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機的難關,小農力量大

台灣地小人稠,小農式生產,長期以來,支撐這片土地的糧食和環境生態,也創造出獨特的農業文化與價值,因為每一塊單獨的小農地,就是一片人類與大自然互動的界面,沒有小農的投入,這些界面不容易持續……

編按:本篇文章為公視記者李慧宜所做的採訪報導集結,分別為「有機的難關」與「小農力量大」。將於公共電視13台播出,(我們的島),播出時間:5月19日(一)晚間十點以及 5月25日(日)早上十點 。

公視近來以農業為主題,作了很多深度採訪,同時也有詳細文稿,值得一再細讀。感謝作者同意,將文章轉載於此,與更多朋友分享。

深度報導1:有機的難關

採訪緣起:

在台灣,從事有機耕作,似乎是一件特別困難的事情,家人不看好、政府不鼓勵,立志做個「有機農」,非得要有兩把刷子才行。幸好經歷了將近二十年的摸索,台灣的消費者,已經漸漸認同有機的產品,以及善待環境的理念。

不過,自從政府宣佈2008年為農業安全年,全面推廣產銷履歷制度後,有機農民又再度面臨考驗。這是因為產銷履歷的目的,原本是讓消費者了解農產品的生產過程,提供國人一個安全健康的飲食環境,可是,制度不健全、驗證費用過高,再加上政府提出的有機規範,又不符合台灣的亞熱帶氣候,遇到這樣的窘境,有機農民們該怎麼辦呢?

image

陳世勳是個可愛的農民,他常常看著草說:「哪有農民看到草就怕的?應該是草怕農民吧!」,因為他的這些話,讓我對農民的幽默和堅持不得不敬佩起來。

image

—小草伸展著手腳,力量是綠色的。毛毛蟲喜歡吃玫瑰,心情是幸福的。農民在有機田裡,種出自己的良心,世界是美好的。台灣的有機,似乎生機無限,但是,要把握未來、創造良機,卻需要大家手牽手,一起克服難關。—

去年十一月月初,榮華幼稚園的小朋友們,在南台灣的艷陽下,種下一棵棵的玉米苗。過程中,孩子們為玉米祈禱、為玉米歌唱,希望來年能有大豐收。幼稚園園長蔡瑞驊說,所有的食物來源,都來自於泥土,城裡的孩子沒有機會接觸土壤,那乾脆帶孩子們到鄉下認養一塊有機田。

小朋友認養的有機田,是有機農夫曾啟尚經營了四年的成果。在有機農業的推廣上,啟尚哥始終跑第一,但是遇到有機驗證的問題,老資格的他,常常只能雙手一攤。像是民國九十四年,為了向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申請驗證,啟尚哥開始蒐集憑證,因為無論是買什麼資材,都要有證明,而這些憑證,也是生產紀錄的一部分,還有工作日期、農場編號、工作內容,都要一一詳記,這一本寫得密密麻麻的生產日誌,其實就是啟尚哥的家庭作業。

image

image

到了民國九十五年,啟尚哥順利通過慈心的有機驗證,可是今年起,政府為了建立農產品可追溯系統,提供消費者查詢的產銷履歷制度之後,啟尚哥開始產生疑惑,他不知道,未來要符合哪些規定,農產品才能用「有機」名義賣出去?啟尚哥抓著頭說出他的疑惑,他說,農委會年初來開說明會,表示未來有機農民也要參加產銷履歷驗證,通過後農產品上才能標示為有機,可是沒過多久,慈心工作人員又跟他解釋,只要通過有機驗證就可以了,產銷履歷驗證是另外一回事。

大多數有機農民也跟啟尚哥一樣,在辛苦工作之餘,還要四處找答案。不過,為了符合農民需求,農委會現在還在整合「有機」和「產銷履歷」,但確定的是,未來農產品標示「有機」的前提,在於必須同時通過有機驗證和產銷履歷驗證。

比起德國在西元1924年,開始推動的有機農業,台灣的腳步,整整慢了一甲子。不過,要是比起農民的決心和創造力,台灣絕對不輸人。陳世勳,是彰化縣溪湖鎮唯一的有機農民。他的農場,充滿著生長的力氣,無論是雜草還是番茄,都是如此。這一天,又到了定期稽核的時間。一直以來,陳世勳農場的有機驗證,都是交由台灣省有機農業生產協會來負責。

image
右一就是可愛的農民-陳世勳

可是,到了2009年一月底以後,幫陳世勳驗證的機構,可能就要換人了,但是會是誰?連陳世勳自己都不知道。這是因為直到現在,還沒有一家驗證機構,可以同時驗證「有機」和「產銷履歷」。

過去台灣的有機驗證,政府一直沒有相關規範,農民各自與四大驗證機構合作,雖然系統不盡相同,收費有所差異,卻也行之有年,具有一定的市場辨識度。可是,產銷履歷制度的有機規範,卻無視民間累積的經驗,造成有機驗證必須重新開始,而新成立的驗證公司,是不是更專業,也讓農民心裡出現問號。陳世勳不懂,為什麼農委會不自行負責有機的產銷履歷驗證工作,而要委託民間機構來辦理。

image

image

其次,政府限制農友使用微量元素,也讓陳世勳很頭大,就像番茄只要一缺鈣,就很容易生病。前台大園藝系教授鄭正勇說,無論是有機還是非有機的農產品,只要是營養不夠,就要補充營養,有些作物不易自行取得微量元素,在因地制宜、有機規範的前提下,透過人的協助補充作物養份,是必要的工作。而溪底遙學習農園的馮小非進一步解釋,她認為台灣的有機標準,並不是熱帶或亞熱帶的栽培標準,反而比較適合在溫帶國家推動。

image

由上往下看,第一層是生長在竹架上的番茄,番茄下方抑草蓆挖一排整齊的洞,就可以種植萵苣了。陳世勳說,番茄是茄科作物,萵苣是十字科作物,把不同科的作物種在一起,就是共生栽培的原則了。

陳世勳忍痛不給番茄補充維他命,他能努力的,就是盡可能讓番茄平安長大。像是共生栽培,可以讓土壤更健康,另外,陳世勳還自創燈泡、抽風機的組合,幫番茄捕捉各種害蟲。這樣一個人物,讓台灣的有機,始終存在一絲曙光。

image

image

鳥兒築巢的新家,就在一片玫瑰園裡,這片花園,也是一對年輕人的築夢之地。民國九十四年,章思廣、郭逸萍兩個廚師,為了要開一間玫瑰餐廳,跑回老家南投種食用玫瑰,沒想到拖到現在,餐廳反而沒開成,他們卻都變成有機農夫。

image

image

可是一旦產銷履歷上路,玫瑰花的有機驗證,將會遇到大難題,因為直到現在,還沒有任何一本食用玫瑰的良好農業規範。除此之外,驗證費用過高,也讓這兩個玫瑰花農很煩惱。申請費、驗證年費、現場檢核費、查驗費、產品檢驗費和標章費,各種收費項目琳瑯滿目,一年金額加起來至少三萬元。

