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念takomo

南瓜靜靜的躺在我的桌上,就像小星星。我突然感到我手上抱著的不是一個小南瓜,而是一顆人與人連結的小星星。透過它,我使更多人認識了takomo和我們的關係。 當我再抱著這包小南瓜時,我第一次感覺到……..

我從花蓮光復馬太鞍溪旁的takomo,帶著幾個才採下來一、兩天的小南瓜,坐上區間車,再轉搭擠滿了乘客,再把它們放在腳踏車的提藍,送回了自家。

01 我在takomo拿著嬌小可愛的南瓜
我在takomo拿著嬌小可愛的南瓜

雖然它們是小南瓜,但都很結實、很多水份,所以每一個都「斤兩十足」!雖然背著行李、拿著大衣、又跟人擠來擠去,但每當我看到這些漂亮的小南瓜時,我總感到很溫暖和高興。

5月16日,紀彥開車載著我、lisin和阿荊去takomo。是他近年常去的地方,也是他論文的田野。其實我早就想去takomo了。因為他常常都說那裡會讓人感到很舒服,又跟我說和老農的接觸的片段……。

去年七月,我參加了青輔會的遊學台灣,第一次接觸到馬太鞍和馬太鞍的阿美族人。我感受到他們對人的熱情,聽著導覽員的精彩介紹,好像每一塊石頭、每一顆星星都被他講活了。事隔快一年了,我為我可以再到光復感到興奮。雖然當天我有點不舒服,但我還是滿心期待著……。

紀彥跟我說,takomo是馬太鞍以前的世耕地,但由於它旁邊的馬太鞍溪築起了堤防,便把世耕地便和馬太鞍分開了。對我這個在城市長大的小孩來說,不要說甚麼世耕地,我還土地是甚麼都搞不太懂。去年暑假跟一群香港朋友在台灣進行環島,才開始慢慢的重新去思考土地是甚麼這個問題。在城市生活久了,我只知道「地」是鋪上黑漆漆的柏油。然後我再問他甚麼是世耕地,我記得去年認識他的時候,他有跟我說過,但我後來忘記了。 他說這是以前阿美族一直有在耕作的土地,有點似傳統領域。不過土地並沒有一直屬於他們,後來不同的政權侵入這裡後,便把土地變為國有。後來經過一些事情後,有些族人回來這裡耕作。其後又有和政府作了一些抗爭。我聽著、聽著,我突然感覺到,原來一塊土地可以承載著那麼多的故事。

我們在山興把Namoh接上車,他們輕鬆的談著在部落裡的事。我不知道要如何插話,就坐在位置上靜靜的聽著。

我看著兩旁的田野,我想,takomo應該離我們不遠了。

車突然在顛簸的小路上停下來,紀彥在司機位大叫著前方的一位農夫,然後Namoh飛快的下車跑過去。他是takomo世耕地權益協會理事長林新平先生。紀彥、lisin和Namoh習慣的跟他說:nga’ai ho。我知道這是阿美族問好的族語,是上次參加遊學團裡學的。我有點不太自在,不知要怎麼辦才好。林先生身穿一件深色的汗衫和沾上很多乾泥巴的長褲,而長褲是套在水靴裡的,水靴也有很多的泥巴。他拿出一些桌椅讓我們坐下。然後他熟練的拿出他的香煙,Namoh跟他要了一根,然後說了一下今天在弄的東西。又指著他後方的收稻子機器,說著:「你看,他又回來了!」

我的不自在,在林先生的自在下一點點消失。看著他,細眼睛的他,臉上總帶著笑容。他認真的看著、聽著紀彥和lisin的活動設計,又輕輕的提了一些意見,我感到一股溫暖從心裡升上來。我感覺他甚至比我的爸爸更加親近,更加溫暖。

紀彥和lisin是為了530的塔古漠世耕地進鄉團工作坊[1],再來這裡跟族人談細節上的安排的事情。林先生還是滿高興看到有外來的年青人願意來關心這片土地,還問要不要叫所有的幹事來這裡帶大家作導覽。他的熱心,使我知道其實他很希望可以幫上更多的東西。

