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湖宮廟彩繪匠師–黃友謙

民國73年左右,友謙師此時畫風融合了東西方的畫法,擅用鮮豔色彩呈現其個人獨特的畫風。所繪門神威嚴傳神,猶以神韻更是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澎湖的宮廟門神彩繪在民國60至80年間多出自友謙師之手…

宗教信仰一直以來是澎湖居民的精神(心靈)寄託,宮廟神明更是居民的信仰中心,在早期貧困的年代裡,先民面對惡劣的生存環境,以及生活中各種無法抗拒的自然災害,只希望藉由神明的庇祐,來渡過一切的難關,所以;宮廟與居民的生活有著極密不可分的關係,其功能性於心身方面有正面安撫慰藉的療效。

澎湖九月的艷陽天,「馬公北辰殿」兩旁大門門神正在進行整修,整修師父是目前澎湖的公廟彩繪匠師,也是現今碩果僅存的縣寶黃友謙先生,大家皆尊稱他為「友謙師」。

image003
黃友謙師父。

此次是透過記者友人淑惠的牽引,依約到「馬公北辰殿」對友謙師進行訪談紀錄。早上的陽光和詢,友人淑惠尚未現身,我便先行進入殿內觀賞瀏覽一番。

「北辰殿」興建於光緒25年,殿內陳舊的建築風格以及斑駁的彩繪凸現出久遠的歷史痕跡。就在我四處瀏覽時,淑惠已然來到,隨後黃友謙師父也到了,初見友謙師,經由淑惠的引薦,我與友謙師有了首次的接觸與會談。言談當中,友謙師對於我們的提問總是知無不言,言無不盡,顯見其不藏私的寬洪氣度。

除此之外,從友謙師的言談中流露出文人的儒雅氣質,和牧謙沖的儀態,對於歷史典故都能引經據典詳加說明,而關於現代的社會趨勢也知之甚詳,串聯古今的知識脈動,毫無和社會脫節的現象,這點令我十分的意外,堪稱「畫古道今,文采橫溢」的一代匠師。

友謙師係福建島東山刀(銅山)人,昭和7年(民國21年、1932年)生,父親黃文華師父,友謙師大約16歲時跟隨其父學習彩繪的技藝,其父文華一直待在澎湖從事著木雕與彩繪的工作,友謙雖師繼承父業,卻對於門神的繪畫較為擅長。後來友謙師傅又學了油畫,因為接觸了西方的繪畫手法和立體的處理技巧,友謙師彩繪的手法亦趨豐富,不只超越了本地的一些匠師,相對於自己的父親更是青出於藍更勝於藍。

友謙師為人隨和可親從他的言行中表露無遺,熱心的引領我們參觀北辰殿以及城隍廟的門神綵繪,詳細介紹有關於宮廟彩繪的派別區分。

友謙師藉由北辰殿的門神彩繪進而介紹彩繪區分成南、北兩式,南式是指隨、唐、宋時期的風格,內容較多變,雕工複雜華麗,為南式建築中特有的裝飾,代表有蘇式彩繪;北式則有分等級,等級最高的是和璽彩繪,次等的是旋子彩繪,指的是明、清時期的風格,內容較單調,代表作有馬公城隍廟,其他的彩繪有北式的浮雕採繪和南式的平面彩繪。

說到友謙師從事宮廟彩繪的歷史演進分為幾個階段:20歲以前的友謙師跟著父親四處跑,算是第一屆的啟蒙期,第一次當第三期普通兵四個月,接著是退伍後開始畫點面的廣告,跟台灣來的師父學畫油畫,就是電影廣告看板。

第二期24歲再調去當一年又八個月的常備兵(補充之前的四個月剛好二年)。第三期在26歲退伍後結婚,此時友謙師仍未接觸畫門神,都是父親承包自己畫,友謙師會幫忙父親作畫,多少會加一些油畫的色彩,龍虎這些都此用油畫畫法,山水畫也都用油畫畫,而油畫的原料都採用油漆顏料(亞麻仁油),是現代式的,感覺較有質感。

友謙師的父親畫的都是龍虎、山水的水墨畫,顏料當時則以硯台來磨墨汁作為顏料,是較為傳統的,上色的方法都會留白,該有白色的留著不畫,沒有整個上完,現在觀音亭還留有友謙師父親的畫作,而友謙師上色習慣將大部分填滿。

26歲退伍後,油畫師父回去台灣,友謙師便不再畫電影院的廣告看板,逐與在電影院學廣告的師弟合夥開廣告社(德友社),永福漆行的老闆是師弟(油漆公會理事長),開了幾年以後即拆夥,開始幫忙父親畫宮廟與神殿,後友謙師開始自己承包宮廟的彩繪工程,因為大家都知道友謙師一直在幫父親作彩繪,所以信任其純熟的技術,便讓他承包工程,逐開始了獨當一面的宮廟彩繪工作。

30歲左右友謙師結束了廣告社事業,因為當時同行驟增(大多是師弟出來開),競爭愈趨激烈,在僧多粥少利潤低的情況下,所以決定結束廣告社,專心畫宮廟。

民國73年左右,友謙師此時畫風融合了東西方的畫法,擅用鮮豔色彩呈現其個人獨特的畫風。所繪門神威嚴傳神,猶以神韻更是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澎湖的宮廟門神彩繪在民國60至80年間多出自友謙師之手,去年97年友謙師受聘擔任東甲宮(北極殿)門神彩繪重任,友謙師把它視為收筆之作,亦是自己的告別作。

image001
門神彩繪。

跟拍友謙師畫門神這一段時間以來,發現友謙師對其創作有一份堅持和投入的精神,雖已年屆花甲,但那份努力不懈、「活到老,學到老」的學習態度令人感佩。

深感宮廟彩繪是一種傳統藝術,與地方的生活、信仰有著密切的關連,然而現在卻面臨後繼無人的窘境,宮廟彩繪藝術除了地方有心的文史工作者將影像紀錄保存之外,是否就任其隨著大師的退穩而在澎湖的歷史中消失?

