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心農場災區真實版─土坂山蘇

吳政忠說,他很早就規劃好如何整理這塊菜園,所以在當兵期間趁著休假就不斷與父親來到菜園裡學習如何種菜,加上退伍後到外地工作,學習如何銷售產品的技巧, 家鄉裡有塊地再加上現在有機蔬菜大受歡迎…

網路遊戲『開心農場』經媒體報導後,受到許多的喜愛,不管是年輕人還是成年都為它瘋狂,成為現在正夯的網路遊戲。在台東縣的達仁鄉土坂部落,有一個「真實版的開心農場」例子,而且農場主人是一位二十五歲的年輕伙子吳政忠,他靠著興趣種出許多不同的青菜,在八八風之後,雖然有些菜園土地流失,收成受到影響,不過他還是秉持著種菜的熱心,開發出不一樣的商機。

從村莊出發至菜園的車程大約二十分鐘,路程必須經過因風災造成土石坍方的潛勢溪流,還有河床暴漲後,大量土石留在河床而臨時鋪設的碎石路面,坐在車上搖搖晃晃一路往前方的山腰前進,沿途中不僅可以欣賞美麗的景色外,還可以看見風災對山林造成的嚴重災害。

菜園主人吳政忠一邊開著小發財車一邊抱怨著說:要不是風災的影響,其實開往菜園的路程不需花上那麼多時間,許多產業道路都被土石流沖毀掉,要不是跟家人來修路,車子根本就無法上山,菜園沒人管就白費很多心血了。

980110-tuabsnshuu3im466-420.jpg
(上,下)風災後崩落的土石讓地勢改變,土地流失。
IMG_0437

不施農藥的自然栽培

總算到達菜園了,還來不及下車就可以看見一大片綠色的青菜,,伴著黃澄澄的油菜花田,以及遠方的綠色山脈,這個景緻一定是電玩裡『開心農場』無法比擬的,菜園主人吳政忠隨手一指,那邊種芥菜、那邊種高麗菜、還有那邊一大片還沒長大的地瓜田及早就可以採收的生薑,這些都是他辛辛苦苦種植出來的,採收時不僅可以自家食用,若有人向他購買,他也可以販售賺一點現金呢。

吳政忠說,他很早就規劃好如何整理這塊菜園, 所以在當兵期間趁著休假就不斷與父親來到菜園裡學習如何種菜,加上退伍後到外地工作五六年的時間,學習到如何銷售產品的技巧, 家鄉裡有塊地再加上現在有機蔬菜大受歡迎,徵詢過家人的意見後決定回家種菜。吳政忠強調,他隨著季節不同種不一樣的菜苗,這些菜都是不灑農藥,看到綠油油的一片他非常有成就感,他很有自信的說:每一樣菜既健康又好吃。

IMG_0441
(上)年青回鄉耕作的吳政忠。(下)辛勤耕耘的園地
img_0456-420.jpg

特別栽培的山蘇

這次除了介紹菜園裡的青菜之外,還有一項工作是今天上山的主要目的,就是採收山蘇。吳政忠種的山蘇在工寮後方的山坡上,必須徒步往上走才能到達。吳政忠說:山蘇的幼苗是野生種,他與父親到深山裡找到山蘇苗後,再轉種到自己的田裡,種植面積大約有五六分地。可惜因為颱風關係,土石崩落沖毀了大約二分地,損失慘重。

IMG_0453
山蘇長在樹下,是可兼顧山林與收成的好作物。
IMG_0450

山蘇是鐵角蕨科別名為鳥蕨羊齒,在台灣分佈於海拔500公尺至2600公尺中低海拔山地、林區之樹幹或岩縫中, 它的葉終年長青,光澤翠綠,是非常漂亮的觀葉植物。許多人會拿來插花或作為家庭園藝造景,但是山蘇煮起來味道脆嫩可口,所以很早以前,原住民就經常採取山蘇花剛生長出的嫩芽煮食。

吳政忠表示,山蘇必須生長在樹蔭底下,才會長得好看又好吃,一般採收時要特別注意用手折斷的地方,必須要軟要好摘並且會有清脆的聲音,這樣煮起來才會好吃,因為沒有施灑農藥所以更有營養。現在山蘇是他主要的種植蔬菜也是主要販售的菜類,雖然有固定客戶指定要他的山蘇,但是礙於季節的關係,在夏天時會供不應求,即使如此販售山蘇還不能平衡一般的花費,所以還要在思考更有效更方便的銷售管道,讓自己多年來的心血沒有白費,讓更多人可以吃到他種的山蘇。

IMG_0452IMG_0455
山蘇取嫩葉吃,折斷部位要軟,折聲清脆才好吃。

年僅二十五歲的吳政忠是家中的老么,他放棄了較高的廚師薪水,回到了他從小生長的地方開創了第二個事業,萬事起頭難的道理他明白,重新學習很累他也懂,即使有颱風造成了災害,但就是有一股種菜的熱忱,讓他體驗了一個如何做快樂農夫的日子。

IMG_0447
具有種菜熱誠的年輕人吳政忠。

32歲的我,洪雅的下個10年

經營洪雅書房十年,在洪雅第489場講座活動後,送走了大家,獨自躺在書店的沙發椅上,突然間回想著32歲以來,書店裡這些書籍中哪些是我最最推薦的啊?32歲以來,慶幸著自己可以看書為業,看著看著就…

經營洪雅書房十年,在洪雅第489場講座活動後,送走了大家,獨自躺在書店的沙發椅上,突然間回想著32歲以來,書店裡這些書籍中哪些是我最最推薦的啊?

如果問我,第一本閱讀且讓我人生得到震撼的環保書是哪一本?我會說是楊憲宏寫的「受傷的土地」,這是我1999年3月在台南就讀二專時購買的書,其中報導著1987年台南市黃金海岸邊有著很誇張的露天燒廢電纜飄散「世紀之毒」的驚人事實,那兒不是我的同學們常去玩的黃金海岸嗎?

後來畢業前,因為參加陳玉峰老師的環境佈道師活動而認識的黃煥彰(後來擔任南市社大理事長)一起重回現場,我看到驚人的畫面,12年後的這裡依然嚴重污染,魚塭的馬達不是在抽水,而是將黃色( 重金屬污水)廢水用壓力打入地下水層裡( 偷排的技術),污染隨著地層而擴散,看到那種畫面真是憤怒的哭出來,怎麼可以這樣阿?我們還一起被放狗追逐,那是我開始打從內心跟自己講,我要將這些不義與無知的事告社會大眾!後來想到用書店作媒介!迄今我仍不敢忘記我開書店的初衷!

如果問我,最喜歡的歷史小說是哪一本?我會說是王家祥的「山與海」,一部似真且讓人會哭的歷史小說,描繪著打狗社(高雄)在1563年還是個平埔族人生活的天堂,剛產下的幼嬰便將其放入冰涼的溪水中洗浴乾淨,記得祖先遺訓的長老們會嬰兒及眾人喃喃訴說祖先來自海洋,願神聖的生命之水使得孩童更強壯。

因此部社裡的男女從小到大無人不識水性、不愛玩水。是個抓魚的民族但不是漢人那貪婪用編網的圍捕,她們獵鹿但遇到母鹿不獵、遇受傷的不獵、遇幼小不獵、遇太老的不獵…;可是漢人如潮水般湧來,擋不住了!平埔人對抗著一波波來自海上的漢人,最後不得繼續往深山逃離,而不走的呢? 啊! 這就是平埔族的命運~

如果問我,那一本文學影響自己最深,我會選擇林雙不寫的「我們曾經走過」,因為每個人一輩子都期待遇到一位好老師,小學的、國中的、高中的、大學的…,而怎樣才是「好」老師呢?而自己又是怎樣的一位學生呢?這是一本會緩緩喚起自己小時候學習路途的點滴故事與羨慕,還有遺憾…

如果問我,哪一本社會學的書最喜歡,我會說是薩伊德的「知識份子論」,提醒著自己應該要不斷為邊緣發聲,為較沒有權力的人發聲,為不是中心的人發聲;要有智慧、善用一己罕有的發言機會,博得觀者的注意,比對手更具有才智、更善於辯論!