後來我們又再去拜訪另一戶農民。下車後看到有個faki(阿美語裡的叔叔)坐在火爐前吃著玉米,有個fayi(阿美語裡的阿姨)看到我們一群年輕人來,便在廚房裡端出一盤玉米,熱情的叫我們趕快吃。因為,等會要吃晚飯了。

我有點被他們的熱情嚇倒,有點來不及反應。理智上跟我說拿玉米吃掉它便對了。
雖然有點困惑,但我還是拿了一根很短的玉米來吃。淡米黃色的玉米棒還沒有放在口裡,便已傳來誘人的香氣。我好久沒有吃水煮玉米了。我有點急的把它們吃下去。好結實、清甜的玉米阿。那個faki問我們:「夠鹹嗎?剛剛才放鹽巴的。」我心裡很感動,因為這些玉米是為我們煮的。

玉米剛放下,fayi便領我們進屋內吃晚餐。我看到一桌八道菜,六道都是用南瓜煮的。我從來都沒有見過南瓜的菜式可以是這麼多變的。我們有點七手八腳的幫忙拿椅子、分配碗筷。還是屋內的fakifayi們手腳比較靈活,他們三兩下功夫便把東西弄好。此時,我們還沒有安定的坐下來。

我們吃著吃著,看著電視機的日本動漫《灌籃高手》,我們都笑說著這是我們年輕人的集體回憶,fakifayi們則說他們現在也很喜歡看。桌上的菜很快就被清光了。香甜的白米飯,配上水煮南瓜、炒南瓜、涼伴南瓜…真的非常好吃。沒有想過南瓜可以用來涼伴。它的味道有點像香蜜瓜,帶點清甜。但卻非常有咬感,很爽脆。小山丘似的涼伴南瓜,不消一刻便成了平地。

有個fayi說他們種的南瓜是很特別的,皮是特別的薄。所以特別好吃、特別甜。
她這句話強調了三次,而且是很有自信的說著。我有點不太懂她在說的是甚麼,只感到菜都好好吃。好久沒有吃到全素的自家菜了。

大家都吃飽後,他們又繼續開始跟這四個fakifayi們簡述工作坊的活動詳情,又邀請他們當活動的小班長,負責帶學生在takomo裡到處跑跑看看,再說出這片土地的故事。二個fayi都很興奮,說著跟她的同學就有福了,因為她有很多很多的故事。接著便一連說了幾個很好笑的故事。內容都是說年老的族人,因聽不太懂國語而產生的一連串誤會,其中有兩個和醫療有關的。(我先不在這裡說,大家去參加工作坊,問那個fayi吧!哈)

然後fayi又突然說:「跟他就糟糕了,他都不會講故事!」

對面的faki看上去有點沉靜,但他也開口說:「我也知道很多了,也會講了…」大家聽後都笑了。

之後lisin他們問fayi們小南瓜的收成和售賣情況。氣氛突然變了。fayi說現在是4.5。我猜也許是一斤4.5元吧。然後兩個fayi有點感傷。他們再問,那去年呢?

「去年……去年……是8元。」我的天阿!足足下降了快一半的價格!她們接著說:「在這裡我們賣100元,路口就是150或200元;到台北的超市就是500元了。」我感到很離譜,負責務農的是最辛苦的,但拿到的報酬是最少的。其餘的都成了運輸費和更多部份是大企業的盈利。

我跑去看到底這些很好吃的南瓜長得怎麼樣。faki揭開了帆布,一個個小南瓜都冒出來了。它們跟手球差不多大,每一個都很重。lisin看到後說:「嘩,果蠟都還在呢!」我問:「果蠟是甚麼?」lisin:「就是這層白白的東西,有它就是代表它很新鮮。」

旁邊的faki有點靜,沒有說話。

我們開始拿起小南瓜來玩、拍照。然後我們又嚷著要幫他們買小南瓜。我問fakifayi要如何選小南瓜。他們熟練的拿起一些小南瓜。我們大聲的亂猜,又說是不是較白的?那個根比較粗的?比較長的瓜?fayi慢慢的說:「小南瓜每個都好吃了。」