新鮮的玫瑰花保存不易,郭逸萍用廚師的專業,想出妙招延伸玫瑰的產值。在廚房裡,她一再嘗試,調製出麥芽糖、二號砂糖、玫瑰花瓣、檸檬汁的完美比例,熬煮成一罐罐的玫瑰花醬,還用高溫殺菌的設備,提供消費者安全的玫瑰花加工品。可是,根據政府新擬定的有機驗證基準,沒有食品工廠等級的設備,她的產品根本不能「合法」出售。

位於牛眠山下的玫瑰園,有如一座生態大觀園。數以萬計的蚜蟲、蚜蟲的天敵草蛉、一張張蜘蛛網和各種鳥巢,這個家園,由有機耕法辛苦打造而成,但面對產銷履歷中的有機法規時,似乎毫無招架之力。

image

現行的制度和規範,推動到最後,只會剩大型的農企業,才有能力發展有機農業。馮小非解釋,國家推動的有機農業,好像是鼓勵農民去向台糖租一大片二十甲的農地,然後搭溫室、做間距、種植作物,一切看起來都符合法規,但是這是工業,而非農業。而台灣綠色陣線協會的執行長吳東傑則說,小農在人類生物多樣性的貢獻,絕對是大於大農,因為小農在生產上,會有多元化跟多樣性的組合,但是大農為了壓低生產成本,根本不能不單一化,像現在的美國,就算有上百甲的玉米田或棉花田,但是這對自然生態來說,好嗎?

image

二十年前,台灣的有機農業由民間發起,政府在制度上,一直缺乏嚴格的殘留檢驗、統一的驗證制度,和鼓勵性的補助措施。結果是,國產有機農產品的市佔率,只有進口有機產品的一半。現在,農委會全面推廣產銷履歷,又忽略了台灣農民的高齡化、有機小農的特色,也無視驗證費用的公平性,和亞熱帶的氣候環境,對有機農業來說,政府此時的進場,反而變成有機農業的難關。

採訪側記:
農民依循大自然的規律,在不同的氣候環境下,種植各種作物提供所有人食用。對一般人來說,農民是糧食的提供者,對生態來說,農民是第一線的守護者,尤其是許多有機小農們,更是如此。想想,有誰願意一整天蹲在大太陽底下除草?有誰樂意在充滿異味的堆肥旁觀察微生物?有誰不懼怕搶食蔬果嫩芽的各種毛毛蟲?沒錯,有機農民們,就是不介意,甚至享受其中,因為他們知道,他們的努力與熱情,可以喚醒人的良心、換回大地的健康。單憑這一點,我們就該跟他們站在同一條線上,共度有機的難關。

image
章思廣、郭逸萍兩個廚師,為了要開一間玫瑰餐廳,跑回老家南投種食用玫瑰,沒想到拖到現在,餐廳反而沒開成,他們卻都變成有機農夫。

深度報導2:小農力量大

採訪緣起:
台灣耕地八十三萬公頃,平均一個農民的耕種面積,大都維持在一點五公頃左右,也因此,小農制度一直是台灣農業的重要基礎。雖然生產成本高、農地零碎,但是農村文化多元、生產品項豐富,也是一種不可忽視的特色。

其實小規模的生產,也是台灣有機的重要先驅,沒有小農的冒險,有機無法在台灣生根。現在,越來越多的有機小農們開始合作了,他們透過經驗交流、成人教育和銷售平台的共享,來創造下一波有機農業的力量,他們現在的故事,關乎著這片土地的未來,讓我們一起去參與他們吧!

image

image

一小片丘陵之中的平原上,有潺潺的水聲、剛種下的秧苗,和一群頂著大太陽的新手農夫,這裡,是大屯溪自然農法教育農莊。西元2001年的時候,陳惠雯和先生黎旭瀛,在台北淡水的大屯溪畔,開闢了一處不用藥、不用肥的田地,他們順應自然,用水、土、陽光和人的愛心,種出健康的作物。

image

一開始,只是想要提供孩子一個自然的生活,但是沒想到,許多不認識的朋友,也受到他們的吸引,紛紛前來學習。在蔚藍的天空下,三十幾個人擠在農舍外的小廣場,大家一起交換經驗、共同分享剛收成的食物,原來一個小家庭,也能夠透過農業,變成一個大家族。

走進島嶼南方的港都,在市區裡,也有一片農業基地。這裡,是高雄市第一社區大學。三年前,他們跟旗美社大合作,引進農村文化與有機農業學習的課程,他們甚至成立有機生活社,在都市周邊租一塊地,做起有機農夫。

image

image

沒有掛牌的,是大家一起耕作的公田,有掛上名牌的,是個人要負責的私田。才剛加入有機種植的李姝芳,準備要採收空心菜了!過去的辛勞,讓她對眼前有機更有信心。

菜園面積兩分半,四十一個學員種,跟真正的農夫比起來,他們的勞動算是小意思,但是他們認真的程度,絕對沒有打折。都市人試著做農夫,熱情並沒有因為辛苦而減少,反而增加了對農村的了解。

人手一朵玫瑰花,不只是因為母親節到了,這一天,也是合樸農學市集滿週歲的大日子。一年前,一群農友,想要透過跟消費者的直接互動,推動有機農業的價值觀。因為消費可以改變生產,生產應該讓世界更美好,這個市集追求的,就是這個理念。

image

image

在合樸擺攤的有機農民,共有二十六家農戶。市集裡,綠樹如蔭、綠草如茵,整個環境,充滿綠意和溫熱的人心,農友們互相經驗分享,消費者與生產者說著田地上的故事,空氣中,瀰漫著濃濃的有機美味,農民說,市集裡,有好好讀書的活動、有好好吃飯的烹飪教室,這些,就是合樸的有機精神。

台灣地小人稠,小農式的生產,長期以來,支撐著這片土地的糧食和環境生態,也創造出獨特的農業文化與價值,因為每一塊單獨的小農地,就是一片人類與大自然互動的界面,沒有小農的投入,這些界面不容易持續,而台灣的有機也難以有現在,更難預見未來。

採訪側記:
有人要務農,我們要感謝他,有人要種有機,我們要珍惜他,這可以重建人與人之間的信任,也能夠提醒人向大自然學習應有的謙虛。農村,是美麗的鄉間景色,更是一種代代相傳的生活場域,有機,不僅僅是架上的商品,也是一種友善環境的生活理念,農村與有機的相乘,應該可以讓世界更好、更和平。希望這一點,可以成為社會共識,也能夠變成推動農業發展的政策基礎。

(作者的部落格為FINIMAY地下採訪中心http://blog.roodo.com/finimay,另有其他精彩文章,請移駕前往)

初夏建國市場

建國市場是台中市的傳統大市場。南北二路加上屯區各鄉鎮,餐館營業者,都集中到這裡採買物料,料亭老闆親自上陣,大廚帶著二廚小弟上市場,自助餐店老闆摩托車加掛拖板車,請注意,如果沒事請不要在清晨出現在建國市場……..