(澎湖公民新聞寫作班)

酒國無名英雄-銅鑼窯酒甕

這些外型引人注目的大陶甕,個個都大有用途,台灣菸酒公司使用它們釀製白酒,經儲存密封二年之後,酒精會自然揮發5-10%,特別香醇好喝,很受消費者喜愛,也使得這些酒甕成了業者口中的酒國無名英雄。

位於苗栗縣銅鑼鄉竹森村的老字號窯場「銅鑼窯」,生產全台灣最大的釀酒陶甕,這些酒甕不但大有看頭,更肩負起醇化美酒的重責大任,在製陶業者間博得了「台灣之缸」的美名。

大酒甕每個高145公分、甕口直徑90公分、容量500公升,是一般陶甕的三倍大小,酒甕在入窯燒製之前,業者會將它們一個一個擺在窯場空地風乾,現場宛如巨甕小森林一般,經常吸引好奇遊客駐足拍照。
一個個大酒甕在銅鑼窯場空地風乾,宛如巨甕小森林一般(苗栗社大公民記者林永智攝)
一個個大酒甕在銅鑼窯場空地風乾,宛如巨甕小森林一般。(攝影/林永智)

這些外型引人注目的大陶甕,個個都大有用途,台灣菸酒公司使用它們釀製白酒,經儲存密封二年之後,酒精會自然揮發5-10%,特別香醇好喝,很受消費者喜愛,也使得這些酒甕成了業者口中的酒國無名英雄。

要製作這些大有看頭又大有用途的酒甕並不簡單,從原料土的挑選,土料的攪拌、壓濾、煉土、養土、製坯、修坯、陰乾、上釉到燒成,每個成品都需耗費半個月的時間才能完成,過程繁複,任何環節都馬虎不得,否則就要功敗垂成。

尤其是手工擠坯、接合成形的過程,需要五次的層層接合,再經過五到七次的拍壓塑型,全是慢工出細活的硬功夫,一位師傅一天頂多只能完成兩個陶甕素坯,如今幾乎找不到年輕一輩有此能耐,都得由老師傅親自出馬,也使得這項傳統工法成了即將失傳的手藝。

大酒甕需要以手工幾坯、層層接合的方式製作,如今只有老師傅才有這�功夫(苗栗社大公民記者吳秋英攝)
大酒甕需要以手工幾坯、層層接合的方式製作,如今只有老師傅才有這等功夫。(攝影/吳秋英)

銅鑼窯是已故陶師張信享於民國五十六年創立,如今由第二代張世浩、彭秀梅夫婦接手經營,該窯場主要生產水缸、花器、醬油缸等傳統陶製生活用品,近來因為取得台灣菸酒公司標案,開始製作這些超大型的酒甕。

酒甕的生產曾是苗栗縣製陶產業的主力產品,當年製作的酒甕雖然沒有這般巨大,數量卻多得嚇人,在民國四十年代至六十年代的全盛期間,菸酒公賣局(台灣菸酒公司前身)的四、五百萬個酒甕幾乎都出自苗栗的窯場,也使得苗栗博得「陶甕之鄉」的美稱。

如今「陶甕之鄉」的盛景已經不再,不少窯場為了生存,也多朝觀光休閒、文化產業的方向轉型發展,銅鑼窯近年亦開始結合陶藝創作、陶藝教學,嘗試為窯場開出新路,不過,走訪一趟銅鑼窯,仍可從中一窺早年的製甕盛況。

銅鑼窯位於苗栗縣銅鑼鄉往通霄鎮的苗一二八線路旁,門面雖不起眼,卻有著好口碑以及家傳數十年的硬功夫與好手藝,業者很歡迎對陶藝、陶業有興趣的朋友前去參觀,地址是銅鑼鄉竹森村74-5號,電話是037-981607。

銅鑼窯的門面雖不起眼,但手藝好、口碑佳(苗栗社大公民記者邱美榕攝)
銅鑼窯的門面雖不起眼,但手藝好、口碑佳。(攝影/邱美榕)

(苗栗社大公民新聞小組)

【生態】我是環境小尖兵-地球公民暑期營隊0704-06

我們知道全球暖化、氣候變遷了,知道台灣的污染、碳排放、環境破壞相當嚴重,知道未來世代將面臨嚴峻挑戰,但我們知道自己該做什麼、能做什麼嗎?朋友們,如果你不願坐以待斃,想用文字、影像、投訴、街頭行動…

曾幾何時,環境新聞與相關報導,已不再是自然生態雜誌專屬的題材,美國時代雜誌、台灣的政經與時勢刊物都曾刊登相關文章,然而,國內的環境新聞,卻因報業生態劇變,有些「大代誌」反而發不了聲,得靠獨立記者、公民新聞、民眾投訴等行動,才能讓外界知情。

我們知道全球暖化、氣候變遷了,知道台灣的污染、碳排放、環境破壞相當嚴重,知道未來世代將面臨嚴峻挑戰,但我們知道自己該做什麼、能做什麼嗎?

