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會】台灣農業的困境與出路1208

城鄉交流之串聯除了對人的組織之外,更應奠基於彼此的認識與了解,因此「城鄉交流讀書會」將著重於探討台灣農村目前所面臨的問題,如:WTO、勞動文化、有機農業、農民市集…

城鄉交流之串聯除了對人的組織之外,更應奠基於彼此的認識與了解,因此「城鄉交流讀書會」將著重於探討台灣農村目前所面臨的問題,如:WTO、勞動文化、有機農業、農民市集等課題,藉此引發城鄉之間不同觀點的討論與對話。讀書會另一重點在於深化農村議題,故讀書會內容亦將著重於農村文化、價值的討論,同時國際經驗的引入與探討亦可開拓農村議題討論時的深度與視野。

主題:台灣農業的困境與出路

指導單位:教育部

主辦單位:社團法人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

承辦單位:台南新營社區大學

聯絡人:鄭文玲(新營社大農村專員)06-6326927,0955169946

時間:12/8(一)

地點:後壁鄉後廍村幸福花園(新營交流道,第一個紅綠燈左轉長榮路,至中正路再左轉,往菁寮方向,至菁寮村北勢老街,依導覽地圖,標示幸福花園處。)

所有相關文獻皆可在新營社大網站>下載中心>農村讀書會下載

http://www.empower.org.tw/html/modules/wfdownloads/viewcat.php?cid=4

時間 內容 報告人
13:00~13:30 報到  
13:30~14:00 政策法令面向Ref:陳世雄,有機誌2008二月號,台灣的農業困境肇因於錯誤的農地與補貼政策

陳永松,鄉間小路97年五月號,有機立法需兼顧未驗証小農

 
14:00~14:30 自然環境面向

Ref:李根政,李根政的部落格2008三月,工業喝好水,農業喝毒水!

汪中和,農業世界2008五月號,全球暖化對生態與農業的衝擊

邱花妹,小地方台灣社區新聞網2007-11-20,成就科學園區 扼殺永續農業:從中科后里基地第二次聽證會談起

 
14:30~15:00 市場開放與國際化

Ref:黃炳文,農業世界2008二月號,市場開放對海峽兩岸小農經濟之衝擊

王文誠,中國時報2008-10-03,台灣酪農的在地全球化?

 
15:00~15:10 休息  
15:10~15:50 綜合討論

困境中的出路1-農企業

台南縣洋香瓜聯合運銷合作社案例分享

案例分享人:王楨傑理事主席
15:50~16:30 綜合討論

困境中的出路2–農村再生條例

無米樂社區–農村再生計劃試辦社區案例分享

引言人:林育諄助理教授
16:30~ 散會  

尋找桃花源,悠然見甲仙–訪克吏

克吏的的情況跟阿飛是很相似,屬於年輕農夫,讓人好奇何種原因讓克吏投入耕種,克吏說,跟著父母親搬到甲仙,整個環境之下,自然想著要把農事做好。他從前就很嚮往桃花源的生活…

每當看到新聞報導颱風造成的土石流、坍方等災害總覺得事件距離自己很遙遠,七月底的卡玫基颱風卻讓人在甲仙見識到新聞現場,土石流肆虐的景象在進入山區隨處可見,除了道路遭受到破壞外,不少住家是受到土石流的無情入侵,住在素琴姐家附近的克吏即是受災戶。

猶記第一次拜訪克吏家在卡玫基颱風過後幾天,一到克吏家滿庭院的土石,以為庭院本是如此,一問才知土石流從屋後的山上流下,衝破住家的廚房流至庭院,土石堆積近十公分高。八月初再度拜訪克吏家,適逢芒果收成的農忙期,簡單整理好家園,克吏與林爸爸、林媽媽三人又投入芒果採收之事,也撥空和我們聊了這幾年種植芒果的歷程。

971124-farmer-360.jpg
克吏

與大多數採訪農家一樣,克吏家也是嘉義人,在老家嘉義梅山林爸爸以務農種植蓮霧為主,原先克吏當兵退伍在輪胎公司當品管,由於公司移廠大陸,又家裡僅剩林爸爸、林媽媽兩人無法負荷農務繁重,工作半年後,克吏決定職去工作回嘉義幫忙照顧蓮霧。直到民國八十四年全家人才搬至甲仙,搬至甲仙的剛開始延續嘉義的農事經驗-栽種蓮霧,種植蓮霧費工也需要長時間照顧,容易受到天氣影響,進而影響市場價格的起伏。

整座山種植蓮霧卻只有三個人分擔工作實在很吃力,於是甲仙親戚本身種植芒果多年,建議改種芒果來減少人工照顧果樹的辛勞,又南部氣候很適合芒果生長,於是在十年前克吏家開始大量種植芒果,慢慢減少蓮霧面積,直到現在專以芒果為主要經濟作物。從蓮霧改種芒果,除了減少人力消耗之外,林爸爸提到在拍賣市場銷售蓮霧及芒果的經驗,賣蓮霧的時候,人家總會問蓮霧甜不甜,但是個人對於甜度認知不同,總會遇到吃虧情形;而芒果從未有人如此質疑詢問過,兩種水果市價差不了多少,但是芒果銷售過程比起蓮霧可是輕鬆許多。

