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味影展–新移民女性的婦女節

新移民女性來台灣的心路歷程常是我所敬佩的,由忐忑不安到下定決心飄洋過海來到台灣這一塊陌生的土地上,心想她們是如何克服內心不安的情緒,更如何把他鄉能當故鄉,讓我感動佩服的是

瓊麻園文教城鄉發展協會恒春外配中心,在今年三八婦女節特別為恆春半島各社區的外藉配偶舉辦了五場影展。「五味影展」係以影片陪伴外配學員們度過一個屬於她們的台灣三八婦女節的節日。image001
恒春區外配主任影前說明

image003
外配學員觀看影片的情形

「娘惹滋味」,描寫一個來台幫傭的外籍女生,照顧台灣家庭中患有老人痴呆症的老先生,這女生在台灣生活所經歷的一切。後來因丈夫的突發過世被迫提前回故鄉,帶著不捨的心情離開台灣。二、三年過後帶著滿心的懷念回到原來她曾幫傭的地方,人事物都改變了。眷村變高樓大廈,原本照顧的阿公被其兒子送往老人院且巳不認識她了,心傷之餘她想起幫傭時期在她鄉遇見的那位同鄉的女孩,前往看看她的近況,見到面才發覺,她巳是老板娘了,還懷了身孕幸福滿滿的。

劇情的最後部份則是以台灣的建設,高鐵為背景,期望外配姐妹們加油,然後女主角就笑笑的離開台灣了。撥放這部片時,看到現場姊妹們隨著戯劇的起伏,思鄉的心情與當初來台的酸楚一一再臨,但也因戯劇的張力,得到一些些的慰藉,得以平復情緒的波動。在分享的同時,也感謝瓊麻園文教城鄉發展協會為她們辦理這一次有意義的活動。image005

感動處還淚流…

image007
看到有趣時笑翻了

新移民女性來台灣的心路歷程常是我所敬佩的,由她們的口中說出的心路歷程,忐忑不安到下定決心飄洋過海來到台灣這一塊陌生的土地上,心想她們是如何克服內心不安的情緒,更如何把他鄉能當故鄉,讓我感動佩服的是她們可以跟一個認識不久的陌生男人和他的家人一起過日子還要相守一生,卻未曾想過來台之後可要面臨不一樣的人生及生活挑戰。

所以在這一條自己選擇的人生路上,有的人堅強面對,有人卻選擇了臨陣脫逃,也有人委屈壓抑成病,當然也有人在疾苦路上仍然相互扶持著。當他們決定在這裡安身立命,把他鄉變成故鄉,學習不向命運低頭,勇敢的生活下去,人生的路上是可以圓滿的了啦!

期待台灣社會能用平常心,把她們當兄弟姐妹,用心疼惜。她們也能感覺台灣的友好,今天的一場戲一份情,期盼永遠的傳遞下去。

(文章創作:玉英;編輯修改:王敏州)

走進三協里的社區劇場

媽媽們白天都要上班,晚上仍然不減熱情來到社區,即使累了一天也還可以在劇場課堂上釋放快樂的歡笑。現在三協里社區劇場還在加緊籌備中,準備在社區劇場藝術節呈現成果,我們一起期待。

社區劇場是什麼?社區劇場是一種最貼近生活的表演方式,不需要專業艱深的舞台技巧,透過與他人的分享,激盪出最動人的劇本─屬於我們的故事,而社區裡的媽媽和小朋友們是劇場中最出色的主角。

由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主辦,台灣應用劇場發展中心承辦的「2007社區劇場推廣計劃」是台灣有始以來最具規模的劇場推廣計劃,北門社大自96年11月參與社區劇場種子人才培訓,並為台南縣佳里鎮「三協里」爭取成為全國十個社區劇場示範點之ㄧ的機會。

三協里是北門社大經營最久也最有默契的社區,去年2007年6月3日北門社大在蕭壠文化園區所舉辦的蕭壠藝術節中,地方傀儡劇的演出者大部分來自三協里的媽媽和小朋友們,這一次原班人馬再度上場演出屬於他們地方社區的故事。

從去年12月19日的初次見面到現在已經過了將近四個月的時間,由來自台北的筆美老師與台南的美英老師互相做搭配,於每週三及幾次週五、六進行課程,,最特別的是週末的白天,社區媽媽會帶著老師到三協里各個他們引以為傲的景點參觀,這是學生帶著老師出遊的戶外教學。

開始上課–動起來的暖身

每次上課的開始老師會帶著大家先做暖身操,這可是跟體育課一步一步伸展筋骨的熱身操不太一樣的。這裡是用一種遊戲的方式結合豐富的肢體語言表達出身體想說的話,剛開始上課的前幾週暖身操也是學員自我介紹的一個方式。大家圍成一個大大的圓,分別用一個肢體動作並說出名字介紹自己。這個方法不只讓旁邊的人知道彼此的名字也可以從每個人所表現出的肢體語言中認識他,害羞的人動作較含蓄;活潑的人就會誇大肢體搞笑表達,重要的是每個人是在大笑的歡樂中相識。

紙上的面孔

有一次老師發給每人一張黑紙,將燈關了,兩個人一組,一個將黑紙固定牆面並側著臉貼在紙上,另一位將手電筒照在同伴側臉上,將側面輪廓的影子映在黑紙上描繪出來,裁剪後就是同伴的側面影子。每個人手上都有自己的側臉,比對之下相似度真的很高,不輸愛河河畔替人剪影師父的技術。