朋友們,如果你不願坐以待斃,想用文字、影像、投訴、街頭行動等捍衛自己的環境權與生存權,歡迎參加7月4日至6日的「地球公民暑期營隊」,在卓越的報導人及環境NGO工作者帶領下,蛻變為一流的環境小尖兵。

clip_image002 clip_image004

clip_image006clip_image008
(以上均為本會資料照片)

【主 辦】:地球公民協會

【協 辦】:台灣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新自然主義出版社

【日 期】:7月4日、7月5日、7月6日(不含住宿)

【地 點】:地球公民協會-地球公民講堂 (高雄市左營區博愛二路198號9樓之2)

「我是環境小尖兵」地球公民2009年暑期營隊內容

7月4日(週六) 7月5日(週日) 7月6日(週一)
8:10 ~ 8:30報到 8:10 ~ 8:30報到 8:10 ~ 8:30報到
8:30 ~ 9:30〈營隊始業式〉主持:王敏玲致辭:楊博名副理事長、李根政執行長〈認識小尖兵〉主持:周益村 8:30 ~ 10:00〈環境NGO的使命與挑戰〉■講師:李根政、薛淑文、楊俊朗 8:30 ~ 10:00〈企業人格診斷書〉—-影片欣賞10:00 ~ 10:50〈影片內容與談與討論〉

■講師:文魯彬

9:30 ~ 11:00〈美與哀愁——簡談台灣生態環境〉■講師: 傅志男11:10 ~ 12:10〈人類文明的省思〉-上■講師:李根政 10:10 ~ 12:00〈國際環境組織如何採取行動?〉■講師:徐光蓉 11:00 ~ 12:30〈小尖兵作品賞析/成果討論〉■主持:李根政、輔導員
12:10 ~ 13:30用餐、午休 12:00 ~ 13:10用餐、午休 12:30 ~ 14:00用餐、午休
13:30 ~ 14:20〈人類文明的省思〉-下■講師:李根政14:30 ~ 16:00〈一支筆的挑戰——

如何以報導守護環境〉

■講師:朱淑娟、胡慕情

13:10 ~ 14:30〈不只是熱情——義工行動經驗教戰與分享〉■講師:輔導員14:30 ~ 15:30〈小組討論〉+〈問題與討論〉 14:00 ~ 14:50〈小組互動——實習行動心得與期許〉15:00 ~ 15:50〈學員綜合討論〉
16:10 ~ 18:00〈鏡頭的靈魂〉■講師:柯金源〈含小組討論30’:我所看到的環境問題〉 15:40 ~ 17:30〈環境小尖兵實習行動〉■主持:李根政、王敏玲、輔導員 16:00 ~ 17:30〈結業式—自我承諾活動等〉主持:李根政、王敏玲致辭:蘇振輝、楊博名、文魯彬


【招生對象】:高中生、大專生、教師、社會大眾,名額:35人

【課程特色】:

l 以開啟「地球公民」宏觀的環境視野切入營隊內容。

l 邀請在環境第一線守護的新聞人、環境工作者、義工與學員面對面交流。

l 課程進行過程強調學員間的思辯與小組討論。

l 實習行動讓學員以紙筆、相機、上網投訴、街頭宣導等方式跨出行動。

【單元說明】:

1. 〈美與哀愁——簡談台灣生態環境〉/本堂課帶領學員認識台灣生態之美,並簡述台灣生態環境遭受破壞的現況。(講師:傅志男‧生態關懷者、資深解說員、地球公民協會理事)

2. 人類文明的省思——探索發展的代價與出路/以台灣400年開發歷程為基礎,探討人類文明的發展、成長的迷思,與工業文明的可能出路。(講師:李根政‧地球公民協會執行長)

3. 一支筆的挑戰——環境記者的挑戰、一枝筆如何守護環境、報導之外、環境寫作報導技巧、如何透過公民媒體寫作、寫作曾引發什麼改變、公民媒體寫作須知。

(講師:朱淑娟、胡慕情‧獨立環境記者)

4. 鏡頭的靈魂——環境影像的見證與紀錄/新聞專題、電視新聞雜誌節目、報導攝影、紀錄片採訪過程案例討論,包括生物保育、海洋環境、環境報導攝影等。

(講師:柯金源‧名導演、公視製作人)

5. 環境NGO的使命與挑戰/聽聽在環境NGO資歷超過10年,和不到1年的工作者,怎麼樣看待自己所背負的使命,以及日常工作的挑戰。

(講師:李根政‧地球公民協會執行長;薛淑文‧地球公民協會執行秘書;楊俊朗‧地球公民協會研究員)

6. 國際環境組織如何採取行動?/國際環境NGO簡介、國際環境NGO如何組織、參與國際會議之會前會後有哪些任務等。

(講師:徐光蓉‧台灣環保聯盟前任會長、台大大氣系教授)

7. 義工行動經驗教戰與分享/如何利用業餘的時間投入環境守護的行列、見到不義之舉或不法情事,如何向政府舉發、投書、義工參與的心得等。

(講師:陳銘彬、柯耀源傅志男、周益村、黃裕文、林婉婷‧如輔導員簡介)

8. 企業人格診斷書/(精彩影片欣賞暨與談、討論)企業在今日已像教會、君主政體和共產黨主宰其他時代、其他地方般,無所不在。本片檢視現代企業的本質、演變、衝擊,和可能未來。(講師:文魯彬‧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理事長)

9. 環境小尖兵實習行動暨作品賞析/學員嘗試以紙筆、攝影、打電話檢舉、上網投訴或向媒體投書、街頭宣導等付諸行動。營隊將於第三日分析學員作品/成果,提供建議。(講師:李根政‧地球公民協會執行長)。

【輔 員】:共有經驗豐富的六位輔導員協助引導討論及實習:

陳銘彬(高中教師‧地球公民協會常務監事)、

柯耀源(文史工作者‧生態作家‧地球公民協會義工)、

傅志男(國小教師‧地球公民協會理事)、

周益村(國中教師‧地球公民協會理事)、

黃裕文(國中教師‧地球公民協會義工)、

林婉婷(生態關懷者‧地球公民協會義工)

【收 費】:報名費1000元。25歲以內之在籍學生憑學生證可享優待價550元。(不含社大、空大等)

【報 名】:1. 請於2009年619前填寫報名表e-mail至: met.kh2007@msa.hinet.net 楊小姐收(報名表於簡章第5頁,如三日內未收到地球公民協會確認回信,請來電洽詢,07-556-1585分機14 楊小姐 或分機11王小姐)

