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栗社區行動影展之1:陳才根的鄰居們

苗栗社大與苗栗社造中心合作推動「2009苗栗社區行動影展」,希望透過議題多元的紀錄影片,提升社區意識,第一場影展20日晚上在三灣文化產業觀光發展協會登場,播放影片「陳才根的鄰居們」,並邀請紀錄片導演林家安…

苗栗社大與苗栗社造中心合作推動「2009苗栗社區行動影展」,希望透過議題多元的紀錄影片,提升社區意識,第一場影展20日晚上在三灣文化產業觀光發展協會登場,播放影片「陳才根的鄰居們」,並邀請紀錄片導演林家安解說紀錄片的歷史發展與功能,吸引不少社造伙伴與社區民眾參加,現場互動相當熱絡。

980723-chencaigen-360.jpg

苗栗社大北區辦公室主任古婷婷表示,苗栗社大過去每學季都開辦社區影像人才培訓課程,也試著將影像融入課程教學之中,推動過程中發現記錄片是提升社區意識、公民意識非常好的媒介,可以帶給學員兼具知性與感性的直接衝擊,苗栗社造中心近年也力推社區影像教育,雙方洽談之後,決定一起深入社區辦理行動影展。

第一場影展20日晚間在三灣文化產業觀光發展協會登場,播放影片「陳才根的鄰居們」,雖然此時正值高接梨採收的農忙時期,但仍有來自三灣、造橋、頭份等鄉鎮的社造伙伴、以及社區民眾數十人參加,表現了旺盛的求知慾,現場也邀請紀錄片導演、亞洲大學講師林家安到場,與社區民眾一同觀賞、討論影片。

影片的故事發生在台北市十四號、十五號公園拆遷之前的違章建築裡頭,陳才根、陳希忠、季若星、李金芳、龔海青、王崗、馮林等七位老人,他們的生命經歷雖各有不同,卻同樣都是因為一場國共內戰,而牽動了一生有如雨打浮萍的飄零命運,最後都在又矮又小又暗的空間之下,步入他們生命中的晚年。

這部由吳乙峰執導的影片雖然已經問世十四、五年,但陳才根與他的鄰居們、這些大時代下的底層小人物,他們在歷史的夾縫、社會的角落中生存掙扎的生命痕跡,仍舊深深打動現場觀眾,讓大家在他們的生活影像紀錄之中,感受到生命是如此之輕、卻又是如此之沈重。

講師林家安在影片播放過後,與現場觀眾分享他的觀影心得,並簡要介紹台灣紀錄片從早期的政令宣導、八0年代獨立觀點的出現、到九0年代之後多元議題發聲的發展過程,同時他也談到社區影像紀錄的功能,強調過程重於結果,也強調批判觀點的重要性,跟與會者有相當熱絡的討論、互動。

苗栗社造中心專案經理傅家榛表示,社區行動影展將一連舉辦五場,接下來的四場分別是21日在三義鄉苗栗縣臉譜文化推廣協會舉行的「部落漂流到金樽」、22日在苑裡鎮出水社區發展協會的「工傷日記—潘姐」、23日在竹南鎮崎頂社區活動中心的「遺忘的天空」、24日在公館鄉石墻活動中心的「縣道184之東」,影展時間都是晚上七點到九點半,現場也將邀請講師或者導演到場解說,歡迎有興趣的社區民眾到場參加。

影展相關資訊可洽詢:苗栗社大037-551082或苗栗社造中心037-381059,也可上網查詢,網址是:http://mlcu.blogspot.com/2009/07/2009.html

人生能有幾次畢業─單車、都蘭山、我的夢(3)

陳品儒寫著:「突然覺得自己是一個瘋子,不知道自己為什麼要這麼努力去實現這件事?!也許是因為這句話──『有些事現在不做,以後就不會做了』。」朱珮臻寫著:「從知道這個課程到現在,突然覺得我們好強!!!

一、沒有結束的繼續

長大以後才知道,團結這件事有多難。一群人共同朝一個方向邁進、彼此大聲吶喊著加油,其實是很罕見、也不太容易的事。

台東縣台東市光明國小的畢業成長營「單車、都蘭山、我的夢」,在六月已經圓滿結束了。阿龍老師捧著一疊孩子的單車日記,裡邊有各式樣的吶喊與心情。這一群六年甲班的小朋友,暑假過後便各自升上了國中,單車成長營結束了,但是就教育觀點而言,這不過是另一個開始。

三十多部的單車和孩子們一起畢業,畢業典禮當天單車們排排在舞台前站好,成長營的堅持與精神將會被孩子們一起帶走,繼續他們各自的旅程。

二、最後一頁單車日記

一學年戶外探索教育的課程裡,孩子是主角,不長期陪伴在一旁,觀察他們一年來的轉變,其實無從察覺有什麼不一樣。

有人寫著:「看著眼前的上坡,是那麼地長,是那麼地陡,即使再累,依然堅持到最後,那時的腳就好像〝殘廢〞,接觸地面馬上就〝軟腳〞,真的很痛苦,但是不管多累都值得。」有人寫著:「路上周家豪抽筋,我的心那時好緊張,我們G2就幫他加油。路途中,校長突然說,我的腰好酸,我和江緯聽了,就喊:『校長加油校長加油校長校長校長加油加油加油!!!』」

阿龍老師用白色的粉筆在黑板上寫下三個大字「做自己」,最後一篇單車日記,孩子坐在課桌前,有些振筆疾書,有些埋頭苦畫,偶爾的交頭接耳中,有一個孩子,獨自坐在那裡,看著窗外的都蘭山發呆出神。

與其乖乖坐在教室裡,在外頭吹風淋雨曬太陽的身體律動似乎更讓人想念,儘管活動進行時其實大家都累得哀哀叫,然則痛苦會過去,美會留下。那些無盡上坡的辛苦與互動加油的熱情還有餘溫,在如今平淡規律的現實裡持續發揮著影響力。

「這次的出外讓我發現自我!只要心中說好,世界第一高峰也登得上去。我人生的第一石頭放下了,我知道風信子如何再開第二次,那就是放下現在,往未來看,往未來前進。」邱得誌是02小隊的隊長,他在活動兩天裡總是騎在前頭,賣力上坡的同時還是不忘精神喊話。