DSC06699
投影在黑紙上的側面像

還有一次老師發給每人一張A4紙,所有人圍成內外兩圈面對面,兩人一組面對面,看著對方的臉快筆將對方畫下,不要多加琢磨也不要仔細鑽研在畫筆上,一位接著一位,坐在外圈的人負責往右邊移動,繼續肖像畫。畫過一輪成果出來,一個人有好多種樣貌,很多學員都可以將對方的神韻和特色準確的表現出來,所以一看圖畫馬上可以知道畫中的人物,也有很多無厘頭作品讓人看得笑到肚痛彎腰。

DSC06562
面對面的肖像畫

DSC06624
作品呈現

肢體動作的表達

肢體表達是劇場中最重要的表現方式,用小小的身軀放大表現動作才有辦法將情境表現給台下觀眾知道。「信任的遊戲」,閉著眼睛由後面的同伴引導往前走,快要撞到東西時後面的人會給予停止的指示,只要放心的順著指令就可以安全完成路程;另一個表現方式是:一個人做出動作,同伴閉著眼睛用觸覺感受對方身體的動作,再模擬出一樣的動作。這是默契和信任的培養訓練,藉著遊戲引導讓大家適應彼此與了解自己的能力。

DSC06093
信任遊戲,準備好後大家就要準備在教室內冒險了

DSC06492
做了動作讓同伴摸索後模擬的遊戲 ,你看的出他的動作表示什麼嗎?

DSC06494
領悟力很好,馬上抓到要點表現出來

每一種課程內容看似沒有太大的直接相關性,但是每一樣都是要表現戲劇表演的重要元素,老師帶領大家發現自己的潛力,將個人不同的潛能用豐富的課程激發出來,再將這些小環節一個一個連接起來,成就最大的工程。

總是跟在美鈴(北門社大執行秘書,熱衷於地方社區發展,深得社區媽媽喜愛)後面到社區劇場中擔任小助理,攝影技術欠栽培的我,對於這片土地上強烈的社區凝聚力感到欽佩,媽媽們白天都要上班晚上仍然不減熱情來到社區,即使他們累了一天也還是可以在劇場課堂上釋放最快樂的歡笑。現在三協里社區劇場還在加緊籌備中,準備在社區劇場藝術節中呈現他們的成果,我們一起期待著。

(作者為北門社大工作者)

LNT─無痕山林─新觀念之旅

LNT運動(Leave No Trace、不留痕跡)這是在歐美社會推廣保育多年來一直有的觀念,但在台灣郤是很新鮮的觀念,前些年由一些登山及保育界人士有心引進,近年來我國政府亦將LNT觀念列為重點工作項目,因應保育觀念的強化….

LNT運動(Leave No Trace、不留痕跡)這是在歐美社會推廣保育多年來一直有的觀念,但在台灣郤是很新鮮的觀念,前些年由一些登山及保育界人士有心引進,但由於台灣社會型態及國情因素未能及時編製有系統配套的措施來推動,所以實行的成效並不明顯。近年來保育風氣盛行,我國政府亦將LNT觀念列為重點環境保護工作項目,因應保育觀念的強化墾管處推出LNT訓練員課程並安排志工們接受進階訓練,盼藉以志工訓練方式加強保育並期望有效推展LNT觀念並培育其成為LNT種籽教師將愛惜自然及國家公園內各項環境保育資源並呵護大地的心能散播出去。

image001 image003
(左)講師及學員出發前的討論 (右)到達八瑤灣路程起點

時間為兩天一夜採野營方式,其課程內容包括有『LNT的環境倫理』、『LNT七大環保原則』以及『LNT課程講授技術』,在這開始到結束的課程中學員必須實地操作各項LNT作業,如何做好行程規劃、選擇適當的行進路徑、營地選擇及如何處理廚餘與排遺的各項技術及方法,作為以降低對於環境在地區域內的衝擊。

image005 image007
(左)講師操作廚餘的處理方式 (右)將LNT觀念跟學員分享

課程中講師講解及示範野外炊事的廚餘及鍋爐清理方式還有野外如廁的方式,特別是讓我印象深刻,首先要遠離水源區外60公尺的地方,而後將表層土壤移至左手邊,再用以手鏟挖掘出15-20公分深土貓坑,並將挖出的泥土置於右手邊,等待如廁完畢後再小樹枝將右手邊之底層泥土撥入並充分攪拌,而用過的衛生紙則必須打包放入夾鏈袋帶下山,最後覆上表土插上小樹枝作為記號,以免下一個如廁者誤挖。繁瑣的作業程序卻是對野外不留痕跡上廁所的操作有著難忘的經歷。

課程中還有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深夜裡有自然的海浪聲及月亮伴我入眠,清晨還有大冠鷲的叫聲,叫我起床,從未在野外過夜的我,整夜未眠是我想用心聽及體會這一份野外不一樣的生活,我想我永遠忘不了這一次的生命體驗。

image009 image011
(左)沿路美麗風光 (右)昨晚我與它共眠

第一次受這樣的進階訓練真可說是特別,課程對我來說有點不太適應,跟現實生活有太多的不同,讓我懷疑推廣起來真的可能有點因難,但新的東西要改變是必須經過一番革命的。就像要把自己之前養成的習慣馬上改變,本來就是一件難事,雖然有困難但我有信心將這個新觀念傳遞給每一位從事戶外活動的人,讓這美麗的環境可以永遠常在,更讓下一個戶外活動的人能夠體驗到同樣清新的自然之美。

(本篇文章由屏南社大王敏州老師指導)

思想起的故鄉─重構[大光]印象

大光是典型的鄉間農漁村社區,歷來居民以務農、漁撈為主,民風甚為淳樸。社區鄰近後壁湖漁港與瓊麻工業展示館。在瓊麻工業正盛時,該社區因海岸線長,曾種植廣大一片瓊麻林…

