讀「環境報導」部落格。

980903-cimg7231-360.jpg
莫拉克颱風造成屏東縣林邊、佳冬淹水嚴重,汙泥滿城,至今尚未回復。朱淑娟/攝影

今天(8月31日),開學了,屏東縣林邊鄉、佳冬鄉因淹水導致汙泥、積水還沒清完,莫拉克災後20多天,民眾還無法恢復正常生活,政府的民意支持度也深陷汙淖持續下滑中。

災後,正當各界直指超抽地下水養殖,是導致林邊、佳冬淹水的主因,要求政府基於國土規畫、災難調適角度,重新檢討林邊、佳冬等西南沿海是否要繼續養殖。

然而,1200億元的災後重建條例上周才剛過關,如何重建都還沒個譜,農委會主委陳武雄昨(30)日到林邊等地訪查養殖漁業,隨後漁業署即發出新聞稿(請見附錄),提高養殖漁業天然災害低利貸款額度,且表示不但要在101年恢復石斑魚既有養殖規模。到104年還要達到「產值倍增」,讓台灣持續擁有「石斑養殖王國」的「美譽」。

請問政府是這樣「重建」的嗎?林邊、佳冬民眾究竟要什麼樣的未來?「石斑養殖王國」背後代表的意義是什麼?「產值倍增」又會許這個地區民眾什麼樣的未來?是不是繼續地層下陷、把門前再墊高、然後,祈求下一次颱風不要來…

西南沿海要什麼樣的未來,請政府說清楚

屏東西南沿海從東港到林邊、佳冬、枋寮,近三十年大規模養殖,超抽地下水,尤其抽取受壓含水層,導致地層下陷非常嚴重,最嚴重已下陷高達3.2公尺。這個區域已公告為「地層下陷地下水超抽管制區」。

林邊大橋兩邊地區已低於海平面,又位於林邊溪下游出海口,洪水一來無法外排,幾乎是逢水必淹。莫拉克颱風的大雨固然讓林邊、佳冬淹水比往年嚴重,惡水固然可怕,不當的養殖行為、行政的怠惰,卻無疑是災難的幫凶。

災後重建條例通過後,附帶決議要求內政部應於一個月內提出國土計畫法送立法院審議,明(1)日將舉行第一次公聽會。

未來,不論國土計畫法、災後重建條例,政府都必須針對西南沿海的未來發展有所說明。究竟要不要繼續養殖?如果要,那國土以及民眾安危的代價是什麼?如何因應?另一方面,如果不要養殖,又該如何輔導養殖業的生計?方案是什麼?

再問一次,政府要給屏東西南沿海什麼樣的未來?不容政客便宜行事,一邊大談國土規劃,一邊又做出反國土規劃的事。

附錄:漁業署新聞稿8.30──

養殖漁業災害低利貸款額度大幅提高,漁民復養信心大增

農委會表示,本次莫拉克風災重創臺灣養殖漁業,為協助養殖漁民取得資金,儘速恢復生產,該會陳主任委員今(30)日於屏東縣沿海石斑主要養殖地區,宣布提高養殖漁業天然災害低利貸款額度,其中石斑魚類之貸款由原來每公頃100萬元,提高為500萬元,龍膽石斑更大幅提高至800萬元,顯現農委會重建石斑產業之決心,本項宣布也重振養殖漁民之信心。

農委會說,屏東縣林邊、佳冬、枋寮為國內海水魚之養殖重鎮,更為國內石斑之主要生產地,97年養殖面積達766公頃,產量逾11,000公噸,產值超過新臺幣32億元,本次莫拉克颱風對於全數地區造成百年罕見之災害,損失極為慘重,如無法快速協助漁民復養,臺灣不但將喪失石斑養殖之世界牛耳地位,更將使本地區沿海漁村經濟一蹶不振,因此本會陳主委極為關心本地區之重建工作,已多次前來勘察災情,並與漁民交換意見,瞭解漁民之需求。

農委會進一步說明,石斑魚養殖屬資本密集之產業,每公頃生產所需成本估計超過400萬元,資金能否順利取得,成為產業能否重建之關鍵因素。

在充分瞭解漁民須復養資金需求下,農委會今天宣布對養殖漁業天然災害低利貸款額度大幅提高,「龍膽石班」由每公頃100萬元提高為800萬元;「鰻魚及石斑」由每公頃100萬元提高為500萬元;「海水鯛類及觀賞魚」由每公頃40萬元提高為300萬元;「其他養殖魚介類」由每公頃40萬元提高為200萬元;「養殖貝類」由每公頃20萬元提高為30萬元,