IMG_6263

克吏的芒果

回到山上參與耕種農事,克吏談到自己幾年來對於種植芒果的看法,他提到傳統農事就是使用農藥,而過去病蟲害並不嚴重,當他親自參與照顧果樹過程,就傾向少用化學農藥。不過,經驗告訴他種植芒果若完全不噴灑農藥是難有收成,在這兩難情況下,採取折衷方式:使用殘留時間短的藥物,並且當芒果一旦套上紙袋(避免受昆蟲、鳥類啄食)就不再施灑任何化肥、農藥,如此一來,芒果收成前是有三、四個月空窗期。

這樣耕種作法與林爸爸傳統用藥想法有出入,甚至看到克吏負責區域的果樹狀況,不免總是問兒子:你照顧的果樹怎麼都這麼醜?克吏說林爸爸的觀念是以量取勝,著重在量產方面;而克吏則是認為耕種希望能有收成之外,也必須將對於土地的傷害減少到最低,雖然彼此之間的觀念有些許不同,但林爸爸也能尊重克吏的作法。

從九十六年秋季班開始,經由林明賢大哥的推薦,克吏也加入旗美社大開設的有機農業課程,此外,克吏他自己本身對於有機農業就有興趣。不過詢問上課心得,克吏與其他人的反應相似,認為課程上是獲得一定的知識,但是實際運用在耕種農務上是有困難的,比如說:人力、資金等問題。

他也提到另一個有機農業最根本的市場問題,目前台灣有機產品市場強調認證,認證過程是耗時又耗金錢的一項手續,坊間有許多小農自行生產有機產品卻沒有認證,在市場上就沒有佔有率,即使是有機產品最後淪為一般傳統市場的價格。克吏表示對於有機芒果他仍然是有興趣,目前若只是要照顧一百棵有機芒果絕對沒有問題,但是以他們家現況三千棵的芒果果園,有機芒果是未來努力的目標。

克吏的的情況跟阿飛是很相似,屬於年輕農夫,讓人好奇何種原因讓克吏投入耕種,克吏說,跟著父母親搬到甲仙,整個環境之下,自然想著要把農事做好。他笑稱自己很「中國」,從前就很嚮往桃花源的生活,搬到甲仙一切生活所需都是自給自足,每天餐桌上的佳餚均是來自山上的野菜,自家飼養的雞、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簡單又充足,從退伍到現在十多年來是相當愜意,是嚮往的夢想生活。

不過,卡玫基颱風帶來克吏家後院的土石流讓克吏對於種植態度有所轉變,還沒遇上天災之前,克吏說他可是打算種植芒果、半隱居山中,過著他理想中的桃花源生活,這次的土石流則是讓他重新思考未來,他說或許不會再繼續從事農業,轉向其他專長出外發展,有其他的可能性在思考著,而當繼續追問,克吏則笑著說:未來就馬馬虎虎的囉!

【環境】自然就是美~Sierra Club參訪經驗分享1127

9月13日至26日,幾位黑友組團出國參訪舊金山的保育組織,包括Sierra Club、The Marine Mammal Center、The Oceanic Society…等。他們看到了對於民間非營利組織的認同…

~ 黑潮來囉! Let’s Fun Ocean!~

1

9月13日至26日,幾位黑友組團出國參訪舊金山的保育組織,包括Sierra Club(http://www.sierraclub.org/)、The Marine Mammal Center(http://www.tmmc.org/)、The Oceanic Society(http://www.oceanicsociety.org )、Earth Team Environmental Network(http://www.earthteam.net/)、Earth Island Institute(http://www.earthisland.org/)等。

他們看到了社會價值對於民間非營利組織的認同與支持,以及參與公眾事務的熱情。大家都各自帶回許多火花與刺激,希望有一天,我們也能在自己的土地上看到相同情景,歡迎一起來聊聊~

時間:11月27日(星期四)19:30
主題:自然就是美~Sierra Club參訪經驗分享
分享人: 廖敏惠、金磊、鄭佩馨

地點:Cafe Mykonos (台北市大安區新生南路一段165巷16號 http://cafemykonos.pixnet.net/blog
洽詢電話:(02)6617-6968 Cafe Mykonos 或 (03)8578148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

主辦單位: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 http://www.kuroshio.org.tw/
海洋環境教育推廣協會 http://twocean.blogspot.com/

