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看的海洋產業 遠看的海洋希望

乘著61號公路駛進台西鄉,印入眼簾的是,一塊塊的魚塭,魚池中央的電動葉片不斷的拍打著池水,讓人念念不忘的是,落日夕陽餘暉,似金黃色金箔灑在水面上。台西顧名思義就是台灣最西邊的鄉鎮,居住著兩萬多人….

乘著61號公路駛進台西鄉,印入眼簾的是,一塊塊的魚塭,魚池中央的電動葉片不斷的拍打著池水,讓人念念不忘的是,落日夕陽餘暉,似金黃色金箔灑在水面上。台西顧名思義就是台灣最西邊的鄉鎮,居住著兩萬多人的人口,鄰近台灣海峽的海岸線,台西人比別人擁有更多寬闊的海洋,依靠著海洋的環境與資源生活著,有人說:「我們是海口人或是討海人」,周邊因應海洋而起的產業維繫著他們的生存之計,台西呈現著台灣漁村的小村落的意象,來到當地可以感受到炙熱的陽光、鹹鹹的海水味,路上還可以看見黝黑的膚色、濃厚的海口音、穿著夾腳的藍白拖鞋的男性;女性總是包覆著緊密頭巾,穿著簡便的工作服帶著袖套;住家前倒掛著兩隻捕魚用的雨鞋,堆著一座一座小山似的白色蚵殼,以及養殖所使用的工具。

聞著鹹鹹的海味同時,似乎夾雜著另一股工業排放的廢氣,六輕工業大舉進入雲林地區,從台西向西邊望去,可以看見一段很長的海岸線矗立著一根根的煙囪,隨著工業的進駐加上台灣西邊的海岸線自然環境的驟變,讓許多可以生存自然環境的根基,都在消逝當中,當我們的視線放在台北、高雄的同時,誰看見台灣最西部的人民之聲呢?

clip_image001

▲令人念念不忘的台西金黃色的夕陽餘暉。

環境運動到藝術造人

看著頭頂上的藍天、白雲,很難想像台西的天空,不知道是自然形成的還是工業區的烏煙所籠罩的,環境議題是台西人憂心的問題,關切於他們的生存與生活。而此次壁畫召集人秀雲,帶著從舊金山Precita Eyes Mural Arts Center修習之壁畫的組織與經驗,回饋到台灣農業縣雲林的鄉鎮與社區,可透過社區壁畫讓邊陲的地區,可以藉由壁畫為當地文化發聲;雲林縣政府縣長室陳振淦秘書回憶著秀雲的理念,「如果雲林任何一個地方需要我,將義不容辭協助」,感動了一群想要為台西地區帶來希望的伙伴們,從雲嘉發散的想法化為行動,就在2007年2月天,在雲林縣政府縣長室陳振淦秘書、教育部、青輔會等部會的協助下展開參與式壁畫創作,串聯蚵貝藝術家蔡英傑、台西當地社團「雲林縣淺海養殖協會」一起來創作屬於台西「在地的壁畫」。

小地方的人民在爭取環境生存權時,面對著以經濟發展為前提的政府與大資本家,民眾把期待轉交給以大發展的事業與工業,其過程他們才驚覺我們的自然環境已經不如從前了。尋找壁畫鑲嵌的材料與題材時,有一部份的工作,主要由當地的社團「雲林縣淺海養殖協會」理事長林進郎、副理事長丁宗銘以及其他協會的伙伴,在台西地區協助蒐集大量的蚵、貝、螺以及其他玻璃瓶類的素材,讓壁畫的材料可以如此地多量且在地性;帶著台西國中的學生認識當地與淺海養殖產業的人文歷史,由當地的長輩的引領環顧家鄉的產業風情,一起發想以及討論壁畫的題材。

另外,當地的婦女熱心地提供素材之資訊,相互討論在地的蚵貝類的種類,才發現原本豐富多樣的蚵貝都在環境的污染下,瞬間消失。環境指標在不用人工科學測量數據,卻在找尋蚵貝的過程中,一一浮現目前的生態環境,帶著台西國中二年級的學生參與壁畫的過程,更是進一步讓他們體認他們所生活在地環境的狀況,一位學生參與後提出對生態環境的看法:「阿媽說以前只要努力工作就有飯吃,現在環境改變以後就不行了」環境影響著生活,端看我們能否持續關注環境運動,除了社區居民的連結,更需要進入學生的生活與教育中,我們的孩子才能對土地與海洋有更多的關心與愛意。

啟動學生眼中的台西

繞過、看過台西街道巷弄,找尋一面適合公共壁畫的牆面,最後選定位於台西國中的教室外邊的牆面,其具有台西重要交通節點以及公共空間之地點,特別為教育重地的校園空間,從教育出發啟發學生對於公共藝術的美學與環境運動的人文關懷。