回顧短短兩天,每個孩子都展現了他們的人格特質與不同的堅強,鄭雁曲寫著:「我發現,原本很少來往的同學,其實他們心地都非常善良,互相幫助,各隊一起加油,從那天,我們班的氣氛變了,熱鬧了起來,不再為小事爭吵。」教育的價值,在於創造情境與機會讓孩子學習獨立自主,戶外探索教育不只是讓人看到身體的可能性,更多還有情緒與意志的掌控。

就在騎完100公里的第二天下午,輪子與輪子滑進校門口的同時,喊著「我們回來了!回學校了!」以前,連孩子自己都不敢相信,他們真的做到了。

陳品儒寫著:「突然覺得自己是一個瘋子,不知道自己為什麼要這麼努力去實現這件事?!也許是因為這句話──『有些事現在不做,以後就不會做了』。」朱珮臻寫著:「從知道這個課程到現在,突然覺得我們好強!!!真的是猴塞雷啊~!!!超級棒餒!!!」一言難盡裡只能用專屬於六年級的口吻與筆觸,用很多的驚嘆號展現自信與驕傲。

一學年來孩子們不斷被課程衝擊著,這種感覺陌生又美好,以致於成長營結束後令人處於一種不可思議的狀態裡。這種不可思議讓他們嘗試相信:所有侷限都是人們加諸給自己的,沒有不可能的事。

在師長們的心中,這些孩子們長大以後,會成為什麼樣的人?將來,如果他們在喪志時還有一絲力氣鼓舞自己、如果他們不輕易忘記自己想做的事、如果他們不輕言放棄……不全然歸功於這些戶外經驗的鍛鍊,也與它脫不了干係。不需要特別傑出,也許就是一個平凡的、互信互助、愛鄉愛土的普通人。

那麼即已足夠。

980722-dulangrat-360.jpg

單車日記(1) 

單車日記(3)
孩子們的單車日記。

三、畢業的意義

「人總是在絕望的邊緣,才能看清楚自己軟弱的樣子,還能夠在聚在一起幾次?我們還剩下多少日子?」小小的心靈,當然要感傷畢業,他們終於在六月底,和自己彩繪組裝的單車一起畢業了。畢業典禮當天,他們點燃天燈放向黑色夜空,把希望都寫在上面。

天燈搖搖晃晃地升上去了,紅色的火光終會滅,跟在身邊的單車卻是永遠的。

畢�典禮放天燈
畢業典禮當天,他們點燃天燈放向黑色夜空,把希望都寫在上面。

�火接�火-傳承
燭火接燭火,象徵著傳承。

關於台東光明國小的單車畢業記錄,請閱讀:

(1) 單車、都蘭─我的夢

(2) 單車、都蘭、我的夢-光明國小的戶外探索教育 (2)

【農耕假期】貢寮梯田手耕0725-26,0728-29

炎炎七月,正是台北縣貢寮山區稻田成熟時,青青山巒中一畦一畦稻穗飽滿的金黃梯田,除了老農們手把鐮刀、揮汗收割,更需要年輕而充滿活力的你,前來接起鐮刀、捧起稻穗,傳承農村薪火!歡迎各方青年朋友與我們一同…

untitled─1

【做伙來貢寮忙割稻─青年農村工作假期】

untitled-2-360untitled-3
炎炎七月,正是台北縣貢寮山區稻田成熟時,青青山巒中一畦一畦稻穗飽滿的金黃梯田,除了老農們手把鐮刀、揮汗收割,更需要年輕而充滿活力的你,前來接起鐮刀、捧起稻穗,傳承農村薪火!

歡迎各方青年朋友與我們一同深入貢寮農村,以工作假期的方式,協助老農割稻曬穀並體驗記錄農村生活。

主辦:台灣綠色公民行動聯盟

招生對象:有興趣體驗農村生活、協助農忙割稻事宜的青年朋友

時間:

8/8(二)09:00 至 8/9(三)16:30 共兩天,含住宿

地點:台北縣貢寮鄉福隆火車站集合

活動費用:NT$1,500

第一天 第二天
上午 室內課:【認識貢寮課程】 【梯田割稻、打穀、曬穀】
下午 【梯田割稻、打穀、曬穀】 【眺望龜山島、迎徐徐晚風、享用美味貢寮便當】【分享討論‧賦歸】
晚上 【半農半X的生活】

去年活動紀錄:http://www.gcaa.org.tw/modules/tadnews/index.php?ncsn=23

報名方式:請至http: //www.gcaa.org.tw 線上報名

匯款帳戶:(請於8/6中午前完成匯款)

匯款完成請傳真收據至02-2364-3511並來電02-2365-3862告知,才算完成報名

戶名:台灣綠色公民行動聯盟協會

帳號:026-004-0051512-3

銀行名:永豐銀行(807) 中正分行

有問題請電:(02)2365-3862 段小姐 或 0918-238-540  羅小姐

或email至gcaa@seed.net.tw

http://www.gcaa.org.tw

茄萣國小野放鷹鵑

鷹鵑為夏候鳥,較常見於南投竹山等中海拔樹冠層,但生態習性十分隱密,偶爾聽見鳴叫聲卻不易現蹤,多半在夜間活動,以捕食昆蟲為主,目前除金門外,這是台灣本島首次有鷹鵑野放的紀錄。解說完,鄭和泰小心翼翼將鷹鵑…

6月24日上午11時許,高雄縣茄萣國小校園舉辦一場難得一見的鷹鵑野放活動,一隻屬罕見夏候鳥的鷹鵑,3週前在茄萣國小校門口落難,被好心的學童拾獲,經校方與生態保育團體合力救援、復元,在全校師生祝福聲中放飛,這也是除金門外,台灣本島首次有鷹鵑野放紀錄,別具意義。

980721-qieding-09071-360.jpg
 鷹鵑屬罕見的夏候鳥。(蘇福男攝)

