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染與意外─高雄煉油廠VS教育地景

有時搭乘火車出差或省親南返打狗,我望著窗外地景變化種種,以判識地方界域,令我意識到「高雄到了」的地標,便是半屏山下那腹地廣大,令人震撼的工廠地景。身為一個搭火車經此的過客..

在陽光的照射下,矗立在半屏山腳的高雄煉油廠金屬建體顯得如此熠熠明晃。即便在陰天,它金屬灰色的分餾塔、低矮扁圓的油槽,都在周遭的地景中,顯得如此地醒目,嗯,甚至有點動人,但卻也與人疏離而無法親近。有時搭乘火車出差或省親南返打狗,我望著窗外地景變化種種,以判識地方界域,令我意識到「高雄到了」的地標,便是半屏山下那腹地廣大,令人震撼的工廠地景。身為一個搭火車經此的過客,往往都會眼前龐大的「工(業)藝品」所震懾,但當我轉換為居民身份時看它時,則又是另一番風景了。

居住在高雄,交通工具自然用的是高雄人最常用的機車。我有時騎著機車出遊,最常走的一條路線,是從我住在的半屏山腳,一路往東騎到底,取和鐵道平行的翠華路往北騎,欣賞沿山寬闊開朗的景緻,最後,也會碰到高雄煉油廠。

高雄縣市交界處的最明顯地景是石化工廠-翁4-1
高雄縣市交界處最明顯的地景就是石化工廠

不過,從機車座上看煉油廠的風景,又和從火車所看的視野不同了——煉油廠被一堵長似無盡頭的水泥圍牆圍起,裡頭仿若另一個世界,寬闊、幽靜,卻又帶點神秘。神秘的工廠裡,裡頭的人進行著什麼的工作呢?這些原料從何而來,又去到哪裡?這龐巨的工廠何以突兀地矗立於周遭的古老聚落中?這些問題往往就是這樣纏繞著我的心頭。

農地上蓋起的日軍第六燃料廠

昭和十八(一說十六年)年,日治末期的台灣,日本殖民政府因應南侵軍事需求,決定進行油庫的興建,便由日本海軍、台灣礦業株式會社、日本石油株式會社及帝國石油株式會社集資於半屏山北方設置「第六燃料廠」,工廠用地原為日本強行徵收,為因應員工住宿問題,其後也於宏南里、宏毅里分別興築幹部、工程師和工人的宿舍。建造未完,因為軍需重要設施,即遭盟軍炸毀,狀況慘烈。戰後,當地仍挖掘出一千磅重的巨彈(鄭水萍2000:89)。

民國三十四年十二月,此廠由國府「經濟部台灣區特派員辦公處石油事業接管委員會」接管,並改名為「高雄煉油廠」。接收後,經評估,只有兩座蒸餾工場值得修復,由於第一蒸餾工場遭受較烈,因此先完成了第二蒸餾工廠的修復(曾玉昆 1995:596)。之後陸續完成柏油工廠的修築,並恢復生產。三十五、六年,從中國上海招考的大專實習員共六、七十人來台修復工廠,試爐開工(鄭水萍 2000:65)。

戰後,煉油廠分別增建柏油設備、第三蒸餾工廠、第四蒸餾工廠…..等工廠。民國四十八年,政府倡導工業起飛,石油化學工業被列為重點發展項目之一。

民國五十年,經濟部提出發展石化工業藍圖,建制從上游到下游的生產鍊;上游由中油進行產置,基本原料製成中間原料為中游,加工品則由民間承製,中油則為提供下游原料。(中國石油公司 1996:251)民國五十七年起,並建設第一輕油裂解工廠、生產乙烯提供下游工廠。

民國六十年代,當時的行政院長蔣經國推動十大建設,「石油化學工業」列身其上,在高雄縣設立「仁大(仁武、大社)工業區」及「林園工業區」,政府產業政策的投入,讓石化產業成為台灣,塑膠、紡織等下游產品約佔了出口總值的40%。煉油廠作為國內石化產業上游生產的重鎮,以與下游工廠建立起石化工業的完整體系,至民國六十四年逐漸具體成形。

輸油管、油槽與廠區形成石化產業地景

煉油需由原料,其原料來自世界各地:大部份來自中東,少部份來自東南亞、非洲、中南美洲等地。從這些地方進口的原油從油輪經高雄大林外海卸油浮筒及海底管線輸送到岸上的大型油槽儲存,再以管線運輸到煉製工廠煉製。

在高雄港的十七、十八、十九號碼頭有輸油站,港邊的苓雅寮設有輸油槽,場區內則設有容量十四萬頓的油區,設有六條輸油管由港口直通油廠,長達十四公里,油管的直徑由四吋到十二吋不等,除部份為埋入地下,多為露天裝置(曾玉昆 1995:583)。

二   利用GoogleEarth從高空俯瞰高雄煉油廠廠區-翁4-2
利用GoogleEarth從高空俯瞰高雄煉油廠

石化工業,有天然氣、烯烴及芳香烴三大核心,高雄煉油廠生產的烯烴及芳香烴主要供應大社及仁武工業區下游石化工業使用。如台聚、台塑,民國五、六十年代,台灣塑膠、合成纖維等工業發展迅速,中油的輕油裂解工廠生產出的原料,利用管線輸送到高雄煉油廠附近的大社石化工業區、仁武工業區以及高雄境內。

高雄煉油廠-翁4月
民國六十年代的高雄煉油廠。

早年,這些油品都使用火車運送到左營火車站,再轉運到全省各地。其後則幾乎是用管線運送。油品運送方式的變革,也改變了高雄的地景。這些油管和昔日漂浮在愛河的原木一樣,都是形塑地方感的產業地景。

在石油的生產外,員工宿舍,以及員工子弟的「油廠代用國小」、國光中學、國光高中等紛紛成立,甚至有游泳池、溜冰場、高爾夫球場、體育館等,形成獨特的高雄煉油廠生活圈。

頻傳的污染與工安意外

然而,這樣一個引領台灣石化工業發展的事業體,除了藉由產品與人民的日常生活連結,與在地的關係卻非如此和諧。煉油廠的黑煙、廢水、酸雨、廢氣外洩等污染頻傳,除了農作物遭受損害,影響收成並污染作物;當地居民的身體也長期暴露在高度的危險當中,居民對石化工業的污染性與工安危險高度不滿,多次引發了衝突。其中,最著名的當屬後勁反五輕運動。