如今沒有美術老師的台西國中,二年二班參與的學生都感到新奇、有著高度興趣參與社區壁畫的活動,壁畫並未侷限於會繪圖的人,不會繪畫的伙伴也可以一起參與。試著從一面壁畫開始引領學生找尋壁畫題材與材料,結合當地的淺海養殖協會伙伴以及當地的居民的協助,讓學生親身體驗當地的人文及產業。並且透過劇場遊戲、分組討論與發想、接力說故事…等活動,勾勒出學生眼中的台西印象。

台西猶如其他偏遠地區的鄉鎮,青壯年的人口不斷的往外遷移,使的農漁村只剩下老人與小孩,此區出現的學習斷層有一部份來自隔代教養的部分,青壯年人口到其他城市尋求更好的工作機會,為的是可以讓長輩與孩子可以過更好的生活,台西國中曾在二十年前曾設立美術班,美術教育曾在當地盛行一時,如今社會環境的轉變,人口外移後,沿海小鎮沒落,連教育資源都變的貧瘠,當教育資源貧乏時,藝術人文的課程與學習變的稀少且珍貴,藉由此次的社區壁畫由公共性的環境議題擴展成藝術教育培力,同學們可以更瞭解同儕間的想法,激發青青學子的創意與想像。

參與之學生表示:「我們班變的越來越有默契了」。社區壁畫的學習參與、合作與發想,才能進一步引發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住在對面國中一年級的女學生說:「這很好玩,我在家沒事,都會來這裡看看。」社區壁畫成為大家可以共同關心的話題與方式,對街住家的民眾也熱情招待看壁畫的朋友,拿出家裡的小板凳、提供清涼的飲料給來工作以及欣賞壁畫的朋友,彷彿就是壁畫的主人家,對街的居民成為壁畫的最佳代言人,向大家介紹最美的台西壁畫,開啟居民的美學感官;他們滿足的告訴藝術家說:「這是咱台西ㄟ寶」,讓藝術家當場感動不已。

就地取材 凸顯當地生態特色 蚵貝鑲嵌壁畫

名為「希望之海」的大型蚵貝壁畫,長為十公尺、寬為八公尺的巨幅壁畫,刻畫著在大型工業煙囪下討海人的意象,可以看見台西風情與產業的印象,以及看不見面容的女性背影、具有強烈性格的男性側臉。蔡英傑藝術家表示,壁畫的特色在主題意涵、色彩、圖案強調對稱與協調,線條簡單俐落不宜太過複雜,此壁畫較為困難的部分是線條的設計鑲嵌,最為特別是蚵貝鑲嵌的技巧極為困難,不同於平面的壁畫,因為蚵貝的材質可以呈現立體的紋路與明暗度,所以得細膩的投注在每一次鑲嵌的蚵貝,細心的掌握塗料與鑲嵌,就像是我們要用心對待環境的每個環節。在鑲嵌時,需要調製不同比例的水泥黏著劑;用至不同的蚵貝種類時,需斟酌水泥的用量,才能讓蚵貝呈現最好的角度與弧度。

藝術家運用大量的當地材料且就地取材,這次選用超過20種以上當地的貝、螺、蚵殼等素材,以及10種非貝類的原料(如:保力達瓶與生啤酒瓶的玻璃片,以及木碳等。),由於鑲嵌貝、螺、蚵的角度、顏色、方向,都會影響壁畫所呈現整體的色彩以及折射的光線,經過風吹日曬後,老天爺會把最美麗的蚵貝顏色展現在壁畫上,可以細細觀察每天陽光照射之光線與方向,壁畫會出現不同風情的色彩,也是壁畫讓人處處驚喜的地方喔!

社區壁畫作為一種公共藝術與社會運動,讓偏遠、弱勢地區的人民擁有可以發聲、表達的公共空間,「進入弱勢地區,讓從未接觸藝術的民眾,可以透過藝術發聲」,這也是社區壁畫最重要的能動力。無論在帶領學生創作的過程、當地社團協會的伙伴提供當地大量的蚵貝材料、一直到開始壁畫鑲嵌動工、來自各地關心壁畫的朋友們以及當地社區民眾的認同與支持,都是啟動壁畫行動之後,得到的回饋。

參與壁畫行動,就像是一部紀錄片,將大家參與的過程紀錄在這一面壁畫中,社區壁畫彷彿海水擾動了台西小鎮,用許多生命的熱情來支持生命中有意義的行動,第一幅「偏遠地區藝術不斷電–參與式蚵貝壁畫」的大型社區壁畫從雲林台西啟程,隨著水的流動將開始流進其他鄉鎮,透過社區壁畫看見在地的環境與文化,讓在地人說社區的故事,從當地的孩子與居民的眼睛看見台西,而台西的希望寄託在土地與海洋,讓更多人看見我們不要污染的環境,透過藝術來發聲,回到生活與教育來培育我們的孩子與環境,實現台西的希望。

clip_image002

▲透過創作的大型參與式壁畫,將在地人的希望鑲嵌在生活的土地與海洋。

(本文作者現於雲科大文資所)