02 takomo的faki和fayi教導我們如何挑選南瓜
takomo的faki和fayi教導我們如何挑選南瓜

faki輕輕的指了一個小南瓜給我看。原來,小南瓜要選比較圓的,則上下均衡的;因為這才代表養份、甜度上下都均衡,會較好吃。而且要選比較醜的,即花紋沒有太多的,因為花紋太多代表它已經老了,要趕快吃,不能放太久……。選小南瓜都有好多好多的學問。

當我再抱著這包小南瓜時,我第一次感覺到,我不只是買了一件商品,我還了解了很多的東西,認識了這些生產者。有點回到小時候看著媽媽把一塊布一點點的變成了我的袖子、衣領、口袋…到送給我們的新衣服一樣。我跟人,是有關係的。而這件東西,不是冰冷的。

我喝著自己煮的南瓜湯,回想起我在takomo跟他們一起的時光。我感到非常非常的溫暖、開心。我又抱著一個個的小南瓜,送給我的好朋友。每送出一個時,我就跟他們說我在takomo看到的東西。他們往往都會用閃亮的眼睛看著那個漂亮的小南瓜和聽著我描述那個漂亮的takomo

03 南瓜靜靜的躺在我的桌上 就像小星星
南瓜靜靜的躺在我的桌上,就像小星星

我突然感到我手上抱著的不是一個小南瓜,而是一顆人與人連結的小星星。透過它,我使更多人認識了takomo和我們的關係。

昨晚,聽到紀彥說這些小南瓜農原本要來收購的商人沒有來,一整個倉庫的小南瓜便在一旁放著。有些還已經開始爛掉了。紀彥說他們對行銷的東西不太熟悉,也沒有這些經驗。一直主要靠相信商人來收購全部的農產品的方式來處理著。我聽到感到很心痛,很想跟他們多買一些小南瓜、更多、更直接的幫助到他們。

可是只有我一個人,也幫不了太多。而且即使用了宅急便,一箱的小南瓜都不知道要吃到甚麼時候?

不知道有沒有願意一起合購呢?

如有興趣的話,請留言或電郵跟我聯絡。
polly:mees8mcom@gmail.com

延伸閱讀:
塔古漠世耕地進鄉團工作坊
花蓮縣原住民塔古漠世耕地權益協會

國家侵占耕地 阿美族人聲討

1] 塔古漠世耕地進鄉團工作坊,請參考網站:http://takomo.domain.googlepages.com/workshop

[花生豆腐]:簡單又不簡單的味道

第一次在粄條店裡吃到「花生豆腐」的時候,馬上驚訝這Q軟彈牙的口感。嗯,是豆腐沒錯,卻又帶著濃郁花生香味,冰涼後淋上醬油膏或蒜頭醬油配著服用,真是清爽開胃,暑氣全消。真是好特別!某天早上到美濃菜市場……..

土豆到美濃工作已經一個多月了,對於一切的事物仍然覺得新鮮又好奇。第一次在粄條店裡吃到「花生豆腐」的時候,馬上驚訝這Q軟彈牙的口感。嗯,是豆腐沒錯,卻又帶著濃郁花生香味,冰涼後淋上醬油膏或蒜頭醬油配著服用,真是清爽開胃,暑氣全消。真是好特別!

1806099702
好吃的花生豆腐。

我和榮霞對於花生豆腐的做法實在是很好奇,於是向粄條店打聽或是按包裝上的電話去電詢問,大都婉拒我們的參訪。某天的早上,到美濃的菜市場閒逛時,又見到花生豆腐在各大攤位陳列,加上我和榮霞看起來就像外地人,菜販們總是爭著向我們推銷野蓮和花生豆腐,又燃起我們對花生豆腐的好奇心。當然,照例又被打槍和婉拒。

正當想放棄時,一個轉角遇上了「傅太太」,她只賣花生豆腐,就一台摩托車載著冰桶,冰桶上掛著「花生豆腐,三塊50元」的簡單招牌,靦腆的招呼著我們,十分親切,馬上我們就打蛇隨棍上,說出我們想看製作過程的請求。不知是土豆長的太可愛,還是傅太太實在太善良,她想都沒想就答應了,反而讓一直碰壁的我突然覺得順利的有點措手不及。