大光是典型的鄉間農漁村社區,歷來居民以務農、漁撈為主要工作,民風甚為淳樸。這個社區鄰近後壁湖漁港與瓊麻工業展示館。在瓊麻工業正盛時,該社區因海岸線長,曾種植廣大一片瓊麻林;今雖沒落,沿海山坡仍有瓊麻。以前進入社區就會看到一顆大石頭,上面寫著:「歡迎蒞臨大光社區」。與其他社區相仿,其實無法傳達社區的自明性。image002
大光社區的入口大石頭。

事實上,大光社區除了以海產聞名於恆春半島,這裡也是音樂人陳達老先生的居住的地方。隨著思想起的傳唱,發展出具在地特色的民謠與月琴音樂文化,如果可以鏈結這樣的記憶,或許是地方認同的起點。

於是一場結合NGOs(大光社區發展協會、屏南社區大學)、在地居民(大光里民)與公部門(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學術專業團體(屏東商業技術學院與樹德科技大學)的社區營造行動規劃便從去年開始醞釀、凝聚,去型塑一個根源於地方印象的環境改造。

首先必須進行的是,發掘居民內心的想法,並試著將這個意念形象化。於是請社區發展協會召開多次居民會議,讓居民的將想像提出來,學術專業團體與協助者透過詢問與紀錄去描繪發展可能的各種形態模樣。

第二步則是將專業知識解放於社區,透過各種案例介紹,學術名詞的口語化,進行施工細節的解剖,拆解成一種可以共構的工法與結構,將社區居民籌組成一個個小施工團隊,練習自立營造的的各個步驟。

image003
大光社區的居民於晚上開會,討論地方的想像。

image005
大光社區的居民於晚上學習社區營造相關課程。

當所有準備工作都就緒了,就必須開始進入實體工程的施作。一方面要考慮在地材料的使用,一方面也考慮社區閒置人力或志工人力的運用。在這裡,不斷的溝通與加油打氣就很重要。這麼多人為了成就社區的形象,可不能為了缺那麼一點點意見溝通,而傷了社區的情感。

image007
大光社區居民組成施工團隊用在地素材營造社區環境。

image009
月琴再放上去,就要完成了。

image011
思想起的故鄉,就是咱的大光社區。

這樣的經驗,大光社區發展協會郭總幹事說,等了好久,終於感受到社區動了起來。或許是這樣成功經驗的激勵,大光社區後續也開始著手社區閒置空間(閒置的派出所)改造成社區生態解說站,也透過與高雄旗津同為漁村社區的互訪,為後續社區運用漂流木等在地素材尋求更多可能性,啟動了生態地區與環境共生共榮的營造新紀元。

(本文由王敏州及屏南社大公民新聞寫作班全體同學,共同完成)

巧克力戰爭

期尾的時,幼稚園新買一罐巧克力,連一罐用無了的,囥佇窗仔門邊,誰知有裝鐵窗的鋁窗被硬掰開,有人,應該是青少年(流落大大大的巧克力手印會當證明),巧克力大罐大罐,歸罐提未出來,就手伸入內,將巧克力挖挖出來….

編按:這是一篇以台語文來寫作的文章,對非使用河洛話的讀者而言,或許會閱讀的比較吃力,但因這是作者的寫作方式,我們希望予以尊重,因此也請不熟悉的讀者試著耐心閱讀,但如果您在理解或閱讀上有疑問,也歡迎留言或表達您的看法,謝謝。薛西佛斯的處境──好親像是生做人,無法度閃避的運命!

2008年2月11日,我到學校。雖然是寒假最後一工,嘛是寒假,我到學校創啥?其實,身為一個學校的負責人,是無放寒暑假,無分上下班,一粒心肝,思思念念的攏嘛是校務、師生、校園環境,就算佇厝、佇遠地遊賞風景,猶原無法度完全放下。見賢思齊,看人好的表現、措施,tioh8-siau3肖想欲橫徙入家己的學校做看mai3,這可能是做校長的人普遍的想法、心情、和運命才對。

今仔日到校,將學校巡巡看看咧以外,我另外有三個目的:第一,供應四間學校將近兩千人的廚房拼掃和開工祭拜。第二,幼稚園老師返校備課。第三,欣賞阮喝出「百年人種千年樹」的口號,募款60萬,拄種落猶未滿月tioh8變樹林的五葉松林。

踏入校門,前庭攏是糞圾:炮紙、炮筒、炮火迹、香跤、牛乳、suh4管、薰截仔、衛生紙、掃手頭、爛報紙、空紙杯、塑膠袋、塑膠湯匙、麥香鋁箔包、飛衝天炮袋、500CC lim1無一半的咖啡牛奶……真是應有盡有。

image009

image011
校埕的糞圾

這種場景,我已經慣si3,身為教育人,我siau3想改變社區人士、社區青少年的觀念、態度和行為,用盡苦心和辦法,利用各種公私場合,動情宣導,愛護咱的母校,疼惜咱的子弟,毋拘無效。Tshua7狗入校放狗屎的人,猶原tshu7狗入校;暗光鳥青少年照常像猪,行到叨位糞圾tue3到叨位;甚至拄放寒假,操場噴水頭被偷五粒,另外分別掠著兩個欲食驚流汗、欲開毋討趁的青年人,移送警察局……這種趨勢,親像補破網,愈補愈大孔!欲按怎?阮欲按怎才好?阮愛按怎才會好勢?