民國七十六年,行政院計畫於後勁興築中油第五輕油裂解工廠,引發後勁居民強烈反彈,當時政府行政院長郝柏村曾南下夜宿煉油廠,在一名千優勢警力的護衛下,五輕爭議獲得壓制,並於79年動工。同時,政府承諾實施環境監測、提出回饋基金方案以及承諾二十五年後遷廠。

但居民在妥協、同意五輕興築之後,當地的污染並未改善。多次的工安意外也令當地人憤怒,最近的例子是半年來高達三次的爆炸事件,這引發當地居民、里長的強烈抗議,而一些民間綠色團體也積極協調中油、高雄市府及各級單位間對於遷廠的考量(註一)。

油廠作為多元觀點的教育地景

目前,關廠或遷廠的期限至今只剩7年,許多石化業者要求高雄煉油場就地更新,而在地居民與綠色團體主張應如期遷廠,經濟部態度則傾向於更新廠區(註二),十八年前的承諾,如今看來搖搖欲墜。

同樣也是高污染、工安意外頻傳而招民眾強烈抗議,已於民國九十一年關閉的前鎮高雄硫酸錏工廠相較,高雄煉油廠顯得屹立不搖。該廠七年後的命運是關廠或遷廠必然還有待產業、政府與民間非營利組織的辯論與角力,須提醒的是,大批見證台灣石化產業發展的工業地景可能面臨改變的命運,而產業文化資產以及在地居民的生活變遷紀錄與研究,可能是必須的。不管紀錄的主題與內含為何,可以肯定的是,它不只是單一面向的呈現,也絕非對立兩造的各自陳述,而是一種多元觀點並陳的整體觀照。

筆者以為,高雄煉油場作為一個污染/工安意外/石化產業技術發展多面向並陳的企業體,正投射出了產業技術的複雜性,這使得其可發展為一個展現工業發展複雜性的教育地景。

污染、工安意外與經濟產出看來是一體的兩面,但我們須進一步提問:污染的生產者和被害者為誰?生產的獲益者為誰?兩相權衡是否獲得一個合理的平衡點。先有了這些提問,我們才有可能進一步從中獲得教訓,而其產業地景及歷史之研究與保存,也才能轉化為日後高雄都市發展轉型的契機。

以高雄煉油廠為個案,可思考如何轉化其產業發展的軟硬體為工業/技術觀光,從而思考與城市轉型等都市規畫議題結合的可能(註三)。而未來不論是存或廢,將是以「人」為思考的核心,後勁也該是一個高居行政資源中心的國家首長、官員願意「LONG STAY」的地方(註四)。

…………………………………………………………………………

註一:地球公民協會網站網址:http://met2007.blogspot.com/,上網日期:2008年4月27日。

註二:自由時報記者陳惠雯「限期遷廠 衝擊60萬人生計」2008/04/25,網址: http://news.yam.com/tlt/life/200804/20080425069048.html,上網日期:2008年4月25日。

註三:國際工業遺址保存委員會(簡稱TICCIH)2006年於義大利舉行的國際工業遺址保存委員會大會主題便是「工業遺址與都市轉型/生產疆域與產業地景」。

註四:見地球公民協會網站:http://met2007.blogspot.com/,上網日期:2008年4月25日。

參考書目

中國石油股份有限公司

1996 五十年來之中國石油公司。台北:中國石油股份有限公司。

王玉豐譯

2001 什麼是工業考古學?工業考古學的範疇。科技博物 5(5):6-19。

曾玉昆

1995 高雄市各區發展淵源。高雄:高雄市文獻委員會。

鄭水萍

2000 後勁大代誌。高雄:高雄市文化中心。

尋找隨波招搖的水草

五溝水生長著世界獨有的探芹草,在1990年代初期曾被英國傳教士發現,帶回英國比對後,才明白是少見的種類;另一特有種類是水囊穎草,全台僅見於此。尚有為數頗豐的金錢草,光葉水菊,水空心菜….

為何萬巒有頭溝水、二溝水(已消失)、三溝水、泗溝水,還有五溝水?總有人戲言解釋著:就好比可以走九遍的忠孝東路般,從一段至九段。有機會瀏覽清朝乾隆時期台灣皇輿圖(18世紀中期)就能發現,當時在南台灣下淡水溪更南之地,就已經出現頭溝水至五溝水的地名了。這麼早的村落,住著什麼樣的人?依水過著什麼樣的生活?說的言語,和現在相似嗎?當時的聚落應該還不具規模,傍水而居的屋舍,或也尚未圍出九拐十八彎的道路,而水,就在屋前,即取即用吧。那麼,水草呢?幾時開始隨波招搖?

一般印象中的萬巒五溝水,尚保留濃濃的客家聚落氣息,著名的大宅院有劉氏宗祠(五溝應有半數居民姓劉)、鐵漢樓、劉家書院觀海山房、以及深藏於舊劉家夥房中的半月池……。走在曲折的聚落巷道中,的確能感受濃厚的客家味,或者說古早味,也能夠體會這些建築背後藏著的是曾有的繁華。非曾擁有繁華,則絕不會在柱子表面計較洗石子的均勻、不會在屋簷量度斗拱的色澤;屋頂,也不會用心於雕一隻鷹或其他吉祥物了。

IMG_1552-2
昔日五溝水舉辦攻炮城之場所

平望即目的是為數不少、極為講究的舊宅院,腳底下,溪流時而在路旁、時而隱藏在屋後、在伯公前。許多人醉心於紅磚屋瓦之美,卻不容易注意翠綠、飄搖於水面的水草。五溝水所在之處,亦是屏東平原伏流湧出地面的扇端(新埤亦同),儘管冬季河水流量減少,甚至枯竭,然源源不斷、咕嚕咕嚕冒著水泡的湧泉,仍提供著清淨水源,給予水草獨有的環境生長。

IMG_1472
河裡茂盛的水草

據報告指出,五溝水生長著世界獨有的探芹草,在1990年代初期曾被英國傳教士發現,帶回英國比對後,才明白是少見的種類;另一特有種類則是水囊穎草,全台僅見於五溝水。此外,尚有為數頗豐的金錢草、光葉水菊、水空心菜、粉綠湖尾草、水蕨(可食用,生長於人煙稀少的佳平溪河段)、絨毛蓼等。乍看之下,僅覺得河道有著一叢叢的翠綠,粉綠、亮綠,非有專人介紹,難以認識,這竟是五溝水另一項迷人的特質。