感謝豬,讓我能完成大學學業

小犬屬豬,長得稍微肥胖,因此,家人、同學都會拿他開玩笑,他非常不喜歡人家叫他肥肥啊!什麼豬啊!的綽號,有一次還為了同學宣傳他不雅之綽號,差點和同學打起架來,我覺得有很多人可能到現在都沒真正看過豬….

dolphin_250.jpg小犬屬豬,長得稍微肥胖,因此,家人、同學都會拿他開玩笑,他非常不喜歡人家叫他肥肥啊!什麼豬啊!的綽號,有一次還為了同學宣傳他不雅之綽號,差點和同學打起架來,我覺得有很多人可能到現在都沒真正看過豬,更不可能長期和豬一起生活,只憑印象以訛傳訛,把豬的形象都破壞殆盡,變成好吃懶做,不注重衛生的動物,所以我想要為豬討一點公道。

小時候父親母親都要出外去打雜工,放學回家寫完功課後,第一件事就是說去餵豬,我們家最多時養到20幾頭豬,印象最深刻的是一頭黑毛母豬,母親總是給牠最大的空間最好的位置,給他吃最好的,因為它是種豬,他生出的小豬,都可以賣到非常好的價錢,在艱困的年代,對於家中經濟有很大的幫助,以前不知道為什麼總是在寒暑假期結束前,最常聽到豬被綑綁後發出的哀嚎聲,現在才知道,這些豬其實是幫助我們家兄弟姊妹完成學業的大功臣。

說到那頭黑毛母豬,母親至今還念念不忘,那時候豬價狂跌,飼料又漲價,那一頭母豬在鄰居豬舍中一直無法順利懷孕生產,鄰居不堪負荷,就送給我們家養,當初我們住的地方小,根本沒有地方可以容納那頭母豬,於是父親就在我們小朋友睡覺房間的後面搭蓋簡易豬舍,從床鋪窗戶就可以看到豬,就這樣我們和豬一起生活了好幾年,說也奇怪,在鄰居豬舍中懷孕每次都流產的母豬,竟在我們簡陋豬舍中一直懷孕,一直生,而且每次都正好趕上豬仔價格大漲時生出一大堆豬仔,當時就靠賣豬仔改善了家中經濟,也購買了一塊耕地,從被鄰居譏笑父親賺錢都不夠買鹽巴的赤貧家庭,升格為有產階級,因此,為感念那一頭母豬對我們的幫助,父母親一直養她到終老,死前也不忍心依照慣例殺牠,並且找一塊地將牠安葬。

譏笑我父親賺錢不夠買鹽巴的鄰居看到我們靠豬翻身,於是大興土木在我們豬舍旁邊蓋起豪華豬舍,開始大規模的養起豬隻,不過不知是否他自侍甚高或者是沒能抓住景氣循環,總是買到價格較高的豬仔,養到成豬可以賣時,豬價又大跌,不堪虧損,只好把成豬賤價出售,豬仔棄養;母親不忍心小豬仔可能會因此斷送生命,就去河邊將他們捕捉回來養,誰知這些被棄養之豬仔長大後豬價又飛漲,全部都賣了非常好的價錢,不知是天佑吾家或者是父母親真能掌握景氣循環,不管怎樣,我們全家都很感謝豬,不但讓我們兄弟姊妹完成相關的學業,也讓我們家有機會從社會底層翻身,在我長期觀察的心得中,豬其實是有靈性、愛乾淨,好動,而且是人類的好朋友。

原鄉孩子的故事6—我們能做些甚麼?

原鄉孩子的故事還很多,這些,對社區外的人來說只是一個個好看的故事,但對社區裡的居民來說卻是每天要面對的左鄰右舍、甚至自家裡不為外人道的醜,對這些故事裡的小主角而言,它確是難抹難滅的—痛。

原鄉孩子的故事還很多,這些,對社區外的人來說只是一個個好看的故事,但對社區裡的居民來說卻是每天要面對的左鄰右舍、甚至自家裡不為外人道的醜,對這些故事裡的小主角而言,它確是難抹難滅的—痛。在暴力環境裡生活的小孩,父母不在身邊的小孩,一天只吃一餐的小孩,甚至家裡常沒電、沒瓦斯的孩子…‧
這些孩子,在國小,除了比較調皮、不寫作業、功課落後、不合群之外,沒有其他的問題。

上了國中,會很明顯的逐漸變化,可能慢慢的不回家、可能慢慢的會抽煙、會喝酒、和人衝突、留連網咖…‧直至成群結黨、偷竊、逃學、逃家、成為問題學生、問題青少年‧部落問題就從這裡開始‧社會問題也就從這裡開始。