建國市場是台中市的傳統大市場。

南北二路加上屯區各鄉鎮,

餐館營業者,都集中到這裡採買物料,

料亭老闆親自上陣,

大廚帶著二廚小弟上市場,

自助餐店老闆摩托車加掛拖板車,

請注意,如果沒事請不要在清晨拖著菜籃出現在建國市場,

那個夜色剛褪的市集,就像戰場萬馬大軍滾燙沸騰著,

菜籃車的龜速度,肯定會造成塞車然後一轉眼就被撞歪,

手裡的豆腐跟雞蛋,破糊爛碎的……

餐館採購大軍剛撤退的八點以後,

烈日還沒正中曬,菜蔬瓜果還沒被挑爛剩,

才是菜籃族正式登場。

 

時序進入初夏,天氣微微發熱,偶而來點下午雨,

這樣一熱一滋潤交替的季節下,瓜果大盛出,

廉價番茄紅艷艷,黑柿仔綠硬結實,

正是目前最廉價的蔬果。

miru--a

海撈的烏尾冬仔,新鮮美麗,眼珠子閃亮動人,

V型魚尾一塊深黑,每隻可都肥碩的很,肚子特肥的都是帶卵母魚。

miru--b

夏天登場退火苦瓜從純白淡綠到深綠,排骨煮湯快炒鹹蛋沙拉冰鎮。

miru--c

保證煮不黑,雲林來的絲瓜,爽翠嫩滑的,還有生鮮蝸牛一起展示。

miru--d

胭脂茄美人腿,屬於夏天女性蔬菜,正嫩正飽水。

miru--e

奇醜奇臭之果王大榴槤登場,

梅子接近尾聲,買梅子加贈滾鹽處理,放進滾桶機器轟轟轟幾圈就ok了。

miru--f

山上來的桂竹筍大哥,用手一扭轉,幼嫩的竹青色彩,

桂竹筍容易老化,一般都是採收後直接燙煮作筍乾,

鮮摘桂竹筍市場不常見,也是短暫的鮮美味。

miru--g

走上一圈市場逛的熱焰沸騰火氣上來,人說著猴抓狂啊!

來一杯著猴山涼茶,全黑色系企業色,老闆也是一身黑T酷墨鏡,

黑缸,黑茶一杯,爽快!!

miru--h

守護正義─環保鬥士黃煥彰

發臭的溪流、消失的綠地、重金屬污染…諸多環境問題,讓人麻木,多數人選擇兩手一攤,表示「沒辦法」。但「沒辦法」三字,卻不曾出現在中華醫事科技大學副教授黃煥彰的字典中。十年來,黃煥彰像鬥士,強悍地守護環境正義。

中華醫事科技大學副教授黃煥彰,多年來致力維護環境工作,應嘉義市洪雅書房邀請,與民眾分享心路歷程,透過幻燈片,從發臭的溪流、消失的綠地、重金屬污染農地等說起,他說,最終心得是「眾生平等,萬物有情」八個字,不僅讓自然界的生命永遠延續,也是留
給子孫最好的禮物。

圖說一
中華醫事科技大學副教授黃煥彰,多年來致力維護環境工作,應嘉義市洪雅書房邀請,與民眾分享心路歷程。

嘉義市「洪雅書房」長期舉辦有關台灣歷史、文化、音樂、環境生態、建築等免費性講座逾四百場,開創雲嘉南地區非主流藝文平台,還發起、策畫多場藝文活動,頗受民眾喜愛。

圖說二
環境鬥士黃煥彰至洪雅書房演講,吸引民眾到場一同分享。

發臭的溪流、消失的綠地、重金屬污染的農魚產諸多環境問題,讓人麻木,多數人選擇兩手一攤,表示「沒辦法」。但「沒辦法」三字,卻不曾出現在中華醫事科技大學副教授黃煥彰的字典中。十年來,黃煥彰像鬥士,強悍地守護環境正義。

熱愛攝影的黃煥彰,從前拍昆蟲、拍植物,認為用鏡頭呈現自然之美,理所當然。但十年前,聽了一場奉獻於山林保育的教授陳玉峰演講,就此改變了想法,從此投入守護環境工作。

黃煥彰投入守護環境工作,十年前從家鄉的二仁溪開始,當時二仁溪的污染造成當地居民出現病變,甚至罹癌比例高,他說,污染不僅造成河水變色、發臭,且會連帶影響農漁業,最後環境破壞的苦果,終究會回歸到民眾身上。

黃煥彰不斷地努力,拍照蒐證,並吸引志同道合者組成巡守隊,一旦發現污染便向政府陳情,不然就召開記者會,訴諸輿論壓力,最後,於2001年環保署終於下令拆除二仁溪沿岸的污染源熔煉廠。

十年來,黃煥彰維護環境工作不勝枚舉,2007年,他與其他保育團體結盟,為生活在台南三崁店廢棄糖廠的特有種生物「諸羅樹蛙」尋求保留棲息地,因當地即將開發成別墅區,表示諸羅樹蛙棲息地即將消失,於是不斷地透過輿論壓力,讓開發暫時擱置。

黃煥彰指出,台灣最有價值的就是「生物多樣性」,不過,台灣發展一向以經濟發展主體,讓台灣這片土地污染嚴重,如果大家都能挺身而出,共同維護環境,不僅自身能受惠,也能保證後代子孫的幸福。

走過十年維護環保工作的黃煥彰最大的心得是「眾生平等,萬物有情」八個字,他說,致力讓自然界的生命永遠延續,不但是重要的價值,更是留給下一代最好的禮物。

蘭陽慈林

前進到3F、4F是《台灣民主運動紀念館》,展示百年來台灣歷史,以及台灣社會民主化的爭取過程。小學時代從電視媒體烙印在腦中的暴民、遊行滋事份子,在此地獲得澄清;從日治時代開始即有一夥人在從事為台籍同胞謀權益….

「何時開始從宜蘭市到羅東鎮不走台九線,而選擇走舊街?」回想高中時代為了躲避警察臨檢,只要通過了蘭陽大橋寧願繞一大圈也不走省道,無照駕駛加上制服,對於街道景物自是無心觀察,相隔10年再回到羅東舊街,步行。「以前的二結整條舊街都能聞到檜木香」老先生這麼描述著。

太平山運下來的木頭就在羅東一批一批買賣。碎裂的、裁切後用不到的,就進了附近人家灶裡面。」「街上當時的香味是因為燒檜木來的!?」我驚訝的問道。

「對,拿檜木來燒洗澡水。很享受吧!」熱騰騰的水蒸氣伴隨陣陣檜木香,如今回頭來看自是奢華無比!世居蘭陽的老先生特別惜福難道是這原因?