芋筍─雨季裡微酸的家常菜

芋筍是一道在雨季時,經常在飯桌上出現的一道菜餚。一方面拜雨季時蔬菜少產之賜,另方面則是,芋頭在雨季時,發芽衍生得特別厲害。種在自家後院,想吃的時候連著芋頭…

美濃人關於「芋」有三種說法:(一)地面以下的,即俗稱的芋頭叫「芋仔」;(二)地面以上,連梗帶葉稱為「芋荷」;(三)還有一種說法,同時包含了地面上下的部分,叫做「芋筍」,但芋筍說的卻是小株的,由母株衍生而來的子株,以有別於前面二種對於正常株不同部位的稱呼。美濃人又說,「正月芋,二月薑」,意思是,一月種下芋頭,到七月半的時候就可以採收製作芋粄祭祖。客家人的三節除了春節和端午節外,另一個是七月半,而非中秋節,說的是三個要祭祖的日子。

靜英在舊曆過年前,就在屋後的一小畦田地上,種了一排芋頭,一株挨著一株。施了一點肥,等到三、四月,雨季來臨時,每一株母株周圍都衍生了許多短細的小芋株,如同雨後春筍,也就是美濃人所說的「芋筍」。這些如同春筍般的小芋株,在接下來的幾個月,會進入美濃人的飲食生活中。

971123-taro1-360.jpg
長在芋頭旁的芋筍

芋筍是一道在雨季時,經常在飯桌上出現的一道菜餚。一方面拜雨季時蔬菜少產之賜,另方面則是,芋頭在雨季時,發芽衍生得特別厲害。種在自家後院,想吃的時候,連著芋頭挖出來,削去小芋葉,清洗過後斜切下鍋,大火快炒後燜煮,加上些許豆瓣醬,美濃的作法會再加上一點白醋,上桌後就是一道下飯菜。問過福佬朋友,他們也吃芋筍,尤其是老一輩,但是料理時卻不加醋。在蔬菜供應較匱乏的季節,有時後,這是飯桌上唯一的一道蔬菜;那樣平常,卻也那樣令人回味。「芋筍」是一種道地的雨季替代蔬菜,雨水不僅讓「芋筍」勃發,而且讓「芋筍」清脆;缺乏雨水時長出的「芋筍」,反而由於稍韌而不利咀嚼,口感較差。

削小芋葉
銷小芋筍

洗好的芋筍
削好的芋筍

這是一道存在記憶深處的菜餚,自有記憶以來,「芋筍」沒有在任何一年雨季的飯桌上缺席過。小時候特別喜歡吃「芋筍」中,切成一片片燜煮後,浸在微酸的湯汁中的「小芋頭」。家裡最常見的芋頭料理,除了做成甜鹹兩類芋粄外,還有加上豆豉和七層塔(即「九層塔」)一起煮的芋頭排骨湯,小小的山芋一般是水煮抹鹽,但是沒有一種芋頭料理,如同芋筍,會和酸味形成一種巧妙的結合。於是只要煮好的「芋筍」一上桌,便理所當然地,伸出小手將盤子移到面前,大剌剌地將所有的芋頭片往碗裡夾。

煮好的芋筍
芋筍做成的風味菜餚

如今,在夏季時已經有老婦洗好了芋筍,疏落地挑到大路邊來販售,一把二、三十元,半野菜也許將來會成為一種大規模種植的蔬菜,不過,家常菜的本色是不會改變的。不知從何時開始,那獨特的美濃式芋筍煮法所具有的酸味,竟然成了我對美濃雨季的記憶之一。

(作者為高雄縣旗美社大主任)

農村社區,在地老化議題在恆春

恆春人,大多沒有強烈感受到,在地與農村議題有什麼很大的關聯。想了很久,最近有比較接近的答案,在這比「台南」還要「南」的地方,其實也比「農村」還要「農村」…

恆春人,大多沒有強烈感受到,在地與農村議題有什麼很大的關聯。想了很久,最近有比較接近的答案,在這比「台南」還要「南」的地方,其實也比「農村」還要「農村」,以致於社會的議題、農村的議題、漁村的議題,在這邊都看到逼近臨界值的完全不同呈現。971123-10-4-1-360.jpg

咱們邀請南台灣社會研究在地老化的陳柏宗博士,就農村在地老化的議題與都市在地老化議題有什麼不同來與在地的鄉親分享與討論。也是期待,恆春半島,這個中央政府資源分配較少的所在,但是又是中央政府最想來督導考察的所在(奇怪,中央的官員,都麥愛去督導經費分配最多的台北城,一年到頭最愛督導恆春半島,到底是來督導,還是來七桃,實在撒攏沒。),在地老化的議題能有更深化的可能性與發展性。

陳柏宗老師首先就台灣人口結構高齡化的現象剖析人口老化的嚴重性,然後就台南地區的社區在老人社區照護的例子討論都市型高齡社區的特性。最後就農村型社區老人照護的策略提出來和與會的社區大學學員、講師及社區幹部討論。

10-4-2

中場休息的時候,謙稱不是國寶的滿州民謠促進會的理事長,剛從受邀請的歐洲地區回國,即興獻唱一曲滿州民謠,為今晚的知識饗宴,增加許多「快樂學分」。

10-4-3

最後的時陣,社團法人屏東縣瓊麻園城鄉文教發展協會的江理事長,也針對這個議題提出看法。大家就在這個對台灣來說不是很新的議題,但是對恆春半島這個比南方更南,比農村還農村的的所在來說,是待研討的議題,意猶未盡之下,完成這場城鄉交流的農村知識論壇。