DSC_3767
傅太太的摩托車。

挑了一個晴朗的上午,傅太太也特地為了我們把製作時間提早,好讓下午上班的我們可以趕回去上班。就這樣,一行人浩浩盪盪的塞爆了她和先生的小小工作區,看來傅先生是做花生豆腐的靈魂人物,他不徐不急的開始製作,先將生的花生泡水約四小時後與蓬萊米依一定比例放入磨豆機磨成花生米漿,此時的花生香氣仍非常撲鼻,乳白色的花生米漿一大桶再拌入地瓜粉、糖、鹽攪拌均勻後,一旁燒滾的熱水正伺候著,傅先生又將燒滾滾的熱水加入花生米漿中,此時桶子內已有45升的米漿。

DSC_3771
將花生磨成米漿。

DSC_3775
乳白色的花生米漿一大桶再拌入地瓜粉、糖、鹽攪拌均勻。

DSC_3778
一旁燒滾的熱水正伺候著,傅先生又將燒滾滾的熱水加入花生米漿中,此時桶子內已有45升的米漿。

加入熱水的目的是為了將地瓜粉燙熱,以免在蒸好後,拌料全沉在最下層。做到現在花生豆腐可算是完成一半了,再見傅先生俐落的在自己砌的炕上擺上了鐵盤,杓子一瓢瓢將花生米漿倒入,此時傅太太終於出場了,拿出了炒菜用的煎匙,我正納悶開口問傅太太那要幹什麼的,她神秘的笑而不答,直接行動給我看,原來是將倒鐵盤上花生米漿所產生的氣泡弭平,如此賣相較佳,上下受熱也能較勻勺。

DSC_3784

DSC_3788

炕上的三個大鐵盤都平舖上了厚厚的花生米漿,接下來就是要蒸熟了,傅先生將炕旁的木板拉下封住了炕面口,再用濕毛巾將邊口細隙密密的封住,開了大火蒸煮著,接著就是再等個五十分左右就熟了。在等待的過程中,傅先生大概七八分鐘就會將木板門掀起,將木門背墊上鐵板因蒸氣產生的水氣擦乾,以免滴下的水珠滴進了米漿,浮在表面或造成坑洞,這個動作大約要重覆個二、三次,等豆腐成形炊熟後,才不用再做擦乾的動作。

DSC_3798

DSC_3809

當傅先生宣佈大功告成的時候,大伙兒一窩蜂的擁到炕旁,掀開木板門板時的騰騰熱氣帶著濃濃的花生香,炊熟的花生豆腐還是嬌嫩欲滴,傅先生七手八腳的將三個大鐵盤放上了推車,傳太太很有默契的推進了屋子裡,打開了電扇吹涼,這一吹大概得要三小時以上,才能做切塊裝盤的動作。

以前傅太太的花生豆腐都是做給自己家人、小孩吃,這一年多來才開始到市場販賣。是因為當天現作的氣氛太美好嗎?不然我怎麼會覺得我在傅太太這兒吃到的花生豆腐是我目前在美濃吃到最好吃的!

當我興沖沖的跟她這樣說時,她不好意思的問我是真的嗎?她說因為沒吃過其他人做過,所以也不知道自己的到底是不是真的好吃。

DSC_3821
與我們侃侃而談的傅太太。

但她提到了,她女兒從小就很愛吃,雖然已經遠嫁外地了,但還是會為了偶爾能回娘家的女兒製作花生豆腐,說是婆家的人愛吃,但我想美濃的女兒一定也會懷念這樣的家鄉味,掀開了坑上的花生豆腐,也掀開了它的神秘面紗,在熱氣渺渺中窺見了它的製作過程,其實並沒有繁覆的手續,簡單的食材,吃進嘴裡卻有著不簡單的味道,想到傅太太為出嫁女兒製作花生豆腐的心情~

我知道平凡的花生豆腐,有最不平凡的味道。

二十歲月綠如茵-下

“轉眼,我就是那已過二十的稚子。當別人流行從鄉下搬到都市,我們家卻反其道而行。從高雄搬回爸媽的老家枋寮,開啟了枋寮第一家簡餐店……”

fun4-s.jpg

除了訪問老闆和老闆娘之外,我也請他們的大女兒以關係人的角度,發表對綠茵坊邁入二十週年的感言。

「轉眼,我就是那已過二十的稚子。當別人流行從鄉下搬到都市,我們家卻反其道而行。從高雄搬回爸媽的老家枋寮,開啟了枋寮第一家簡餐店,還沒念幼稚園的我和妹妹從此過著公主般的生活。