如果問我,最欣賞什麼人,我會說最欣賞人類學者森丑之助,16歲來台灣探險、比我瘦且跛腳,但卻走遍台灣山林,留下許多珍貴的照片與資料,每年的四、五月,台灣的高山(如合歡群山)會開滿一種杜鵑,名字叫做:『森氏杜鵑』,顧名思義,就是森丑之助於台灣高山所發現的新種;森氏在命名時,於植物學名上冠上自己的姓氏。打開台灣的高山植物圖鑑,可發現學名上有掛上『森氏』的至少有20幾種,若再加上與川上瀧彌一起採集而未冠上『森氏』命名的,足以將森氏納入台灣植物探險的一員。

可惜森氏一生並未得到應得的學術地位。誠如植物學家佐佐木舜一所說:『當時殖產局所累積的高海拔地帶植物標本,幾乎全是森氏冒險採集回來的。』只是名利卻被早田文藏氏所獲,看到此想想今日,好像今日的學術界也不會多清高,甚至比過往更慘。而『生蕃行腳』一書中有他偷竊鄒族骷髏頭的懺悔錄,更是有趣。

如果問我看過的論文中最最欣賞的是哪一篇,我會說是楊弘任寫的看不見的技術–「屏東蓮霧變成黑珍珠」的技術發展史,其書寫方式採取類似人類學著作「銀翅」的書寫方式,以小說或隨筆的性質,夾議夾敘,生動有趣且詳實的將技術史分享開來,是一「社會學說書人」。

32歲以來,慶幸著自己可以看書為業,看著看著就推銷給人,我試著用這六本書跨領域的分享我的興趣之多元與受影響的潛質;『看什麼樣的書可以被引導變成什麼樣的人』這是我開書店挑書與賣書的用意,而一本好書的確會影響人的興趣且是一個人是否被引入門的關鍵,這就是我的幸運所在,因為我可以因為書店而讓我看許多的好書與進入每一個新奇的領域!

如果洪雅書房還有下個十年,如果作為房主人的我還有下個十年,那麼我願意繼續善用洪雅書房的每個機會與大家一起分享閱讀的喜樂,並一起去實踐書中的理念!

200912301043honya-400.jpg

2009年最後一個星期三,雲科大文資所林崇熙教授(左)分享他對洪雅10年的觀察和指教(圖右為洪雅書房主人余國信),「洪雅救台灣」的口號,代表下一個10年台灣最需要的是 文化,不是拼經濟,(或是換個名詞 「文化產業」)而是真正草根在地的文化深耕,深化台灣社會(圖片引用自「洪雅書房」部落格)。

忠誠營區安置中心內的人,家

在元旦熱鬧的入厝儀式隔天,偌大的營區只有零星幾戶人家在,很多人來回山上,忙著安頓原住家和營區兩邊,有的居民還在外面工作。vuvu和鄰居坐在門口閒聊,搬來前,他們還棲身義林村的檢查哨。

趕在年前(12月30日)開放入住的屏東潮州鎮忠誠營區安置中心,目前容納八八受災戶屏東縣泰武鄉、來義鄉的居民共計111戶552人,其中泰武鄉44戶254人,而來義鄉較多,為67戶268人。紅十字總會林莞德說,營區鄰近腹地約六甲未來預計還可容納約300戶居民入住。不過,未來如何繼續開放其他受災戶入住,尚未有時程表規劃。

屏東縣府在軍備局同意後,以廢棄的潮州忠誠營區作為來義鄉及泰武鄉災民暫時住所,由紅十字會總會負責營區內修繕及經費,將既有營舍修繕隔間成91戶,並由台灣高鐵提供來自中國20戶組合屋,總計111戶,各戶面積約15坪,含3房1廳1廚1衛。

利用營區改建後的房舍情形

tai4uimage1.jpg
整修後的營房

image
營房內的房間之一

image
營房內的廚房

新建的組合屋群

20100102-忠誠營區 (44) 作者 gioia today

image

imageimage

(左)組合屋的客廳(右) 組合屋房舍配置

imageimage
(左)組合屋的房間之一上下舖(右)雙人床

營區內的人家

來義村的vuvu廖花枝

在元旦熱鬧的入厝儀式隔天,我前往營區採訪。偌大的營區只有零星幾戶人家在,很多人來回山上,忙著安頓原住家和營區兩邊,有的居民還在外面工作。來義村的vuvu廖花枝帶著三個兒子、孫女一家八口,剛搬進整修的營房裡,沒有什麼行李,三個孫女屋裡屋外奔跑嬉戲,vuvu和鄰居坐在門口閒聊,搬來前,他們還棲身義林村的檢查哨。

二兒子許文雄面對新屋,心懷感謝,回憶起風災逃難,心有餘悸。許家原本在來義村經營土雞城,店面、住家同一處,是東部落沿河岸最後一戶,8月6日溪水開始暴漲,三兄弟背負一家老小,拼命往山裡逃,同時村裡大部分的人則是往外逃離。

許文雄說:「跑到一個工寮才睡沒多久,水就淹到腳下來,又得再往上跑!」連續多日棲身山上的工寮,撿野菜、地瓜裹腹,親眼看著腳下房舍一棟棟地基淘空、漂流沈沒,最後是在山上拼命揮動黃色雨衣才讓直昇機救下山來。家當、車子都被沖走,唯一留下的代步工具是當時勉強牽著跑的機車,而營房前面停著的二手貨車,是靠著補助買來,載運一家大小。

「逃出來時真的什麼都沒有,還好有天主保佑,命還有!不然我們也變成漂流木了!」過去一家全靠土雞城維生,現在廖花枝感嘆外面工作難找,要作鐵工也得親戚的工班才有可能,現在八八臨工專案31日結束,三個兒子目前沒有固定工作,一家暫時靠風災補助金度日,不知道未來要往哪裡去。採訪當天三兒子在外作鋼筋零工,而廖花枝,稍晚就載孫女回山上的檳榔攤顧生意。

image
廖花枝兒子與孫女

image
來義村居民廖花枝

image
來義村廖花枝的孫女

泰武村的蔡碧珠一家

從泰武村搬來的蔡碧珠,是三代一家七口同住,位於營區中央草坪上組合屋,她說,山上的房子大概有這裡的三倍,不過風災後屋頂、地板都有裂縫,下雨時會漏水,但是苦等安置所數月,只能繼續住在危險的房子裡,「下雨時地板上都是水」,「那怎麼住?」,「就穿著鞋子踩過去就好了!」她看似輕鬆的回答。

組合屋裡衛浴、廚房設備、電視、冰箱等基本電器均有,她說,搬來營區只需要帶換洗衣物和食物等必需品就好,其他的家具太多也搬不來。她的父母當天會留在山上過夜,等星期日的教會禮拜結束才會下山來。孫子一個讀泰武國小,一個是萬巒國中,她說平常會住在營區裡,因為家裡太危險了,而且接送孫子也比較方便。

image
泰武村居民 蔡碧珠(右)與鄰居

想種田的梁家

在營區裡也有一些人來陪伴親友、協助安頓,梁惠如是其中一個。嫁到古樓村的梁惠如是來義村女兒,媽媽和外婆是受災戶,兩位母親分住的房子雖然都在,卻都毀損不堪居住。不過營區名額有限,只有母親抽到房舍,便和外婆一起搬來,外婆坐在門外,倒還喜歡清靜的營區,母親梁玉珠不在營區,正在山上跟村民一起種竽頭,風災後也加入八八臨工專案,平時偶爾作臨時鐵工。

梁家在山上種花生、竽頭的田地風災中也毀損,不過缺乏權狀等證明所以並沒有獲得補助。家人們在房門口看著眼前光禿的一大片空地,在想空地上不知是否能種菜?