2.收到錄取通知後,請於二日內至郵局劃撥1000元(學生550元)至帳號:42237379 戶名:高雄市地球公民協會 註明:報名「2009年地球公民暑期青年營隊」。

(全勤之學員,結業當天可獲頒結業證書好書一本626<含當日>因故取消報名者,可來電辦理退費,需扣除行政手續費50元,6月26日後辦理者,恕不退費

【交 通】:參見第5頁報名表。

(2009地球公民暑期營隊報名表,請點選此處下載)

網路直播與音樂試圖拯救農村生命

在台灣,農業議題獲得愈來愈多的關注,只不過不是因為農業部門蓬勃發展,而且剛好相反。3月的時候我報導了即將在立法院通過的農業再生條例,由於該條例問題跟爭議很多,農委會受到來自於農人、學者、以及社運份子…

在台灣,農業議題獲得愈來愈多的關注,只不過不是因為農業部門蓬勃發展,而且剛好相反。

3月的時候我報導了即將在立法院通過的農業再生條例,由於該條例問題跟爭議很多,農委會受到來自於農人、學者、以及社運份子聯合起來的壓力,必須舉辦更多場公聽會,特別是在鄉下地區,已獲得更多民眾意見。

然而這些公聽會多半被主流媒體所忽略,親自參加公聽會的公民記者將他們的報導發表在小地方新聞網上,成了公眾得知這些討論跟辯論的唯一管道:

公民報導與公聽會

4月21日,在高雄縣的公聽會,公民記者Relax報導

美濃林英清先生也表達公聽會並沒有達到政府資訊真正公開,他是自己上網下載條例看了五遍,認為條例中有許多問題,但是也無法在公聽會中表達意見。…

最後,李分局長似乎沒有聽到這些質疑的聲音,說出「今天民眾全都是支持農再條例」的結論準備總結高雄場公聽會,但台下馬上有民眾回應「哪裡有!」

隔天,在花蓮縣,Peggy報導

開放發言的時間到了,看著現場許多聽不懂國語、不會寫字的老人家,我擔心不會寫發言條的他們,是否會有發言權?

果然,上台發言的幾乎全都是立委、議員、社區發展協會總幹事、村長。………..

聽完一場不談農村再生發展條例內文,也沒有任何政府與民間對話與回應的公聽會,我跟阿公、阿嬤一樣,在離開時領了便當。

官僚且制式化的公聽會在網路上遭受嚴厲批評,最後,4月29日,總統馬英九同意在總統府接見反對農在條例的行動人士。在會議中,馬英九要求農委會主委陳武雄重新檢視整部條例,並且「有需要的話」,將修改過後的條例上網公佈。

然而,會議過後並沒有任何實質改變,立法院的多數委員已經決定在5月20日之前通過此條例,這天也是馬英九總統就職一年的紀念日。

行動人士因此自發策畫透過網路廣播舉辦「公民公聽會」。他們稱這次行動為「三小媒體網路直播」:

網路直播

苦勞網台灣環境資訊協會是就是二小媒體,但三小媒體還有一小就是「你」。

第一次跨媒體合作將會在5月26日上午九點半,台北立法院現場進行網路直播,三小媒體也邀請公民記者、部落客、地方組織者、社區營造團隊一同參與「台北現場報導」或參與「地方端點直播」。

希望將辯論現場畫面傳送到農村與社區,你可以協助報導在地的聲音、將討論農再的心得繼續投稿民間媒體。農再的討論不能只在官方辦的公聽會中草率結束,地方更可以以主動的方式,要求官方來地方辦公聽會,透過網路直播在一起檢視公共政策是否有問題?激盪起真正「由下而上」的討論,非讓「由下而上」成為政府卸責的口號。 

農人-運動者 也利用TwitterStickeractionjustin.tv 以及其他社交媒體來傳播以上訊息。

然而,最近馬英九在5月17日反馬傾中政策大遊行與跨夜靜坐之後面臨新一波政治危機。公眾注意力可能會被導向更戲劇化的政治爭鬥,而忽略了「例常法律制定程序」,像是農在條例。

歌與音樂

同時間,有一個獨立樂團:好客樂團以另一種方式提升公眾對台灣鄉村危機的意識。樂團的成員本身也都是農人,最近還入圍了第二十屆金曲獎的最佳樂團。的確,文化途徑非常有效。

Ecogoodies 推荐好客的「愛吃飯」專輯:

這是我喜愛的一張專輯”愛吃飯”,是好客樂隊的主唱陳冠宇,在2006年離開喧囂的城市,走進台東池上的有機稻田,開始耕田計畫…

跟許多人一樣,我早早就離開生長的家鄉,自此在都市裡停留,家鄉的記憶也總是愈來愈遠。每次,感覺受傷或是失望的時候,就會想起家鄉空氣和土地的味道,讓我想要回到最先出發的地方,找到重新來過的力量。

980524-ricelove-360.jpg
照片來自於Guan Yu, 好客的主唱。

好客樂團在他們的部落格上描述入圍金曲獎後的心情

現在我待在田裡的時間更多了,每天心繫著田地裡的植物,覺得心頭充實。金曲獎反而成了惱人的外務。我做音樂的目的不是為了金曲獎;但他的力量卻又那麼強,讓我不得不把它掛在心上,心情跟著它起起伏伏

他們約3年前開始稻米合作社的實驗性計劃。好客樂團的吉他手柯志豪在環境資訊中心上解釋他們的想法跟稻米合作社的日常流程:

我們在農田中演出,下田插秧除草,替稻米拍攝紀錄片,攥寫文章,攝影,寫歌,製作唱片,甚至將我們種的有機米,在台北女巫店演出時實地煮給來看演出的觀眾們一起享用

我們相信健全的市場機制是提供較多的選擇,可以使整個市場更強韌與增加彈性,生產者不再只有藉由仲介者來進行行銷,甚至可以選擇一半透過仲介者,另一半自己直購

樂團使用WikiMapia來顯示他們栽種的農田的所在,並且鼓勵他們的聽眾跟樂迷加入合作社。

除了好客樂團以外,農村武裝青年生祥也將他們對消失中的台灣農業感到的愛怨跟憤怒,以音樂表現出來。這些樂團跟音樂家也積極參玉街頭集會或抗議活動,反對毀滅性的農業政策以及全球化。