已過了二十多年,依稀還記得店裡每到年節,爸媽忙做生意,我和妹妹成天就在店裡二樓玩,似乎可以『軟禁』形容。肚子餓的時候,當時還嬌小的身軀會表演特技,窩在二樓特製的小窗台上,呼叫爸媽『肚子餓了!』(備註:一樓店面為挑高空間,隔壁棟為居住處,之間以特製小窗台為連通管道。生意忙時,為防小孩在外嬉戲發生危險,於是安置小孩們在居住處遊戲。父母可透過半圓形小窗戶台聽到孩子的聲音,孩子們有需求時也可向下喊話。)」

fun5-s.jpg

「到了國小之後,能幫上小忙,端端盤子、擦擦桌子。每天我家的大客廳裡來來去去好多人,我也學會招呼客人,或許是這樣的環境養成不怕生的性格吧!倒是最怕客人『絡繹不絕』,常常我會躲在廁所,大休息不想出來。從小如此的體會,長大才懂賺錢的辛苦。

雖然我家前面沒有小河,但後面有花園,幸好老爸保留了這塊家裡的淨土。在我們國小二年級時,自力蓋好了一棟小木屋,我和妹妹及爺爺一起住。每每從店裡走進小木屋的路上,會感覺身後的客人報以羨幕的眼光,走路有風!

如今爺爺早已過世,小木屋只剩骨架,事過境遷,我和妹妹也已開始工作了。雖然我仍然期待一個較私密的家庭空間,不過我家的大客廳裝載了無數人的私密留言,我的家有20年來沒事就來坐坐的朋友,原來綠茵坊其實是個枋寮最大的私密空間。」

老闆的女兒淨淑為綠茵坊下了一個相當有意思的註解。一般我們以為簡餐店不過是商業場所,以金錢換取服務和餐點。食畢,拍拍屁股走人,互不相欠。可是時間一久,互動日深,顧客會和店家建立起像朋友般的關係。農友送來過剩的蓮霧,三姑六婆聚集交換日常情報,社區人士在此開會。其實小店在居民的心中已經成為密不可分的生活空間。

fun7-s.jpg

看了那麼多幕後故事,也該提起大家所期待的重點。重新開幕前,餐點是比較常見的豬排飯、雞腿飯等鄉土路線。為了週年慶時一新耳目,老闆娘特地學了新手藝,聘請助手。在菜單上增添幾種異國風味,石鍋拌飯類有韓式、泰式、南洋、素食等四種;義大利麵類也選擇多,清爽少負擔。至於消費金額問題,以上單點不到一百元,還附熱湯或紅茶,在都市怎麼找這種物美價廉的價位!

fun6-s.jpg

火鍋類為160元起,湯底有泰式香草檸檬、韓式海鮮泡菜、歐式南瓜風味和沙茶傳統等四種口味。肉片部份為牛、羊、豬,三選一。其中,我最喜歡泰式,酸酸辣辣的,很開脾胃啊!

fun8-s.jpg

綠茵坊, 08-8787386, 屏東縣枋寮鄉中山路174-1號(豆漿店對面)

*另外跟大家報告一項好康的事情,老闆娘表示如果到枋寮綠茵坊用餐,只要跟她說,是因看過網路報導而來嚐鮮(看過福熊樂多小屋的記錄也算),就可以打八折喔!:D

旗楠公路旁的素包子店

在國道十號開通後的旗楠公路上,靠近佛光山交流道有一家素食的饅頭包子店,店面由老闆夫妻倆善用庶民俯拾皆是天然素材及對於空間充滿創意巧思佈置而成,一籠籠的饅頭香味蒸散於空氣中…..