10-4-4

陳博士從府城,台南市坐火車到高雄,班公車到恆春,從下午4點就出發,快到7點才到恆春。他想不到,平平在南台灣,卻比去台北城還要久。果然國境之南,親像台灣的「南極」像款,演講2小時,又再花同款的時間,甚至比來時還要久,因為已經晚上10點了,回到府城可能已經凌晨。

這樣的經驗,可能就是恆春半島之所以像異國之地,也發展出不同款的公民社會的原因。但是面對同款希望在地老大人,會駛在地方快樂地唱民謠,快樂地參與公民社會,快樂地在地老化,是花這麼多時間遠道而來的陳老師和屏南社大王主任的期盼和夢想所在。

那女孩的故事

1978年在世界的某個地方,出生了一位小女孩。小女孩就跟著外婆,還有拉著小阿姨的上衣尾巴,每天就像跟屁蟲一樣。小女孩和他的小阿姨只差了十二歲,因為跟著小阿姨在成長…

1978年在世界的某個地方,出生了一位小女孩。小女孩就跟著外婆,還有拉著小阿姨的上衣尾巴,每天就像跟屁蟲一樣。

小女孩和他的小阿姨只差了十二歲,因為跟著小阿姨在成長,小女孩比較早熟,從三歲就會幫忙顧自己的小妹妹。在小女孩的記憶裡還有一點點對小阿姨的印象,只記得小阿姨很幼稚。小女孩的每一張黑白照片裡面總是坐在外婆的大腿上,臉上沒甚麼表情。小女孩的外婆很早就守寡,如果去逛市場都不會忘記要帶小女孩一起。在國小四年級時,小阿姨要出嫁了,要嫁去很遠的地方,那時候小女孩覺得怎麼要嫁那麼遠呢?是因為外婆跟媽媽很會碎碎唸嗎?小阿姨在國外待了五年,回來時背上多了一個小女孩。

971122-0142-360.jpg

971121-0141-320.jpg

小女孩十七歲那年到了大都市去工作,一待就是五年,那年二十三歲,已經是個大女孩。後來透過朋友認識了異國男孩,他們閃電結婚,感覺莽莽撞撞、匆匆忙忙的就嫁過去。到了異國去生活,很多事情要從頭開始,也要慢慢去習慣那裡的生活習慣和語言文化等等…。

在那裏最痛苦就是很難和對方語言溝通,文字也看不懂,就連看電視都看不懂在演什麼,感覺一切都很糟糕。因為認識對方沒有很久就結婚,也不太了解對方,結婚後才慢慢了解對方的一些優缺點,過沒多久,也孕育了新生命,有了自己的寶寶,女孩把一切重心都放在寶寶身上,感覺生活不再和以前一樣糟糕。除了照顧寶寶還有做不完的家事。

一眨眼過了五年,寶寶慢慢的要去上課,女孩去補校學習異國語言。過了三年女孩從補校畢業,現在不管是看電視、買菜、逛街、旅遊等等,要和當地人溝通都不再是問題,只是每當聽到有關異鄉的歌曲,都還是會覺得酸酸的,不知道唱的人是否也有和她一樣的心情?每當到了過年看到別人要回娘家時,女孩會掉眼淚,好羨慕她們,不是沒有娘家可回,而是太遠。

因為有了自己的孩子,漸漸的開始變得忙碌,必需要出去賺錢,也因為學會了當地的語言,一切也變得方便許多,也就不再那麼想家。當你問她:「妳幸福嗎?」她就跟以前的農業時代的阿婆一樣回答…。偶爾和同鄉的聚一聚,目前過得都還不錯。

其實每個人的生活都要有一個目標,那就不會覺得活在世界上是很無趣的。換句話說;小女孩落地生根了,而且還很扎實。

(作者原籍印尼、姊妹會研究調查委員)

咱在恆春半島討論社區健康營造

恆春位在國境之南,醫療資源相對匱乏,恆春署立醫院差一點被整併到北屏東,還好在熱心地方人士奔走之下,後來得以成立署立旅遊醫院,也才有幸能有吳院長這樣對社區用心…

在2008年10月27日暗時7點到9點在恆春半島的農會2樓研習會議室,屏南社區大學邀請恆春醫院的吳博士彬安院長對社區講師學員社區幹部進行一場農村社區健康營造的論壇講座。971120-health-360.jpg

10-3-3

吳院長來恆春約2年多,之前吳院長在旗山醫院,推動社區健康營造,包括每一科的醫生都要接受社區醫學的訓練。吳院長在旗山的經驗,讓每一位來參加的講師、學員、社區幹部感到十分的動容。尤其是他提到一月之間改變一念之間的社區醫學訓練成果:

在旗山醫院的安排下,使我有了不同的深刻體會~完全的醫療不能僅專注於學術理論,同時還要能兼顧實際層面,和民眾的需求相結合,才能真正圓滿。(高醫內科R1林醫師)

這樣的經驗不但讓我對醫學訓練中所需學習的目標有所改觀,也讓我對全人醫療的精神有更進一步的瞭解,…讓我從更基本的角度去看這個醫療世界。 (奇美外科R1蘇醫師)

在這裡我不得不放棄之前在醫學中心歧視地區照護地位的想法,反而很尊敬這些第一線的醫療鬥士。 (高醫小兒科R1謝醫師)

看到高學歷的少年醫生,透過社區醫學訓練的洗禮,改變他(她)們對庄下所在做醫生的看法,感受到當初吳院長的用心,在這些少年醫生身上,有很大影響,實在真感動,很期待恆春也能有這樣的少年醫生來做鄉村社區健康的營造。

吳院長吳醫師也就這2年來他在恆春所做的社區健康的議題,提出他的觀察。包括檳榔、乳癌、高血脂、脂肪肝…等統計上恆春較其他地方值得注意的問題。吳院長也以醫師的專業提供與會者醫療保健上的指導。

10-3-4

雖然吳院長提到屏南社大王敏州主任給他一個很難講的題目,但是吳院長將伊寶貴的經驗分享在恆春,讓社區有社區健康營造的基本概念,而且也得到很多與切身相關的醫學常識。這樣的經驗,實在很重要。公民素養的課程是社區大學成立,很重要的一部分,在偏遠的鄉下,社區的居民也很期待。然而受限於政府端的預算編列方式,並不是以弱勢為第一考量。

恆春位在國境之南,醫療資源相對匱乏,恆春署立醫院差一點被整併到北屏東,還好在熱心地方人士奔走之下,後來得以成立署立旅遊醫院,也才有幸能有吳院長這樣對社區用心的醫師來為恆春服務。希望未來恆春的農村社區健康營造,也能在公部門、私部門與非營利組織的共同努力下,推展出屬於這個所在的社區健康營造。

工作假期–重建寶來窯

有人說上帝造的雙手,似乎就是為了讓我們能夠按照自己內心的渴望打造屬於自己的家園。跟著陶藝家李懷錦一起勞動,雖然是協助別人打造家園,卻也有股成就感油然而生…

緣起 今年7月中旬的卡玫基颱風重創高屏地區,其中甲仙六龜山區在短短不到兩天的時間降下近千毫米的雨量,承受大量雨水的山坡地在缺乏植被保護之下,混著大量土石崩落,諸多山區道路至今11月仍有多處必須仰賴便道通行。寶來位於六龜鄉連接桃源鄉的要衝,也是南橫公路進入山區的入口。

寶來山區的民眾在驚嚇倉皇中連夜撤出,其中一戶便是1994年從台北遷居寶來的陶藝家李懷錦、陳芳蘭夫婦。而這一次的土石流,帶來是毀滅性的結果,整個「寶來窯遊藝空間」工作室被老籐溪暴漲的溪水與土石連根拔起,不留片瓦的帶到荖濃溪中。

971119-dsc03108-360.jpg
陶藝家李懷錦

這次李懷錦已是第三次著手重建被土石流沖毀的家園,雖然李懷錦自嘲是台灣唯一被土石流追著跑的陶藝家,卻也是入選全台灣十大經典窯燒的陶藝工作者,默默在上千度的窯燒中,賦予土石寶石般的光澤。除了災難來時附近居民熱心照應協助讓李懷錦滿懷感激,李懷錦亦不願就此離開寶來,反而更堅決在更這塊土地扎根。

除了精神上的支持外,地方人士更提出實質協助並推廣窯燒工藝的構想,因而合作規劃出一個「寶來窯工作假期」計畫,預計每隔十天一次的工作假期計畫,協助李懷錦重建家園、重建寶來窯。11月的週日早晨,實踐大學觀光系師生與旗美社大伙伴在偉琦老師帶領下,來到寶來陶藝家李懷錦老師的家中進行首次工作假期實作。

DSC03097
實踐大學觀光系瑋琦老師(左)

在李懷錦稍作說明工作內容後,一行人沿著河邊小徑緩緩步行,通過土地公廟口來到河邊。一開始的工作是採集石頭用以鋪設地面,在搬運石塊之前,我們看到滿山遍野堆積的土石…李懷錦描述7月17卡玫基颱風當天驚險的過程,家裡到工作室步行不到五分鐘的時間,當土石流從老藤溪撲天蓋地順流而下時,李懷錦只能帶著太太跟女兒先行避難,至於工作室,等到風雨稍歇,工作室跟所有的作品與藏書全部付諸東流。