行向五葉松園區,看著青翠青翠的五葉松,佇寒風中摇動;松樹跤大板草青青青,精神百足,使人感動。這當陣───

「校長-」

只看走廊中央,翁老師正手提翕相機,倒手指壁予我看。我徙偎看,看猶未清楚,大聲喝出來:「屎!哪裏遐濟屎!」是啊,屎,走廊滿滿是,牆壁滿滿是,指示牌滿滿是,隨意、隨心、隨手舞到叨位,屎糊到叨位。

「校長-毋是屎,是巧克力!」

翁老師澄清講。原來,期尾的時,幼稚園新買一罐巧克力,連一罐用無了的,囥佇窗仔門邊,誰知有裝鐵窗的鋁窗被硬掰開,有人,應該是青少年(流落大大大的巧克力手印會當證明),巧克力大罐大罐,歸罐提未出來,就手伸入內,將巧克力挖挖出來,然後-四界糊、-四界印、-四界tan3,壁、窗、指示牌、鐵窗、玻璃、欄杆……到處攏是。若無小心,衫褲就會ko7-tioh8,皮鞋就會tsam3-tioh8,彼的感覺,親像ko5-tsam3著屎共款。

看幼稚園老師,tshua7領幼稚園老師家己的子女,用水泵、用水洗、用筅仔lu3的辛苦身影,我真毋甘!這的功課(khang1-khue3),攏是加的,其實學校真濟功課攏是加的,因為社區人士無公德心、無愛心,因為青少年無聊、無代誌,有thau3袂開的鬱卒、痛苦、冤屈,只好thu2踏學校、損害公物、發洩伊無人理解的情緒,真是悲哀啊!

image001
巧克力手印

image003image007

image005
Koo5壁牆以及走廊的巧克力

身為教育人,我常教育學生:「人,未使予同一粒石頭觸倒二擺!」面對家己經營的學校環境,一再出現重複的失敗錯誤,阮欲按怎才好?這,敢是人性的真面目?這,敢是人類的運命───佇是—非、善-惡、光明—烏暗、毀滅—創造中浮沉對tioh4?我想起希臘薛西佛斯的神話,直欲成功、直欲sak4上山頭的大石頭,又閣輾輾落來的悲哀!

身為一個教育人,就算是薛西佛斯,就算失敗是命中註定的,我嘛欲拍拼,拍拼享受sak4石頭上山頭的過程,享受peh4崎的人文血汗、沿山風景和將近成功的成功本身,嘛有伊的教育意義kah4價值啊。

附註:

1、巧克力戰爭是美國出版的一本冊的冊名。

2、因為巧克力戰爭這本冊引起的一件新聞風波:

芝加哥論壇報,50外名家長聯名要求美國西南角公立中學,將七年級指定閱讀冊單──巧克力戰爭刪除。因為,巧克力戰爭這本冊的內容是性和暴力。

校長西恩依格接著訊息了後,馬上請教律師,然後寫一張公開批予in1學校的家長。批的內容是───

第一、我支持老師提供我的專業意見,彼著親像我袂過問、干涉lin2兜的家內事相款。

第二、這本冊是咱美國圖書館公認,議題豐富的十大挑戰冊之一。

第三、這本冊猶原是咱七年級學生指定閱讀的冊單。

第四、 lin2遮的和教育立場倒反,和老師hau2無相聲的家長,若害咱的囝仔學袂好勢、學學歹,後果lin2愛家己負責。

哇!有夠有專業道德和勇氣的教育人,真是使人敬佩!

3、阮學校發生這件代誌,套用這冊名,感覺誠合su1、誠滿意;將美國人表現「教育專業」的霸氣寫落來,但願對tue3潮流、tue3家長行的教育人,有淡薄仔啟示作用。

島嶼極南方─屏南社大周歲記

許多人詢問屏南在哪裡?其實這很難說清楚的。如果要從地理學的觀點來界定,可以模糊的說,屏東縣東港溪以南的區域。然而如果要從社會學或者文化學來說,也可以說,屏南就是台灣。

我願,當我歸去時,有了山的沉穩,有了海的曠達。(引自林雙不,1974,《千里煙波》)

沿屏鵝公路過枋山進入恆春半島時,視覺總會有不同的變化,灰濛濛的靄霧霎時消散,天空豁然開朗,陽光清燦明亮,海水無限湛藍……這就是墾丁,一個陽光國度,感覺上比南方更南的地方。(引自杜虹,2001,《比南方更南》)

image001
屏南社區大學,以閒置空間(衛生所)改造再利用為辦公室及教室。

屏南社大滿周歲了。時序進入3月,伙伴們循例忙碌於下學期的課程相關事宜。在這學期之初,我思考了許久,借用民俗上「抓周」的習慣,「抓」了林老師與謝老師的文字作為本文的靈魂,自我期勉也與大家分享。

許多人詢問屏南在哪裡?其實這很難說清楚的。如果要從地理學的觀點來界定,可以模糊的說,屏東縣東港溪以南的區域。然而如果要從社會學或者文化學來說,也可以說,屏南就是台灣。經營台灣,要有台北、高雄雙首都的概念;經營屏東,要有屏北、屏南雙區域的概念;經營屏南,則要有東港、恆春雙核心的概念。屏南的經驗對台灣相對上有重要的啟發-出發於恆春,拓展於東港,遍佈於屏南。

屏南在鳥類生態上,是台灣的縮影,屏南的龍鑾潭好比是鳥類的五星級國際飯店及國際機場,鳥類們在這裡吃飽喝足,便展開偉大的跨國旅行。屏南建構公民社會的努力,也是難得的台灣經驗--在去年的公共論壇上,我們促成了書寫台灣的二元纏繞主軸的發生--人文與自然;本土與生態;作家與讀者的對話。

民主、多元的台灣,漸漸成型。在台灣,漸漸不再將原住民稱為番,甚至以族名為榮;也漸漸不再將新移民女性稱為外籍新娘,而願意投入關懷。但步向永續發展,仍有很長的路要走。在比南方更南的地方,彼此尊重,互相豐富的經驗悄悄發生。可是不夠,真的還不夠,我們要讓南方的聲音,投射於北方的他者,反射出草根台灣的公民意識。

由上而下的官方觀點造成的單調印象,中南部是過年回娘家的地方,東部是度假的後花園。不平均的知識與資訊生產,台灣被簡化為台北觀點,台北101作為台灣的經濟象徵,兩岸三通只是台北與上海的家務事(王宏仁,2007,《台灣社會學會通訊》)。然而,毋庸置疑,台灣的象徵絕對是南方,好比年輕人說的「這樣很台!」,絕對是說南台灣而不是說北台灣,不是嗎?