在國道十號開通後的旗楠公路上,靠近佛光山交流道有一家素食的饅頭包子店,店面不似一般店家的佈置形式,全由老闆夫妻倆善用庶民俯拾皆是天然素材及對於空間充滿創意巧思佈置而成,即使在漸至夏日高掛的季節裡頭仍感受到原野的涼意。上午時段與旗美高中的學生一行人抵達店門口,一籠籠的饅頭香味蒸散於空氣之中,伴隨著健康自然、隨緣淡泊飄進鼻息,有如他們對於食物、生活的堅持。clip_image002
「素有中心」的招牌簡單地矗立於旗楠公路旁,手寫「素包子店」於漂流木板上,頗有一番素味。

店老闆呂瑞德大哥與他的牽手─蔡琖大姐,是從2001年開始了店舖的運作。在饅頭店開張之前,呂大哥的謀生工作也與餐飲相關,在餐廳擔任餐飲部的廚師,偶爾遇上點心部的人手不足,便會扮演救火員的角色,支援製作點心的工作。對某些人而言,支援性的工作看似多了一項不必要的麻煩,增加自己的工作量。但在呂大哥的心中卻認為,他比別人多擁有一個機會,多學了一項技藝,列入自己的十八般武藝之中以備不時之需。在製作饅頭的過程中,也體會到食材比例是「死硬」的,氣候等外在環境時常變動的因素卻是更值得被注意,並且適時適量被調整。

在草創時期,是在前一天晚上做好饅頭,隔天一大早再次炊熱饅頭拿到高雄市區晨間運動的場合販售,但是一年多的實務販售下來,銷售的結果並不十分理想。主要是消費者大多是用完早餐才來運動,另外消費者也不方便拎著食物進行運動。此外,在生產成效及成本上,早上再次炊熱饅頭不僅口感上也不如當天製作的美味外,也增加了瓦斯的成本及時間。於是在婚姻及事業的伴侶─蔡琖建議之下,決定改變營運的方式。

首先製作饅頭的時間改到一大早,利用大半天的時間做好一天要販售的饅頭量;而下午便是呂大哥大展身手的時間,善用自己親切、易於平近的個人特質,開著小貨車安排固定的路線,在四個輪胎及一個大聲公的協助下,建立起屬於自己的客戶群。

呂大哥強調,販售的路線必須定時出現在消費者面前,因為人客是吃「人」,並非完全吃「饅頭」。當大家習慣自己的定期出現,也間接地搭起信任的橋樑,增加居民願意向自己購買饅頭。直接面對面接觸消費者,雖然耗時耗力,但也可以趁機會向消費者說明,自己做的饅頭外觀上雖然稱不上黃金比例般地美觀,但絕對沒有食品添加物或使用過多的發粉,造成身體不必要的負擔。在農村的販售有也有異於現代的金錢易物,呂大哥有時候也會拿饅頭與農家交換當季生產的農作物,以物易物的交換方式雖然原始,代表著在鄉村地帶人與人之間信任關係的堅固,從而反映在「對價」的關係。

clip_image004
呂大哥將附近山林的枯木撿拾回來作為燒開水的煤材,再將開水倒入竹製蒸籠底部蒸饅頭,如此可以儘量減少瓦斯的使用量。

clip_image006
週一到週五的販售路線包括九曲堂、大樹、泰山…等地,而週六較為彈性,也成為自己遊山玩水的隨意路線。但每條路線都必須在六點以前完成任務,否則當婆婆媽媽下廚做菜去,便無法順利將車上一包包的包子饅頭售出。

因此,每週固定販售路線的工作型態從此延續下來至現在,對饅頭王子夫婦倆而言,雖然必須一大早起來做饅頭,但是可以與家人擁有更多的時光,充分照顧關心小孩的生活起居,甚至可以讓自己有進修喘息的短暫片刻。若要因為工作賺錢而放棄自己的生活品質,這並非是他們的理想生活。

隨著年紀的增長,饅頭王子夫婦未來的規劃,或許不再親手製作一籠籠天然美味的饅頭,可能是藉由批發他人的饅頭來維持一家之生計。所以,如果你想認識這一對心靈富有自足的饅頭伴侶,可以在國道十號的佛光山交流道出口處,發現他們夫妻倆隱身於撲鼻饅頭香味之中認真工作的身影。

clip_image008
呂大哥與蔡琖姐努力經營素包子店之道,在於兩人擁有共同默契─兼顧生活品質及家庭關係的和諧。即使忙碌,也要留下時間讓自己成長與沈澱!

真誠的綠豆粉粿,來囉!