來到靠近蘭陽橋的二結,馬路一側,醒目的石牆上刻著《慈林緣起》四個大字:

「人心的善惡決定了人間的歡樂或悲苦,社會的祥和或紛擾。

救苦渡厄不是菩薩的責任,人間樂園也不是上天的恩賜。

而是人類就自身心靈不斷地錘鍊和提升的事工。

求真求善求美的文化和教育是從事這項事工的主要媒介。」

picture1
慈林緣起石碑

引人深思,「做一件事情只需要一個理由」大概就是如此了!?往建築物走去是慈林紀念館,慈林教育基金會創辦人所生長的舊宅,擺放已辭世的老太太與兩個幼女遺物、照片;站在紀念館外的稻埕,視線越過屋頂可見到基金會的主建築,導覽志工說明這是象徵展望未來。穿過了舊街再回到基金會主建築內,低調的擺設、裝潢,很難看出基金會到底是在作什麼。

帶著狐疑的心情,跟隨導覽志工繼續往樓上走。2樓為《社運主題展示區》,本季主題為當年宜蘭的反六輕運動,呈現宜蘭地方團結抵制石化工業進駐的紀錄,包括影像、會議文件、錄音等。另一側是《台灣社會運動資料庫》,保存有黨外時期刊物、主題剪報、台灣近代史書籍,供申請查詢資料。

前進到3F、4F是《台灣民主運動紀念館》,展示百年來台灣歷史,以及台灣社會民主化的爭取過程。小學時代從電視媒體烙印在腦中的暴民、遊行滋事份子,在此地獲得澄清;從日治時代開始即有一夥人在從事為台籍同胞謀權益的作為,到了終戰後,歷經228事件、白色恐怖時期,人民的聲音極度被壓抑。1970年代開始有眾多黨外人士因不滿執政者高壓的統治手腕,群起在各社會階層,努力地想要改變現狀。所謂權力會令人腐化,而人心思變,這幾十年社會的進展也作了最佳詮釋。由於5F、6F是屬於團體使用的場所,包括會議室、團體使用空間,快速瀏覽完便結束參觀行程。導覽志工顯得意猶未盡,繼續為我延伸台灣民主化過程的視野。

豐富的圖片讓來參觀的人滿載而歸,熱絡的志工對於任何疑問也有問必答,也期待更多朋友來瞭解台灣民主化的過程,相信慈林不會讓大家失望。

picture2
下蘭陽大橋後進二結見到的慈林

picture3
另一方向見到的慈林

尋找生命中重要的一部份

都市的小孩忽然到了一個在路上看得到牛車與機車並行的農村,是非常抱怨與厭惡的。每到放假時,總是迫不及待搭車回到都市生活。如何讓這些接受大學教育的青年,甚至是農業生態相關科系的學生,願意好好觀察農村陪伴農民…..

96年,真理大學許毅璿與莊孟憲兩位老師於「自然資源應用學系」裡開設了一門人文資源調查課程,由於系上學生研究大多注重在物種及棲地保育,為了要讓學生瞭解「人」是自然生態中重要的一份子,「人」與生態環境該如何和平共處,於是課程選定台南縣10個鄉鎮,共300位農民進行問卷調查,問卷主題雖以農民們是否了解有機農業為主,但在過程中,學生們漸漸領悟出農人與生態的相處之道,部份的學生更投入與農民共同面對問題,解決問題的陪伴。
clip_image002[6]

藉由問卷調查,了解農民目前的農業耕種方式與收入。

clip_image002[10]
操著不太熟練的台語,與農民比手劃腳的談論有機農業。

都市的小孩忽然到了一個在路上看得到牛車與機車並行的農村,是非常的抱怨與厭惡的。學生每每到放假時,總是迫不及待搭車回到都市生活。如何讓這些接受大學教育的知識青年份子,甚至於是農業與生態相關科系的學生,願意在讀書的四年當中,好好的觀察農村,並且願意陪伴農民,盡一份知識份子的力量對於農村有所幫助。這門課程讓學生的心裡產生了微妙的變化,大學的四年不只是玩樂、社團與戀愛,投入農村的建設與服務,變成了生命中很重要的一部份。畢業後,或許他們的工作不見得與農村有任何關係,但烙印在生命中重要的這個部份,會深深的影響他們。

clip_image002[8]
學生與農民成為好朋友,一同喝茶聊天。

我有一位助理,也是當初參與農民調查的其中一位學生,叫婉如。從新竹到麻豆農村裡的大學上課,無法接受要在這裡待四年。開始與農民接觸後,她思索著,所何將學校所學的,應用在農村裡,幫助農民。現在的她不同了,每天跑到社區,與農民聊天,協助銷售,並且鼓勵學校團體購買直接向小農訂購農產品。而她最大的志願,就是從事與農業相關的工作。

clip_image002
農民邀請學生一同享用番茄。(圖左一是我的助理婉如)

大學開設許多與農業相關的科系,而這些大學生,又有多少人願意真正投入農村的工作呢?或則,對這些人而言,只是因為填志願的關係,為了完成一份大學文憑而已。這些年來,我看著助理婉如的變化,文憑對她而言,只是一個努力的結果,但並不是全部,生命中在農村裡生活的四年,跑遍每一塊農地,與農民聊天,深入每個社區,了解當地的文化,運用自己的力量,做些事情。這個全心投入的過程,讓她深深的感動著,也成為她生命中很重要的部份,改變她對農村的想像。

我們是否將自己所做的事情,都看成生命中很重要的一部份來做。對於自己目前自認為是農村工作者的角色,我又是如何看待。我無法預期,自己能在農村裡工作多久,隨著各種可能性的變化,我也可能會隨時離開。但是,離開只是一種形式,「心」裡的那個重要部份,是其它的十年,二十年所無法取代的。我期盼著,在每個人生命中的一部份,都能與農村產生關係與情感,而這個部份將深深的觸動著您我的心靈。

clip_image002[12]
這是筆者回老家採收釋迦,真正的農民都苦哈哈的,只有我這個假農民是笑哈哈的!

(本文為曾文社區大學工作者)

旗山的單車Slow life

觀光客騎著由餐飲業者回饋的腳踏車,緩緩且靜心地巡視老街一景一物,除提昇來到旗山的觀光品質,也減少因汽機車帶來的廢氣汙染;並且因為減緩步調,反而增加老街上小吃業者的業績。老街業者看著自己捐贈的腳踏車妥善利用…..