台灣的藝術家與行動者在各式各樣的社會議題上合作越來越頻繁,儘管他們的影響力跟政府以及大企業相較依然不強,但是藉由一起努力,他們讓公民社會更加有活力。

最後,請聽農村武裝青年這首充滿憤怒,描述台灣農業跟鄉村生活如何被侵蝕的歌「我不願再種田」,這是他們去年在自由緬甸、自由翁山蘇姬音樂會上的表演。

 

本文轉載自「Global Voices 繁體中文版」,這是一個全球公民新聞串連計畫,本篇文章以透過翻譯於全球其他地區被閱讀關注)

(5月26日上午9點30分,將透過網路廣播舉辦「公民公聽會」─「三小媒體網路直播」,閱讀更多訊息請點選這裡)

【招生】小地方,大視界-花蓮公民新聞寫作0410開課

「小地方」邀請大家一起來關注,紀錄,認識這些正在面對變化的人與動植物,地景與環境;分享他們勞動與耕作的方式,美食與趣味的故事。 歡迎年滿十八歲,具基本書寫、數位攝影能力,關心花蓮地方發展,對公民新聞…

大事小事花蓮發生的事、你寫我寫人人動手來寫
「小地方新聞網」是一個比較針對「非工業型態的,非都市型態的區域」來觀察記錄的新聞平台。

特別是「山村、漁村、農村…」仍有耕作勞動的區域,另外也包含原來是鄉村地區,卻因都市化過程而被迫轉型,或急遽變遷的都市外圍鄉鎮。

因為在大環境的急遽變化下,這些小地方受到的衝擊最大,包含地景、環境、工作方式、人的關係…,都會面臨很大的改變。這些變化,也標示了台灣島嶼將來可能會演變的方向。

不論是不是生活在上述的小地方,「小地方」邀請大家一起來關注,紀錄,認識這些正在面對變化的人與動植物,地景與環境;分享他們勞動與耕作的方式,美食與趣味的故事。

主辦單位:行政院新聞局地方新聞處

承辦單位:財團法人鍾理和文教基金會、高雄縣旗山區社區大學〈旗美社大〉

協辦單位:財團法人東海岸文教基金會

招生對象:歡迎年滿十八歲,具基本書寫、數位攝影能力,關心花蓮地方發展,對公民新聞寫作有興趣的社區工作者、學校老師、學生、一般大眾報名參加〈需自備數位相機〉

課程費用:300元,保證金500元,上課出席超過2/3,保證金即可全額退費!結訓後頒發結業證書,產出文章若經小地方新聞網錄取每篇可得稿費800元。

課程期間:4/10~5/30,週五18:30-20:30或週六10:00-12:00(共26小時)

上課地點:花蓮創意文化園區文學館二樓文學視聽室 花蓮市中華路144號〈請從仁愛街進入〉

報名請洽:電話:03-8327105 手機:0910951113   傳真:03-8324608  E-mail:pt2117@gmail.com

截止日期:請於98年4月5日前匯款,並電話或E-mail與江小姐確認匯款成功,完成報名手續。 

花蓮一信金融代號:215                 國光分社金融代號:0080
戶名:財團法人東海岸文教基金會高繼文   帳號:0842000000460-2

課程內容:

1.      了解公民新聞的意義與價值。
2.      了解花蓮地方人文、社福、環境議題
3.      具備基礎媒體識讀、新聞寫作、攝影技巧
4.      學員建立個人部落格
5.      學員參與校園媒體、社區媒體、社群媒體
6.「小地方-台灣社區新聞網」觀察員的養成

課程表: 上課日期時間主題與內容任課老師

【4/10】(五)18:00-18:30(30min)相互認識、計畫說明  江珮瑾/東海岸文教基金會

【4/10】(五)18:30-20:30(2hr)什麼是公民新聞,核心價值何在?  林福岳老師/東華大學民族語言與傳播學系助理教授

【4/17】(五)18:30-20:30(2hr)問題在哪裡?如何發掘新聞?  吳采璋老師/教育廣播電台花蓮分台主持人

【4/18】(六)10:00-12:00(2hr)媒體識讀  李明軒老師/慈濟大學傳播學系助理教授

【4/24】(五)18:30-20:30(2hr)媒體識讀  李明軒老師/慈濟大學傳播學系助理教授

【4/25】(六)10:00-12:00(2hr)從公民觀點看花蓮藝文、社福團體現況  葉麗羚老師/漢聲廣播電台花蓮分台主持人

【5/1】(五)18:30-20:30(2hr)公民新聞寫作技巧、部落格架設與運用  胡慕情/立報記者

【5/2】(六)10:00-12:00(2hr)新聞游擊戰術運用  胡慕情/立報記者

【5/8】(五)18:30-20:30(2hr)「社區報Q&A」  吳明季、Kacaw/奇美部落社區報編輯群

【5/15】(五)18:30-20:30(2hr)公民媒體與原住民土地議題  Lisin.payso老師/原住民電視台記者

【5/23】(六)8:00-12:00(4hr)新聞攝影、採訪實作  黃東榕老師/花蓮基督教門諾醫院發展策劃部媒體公關管理師

【5/29】(五)18:30-20:30(2hr)學員作品交流討論、成果發表會規劃設計  全體學員

【5/30】(六)10:00-12:00(2hr)成果發表  行政院新聞局地方新聞處、全體學員

備註:課程講師、上課地點,視實際上課情形調整

參考網站:
PeoPo公民新聞平台http://www.peopo.org/
生命力新聞http://www.newstory.info/
小地方新聞網https://www.dfun.tw/index.aspx
立報http://www.lihpao.com/
破報http://pots.tw/
苦勞網http://www.coolloud.org.tw/
南方電子報http://enews.url.com.tw/south.shtml
慈大公民台http://www.peopo.org/tzuchicom
歡迎大家一起加入小地方新聞記者的行列!