讓我們試著易地而處的感受一下這些孩子的生活:

當同學正在被溫暖的家呵護、擁抱的時候,他們可能也正面對著空無一人、正酒醉中或因生活不如意而暴怒的父母‧或無能為力的老祖父母…

當英文老師上著高深的英文文法時,他的ABC可能還沒全懂。

當數學老師上著方程式、幾何圖形時,他的程度可能只在九九乘法‧

ㄅㄆㄇ都還沒全搞清楚,卻要學習論語、古文…

所有的人都說不能逃學,但好像沒有人能了解,在學校,鴨子聽雷,不被了解、沒有救贖機會的懲罰…這些,真是度日如年…

就像所有的人都說要孝順,但好像沒有人能了解,在家裡,最常面對的是酒味加暴怒,怒罵和追打…。

就像所有的人都因此覺得他是壞孩子,但從不有人伸出援手,想想可以做些甚麼,即使伸了手幫忙了,好像都會無疾而終,聽說—沒經費了,聽說—這只是暫時性的,聽說—選舉價值期間結束了,聽說…..。

部落有心的家長將孩子往外送,無心的家長則依然故我。

公部門的資源永遠騷不到癢處,違反規定,一切免談,而這些規定似乎常常與部落的真實需要有段距離……。

學校的思考模式也一直是績效與趕進度,沒有回頭補充基本基礎的空間。

一個人的能力又有限,每每看見一個好好的孩子逐漸變壞而無能為力,除了搥胸頓足,我們似乎甚麼都做不了..。

難道,部落就必須永遠悲情?永遠待憐憫?永遠不能有自己的力量去解決自己的未來?

我是不同意的,既使付出我所有、即使付出我僅有,我都會說:『我決不同意。』

一段時間後,我發現,這些故事的原由都是可能被舒緩、甚至被解決的。

我們的感受是:這些孩子,缺的只是關懷與適時的指引,具體的說,就是陪伴。

家裡的不如意與恐懼,有人聽,有人了解,甚至幫忙。

學校的困難,有人聽,有人了解,有人願意陪著從新學起。

也許只是一碗熱騰騰的麵,可能只要好好洗個熱水澡,都可以讓這些孩子感覺被關懷,都可能提供這些孩子一個機會

所以:
我們想盡辦法想提供一個地方,讓這些孩子有個『家』‧
受傷的時候,有人療傷止痛‧
肚子餓沒人理的時候,有個地方可以吃一碗熱騰騰的麵‧
想讀書了,有人願意陪著從新學起,沒人笑你國中生還在學國小的課程‧
無聊透了,有地方也有人願意陪著聊聊,還有電腦…

這個地方,我們成立了,孩子叫他—建和書屋。

clip_image002

clip_image004

吾愛吾村──金門水頭傳統聚落

2005年的年初,我來到最喜愛的島嶼——金門。過去七年來,喜歡自然生態的我,幾乎每年都會到這裏住一陣子。這一年來到金門,原定十八天的行程,卻因為幸運標得了一棟二落大厝,四個房間,從此順理成章定居金門。

2005年的年初,我來到最喜愛的島嶼——金門。過去七年來,喜歡自然生態的我,幾乎每年都會到這裏住一陣子。這一年來到金門,原定十八天的行程,卻因為剛好遇上金門國家公園古厝民宿招標,招標的門檻不高,投標者先選擇自己理想的標的(民宿),附上企劃書參與投標,從這些投標者選出前三名,這三名分別進行簡報,由評審委員提問並評分,最後選出第一名,可優先簽訂經營權。我很幸運標得了一棟二落大厝,四個房間,從此順理成章定居金門。

水頭聚落,位於金門島嶼的西南隅,地理接近廈門,從以前就是一個對外的港口。七百多年歷史的水頭,是金門國家公園園區內七個傳統聚落之一,從清末五口通商開始到民國三十年代之間,住民曾掀起南洋移民的風潮,僑民在外經商致富後,便透過僑匯,在家鄉興建了一座又一座的閩南大厝和洋樓(番仔樓)。

照二

照一

我經營的民宿地址位於前水頭八十五號,金門國家公園以地址來為民宿命名,因此官方名稱為「水頭八十五號民宿」,我個人則為它取了「水頭邀月」的名稱,「水頭」是地名,讓人清楚得知它的地理位置;「邀月」為想像詩仙李白在水邊邀月同飲的雅興。該古厝交由金門國家公園整修,於90年度發包,工程於91年11月4日完工,花費金額為9,499,436.5元,也就是將近一千萬元。

目前水頭共有十一棟古厝民宿,其中五棟由社區媽媽聯合經營,主要工作有房務整理、訂房、機場接送以及張羅早餐等。其餘六棟由個人經營,部份民宿(包括水頭八十五、八十六、四十、四十二號民宿)的房務整理工作,委託給聚落的婦女,提供一些就業機會。另外,回饋社區方面,水頭八十五號民宿提供兩萬元作為社區發展協會基金。