前開貸款期限最長為7年,該會為減緩受災漁民資金壓力,同時將農業天然災害低利貸款利率由年息1.25%調降為1%,本金可寬緩2年,利息可寬緩1年。

農委會最後表示,石斑魚為該會「精緻農業發展方案」之重點養殖魚種,因此該會為積極協助石斑養殖產業重建,除提高低利貸款額度,協助漁民取得復養資金外,該會亦將協助漁民進行養殖池之消毒,補助種苗之購買,並積極進行養殖區海水進、排水路之整建等相關重建措施,希望至101年能恢復石斑魚既有養殖規模,至 104年達到產值倍增之目標,讓臺灣持續擁有石斑養殖王國之美譽。

風雨飄搖中的甲仙蔓花生家族

無論對人的健康或是對土地的維持,蔓花生家族的成員們都深深了解他們的重要性,在與成員們談話中見不到資本主義式的言論,所聽到的,都是不斷為下一代著想的顧慮,這些是在災區所體會到的台灣溫情之外的另外感動。

我們社團在幾個月前向旗美社區大學接洽,計畫在暑假時來到美濃一帶,到附近鄉鎮進行農業的體驗與訪調,並交出幾份報告。但是,颱風莫拉克重創鄰近地區,災情嚴重,對農業的受創慘重。見到這樣的情況,我們負責甲仙地區的小組,臨時變成救災兼災後訪調小組,在協助救災之餘進行農業訪調。

關於蔓花生家族,他是一個由甲仙地區農民自己發起的團體。他的成立過程與成員結構很有趣,一開始是旗美社區大學開了一個以有機農業為主題的「農業共同成長班」,班上的成員散佈在甲仙市鎮區、五里埔、關山村、小林村,甚至還有的住在三民鄉娜瑪夏地區。

因為成員們的關係非常好,他們不想彼此緊密的連結在課程結束後跟著斷掉,自己另外發了一個「蔓花生家族」,並推舉身為甲仙市鎮區形象商圈理事長的學員,林德寰理事長為召集人;擔任甲仙化石博物館管理員的岳中峯為班級代表。

而我們在協助災後處理的閒暇時間,先後訪問了五位蔓花生家族的成員。

住在甲仙市鎮的岳中峯大哥,在災後忙著進行物資發放的工作。目前從各自湧入的物資有很大一部份堆在甲仙活動中心,而中峯的工作就是協助搬運以及清點發放,在我們與他訪談的過程中,三不五時就會有村民來拿物資,或是手機不斷響起,可見此工作的忙碌。

他說,蔓花生家族幾個住在市鎮的成員,在附近有一塊四分大的公田,他自己在上面種植芋頭、樹豆和洛神花。有硬漢性格的他,非常重視有機農法,他說那是現代人健康的必需,如果有人嫌貴賣不出去,他寧願送人或餵豬,就是不願意貶損有機的價值,壓低價格。

問到災情,他提到雖然公田上的作物雖然幾乎全毀,但他不擔心,因為他們已經掌握了不錯的技術,和有機所講究的學習的精神。

對於災情,擔任物資管理員的他,自有一套長遠面的想法。面對滿滿的物資,他刻意壓低發放的速度,等到開學,村民繳完學雜費後口袋空空後,或是媒體熱度降低物資不再進來後,這批物資將會相對更有價值,屆時才是物資發放的更好時機。

980802-manhuasheg-360.jpg
岳中峰大哥

之後,我們上山進入靠近重災區小林村的五里埔,訪問三位成員。接待我們的是人很可愛的素琴姐,他先帶我們去看慘不忍睹的小林村,解說土石是如何崩塌的,國軍搶救的進度如何。在話鋒講到有國軍因為搜救而殉職時,素琴姐紅了眼眶,我們一行人為之動容。

之後,素琴姐帶我們去參觀他的田,其中一塊因為位在對岸,橋被沖斷了過不去,但情況似乎不樂觀,而他所種的龍鬚菜全毀,只剩下一塊稻田沒遭破壞,農損嚴重。

在我們與他訪調的過程中,儘管災情慘重,他仍不斷拿出自己作的點心水果等招待我們。經過我們的詢問,素琴姐的種植也大多是有機栽培,而且價錢便宜,他不好意思價位擺太高,因為他認為讓大家健康才是重要的。

素琴姐
素琴姐

下一位曾健恭大哥,本是雲林人,家裡務農,後來抱著嘗試的態度跑去三民鄉種水蜜桃,在當時,台灣南部的氣候是沒有人,也大多數人相信不可能種水蜜桃的。但曾健恭勤奮的自行研究與改良,在苦了三年後終於種出當時頗有名的熱帶水蜜桃,甚至有人因打賭裡面是否果園內是否真的是水蜜桃而前往。