IMG_1527
此為五溝水南柵伯公前的水草,右下角為粉綠狐尾草

來自赤山的水,少有人跡踏近的密地泉水窟,豐沛著五溝水的水流,橋墩下釣魚少年,手一舉、一個亮點閃動,魚兒上鉤,微微打破正午緩慢凝止的畫面。

IMG_1482
從赤山流過來交會的水道,少年隨意揮竿即釣起一尾尾翻著銀光的魚。

曾被社區營造界視為典範的日本古川町,家戶門前小圳溝裡,是群群活潑碩大的錦鯉,為恬靜的小村落,點綴生動氣氛;反觀五溝水,流貫聚落的河道中,唯有靜靜飄動的水草,不游動、不躍水面而出,卻成為紅磚牆瓦、戲水孩童的一個背景,實實在在、美麗而無聲的生活景觀。

旅程近尾聲,在開庄伯公前的小水道怪罪著雜草界等同福壽螺的巴拉草時,望見河對案有個美麗園子,忽見人影晃動,張口一呼,“喔∼∼咿“。原來,同行劉老師的小學同學早在園裡忙了一上午,一陣閒聊,被盛情留下吃了便餐:鮮採的桃太郎品種番茄、纖維稍長口感十足的地瓜葉、為了饗宴來客開啟的新製醃酸菜,金黃色澤、鮮脆有味,佐一點朝天椒,在冬日正午,滿盤的翠綠、鮮黃與豔紅,餐後附上橙紅葡萄柚,不只享用平實的常民口味,一份南方熱情亦在簡單而多彩的菜蔬中呈現。

clip_image001
剛從園子裡拔起、缸裡撈起的新鮮菜蔬與酸菜,配色鮮豔而甜美。

*本文感謝萬巒五溝水佳平溪工作室劉文雄老師協助導覽。

鄉村新移民──正負面衝擊

新移民帶來親友、遊客,讓鄉村土地需求提高,也間接帶動農地價格上漲,擁有祖產農地的村民,若出售農地將會在經濟上獲益,卻也讓鄉村原本的生活與文化之所繫–農業,在土地價格提昇下,漸有生產成本提高之障礙…..

也許是鄉愁作祟或田園的夢想呼喚,從宜蘭、花蓮到台東鄉村,這些年來陸續有捨棄繁華都會的新移民舉家搬遷。 開車途經北宜高俯看宜蘭平原,綠油油的水稻田間,此起彼落建起造型殊異、樓高兩三層、被圍起的豪華農舍別墅,純樸自然的地景已有新風貌;花蓮亦是,農舍與水田混雜的農村,似乎隨著新移民陸續遷入而更易得見。台東,靜靜的,在台灣東南角遺世獨立,更遠離都市、交通時間更長,移民遷入的考量相形更多,所以是幸運或不幸運,台東不像宜蘭或花蓮,農村風貌改變的速度慢了許多! 改變的慢,讓更早移民來台東的鄉村居民,有了適應新移民的緩衝空間;也讓公部門有機會思考,如何善用新移民的正面影響、降低負面影響。

DSCF0004
新移民的美麗庭院

新移民遷入不僅改變地貌,也代表正向交流的機會。 中國歷史上隋唐文化盛世,因緣於五胡亂華間,各民族文化與血緣的交流;同樣地,人口老化、年輕人長大就遠赴都市討生活的鄉村,是否有可能因著新移民的遷入,而帶來一些衝擊與活力? 新移民也要思考:如何才是真正的鄉間生活?

鄉間生活之所以有吸引力,不僅是好山、好水、好空氣、好土地,濃厚的人情味,雞犬相聞的熟稔,更是鄉村不同於冷漠的都市之處;然而有些鄉村新移民,倘佯在圍牆內的綠地上,住在別具風格的房舍之中,過著美國郊區般的夢幻生活,僅管在鄉村裡,卻與原居民沒有多少交流。 這樣的生活迴異於普遍以耕種為主業或副業的居民,旁人無法論斷這樣的生活,只是大隱於鄉間,空有好山、好水、好庭院的生活,卻少了人際的交流,就如同山水國畫,只有景色、沒有人物,總是缺憾。

我所居住的鄉間,居民很少將農地作為草地,僅有的屋前空地都不免種上花草或蔬菜等,珍貴的農地更不是休耕領補助就是種植經濟作物;然而新移民庭院內,大多有一片面積不小、要經常維護才能美麗的草地,透露出新移民與原居民的不同思維。

DSCF0008
新移民閒置的草地

村裡的新移民由 30多歲到60歲皆有,中壯年紀者仍有工作需要與意願,由於沒有農耕經驗與足夠農地,大都未以農業謀生,而多走入休閒觀光業。 幾間閒置房舍稍有特點,就被新移民租下作民宿; 或以農村景致與歷史為觀光導覽內容;或作觀光客之餐飲等。 幾乎村裡的新投資都來自於新移民,這現象再一次反映出新移民與原居民的不同思維。

DSCF0016
新移民租下閒置房舍

DSCF0017
新移民租下國有事業屋舍,作觀光導覽的據點

新移民敢投資這些新事業,也許是因為這是生活的方法,然而村民不願投資,是因為沒有資本? 或未與農耕相關? 或看不到背後的市場機會? 或是沒有經營的技巧? 也許後二者更多吧! 要活化鄉村、要提昇鄉村經濟,原居民需要的常常不僅是硬體建設,而是對市場的想法與眼光,對經營陌生領域事業的冒險與要領,這些是長久生活於鄉村的居民所欠缺,卻是來自於都市的新移民通常所俱備。

新移民帶來親友、遊客,讓鄉村土地需求提高,也間接帶動農地價格上漲,擁有祖產農地的村民,若出售農地將會在經濟上獲益,卻也讓鄉村原本的生活與文化之所繫 –農業,在土地價格提昇下,漸有生產成本提高之障礙,農業將更難以繼續與發展,得失之間殊難論斷。

若跳開常見的休閒觀光事業投資思維模式,是否公部門能有更多想像,可以結合有意願的新移民,從文化、教育、農業、老幼照護等社會性事業切入?或結合新移民撥冗作義工? 更融入鄉村的居民生活,用城市生活所累積的文化與見識,為腳下的土地作更多的付出,收穫將是更圓滿的鄉村生活。

都市化的趨勢在全球愈來愈明顯,聯合國調查報告指出,二零零八年全球有三十三億人口居住在城市裡,到二零五零年,都市人口將驟增到六十四億人,台灣無法自外於這股趨勢。 也許少數願意離開都市、搬至鄉村的新移民,可以與原來的居民攜手,為鄉村生活、文化與經濟的活力一起努力,為鄉村保留未來的完整性,吸引足夠的人口、形成地方經濟之生活圈,不致在這股全球趨勢下瓦解。