作為全國最南的社區大學,作為台灣正規高等教育與非正規高等教育的「極南方」,我們作為地理的南方,空間上的親近性,精準的描繪南方社會的脈動;作為社會的南方,我們持續關懷各種社會支配關係上弱勢的那一邊;作為全球的南方,台灣是全世界分工體系的南方,靠著辛勤的人民,不斷力爭上游。我們唯有基於這種透過這種深刻的反省,才能更清楚的定位台灣經驗的意義。

今年,屏南社大邁向第二年,除了滿心感謝一路上陪我們走來的前輩與朋友,也以十二萬分的誠意邀請大家,繼續支持屏南社大,讓社區大學系統再次為社區學習,成人學習寫下新頁,成為台灣的經驗,並讓這股安定社會的力量,溫暖屏南各個社區,各個角落。

(本文作者為屏南社大主任)

風箏飛颺的季節

孩子們在不同的季節有不同遊戲,從遊戲中建立他們的季節觀。冬春之交,季節遞嬗,美濃開始吹起怡人的春風,告訴孩子們放風箏的季節到來。客家話把風箏稱為「紙鷂」。孩提時代放紙鷂,是一段挫折與滿足交雜的記憶。

編按:最近看到「追風箏的孩子」,就想起去年兩代米家的部落格,曾寫過過一個關於風箏的故事, 雖然場景脈絡並不相同,但同樣有許多細膩動人之處,值得一再回溫。徵得作者同意,重新刊載於此和大家分享。

今年農曆過年有九天連假,美濃花季吸引洶湧人潮,連屋前山下的小路在過年期間,也充滿著呼嘯而過,想要避開幹道上塞車潮的車輛。連續幾天,我哪兒都不想去,待在家中,忽然被那熟悉的風喚起小時候放風箏的諸多往事。於是,心血來潮,帶著孩子們遵循他們的父親小時候的足跡,製作風箏,放風箏,順便記下一些回憶。

1327772448-320.jpg

二、三月的風,徐徐地吹來,稍來三十年前放風箏的往事。

長期生活於亞熱帶的台灣南部,對於季節,孩提時代並沒有春夏秋冬的概念,只有「寒天」與「熱天」。家裡務農,小時候要跟著大人下田幫農,但受限於年紀,工作內容多枝節而瑣碎,這樣的經驗,並不足以讓孩子認知到「春天」。書上說,春天是萬物萌發,生命復甦的季節,但是在美濃冬天,樹葉並沒有落盡,田裏的作物相多樣甚至更勝春夏,書上的描述和在美濃所見到的世界,始終有一段明顯的落差。那麼,春天是不是不存在孩子的世界呢?

不,孩子們在不同的季節有不同遊戲,孩子們從遊戲中建立他們的季節觀。冬春之交,季節遞嬗的二、三月,美濃開始吹起怡人的春風,告訴孩子們放風箏的季節到來。當天上開始出現風箏時,春神也跟著降臨。

客家話把風箏稱為「紙鷂」。孩提時代放紙鷂,是一段挫折與滿足交雜的記憶。就像一般小農之家的小孩,我們沒有的玩具不是用買的,而是用家中或周遭現成的材料製作,紙鷂也是。

那時的紙鷂用報紙糊成,是正方形上有兩條骨材,一條是對角線位置,一條也是對角方向,但彎成弓狀。以上材料中,最不易取得的是骨材,通常是門簾。那時候,仍有許多傳統的客家夥房房前還掛有門簾,經年累月地使用,門簾損壞淘汰。棄置的門簾往往棄置於果園、雞圈或是荒地上,成了紙鷂最好的骨材來源。但淘汰的門簾並不常有,就算有也會用罄,這時候就得自己剖竹子。

1327772451-320.jpg

1327772450-320.jpg

剖竹子需要材料,需要力道,需要技巧,對孩子而言,剖出兩條適當的骨材,從取竹開始,往往要一、兩個小時。報紙和骨材準備妥當,就裁剪成需要的形狀以及尾巴,加以黏貼即可。黏貼的部分則用家中的舊飯,暨牢固又省錢。黏貼唯一的挑戰是彎成弓的部分,需要有伴固定著,才不會貼歪了,所以放紙鷂時,通常幾個人一起來。

1327772446-320.jpg

1327772447-320.jpg

紙鷂貼好,就綁上線。那時家裡養了幾十頭豬,豬飼料袋解開後往往留下一堆線,強度超過逢衣線,成了現成的紙鷂線。放紙鷂的方式有兩種,需要和不需要助跑,後者通常屬於大孩子的專利。小時候,房子比現在少,空地比現在多,很容易就找到可以助跑的地方。但在大部分時候,我的風箏都無法順利飛上天。別人的紙鷂,甚至比我小的孩子,總是輕易地就爬上去了,唯獨我的,一次又一次,在風勢稍歇的時候,紙鷂軟弱地墜落。紙鷂無法飛上去的焦慮,是童年深深的焦慮。

有一次,好不容易飛起來的紙鷂,最後竟在風歇的時候墜落在山上的樹林間,那時為了這個難得可以飛上天際的紙鷂,還不畏險阻,特地上山去撿拾。一直要到有一天無意中使用縫衣線,紙鷂輕易地就飛上天,就像伙伴們的紙鷂一樣時,我才赫然發現,飼料線太沈重,絆住了紙鷂。不論風箏最後有沒有能夠飛上天,在氣溫逐漸回暖,那追逐風,或是被風追逐的感覺,都是長大以後,最令人回味的童年時光之一。