忠誠營區除了居民房舍、營區管理室之外,兩鄉各有一衛生所,未來可能會規劃托兒所,服務有托育需求的民眾。負責營房整建規劃的紅十字總會林莞德老師說,營區鄰近腹地約有六甲,還可容納約300戶居民。「如果未來增加的部分能蓋小木屋,會比組合屋來的理想,造價雷同但較堅固耐用,颱風來也不怕。」平均一個月可以蓋好一百間。不過未來會如何規劃,還有待相關單位決定。

另外,目前進出營區有警衛管制,在紅十字會的規定下,開轎車駛離營區需要打開行李箱檢查。

image
來義村孩童

image
有了家之後的傍晚。

image
營區房舍現有配置圖

image
忠誠營區外的腹地,如有需要還可以再增建。

協力造屋同學會

這樣美好的經驗,當然由使用者來述說,一定更可歌可泣,因為我認識他已經五年了,認識的時候,房子蓋了一半,今年冬至後的感恩午餐會,我終於一睹這個共同創作的全貌,也就是「家」的想像進入夢想實現的完整樣貌。

由於現代專業的分工,建築產業在市場經濟的架構下,區分為土地投資者,狹義來說就是建設公司,是這個產業的上游;建築師與專業技師,將土地成本藉由書面計畫(Paper Work)鋪陳土地與建築物的產值,並由施工業者,也就是營造廠與建築工班,轉換成商品,是這個產業的中游;房屋廣告行銷及室內裝修及購屋投資客或房屋仲介業加上消費者,也就是建築最終的使用者,形成這個產業的下游。

於是對於「家」的想像,往往成為窮盡一生辛勤工作的積蓄來換取,也永不可得的追求,因為想像的源頭是土地投資者決定,決定如何完成是專業者控制,使用者只剩下與仲介者殺價的事,只能決定用幾個月或者幾年的薪水來掙得小小「住」的滿足。

980106-minzohou-400.jpg
2004年旗美社大營造厝味的居家空間上課情形。

然而在南台灣的某個小地方,由於筆者參與了農村社區大學的環境與健康學程的建築教學,認識了一位築夢踏實的學員,是一位協力造屋實踐者。這個經驗震撼了我這個坊間所稱學有專精的建築專業者。

與其說是教了什麼綠建築或者永續發展的住宅設計概念給農村社區的朋友,倒不如說是,從這群協力造屋的朋友身上學到「身土不二」的可能性:專業者可以是協助者,身邊的親人朋友,可以是支持者,而遠道而來的朋友的朋友還可以成為建築創作的體驗者。

PIC2
2009年協力造屋感恩午餐會製作的「爆米香」快樂場景。

這樣美好的經驗,當然由使用者來述說,一定更可歌可泣,因為我認識他已經五年了,認識的時候,房子蓋了一半,今年冬至後的感恩午餐會,我終於一睹這個共同創作的全貌,也就是「家」的想像進入夢想實現的完整樣貌。

從事建築專業工作接近二十年,這樣動人的經驗,真是不多得。我習慣為陌生人設計上百戶集合住宅,從來不知道住進什麼人,也不知道是哪些陌生的建築施工者完成我的設計。使用者最滿意哪個設計,施工者又如何克服技術上的困境,這都是這個專業令人洩氣的部分,明明與人有關的產物,卻又因為專業的分工,時間的壓縮,經濟的考量,你無從得知與接觸幫助你而付出努力的人。

PIC3
2009房屋旁的玉米田的玉米已長成,煞是美麗。

看著所有為朋友圓夢的這群朋友的朋友,朋友的親人,朋友的朋友的朋友,分享共同協力造屋的美好經驗,分享來自台東的朋友現場製作的「爆米香」,建築設計者、建築施工者、建築使用者、土地擁有者,共同擁有這份喜悅與記憶,旗美社大的建築課程,讓我這個專業建築者反省了許多這個專業剝離於人的部分,也給了我更多投入建築改革的勇氣。

大縱走之夢-1 履行一個當年的約定

這群被分散在各個不同角落裡為工作奔走的人們,慢慢想起了那一年被颱風吹得支離破碎的暑假。一開始,只是小翔一個人的行動,漸漸地,有愈來愈多的聲音跳出來回應,陪走者找到了、補給隊成型了,儘管在這中間……..

一、當年

五年前,他們都還在大學裡讀書的時候,各別在不同的時間點加入了登山社。有一年暑假,社團自組了六支隊伍,想將台灣中央山脈的六段連起來,作接力縱走,有人選走了一兩支、有人則連走六支。在那一個學期結束前,他們異常地忙碌,體能訓練、行程與菜單討論、判圖和山野資料的研讀……等,耗去他們不少時間。

然而,那一年夏天,接二連三的颱風把中央山脈大縱走的夢想吹得七零八落,這場籌劃準備已久的接力縱走,硬生生被攔腰截斷,那段時期他們總是守在山下,無力坐困愁城。

當時,他們都還非常年輕。

990104-dazhungzou84774d32-4.jpg

當年的起點:第一支隊伍出發

二、記得

多年以後,他們各自在不同的時間點從學校畢業,有人去當兵、有人實習、有人出國、有人茫然不知未來在何方。他們在不同的單位裡就職,偶爾,在周末的連假相約去爬山。

這一群人一起從事的戶外登山運動,不知道為什麼常難以向外人提及,家人朋友們多無從理解為什麼他們這麼喜歡爬山,為什麼多年來樂此不疲於如此勞苦又充滿未知的登山活動。久而久之,他們也習慣不向外人言說,在他人詢問時保持微笑,或者沉默。然則想在上班族制式規律的日子中抽空爬山,有時候並不是那麼容易,更多時候,他們在難得的假期會選擇更輕鬆一點的休閒活動,像泡泡溫泉、住特色民宿、喝咖啡或者看電影……等。

有一天,他們的其中一個人辭職了,小翔在辭職前,順口提起他要去完成當年那件事。

哪件事?「中央山脈縱走。」他說。

有人不可思議地睜大眼、有人靜靜地理解、有人不以為然、也有人因此熱血沸騰。小翔辭去了設計公司的工作,說服家人,開始著手準備為期四十多天的大縱走,他對外邀約其他有志陪走者,不然,他一個人也要走完。