(本文作者為農夫,以秀明自然農法實施農事)

夏耘自然生活農莊

電子信箱: barkely.lin@msa.hinet.net

部落格: blog.yam.com/nature_farmer

田荒村毀。滅農之邦

大甲媽祖出巡萬人簇擁,但是一些偏遠農村的小廟,辦個廟會幾乎無人扛轎。振興農業喊得漫天巨響,但是來到鄉間,能賣地的舉家搬遷,賣不了地的就留下荒田,悲傷的告別故鄉。

編按:關於台灣農村文化的消逝,公視五月五日晚間十點播出「滅農之邦」,可以看看台灣農村的真實景況。除了當下收看,小地方取得作者同意,將內容轉載於此,讓更多朋友可以分享。

2455099178_7b1221cb93_o

–大甲媽祖出巡萬人簇擁,但是台灣一些偏遠農村的小廟,辦個廟會幾乎無人扛轎。

–振興農業喊得漫天巨響,但是來到鄉間,能賣地的舉家搬遷,賣不了地的就留下荒田,悲傷的告別故鄉。

–當鄉下電器行老闆,說著鄉下可以冰箱壞,風扇壞,電鍋壞,但是就是不能電視壞,每見鄉間夜晚,昏暗大廳裡的孤單老人,守著電視渡過晚年,心頭就是一陣酸痛。

–破落的農村會有多糟,當一棟無人破屋,抓出七、八條蛇,附近老人家天天在旁邊走動,開始相信農村不再是適合人住的地方。

–當一棟棟農莊別墅聳立田園,他們說別讓假象騙了!那些都是外地人來蓋,或是外出的賺錢的兒子築屋孝敬父母,沒有一棟是賣菜賣米的農民興建。

–總是流連傳統農村的美景,但是照片中越來越多的廢墟,開始令人心驚,農村是怎麼了?為何開始毫無人煙,形如鬼城,消失在時光的陰影之中。

種種景象,讓人驚恐,台灣農村是怎麼了?

這才驚覺,農村問題真的很大,超乎想像的驚人。

2454277395_4711cf4013_o

台灣農業長期蕭條,WTO之後的休耕,加劇農村的問題,休耕補助像是死亡契約,讓老農離開田地不再耕種,年輕人更不願回鄉發展,許多休耕的農村,像座大型的養老院,老農終日無所事事,樹下聊天,關門看電視,等到人老消亡,老宅子就等待變買,或是任其崩毀,終至全村毀滅。

太多的影像,標榜農業的新風貌,但是離開這些地區,不用跨過縣市,只要往更偏遠的小路前進,立即看見不同的光景,荒廢的農地,破落的農村,留下的農民只能依賴年金與補貼過活,財富對他們而言,早是遙遠的名詞,振興農業像是種種破舊的宣傳布條,掛在牆上隨風飄搖。

2455101610_b3b26e7308_o

台灣農業在死亡,當官方宣傳農業產值創造高峰,但是實際的利潤,從未到產地農民手上,一年種過一年, 一年窮過一年,再有名的稻米區,賺錢的是糧商,不會是農民,當辛勞不成代價,於是休耕像是一種了結,不必拖磨,不必酸楚,丟下鋤頭,直接奔向終點,結束農民與土地的關係。

老農不耕種,農村的農事文化開始消失,拋棄了不再使用的農具,一位阿伯告訴我,有一天他的斗笠,會在博物館陳列,我相信會的,一如城市孩子們,在鄉下看到雞的驚喜。

休耕讓農村覆滅,但是更糟的是生態的危機。

2454274155_e2c15ef92b_o

政府總時計算休耕的農損,做為計算損失的價值,但是一口田能創造多少農業利潤,尤其在菜傷穀賤的年代,休耕看起來沒什麼損失,頂多貼一點國家補助。但是政府從沒精算,休耕的農地在生態上造成的傷害,那是以數十數百倍的損失,讓社會全體負擔。

以種稻的水田,真正的價值不是農事生產,而是地下水補注、調節氣候、以及滯洪防災等等功能,這些生態上的價值,不受重視,等待災害發生,就必須用更高價的金錢彌補。

這些數據,政府從未算過,就算心知肚明,也不重視,心裡總想發下補助,安撫農民,其他的就算共業,全體承受。

2455099792_10b8e9e366_o

就以農地上的田埂為例,休耕之後種值旱作綠肥,農地不必灌溉,農民不再維修田埂,大雨一來,大水沒有田埂的阻礙,一路沖走田土,一路沖向村落,原本沒有水患、土石流的村落,一下災情慘重,救災、賑災又是一大筆金錢,政府不會說是休耕人禍,只怪天災難躲。

就以生態保育的美麗水雉為例,台南官田設有保護區,好奇水雉為何不會飛走,當地農民笑說,附近土地重畫廣開道路,周遭菱角田陸續休耕,等待增值銷售,一望無際的無水旱地,水雉還想飛到那裡去,只有在保護區乖乖待著。

2455097754_1b0d98c845_o

休耕種值綠肥,總被視為保護生態,恢復地利,但是一位農民搖頭說,休耕地裡還能找出幾隻蚯蚓,那是對於土地最好的生物。

休耕問題繁多,從農村毀滅到生態衰亡,休耕沒有減少問題,反而製造更多問題。

但是政府總以恢復種值,不敷成本為由,不願輕言復耕。

問題是農業真的不敷成本?真實是政府的怠惰,根本不願台灣農業與世界接軌。

2455102000_343b9e5bd1_o

世界發展至此,全球走向工業化,重工輕農的發展,讓許多先進國家糧食不足,甚至中國與俄羅斯、印度等金磚四國的快速發展,更是加劇全球的糧荒,到頭來才發現未來最有價值的國家,竟然是留下耕地,能夠生產糧食的國度。

台灣農業技術優良,土地氣候多變,許多農作,台灣其實有能力生產,黃豆、玉米、小麥、稻米,對於農民根本不是難事,所有難處只在農民不知國際資訊,該在何時種下高價作物,以及收成之後將作物銷往何國。

四年前,澳洲大旱小麥減產,加拿大發現商機來臨,輔導農民大量生產,彌補澳洲小麥缺口,狠狠賺上一筆缺糧財,吃下原有澳洲小麥市場,但是台灣依舊讓農地休耕,不管國際需糧甚慌,更不管台中大雅早就是小麥的故鄉,錢從眼前過,麻木過生活。

2454275349_fca92f3b61_o

一位農會人員說得真切,長期以來,政府部門早就不敢輔導農民種植什麼,就是擔心一旦價崩,政府又得出面花錢收購,於是放生(放任農民自生自滅)與休耕(長期休息都不必耕作),成為政府最會作的事。

政府冷漠,許多關心鄉村,長期下鄉推動社造的團體,一路走來相當辛苦,沒錢、沒人、沒願景,成為最大障礙,個個深知改變產業結構,成為解決問題的根本,但是政府不動,個位數的社造人士,外加年邁多病的老農,如何改變大環境。更讓人氣結是,為了績效,廣推一日節慶、農產特賣,貧困的農民當工作人員、清潔人員,甚至大官來充熱場人頭,農民領取工資後,更不願參與拮据的社造,窮等達不到的夢想。

台灣農村是一團混亂的等待消亡,一位社造人士說,邀請外客前來體會農村文化,文宣上寫得溫清四溢,但是實際場景卻是荒廢的農地、破落的農舍,獨居的老人,他不知道要讓外客感受什麼?台灣農村的末日光景嗎?