DSC03106
「土石就從那邊沖下來…」李老師一邊比畫,一邊說

災後的體悟,更堅定走向自然

李懷錦萬萬沒想到自己成日捏製陶土與泥土為伍,座落山林的工作室與燒窯卻接二連三在風災中遭土石覆沒。

第一次、第二次的災難,李懷錦曾經一度怨懟老天爺的不公,到了第三次,也就是今年七月的卡玫基颱風帶來的土石流又將燒窯與工作室沖毀,而且這次受災近乎全毀,幾乎沒有重建的可能。在下游找到一些碎片殘簡時,李懷錦突然有種頓悟,李懷錦體認到自己除了創造陶藝,除了每天與土火對話之外,對這個環境,還有責任未了。土石流是老天爺給的啟示。歷經三次土石流災難的洗禮,讓李懷錦體會到人必須跟土地、自然環境對話,這不是天災,是一個人禍…

「我相信,一次、兩次、三次、土石流找上我,我相信其中必定有他的意義所在。」一向講話溫柔的李懷錦語氣堅定的說。現在李懷錦構思新的寶來窯要如何重建,充滿希望的擘劃未來:「這裡未來要挖一條生態溝,讓人的住所裡也有小動物棲息的空間……門口這裡留著坑洞以後就是瓦斯窯的位置…」
窯燒、食飯與做人

午間稍作休息,李懷錦回答學生的提問時,隨手便拿起桌上的杯子開始講述鹽燒與柴燒的差異,描述陶藝品的時候,他誠懇親切的說明讓我這個即便未曾接觸對陶藝窯燒的門外漢,也能感受到杯子裡藏著李懷錦濃厚的情感。

李懷錦要我們試著辨別柴燒與鹽釉燒的差異,除了動腦筋想外,也要用眼睛「看到」顆粒、光澤與色彩的變化、更要我們試著用手指「觸摸」茶杯,身體的感受陶器蘊含的觸感。平庸如我彷彿感官已經麻痺,怎麼看都是霧裡看花。

這種感受力,其實是原本存在我們的身體感官裡,只是現代人慢慢忘了用身體去感覺事物。

李懷錦提到,日本不同流派風格陶藝大師的作品,都是在當地的風土人物與原料土壤中摸索出自身創作的形式風格。他在寶來經歷大自然劫難後,更深的體悟到這一道理。李懷錦的心得,讓我有幸一窺天人對話的可能,原來是在隱居山林中創作者每天必須身體力行的道理。這時,芳蘭姐提著桶子招呼大家用餐…

原來是廟會慶典經常用來招呼眾人的「飯湯」菜色,在勞動過後,粗茶淡飯格外有股踏實的美味。我想,食物本身的美味與否,跟食用者的身心狀態也有很大的關係。默默思考藝術家經歷劫難之後自省出對大自然謙卑、對萬物感恩惜福的態度,配著簡單的食物和同行伙伴自在熱絡交談,覺得很久沒有經驗這麼飽足、美味的一餐。

在大自然教室裡學習,呼吸

DSC03123
堅持不用農藥、不用肥料的演易山莊茶園

趁著食飽之後離開工還有一些時間,李懷錦帶著我們一行人開車上山參訪「演易山莊」。演易山莊是台灣最早開始使用自然農法栽植的茶園,至今仍堅持這一萬物共生的栽植原則。李懷錦帶領一行人走到茶園後方的森林步道,曾在國家公園實習的學生也如數家珍的一一解說這裡的植被。走進步道一小段,我們就驚豔地發現的明日葉、樹蛙、鬼面蜘蛛…聽說這裡還經常有野豬出沒…

我想,或許李懷錦之所以帶我們參訪演易山莊,正是要我們不僅僅體驗身體勞動,還能抽空在山上跟茶樹與野生動植物與一起呼吸真正的空氣,體驗自然環境與景物的寶貴。沿著山路滑溜而下,三台車有默契的都將車窗都搖下來,不時停在某處討論某個風景、植物。大自然裡處處是教室。

遠遠望著,有同伴驚呼,原來是天空有老鷹遨翔,伴我們下山。

DSC03637

回到工作現場,我們與李懷錦一同搬運、挖土、拿著十字鎬一鋤一鋤敲掉舊地基水泥,鋪上石頭,讓土地也能夠呼吸新鮮空氣。儘管是體力勞動,但對我們這些習慣辦公室與教室的人來說都是一種新的體驗。每個人默默的拭去汗水,彷彿農夫努力在所屬的那一小塊土地上耕耘。

協力打造寶來窯,也學習簡單與樸實的生活美學

有人說上帝造的雙手,似乎就是為了讓我們能夠按照自己內心的渴望打造屬於自己的家園。跟著陶藝家李懷錦一起勞動,雖然是協助別人打造家園,卻也有股成就感油然而生,一整天跟石頭相處下來,卻也能感染到簡單、節約、樸實的美學精神。