他的水蜜桃不採用完全的有機農法,但採用網室農法,亦即在開花後便網上網子,防止病蟲,農藥噴灑只在開花前。「這樣可以將農藥殘留降至非常低,但仍無法通過有機認證」建恭大哥無奈的說。「但是我們家的小菜園都是用有機農法」曾大哥不忘補充。

而這次的災情,由於熱帶水蜜桃的收成期是在四月底,所以已經採收,但颱風會將樹吹壞,影響明年災情,但目前上果園的路還沒通,他上不去查看果園。「如果很慘的話,我

就失業了!」曾大哥戲謔的說。

而去年家裡被土石流淹壞的林克吏大哥,今年颱風又碰上麻煩,他的芒果正值採收期,農損他估計的很精準。「農損七成,我有大約一千棵愛文樹,一千棵黃金樹,算採收顆數,少了七成」說的如此準確,可見他早在心中痛心的默默估計。

更可惜的是,他在颱風前急忙採收了一大桶芒果,但因為風災無法出門,加上道路中斷無法送下去,一大桶芒果被擺到爛掉。

問及有機農業,克吏說有機農法實在很難運用在芒果上,芒果本身相當容易受到病蟲害,不靠農藥很難種植,但他盡量做到日本較嚴格的農藥PPM殘留標準,他也強調自己家裡的菜園是以有機耕種,只是芒果真的不易使用有機。

克吏
林克吏大哥

之後我們到關山村訪問柯文賢大哥,他早期當了兩年國文老師,後來考到經濟部,之後又轉行當13年化工廠的生產主管,之後因為覺得工作環境不好,決定回到老家種自己有興趣的香草。因為有13年化工廠的經驗,他懂得一些提煉物的製造方法,擅於利用香草提煉保養品、酵素、精油等。

他的工作地點都在家中,四處都是香草,彷彿是香草王國,除此之外,還種了香蕉、洛神花等水果,旁邊擺了戴出售的幾大桶有機肥料,甚至還有養雞。「你所見到的全都是有機的,包括雞也是有機雞,這些雞都吃我種的草」柯老師不疾不徐的說。

柯文賢
柯文賢大哥

「這次災情把我一些香草都吹爛了,有些水果也壞了,甚至雞也都游走了!」柯老師帶著微笑娓娓道出。由於香草種植不困難,真正困難的地方在於提煉的過程,而且不需要大量的植物,柯老師看起來不甚擔心。

柯老師好心地載著我們下山,我們在稍作休息後,緊接著拜訪當地富有聲望的林德寰理事長。林理事長身兼甲仙形象商圈理事長、慈濟功德會甲仙鄉主委以及蔓花生家族召集人。

林德寰
林德寰理事長

理事長白天忙著指揮慈濟的人馬服務災區,晚上才有時間與朋友閒聊,但在我們訪談的過程裡,理事長的手機仍是時常響起,在我們到來之前才剛結束與兩位小林村災民的談話。「這幾天慈濟本部的副總親自到來指揮,我必須忙著協助」、「這次的事情,對災民是極端的痛苦,我們必須要協助」理事長說。

對他來說,雖然蔓花生在甲仙市鎮的的公田全毀,但當務之急是救災,農業損失與商圈經營雖然重要,但不是第一順位,等災情告一段落,再來慢慢規劃受創的農業及因交通不便而失去遊客的商圈。

理事長自己本身不是務農出生,在甲仙市區蔓花生家族的那塊四分大的公田,他只有種少量的地瓜,但他憑著對土地的熱愛,參加了農業共同成展班。「我認為有機不只是對健康的顧慮,而是對這片土地的回饋,甲仙的土地被我們辛苦耕作了這麼多年,我們也該給還他健康」理事長向我說出他對有機的想像。

而我們在結束了幾天的訪調後,發現蔓花生家族的組織結構鬆散,沒有嚴格的組織章程也沒有共同的目標,雖然成員們上的是有機農業課程,但各自的作物不見得都採用有機農法,栽種的作物種類也相去甚遠,比起常見的農業生產組織,蔓花生家族只稱的上是聯誼性社團。

但是,成員間的關係卻十分密切,對彼此的近況大都保持聯繫,成員間一有狀況,其他成員立刻支援,例如去年的卡玫基風災,土石流淹垮了種芒果的克吏大哥的家裡。此時,同樣身為蔓花生家族,家住附近的素琴姐立刻幫助克吏大哥整頓房屋。