有錢不想賺,有地不願種,傳統農業日落西山,休閒農業混亂發展,觀光農地蓋豪華別墅,偏遠農地改鐵皮工廠,農業區高速碎裂、不斷破壞,田荒村毀,滅農之邦,台灣農民最深沈的悲哀。

2455104788_2c8d4c8c29_o

當每次總統選舉完,勝選者立即拜訪工商大老,進行請益之旅,心中總是一番感嘆,要選票時,廣大農民像是爺爺奶奶,一旦選上,農民馬上就成最無價值的農村廢棄物,給點年金,給點補助,不吵就行。

至於農業未來,就只是農村破牆上換些新口號布條,在滅農的世代裡無力的飄啊飄!

2455103146_4d7793ea05_o

(本文轉載自「漂浪。島嶼」部落格)

羅東農曆三月

「農曆三月到羅東來,絕對餓不著你。」為什麼會有這句話呢?因為農曆三月是羅東慶典最盛大的時候,三月初三帝爺(北極玄天上帝)生,月底是三月廿三媽祖生。而羅東的帝爺公跟媽祖婆神格較高…

過去有一句話是「農曆三月到羅東來,絕對餓不著你。」為什麼會有這句話呢?因為農曆三月是羅東慶典最盛大的時候—月初是三月初三帝爺(北極玄天上帝)生,月底是三月廿三媽祖生。而羅東的帝爺公跟媽祖婆神格較高,管轄範圍不小,不只「值僉」的鄰里多,需要消化的祝壽菜餚也豐盛,因此紛紛擺桌宴客,在自家宅院、或在馬路上搭起「酒寮」。

只是愛熱鬧的天性,使得「請人客」絕不夠盡興,因此請了客還有「吃菜尾」,從月初吃到月尾。而這一切,有個熱鬧的開場:「搶人客」,尤其是分了家的兄弟仍住得近的,因為共同的親戚朋友不少,所以常常搶到「變面」。若客人接到邀請後說:「可是我已經答應某某某,所以得去他家了。」那麼必定聽到電話那頭說:「那你來我這裡,你老婆去他那裡。」或者「那在某某某家吃完了,就來我這兒吃菜尾啦!」無論如何都要搶到客人來「湊鬧熱」就對了。那個月大概溪南(蘭陽溪以南)的每一戶人家都有次數頻繁的社交活動。

在諸多的宴客形式中,我印象最深刻的不是得到神明允諾,得在壽誕時還願,因此辦外燴一擺十數桌,佔滿一條鄉間小路的人家,而是就在自家餐廳擺起二張大紅圓桌的大姑家。這種民俗節慶沒假可放,因此我經常在放學後穿著制服,踩腳踏車去大姑家。才進竹圍,就能看見門口一雙雙鞋,還有迴盪在向晚天色中,伴著正努力長高中的水稻氣味而來的朗朗笑語聲,甚至連炊煙都不是徐徐而上,是漲滿了煙囪似地爭先恐後而來呢!

推開門立即感受到生活的力道:小孩子手拿飲料或食物滿屋穿梭,嘻笑連連;男人們邊喝酒邊高談闊論,無傷大雅也充滿鄉土味的髒字變成發語詞;女人們呢,在廚房忙著計算還有多少人沒來,伸出手指頭數著桌上菜餚,炸芋泥丸、螃蟹米糕、什錦羹、炒米粉、糕渣……還得忙著安撫吵架的孩子、招呼剛剛進門的客人又踅進廚房張羅吃食。如果我吃太撐了,隨口邀請一個小外甥跟我去散步,那麼在走到隔壁竹圍時,必能看見另一戶人家窗內,也有著同樣的歡愉。

當然現在已經沒有這種盛況了。房子愈蓋愈高,所剩不多的竹圍與稻埕,在農曆三月時只能一如平日,靜靜地度過薄暮時光。好多年來我都沒有再聽到爸爸接到電話,說要去「吃拜拜」,也就好多年來都享受不到基於信仰而生的熱鬧氛圍,以及充滿宜蘭味的宴客菜餚了。

DSCN5027
位在繁忙地段上的震安宮。雖然此處已非羅東最熱鬧的地段,但信仰中心證明了過去的繁華。

DSCN5081-1
主祀神:湄州媽祖

DSCN5036
交陪廟的祝壽麵線與絡繹不絕的信徒們。

DSCN5057
誦經中的義女會。

福和橋下的SHOPPING MALL !

流動市集文化一直都存在於全台各鄉鎮角落,市集背後所代表空間移動與經濟流動、特殊又常民的市集交易模式被濃縮在一些僅存的民間市集中,公部門往往只想著….

「這裡是哪裡?」週末的福和橋下誇張的大傘,紅橙黃綠藍靛紫毫不遮掩地聲張眾傘匯聚下所形塑的交易空間。人山人海地或騎車或徒步兼雜叫賣吆喝、討價還價、評比端詳聲。

這裡是福和橋下全北區堪稱規模最大、貨品食物不但廉價多元,更能滿足市民需求與來此尋寶的大眾們。福和橋下的河畔市集除開天候不佳的狀態下,幾乎是天天開市,而市集不僅僅是一般可以想見的菜市場,基本的菜市場所販售的食物、生鮮蔬果…等等可以說是一應俱全,且價格絕對便宜!不但北縣北市兩地民眾知曉,走在市集中也不乏有知道省錢門路的老外民眾們。

市集的空間形式自上向下俯瞰可以明顯描繪出沿河岸高攤地的聚集模式,走在其中卻又規則地可以區辨出販售生鮮蔬果食物的自成一區,其他攤商則自行隱隱地各分三至五線道,開始做起「什麼都有、什麼都賣、什麼都不奇怪!」的二手生意。而市集時間從天剛亮的六點到中午時分左右結束。

clip_image002
上圖:福和橋畔驚人之平民河灘地SHOPPING MALL!