沒有找任何的廠商贊助或計畫補助,他獨自拾起當年的,那個幾乎被遺忘的,眾志成城的約定。

小翔擬寫了一份縝密的計畫書,這支單人成行的縱走隊就這麼成型了,把這消息發給當年那一群學校裡的人,號召陪走者、接送司機、以及補給。

如岳界所知,台灣的中央山脈一共有六段(由南到北分別為南一段、南二段、南三段、北三段、北二段、北一段),事實上,陪走者不好找,沒有人有那麼長的假和他一起上山,出發前一周,小翔找到了一個正好在工作空檔期的學妹陪走南一南二段,和一個讀研究所的學弟陪走北二北一段;至於最辛苦困難的南三段接北三段,他獨自一個人走。

圖二

小翔把營地兩雙的藍白拖都畫上註記

圖三

陪走人之一

三、履現

這群被分散在各個不同角落裡為工作奔走的人們,慢慢想起了那一年被颱風吹得支離破碎的暑假。一開始,只是小翔一個人的行動,漸漸地,有愈來愈多的聲音跳出來回應,陪走者找到了、補給隊成型了、輕量化的裝備與菜單一一確認了……儘管在這中間,有太多被埋沒的細節來不及細述,太多的反覆與舉棋不定穿插在眾多的瑣碎裡,補給成員人數、辦證、出發前身體不適……許多關卡集結起來,堆疊成阻滯的牆,學習著溝通與解決,包含人與人、與事、與山的。

一切都因為那一年夏天那一樁盛大的期待。一切都因為小翔辭職去爬山。……………………..

(系列待續)

勤和村民回鄉路,向前跨了一步

勤和村民反對劃定特定區域,積爭取原鄉的中繼屋興建地點,暫住2-3年,觀察並且追蹤山林變動情形。日前營建署針對居民尋覓地做了評估,皆為安全,世展會也已準備興建中繼安置場所,對想回鄉的勤和村民來說,是一大進展。

前言:

勤和村民全體約92戶,他們反對劃定特定區域,積爭取原鄉的中繼屋興建地點,就近暫住2-3年,觀察並且追蹤山林變動情形。日前營建署針對勤和村民尋覓的兩塊遷居用地做了現場評估,皆為安全,世界展望會也已協調建築團隊勘查,準備興建中繼安置場所,對想回鄉的勤和村民來說,是一大進展(勘地的詳細情形,請點選這裡閱讀)

本文為記者採訪日前勤和村民Tama Haisul的報導,在已經找到安全中繼安置地後,再回顧當時政府當時積極推動下山的政策導向,以及居民忐忑心情,八八再造聯盟執行長伊斯坦大曾言:「對原住民來說,風災從來就不是危機,政府才是!」,實為居民真實心聲。

PC086368
圖中男性為Tama Haisul(攝影/柳琬玲)。

Tama Haisul,勤和村民,民國41年生。因為家裡的保留地不多,年輕時在新竹客運當司機,退休後舉家遷回故鄉。

他出生在高雄縣桃源鄉桃源村。記得小時候,當時在荖濃溪更上游一點的勤和部落,其實不是在現在被專家宣稱為不安全的位置,原本是座落在現在桃源國中上方的勤和平台上(勤和平台即是現在居民希望興建中繼安置屋的場所)。

後來因為南橫開路,政府也政策引導,讓大家遷村到現在的位置,「比較接近公路」。遷村之後,勤和平台仍繼續引水開墾,成為部落居民種植經濟作物之用的保留地。

對於小林村的災難,Haisul直覺地認為是越域引水工程惹的禍。「因為你在山裡面開了一條這麼大的洞,卡車都走得進去,所以水一沖,整個山頭就掉下來了」。由於越域引水工程的入山口就在勤和部落旁邊,這3-4年來水保局施工打隧道的過程中,每日夜的爆炸聲與隨之而來的山搖地動,成為勤和部落人日常生活的一部份。

這一次莫拉克風災,引發上游堰塞湖潰堤、造成勤和部落嚴重淹水與周邊道路衝斷成為孤島,更造成小林村滅村慘禍,越域引水工程難辭其咎。

對於政府要大家去住杉林月眉的永久屋,Haisul覺得不能接受。「我家裡的房子是70-80坪,我需要地方放農具、貨車、作物;結果你拿一兼兩層樓總坪數34坪的房子給我,平均一層樓才17坪,我跟我的孩子們要怎麼住?未來孩子娶妻生子後又怎麼辦?」

對於政府要取得永久屋資格的人簽切結書,必須放棄對於山上房屋的使用權,Haisul更覺得不可思議。「政府如果真的要幫忙,不應該用換的」他說。「你可以蓋個小一點的房子在旁邊,如果颱風來的時候,不安全,我們就住進去避難。但是你不可以叫我用我的房子換,我的房子即使不安全,也是我的家,我自己會使用、修理」。對於勤和村地水患、土石流問題,Haisul還是希望政府應該設法修整、補強。

很有趣的現象是,雖然在主要安置那瑪夏民權村、民生村民的仁美營區,高雄縣政府社會處曾試圖召開返鄉說明會勸說村民返鄉,但是在安置勤和村的陸官營區,社會處的說法卻是口徑一致地告訴勤和村民,山上不安全,要他們或者住營區或者租屋住外面,不要回去。

現在接受安置、住在陸官營區的Haisul與部分勤和村民,最近都向政府表達希望爭取中繼安置在寶來樂樂段的心聲。寶來樂樂段位於寶來橋往山上方向左側的上坡地段,屬鄉公所之公有地,目前有一個龍山農場,是外地人來承租作為梅子家工廠之用。

之所以想要爭取樂樂段作中繼安置,Haisul表示:「希望有2-3年的時間觀察山的變動,再來判斷勤和部落的安全性決定何時回去。因為擔心未來只要颱風一來,勤和平台也一樣會成為孤島,如果在寶來樂樂段安置,對外交通比較方便」。

目前隨著道路開通到桃源、以及部份八八臨工方案啟動,加之桃源國小返鄉復校因素,越來越多勤和村民陸續返回勤和部落去引水、整理田園。現在讓村民繼續留在營區的因素,最主要是因為許多人正在作大樹鄉的八八臨工、或者是在外地找到工作、或者是孩子就讀桃源國中尚未返鄉復校者。雖然有部分的村民想回去勤和平台,部份村民想要爭取在樂樂段中繼安置,但他們共同的根,都在山上。

後記:

本文採訪時期,縣府仍希望勤和村民下山,對於山上土地均已不安全為由,希望居民入住月眉大愛屋。至本文刊出時,山上土地不論是勤和平台或樂樂段,皆已證實為安全,縣府也已放行,除樂樂段因有私人土地需在做協調外,勤和平台已在世展會協助下展開中繼屋興建準備。

DSCN9990
勤和村民想念的山景(攝影/柳琬玲)。

(本文與莫拉克新聞網共同刊登)

冬至,馬公的古早味─「菜繭」

六十八歲的許金盆女士出生於豬母水(山水里),從小在物資貧乏的環境中長大,舉凡用的、吃的無一不是靠著母親勤勞的手來打理,但因母親對子女的疼愛,平日即能享用到母親煞費苦心做來讓孩子們當零嘴吃的米粹…

編按:今年(2009)冬至為12月22日,今天(21日)由澎湖的作者為大家介紹位於馬公,以傳統手藝製作「冬至圓」的高手,謝謝作者採訪寫作。

冬至陽生

據高拱乾修的《台灣府志》(一六九六)卷七記載:「冬至,人家作米丸祀眾神及祖先,舉家團圞而食之,謂之『添歲』;即古所謂『亞歲』也。門扉器物各粘一丸其上,謂之『餉耗』。是日,長幼祀祖、賀節,略如元旦」。