從清朝以來,旗山因為扮演阿里港及台南府城之間的交通要道,所以即使身處在農村,也因先天的條件而帶著濃濃的商業交易氣息,自然而然地使旗山成為九鄉鎮的門戶。假日,當外來的觀光客一波波湧入美濃、甲仙、六龜等地,以自然的風光景色洗條一週疲憊的心情。而九鄉鎮的居民也利用週末的時間,特地從內地來到旗山採買民生必需品。雖然旗山相較於其他鄉鎮而言,已經擁有許多生活便利性及資源,然而在觀光風潮催化下,少部份的居民仍是擔心是否因此錯失正夯的觀光賺錢熱潮。

當然除了居民業者關心地方上民生產業問題,在地自組的組織也投入不少的心力協助,如旗山形象商圈、尊懷文教基金會…等。在這些努力打造旗山形象的地方組織中,其中有一塊新興的場域—-為修復歷史建物的舊鼓山國小而建立起的旗山生活文化園區。目前旗山生活文化園區的承辦單位是旗山形象商圈,主要的執行者有二位工作人員,擔任園區總監是去年自和春技術學院辭退的柯坤佑老師。

為了活絡旗山地區的藝文活動,園區除了不定期舉辦相關的影展、講座,希望將旗山地區居民從自家的門戶拉出,盡情利用公共空間來裝填生活的空閒時間。另外,為促進觀光客與老街的互動,文化園區也與形象商圈合作向老街上的餐飲業者募捐腳踏車,置於文化園區內,提供觀光客免費借用騎乘。雖然看來單純只是一件便民的服務,但卻有開始改善老街在假日時車水馬龍的擁擠現象。

doffy1-5
旗山店家捐贈的腳踏車,車前車後都掛上「皮皮」的logo。皮皮,「旗山形象商圈促進會」的吉祥物,是隻愛吃香蕉的孫悟空喔!

觀光客騎著由餐飲業者回饋的腳踏車,緩緩且靜心地巡視老街一景一物,除提昇了他們來到旗山的觀光品質,也減少了因汽機車帶來的廢氣汙染;並且因為減緩觀光者的步調,反而增加老街上小吃業者的業績。老街的業者,看著自己捐贈的腳踏車妥善地被觀光客利用,無形中增進了他們踴躍提供更多腳踏車給觀光客使用的意願。除借用腳踏車之外,園區也提供外鄉鎮單車遊客或團體免費的住宿空間。光是從腳踏車為起始點,便引發了許多的善意及雙贏的後續效應。

1.
來到旗山的歡光客,若想以騎單車的方式認識旗山,不妨到文化園區借用由老街店家捐贈的單車。

而柯老師也說,目前腳踏車的效應主要醱酵於觀光客及老街業者兩個族群,但其實最終也是最佳的效應是:希望藉由外來觀光客的實際行動,感受到因腳踏車而改變的生活步調,鼓勵旗山地區的居民多多騎乘腳踏車。或許未來有一天,當你來到旗山將會發現單車成為鎮民的代步工具,可以考慮先到文化園區借輛腳踏車,再用緩慢舒坦的速度與鎮民一同騎入旗山的Slow life!

2.
為了讓文活園區更顯生氣,柯坤佑老師花了一個多月的時間,將佛光山一帶被棄養的鴿子一路引回文化園區中。到了下午3點多的時分,總會看到鴿子一群群飛落於園區之中,成為園區與前來休憩的親子最佳的玩伴。

註:旗山生活文化園區的網址─http://clcp.kccc.gov.tw/

金洋印象(1)原住民部落二、三事

金洋,Kinyan,一個以泰雅族為主要人口的小部落,座落在中央山脈御恩山北方,南澳南溪右岸的一塊傾斜地上,海拔約120公尺,行政區域屬宜蘭縣南澳鄉金洋村,戶籍人口數有六百多人,但實際居住者可能只有一半左右….

金洋,Kinyan,一個以泰雅族為主要人口的小部落,座落在中央山脈御恩山北方,南澳南溪右岸的一塊傾斜地上,海拔約120公尺,行政區域屬宜蘭 縣南澳鄉金洋村,戶籍人口數有六百多人,但實際居住者可能只有一半左右,人口外流嚴重,從南澳市區到此尚需要十五至廿分鐘的車程,在地的工作機會非常稀 少,留下來的人只能務農。

部落年輕男性的職業類別,根據黃阿清的說法,不是當軍人就是警察,似乎選擇性不多,他自己本身就服務於蘇澳分局,每天從金洋開車到南澳,再搭火車到蘇澳上班,在失業率高達30﹪的南澳鄉,能夠有穩定的工作還可以通勤是相當幸運的,像他弟弟是職業軍人,目前落腳在桃園。

P1130015
遠看金洋部落全景,右前方最高的白色建築是中華電信的

來到金洋,因為接下教育部宜蘭數位機會中心的輔導工作。行政院為縮減城鄉數位落差,由教育部負責執行數位機會中心(Digital Opportunity Center,簡稱DOC)建置計畫,自民國九十三年起預計要在台灣設置三百個DOC,其中絕大多數都處在偏鄉地區,由在地的社區組織、學校或教會提出申 請,政府提供電腦和相關資訊科技設備及四年的軟體經費補助,有些DOC還包括駐點人員的人事費,會有輔導團隊是因為教育部要求DOC必須逐步達成『自主營 運』的目標,亦即在四年後教育部不再補助之時,DOC仍能照常運作。

金洋的泰雅族人包括奎諾斯社(Rekinos)、金洋社(Kinyan)及哈卡巴里斯社(Xaga-Paris),後者人數較少[1],奎諾斯社是於1960年遷移至此,稱為仲岳村,較靠近河谷,居民俗稱為下部落,金洋社則是1964才從舊部落遷來,但是因為人口數較多,與仲岳合併後就統稱為金洋,相對於仲岳的位置而被稱為上部落。

住在下部落的人跟鄰近的武塔部落因為同屬奎諾斯社,語言一致,感情上比較親近,雖然同為泰雅族,但是他們跟上部落講的話並不非全然相同,據說相異處 高達六成半,為什麼差這麼多?住在金洋國小旁邊的李輝光表示,因為他們(仲岳)較早遷村,語言受到日本外來語的影響較大,老金洋為南澳鄉最晚從山上遷移下 來的部落,自然保留較多母語。

金洋DOC的管理單位是金洋國小,全校六個年級各一班,學生共有47位,二年級人數最少,只有4個。原住民學童的弱勢處境,在金洋國小可見一斑,全 校學生有一半以上屬於單親、低收入戶家庭,若加上隔代教養,人數會更多,固定仰賴世界展望會捐助的就有廿人,校長吳元和感嘆,該校的『家長』流動率相當大 (注意,是『家長』,不是『學生』哦!),大人照顧基本的家庭經濟生活都有問題,根本不會去重視孩子的教育,連帶影響親師之間的互動與溝通,學校的活動家 長參與率很低。如此一般,DOC該如何推動呢?