除了數量眾多的傳統建築、洋樓,水頭擁有金水國小展示館以及僑鄉文化館等展示館,吸引許多觀光客前來參觀。面對觀光客湧入可能產生的喧鬧、導遊慣用擴音器解說產生的噪音,溫和的水頭居民,目前並沒有異議。其實,這是個潛在的問題,也是遊客必須被教育與自制的重點。

水頭就像一個大型的在地博物館,許多在地居民依然過著撿柴、燒灶、汲井水、種菜…..等傳統生活,不因為成為觀光地區而改變他們的生活。我曾到過麗江旅遊,困惑於那蓬勃的外來商業模式,令古城原味盡失,難怪把麗江推向國際的宣科痛心地說:「麗江已死」。

我從一個外來客,到成為一個在地的水頭居民,見到目前的水頭聚落還保有許多傳統,真值得慶幸!記得三年前,準備開始經營民宿前,我來到這個傳統聚落,沒有一個認識的人。村裏的長者,坐在門口聊天,當我詢問她們是否有房子出租時,他們擔心被騙而懷有戒心;如今我們都成為熟識的街坊鄰居,拔蔥、送菜、借雞蛋……,過年過節送來一些佳餚,令我們感到傳統聚落的溫暖!

【環境】捐1%給地球–來自Patagonia的禮物

員工可以隨時翹班去衝浪!Patagonia,地球上最酷的公司,辦公室就在海邊,浪頭來了,就去衝浪吧!自從1972年成立以來,Patagonia便以生產最高品質的攀岩、滑雪、衝浪、慢跑等非機械動力的戶外用品為職志.

主辦:綠色陣線葡萄藤書屋時間:3/19(三)19:00,地點:臺北市信義路三段147巷36弄22號

主講:廉景婷小姐 (Ting)

員工可以隨時翹班去衝浪!Patagonia,地球上最酷的公司,辦公室就在海邊,浪頭來了,就去衝浪吧!自從1972年成立以來,Patagonia便以生產最高品質的攀岩、滑雪、衝浪、慢跑等非機械動力的戶外用品為職志。年營業額2億6000萬美金,是全美最大戶外用品公司。老闆伊方.修納(Yvon Chouinard)不愛做生意,喜歡去喜馬拉雅山測試產品。不計成本,堅持使用有機棉,才對得起地球。更怪的是,老闆自我課徵「地球使用稅」,成立「捐1%給地球」商業聯盟,把年營業額的1%捐給環保團體。至今已經捐出超過2500萬美金給超過1000個環保團體。

現在,您有機會親眼見證這個傳奇!來自Patagonia公司客服部門的廉景婷小姐 (Ting),回到家鄉台灣,在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進行為期2個月的「環境實習計畫」。這也是老闆Chouinard的怪點子:由公司出錢,讓員工去環保團體當2個月的志工。

想聽聽Patagonia還有什麼新鮮事?想知道Chouinard如何帶領公司善盡企業責任,卻又能維持獲利?想加入「捐1%給地球」商業聯盟成為捐款者/受贊助者?歡迎關心環境議題、企業社會責任與NGO發展的朋友們,一同前來激發更多的可能。

延伸閱讀:伊方.修納(Yvon Chouinard)著,《任性創業法則》(Let My People Go Surfing: The Education of a Reluctant Businessman)(野人文化出版)

搶救湳仔溝!

一條蜿蜒小河靜靜流過板橋數百年,是為板橋繫上大屯山與雪山山脈的美麗藍帶──湳仔溝,大台北盆地中僅存的一條水澤型天然露天河流,沒有人工堤防,這塊都市中的瑰寶,是板橋、浮洲人共同的童年回憶。

搶救湳仔溝!請按圖進入連署!
image
圖片若無法顯示請至:http://campaign.tw-npo.org/2008022405304800/index.php?serial=2008022405304800
一條蜿蜒小河靜靜流過板橋數百年
是為板橋繫上大屯山與雪山山脈的美麗藍帶
湳仔溝
大台北盆地中僅存的一條水澤型天然露天河流
芳草萋萋、水天一色,沒有人工堤防
這塊都市中的瑰寶
是板橋、浮洲人共同的童年回憶

98年台北縣政府提倡在「大河之縣」著重生態、健康的都市政策下
將完成湳仔溝水質淨化及景觀綠美化工程
板橋人無不引頸期盼著,
但事實的全貌卻是「特二號道路興建計畫板橋段」將同時沿湳仔溝上空蓋上高架橋
而板橋126個里里長沒有人知道此計畫
一旦完工,板橋人才會發現期待的美夢竟是惡夢一場!
試想,高架橋下大量水泥化的河道,魚蝦再也不來、植物長不出來,
何來生態、健康可言?