下圖:什麼都有、什麼都賣、什麼都不奇怪 ~~clip_image004

福和橋畔的市集可不是大家按時間來此擺擺攤位而已,其精采之處是在於各二手攤商分時段式進行內部交易與分貨。例如:第一批清晨六時左右載來的是一堆一般人意想不到的物品,從二手衣、老舊過時的扭蛋、腳踏車鈴、機車後照鏡、二手襪仔、各種五金零件,甚至是動物標本、電腦材料、書籍雜誌、字畫古董、衛生用品…..等,品項繁多可以說是不及備載。

第一批貨品全都不分類地堆在一車又一車上,交易開始之時二級小販便一擁而上開始在車內撿選自己看中意的貨品,這交易價格通常極為便宜,第一批時段的老闆們常說都是隨便賣,角色有點像大盤商;第二批小販們在其中撿選所須物品再易手給來逛市集的一般民眾。所以其實是有層級關係在市集中成形,同時這個過程也是一般來逛市集的民眾難以窺見的。

clip_image006clip_image008
(左)舊貨拍賣飛車 (右)喊價式的水晶拍賣場

而攤商也非如百貨公司般各有其固定的攤位與老闆,位子的出租可以是單天、星期、甚至是一個月,區區幾百元的租金就可以擁有不輸百貨商圈人潮的擁擠度。加以各攤商幾乎都是全台跑透透地在收集貨物,可以從地上貨品的種類去猜想這些貨物的身世。而會來擺二手攤的朋友也多為經濟狀況較差者,透過無本生意收集舊貨來維持生存之道。也可以說是另類的活躍經濟,眼尖或識貨的行家也不乏在此挖到稀世珍寶。

流動市集文化一直都存在於全台各鄉鎮角落,市集背後所代表空間移動與經濟流動、特殊又常民的市集交易模式被濃縮在一些僅存的民間是集中,公部門往往只想著例如徹底取締攤販、將河畔地進行綠美化….等了無新意的規劃設計,而真正活躍於民間模式所創造出來獨有的城市地景或許可以轉化為激發創意規劃的元素之一。城市生活不僅僅只是光鮮亮麗,庶民式的生猛有力其實也很讚!

百年十字屋架,重現樹德校園

高雄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原有一座近百年歷史的十字樓屋架,卻面臨拆除命運,樹德科技大學建築與環境設計系發動師生展開搶救行動,將屋架拆卸運回學校組裝,成為系上常態教學教具。

高雄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原有一座近百年歷史的十字樓屋架,卻面臨拆除命運,樹德科技大學建築與環境設計系發動師生展開搶救行動,將屋架拆卸運回學校組裝,目前已成為系上常態教學教具。

衛武營區半個多世紀以來一直都是軍事區,在日治後期日本人為了南侵,把高雄當做南進軍事基地,1930至1940年代,日軍先是成立高雄要塞區,後以位於鳳山和五塊厝之間的一大片土地作為「鳳山倉庫」,用做軍事物資及戰鬥武器的儲備場所,鳳山倉庫即如今的衛武營區,國民政府來台後,將鳳山倉庫當作新兵訓練的「五塊厝營區」,後命名為「衛武營區」,戰後50多年來,衛武營成為無數台灣青年高唱從軍樂或數饅頭等退伍的集散地。

十字樓建物過去為馬房,就位在衛武營區的正中央,曾有學者建議列為古蹟或歷史建築予以保存,但高雄縣政府以十字樓建物破舊不堪,結構安全性差形同危樓,且保存將導致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特商區配置受限,認為沒有訂為歷史建築保護的必要,因此去年7月確定不列入古蹟,由於不屬法定文化資產,在立法院通過衛武營特別預算後,由文建會補助拆除。

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認為拆卸下來的木屋架被當作廢料處理十分可惜,因此徵詢對文化資產保存工作不餘遺力的樹德科大建環系主任李盛沐同意,由吳奕德老師帶領四十餘位學生攜帶工具,4月間浩浩蕩蕩進行拆組作業,搶救日式木屋架,作為系上永久教學與展示功能的實作品。

080401
樹德科技大學建築與環境設計系發動師生展開衛武營十字樓木屋架搶救行動。(蘇福男攝)

吳奕德老師表示,十字樓木屋架全都是檜木,即使歷經近百年歷史,至今仍然相當堅固,早年的木屋架全靠榫卯固定,完全沒有一根釘子,看似簡單的木屋架作法,卻蘊涵著傳統技術的施工難度與匠師的智慧,搶救這套木屋架就是要用來教導學生拆解和組裝的能力,讓學生瞭解早期的木屋結構,並為文化資產保存略盡一份心力。

吳奕德老師事先搜集了許多相關文獻資料,再與同學們規劃進行細部拆組計畫流程,由構件編號、測量、繪圖到攝影紀錄逐一分工、循序漸進,現場拆解作業不到一天即運回學校,但組裝作業看似簡單,卻花費同學們二天以上的時間,經過多次的失敗與重組,衛武營十字樓木屋架才終於又在樹德科大校園重現。

080402
歷經多次的失敗與重組,衛武營十字樓木屋架終於又在樹德科大校園重現。(蘇福男攝)

鹿鳴,猿啼與水泥–半屏山生命史

開發案牽涉到幾個大地主,其中,建台水泥佔地最大(約七.六公頃),其次是國有財產(約一.四公頃)及海軍司令部(約○.九公頃)。看起來是「公家」的國有財產局和海軍司令部如何與之達成交易….