而這次的風災,我們得以藉著蔓花生家族的人際網絡,借到發財車進入路況不佳的災區,在各自的引薦下,使我們的訪調順利進行,達到傳遞資訊的效果。

這顯示了雖然蔓化生組織架構鬆散,但人際網絡卻維持了一定的支持,這些支持在平日提供情感上的需求,在緊急時刻提供立即性的援助,對於農民信心維持或是農業重建上,都是有幫助的。

而另外,雖然上面提到每位農民不見得都運用有機農法在各自的主要作物上,但他們都了解有機的重要性,並會盡自己所能,使用最接近有機的農法。

無論對於人的健康或是對土地的維持,蔓花生家族的成員們都深深了解他們的重要性,在與成員們談話中見不到資本主義式的言論,所聽到的,都是不斷為下一代著想的顧慮,這些是這幾天在災區所體會到的台灣溫情之外,所得到的另外感動。

災後工作者:我們要安置白皮書

政府應該要擬定「安置白皮書」,裡面清楚告知協助安置單位(不管是學校、公園管理處、廟宇、教會、還是其它機構)該注意的事項、如何建立社區關係、如何有效進行物資籌募、該怎麼樣盡快建立防疫網絡、甚至包括…

編按:

本文由旗美社大工作團隊將8/14-8/31期間,所有協助跑遍高雄縣市各安置所的所有工作伙伴以及記錄志工的資料所做的彙整,提供關於安置處理模式的觀察與建議,本文繼續增補,感謝社大工作者的心力付出。

──────────────────────────────────────────────────────────

第一階段安置的觀察總整理:關於安置

災後的臨時安置因擔心H1N1蔓延,高雄縣政府已將高雄縣轄區內的受災民眾集中於三處:「鳳山陸軍官校」、「大樹仁美營區」、以及「燕巢工兵學校」,並在 8/31前集體搬遷。

第一階段的安置中心共分散於27處,包括高雄縣旗山鎮(3)、內門鄉(4)、大樹鄉(1)、岡山鎮(1)、甲仙鄉(1)、大寮鄉 (1)、路竹鄉(1)、仁武鄉(2)、鳥松鄉(1)、鳳山市(1),外縣市包括高雄市(3)、屏東縣里港鄉(1)、台南縣玉井鄉(2)、歸仁鄉(1)以及台南市(2)。

我們除了部分透過訪查學員講師機會瞭解之外,亦請紀錄志工參與觀察了高雄縣市境內17處的安置中心,帶出一些實際第一線安置所人員的想法。以下是初步總結的幾項觀察:

(一)這次高雄縣的安置點多為宗教團體的集會地點(佛教寺院、一貫道道院、道教廟宇、基督教教會等),原宗教團體的運作機制大幅度地影響了在不同安置所安置的受災民眾,渡過不同類型的「收容生活」。

造成最大的影響是較多是出現在飲食與日常作息之中的不適應。但目前我們仍未得知為什麼這次安置地點都在宗教集會所,是否有特別的考量或優勢,這個部分應該可以跟921在活動中心、學校禮堂等安置情形,做比較細膩的比較。

(二)絕大多數的受災民眾與收容機構並沒有直接關係。但也有例外,像是桃源鄉建山村的建山教會與高雄市鹽埕教會因原本即為已有四十載「姊妹教會」的關係,因此在建山村居民被疏散下山之後,建山教會即積極地找尋建山教友,盡量讓大家都集中至鹽埕教會暫時安置。而作為姊妹教會,我們看到鹽埕這一邊也積極地提供了活動和課程,並鄰近的國立中山大學團契亦提供許多支援,在問題的討論與共識上較有效率。

(三)安置點本身的「自我意識」,很大程度地決定了被安置者對於「安置」的感受。例如根據記錄志工的觀察,路竹教會在成為安置點之後,教會本身就開始以「半年」來作為安置期進行規劃與募款,包括也已經順利募到了子母床50組,準備與收容居民「長期」共處。

「安置好準備穩定下來,現在馬上又要被扔出去,感覺很不好,」即將被遷往軍營的受訪者,這樣激動地表示。但受到疫情影響,也只好無奈表示,當大家聽到要被集中搬到軍營的消息之後,很多人就趕緊選擇出去看租屋廣告,這更加速了村民分散而居的情形,不利於居民的討論。

(四)安置點與社區之間存在某種緊張關係。例如有個教會有個大草坪,小朋友都很想出去玩,但似乎是基於某項管理規定,他們原則上是不准小朋友出安置所的,他們擔心小朋友出去安置所後會不安全。