天然美景換來高溫、喧囂、落塵的高架橋,板橋未來的發展在哪裡?
水澤文明是板橋最大的城市特色,
在一條條河流都因道路的需求而成為排水溝的今日,湳仔溝的存在更顯珍貴。

在全球暖化、自然環境帶動經濟發展的世界趨勢下,高架橋早已是落後的建設,
為了不讓遺憾發生造成無法挽回的事實,我們希望您的連署支持!
請縣政府提出替代方案!

我們的訴求:
一、 縣政府立刻停止三月工程發包之決策
二、 召開多場地方說明會
三、 提出替代方案
搶救湳仔溝部落格http://www.wretch.cc/blog/nanzaigou
枋橋河流文化協會

在龍水,討論有機農業的經驗

位於龍鑾潭附近的龍水社區大約有十六戶,約有十甲地以有機的方式種稻米。對於來自美濃的農村型社區大學--旗美社區大學來說,這是一件不容易的代誌。因為筆者很早就想促成高屏地區的有機農業的對話。

位於龍鑾潭附近的龍水社區大約有十六戶,約有十甲地以有機的方式種稻米。對於來自美濃的農村型社區大學--旗美社區大學來說,這是一件不容易的代誌。因為筆者以前在旗美社區大學擔任課程委員會的召集人,又是農村與農業學程的核心講師,很早就想促成高屏地區的有機農業的對話。這次屏南社大有這個機會與恆春農會合作來辦理龍水社區的社區培力課程計畫,初步的想法是讓同樣為有機農業而努力的社區大學、農會、社區、村里可以聚會交流。一方面經驗分享,另外一方面則是共同思考如何讓有機農業的概念可以有更廣闊的面向,不只是時間上,甚至是空間上的。

意思是說,韓國人說:「身土不二。」,日本人也說,農業是國家的根本。但是在台灣,其實農業是一個沉默的行業,並不是有很多適當時候、或者場合、或者地點、或者所在,是得以發聲,總是侷限於某些偏鄉地區。所以有機農業的發展,其實不只是一種現代人對健康的需求,有更大的背後的意義是對故鄉、對土地的懷念的一種投射。如何將這個沉默的行業,透過經驗的分享與累積,產生地方知識,讓更多的人,尤其是熟悉於現代科技的都市人,從吃到健康的米到支持所在土地朝向有機的面向發展,成為一種文化,一直是放在心中的一個理想。

clip_image002

※ 恆春農會介紹此次有機農業社區學習的講師-張正揚先生

這個系列的課程,包括旗美社大張正揚副主任的「有機農業的旗美經驗」,黃森蘭先生的「農村解說技巧」與邱靜慧執行秘書的「地方知識與社區發展」及最後由旗美社區大學張副主任與邱執行秘書及屏南社區大學主任共同與龍水社區來討論有機社區的未來與挑戰種種的議題。

恆春農會其實很用心,思考到上課之後,如何讓社區更印象深刻。所以也安排美濃的參訪與實地考察,以加深學員的印象,強化學習的效果。

經過此次的有機農業的社區學習課程,不論是旗美社區大學或是龍水社區或是恆春農會及屏南社區大學都感受到彼此對有機農業的熱情與努力,這應該是大家都得到的最大的支持與收穫吧。

clip_image004

※ 邱靜慧執行秘書的「地方知識與社區發展」課程

(本文作者為屏南社大主任)

兩代米家與竹北草葉集的南瓜會

知道「草葉集」的創辦者Only已經是很久之事,卻是一直到去年年底才因小農作物之議題首次碰面。有著「玻璃屋」概念的一個書店,也提供著音樂和料理。在創意料理的味覺薰陶下,屋內同時充滿著探索的刺激與對疲憊的安撫。

從國道一號竹北交流道下,往高鐵方向的第一個大十字路口往北轉,不久就是竹北的一個傳奇書店「草葉集」。知道「草葉集」的創辦者Only已經是很久之事,卻是一直到去年年底才因小農作物之議題首次碰面。有著「玻璃屋」概念的一個書店,也提供著音樂和料理。透過閱讀,讓視覺展現了深度;而透過音樂,給了聽覺的無限寬敞;在創意料理的味覺薰陶下,屋內同時充滿著探索的刺激與對疲憊的安撫。

牽繫著我們與「草葉集」的相會,是他們對於「小農雜貨」的鋪排耕耘;在平台的概念之下,許多我們的好朋友們都在這一片書店之中,得到了一個小小的舞台——包括了我們的小小兩代米家。