0907-2
高雄縣茄萣國小校園舉辦一場難得一見的鷹鵑野放活動 (蘇福男攝)。

茄萣國小5年忠班學童王玟方,6月2日上午上學途中,在校門口附近拾獲一隻不知名的傷鳥,當時傷鳥欲振乏力、奄奄一息,王玟方立刻將傷鳥帶到教務處,向老師求援。輔導主任李清泉接獲求助,研判校方沒有能力拯救傷鳥,因此轉向在地生態團體「茄萣鄉生態文化協會」求援,熱心的會長鄭和泰據報,趕緊飛奔到茄小校園一探究竟。

鄭和泰回憶說,他第一眼看到傷鳥時大吃一驚,簡直不敢相信平日活躍於中海拔樹冠層、聽其聲不見蹤影的鷹鵑,會光臨茄萣這個濱海小漁村。鄭和泰初步檢視,這隻鷹鵑體長39公分、重約300公克,屬中型鳥,外表看來並無傷口,但欲振乏力,初步研判應是遷徙途中體力不支,經連絡台南市野鳥學會,決定送往台南慈愛動物醫院療養。

鄭和泰說,鷹鵑復原情況相當良好,原本6月中旬就要放飛,未料,那段期間陸續有鋒面和蓮花颱風過境台灣,帶來強風豪雨,為了避免鷹鵑飽受風雨摧殘,因此野放時間一延再延。6月24日當天風和日麗、艷陽高照,茄小安排學期末測驗,為了讓全校師生也能參與野放活動,校方特地將鷹鵑野放時間延到上午11時考完試,地點就在校園的榕樹下。

也許是感受到即將恢復自由身,野放前鷹鵑精神抖擻,在鳥籠裡振翅跳躍,茄萣鄉生態文化協會會長鄭和泰和監事黃南銘,趁機向師生們上一堂活生生的生態課,解說鷹鵑救援過程和生態習性。

0907-3
小朋友邊聆聽解說,邊仔細觀察鷹鵑特徵。(蘇福男攝)

鄭和泰表示,鷹鵑為夏候鳥,較常見於南投竹山等中海拔樹冠層,但生態習性十分隱密,偶爾聽見鳴叫聲卻不易現蹤,多半在夜間活動,並以捕食昆蟲為主,目前除金門外,這是台灣本島首次有鷹鵑野放的紀錄。解說完,鄭和泰小心翼翼地將鷹鵑抱出鳥籠,交給3週前營救牠的王玟方同學手中由她野放,在茄小全校師生的祝福聲中,鷹鵑倏地展翅高飛,迫不及待地重新投入大自然的懷抱。

0907-4
茄萣鄉生態文化協會會長鄭和泰小心翼翼地將鷹鵑抱出鳥籠,準備放飛。(蘇福男攝)

0907-5
鷹鵑在茄小全校師生祝福聲中,重新投入大自然的懷抱。(蘇福男攝)

尋找小農的春天

有機小農是大地與人們健康的守護者,要解決它們的生存問題,不是要讓它們消失,而是要解決市場失靈的問題。這是一個不同思維的農業改革的行動,你我都應該參與,參與者都將從中得利。如果你是家庭的食材購買者…

為什麼要幫有機小農?

有機小農代表的是「健康、可信任和友善環境」。如果能貼近一些觀察有機小農們的生活,就會明白,「我們更需要他們,不只是他們需要我們」。

怎麼說呢?

在台灣的農村裡頭,大部分農夫的耕作型態都屬於小農,有機小農們因為食物安全與守護土地的覺醒,開始轉而從事有機耕種。我所認識的他們,大多賦有自然思想,過著意識自由不受強迫的生活。

他們的生活簡單、所需容易滿足,農事順應時令自然而作,不逐利追求產量。在他們的農場,你不會看到舖地帆布防雜草、沒有溫室防蟲、不用費洛蒙誘劑與蘇力菌等作生物防治,減少對作物的過度保護。

「食物的品質,來自於農人的思想」,農人的思想決定其生活與農作方式。有機小農讓作物成長更自然,經過自然汰弱留強、優者生存,供應我們更健康與安全的食物,也用友善的方式對待土地與環境,是友善人類與大地的一群人。

如果農村裡頭的小農們,都能夠轉作有機耕作,並賴以維生,那麼,我相信,不僅村子裡的大人們可以安心地養家,孩子們在小溝裡抓蝦、稻田裡釣青蛙的快樂,也會被找回來的。我一直相信,有一天,農村會回歸到農藥被濫用以前,那安居的樂土、那終老之地。

980720-1-orgsmallfarm-360.jpg
有機小農代們順應自然而作,是友善人類與大地的一群人

有機小農面臨什麼困境?

但是用心的有機小農們,並沒有因此有更穩定的收入,仍然常為銷售收成的作物而傷透腦筋。有機小農因為資本小,種植的作物種類少,產量也因為少用設施而不穩定。多樣性少、產量與穩定性低,是共通的特質,也是導致行銷通路困難的根本因素。

小農產量少,按理講透過一般大通路應該容易收貨,其實卻不然。「大幫不了小」,這聽來十分吊詭,舉一個例子可以明白。

如果你是一個需要500公斤玉米的大通路,你會跟5個有100公斤產量的小農收貨?還是找產量在600公斤以上的大農?找大農是對的,跟小農合作就不合理了,運輸、連絡和品管的成本都會變高。

大通路支持大農場,有機小農縱使品質好,大通路通常不會找上他們。目前的通路市場,以少數大企業經營的通路商為主,在這樣的環境下,小農要找到可以合作銷貨的通路相當困難。這是一種結構性的市場失靈。

小農還面臨另一個困境,那就是認證問題。平均一年至少3萬多塊的認證費用,與產量少的小農收入不成比例,侵蝕掉作物採收的大部份收入。但如果不參加認證,誰能相信,有機通路通常不會找你收貨的。

不認證很難會有通路支持,認証了未必有通路支持,縱使獲得公平的通路幫忙銷貨,花費在認證上的費用也很難回收,真是讓小農們進退兩難。認證與通路是互相連動的二個關卡,讓有機小農的生存面臨很大的困難。

980720-6-marketfailure-360.jpg
市場失靈讓「小」成了障礙,小農們幾乎找不到出路

看不見的小農?