P1100672
金洋國小學童在教室中


[1]詳細介紹請參閱南澳鄉公所網站:http://www.nanao.e-land.gov.tw/default.htm

聚落保護機制探討:以望安花宅為例

過往花宅聚落因其生存條件不佳,導致人口大量移往馬公及高雄等地,雖促成聚落環境特徵及其歷史紋理的完整保留,不過在缺乏使用需求之閒置及荒廢下,持續遭受自然力量衝擊毀壞。未來居民數量如若無提升,人口老化與弱化之…..

一、聚落保護之權益關係人分析

文建會文化資產總管理處籌備處(以下簡稱「文資總處」)分於2008年1月27日、4月28日,在高雄市及澎湖縣舉辦2次花宅重要聚落公聽會,聽取旅外鄉親與在地居民對於重要聚落登錄之相關意見。

過往花宅聚落因其生存條件不佳,導致人口大量移往馬公及高雄等地,雖促成聚落環境特徵及其歷史紋理的完整保留,不過,也在缺乏使用需求之閒置及荒廢下,持續遭受自然力量衝擊與毀壞。未來在地居民數量如若無以逐步提升,人口老化與弱化之社會結構無法獲得改善,以目前有限性之人力資源,勢必無法因應複雜性之聚落保護課題及其衍生工作內容。

huazhai01
目前花宅聚落民居毀壞嚴重

聚落保護之關鍵訴求,雖與在地社群之存續及活化高度相關,不過,卻非其獨自所能面對與承擔。未來應結合政府部門、學者專家、專業團體,乃至社會大眾、遊客、企業等不同權益關係人之參與及投入,方能有效落實與達成(詳如圖一)。

chart080513-12.gif

依據文資法之法定程序,可將聚落保護區分為初始、登錄、保護、發展等4個階段,不同權益關係人於不同保護階段,扮演著不同性質的角色與任務。初始階段應以凝聚在地性之保護社群為核心,並結合學者專家、專業團體之協力及參與,進入登錄階段,必須妥善運用政府法令與政策資源,儘速確認保存對象、優先順序及其推動策略,步入保護階段,則應提升社會大眾支持與認同,建構不同權益關係人之協同管理機制,邁向發展階段,則可融入創意經濟及地域振興之整合思考,鼓勵企業贊助與投資,深化旅遊品質,促進文化交流及分享,逐步落實以在地社群為核心之聚落保護目標(詳如表一)。

表一、不同階段之權益關係人角色分析
chart080513-2
◎標註說明:「★」為主要之權益關係人,「☆」為次要之權益關係人。

二、花宅聚落保護緣起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文資學院林會承院長於1980年代,前往花宅進行田野調查,並陸續發表學術研究成果,逐漸引起各界對於花宅的重視。1985年,澎湖縣政府於6個行政區域,分別選出1處具有代表特色之傳統聚落,委託漢光建築師事務所執行「澎湖古聚落維護發展民俗村研究計畫」,花宅亦列名其中。最後在交通因素等考量下,僅選擇二崁聚落作為優先推動個案。

在林院長等人的努力下,花宅入選為「世界文化紀念物基金會(World Monument Funds,WMF)」─「世界文化紀念物守護計畫(World Monument Watch)」之2004年百大最值得關注及保存的文化紀念物(Lists of 100 Most Endangered Sites)之一,同年7月澎湖縣政府委託古都保存再生文教基金會推動「花宅聚落保存基礎調查及社區營造先期規劃」,並輔導花宅鄉親於2005年1月正式成立全國性之「台灣花宅聚落古厝保存協會」(以下簡稱「花宅協會」)。花宅協會於2005年7月舉辦「尋根花宅」系列活動,2006年繼續推動「澎湖望安花宅聚落生態調查研究及教育宣導計畫」,2007年6月組團前往性質相當接近之日本沖繩竹富島及石垣島,考察對方之營運管理與產業發展模式。

至於聚落登錄工作,係因2005年11月1日文資法第5次修訂案正式施行,新增「聚落」保護類項,澎湖縣政府於2006年12月27日公告花宅為縣級聚落,並在2007年4月,向文建會提出登錄為「重要聚落」之申請作業。

回顧過往歷程,政府部門雖陸續結合學者專家及專業團體,推動各項調查研究及規劃工作,不過,並未真正形成具體保護力量。若非近期透過WMF的年度遴選活動,讓花宅登上國際舞台,引發國內行政界與學術界之持續關注及投入,進而促成花宅鄉親籌組保護團體,恐怕花宅聚落仍停留於歷史時光中持續衰老,無法建立在地社群共識,更遑論凝聚後續實質保護行動。

三、花宅聚落保護議題探討

目前望安花宅正處於由登錄階段,邁向保護階段的過程當中。針對花宅鄉親與林院長等人於花宅公聽會之發言內容進行整理與分析發現(詳如表二):

現階段之權益關係人,除在地社群外,主導法令設計及政策規劃之政府部門,以及影響保護範圍與執行策略之學者專家,皆至為重要。待進入實質保護階段,參與修繕工作之傳統匠師,以及執行調查研究、規劃設計、工程施作等專業團體,則是能否落實保護品質之關鍵因素。另考量聚落保護涉及公共資源運用,適時將相關工作內容與成果,向社會大眾進行說明,提升支持及參與程度,則是必須逐步面對與思考的嶄新課題。

公聽會除聚焦於後續聚落保護機制,亦涉及社區參與之關注與期許。望安國中顏神靠校長(已退休)提議花宅協會應成立專屬保護部門,進而主動提出對於未來保護策略的方向及構想,顯示花宅已由政府部門、學者專家,乃至專業團體主導之傳統模式,逐漸邁向以在地社群為核心的發展進程。

花宅協會顏信雄理事長及曾敬信秘書長,表達目前面臨修繕配合款比例過高及同意書取得不易等問題,因其涉及政府行政法規,未來仍需深入研究及探討,方能確認調整尺度與執行機制。考量政府資源之公共特質與有限程度,諸此條件是支持未來工作能否順利執行之重要基礎,然為因應不同家族之個別意願及其財力狀況,建議可打破過往以家戶為單位之執行模式,改由花宅協會等在地性保護團體進行意見彙整與經費募集,逐步將原本高度私有化之操作機制,導向以公共性為目標之營運管理模式。

有關保護範疇與執行課題,可整合為「傳統民居(含附屬建物)」、「景觀工程」、「公共設施」、「材料、技術與宗教儀式」等 4個面向。

顏理事長及林院長皆主張應加速進行傳統民居之緊急搶救,並針對屋身依舊完好者,先行進行屋頂整修,避免樑柱及牆體受到自然天候影響之持續毀壞與崩塌,至於過往長發古厝等全面修繕模式,建議應依據所有權人、使用人及管理人之相關意願,以及明確性之營運管理目標,再行規劃與推動。