【社區紀錄】公民影像人才培訓發表會1205

課程中除介紹媒體近用概念,並聘請專業影像工作者指導學員們從發想、企劃、拍攝到剪接、配音等後製工作,並進行實作,成果影片內容豐富多元,包括眷村、環保、文史、社區發展、都市原住民等議題。

行政院新聞局97年度公用頻道節目製作人才培訓 「2008社區導影—在地公民影像人才培力計畫」

社區紀錄片成果豐收 影像呈現在地能量

行政院新聞局委託社團法人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辦理「97年度公用頻道節目製作人才培訓」,定名「2008社區導影—在地公民影像人才培力計畫」,自9月起於全國各社區大學陸續開辦影像人才培訓課程,成果豐碩,並將於12月5日下午2時於台北(台灣金融研訓院503室)舉行成果發表會,展現學員們學習的成績。

課程中除介紹媒體近用概念,並聘請專業影像工作者指導學員們從發想、企劃、拍攝到剪接、配音等後製工作,並進行實作,成果影片內容豐富多元,包括眷村、環保、文史、社區發展、都市原住民等議題。

本次成果發表會將邀請知名紀錄片導演鄭文堂及影評人黃英雄與會,講評學員作品,與學員交換拍攝心得,並安排優秀作品頒獎,對學員的積極學習和社會參與精神給予鼓勵,期許影像力量自此於社區紮根,成為民眾有力的發聲管道。

時間 主題 主持 / 講者
13:30-14:00 報到
14:00-14:10 開幕- 新聞局長官致詞

– 全促會致詞

行政院新聞局

全促會

14:10-14:30 辦理成果說明 全促會

(備ppt報告)

14:30-14:45 頒發優秀成果影片

– 卓越成果獎

– 傑出觀點獎

– 公民參與獎

– 團隊精神獎

– 評審團特別獎

行政院新聞局

全促會

評審委員

14:45-15:00   茶敘
15:00-16:30 成果分享

– 獲獎成果影片欣賞(10mins)

– 獲獎心得分享(5mins)

– 專業講評(5mins)

獲獎影片參訓人員

評審委員

16:30-17:00 綜合座談

– 參與計畫心得分享

– 公用頻道建議

– 活動辦理建議

主持人:全促會

行政院新聞局

評審委員

社大協力人員

參訓人員

成果發表會資訊:

時間:125(五) 14:00-17:00

地點:台灣金融研訓院503室(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62號,台電大樓站)

【攝影展】底層流動/流浪的視界攝影展1203-10

自2007年10月,開始拍攝一系列遊民相關的影音新聞,並成立漂泊新聞網,以偏衡既有主流社會對遊民的刻板印象。遊民,從媒體追捕的對象,翻轉為追求多元社會與公義的公民新聞實踐者。

黑暗角落外的藍天

底層流動/流浪的視界攝影展

無止歇的遊動

穿越黑夜白晝

分秒警醒的目光

梭尋著黑不見底的城市角落

是遊民

是底層的生存者

也是角落記憶的收集者

拍照,可以是留念、記錄,甚至是對人身隱私的侵犯,但也可以是生命的藍天。

處於社會底層的遊民,時常遭遇到的是世人輕視詫異的眼光或是部分媒體的好奇窺視。媒體與遊民,成為追逐與被追逐的惡性關係。

一則關於遊民執廣告看板終日只有日薪三百元(實則八百元) 的錯誤報導,引發遊民的熱烈討論,進而決定採取行動。

自2007年10月,開始拍攝一系列遊民相關的影音新聞,並在公共電視台架設的公民新聞平台下成立漂泊新聞網,以偏衡既有主流社會對遊民的刻板印象。遊民,從媒體追捕的對象,翻轉為追求多元社會與公義的公民新聞實踐者。

基於這樣的初衷,以及尋求更具親近性的表達方式,在美國南伊利諾大學大眾傳播博士生戴瑜慧建議並擔任第一屆講師,救世軍社工員郭盈靖與許文賢協助下,於2008年夏,成立紀錄人生攝影班。

緊縮的喉頭,在許久的噤聲後,慢慢舒展,並獲得更多外界的奧援。

第二屆攝影班,在著名攝影師謝三泰的指導下,成員們透過鏡頭,道出一個個人生故事,並隨著日夜不停歇的步伐,記錄著台灣角落的脈動。

每日的外拍,是喪親之後的最大安慰;河畔的水筆仔與牆縫的雜草,映照出的是遊民的韌性堅強;簡易的相機,自此不再是令人畏懼的追獵,而是人生的藍天,記錄著友伴們的歡顏笑靨。

發表會

日期:2008年12月3日(三)

時間:下午14:00 ~ 16:00

地點:台北市身心障礙福利會館

(台北市長安西路15號)(中山市場隔壁)

時間 活動流程 人員
13:30~14:00 報到
相片播放
14:00~14:10 開幕儀式

介紹與會貴賓

介紹本次參展學員

主持人:郭盈靖
14:10~14:20 來賓致詞 主持人:郭盈靖
14:20~14:45 一、引言報告:

二、播放紀錄人生攝影班新聞

三、參展作品簡介

四、參與成員心得分享

參與成員作品分享

引言人:郭盈靖

參與成員:追影、阿春

14:45~15:15 座談時間:

1.謝三泰(名攝影家)

2.何國華(公共電視新聞部經理)

主持人:郭盈靖

座談人:謝三泰、何國華

參與成員:追影、阿春

15:15~15:35 茶會時間
15:35~16:00 作品參觀

 