最近政府提出「小地主大佃農」,是要讓無心於農耕的小農釋出土地,透過許多協助方案鼓勵發展較大型的農企業。這確實是改善農業生產效率的一條道路,不過,這是個不公平的政策,政府對於在邊緣掙扎的小農未伸出援手,也許政府沒有看到小農們的困境,也許政府認為小農是農村經濟快速成長的絆腳石、也許政府看到了卻不知如何是好。

另外,有機農業產銷管理的罰則制度,今年就要開始實施,這個政策立意良善,對於食物安全的保障很有幫助,但這個制度也不利於小農的生存,將使得有機通路只敢向有能力加入認證的農人收貨,這將進一步壓迫從事有機耕作卻無力加入認證的小農退場、並使想要轉作有機的小農不敢進場。

很多轉作有機的小農們,只想過著簡單安定、自給自足的農耕生活,沒有要成立大農場,雖然他們對於追求經濟成長的貢獻有限,但他們供應人們更好的食物與更友善的對待環境,能夠改善我們的生活品質。他們卻在邊緣掙扎著,我們該想辦法拉一把,幫助他們能夠繼續這樣生活著。現在,政府看似善意的出手,卻壓迫到這群社會弱勢的生存權。

980720-7-gov-360.jpg
政府看似善意的出手,卻把正在邊緣掙扎著的有機小農推離市場

社區支持型農業(CSA)或許是條活路

在面對市場失靈的情況下,我們一味地批判政府不公平的政策,對於扭轉市場於事無補,也許在體制外另闢新市場,才能為小農們開創出一條活路。

CSA(Community Supported Agriculture )是一種友善人與環境的食物供應模式,極有可能突破有機小農目前的困境,並成為台灣未來永續農業的典型。CSA的模式,可以讓社區與鄰近的小型農場互相支持,社區可以就近享受到新鮮健康的食物,也縮短了食物長程運送過程的能源消耗。

簡單地說,就是把農場的供給與社區的消費需求,用「小通路」把兩端直接鏈結起來,拋棄傳統「大通路」的市場模式。

要建立一個CSA,可以建立一個資訊平台,讓個體的家戶可以從這個平台,購買住家鄰近、可以信任的的農場所生產的蔬果農產。由於農家就在離社區不遠處,家戶可以就近拜訪農場、參加農事體驗、跟農人成為朋友,了解他們的耕作方式,農場無需加入所費高昂的認證制度,只要能夠提出定期的環境與作物檢驗資料,彼此就能夠產生信任,往往能夠超越跟農人互不認識的認證制度。

推動的過程,有二個關鍵的平台需要被建立起來,第一種,是一個區域性或全國性台、充分且可信任的「資訊平台」,讓消費者可以藉以掌握社區鄰近農場的資訊;第二種,是廣佈於在地社區的「通路平台」,是協助整合不同農場、穩定供應多樣食材的平台,這是為了因應單一小農場經營規模小、作物多樣性與供應量不足的特殊性,才能確保能持續不斷地滿足家戶的日常需要,集結社區的消費力量,支持小型農場的運作。

這二類的通路平台,是整個CSA運作的核心,宜小不宜大,且最好具備社會企業的理念,也就是以支持有機小農為經營目的的小型組織。這類小型通路平台已經在各地紛紛發起,像各類型的農民市集、以及小菜舖子,由於需要整合的供需體系小、運作起來比較有彈性,能夠針對性的協助用心耕作的有機小農,把信任與通路同時建立起來,發揮公平交易商的功能,突破資本市場難容小農的困境。

980720-3-csafarm-360.jpg
 讓社區居民和鄰近農人們在一起,運用社區的消費力量,直接支持有機小農

在小菜舖裡,找春天

從事了十幾年的城鄉規劃與研究,深刻的體認到,真正能守住農村這塊美好的土地的人,是「農人」。要讓農村再生,得先讓農人再生,而農人要生存、必須有公平的通路,幫他們把用心種的食材賣掉。農人需要的是一個公平的通路商,不是一個批判能力很強的知識份子,批判政府能夠使我們自己發光,農民的問題卻依然存在。

我們於是發起共同購買,與住在鄰近的朋友們一起向附近村子的農人買菜,由於是有機栽種、當天鮮採的食材,十分地美味,且大家時常一起下田採收,跟農人成了朋友,彼此間的信任關係很好,吃的很安心。不久,更多朋友喜愛這樣的買菜方式,加入了我們的共同購買,購買的力量逐漸累積。

當累積的消費力量,開始對有機小農產生了幫助,我們決定進行一場CSA的實驗,成立了一個小菜舖子做為通路平台。透過這個平台,我們努力呼朋引伴,穩定與擴大消費力量,再把這力量引導到小農的身上,當小農需要幫忙銷菜時,我們就有能力幫得上忙。

我們不斷地讓父母帶著孩子跟我們一起下田,去看食物的來源、去認識農夫、去發現泥土裡頭有那麼多的驚奇,一來建立信任、一來讓孩子從親近土地的快樂中愛上農村,有一天,他們會為了守護那快樂,而為守護農村發聲。

我們幫有機種植的小農做檢驗,用「以物易物」的方式,由菜鋪子支付檢驗費用,農人們再用生產的食材抵付。我們已經有一群消費者支持,由於是有機栽種,只要透過檢驗,確認食材純淨沒問題,就可以幫忙銷貨。我們已經開始這樣作,如果實驗順利的話,也許可以解決小農面臨的通路困境。

我們設計了「不一樣的漂鳥」,為農村尋找天賦農人,提供一個師父帶領、一片乾淨的土地,讓有心回歸農村的人學種田,收成之後由小舖子負責銷售,用真實的景況試煉自己,是否真的適合成為農人。

我們也開始實驗「新莊園經濟」的鄉村經濟模式,建立小型生產者之間的互助連結,我們跟小農契做黃豆、交給年輕豆匠合作製作豆腐等豆製品,一方面為農人增加銷路、另一方面支持有能力的年輕匠師,讓小型的生產者,透過菜舖子一起牽手互助。

我們深深地相信,當各地都發起這樣的小舖子時,當大家選擇小舖子購買食材的時候,到了那一天,有機小農的春天就會到來。

980720-4-support2-360.jpg
小舖子與有機小農互相支持的模式,在各地遍地開花,也許小農的春天就會到來

你我可以做什麼?