又來了。

上個月,同事拿給我一張中國時報的剪報,是講位於高雄市楠梓的半屏山一個開發案的消息,由高雄市長陳菊和建台水泥公司(註一)董事長蔡福仁簽下一紙「訂半屏湖畔香榭綠都開發意向書」,開發案的內容是: 「包括開發銀髮住宅、生態社區、國際連鎖旅館與購物中心…預定2年內完成都市計畫變更公告細部計畫,可望土地重劃完成後3年內提出建照申請……預計未來計畫引進1971人入住及提供392個就業機會。」(中國時報 2008年3月17日)

照片裡的陳菊和建台水泥的董事長蔡福仁笑呵呵地,旁邊站的人是日月光集團旗下宏璟建設董事長曾元一,日月光,未來也將在此整地建屋。附近左營三鐵(高鐵、高捷、台鐵)共構的好地段,幫這個廢棄水泥工廠的周圍憑增了不少交換價值。

營,連帶地也帶動了楠梓的土地開發案
本案也帶動了楠梓的土地開發案。

這個開發案牽涉到幾個大地主,其中,建台水泥佔地最大(約七.六公頃),其次是國有財產局(約一.四公頃)及海軍司令部(約○.九公頃)。至於看起來是「公家」的國有財產局和海軍司令部如何與之達成交易,報導中並未明寫。

又來了。

種種類似的土地開發案總操之在少數的「公家」單位,以及握有資本的民間資本。廣大的人民,或者鄰近的社區民眾,往往只能接受這政績與利益的交換結果,任由資本主義怪手將深嵌於地方的神話傳說、故事、風水、生存經驗及地方知識推入無人得以聞問的無邊深淵。

半屏山這樣一座位處於高雄市邊陲的山,能有什麼動人的故事呢?且讓我摘讀幾段文獻吧!

官修的《鳳山縣志》(註二)曾經記載這麼一則故事:「半屏山,昔嘗有麋,在山巔鳴,則近地有火災,甚驗。採捕者見之,捕不可得,聞其鳴則人知戒火,後莫知其終,今已絕跡矣!」(引自曾玉昆 1995:386)半屏山曾有麋(類似鹿),但修志時已不見,那是在1720年之前的事。有鹿不稀奇,奇在於牠能預知火災,並鳴以告人。

附近的老聚落右昌(註三)有個傳說,謂右昌發生大火時,居民都認為是半屏山的火神在作祟。終戰後,在莒光新村的土坡上,建立「解山王」神像,用以擋半屏山之火,顯見半屏山在右昌的人的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與象徵意義。

除了鹿,半屏山以前也見彌猴,昔四「楠梓八景」中,「屏山猿啼」便為著名一景。其後,因日本政府在此建立軍事設施,以及其後水泥工廠的設立、炸礦等動作,據說猴子因此被嚇跑了,一路逃到大崗山。(蔡義雄 2002)

除了動物,半屏山本身就是座無盡藏的石灰礦山。早在清朝時期,半屏山下便都是鑿石場和煉灰場(以石灰石煉製石灰),除了供當地使用外,並以牛車載運銷售它地,範圍從左營沿海線北到台南府城,南到阿猴城(今屏東),開採咾咕石也從半屏山延伸到蛇山及壽山下的內惟埤。戰後,石灰礦改成了水泥廠,民國四十五年(1956年),設置了建台、東南及正泰水泥,猶仍拼命地挖去這命運多舛的珊瑚礁岩山。

半屏山的軀體,奉獻給了台灣城鄉興起的建築群。曾經,它從日治時期開採石灰礦,作成水泥以至今,整整挖去了三分之一座山,山下的水泥廠轟隆作響,不停地從半屏山捲去石灰礦,經過複雜的制程,轉換成波特蘭水泥,一卡車一卡車地運到全省的建築工地,化成你我正居住的住宅。

民國86年(1997年),開採了42年後,建台水泥廠開採權中止。山腳因執行礦區水土保持計畫規劃滯洪沈砂池而挖鑿出五個大池。地方保育團體(濕盟)節制有度地圈地,接受前任政府良心官員的委託,作起溼地保育的工作,並且似有若無、漂渺如雲煙地吐露「工業遺址保存」的願望。

泥場,數年後廠址所在地將進行開發案
這廢棄的泥場,數年後場址所在地將進行開發案。

廠房現址「荒置」十年後,這則開發新聞從報端跳蹦而出。宛如所有大型開發工程案的情節一般,市民在官商協商作業完畢後,對外亮麗地宣告:「我們要開發了!」服膺於市場邏輯的人歡欣,腦海裡浮現座落於三鐵共構旁的華宅。

土地的私有化,讓絕大多數不擁有土地的人對於周遭地改變無能為力,充斥於美麗地景旁的高大豪宅,阻擋了視野,變成少數人的獨享利益。

以往文人曾書「屏山塔影」:

一峰屏山摩愎空,遠峙蒼茫返照中。

殘影參差同冷少,餘光漂渺逐迴風。

林泉徹處疑霞罩,簷壑輝時類錦叢;

絕勝朝來饒爽氣,攜筇周顧樂無窮!

此中渺藐景象,尚未歸入政府官僚體制的都市規畫中,成為全民共享權利的一環,或許過不久,也大概真毀於資本主義不斷開發論的邏輯迷雲中了?

註一:建台水泥為國民黨黨營事業,其後國民黨出讓許多持股。

註二:《鳳山縣志》成書於清治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由李丕煜主修、陳文達編纂刊行。

註三:右昌原名為右沖、右衝,於1953年(民國42年)改為今名。右昌與後勁皆為明鄭時期屯兵開發之古老聚落。楠仔坑和右昌等三大聚落所構成。位於半屏山側,為高雄市楠梓區,昔以產芋和菱角聞名。

註四:建台水泥廠除現地將進行開發前,2005年由高雄市政府『建台水泥公司邊半屏山南麓沈砂池兼作濕地公園之可行性評估』,委由濕地保護聯盟高雄分會進行平常之維護。

參考文獻

曾玉昆

1995 高雄市各區發展淵源。高雄:高雄市文獻委員會。

蔡義雄

2002 半屏山(二):人文史話—傳奇篇。左營高中學報 3:34-37 。

報紙

林秀麗〈建台水泥舊廠 簽約整體開發〉中國時報 2008.03.17

網路資源

〈建台水泥股份有限公司「半屏湖畔香榭綠都開發計畫環境影響說明書」審查結論〉,取自高雄市府網址:http://www.ksepb.gov.tw/files/publication/20070826193437856087/file/51111174525709.pdf,上網日期:2008年4月10日。

試論文化(創意)產業的地方性

創意產業的地方性,或許可從日本汽車產業與鄉下合作拍攝廣告片為借鏡。日本的廣告商進行地方拜訪,由當地居民提出具地方特色拍攝場景,依汽車銷售量提供回饋基金給地方團體

 【屏南地方對文化創意產業的提問

(1) 傳統產業是否必須被傳統的生產方式生產?

在全球化趨勢下,國際間已開發國家步入所謂的後工業文明,當各國的產業政策逐漸修正為關注第三級產業發展的同時,新一波的創意產業文明也在各個經濟文化體逐漸形成。

(2) 台灣的(農業)文化在這一波的變動中,該如何因應 ?