三十年來,美濃的春風吹拂依舊,但大地上的景物卻起了很大的變化,在這個風箏的季節,放風箏的孩子卻不可見。現在孩子多了玩具,少了玩伴,於是不再從周遭環境找尋遊戲的材料,也難以再進行集體的遊戲。富裕的生活帶來便利,代價是眾多感官體驗,心智鍛鍊機會的剝奪。

買給孩子的玩具應該少一些,讓孩子自己去製作玩具,透過玩具的製作,去認識大自然,去形成他們的世界觀。

近看的海洋產業 遠看的海洋希望

乘著61號公路駛進台西鄉,印入眼簾的是,一塊塊的魚塭,魚池中央的電動葉片不斷的拍打著池水,讓人念念不忘的是,落日夕陽餘暉,似金黃色金箔灑在水面上。台西顧名思義就是台灣最西邊的鄉鎮,居住著兩萬多人….

乘著61號公路駛進台西鄉,印入眼簾的是,一塊塊的魚塭,魚池中央的電動葉片不斷的拍打著池水,讓人念念不忘的是,落日夕陽餘暉,似金黃色金箔灑在水面上。台西顧名思義就是台灣最西邊的鄉鎮,居住著兩萬多人的人口,鄰近台灣海峽的海岸線,台西人比別人擁有更多寬闊的海洋,依靠著海洋的環境與資源生活著,有人說:「我們是海口人或是討海人」,周邊因應海洋而起的產業維繫著他們的生存之計,台西呈現著台灣漁村的小村落的意象,來到當地可以感受到炙熱的陽光、鹹鹹的海水味,路上還可以看見黝黑的膚色、濃厚的海口音、穿著夾腳的藍白拖鞋的男性;女性總是包覆著緊密頭巾,穿著簡便的工作服帶著袖套;住家前倒掛著兩隻捕魚用的雨鞋,堆著一座一座小山似的白色蚵殼,以及養殖所使用的工具。

聞著鹹鹹的海味同時,似乎夾雜著另一股工業排放的廢氣,六輕工業大舉進入雲林地區,從台西向西邊望去,可以看見一段很長的海岸線矗立著一根根的煙囪,隨著工業的進駐加上台灣西邊的海岸線自然環境的驟變,讓許多可以生存自然環境的根基,都在消逝當中,當我們的視線放在台北、高雄的同時,誰看見台灣最西部的人民之聲呢?

clip_image001

▲令人念念不忘的台西金黃色的夕陽餘暉。

環境運動到藝術造人

看著頭頂上的藍天、白雲,很難想像台西的天空,不知道是自然形成的還是工業區的烏煙所籠罩的,環境議題是台西人憂心的問題,關切於他們的生存與生活。而此次壁畫召集人秀雲,帶著從舊金山Precita Eyes Mural Arts Center修習之壁畫的組織與經驗,回饋到台灣農業縣雲林的鄉鎮與社區,可透過社區壁畫讓邊陲的地區,可以藉由壁畫為當地文化發聲;雲林縣政府縣長室陳振淦秘書回憶著秀雲的理念,「如果雲林任何一個地方需要我,將義不容辭協助」,感動了一群想要為台西地區帶來希望的伙伴們,從雲嘉發散的想法化為行動,就在2007年2月天,在雲林縣政府縣長室陳振淦秘書、教育部、青輔會等部會的協助下展開參與式壁畫創作,串聯蚵貝藝術家蔡英傑、台西當地社團「雲林縣淺海養殖協會」一起來創作屬於台西「在地的壁畫」。

小地方的人民在爭取環境生存權時,面對著以經濟發展為前提的政府與大資本家,民眾把期待轉交給以大發展的事業與工業,其過程他們才驚覺我們的自然環境已經不如從前了。尋找壁畫鑲嵌的材料與題材時,有一部份的工作,主要由當地的社團「雲林縣淺海養殖協會」理事長林進郎、副理事長丁宗銘以及其他協會的伙伴,在台西地區協助蒐集大量的蚵、貝、螺以及其他玻璃瓶類的素材,讓壁畫的材料可以如此地多量且在地性;帶著台西國中的學生認識當地與淺海養殖產業的人文歷史,由當地的長輩的引領環顧家鄉的產業風情,一起發想以及討論壁畫的題材。

另外,當地的婦女熱心地提供素材之資訊,相互討論在地的蚵貝類的種類,才發現原本豐富多樣的蚵貝都在環境的污染下,瞬間消失。環境指標在不用人工科學測量數據,卻在找尋蚵貝的過程中,一一浮現目前的生態環境,帶著台西國中二年級的學生參與壁畫的過程,更是進一步讓他們體認他們所生活在地環境的狀況,一位學生參與後提出對生態環境的看法:「阿媽說以前只要努力工作就有飯吃,現在環境改變以後就不行了」環境影響著生活,端看我們能否持續關注環境運動,除了社區居民的連結,更需要進入學生的生活與教育中,我們的孩子才能對土地與海洋有更多的關心與愛意。

啟動學生眼中的台西

繞過、看過台西街道巷弄,找尋一面適合公共壁畫的牆面,最後選定位於台西國中的教室外邊的牆面,其具有台西重要交通節點以及公共空間之地點,特別為教育重地的校園空間,從教育出發啟發學生對於公共藝術的美學與環境運動的人文關懷。