有機小農是大地與人們健康的守護者,要解決它們的生存問題,不是要讓它們消失,而是要解決市場失靈的問題。這是一個不同思維的農業改革的行動,你我都應該參與,參與者都將從中得利。

如果你是家庭的食材購買者,請你選擇有機小農供應的的食材,那對你的健康很有幫助;如果你是一個具備農村改革理想的知識份子,你可以發起一個小型通路平台,這是非常有挑戰性且可以實踐的舞台;如果你是一個擁有政策資源的農政人員,請你支持或輔導小型的通路平台的發起與運作,也想辦法分擔檢驗與認證的重擔。

如果我們都開始這樣做,讓這微小的力量持續下去,一定會為農村帶來希望。

1216468808
共同購買是建立社區支持型農業的起點,也是消費者與農人共同的需要

(本文作者為成大都計系博士班候選人,「大王菜舖子」老闆)

縣市升格不應忽略地方自治

Furth的面積約21平方公里,與台北的南港區或中和市差不多,但只有3500位居民。然而人口雖少,做為德國最基層的自治單元,鎮長仍擁有完整的自治權,包括立法、人事、都市計畫、財政、徵稅等自治權力;以及充沛的預算…

這個(七)月初,我們拜訪了德國南部下巴伐利亞區一個名為Furth的小鎮,並且與綠黨籍的鎮長Gewies先生進行了長達七個小時的深度訪談和實地探勘。

980720-l1120616-360.jpg
 德國Furth小鎮鎮長─綠黨籍的Gewies先生與台灣訪客(攝影/吳勁毅)。

Furth的面積約21平方公里,與台北的南港區或中和市差不多,但只有3500位居民。然而人口雖少,做為德國最基層的自治單元,鎮長仍擁有完整的自治權,包括立法、人事、都市計畫、財政、徵稅等自治權力;以及充沛的預算資源—每年光是稅賦所得就有約600萬歐元(將近2億8千萬台幣)。

因為這樣有利於自治的制度性條件,加上Gewies鎮長透過充分的資訊公開和誠意的溝通,因此在1996當選後,成功營造地方生存的休戚與共感,進而贏得其他政黨的14位鎮代表的信任甚至分工協助,得以實踐其營造一個永續生態市鎮的承諾與政見。

包括立法規定Furth全鎮的暖氣系統一律採用可再生能源;發展太陽能供學校用電;將一片已經被佔為農地耕作數十年的河川地逐步買回或換回,恢復河川地完整的生態棲地與滯洪功能等。Gewies的功績當然不僅止於生態保育,他在推動中學教育結合社區、營造友善的老人安養環境、提供邊緣居民工作機會等政策上,也都透過細緻的規劃和準確的執行,而獲得明顯成效。

誠然,並不是所有德國居民都像Furth小鎮鎮民一樣,可以在短短幾年內營造出令規劃專業界嘖嘖稱奇的綠色奇蹟。但是在同一套地方自治制度下,德國任何城市或鄉鎮的居民,至少對於自己居家附近的生活與活動空間會如何改變(不論是蓋入一顆大巨蛋、看守所或是農地突然被劃為科技園區),不會像台灣的社區居民一樣,因為無從干預而充滿無力感或疏離。

就在同一時間,台灣社會正因四個縣市升格改制案,引起一陣沸沸揚揚的討論。贊成者宣稱縣市升格有助於加強國家競爭力與行政效率,反對者批評升格改制的過程草率,且可能造成區域發展失衡、二等國民和國家財政夢魘等問題。而做為直接利害關係人的台南縣等鄉鎮市長與代表,則連署要求所謂「落日條款」,即改制直轄市之後仍暫時維持民選區長、區代表,並研擬退職金及轉任區諮詢委員等配套辦法。

在這麼多的討論中,很遺憾卻不意外地,我們並未看到升格案對我國地方自治可能產生的影響,受到應有的重視。「直轄市的區長就該官派」被視為理所當然,然而我們要問,當所有地方社區的發展與課題,全部轉移到直轄市議會層級才能溝通與做決定時,對於我國民主政治與社區發展難道不是一大危機?

當台灣各城鄉社區的居民,愈來愈感受到她們對於週邊環境的開發或改變完全沒有說話的資格時,我們有充分的理由質疑:一味迷信於大尺度才能「與國際競爭」,卻離居民生活愈來愈遠的國土規劃,究竟滿足了誰的利益?當人民在實然上對於日常生活周邊的事物無權過問,我們又何能抱怨大眾對於公共事物參與的冷漠,或冀望成熟的公民社會突然由天而降?

早在1996年所謂的國發會「共識」時,就一直有「鄉鎮市長官派」即可杜絕黑金政治的迷思。但是熟悉地方政治生態的人都可以想像,官派並無法改善地方黑金派系問題,只是讓這些官派位置成為大黨對地方派系的酬庸或利益交換籌碼。

現行地方自治之所以有黑金特權等問題,與基層行政部門的資訊不公開(特別是各種評審與採購過程),社區居民則覺得自己永遠搞不懂也無法影響決策而乾脆不聞不問,有很大關係。我們需要的是貫徹地方治理的資訊公開,壯大社區監督的力量,讓有心地方事物的居民都可以成為「地方派系」,而非以黑金為門檻,這才是真的民主國家。

如果地方的發展沒有相應的民主授權與監督過程,而僅由缺乏自主權力與資源的官派區長來執行,不可能真正以社區需求為主體,並且接受社區居民究責。因此我們主張,趁這次縣市升格的地方制度法修正之際,應全面檢討直轄市區長官派的制度,讓「區」與「鄉鎮市」同樣成為最基層的民選自治單元,並且規劃提高地方自治的制度性條件,由下而上,拉近政治與人民生活的距離。

(彭渰雯為世新大學行政管理系助理教授,綠黨中評委;吳勁毅為慕尼黑工業大學博士候選人;溫炳原為台灣綠黨前秘書長)

(本文轉載自「台灣綠黨」部落格,同時刊登於7月19日自由時報)

讓後生回歸庄頭學習

我是美濃人,既然是美濃人,就要了解美濃。為了要了解美濃,我就來參加這個營隊,也順便增加自己的膽量。在這個過程,我從專家口中學到了訪問的技巧和寫新聞的秘訣,不過我學到更重要是「社區傳播」,每個人…