冬至是一年廿四個節氣中,最重要的一個節氣。它的由來和曆法有直接的關聯,冬至的日期,每年都在陽曆的十二月二十二日或二十三日;陰曆的日期則不太一定,但大抵不超過陰曆的十一月。冬至在《尚書》「堯典」中稱為「日短」,因為這天太陽直射南回歸線,所以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長。

過了冬至後,日光照射北移,白天愈來愈長,黑夜愈來愈短。古人說:「冬至一陽生」,指的就是陰氣到冬至時盛極而衰。相反的,陽氣則從此開始萌芽。

冬至節慶歷經數百年變化仍不太大,而我最為懷念的卻是早期研磨機還未出現時,老一輩的人拿來磨米的石磨。

石磨呈圓型,分上下兩層,上層邊緣鑿一圓洞,側邊另有一個方形洞,方便推動用的木栓插入,一般使用是以手握木栓以反時鐘方向推動,因石磨沉重,推動起來手勁稍微緩慢,一邊又要將浸泡好的糯米一杓一杓的倒入,所以怎麼也快不得。

下層邊緣形成一圈似護城河的溝渠,以便讓米從上層磨成米漿後順著圓洞往下渠道汨汨流向下方一只接收的桶內棉袋裡,如此煞費工夫的手工磨米漿過程,輾轉反覆,饒是有趣,也總挑起我無限的好奇心,看著從鄰居嬸婆那雙長滿老繭的手中變幻出濃濃的米漿,再從母親的巧手中做出令人垂涎三尺的「菜繭」粿,如此完美的搭配組合有如魔術師一般,讓人驚歎連連,百看不厭!

童年記憶裡有太多關於民俗傳統技藝的身影,因為喜愛,更深怕逐漸凋零式微,所以逐一找尋採訪紀錄對象,今日找到了一個位於馬公市北辰市場裡以搓湯圓和做粿仔營生的許金盆和邱美伴女士為採訪對象,深入她的家中拍攝,採訪米粹製作過程,以求真實詳盡。

 傳統「米粹」的製作者─許金盆與邱美伴

這是一個冬陽普照的溫暖午后,走進位於市場商業街道內,環顧前後左右各式各樣的商家林立,而許金盆女士家就處於一排商家中由右數來第三間的民宅。因為屋外所擺設的研磨機和蒸籠器具讓人一眼即可辨認出是從事米粹的商店。正在忙著準備材料的邱美伴小姐與其兩位妹妹不停來回穿梭於客廳和廚房之間,因為米粹的前置作業十分費時費工,又無足夠的人手幫忙,所以十分的忙碌辛苦。

許多的蒸籠和一些裝置饀料的器皿把原本不大的客廳擠得水洩不通,許金盆女士坐在客廳轉角的一隅,以不妨礙女兒們的進出為前提,看著她們忙碌的身影,還有不時傳來訂貨的電話聲響絡繹不絕,難怪邱美伴小姐說休息對她們來說簡直是一種奢望。

看著她們為了生計而如此辛苦勞累的付出,才體會到每種行業都有其艱辛的一面,讓事先與邱美伴小姐約好前來採訪的我有點手足無措,深怕妨礙到她們的工作,於客廳當中佇立了一會兒,繼而轉向許金盆女士徵求訪談意願,和藹的許金盆女士靦腆的娓娓訴說創業始末。

981221-caiganmagu-400.jpg
磨粹

六十八歲的許金盆女士出生於豬母水(山水里),從小在物資貧乏的環境中長大,舉凡用的、吃的無一不是靠著母親一雙勤勞及萬能的手來打理,許金盆女士談起源自家傳的米粹製作時回憶說,因家中生活環境艱困,只圖三餐能夠溫飽,再無其他奢求。

不同他人的是;這種只有在節日才吃得到的「湯圓」、「菜擀粿仔」,全因母親對子女的疼愛,平日即能享用到母親煞費苦心做來讓孩子們當零嘴吃的米粹,也分送給左鄰右舍分享,因為很合大家的口味,深獲鄰居們的好評,許金盆女士從小就看著母親搓湯圓、包菜擀粿的過程,耳濡目染之下自然而然的也就學會了。

3.蒸紅圓
蒸紅圓

4.七夕粿
七夕粿

許金盆女士婚後育有二男三女,直到四十五歲左右便舉家遷移到馬公定居,直到兒女都長大成人各自有了歸宿,女兒們於婚後深感二度就業的機會不多,於幾年前姊妹三人商議重拾祖母時代的古早味「米粹」來經營貼補家計,另一方面也可延續米粹技藝的傳承使命。

許金盆女士說:實際上米粹製作沒有什麼技巧,只因為時代的改變,凡事講求效率,人們習慣依賴機器生產,慢慢的這些純手工的技能也逐漸被人們所遺忘,早期幾乎家家都備有一座石磨,只要年節一到,磨米漿的盛況空前,家家戶戶的門庭中一袋袋被圓石鎮壓瀝乾的米粹正等著手巧的人們大顯身手一番。所以;當時每個人都是搓「湯圓」和捏「雞母狗」、做「菜繭」粿的箇中高手。

2.「菜繭」台語的發音是「菜幹」

「菜繭」台語的發音是「菜幹」

如今現代人不時興自己製作米粹,逢年過節祭祀祖先或神明都以簡單方便為訴求,所以只要年節一到,米粹的需求量變多,常常供不應求,業者幾乎都是以研磨機來代替石磨,不僅在作業程序上較節省時間,也可達到一定的需求量。

米粹的製作過程

米粹的前置作業時間從每天的下午四點就開始進行,從米的浸泡(一般使用蓬萊米)時間約兩個半鐘頭以上三、四個鐘頭不等、餡料的準備(葷食的有豬肉、小管絲、蝦米,素食的有高麗菜、素食料等;甜食的餡料有花生粉、糖等),餡料從切到炒、米粹從磨米漿到瀝乾,而瀝乾的過程當中需進行多次的翻面鎮壓,以期能夠平均瀝乾。

餡料的炒和米粹的搓揉、捏與做的過程十分冗長。晚上是固定搓湯圓的時間,平均一個人一個鐘頭還搓不到十斤湯圓,包一百粒的「菜繭」粿所需時間約一個鐘頭左右,每天從翌日的凌晨一點到早上六點左右從不間斷,許金盆女士感嘆從事這種營業不為人知的辛酸艱苦的一面。

「湯圓」和「菜繭」粿的價錢是一樣的,頂給大盤商是一斤四十元的價錢,市價則是一斤五十元。生意最好的時候要屬每年的冬至了,其次是農曆春節拜天公的時候。一般製作米粹的米量都是靠經驗來斟酌,沒有很特意去計算,所以實際上並不清楚一天大概用了多少米,邱美伴小姐邊忙著邊回答說。

身為長女的邱美伴小姐是負責一切貨物採購及與客戶接洽事宜的負責人,她說:「創業維艱,剛開始做時只覺得常常睡眠不足,又累又辛苦,但是為了讓源自娘家的古早味擁有一個好品質,下定決心把的米粹重新發揚光大,研發出不同一般的口味。」