成果展

日期:2008年12月3日~12月10日

時間:12月3日 下午14:00~17:00

12月4日~12月10日 9:00~17:00

12月8日休館

台東縣南島社大「公民新聞寫作」座談

南島社大顧主秘同時亦是本課程的講師,他表示,很羨慕中部人能享受「台灣影像部落閣」提供紀錄片及辦理系列影展、台灣書屋典藏3600多冊與台灣有關的人文、生態…

行政院新聞局所舉辦的「公民新聞寫作訓練」課程訪視列車於11月12日來到台東縣南島社區大學。地方新聞處趙處長義弘特地從台中搭乘台鐵觀光列車來到台東,與學員座談分享學習心得和聽取學員對該項課程的建議。

趙處長致詞時表示,正值秋高氣爽的好時節,沿途經過南部平原仍是綠油油的一片,再沿著南迴走,一邊是湛藍的海岸線,一邊是山脈連綿的翠綠山峰,搭配天際的藍天白雲,織構出一幅美麗的景緻,由於長年外派工作,有八年的時間沒來台東了,今天能與學員見面非常高興。

在訪視過的幾個社區大學中,南島社大不管是經費或上課場地皆很理想,原擔心學員不足問題,看到在場有這麼多學員來上課真令人振奮,特別感謝南島社大顧主任秘書秀賢及劉執行秘書錦美對課程的精心規劃,在有限的資源與人力下能號召如此多的學生,另外也特別感佩學員「活到老學到老」的精神,期勉學員珍惜老師所提供的經驗傳承,20小時專業課程學習,希望對大家有助益。

趙處長也再次強調,新聞局開辦「公民新聞寫作訓練」課程之目的,是希望將理論與實務結合,提供地方新聞寫作的基本概念,嚐試去發掘地方的生活素材,像介紹台東的小吃-卑南豬血湯、糯米腸這種專屬台東的在地美食。其二是希望被主流媒體所疏漏的地方新聞,能在「小地方-台灣社區新聞網」呈現,且能為主流媒體所引用延伸報導,取代平面媒體日漸式微的地方版面。

其三是希望能培養學員「媒體識讀」能力,因為媒體的報導未必是民眾所想要看、想要聽的新聞,因此透由培訓課程,能讓民眾瞭解公民新聞的真諦、判讀洞悉大眾媒體所呈現的訊息及其背後的意涵,進而「選擇接受」或「拒絕接受」這則新聞資訊,並將「媒體識讀」觀念推廣到自己的社區,傳播公民新聞的概念。

黃碧玉學員提到,由於媒體給的負面訊息太多,造成民眾生活的不安與憂慮,如何終結媒體亂象?趙處長回應,新聞局開辦「公民新聞寫作課程」,未來將規劃「媒體識讀」為必修課程,藉以引導民眾理性辨識媒體,培養公民成為耳聰目明的收訊者,不再消極地只是接收媒體資訊,可更積極地「解毒(讀)」媒體、「接近使用」媒體,成為一個主動的媒體公民–有加入資訊生產的能力、善用媒體並進行公共監督。

藍瓊玉學員表示,身為南部人,看到「小地方-台灣社區新聞網」報導的大部分是南部新聞,讀來備感親切,在地報導頗能連結地方共識,影響層面或許不大,但確能反映在地心聲凝聚社區共識。

971125-news-360.gif

黃振國老師對於新聞局能將資源注入社區大學培育社區公民,提升媒體識讀能力深表肯定

講師黃振國也參加學員的座談會,他提到精省後地新處肩負政令宣導工作,能將資源注入社區大學,讓他有機會培訓社區公民,提升媒體識讀能力,對於地新處的角色及功能深表肯定。南島社大顧主秘同時亦是本課程的講師,他表示,很羨慕中部人能享受「台灣影像部落閣」提供紀錄片及辦理系列影展、台灣書屋典藏3600多冊與台灣有關的人文、生態各方面藏書供民眾觀賞及借閱,建議新聞局可以好好利用社區大學這個平台,透過教育部挑選適合地方看的影片提供民眾欣賞,希望政府多予關愛。

趙處長回應,地新處基於地緣關係,對中部民眾提供這項服務,表面上看來,雖是以中部地區民眾為對象,但其他地區民眾若有機會到台中,地新處一樣歡迎大家前來參觀利用。對顧老師的建議,本處今後如何與這些合作的社區大學更進一步加強合作,將會予重視。

另參與座談的中時記者黃力勉有感於媒體強勢,主流媒體常忽略社區新聞,小地方公共議題始終無法作大,感覺很無奈。服務於台東知本電台的學員吳季如也有同樣的感慨,她提到知本電台是小功率的社區電台,屬於飛碟聯播網,多半藉由聯播網把外面的訊息帶進來,但地方的資訊卻很難傳達出去,媒體大者恆大,社區新聞常被壓縮,很高興新聞局能開設本訓練課程,讓更多人來寫自己所在地的社區新聞並分享學習心得。

971125-news22-360.gif

吳季如學員感慨媒體大者恆大,社區新聞常被壓縮

971125-news33-360.gif

趙處長與學員合影留念

岡山社大[公民新聞]座談會

岡山社區大學位於岡山鎮程香社區,在校長張哲男帶領下,社大結合社區發展協會及地方熱心人士,共同為營造美麗家園而努力,紛紛投身社區居家生活環境改善工作,並發揮地方文史..