從原住民部落到客家庄頭

往年的暑假前夕,美濃愛鄉協進會、美濃八色鳥協會皆會規劃志工培訓的相關活動,希望透過課程的安排,召募旗美地區的年輕學子擔任黃蝶祭志工,從中學習團隊合作的重要。

然而,基於第十四屆美濃黃蝶祭將會擴充至黃蝶翠谷旁的廣林(九芎林)社區舉辦,協會一方面顧及志工培訓的延續,另一方面則是欲提前活化廣林社區的居民意識,因此,在營隊活動的規劃期間,腦海不禁回憶起大學學長姊besu、muni總是在暑假選定數個部落舉辦「部落有教室」活動,透過課程的安排規劃,讓工作人員、參與孩童多少會觸及到目前部落教育的課題,刺激思考。在此,我必須很誠懇地感謝他們,開啟了我對於「庄頭有教室」的最初想像。

980719-zhuagtou-300.jpg10
 每個庄頭都是最好的教室。

此外,在紀錄片《阿美嘻哈》和《石堆中發芽的人類學家》一書中,原是新竹客家人的蔡政良(Futuru)大哥對於都蘭部落「巴卡路耐」的傳承經驗和營隊操作方式,及其營隊後所培育出的「拉千禧」年齡階層,我看到都蘭部落的年輕人如何在傳統保存和現代創意之間,尋找出一個平衡的支點,既可呼喚年輕一代願意主動親近母體文化,亦可藉由現代的、青年的文化創意去轉化傳統的文化內涵,以因應部落目前所面臨的各種文化變遷情境。

我認為從原住民部落到客家庄頭的越界思考,的確提出了可供匯通的部份,透過不同面向、課題與脈絡的仔細探究,或許,我們可以調整出適合美濃客家文化生態的營隊活動形式。但更為重要的是,都蘭部落年齡階層組織(Kaput)對於彼此之間的尊重、關懷和娛樂,如此的親密關係是美濃客庄所缺乏的。

因此,當縣道一八四的馳騁速度將美濃開往更具現代性的情境時,我們如何在此一情境下的疏離距離中,重構人與人之間、人與地方之間的親密關係,這便是「庄頭有教室」營隊的出發點。

2

這個夏天,你想要留下什麼?

「這個夏天,你想要留下什麼?」這是「庄頭有教室「庄頭有教室:美濃文化體驗營」學員營隊手冊中的一篇簡短前言,主要是希望參與營隊的工作人員和學員們能夠誠實地去面對這個問題,畢竟,一年之中,只有夏天是美濃回歸為數最多在地後生的時節,那麼對於這個夏天,身為美濃後生的我們,想要留下什麼?

藉以前述所提及「庄頭有教室」的親密關係出發點,另外,營隊仍欲實踐兩項意義目的,其一為「人」的活化,其二為連結美濃的社區網絡。前者的思考在於認知到一個地方的活化其實來自於「人」的活化,美濃愛鄉協進會透過「庄頭有教室」的營隊舉辦,期待重新活化先前累積的美濃後生會網絡,扎實地捲動在地後生們(大專青年和國、高中學生)的對話、交流管道,建立更為親密的關係情誼。

並且,在營隊課程結束之後,即將到來的「第十四屆美濃黃蝶祭」更是讓學員得以實際參與社區行動、社區公共事務的機會,如此一來,便可提高學員青年參與社區的主體性意義價值,以及享受共同行動、參與的樂趣。

3

後者則是著重於以社區參與、在地關懷為主軸,規劃出多元的室內、戶外踏查課程,並且,選定「社區傳播」作為實踐的起點,讓學員們透過實地的踏訪、口述採集,觸及社區傳播作為小眾、另類傳播的深刻意涵。

不僅於此,我們更邀集廣林社區發展協會的溫文相大哥以其庄頭的在地人視野,進行課程上的支援和諮詢,藉以提供學員們更為豐富、宏觀的在地視角,轉化以往工作導向的志工培訓方式,更在地方文化教育課題上回饋給學生、學校和社區。

4

廣林(九芎林)的地方、故事和常民

這是營隊的第二天。美濃,在陽光燦爛的清早,身著營隊隊服的組長們,帶領著組員於美濃雙峰公園集合,我們一行人排列成直線迤邐地流竄於稻田旁的街道,直接抵達座落於水圳田野邊的廣林開基伯公和里社貞官,再由廣林社區發展協會的溫文相大哥帶領著大家腳踏單車穿梭於廣林的街巷和夥房,走入九芎林的地方、時間和常民生活。

而一向平靜緩慢的庄頭步調,突然因為湧入活潑的後生們,立刻引起了社區居民的注意。事實上,此一導覽安排是為了讓學員們提早熟悉下午的「庄頭大眼睛」實地採訪課程,而喚起社區居民的注意亦是附帶的隱性效用。

5

「庄頭有教室」的預期成果是希望各組組長帶領著國、高中學員實際地走入社區,和阿伯、伯姆談天說地,輔以事前擬定完成的訪談問題,進而深入地方的歷史脈絡,採集屬於在地的歷史和故事,最後,在這個說故事、聽故事的採訪過程中,能夠意識到地方記憶衰退、故事萎縮的危機感。

第二天的室內課程經由蘇福男大哥講述「小地方的採訪經驗與寫作實務」,林福岳老師分享「社區營造與傳播」的美濃經驗,以及花蓮玉里福音社區的傳播經驗過後,「庄頭有教室」的學員們沐浴在白花花的陽光下,整裝好攝影、錄音的行頭和心情,便隨著各組組長的步伐,邁向廣林的點滴故事。

營隊針對廣林社區設定了五個採訪點,分別是宣化堂(老善堂)、聖化宮(新善堂)、消失藍染的「布店寮」、凹下的九兄弟夥房以及「磚仔窯」的故事,定點本身各自觸及了美濃在地的歷史情境、家族歷史、舊地名(九芎林、凹下、茅窩、廣福庄)命名、藍染的歷史脈落和知識,以及曾經的磚窯故事。