更強烈的念頭是,學會一些利用大自然、適應大自然的建築理念之後,也開始構想自己以後該如何一磚一瓦的打造一座屬於自己、也能融入大自然的家園。

DSC03149
一起用石頭和泥土做個「有機停車場」

「以後,一定還要再來看看這個自己參與過的新寶來窯。」同行的伙伴這麼說。

走向簡單的時候,人似乎會變得很容易滿足與喜悅,吃飯的時候就是吃飯,勞動的時候就是勞動,沒有的電子媒體的刺激、沒有網路資訊與焦慮,一種單純的平衡。

有機生活的另類實踐

對李懷錦而言,開拓公共關係、向他人尋求協助,似乎有種難以為情的隔閡,似是不能語,又或者是無奈風雨弄人,秀才落難才不得已拋頭露面。只有在講到陶藝、窯燒過程、作品,李懷錦難得露出有別先前靦腆的坦然神色。

李懷錦帶著三分拘謹的微笑表示,推動這個工作假期,某一方面也是想跟外界的人互動與交流,並非陶藝愛好者才能來,初衷仍是想要把自己這些年在寶來生活的心得與一些陌生的朋友分享,讓一些想要離開城市,體驗生活其實無限可能的人,也能有一個感受大自然、與萬物共存的經驗。

介紹門口的兩座自力設計的家庭污水淨化池時,他說:「我們來到這裡居住,一方面對這裡的環境也有責任,所以我們是希望盡量不要增加環境的負擔。」。李懷錦提到過去蓋舊的寶來窯的經驗,夫婦倆就構想窯的建築物外觀一定要融入當地環境,「採集當地原料,順著地形構築,能自己做的部分就盡量自己做。這種工法做出來的質感與屬於自己想要的家園,不是一般發包給別人能夠作得出來的…」。現在,為了重建新寶來窯,李懷錦、陳芳蘭夫婦仍是從老籐溪搬運石塊,土石流遺留下來的土石成為就地取材的來源,一天一天慢慢做,完成自己的「家」彷彿是一輩子的工作,隨時迎接新的想法融入。

在市區裡的房子,無不競相標榜著格局方正、生活機能、交通便捷,捷運站步行X分鐘…。然後都市人帶著在市區無法實現的欲望到鄉下買地蓋起各式誇飾鋪張的「城堡」、「莊園」。然而在李懷錦眼中,房子重要的是如何能符合自己的需求,且能融入當地的環境條件。和諧才不至於迷失自我。

我不禁想,土石流毀了寶來窯,但現在為了重建新的寶來窯,又在老籐溪堆積如山的土石中尋找建材,這或許暗示著某一種自然界循環、生生不息的道理。

而我們,就像是來幫忙「交工」的朋友,在寶來窯,人跟人的關係也變得很有機。

或許李懷錦老師想說的更多,但都在作品裡面。我們坐在寶來著名的愛玉店裡,牆壁上掛著他的創作:一隻活靈活現的陶魚。他的作品裡面經常表現一種期待,希望人類有一天能學會與萬物和平共存,因為保護自然環境,其實也是保存人類生存的未來。

這一點,在我來到高雄居住第三週,仍為普遍設立的「水」販賣機現象所不解與不平,而深有所感。

構思寶來窯工作假期之旅,也是希望能夠在簡單的工作勞動中,重新建立一個有機生活的概念,無形經歷一種神聖儀式才有的洗滌心靈的刺激,希望有更多人願意走出城市,走出日復一日的慣習,走出自我設限。

DSC03150
參與第一次工作假期的實踐師生、旗美社大夥伴

待在城市裡,感覺這世界不差你一個。有些地方,有些遠,但值得來一趟,即使一天也好,也足夠你我載著回憶與感動重新出發。Working Holiday不必到澳洲、紐西蘭,也不必在乎年紀有沒有符合打工簽證,在寶來窯工作假期,不分年齡、職業,每個人都是謙卑的勞動學習者。

希望有一天,寶來窯工作假期的故事,也有你。

活動訊息:

寶來窯目前仍持續重建中,歡迎有興趣的人一起加入工作假期!

一、梯次:11/22(六)、11/29(六)

12/11(四)、12/20(六)、12/27落成(六)

二、時間:上午8點~下午5點

三、地點:寶來窯遊藝空間

三、費用:免費

四、招募人數:每梯次10人

五、工作內容:地基施作、搭窯棚、瓦斯窯設置、倉庫及陳列空間

整理等

六、活動安排:

08:00~08:30 集合,說明本次工作內容及注意事項

08:30~10:00 重建寶來窯勞動工作I

10:00~11:30 與藝術家座談──陶藝知性交流

11:30~12:30 流汗後的午餐最美味

12:30~14:00 午休或至寶來,聆聽在地人的人文自然導覽

14:00~17:00 重建寶來窯勞動工作II

17:00 就地解散。(解散後可自行選擇到寶來晚餐,或住寶來泡

溫泉消解疲勞,享受勞動後的香甜睡眠。)

※參加三梯次(含)以上者,寶來窯回饋12/27日陶藝創作體驗,

共享勞動成果

七、注意事項:

l 寶來窯提供:工作手套(若不習慣別人用過的,請自備)、水杯

(藝術家的茶杯很小,不習慣的請自備)、開水飲

料、午餐、護理用品

l 自備品:工作服(勿著短褲)、布鞋或工作鞋(勿著涼鞋)、遮陽

帽、工作手套、毛巾、水杯

八、報名方式:電話連絡李懷錦老師0919-871-707

(本文作者於旗美社大實習中)