由行政院新聞局委由社區大學辦理的「公民新聞寫作訓練」課程,已陸續在北、中、南、東展開,10月3日地方新聞處張副處長茂林及承辦同仁特別來到高雄縣岡山社區大學訪視學員並辦理座談會,聽取學員對研習課程的心得與建議。

岡山社區大學位於岡山鎮程香社區,在校長張哲男帶領下,社大結合社區發展協會及地方熱心人士,共同為營造美麗家園而努力,紛紛投身社區居家生活環境改善工作,並發揮地方文史工作,織補地方共同回憶。這次參加岡山社大「公民新聞寫作訓練」學員多為社區居民,年齡層跨越3-8年級生,有來自各行各業的:民意代表、工商服務業、軍公教人員及學生,其中不乏兼具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及志工身分的熱心人士,對社區的總體營造及長遠發展極盡心力。

forum-360.jpg
學員年齡層跨越3-8年級生 永續學習精神可嘉

座談會中張副處長對於學員「活到老學到老」的永續學習精神,表示高度肯定,強調本研習班年齡層分佈廣,更能突顯不同的思維分式及觀察角度的差異性,相信對於社區的事物觀點能呈現更多元、公正及持平之樣態。

張副處長提到新聞局辦理「公民新聞寫作訓練」課程的目的有:1.希望能提供民眾在地發聲管道,藉由訓練課程培養學員獨立思考及判斷能力。2.凸顯地方特色報導,提供政府作為施政參考。3.大眾傳播媒體常被喻為是社會亂源之ㄧ,政府單位有需要讓民眾了解媒體的社會責任是什麼?期透過媒體識讀課程讓學員去省思判讀。4.培養新寫手做為社區種籽,記錄、傳承地方文史,將每個鄉鎮的訊息掛在小地方,也希望透由無遠弗屆的網路世界讓散居各地的網友都能分享最原汁原味的台灣小地方新聞。張副處長也祝福大家,在訓練課程中有豐富的收穫,同時感謝岡山社大張校長哲男及承辦此項訓練課程的旗美社大張主任正揚的協助與用心。

clip_image004

張副處長強調年齡層分佈廣,更能突顯不同的思維分式及觀察角度的差異性,對於事物觀點能呈現更多元、公正及持平。

學員李州正有感於主流媒體對地方新聞的漠視,希望新聞局能檢討對媒體的約束,將社區新聞多加報導。張副處長表示,新聞局開設「公民新聞寫作訓練」課程的目的,即在於讓學員瞭解身為公民的傳播權利,運用此項權利為自己及所在的地方發聲,讓主流媒體所漠視的區塊得以彰顯出來,更希望小眾媒體能引導主流媒體關注及報導地方新聞;另劉天賦學員則建議發行學員作品成果輯,分送學員參考。

針對此,地方新聞處訂於年終編印學員作品成果合輯,希望各社大學員將所習得之「公民新聞寫作訓練」專業知能,實地運用練習,將週遭的所見所聞,寫出屬於自己所在地的報導,並提供作品,地新處將彙整並擇其中佳作編印成冊發送給學員;楊春鳳學員表示新聞局辦理此項訓練課程很有意義,可幫助大家成長,藉由訓練課程將週遭的事物與大家分享,拉近彼此的距離,共同營造一個有陽光有溫馨的社會。

clip_image006
張副處長與學員們合影留念

寫手與棋手

屏南社大公民新聞班的寫手,有一位是前幾年在北部參與環境保護的非營利組織的大將,由於父親年邁,回鄉繼承父親的農牧產業。在公共論壇的分享上,侃侃而談公民新聞寫作…….

古時文人有四大才藝-琴、棋、書、畫。其中的棋,是指圍棋,《弈旨》曾描述:「棋有白黑,陰陽分也,駢羅列布,效天文也。」訓練棋手的方法,是從授子棋開始。不分職業棋手或業餘棋手,每一個棋藝高強的棋手都曾經經歷過授子棋的階段。無論身為受方或授方,從弈授子棋的過程裡都可以學到很多。

writer-360.jpg

寫手們認真記錄參與觀察的題材講師王敏州比較早在小地方寫文章,也較清楚小地方的格式與內容。為了讓屏南社大公民新聞寫作班的未來寫手,在上完20小時的課以後,有機會上線寫地方大小事,也採取「授子棋」的精神,不論學員寫了多少字,講師就將之加足字數再與學員共同討論,完成文章布局,也添其肌理,充實其內容。

動手拍照與動手寫都很重要,另外就是觀察。錢大昕也在其《弈喻》一文中,藉由描述觀棋而延伸其論述。取譬論說的寫作能力,必須來自深刻的觀察。藉由公共論壇的舉辦,在所有講師學員聚會交流之中,觀察所欲描寫的題材及人物,並進行對話,也安排在此次公民新聞寫作課程。

屏南社大公民新聞班的寫手,有一位是前幾年在北部參與環境保護的非營利組織的大將,由於父親年邁,回鄉繼承父親的農牧產業。在公共論壇的分享上,侃侃而談公民新聞寫作的練習心得,與對環境保育在家鄉推展的理念。而在敏銳的觀察下,也回應其他社大講師的課程核心價值與其他班學員社區學習以建構公民社會的成效。

繼承父�的農家�弟
繼承父業的農家子弟

另外一位公民新聞寫作班的寫手,則在去年的學習中獲得啟發與鼓勵,而在今年考上碩士班,除了在學校的進修課程外,仍然念茲在茲這門課,今年繼續投入公民新聞寫作班的學習,不只更強化自己在社區書寫的能力,也協助引導新學員的寫作。

這樣透過將公民新聞寫作課程融入與其他課程開展的公共論壇方式,在交流中隱含參與觀察的精神,也達到提供寫手們多樣社區報導題材的平台,像麗英學員就記錄此次論壇一位國小校長的分享,加上以前與這位校長的相處,打算以他為採訪與書寫的對象。

國小校長作為描寫對象
國小校長作為描寫對象

在論壇上每位發表的講師與學員,彷彿也為這公民新聞寫作課程講師與學員的授子棋精神填入更多的豐富內涵與後續寫作題材鋪陳的各種多樣破題切入點。或許這樣的經驗也可作為爾後公民新聞寫作推展的一種參酌。

小地方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