為了解開我對綠豆粉粿的好奇,頂著 0度的高溫,騎了近40公里 的機車來到新營市近郊的新港東,雖然我有住址但在鄉下找門牌號碼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路口的雜貨店問了做綠豆粉粿人家…….

在此,感謝老闆願意將這綠豆粉粿製作的方法公開!因為有你們的「願意」、「堅持」,現今我們才能享用到以純手工、傳統方法製作的真誠美食。這是打從心底的感謝,謝謝你!

為了解開我對綠豆粉粿的好奇,頂著 30 度的高溫,騎了近 40 公里 的機車來到新營市近郊的新港東,雖然我有住址但在鄉下找門牌號碼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路口的雜貨店問了做綠豆粉粿人家的位置,中午 12 : 40 分我終於到了製作綠豆粉粿的 「灶腳」。

這個 「灶腳」設 在一個倉庫裡面(一般的農家都會建置一個倉庫,收放農務的所需工具),而做出讓人吃了會讓人感動的綠豆粉粿是一個古早的「灶」上熬煮。為了配合我要去採訪,老闆放棄休假特別製作綠豆粉粿給我看(星期一公休,所以星期日不做),也因為如此星期一他還是得外出去賣綠豆粉粿。

老闆說:經營這種手工傳統食物,賺的每一分錢都是辛苦的勞力工資,而且並不是一整年都可以營業,一到冬天就必須休息。原來賣綠豆粉粿是副業,老闆的正職是農夫。他預測今年的稻米價格好,連同自己的地,今年種植 六甲 地的稻米,早上六點多出門賣綠豆粉粿,回家之後開始製作明天要賣綠豆粉粿,過午之後要到田忙碌農事…。
傳統的綠豆粉粿是由綠豆粉(去殼的綠豆磨製成的粉狀)熬煮而成,而把綠豆粉製綠豆粉粿只是後端的一項工作而已。首先必須先將綠豆製成綠豆粉, 30 斤綠豆約可製成 10 斤粉,一星期約需要製作 2-3 次的綠豆粉。製作綠豆粉的準備作業委由他的太太協助,這是一項繁瑣的工作一如傳統婦女的美德 — 任勞任怨
我說明手工綠豆粉的製作流程:

首先將綠豆脫殼變成綠豆仁,再將綠豆仁磨製成粉狀(類似黃豆做豆漿的模式),磨成粉狀開始進行人工處理的雜質過濾,這是一項耗人力的作業,老闆自己用竹管搭配紗布製作一個簡易的過濾容器。把磨製好的綠豆粉纖維去掉,再將已經過濾掉雜質的黃色液體靜置於水桶內,當綠豆粉逐漸沈澱於水桶下方則需把黃色的 水倒掉,這過程大約需要 2-3 次手續,這才是完成「白下下」(有點像麵粉)的綠豆粉。

濕濕的綠豆粉還得接受下港(南台灣)炙熱陽光的日光浴半天,這才完成製作綠豆粉粿的素材 – 綠豆粉,這也就是我當初一直想不透的地方,綠豆仁原本是黃色的,但為何綠豆粉粿的成品呈現是白裡透綠,原來這就是的秘訣啦。至於脫殼後的綠豆殼也沒浪費,曬乾之後變成冬暖夏涼的綠豆枕頭!

來吧!上完前菜,主菜上場了。真誠的綠豆粉粿是如何變出來的?

首先將曬成粉狀的綠豆粉加入少許的糖水(糖水是由台糖的二級砂糖,這是老闆堅持台製),在這過程還會有一個過濾的動作,因為綠豆粉在戶外由陽光照射,難免會有灰塵,別看這個不起眼的動作,還是會過濾出一些小雜質,這種細微的關注,都是對品質的堅持。

綠豆粉粿從加熱到完成需要 1 個半小時。剛下鍋的綠豆粉粿是白色液體,約略半小時後會呈現狀糊狀,在這過程中需在加少許糖水再攪拌均勻,這些動作需全憑經驗,一小時過後糊狀慢慢的變成透明狀,這個過程中需要不停的攪拌,注意喔!是不能停的攪拌、再攪拌…。

看似輕鬆的動作,要攪拌這一鍋的綠豆粉粿需花費大量的力氣,尤其是變成糊狀之後,除了要注意不能讓鍋底結塊之外,還要使勁的攪,這樣完成的綠豆粉粿吃起來才會有彈性的口感。