基於聚落保護應以在地居民為主體之精神及原則,林院長於會中拋出於花宅成立「保存、修復及再利用中心」之嶄新概念及構想,盼能跳脫過往「工程發包」機制,改採「雇工購料」模式,並由中心依據實質需求,遴選熟悉在地工法之傳統匠師,長期執行與推動,同時,鼓勵社區居民共同參與,有效提升監督效益與執行品質。除卻傳統民居及其附屬建物,林院長亦認為,應儘速進行過往負面性之景觀工程的檢視及補救,並針對海堤、街道、廟埕等公共環境,以及能源、環保等公共設施進行評估與調整。

huazai02
水泥海堤大幅改變了海岸生態與景觀風貌

另外,顏校長、曾秘書長及林院長,分別關注傳統建材、營建技術、宗教儀式之保存課題,認為應加速廢棄建材之收集與整理,思索傳統工匠技藝與宗教儀式等非物質文化遺產之傳承及延續。建議未來可與傳統民居及其附屬建物之修繕工作相互結合,導入大專院校相關系所之實習課程,乃至配合工程進度,建構互動性之教育學習機制,創造歷史資源於當代社會之意義及價值。

表二、花宅重要聚落公聽會發言內容整理

chart080513-311.gif

◎標註說明:「★」為主要之權益關係人,「☆」為次要之權益關係人。

四、花宅聚落保護操作機制建議

透過2階段之花宅重要聚落公聽會,已初步形塑整體保護機制之雛形及架構,不過,究竟如何有效落實與推動,恐怕仍須進行深入思考及規劃。

當花宅聚落正式成為國家級之重要聚落,身為中央主管機關之文建會,除應依據文資法第34條,積極研議聚落保存及再發展計畫,並研判後續調整土地利用模式之必要性與可行性。為免鞭長莫及,無法落實過程管理與效益評估,建議可依個案特質,成立專案性之「諮詢及輔導委員會」,強化保護品質監督與執行成果評量。至於採取雇工購料模式,執行傳統民居之緊急搶救,乃至長程性之修繕及維護,過往雖於社區營造範疇,累積大量經驗及案例,未來如何有效運用於文化資產領域,文建會應針對其與文資法等法規、政策之競合關係,進行深入研究及探討。

考量聚落保護之不同屬性範疇,文建會可依保存及再利用計畫之架構與規範,輔導花宅協會等在地性保護團體,主動成立「保存、修復及再利用中心」,長期執行傳統民居及其附屬建物之修繕維護與經營管理,持續關注及推動傳統建材收集,營建技術傳承,乃至漁灶、灰窯、石滬等產業文化與宗教儀式等非物質文化遺產之延續與活化。同時,亦應輔導澎湖縣文化局等政府單位,針對聚落所在位置之地形、地質、動植物生態、海岸及海洋環境等,進行資源調查及學術研究,並導入自然工法及綠色能源等概念,進行公共空間與公共設施之重新檢視,逐步提升傳統聚落之歷史感知性,建構符合生態倫理之環境特質(詳如圖二)。

chart080513-41.gif

五、建構以在地社群為核心之聚落發展目標

目前花宅聚落面臨人口流失與年齡老化之雙重壓力,經由參與式及學習性之搶救與修繕過程,可望提供實質就業機會,創造青壯族群投入聚落保護之可能與契機。不過,聚落保護行動不該只停留於歷史建築及其附屬建物之保存與維護,乃至景觀風貌與公共設施之改善與提升,實應同步建構更具前瞻性之發展願景,方能逐步提升在地生活品質,創造傳統聚落之嶄新生命與活力

參照日本沖繩竹富島等案例,推動「旅遊產業」,似乎是未來可行之發展定位及目標。然而,諸多國際上之明星案例,亦已面臨旅遊人口過多,以及大量非在地性之投資與服務內容,導致旅遊品質及遊客滿意度之雙重下滑。目前花宅聚落在政府部門及觀光業者之宣傳及鼓吹下,已經吸引相當多的遊客到此參觀。不過,在缺乏完善導覽機制及旅遊服務系統等前提下,遊客並無法獲得正確性之在地知識與深度化之旅遊體驗,社區居民亦無以享受因應旅遊產業所帶來之經濟效益。

huazhai03

花宅聚落僅有簡單的涼水攤(上圖)及涼水車(下圖),無法提供優質旅遊服務,更遑論創造地域發展契機

huazhai04

是故未來聚落保護策略,應以花宅協會等在地性保護團體為核心,結合政府部門、學者專家、專業團體之輔導與協力,推動有形性之文化及自然遺產保護,逐步融入非物質文化遺產之傳承及延續,加強社會大眾之認同與支持,後續方能進行旅遊服務設施、交通運輸系統之評估及規劃,並於生態旅遊之整體架構下,導入文化創意思維,鼓勵民間企業之贊助投資,促進遊客及在地居民之良性互動,建構以延續、增進在地文化內涵之離島聚落定位與嶄新發展模式

參考資料

劉正輝(2003)《戰後台灣歷史保存之研究─以社群參與為中心的探討》。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傳統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正輝(2008a)〈成為重要聚落之後 (1) 。《小地方台灣社區新聞網》。[Online] Available: https://www.dfun.tw/?p=7882008.5.1)。

劉正輝(2008b)〈成為重要聚落之後 (2) 花宅公聽會〉。《小地方台灣社區新聞網》。[Online] Available: https://www.dfun.tw/?p=37312008.5.13)。

成為重要聚落之後(2)花宅公聽會

林院長建議民居修繕工程,可改變過往工程發包之慣用模式,先於花宅聚落籌設「保存、修復及再利用中心」,由中心遴選具備實務經驗之傳統匠師,以雇工購料方式,持續執行相關工作。至於匠師資格部分,除考量其經驗與技術….