如今沒有美術老師的台西國中,二年二班參與的學生都感到新奇、有著高度興趣參與社區壁畫的活動,壁畫並未侷限於會繪圖的人,不會繪畫的伙伴也可以一起參與。試著從一面壁畫開始引領學生找尋壁畫題材與材料,結合當地的淺海養殖協會伙伴以及當地的居民的協助,讓學生親身體驗當地的人文及產業。並且透過劇場遊戲、分組討論與發想、接力說故事…等活動,勾勒出學生眼中的台西印象。

台西猶如其他偏遠地區的鄉鎮,青壯年的人口不斷的往外遷移,使的農漁村只剩下老人與小孩,此區出現的學習斷層有一部份來自隔代教養的部分,青壯年人口到其他城市尋求更好的工作機會,為的是可以讓長輩與孩子可以過更好的生活,台西國中曾在二十年前曾設立美術班,美術教育曾在當地盛行一時,如今社會環境的轉變,人口外移後,沿海小鎮沒落,連教育資源都變的貧瘠,當教育資源貧乏時,藝術人文的課程與學習變的稀少且珍貴,藉由此次的社區壁畫由公共性的環境議題擴展成藝術教育培力,同學們可以更瞭解同儕間的想法,激發青青學子的創意與想像。

參與之學生表示:「我們班變的越來越有默契了」。社區壁畫的學習參與、合作與發想,才能進一步引發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住在對面國中一年級的女學生說:「這很好玩,我在家沒事,都會來這裡看看。」社區壁畫成為大家可以共同關心的話題與方式,對街住家的民眾也熱情招待看壁畫的朋友,拿出家裡的小板凳、提供清涼的飲料給來工作以及欣賞壁畫的朋友,彷彿就是壁畫的主人家,對街的居民成為壁畫的最佳代言人,向大家介紹最美的台西壁畫,開啟居民的美學感官;他們滿足的告訴藝術家說:「這是咱台西ㄟ寶」,讓藝術家當場感動不已。

就地取材 凸顯當地生態特色 蚵貝鑲嵌壁畫

名為「希望之海」的大型蚵貝壁畫,長為十公尺、寬為八公尺的巨幅壁畫,刻畫著在大型工業煙囪下討海人的意象,可以看見台西風情與產業的印象,以及看不見面容的女性背影、具有強烈性格的男性側臉。蔡英傑藝術家表示,壁畫的特色在主題意涵、色彩、圖案強調對稱與協調,線條簡單俐落不宜太過複雜,此壁畫較為困難的部分是線條的設計鑲嵌,最為特別是蚵貝鑲嵌的技巧極為困難,不同於平面的壁畫,因為蚵貝的材質可以呈現立體的紋路與明暗度,所以得細膩的投注在每一次鑲嵌的蚵貝,細心的掌握塗料與鑲嵌,就像是我們要用心對待環境的每個環節。在鑲嵌時,需要調製不同比例的水泥黏著劑;用至不同的蚵貝種類時,需斟酌水泥的用量,才能讓蚵貝呈現最好的角度與弧度。

藝術家運用大量的當地材料且就地取材,這次選用超過20種以上當地的貝、螺、蚵殼等素材,以及10種非貝類的原料(如:保力達瓶與生啤酒瓶的玻璃片,以及木碳等。),由於鑲嵌貝、螺、蚵的角度、顏色、方向,都會影響壁畫所呈現整體的色彩以及折射的光線,經過風吹日曬後,老天爺會把最美麗的蚵貝顏色展現在壁畫上,可以細細觀察每天陽光照射之光線與方向,壁畫會出現不同風情的色彩,也是壁畫讓人處處驚喜的地方喔!

社區壁畫作為一種公共藝術與社會運動,讓偏遠、弱勢地區的人民擁有可以發聲、表達的公共空間,「進入弱勢地區,讓從未接觸藝術的民眾,可以透過藝術發聲」,這也是社區壁畫最重要的能動力。無論在帶領學生創作的過程、當地社團協會的伙伴提供當地大量的蚵貝材料、一直到開始壁畫鑲嵌動工、來自各地關心壁畫的朋友們以及當地社區民眾的認同與支持,都是啟動壁畫行動之後,得到的回饋。

參與壁畫行動,就像是一部紀錄片,將大家參與的過程紀錄在這一面壁畫中,社區壁畫彷彿海水擾動了台西小鎮,用許多生命的熱情來支持生命中有意義的行動,第一幅「偏遠地區藝術不斷電–參與式蚵貝壁畫」的大型社區壁畫從雲林台西啟程,隨著水的流動將開始流進其他鄉鎮,透過社區壁畫看見在地的環境與文化,讓在地人說社區的故事,從當地的孩子與居民的眼睛看見台西,而台西的希望寄託在土地與海洋,讓更多人看見我們不要污染的環境,透過藝術來發聲,回到生活與教育來培育我們的孩子與環境,實現台西的希望。

clip_image002

▲透過創作的大型參與式壁畫,將在地人的希望鑲嵌在生活的土地與海洋。

(本文作者現於雲科大文資所)

原鄉孩子的故事6—我們能做些甚麼?