【夥房‧心空間】彼得機器人和單車漫遊1122,23

第一次遇見榮彬是在燕林書店,那已是好多年前的事,當時就知道他在做機器人,還成立了一個工作室,雖然非常好奇,但是一直都沒機會看見他親手做的機器人…

(1) 彼得機器人實驗室最新機器人分享會

clip_image001

第一次遇見榮彬是在燕林書店,那已是好多年前的事,當時就知道他在做機器人,還成立了一個工作室,雖然非常好奇,但是一直都沒機會看見他親手做的機器人,直到前陣子在抗爭崎頂海水浴場設置殯儀館的場合中遇見他,他主動提出到夥房來展示機器人的想法,真是太棒了,其實不止小朋友,很多大人的兒時夢想就是擁有自己的機器人,所以,無論是大人或小孩,都歡迎來夥房玩機器人!

時 間:2008年11月22日上午10:00~11:00

地 點:夥房‧心空間

(苗栗縣頭份鎮山下里後湖15-1號,建國路與信東路交叉口東森房屋旁小路進來)

分享人:廖榮彬

費 用:免費

聯 絡 人:光爸037-595998, 0981127531 laivuk@gmail.com

(2) 單車野遊山下排

clip_image003

頭份近幾年發展快速,農村的景色已經愈來愈難看見,所幸山下里這一帶還保留了不少夥房、農田、水圳和伯公,也成為本地居民騎單車和散步的好地方,其實山下這條農路,可以一直通到新竹峨眉,沿路有美麗的埤塘和稜線風光,不過這個月我們先試騎前半段,從黎屋夥房騎到石觀音,下個月再延伸至水流東,邀請大家週日與我們同遊山下排!
時 間:2008年11月23日上午9:00~12:00

集合地點:夥房‧心空間

預定路線:黎屋夥房—龍鳳溝河堤—溜滑梯—文化街—何屋夥房—山下里活動中心- -鄭屋夥房—陳屋夥房—南海休息站–石觀音

費 用:免費

注意事項:請自備腳踏車及茶水,也歡迎小小朋友和我們一起慢遊山下!

聯 絡 人:光爸037-595998, 0981127531 laivuk@gmail.com

【紀錄片】城市農民曆紀錄片1122

關渡平原-台北市最大的農業區,上百公頃的農地,來自屏東的阿郎夫婦,其耕地就佔了三分之一,只是廣大的農地加上與城市距離,未給阿郎帶來絲亳的利益…

◎城市農民曆紀錄片◎

透過兩部紀錄農民心聲的影片,邀請導演與您一起感動分享關渡平原的故事!

時間:97/11/22(六)14:00-17:00

地點:豐年社區發展協會(中央北路2段237巷27號2樓)

議程:

時間 議程
14:00-14:10 致詞與介紹
14:10-15:10 播放紀錄片-城市農民曆
15:10-15:30 洪淳修導演分享拍片與農民心得
15:30-15:40 來賓致詞
15:40-15:50 茶敘
15:50-16:10 播放紀錄片-農民對生態政策的迷思
16:10-16:30 洪正鈞理事長分享拍片心得
16:30-17:00 綜合討論

主辦單位:北投社區大學、豐年社區發展協會

聯絡人:許蓓璉 02-2893-4760

片名:城市農民曆

導演:洪淳修

簡介:關渡平原-台北市最大的農業區,上百公頃的農地,來自屏東的阿郎夫婦,其耕地就佔了三分之一,只是廣大的農地加上與城市距離,並未給阿郎帶來絲亳的利益,反倒讓開發所帶來的災難,在第一時間降臨這裡,財團購地、廢土傾倒、焚化爐落塵、休閒與農業的衝突…阿郎除了要應付天災地變,還要面對這些農民曆上沒寫的事,並眼睜睜看著自己的耕地,慢慢地被這個城市給吞蝕。

片名:農民對生態政策的迷思

導演:洪正鈞

簡介:有一天,巡守隊員阿財告訴我,本來他準備將田裡稻穀收割後賣的錢給唸大學的女兒註冊,然而稻子全被鳥兒吃光了,他不知要怎麼辦?

政府在美麗的關渡平原上設立了水鳥保護區,給人們多了一處休閒賞鳥的地方,讓過境的候鳥有個舒適歇腳的休息站,留鳥有個安心繁衍下一代的安全場所,然而配套的措施似乎尚嫌不足,如能對周遭受鳥害的農田提供補償或規劃作物種植種類,也許是可行的方法。其實生態是宇宙間最美麗的演員,農民為增加收成而噴灑農藥,無辜的鳥兒往往成為受害的一群,其實牠們仍是爸媽的孩子、也是孩子慈愛的父母。

小地方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