文建會文化資產總管理處籌備處(以下簡稱「文資總處」),刻正執行澎湖望安花宅登錄為「重要聚落」之相關作業,雖於2008年1月27日,在花宅鄉親眾多之高雄市舉辦公聽會,聽取未來登錄為重要聚落之意見及看法,然而,為求慎重起見,並瞭解花宅在地居民之需求與建議,則在2008年4月28日,於修繕完成之花宅長發古厝,舉辦第二場公聽會。 活動當天,因適逢媽祖誕辰,除目前居住於花宅之社區居民,亦有部分回鄉參加廟會活動之旅外鄉親共同參與。該項會議,係由文資總處施國隆副主任主持,澎湖縣文化局曾慧香局長、望安鄉公所葉忠入鄉長等亦全程參加,另長期投入花宅聚落研究工作之國立臺北藝術大學(以下簡稱「北藝大」)文資學院林會承院長,則帶領研究所同學,先行到達望安進行3天田野考察,並參與公聽會活動,顯示各界對於此項聚落保護議題之關心及重視。以下針對當日討論內容擇要說明:

首先,台灣花宅聚落古厝保存協會(以下簡稱「花宅協會」)顏信雄理事長提出目前傳統民居毀壞嚴重,建議可循長發古厝模式,全權委由政府部門主導推動,並於一定年限無償提供公共使用,如若考量經費編列與計畫執行時效,則可優先修繕「厝蓋」(屋頂)部分,降低樑柱及牆體遭受自然天候之持續影響破壞。另花宅58號屋主指出過往道路景觀工程施作不良,導致外部路面高於屋舍地面,大雨容易灌入屋內,造成不宜人居之現況與結果。

image001
公聽會由文資總處施副主任主持(站立者),前排左起為望安鄉公所葉鄉長、澎湖縣文化局紀麗美副局長、曾局長、花宅協會顏理事長、文資總處陳昭榮組長。

林院長接續居民發言,除同意目前花宅聚落民居毀壞嚴重,必須加速推動緊急性之搶救保護,以遏止破壞程度的持續擴大,另亦認為過往設計及施作不良之景觀工程,實應進行改善及解決,並針對社區公共空間及相關基礎設施進行整體思考與規劃。

有關操作機制部分,林院長建議民居修繕工程,可改變過往工程發包之慣用執行模式,先於花宅聚落籌設「保存、修復及再利用中心」,由中心遴選具備實務經驗之傳統匠師,以雇工購料方式,持續執行相關工作。至於匠師資格部分,除考量其經驗與技術,並應評估地緣因素,儘量以熟悉花宅傳統工法之在地匠師為優先,同時,鼓勵社區居民共同參與,除可節省成本,亦可提升監督效益執行品質

此外,林院長也認為花宅之「鎮符」、「繞境」、「普渡」等宗教儀式,特別是其法師系統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對於澎湖本地,乃至臺灣整體文化,具備獨特性之意義與價值,應結合有形性之文化及自然遺產進行整合保護推動

image003

站立發言者為顏校長,左側為花宅協會曾秘書長,右側為北藝大林院長。

再者,長期服務於望安國中,目前已經退休且仍居住於花宅古厝之顏神靠校長,則提出有關傳統建築技術之傳承與延續,以及廢棄營建材料之收集、整理的重要性。以老古石為例,各地皆有所不同,且目前法令已禁止開採,如若未能預為因應及準備,後續將面臨缺乏材料可茲運用等窘境。同時,考量聚落保護工作,仍應以社區居民為主體政府部門僅能扮演政策引導與資源挹注之協力角色,顏校長期許花宅協會,未來應儘速結合協會內部之各種專業人才,成立專責保護部門,針對如何恢復傳統聚落風貌,提升文化品質及內涵等課題進行研議與規劃。

最後,花宅協會曾敬信秘書長基於古厝產權繼承複雜,建議放寬目前必須先行取得多數所有權人同意政府部門方能補助修繕之相關規定,另依過往修繕曾家古厝之實務經驗,認為傳統匠師資格可依在地特質進行評估調整,並同步思考傳統匠藝傳承、結合在地居民參與等操作模式。

此次公聽會,除收集花宅社區居民及旅外鄉親對於重要聚落登錄的相關意見,亦搭配學者專家之參與及討論,確立未來建構不同於古蹟、歷史建築之嶄新性聚落保護機制的必要性與迫切性。換言之,澎湖望安花宅聚落除卻可望成為全國第一處「重要聚落」,亦將是檢驗發展諸此保護模式關鍵性實驗基地,未來迫切需要行政部門、學術單位、社區及民間團體,乃至企業機構之共同關注與持續投入。

是有機草還是有機稻?

第一次感受「雜草」的生命力,它們徹底的落實「自家採種」,雜草的種子生長力還真強,徹底讓我們這群新農夫理解,鄰近的田地主人為何害怕「雜草長出種子」,為何擔憂不用農藥會危害到他們,因為我們有可能就是俗稱的「歹田邊」!

在嘉義的自然農法—水稻栽培區,2008第一期稻已經種植超過95天了,正在抽穗,好不容易閒了幾天,現在又開始要密集在「抽穗」期間保持田間有高的水位;今年的田間工作量,不知為什麼比起過去來得忙碌許多!許多人都以為從事「自然農法」可以自然放生、不用太多勞務,但是,事實並非如此,耕田、滾平、插秧、收割、晒穀、碾米、包裝、運配,我們都一事也沒有少,「秀明自然農法」更需自家採種、自家育苗,同時對「福壽螺」、「雜草」也有一套用水位控制、用手工制衡的方式來進行,也就是說不用任何有機農業的工作法則中可以接受的「藥物」來進行。

而這下就麻煩了!過去因為雜草們並沒有什麼大發生或感受到其危害,於是省了許多除草的人力,可是一期、二期的雜草種子被積累遺留下來,加上田地的水位控管不容易,於是,今年我們的田竟然雜草大發生!

沒有經驗、新農夫的我們,還以為沒關係,秧苗應該可以競爭贏過剛冒出的雜草才是,於是一星期過了,不理它;二星期了還不警覺處理!於是,綠油油的稻田看來讓人高興,可是踏入水中、撩進去秧田中才發現:「綠油油的景象是假象,綠的不是秧苗而是草」,這下慘了!整片,一分地這樣、二分地這樣、一甲地都這樣,怎麼辦?

雜草多且密到綠油油的景象變假象
雜草多且密到綠油油的景象變假象

地主講話了,要求我們這群新農夫一定要處理,若讓雜草的種子全掉下來,雜草將一發不可收拾!而且,眼看雜草長到密、高的已阻礙秧苗行光合作用的空間!

鄰近的李姓阿伯看不下去而大聲吆喝的說:「年輕人不知在想什麼,噴藥就是硬不噴,到底是有機草,還是有機稻?」

衝著這句「是有機草,還是有機稻」,我們必需趕緊用最短的時間來拔草,動用嘉大學生、台南女中的學生、雙親、伙伴們等來拔草,「草」實在太密了、太大株了!眼看時間又要一星期過去,於是請了鄰田三位老太太幫忙(一天八百元的工資),共花了近一萬五千元,才把近七分地擺平,而我們這群學生義工+自家人力也不賴,四分地自家人力解決掉!

第一次感受到「雜草」的生命力,它們還真徹底的落實「自家採種」,雜草的種子所蹦出來的生長力還真強,徹底讓我們這群新農夫理解到,鄰近的田地主人為何會害怕「雜草長出種子」,為何擔憂不用農藥的我們危害到他們,因為我們有可能就是俗稱的「歹田邊」!所以,下一期開始,「手工拔草」與自然防制措施列入重要工作行程之中。

小地方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