這天夜晚與一群友人拜訪書店並小小夜宴於玻璃屋內。屋外冷雨淅瀝,Only與Peggy轉開了電暖爐,讓夜雨下的玻璃屋窗壁呈現一層薄霧。一組人暢談到深夜時分,從玻璃屋的一側轉到玻璃屋內的吧台旁。臨行之時,我忽然瞥見像是成了書店一景的南瓜,黃澄澄地在轉門邊與青芽兒雜誌成了一道風景。「這是我們家後院的南瓜啊…」我見家中南瓜已如此熟成豐美,在城市的書店一角溫暖地繼續慢熟著,不覺驚呼!

image
Peggy告訴我,家裡的南瓜非常地粉甜,而且內部空缺部分也相對地小,「份量很足呢,」她笑著說,並提起南瓜剛從美濃拿上來後,打汁煮湯味道都很棒,「現在這些南瓜更熟了,味道一定很令人期待!」

這一年的冬季很冷,Only和Peggy說,也許可以用我們的黃薑蕃薯來煮中式早粥,並且配合南部客家美濃的創意漬蘿蔔上菜,這或許可以是個「私房料理菜單」,饕客們不妨向「草葉集」打聽打聽喔!

兩代米家的南瓜,在「草葉集概念書店」的創意料理下,以「清蒸南瓜湯」突出了南瓜的粉嫩肉厚以及清甜。我在筆記這樣寫著:

「嘴鬢蓄著小撮鬍鬚的年輕廚師,以清蒸的方式為兩代米家的南瓜,得到了滿足食客口感的美感佳餚。湯品的原料為兩代米南瓜,並佐以紅蘿蔔、洋蔥、蒜頭清蒸熬煮而成,並滴入橄欖油使其入嘴圓潤,最後並摻以香草及一點點的黑胡椒,讓湯品得到另外一種脫俗的氣味。」

image
在這小小的書店裡,窩著看書喝南瓜湯,南台灣的太陽與澄黃的瓜肉汁,將新竹慣有的冬雨整個徹底地擋在了那落地玻璃窗之外…..

國土復育計劃帶來的高山新危機

溫帶果樹、高山茶及高冷蔬菜可說是高山農業的三大主力作物,其中又以高冷蔬菜獲利最豐、投資報酬最迅速,卻也是水土保持及生態環境最致命的殺手。原因在於蔬菜的整地工作頻繁;為求短期速收,使用大量肥料與農藥…..

2004年七二水災重創台灣山林後,行政院終於於2004年10月草擬「國土復育條例草案」,希望能正視國土開發、山林保育及水土保持問題,超限利用膠著多年的高山農業問題一度出現解決的曙光。草案最後雖然沒有通過,但國土復育的精神已在逐步落實中,林務局正全面追究未依法造林的出租地,福壽山農場也在連年的颱風豪雨重創下,成為輿論交相批判的目標,不得不「退耕還林」轉型經營,這原是可喜的改變,但我們看到的卻是另一幕讓人憂心的景象。

高山農業景觀

思源埡口附近福壽山農場回收的菜地

高冷蔬菜栽培區

以大梨山地區而言,原住民保留地超限利用的情況遠較退輔會農場或租地造林的國有林班地普遍,但在原民意識抬頭及選舉的政治角力中,原住民保留地成為燙手山芋沒人敢碰,逐漸造成「緩坡地退耕,陡坡地使用變本加利」的荒謬現象。

溫帶果樹、高山茶及高冷蔬菜可說是高山農業的三大主力作物,其中又以高冷蔬菜獲利最豐、投資報酬最迅速,卻也是水土保持及生態環境最致命的殺手。原因在於蔬菜的整地工作頻繁;為求短期速收,使用大量肥料與農藥,一年三~五期(高麗菜三期,大蒜、菠菜等多期)的種植,多次清耕翻土,暴雨沖刷,表土大量流失,加上藥肥的污染,威脅集水區的水質和水庫的壽命。相形之下果樹與茶園的衝擊度遠遠不及。然而,使菜農在高山頑強盤據的原因,說來辛酸,颱風洪水愈烈,高冷蔬菜獲利愈豐,每一次風災水患掃蕩平地菜區時,高山高麗菜就如簽賭中彩,使得菜農輾轉攻掠無有疲態。

武陵農場原是高冷蔬菜的大本營,在櫻花鉤吻鮭的保育聲浪中備受關注,也因而及早奠定農場轉型的契機。在武陵農場大量收回菜區復育造林的同時,菜農並未離去,而是轉戰福壽山農場,使原本以溫帶水果為主的福壽山農場外包地一夕之間水漲船高,一公頃菜地的年租金竟可以競標到一百一十萬!農場內部的果樹一棵棵倒下,土地一片片夷為菜園。場部如此,放領給場員的私有地也一一跟進。