文化代表族群生活方式的表現,其中包括對於傳統的承傳與對文明的適應及同化或異化其他文化。文明為各文化競合的結果,文明的演替在時間軸上標舉出時代意義,被記錄則成為歷史。

於是當我們關注於地方性與農村性的同時,是否意識到「反全球化運動」都已經全球化了?那麼,地方(或者說是偏鄉地區)在這一波的文化發展中,是否有文化(創意)產業的可能性?(或者是可行性?)

於是,作為一種參考或是一種刺激,我們在屏南地區有一場論壇,主軸為文化創意產業,而以生態旅遊作為纏繞回應的論述,試圖因應或者是準備迎戰這波文化浪潮。

【文化創意產業與生態旅遊之地方性

洪萬隆老師是文化創意產業的專家,而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則是推動生態旅遊的公部門,交織論述為「生態旅遊地區之文化創意產業」。地方性則是藉由來自屏南偏鄉的社區提問,作為一種論辯或是回應亦或是因應。

970414--hung-web 970414--IMGP0291-web
左圖為洪萬隆老師,右圖為墾管處施處長

(1) 這樣對於偏鄉地區是否有助益?

可能的答案是,如果架構在生態博物館(Eco-museum)的概念下,將整個廣大的區域(或是偏鄉)視為一種「概念或是象徵性外形的型構」(Passi,1996),不受政治地圖上的線所框限,那麼,偏鄉就具有一種完美的「文化潛力」,而能生產出「文化產值」。

至於創意產業的地方性,或許可以從日本汽車產業與鄉下合作拍攝廣告片為借鏡。日本的廣告商進行地方拜訪,並且由當地居民提出具地方特色拍攝場景,依汽車銷售量提供回饋基金給地方文史團體。模式類似書籍出版,作者可得版稅收入的概念,只不過改成社造組織與社區居民扮演作者角色,而汽車廣告產業成為承載地方文化的載體。

必須避免的是,地方文化的產業化往往致使地方去地方化而與其他地方相似,使其成為無地方感之處。

於是我們必須注意,究竟在這文化產業化之中,究竟誰付這錢,還有誰得好處,文化作為公共財,農村與農業作為國家的根本(日諺:生業,國之本也。),環境作為子子孫孫生存場域,是否永續,則成為公民長期關注的責任與義務。

(本文作者為屏南社大主任)

客人城之春

客人城緊鄰羅東運動公園,早期聚落內種植大片荷蓮,馬路邊時見小販叫賣鮮藕和蓮子。先天水質的優越再加上秀美風景,雪隧通車後,便吸引了大批台北客人來此建屋,這裡的農地,兩年間翻了又翻….

宜蘭人喜歡談論蘭陽平原和水的關係,「我們的水就是好!」這句話代表本地人對於在地風土濃濃的驕傲之情。員山的阿蘭城、冬山的阿兼城、還有羅東的客人城,都以水質甘美純淨的湧泉地聞名;好水飲得人秀美,所以「阿兼城出水查某」,初聞這句話,不禁想起媽媽的故鄉水里,水里人常說,水美,長出的空心菜清脆、茭白筍嫩甜、釀酒甘醇,連自家女兒,都出落得比外鄉標緻,這個看法,顯然兩地人遙相呼應。阿蘭城和客人城各有兩個露天湧泉泳池,泉水源源不絕,自然泳池不需加氯,也不用過濾循環,宜蘭人對宜蘭水質的信心,從圳溝邊洗衣洗菜的婦女,日日晨泳的阿伯,還有在地汲水煮茶,從不費心到山溝搜尋山泉的婆婆,都可以拍胸脯掛保證。

四年前我從台北搬到宜蘭,就是著迷於客人城的風土之美。漫步荷葉翻騰的小徑,尋找昨日偶見的悠游塘畔的紅冠水雞家族,將腳泡在圳溝清水中呆想,這些奢侈的尋常瑣事,我可以日日重複,毫不厭煩。

水草間覓食的紅冠水雞
水草間覓食的紅冠水雞

客人城在地圖上的稱謂叫北成,老北成居民有多為福佬化的客家人,即使是老一輩也多不能識得幾句客語了。地理範圍上,它屬於羅東鎮的邊陲,緊鄰羅東運動公園,早期聚落內種植大片荷蓮,馬路邊時時可見小販叫賣蓮藕汁、鮮藕和蓮花、蓮子。先天水質的優越、緊鄰公園、學區方便性均佳、又距塵囂於數哩的地理環境,再加上客人城荷田田的秀美風景,雪隧通車後,便吸引了大批台北客人來此建屋休假退休定居,這裡的農地,兩年間翻了又翻,從一坪四、五千元,到現在已經喊到非兩三萬不賣的程度,而且土地有限,奇貨可居,價格根本不可能掉得下來。

選擇在此地購地建屋的台北人,所看上的無非是空氣、水、和美景,我想他們和我一樣,都對這塊土地曾有過一樣的夢想和感動。而能夠在此地落戶的台北人,在經濟能力上自然不是泛泛之輩。所以這個春天,走在同樣的農路上,我們可以看到此起彼落的豪宅錯落,間錯著蜿蜒的農路。這些雄偉的農舍,噴泉、造景、保全、圍牆一應俱全。農地的可建面積有限,但是歸田園居的企望無窮,所以增建、改建、違建的狀況層出,在縣政府退守取締違建的政策之後(註1),農業當成建地蓋,完全沒有空地比、耕地面積的建築方式更是變本加厲。

那些因為農村凋零而僅存的蓮田、荷塘,在通車後這兩年更快速地消失,退縮,取而代之的是豪華的農舍和新興的民宿產業,客人城現在幾乎可以說是宜蘭縣境內民宿密度最高的村落之一。此外大量的移入人口,在都市計畫沒有適度配合的情形下,塞車和擁擠更是免不了。

民宿----社區的優勢產業

(上)民宿─社區的優勢產業 (下)荷田與農舍空間的競逐

荷田與豪華農舍空間的競逐

客人城的下一個春天將要面對的課題,是限建多年的保護區政策可能開放,屆時,老聚落究竟會在全新的都市規劃政策下,呈現出什麼樣的全新風貌,聚落的產業,有會面臨哪些改變?我們也許要期待,多年深耕的在地文史工作者和對蘭陽平原懷抱深厚情感的蘭陽子弟,能夠做出最好的決定和行動。


註1:近年來,宜蘭縣農地違建案件非常多,縣府人力不足及財政困窘,以課徵土地增值稅取代取締拆除。罰錢事小,所以建商和業主更是肆無忌憚,大肆增修圍牆、擴增室內面積、填高地基。

小地方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