各組組長們先以流利的客語問候廟宇旁、夥房內的長輩,而阿婆、伯公、阿伯們也熱情地招呼學員們坐下,在如此聽故事和說故事的交流過程,後生們開啟彼此的對話,我們何其有幸,可以親耳聆聽到趨於逝去的過往種種,一股感動的情緒竟在鼻頭上酸澀了起來,恍惚間,我們彷如親眼重現長輩們一字一句拼湊而成的故事畫面,情境重生。

6789

庄頭大眼睛:踏查報告分享

事實上,「庄頭有教室」營隊按照年齡階層可分為高中組和國中組,但以營隊的整體表現看來,令我感到意外的卻是國中組優異的表現,雖然採訪的安排,是以高中生組主動參與發問、訪談的過程,國中生組只能在側靜靜地觀察和聆聽,但在閱讀國中學員們繳交來的分享心得過後,童稚的言語透露出迫不及待的成長湧動,單純的雙眼也透視了「庄頭有教室」營隊欲表達的意義目的。

營隊的第三天,廣林社區活動中心的二樓,我們遇見了彼此的故事。偌大的白色牆面上投射著各組拍攝的光影景像和聲線,各組組長引領著學員上台分享昨日的踏查報告,有故事、有知識、也有訪談過程的趣事。

學員們陸續提及「庄頭有教室」三天過程後的總結感想,有人開始意識到文化流失的危機和傳承的必要,有人害羞地表示非常高興能夠認識大家,當然,也有非美濃人、非客籍的學員,語出驚人地表示「客」家人的「客」,是否是因為客家人好客之故。

無論如何,「庄頭有教室」不僅讓庄頭長輩、美濃愛鄉協進會和營隊工作人員相當感動,我相信在訪談過程中的小小刺激、改變,對於參與學員勢必產生了些許影響,無論是大、是小,美濃愛鄉協進會在美濃後生的心中播下了種籽,讓我們期待日後的發芽和茁壯。

11

以下,我選錄數則美濃國中學生的感想心得,與各位分享。

(1)美濃國中 溫志偉:

我參加營隊原因之一是因為美濃是我的故鄉,我想為「它」盡一份心力。因為這裡有些生態是我比較喜歡的。在里長伯家採訪時無意間發現里長居然是我的親 戚,而且他也是我阿公在世時的好友,他們還一起聊天喝酒。我學到古人做土磚的技術是怎麼讓土磚一樣大,原來是用一個模型讓土磚一樣大還要晒大約一星期才可以。

12

(2)美濃國中溫元

我是美濃人,既然是美濃人,就要了解美濃。為了要了解美濃,我就來參加這個營隊,也順便增加自己的膽量。在這個過程,我從專家口中學到了訪問的技巧 和寫新聞的秘訣,不過我學到更重要是「社區傳播」,社區傳播在生活中無時無刻都會發生,每個人都可以是記者、聽眾,當你去菜市場買菜時,更有這種感覺。這 是一個很好的活動,希望下次我還能再來參加這個充滿學問和知識的營隊。

13

(3)美濃國中 李彥緗

參加這個營隊可以充實自己、增加自己當志工的經驗,最重要的是可以增廣見聞,了解美濃在地的文化。昨天我們去九兄弟夥房,去拜訪一位長輩,他為人很好客,不僅請我們吃水果,也請我們喝茶,過程中我們知道了文化與環境的改變,也了解到了社會正在慢慢地變遷。

14

我覺得這次的活動舉辦的還不錯,騎著腳踏車沿著鄉間小路走,晀望著翠綠的山巒,呼吸著清新的空氣,雖然過程很累人,但是收穫良多,期待著下一次更新、更好的開始。最後,將這篇文章獻給這個夏天,和我們一起衝鋒陷陣的熱血後生,Our summer!

15

(作者為美濃愛鄉協進會成員)

甲仙埔與甲仙山

甲仙埔西面林木森黑茂密,所以泛稱為「烏山」的圓弧形山脈,亦取名「甲仙山」以為紀念;甲仙山,即今六義山是也。兩個族群不可多得的良性互動,在台灣甚至整個世界來講,都是令人震撼的典範。1801年,甲仙山出現了…

編按:

本文為「甲仙愛鄉協會」撰編中的《解碼甲仙埔》導覽摺頁精采圖文選刊,作者選出部分內容,刊登於小地方,趁暑假期間,提供大家野遊導覽!

甲仙的歷史變化

人有人名地有地名,其背後,大多有精采的故事在。做為地名的「甲仙」,恰巧是人名也是地名,難不成甲仙先生有蓋世武功而得留名青史?經過游師兄九年的探索,終於確知甲仙真的有蓋世武功,還是最高檔且是今人最為欠缺的「動口不動手」真功夫,欲知詳情或想一窺甲仙山美景,絕不可錯過本文。

南仔仙溪與荖濃溪兩流域,一直都是南鄒族固有的領域,清康熙六十一(1722)年,閩浙總督覺羅滿保施行「生熟番界立石」措施時,原居礁吧哖(今玉井地區)的大武壠社人,便已出現在南仔仙溪西岸了;到了乾隆元(1736)年,加拔、蕭裡、芒仔芒等三友社人,也陸續來到了南仔仙溪,由於生活空間不得不拓展,大武壠社的甲仙先生,乃大膽越過了南仔仙溪來到東岸墾拓。

從其後的「道光十七(1837)年內攸社四安邦同立合約書」裡,後學有幸發現:甲仙先生與南鄒內攸社朋友,是以溝通協調的方式,定下了每年農曆十二月給付外來生活物資的約定,讓四社族人與南鄒族得以免除你來我往你死我活的殺伐征戰而各安其業,所以他率先墾拓的埔地,住民皆以「甲仙埔」來稱呼以示感恩;南鄒朋友也以「甲仙埔」來稱呼而表敬重。

甲仙埔西面林木森黑茂密,所以泛稱為「烏山」的圓弧形山脈,亦取名「甲仙山」以為紀念;甲仙山,即今六義山是也。兩個族群不可多得的良性互動,在台灣甚至整個世界來講,都是令人震撼的典範。

嘉慶六(1801)年,甲仙山出現了「熬酒桶山」新名,會以熬酒桶來命名,乃因「山頂圓形似熬酒桶」。熬酒桶,即早期穀類酒品的蒸餾桶是也;蒸餾桶的頂部,是採圓弧形設計,以利凝聚向上蒸發的酒氣。日治早期,甲仙山又有了「鹿鳴山」之名──會鹿鳴不絕,乃因山區草木茂盛,讓鹿群有了良好的存活空間。