「一般而言,現在市面上所販賣的湯圓大都是機器做出來的,然而我們卻一直秉持著以純手工製作,口感上自然要比機器做的來得Q來得有嚼勁,更重要的是我們也加入了養生新觀念,餡料所採用的是不噴灑農藥的有機蔬菜、素食料等,秉持著這樣的健康新概念持續做了五、六年,在市場上也打響了口碑,看著自己的付出得到大家的認同與肯定,生意越來越好,甚至一些遠從台灣回來旅遊的客戶也習慣買一些米粹回去解解鄉愁,讓自己很有成就感,再苦再累也無所謂。未來的願景是希望能把這古早味定位澎湖走出台灣,讓全台的鄉親都能吃到這份屬於阿嬤的古早味!」

如今的社會物質不虞匱乏,市面上充斥著琳瑯滿目的速食品,人們的選擇性相對提高,對於這些古早味的衝擊相當大,對於人們被寵慣了的味蕾,單一味道的古早味已毫無任何吸引力和競爭力,尤其在目前地方信仰上的淡泊,儀式方面的逐漸簡化,祀品已不再只侷限於古老的湯圓或五角圓,起而代之的是圓形的糖果、乾果之類深得人們喜愛的零嘴了。

古早味面對這樣一個多樣化的競爭市場,業者若想要爭取到一席之地,必定得付出更多的心血,仰賴本身的創造力和一股傳承的堅定意志,讓逐漸式微的傳統古早味在暨有的傳統口味之外,又能順應時代的潮流賦予新的生命重新出發。

(作者為澎湖公民新聞寫作班學員)

多方位學習的螢火蟲達人-廖啟生

你知道大自然的雄蜂,在採花蜜時,進得去出不來的窘境嗎?你知道什麼季節的螢火蟲會是最多、最美嗎?你知道腦麻、呼吸困難,那瞬間的生死只是剎那間?一個嚮往自然、愛好音樂、閱遍經書、曾經經歷生死關卡…

你知道大自然的雄蜂,在採花蜜時,進得去出不來的窘境嗎?你知道什麼季節的螢火蟲會是最多、最美嗎?你知道腦麻、呼吸困難,那瞬間的生死只是剎那間?一個嚮往自然、愛好音樂、閱遍《老子》《論語》經書、曾經經歷生死關卡的廖啟生老師,是如何走入教育界?保持何等心態面對他的人生?

廖啟生,出生於美濃偏僻鄉下的農村子弟,受的是草地人的打罵教育,因此養成他奮發不服輸的心態,在小學未畢業時,就立志當老師,脫離種田的生活。民國六○年代,美濃地區風行子弟報考花蓮師專的風氣,而他卻因身體因素,不耐舟車勞頓,毅然報考有木瓜葉校徽的屏師,栽進教育界,達成其志願。

981220-yighuochug-360.jpg

廖啟生老師。

大學時期,因為欣賞一位泰雅族同學的書法功力,因綠際會下,跟著他進入桃園縣復興鄉的泰雅族部落小學中教書。在部落中,他感受到原住民的熱情與飲酒文化。

他提到第一年進入原住民的部落教書,無論走到哪裡,都會有熱情的學生家長獻上「小米酒」,不好意思拒絕之下,讓他在回家的路上總分不出個東南西北,第二年他學會了大聲說「NO」,心裡想從今後應該可以和酒劃清界線了,但沒想到就在之後的某次學校會議中,就有家長提議「希望下次開會有酒可以喝」,真讓他哭笑不得。

廖啟生老師經過幾次輪調,但有很長的時間都是在部落的小學服務,他在那瑪夏鄉的民族國小服務了九年,直到去年才回到美濃的吉東國小。在民族國小服務期間,「讀經的小孩不會學壞,而且語文能力可以變好」,所以他將讀經文化由平地帶到山上,讓部落的小朋友也接觸到不同的文化。

因為在山地教書,接觸大自然的機會多,加上不喜歡受拘束的本性使然,對鄉野山林、大自然環境生態之觀察參與就成了他的興趣。在那瑪夏鄉服務時,接觸到螢火蟲,於是深入探討,現在已成為解說螢火蟲的專家。

民國八十八年,他也參與玉山國家公園的導覽志工培訓。現在只要談到大自然的景物,他就可以朗朗上口地說上一大段:「你知道梅雨季的開始,正是螢火蟲的旺盛季節嗎?有些樹有『排它性』,只要在它周圍的植物就會活不了?雄峰在採花蜜時,因為腰粗,往往會卡在花朵中,讓看到的人會心一笑;你知道咬人貓、狗,是屬酸性植物,所以姑婆芋的出現,就是酸鹼中和……」。

現在能侃侃而談的廖老師,其實小時候的他是非常內向、害羞的。剛當上老師的他,為補強表達能力,加入了中壢的青商會;當時參加青商會,跟他同為教師的只有二位,他加入此會,有許多同事不諒解,但這並沒有澆息廖老師想學習的心,他告訴自己:「我在這裡可以學習表達能力外,還可以擴展人際關係,感動那些不諒解他的教育人士」,何樂而不為?廖老師不斷的學習如何說話、表達、溝通等課程,由教育界跨到工商界,跳脫侷限的框框吸收更多方的觀念,也累積了更豐富的人生歷練。

廖老師目前也是太極拳教練,因為他從小就體弱多病、有過敏體質,是以藥物當正餐的人;在師專求學期間,他參加跆拳道訓練,在服兵役期間,也因為有練拳的基礎,所以在第二堂的跆拳課,就被指定當助教,因此,奠定了他紮實的基礎。又在其它的因緣下,他又轉進養生太極拳的領域。

P6143610

廖啟生目前是旗美社大「養身太極拳班」的班代外,也是助教。

靦腆、低調、有種修行者的風格、蘊藏著無限的能量、散發著內斂的沈穩氣息,是第一眼見到廖老師的感受。他的言談中讓我們體會到精采豐富的人生經歷,是從多少逆境中的面對及不間斷的學習累積而來。世上萬事萬物就怕「不用心」,只要用心,就能呈現每個人不同的價值。

(作者為旗美社大公民新聞寫作班學員)

土石中綻放的山城玫瑰

「悠遊山城」,一個看似普通的大賣場商店,在二零零九年八月八日,災難的第一時間,湧進大批受難民眾、救難隊員、各界志工,成為許多走過莫拉克風災的六龜鄉居民和志工們重要的共同記憶。

前言:

六龜社區報─荖濃溪望第六期已經出刊了!以下與讀者分享其中一篇文章,文末附上本期社區報各版連結,請點選閱讀。

另外,輔大生命力新聞網記者林宣佑,日前也透過電話採訪本文中的主角─羅星蘭經理,也一併於本文中刊登,與讀者分享更多羅經理與山城休息站的故事。

3276524158_41abdc3613_o
六龜重建的重要記憶場景─悠遊山城(攝影/王坤煌)。

一、土石中綻放的山城玫瑰。文/張卉君

「悠遊山城」,一個看似普通的大賣場商店,在二零零九年八月八日,成為許多走過莫拉克風災的六龜鄉居民和救災志工們重要的共同記憶。

居民們應該很難忘記,在那個風雨交加、斷水斷電也斷訊的無助夜裡,抬起頭,隔著巨大的黑色雨幕,隱約分辨出那徹夜透亮的屋宇所在時的安心感,在茫然、濕冷,宛如末日一般的災難之夜,那光,無疑扮演著延續生命希望的重要角色。