又如某個教會地點是在住商合一社區的巷弄裡,成為安置點之後,牧師開始跟社區和教友募款,但因為受災戶的文化性與平地漢人之間的多元差異,因此在物資的使用與分配上也跟當地社區所認知的不同,有些教友單位覺得有幫忙到,但對於教會如何使用管理資源還是有點意見;而文化性的不同,例如喝酒嚼檳榔往往也被社區居民排斥與歧視。

(五)多數安置所在過去三週中多多少少都有民間團體設置聯合服務處,提供不同的社福服務。包括像是團康與課輔,志工也一波波地抵達。但仍然還是有少數安置所感覺沒有被照顧到,感覺媒體或資源都集中在幾個特定、少數「明星安置所」。

除了志工進駐之外,縣府單位也會安排很多活動,主要都是希望讓受災居民生活忙碌些,不會想到過去的事。而宗教團體本身也會提供很多活動,但是像是心理輔導因為牽涉技術性,大部分安置所並沒有常駐社工員的配置。

(六)「以工代賑」的本質遭到質疑。大部分「以工代賑」的申請者應該是認真的。不過,也有教會私下表示,這似乎只是換個方式「發錢」,名額給了特定幾個人,負責安置的教會其實沒有督導的能力,是否具體執行工作,就無法檢驗、也不敢多「管」。

但這就造成沒在名額內其它人的不滿。有牧師也表示,職訓局在安置所雖設有服務處,但有些進來的工作資訊、或那個方案對受災戶較好,並沒有說明得很清楚,收容災民往往不太能馬上理解,有些機會就不是「公平」分配,有管道知道訊息的,往往也都是很快可以得到像「以工代賑」機會的人。

(七)防疫漏洞造成臨時安置的壓力。疫情狀況受到安置所本身硬體條件影響甚大。在部分安置所因收容人數不多,較能維持某種程度的「生活感」。但大部分安置的災民都是集中、擁擠,洗浴間臨時設置,甚至正對寢房門口等,這些都是臨時安置在防疫與公共衛生上的漏洞,一有狀況很容易造成群聚感染,而這也是後來在8.31大規模遷出安置所前往軍營「集中收容」的主要原因。

因此,到底安置有沒有「密度」上限,安置所表示,原則上有,有些教會是後來因為其它教會「擠不下」了而變成第二批或第三批的安置中心,但往往到了「擠不下」時,其實都已經超過承載能力太多。

(八)安置中心以各自方式募集資金,各憑本事。安置所在本質上是「協助」縣府安置災民,但根據我們所知,原來各安置所都要各自張羅許多經費與資源,包括收容者的三餐飲食、水電支出、床鋪用品、課餘娛樂等。因此各收容安置所在收容災民之後,都會想辦法透過原宗教組織系統或獨立向外募款。

系統的不同募集的方式也不同,例如長老教會就婉拒個別募捐,捐款由教會統一管理分配,因此長老教會所屬的教會安置所,較不必由教會本身單打獨鬥去募款;但一些小型的安置所或教會在募款上就沒有明星安置所那樣容易,他們說必須靠自己在社區內找企業或店家募集物資,或建立某種程度的「認養」關係。

溫柔對待受災者:整理安置白皮書

十年前921的安置經驗是否有將之整理為一份「安置白皮書」?有位受訪的教會牧師就表示,當地球生態改變,災難可能變成常態的時代,

政府應該要擬定「安置白皮書」,裡面清楚告知協助安置單位(不管是學校、公園管理處、廟宇、教會、還是其它機構)該注意的事項、如何建立社區關係、如何有效進行物資籌募、該怎麼樣盡快建立防疫網絡、甚至包括希望要以多久的時間來規劃安置所需要的各種安排,提供大家在忙亂的同時,有一個扼要清晰的表單或方法妥善安排,這也是一種溫柔對待受災者的態度。

一位媽媽描述,大人集中到軍營,而學童又集中到特定的幾所學校復學,本來已經有一些小朋友將戶籍遷到安置所附近,準備好要開始入學了,卻又受政策影響只好把學籍遷入了又移出,「小孩『被抓走』了,我只好包包趕緊收一收跟著去。」

「關於安置,不能每次都要大家從頭學!」曾經有心為安置貢獻一份心力的牧師這樣大聲表達著。

980902-3761-360.jpg

一家大小雖可同住,但用大鐵櫃隔間,無論穩私或居住空間都有疑慮

(本文轉載自「農村是一所學校」部落格)

小地方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