原鄉孩子的故事還很多,這些,對社區外的人來說只是一個個好看的故事,但對社區裡的居民來說卻是每天要面對的左鄰右舍、甚至自家裡不為外人道的醜,對這些故事裡的小主角而言,它確是難抹難滅的—痛。

原鄉孩子的故事還很多,這些,對社區外的人來說只是一個個好看的故事,但對社區裡的居民來說卻是每天要面對的左鄰右舍、甚至自家裡不為外人道的醜,對這些故事裡的小主角而言,它確是難抹難滅的—痛。在暴力環境裡生活的小孩,父母不在身邊的小孩,一天只吃一餐的小孩,甚至家裡常沒電、沒瓦斯的孩子…‧
這些孩子,在國小,除了比較調皮、不寫作業、功課落後、不合群之外,沒有其他的問題。

上了國中,會很明顯的逐漸變化,可能慢慢的不回家、可能慢慢的會抽煙、會喝酒、和人衝突、留連網咖…‧直至成群結黨、偷竊、逃學、逃家、成為問題學生、問題青少年‧部落問題就從這裡開始‧社會問題也就從這裡開始。

讓我們試著易地而處的感受一下這些孩子的生活:

當同學正在被溫暖的家呵護、擁抱的時候,他們可能也正面對著空無一人、正酒醉中或因生活不如意而暴怒的父母‧或無能為力的老祖父母…

當英文老師上著高深的英文文法時,他的ABC可能還沒全懂。

當數學老師上著方程式、幾何圖形時,他的程度可能只在九九乘法‧

ㄅㄆㄇ都還沒全搞清楚,卻要學習論語、古文…

所有的人都說不能逃學,但好像沒有人能了解,在學校,鴨子聽雷,不被了解、沒有救贖機會的懲罰…這些,真是度日如年…

就像所有的人都說要孝順,但好像沒有人能了解,在家裡,最常面對的是酒味加暴怒,怒罵和追打…。

就像所有的人都因此覺得他是壞孩子,但從不有人伸出援手,想想可以做些甚麼,即使伸了手幫忙了,好像都會無疾而終,聽說—沒經費了,聽說—這只是暫時性的,聽說—選舉價值期間結束了,聽說…..。

部落有心的家長將孩子往外送,無心的家長則依然故我。

公部門的資源永遠騷不到癢處,違反規定,一切免談,而這些規定似乎常常與部落的真實需要有段距離……。

學校的思考模式也一直是績效與趕進度,沒有回頭補充基本基礎的空間。

一個人的能力又有限,每每看見一個好好的孩子逐漸變壞而無能為力,除了搥胸頓足,我們似乎甚麼都做不了..。

難道,部落就必須永遠悲情?永遠待憐憫?永遠不能有自己的力量去解決自己的未來?

我是不同意的,既使付出我所有、即使付出我僅有,我都會說:『我決不同意。』

一段時間後,我發現,這些故事的原由都是可能被舒緩、甚至被解決的。

我們的感受是:這些孩子,缺的只是關懷與適時的指引,具體的說,就是陪伴。

家裡的不如意與恐懼,有人聽,有人了解,甚至幫忙。

學校的困難,有人聽,有人了解,有人願意陪著從新學起。

也許只是一碗熱騰騰的麵,可能只要好好洗個熱水澡,都可以讓這些孩子感覺被關懷,都可能提供這些孩子一個機會

所以:
我們想盡辦法想提供一個地方,讓這些孩子有個『家』‧
受傷的時候,有人療傷止痛‧
肚子餓沒人理的時候,有個地方可以吃一碗熱騰騰的麵‧
想讀書了,有人願意陪著從新學起,沒人笑你國中生還在學國小的課程‧
無聊透了,有地方也有人願意陪著聊聊,還有電腦…

這個地方,我們成立了,孩子叫他—建和書屋。

clip_image002

clip_image004

在龍水,討論有機農業的經驗

位於龍鑾潭附近的龍水社區大約有十六戶,約有十甲地以有機的方式種稻米。對於來自美濃的農村型社區大學--旗美社區大學來說,這是一件不容易的代誌。因為筆者很早就想促成高屏地區的有機農業的對話。

位於龍鑾潭附近的龍水社區大約有十六戶,約有十甲地以有機的方式種稻米。對於來自美濃的農村型社區大學--旗美社區大學來說,這是一件不容易的代誌。因為筆者以前在旗美社區大學擔任課程委員會的召集人,又是農村與農業學程的核心講師,很早就想促成高屏地區的有機農業的對話。這次屏南社大有這個機會與恆春農會合作來辦理龍水社區的社區培力課程計畫,初步的想法是讓同樣為有機農業而努力的社區大學、農會、社區、村里可以聚會交流。一方面經驗分享,另外一方面則是共同思考如何讓有機農業的概念可以有更廣闊的面向,不只是時間上,甚至是空間上的。

意思是說,韓國人說:「身土不二。」,日本人也說,農業是國家的根本。但是在台灣,其實農業是一個沉默的行業,並不是有很多適當時候、或者場合、或者地點、或者所在,是得以發聲,總是侷限於某些偏鄉地區。所以有機農業的發展,其實不只是一種現代人對健康的需求,有更大的背後的意義是對故鄉、對土地的懷念的一種投射。如何將這個沉默的行業,透過經驗的分享與累積,產生地方知識,讓更多的人,尤其是熟悉於現代科技的都市人,從吃到健康的米到支持所在土地朝向有機的面向發展,成為一種文化,一直是放在心中的一個理想。

clip_image002

※ 恆春農會介紹此次有機農業社區學習的講師-張正揚先生

這個系列的課程,包括旗美社大張正揚副主任的「有機農業的旗美經驗」,黃森蘭先生的「農村解說技巧」與邱靜慧執行秘書的「地方知識與社區發展」及最後由旗美社區大學張副主任與邱執行秘書及屏南社區大學主任共同與龍水社區來討論有機社區的未來與挑戰種種的議題。

恆春農會其實很用心,思考到上課之後,如何讓社區更印象深刻。所以也安排美濃的參訪與實地考察,以加深學員的印象,強化學習的效果。

經過此次的有機農業的社區學習課程,不論是旗美社區大學或是龍水社區或是恆春農會及屏南社區大學都感受到彼此對有機農業的熱情與努力,這應該是大家都得到的最大的支持與收穫吧。

clip_image004

※ 邱靜慧執行秘書的「地方知識與社區發展」課程

(本文作者為屏南社大主任)

小地方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