在災難的第一時間,湧進大批受難民眾、救難隊員、各界志工,「悠遊山城」平時就具有的民生物資補充以及聯繫社區社群的網絡功能,在此時顯得格外可貴。

如果特別注意一下就不難發現,在來來去去無法計數的人潮之中,有一個嬌小卻靈活的身影,在看似一片混亂的後援現場中,正有條有理地發號著施令。一頭俐落的短髮,簡單T恤雨棉長褲,身上不離一個隨身會響起的小手機袋,她忙碌而快速地穿梭在偌大的賣場之中,忙著安置劫後餘生的受災戶,安排解決大量志工湧入所產生的食宿問題,同時還要奔走於廚房與賣場之間,協助指導員工順利進行日常店務,一個人當好幾個人用。

她是悠遊山城的擁有者,羅新蘭經理—我們都稱她「羅姐」。

初見面,很快地就會被她的談笑風生與熱情直率給吸引,尤其是面對災民與志工時那種設身處地的貼心與愛心,更是讓人心生感念。

3276514010_9236209355_o
悠遊山城的經理─羅新蘭(攝影/王坤煌)

「我已經四年沒有回過家了。」笑稱自己是工作狂的羅姐,總是忙得像陀螺一樣,對於所有事情綜是認真而全新的投入,尤其是救災期間,她甚至是食不安寢不眠地為救災工作奔走,竟然四年沒回過位於美濃的家,這在一般人聽來簡直是不可思議。

風災過後,許多人感念她毫不遲疑、在第一時間所全心投入的付出,每個經過「悠遊山城」,總要專程停下車進來跟她道謝,只見停下手邊的工作有些疑惑的神情望著對方,一點也記不得自己曾經施予別人什麼恩惠。

因為對她而言,幫助災民也就是幫助自己的家鄉,她總是以高度的同理心與寬容去推己及人,盡其所能地為災區鄉親解決迫切的問題;而對於外界前來幫助的志工,她更是二話不說地提供食物與住宿空間,甚至為災民與志工們清洗了一筒右一筒充滿污泥的衣物。

回想起那段救災的時間,羅姐說起故事來總是精彩絕倫;一談到受災戶面對日後重建家園的辛苦和那段逃生後對生命的脆弱與感激,她又瞬間紅了眼眶,充分展露了女性面對災難時所展線出來的堅毅與勇氣,卻又溫柔無比。

藉由自己的示範,羅新蘭希望可以帶動在地的自發力量,一起為災民盡一份心力。那不計付出所實踐的方式,正一點一滴地在破碎的災區,持續灌溉出如同玫瑰一般光潔的希望之光。

二、以山城為基地,協助農民向外開創通路

六龜山城休息站經理羅星蘭口述、林宣佑整理

「老薑、小芋頭、南瓜和柳丁都是我幫忙賣的東西。」位於六龜的山城休息站經理羅星蘭表示,現在的災民民生情況大致穩定安好,只是關於未來災民以何為生,仍然是一大考驗。

六龜山城休息站地處一甲地之廣,八八水災後曾提供無數個熱心大學生、研究生志工膳宿,曾有一景為一樓、二樓空間皆睡滿人潮,其中也包含無家可歸的災民。「當時希望所有災民都能得到幫助,即使災民們心情低落,我就跟他們說:『人在,就好。』」羅星蘭認為,沒有什麼比擁有生命更值得高興的事了。

目前由於六龜的溫泉地區損失慘重,觀光旅遊業目前處於停擺狀態。「農地也都被大水沖掉了,要種什麼東西都不行;小孩子都在,就算要到外面去工作也沒有辦法。」提起目前六龜災民的家境生計,羅星蘭說,當地人目前不是處於失業狀態,就是務農。

「謝謝愛心」 協助居民農作物行之有年

山城休息站協助居民販賣農產品已行之有年,八八水災後,現在的六龜山城的部分受災戶仍可以務農為生,羅星蘭更鼓勵災民拿著自家栽種的農產品來販賣,並以「謝謝愛心」作為宣導,讓其他民眾可用購買行動支持個體戶農民。

「他們(災民)種的東西沒有地方賣,我就跟他們說到我這邊來,要怎麼賣,我就怎麼買,賣出的錢全部交給他們。」讓災民所種的農產品不必受到菜蟲、水果蟲恣意哄抬物價的不平等待遇。羅星蘭說,他絕非刻意攻擊以此為生的人,只是單純抱著一顆協助災區災民的人一起共度難關。「農產品不必經過菜蟲、水果蟲,對農民的生活也增添了保障。」

以行動支持農業 六龜農業發展重新起步

對於六龜地區農民未來的生活,山城休息站目前已接受中原大學二十台電腦的捐贈,未來將以此作為數位化計劃的開始,目前已規劃分別有農業班、設計班、學童班共三班,前兩者為了讓農民更加貼近網路世界與充分利用網路行銷空間,羅星蘭表示,這些課程將以最基本入門的「開機、關機」開始。預計利用Yahoo!網路購物作出販售平台,將農民所種的老薑、小芋頭、寒天高麗菜、白玉蘿蔔、有機蔬菜和手工醃製品等行銷出去。

「幫助別人是應該的!希望所有的災民都能得到幫助。」羅星蘭說,目前六龜地區所種的有機蔬菜已銷往高雄各區學校作為營養午餐的食材,如六龜中學、六龜小學、美濃國中、美濃國小。

十二月一日起,每逢周二、周四更有來自社區大學的學者專家等人開設有機農業相關課程,未來將傳授有機農作物的培植技術。

目前高雄縣六龜鄉山城花語美好生活促進會已安排在這星期三(2009年12月9日)舉行記者會,宣傳「白玉蘿蔔賑災計劃」,由中原大學協助將六龜山城的白玉蘿蔔銷往北部,預計未來將收購產地延伸至美濃地區。

「荖濃溪望」第六期 第一版
http://www.flickr.com/photos/lakuli88/4178705932/sizes/o/

「荖濃溪望」第六期 第二版
http://www.flickr.com/photos/lakuli88/4178706308/sizes/o/

「荖濃溪望」第六期 第三版
http://www.flickr.com/photos/lakuli88/4178706580/sizes/o/

「荖濃溪望」第六期 第四版
http://www.flickr.com/photos/lakuli88/4178705704/sizes/o/

退而不休的超級阿嬤-Echo

阿嬤的名字很特別,中文名字直接翻譯成日文或英文都叫做—Echo。六十六歲的她,有著一頭銀亮的白髮,讓人一眼便能認出,時時堆滿笑容的臉,樂觀的態度,總讓人感到無比的親切,別看她細瘦的身材,活力可是無人能比的呢!

退休可以說是:「人生重新啟航,享受自我的時刻」。儘管可能耳已不聰、目也不明、甚至有點健忘、動作較從前遲緩……等等,但歲月的歷練,卻讓阿嬤累積了豐富的智慧和經驗,即使退休後仍可將生命的熱力發揮得淋漓盡致。Echo阿嬤認為:「退休後若能在心理上抱持著積極樂觀的態度,縱然從一個絢爛的人生舞台退下,但若能安排得宜,那也未嘗不是人生另一個黃金階段的開始。」981217granneyecho-360.jpg

Echo阿嬤與先生的合影。

循序漸進,安排課程豐富生活

阿嬤的名字很特別,中文名字直接翻譯成日文或英文都叫做——Echo。六十六歲的她,有著一頭銀亮的白髮,讓人一眼便能認出,時時堆滿笑容的臉,樂觀的態度,總讓人感到無比的親切,別看她細瘦的身材,活力可是無人能比的呢!