1915年,甲仙埔事件之後又有礁吧哖事件,當時只知有烈士命喪此山,因怕牽連無人敢前去收屍,遺骸直至民國五十(1961)年才為開墾者發現,總計有六具,所以又多了「六命山」之名;民國五十七(1968)年,前省府主席黃杰巡視南橫公路闢建工程,將「命」字換成了「義」字以慰烈士英靈。

民國九十五(2006)年二月,六義山登山步道全線完工,西側明媚的南化水庫與東側蜿蜒的南仔仙溪,及東方層疊連綿的玉山山脈與中央山脈美景,還有山上豐富的生態,常讓遊客流連忘返。又由於有福德宮的嚴坤煌夫婦,義務整理與維修步道環境,海拔764公尺的六義山,乃芳名遠播,成了南台灣一日遊的好所在。

甲仙美景欣賞

甲仙山(即六義山)東方迷濛層疊的山巒與屋舍嚴然的甲仙埔街區,以及銀光閃爍的南仔仙溪。

980718-liouyishan-360.jpg

六義山南方漂浮於雲海上的人間仙山──風空子山、鷹嘴尖山與刣牛湖山,只不知山中高士冷也不冷?

六義山南方的雲海仙山

六義山上頭「小仙子鋪展在草地上的一方餐巾」,網住了一顆顆晶瑩的露珠。

六義山綴滿露珠的小仙子餐巾

六義山的樹林落葉布滿了地面,一片安詳寧靜,不知不覺間我被吸引的雙腳便「出」了步道的「軌」範,喳喳喳的音聲驚飛了一隻隻禪坐的鳥兒。

林下落葉布滿地面

【生態】荒野環境守護培力工作坊招生中!0811-1011

荒野環境守護培力工作坊招生中!◎物超所值的消暑抗暖化良方◎最強力的師資!最紮實的內容!最豐富的戶外行動!
都在荒野保護協會培力五期,所有環境課程,通通一次滿足!【報名表及簡章下載】 http://tinyurl.com/na4frq

◎物超所值的消暑抗暖化良方◎

最強力的師資!
最紮實的內容!
最豐富的戶外行動!
都在荒野保護協會培力五期
所有環境課程,通通一次滿足!

【報名表及簡章下載】 http://tinyurl.com/na4frq

【課程日期】自2009/8/11至2009/10/11止,2009/8/4為課程說明會,請務必到場。

【課程費用】義工/會員1,500元,非會員1,800元
(本費用不含戶外旅行之費用)另加收1,000元保證金,上課採學分制(詳見課程表)
,修滿20學分後,可於結業(10/10-11)拿到證書並退回保證金,若於10/16前完成補學
分可退保證金,未完成者保證金不退還轉為捐款。

【上課時間】每週二室內課晚上19:30到21:30,戶外課行程及時間另行通知
【上課地點】台北市中正區詔安街204號 台北總會•荒野廳教室

980718-zhaoshenghuanbao-400.jpg

【趕集】古墟23.5市集in玉山旅社~招募攤位及義工0801

古墟23.5° / 市集又來囉!

感謝鄉親們一直以來的熱情相挺!
繼前幾次古墟23.5° / 市集活動圓滿落幕後,第四次的古墟市集即將再次舉辦了!這一次將與玉山旅社結合,在嘉義市共和路(北門車站前)盛大舉辦,保證熱鬧滾滾!歡迎各位在2009/8/1(六)一起來共襄盛舉!

古墟23.5° / 市集又來囉!

感謝鄉親們一直以來的熱情相挺!

繼前幾次古墟23.5° / 市集活動圓滿落幕後,第四次的古墟市集即將再次舉辦了!!

這一次將與玉山旅社結合,在嘉義市共和路(北門車站前)盛大舉辦,保證熱鬧滾滾!!

歡迎各位在2009/8/1(六)一起來共襄盛舉!

首先徵求有文化創意、社會關懷熱情的攤位!
(前三次古墟市集中有擺攤者享有優先權)

有意參與者請將以下資料回覆至hoanya@ms41.hinet.net
1. 姓名
2.手機
3.電子信箱
4.來自哪縣市
5.擺設內容
6.需不需要用電或註明主辦單位需協助之處
7.之前有無擺過古墟23.5度市集

附註:
1.本次攤位每攤酌收 300元做為市集文宣及宣傳等費用
2.攤位大小似前三次市集規模
3.提供桌椅(歡迎自備與佈置)
4.進場時間是早上9點前—視擺設的佈置情況而定!10點正式開始!
5.擺攤時間至下午4點半

另外還需徵求顧攤義工與前期籌備義工!

相信曾經參加過古墟市集系列活動的朋友都知道

我們對於維護地方文化具有高度熱誠與堅持

同時在活動整體的宣傳與籌備上都維持著一定的品質與成效!

在此歡迎志同道合、熱愛這片土地的朋友們加入我們的義工團隊!

義工分為三類:

1.彈性義工
平時即可來洪雅書房報到–彈性協助如(1)文宣發放與海報張貼(2)海報及指示牌pop製作(3)裝置藝術等協助(4)其它(來報到就能幫忙)

2.攤位義工
由於我們有很多有機農戶及社團礙於人力與距離,我們特別需要義工幫忙擺設
只需在2009/8/1當天出席幫忙,並可事先依個人情況排班。

3.表演義工
歡迎任何具表演性質的學生社團或單位到場演出(如音樂、舞蹈、戲劇…等皆可)
意者請將以下資料回覆至hoanya@ms41.hinet.net
1.姓名
2.手機
3.電子信箱
4.欲擔任哪一類義工
5.可參與時段(早上、下午、整場或其它)

古墟23.5°市集活動部落格 http://chiayimarket.blogspot.com/
洪雅文化協會暨洪雅書房:嘉義市長榮街116號(忠孝路與長榮街交叉口,路口有一間護理之家,其後面第二間)電話:05-…或0929536133余國信 (下午兩點後在打)電子信箱: hoanya@ms41.hinet.net 洪雅書房部落格 http://blog.yam.com

小地方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