去年起,福壽山農場將思源埡口、勝光一帶的菜地全面回收,大幅縮減出租的菜地面積,此時超限利用最嚴重的原住民保留地成為菜農最後轉戰的目標,部份轉向蘭陽溪上游的南山、四季,甚至轉往阿里山,留在原地的則開始挾重資競租原住民保留地,原本承租果園的果農禁不起菜農重金「剁後腳」(註),除了退守,就是競押租金砍樹種菜,否則以果樹的收入將難以承擔節節高漲的租金──目前福壽山農場放領給榮民的私有地,年租已飆上一百六十萬,菜農意欲染指的原住民保留地,出現以三倍於現有果園租金的行情剁後腳搶租,原本的果農若要漲租撐持,似乎也只有砍樹種菜才能維持了。而原委會此時推出超限利用地的全面重測,表面為清查,實則意圖變更原有的宜林地為宜農地,為未來可能的國土復育計劃先開後門。新的政權若無法針對原住民保留地協調出一個可行的方案,山林保育的的理想恐將嚴重扭曲。

全面撤除高山農業牽涉到原住民傳統領域及生活生計,不是一朝一夕可能指望的,但緩解高山農業的環境衝擊其實不待國土復育條例,山坡地早已明令禁止清耕翻土,只要切實執法,禁止機械整地及使用除草劑,或者大可不必劍拔弩張地看待高山農業;若公權力始終不彰,有再多的條例恐怕也無濟於事。還有耐人尋味的是:地租、農藥、肥料、工資無一低廉,土地產權毫無保障,產品銷路多所滯礙,高山農民的生計其實並不容易,而平地的良田不斷荒廢之際,農民卻不惜重資往高山發展,讓人不禁想問:我們的農業政策到底出了什麼問題?
註:剁後腳,意指買賣(或租賃)雙方議價已定,第三者以更高的價碼介入成為新的契約人。

(本文轉載自「寶蓮園」網站,作者為農人)

蘆荻「家庭經驗工作坊」移動教室

蘆荻從2000年起,校長夏林清教授,每兩年寒暑假,即開「家庭經驗工作坊」(以下簡稱工作坊)課程,透過不同的社會角色:社會工作者、教育工作者、父母、子女、婆媳..等經驗述說拉開家庭內部重疊的痛苦與無奈…….

蘆荻從2000年起,校長夏林清教授,每兩年寒暑假,即開「家庭經驗工作坊」(以下簡稱工作坊)課程,透過不同的社會角色:社會工作者、教育工作者、父母、子女、婆媳..等各種不同的家庭角色的經驗述說中,拉開家庭內部重疊的痛苦與無奈;得以理解「家庭/成人」的「歷史、文化和政治」複雜脈絡,並發展多元視野以理解家庭中各種衝突、矛盾與複雜情感等各種現象,進而產生往前的力量,本次工作坊是以「敘說」「回觀」和「社會劇」的方法進行。今年的工作坊已經邁入第七次,為了讓工作坊更多元及普及,此次特地移動到台北市的麗山高中,原本預定人數為八十人,但當天報到人數卻超過一百人,還有人遠從中南部來。

image

上圖為日日春的志工演出行動劇,下圖是無法言喻的傷心..夥伴上前擁抱

image

夏教授說:「家庭就像拼裝車」。家庭的每個成員都是這台拼裝車的零件,在拼拼湊湊中拼裝成各種形狀的家庭樣貌,而要如何維持這個家的正常運作,以及在擁擠、有限的空間內不會因為摩擦、衝突而讓關係變得緊張便成了家裡每個成員必須學習的課題。以前我總認為家庭經驗就必須關起門來說,它不能對外開放,因為被清楚看到家庭內部是一件很恐怖和羞恥的事。只是有時候關著門說只會讓家庭關係更緊張、呼吸空間更狹小。家戶門牆雖阻隔了外界偷窺及異樣的眼光,卻也阻隔了外界的理解與關心。

image

夥伴們仔細聆聽夏教授的分析

參加多次工作坊後我才明瞭,透過敘說可以釐清很多模糊的家庭經驗,進而得到更多往前的能量。當我把這些能量帶回家庭後,我更清楚知道我在這個家裡的角色與位置,同時也慢慢學著如何把家人間的衝突、矛盾轉化成往前的力量。我發現其實家人間發生衝突是件好事,很多誤解往往是透過衝突而化解的。。

假如說家庭是拼裝車,那麼工作坊就像是個加油站。工作坊不是在比誰的經驗最痛苦,也不是在看誰最可憐,我們不互相憐憫,我們透過敘說了解、貼近彼此的經驗,每個夥伴的經驗都是獨一無二,願意說出來和大家分享是值得我們尊敬與佩服的。

這次的發言非常踴躍,很多經驗也尚待更近一步釐清,但我相信夥伴們都帶著充沛能量回到家裡備戰。家庭經驗工作坊不是為了「取暖」聚在一起學習,而是希望透過了解不同家庭、在不同的社會位置,所座落的處境!進一步為推動彼此處境改變而努力。

(本文作者為蘆荻社大工作者)

小地方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