六十歲那年因為太過勞累,她的眼睛有飛蚊症的現象,而當時又看到多年的老同事突然染上一種俗稱「漸凍人」的罕見疾病,這給了她很大的震撼,不禁開始考量起自己的生涯規畫,再加上孩子們的孝心勸說, Echo阿嬤終於決定告別四十幾年來的工作單位,捨下同事以及上司對她的挽留。雖然,當時的她已位居高階主管!

退休後的阿嬤並沒有閒著,她給自己安排了豐富的課程,幾乎排滿一整星期,包括在長生學(一種類似氣功的治療方式,分初階、中階、高階三段課程,通過高階課程的檢定後,便可自我療癒或幫別人做義務性的治療。〉當義工、學習二胡、瑜珈、太極拳、排舞……等等,最近還迷上了國標舞呢!阿嬤還特別提醒我們:「參與學習是要循序漸進的,千萬不可一次參加很多的課程。因為那會讓人手忙腳亂,若是搞得自己壓力太大,說不定會萌生放棄的想法!那就太可惜了!」

阿嬤又說:「剛開始我只敢給自己排一堂課,家附近有人在教太極拳,我便去報名,練著練著發現自己的健康有很大的進步,便決定再給自己加一堂課,幾年下來也就上這麼多了。」我好奇地問:「上這麼多課會不會很忙、很累?」阿嬤語氣堅定地說:「不會啊!怎麼會累?都是自己喜歡的課怎麼會累?在課程中認識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大家的感情都很好,就像自家姊妹一樣,偶爾談心說笑,每天都很快樂,早就不知道煩惱是什麼?開心得不得了呢!」

image0011256 (7)

筋骨柔軟的阿嬤,做瑜珈時的優美姿態。

來到阿嬤的庭院裡,我和慧玲不禁同聲驚呼!阿嬤的院子很寬敞,可以讓小孫子在裡頭騎腳踏車耶!院子裡規劃了一個小花園,種的全是阿嬤喜歡的果樹、花草,她滿意的介紹著一棵長滿果實的芒果樹,阿嬤驕傲的說:「當初朋友笑說:『這只是種好看而已,不可能會長芒果的。』」而今結實累累的芒果證明了朋友的猜測是錯誤的,見阿嬤伸手摸著她辛苦的成「果」,就好比摸著自己的孫子一般不知有多疼惜。

image0011256 (2)

阿嬤種的芒果樹,早已結實累累。

關懷陪伴,與家人相處

除了豐富的課程,忙碌的阿嬤不忘陪伴家人,每星期選一天陪老公去鄉立泳池做SPA,有時也會邀老公一起出去走走,阿嬤偷偷地告訴我們:阿公在她念初中時便已暗戀她!說至此臉上竟出現了少女羞澀的表情,模樣真是可愛極了。星期日則是屬於家庭聚會的時間,阿嬤說:「一家人得在這天好好地聚聚。」

除此之外每個月的第一個星期一,阿嬤會把時間空下來,這是和舊同事們相約每月一次的聚會,到家裡來坐坐也好或到戶外走走也不錯,阿嬤說:「我們有時還會坐高鐵到台中、高雄一日遊呢!」說到這時,阿嬤的臉上露出了滿足的笑容。

認識阿嬤至少有一、兩年的時間,從不見阿嬤愁眉苦臉,她總是笑臉迎人,親切問候。不禁好奇地問阿嬤:「你有沒有擔心的事?」阿嬤收起笑臉想了想:「還好耶!真要說有的話,就是擔心孩子們的事……」停頓了一會她又說:「其實孩子們也都還好,只要他們健健康康、快快樂樂的我也沒什麼好擔心的」。阿嬤有三個小孩,兩個在美國工作、生活,一個在台灣,他們都擁有很棒的事業與成就。

問阿嬤:「你是怎麼教出這麼棒的孩子?」她回想一下說:「當初我的工作很忙,孩子交由公婆照顧,我會在孩子下課時間偷偷打通電話回家,關心一下孩子,孩子總有說不完的話急於告訴我,我會請孩子等我回家時再與我分享。」阿嬤再度重申:「記得喔!你絕對不能忘記你答應過孩子的事,要不他們以後是不會相信你的。」

她突然想起什麼似的笑了笑說:「小兒子很貼心,當初結婚時便與老婆商量好,找房子要找在媽媽家附近,每星期要回家陪媽媽一天。他真的做到了耶!我們一起去逛菜市場,而他總是攙著我的手,就像小時候我牽著他一般…」阿嬤沒再往下說,從她的臉上可以看到她和兒子逛街的幸福模樣。

Echo阿嬤就是這麼一個懂得安排生活的人,她說:「退休不是因為不中用或無價值,而是個人為生活奔波數十年後的暫停,現在終於可以追求年輕時代,礙於現實環境無法實現的目標與理想,是重新開啟一段嶄新生活最好的契機。」

關於阿嬤的事多得讓人說也說不完,若你有機會認識她,你會發現她是一座寶藏,一座你怎麼挖也挖不完的寶藏。她懂得教育孩子、照顧家人,更懂得安排自己的生活,她願意將她的經驗分享給大家,希望能感染一些和她一樣已經退休的朋友們,和她一起規劃這個黃金階段,做個退而不休的活力阿公、活力阿嬤。

做什麼都認真,Echo阿嬤得獎無數

阿嬤家玄關處的隔間玻璃上,貼滿了家人幸福的照片,有幾張還是阿嬤做瑜珈時的高難度照片,若非親眼所見,很難令人相信阿嬤的筋骨竟這麼的柔軟!玻璃上除了照片還貼著阿嬤的獎狀,玻璃下的長桌上更擺滿了一座座的獎杯,那全是太極拳比賽所得的獎項。阿嬤一一的為我們介紹,說到高興處竟舞起太極拳來!姿勢之美就如電視上的示範教學帶一般傳神。她認真的程度可從牆上貼的那張太極九式的口訣圖看出。

image0011256 (6)

Echo阿嬤得獎無數。

Echo阿嬤回憶童年——因為苦過,更懂得珍惜

我問阿嬤:「這一生可經歷過什麼挫折與創傷?如何能萃取出這樣的智慧?」她回想著說:「小時候的生活很清苦,做木工的爸爸要養八個孩子,而木工的工作收入是不穩定的,日子過不下去了,媽媽就幫人家洗衣服貼補家用,哥哥、姐姐們更犧牲自己的讀書機會,小學畢業後便出外工作幫忙家計,我排行老五,卻是家中最幸運的一個,一直讀到初中畢業,才出去上班。」。(在當時能讀初中是非常難得的事!)

她的眼中流露著少見的哀傷,接著說:「還好我的母親非常的樂觀,在困苦的環境中,她教會了我們勇敢面對困難的勇氣。往後在職場上我也一直秉持著母親這種無畏無懼的精神,無論遇到再大的困難都能一一迎刃而解,就好比工作上老是會遇到不講理的客人,同事們總請我去和客人溝通,因為他們知道只要Echo出面就絕對沒有問題。長久以來我都是一貫的個性,沒什麼大改變。我想,個性上的樂觀與積極的態度,大概就是受母親的影響吧!」

她說:「因為苦過,所以懂得珍惜現在擁有的幸福。」

(林口社大公民新聞寫作班)

小地方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