在這個攪拌的過程中,因為力道的關係鍋子裡的綠豆粉粿會出現「趴、趴」的清脆聲。當然要完成粉嫩粉嫩、ㄉㄨㄢㄉㄨㄢ的還需要做最後衝刺 – 使勁的攪拌、使勁再攪拌…。

當鍋中綠豆粉粿變成晶晶亮亮的時候,即表示完成了熬煮的階段了。老闆說年紀大了不想太「操勞」,一般夏天大約做兩鍋的份量而已。老闆迅速的將熱呼呼的綠豆粉粿直接裝盒,裝盒在一間小小的倉庫進行,我一進去第一眼瞧看到一部冷氣(感覺有一些奇怪),後來,老闆跟我說這一台冷氣是給綠豆粉粿吹的。夏天天氣炎熱,下午完成的綠豆粉粿需要隔天早上才會拿去販售,下午至晚上期間為了保持綠豆粉粿的品質與新鮮,在這一個小房間會打開冷氣給綠豆粉粿「吹」(當作冷藏作用),就這樣真誠的綠豆粉粿才是真正完工,也是即將展開品嚐美味的階段了。

後記:自從前年寫完稿子其實就一直惦記著要去採訪綠豆粉粿的製作過程,結果換了一份超級忙碌的新工作,更糟糕的是我把他的名片弄丟了,就這樣一直無法成行。冬天一過,今年 3 月份我想他應該出來賣了,想說去新營碰碰運氣,看能不能遇見他。那天我是騎機車去,幸運的我一樣在路口看到熟悉的身影,我先跟老闆買了綠豆粉粿跟菜燕回去給媽媽吃,然後我再問老闆說能不能去採訪?說這說著老闆這時候拿出小地方的稿子給我看,說是有人寫他綠豆粉粿的介紹(一開始我並沒有表明我是寫稿子的人),我有點不好意思的跟老闆說:那是我寫的,老闆既激動又驚訝的表示說,其實他很想知道作者是誰?但是一直都沒有人去向他表示……(當時我看到老闆高興的眼角泛著淚光)。我意外的發現綠豆粉粿,老闆意外的看到自己的報導,一連串的意外,串起了我與老闆心中一連串的感動。

當然我還是要幫老闆宣傳一下下, 每天 8點半開始 , 在新營市中華路與民權路交叉口, 每週二至週日 超級活力的阿伯都會在這裡賣古早味的綠豆粉粿、菜燕,以及減肥聖品 -寒天。想吃古早味的好朋友一定要來喔!

『血汗』鹹菜

大凡所有類型的痛苦都能帶來一些無以名狀的凜冽快感,踏鹹菜亦同,剛下腳時當然難忍,但很快的隨著習慣降低了痛苦指數,踩踏鹹菜帶來的身體律動,也適合好動的我們,大人帶頭發號司令,順時針[1.2.3]…..

我知道現在不是踏鹹菜的季節,但是忽然想起,腳底發癢,神經牽連到手也癢,筆也就停不了了!

話說「踏鹹菜」可是客家庄才有的冬季景致,家家戶戶採收的芥菜,需要趕時間做成鹹菜,這是小孩視為畏途的幫農工作,想想,冬天戶外氣溫低,東北季風呼呼叫,這項戶外才能從事的集體勞動,就把我們的意願萎縮了一半吧!再說,鄉下小孩哪一個在常年赤腳的情況,腳跟不皸裂的,這就是恐懼所在,會扎人的粗鹽粒一層一層舖在鮮採的芥菜上,鹽分進入腳跟裂口,「在傷口上灑鹽」事小,經過踩踏作用力,直接把鹽粒填縫,這就茲體事大。說「酸菜」是客家漬物的終極美味,可知背後貢獻的是我們這些小童工的血汗(大人?大人的腳後跟早就包覆一層厚厚的繭,無異穿著一雙鐵靴!)。


腳皸裂怕鹽?用塑膠袋綁住吧!

但大凡所有類型的痛苦都能帶來一些無以名狀的凜冽快感,踏鹹菜亦同,剛下腳時當然難忍,但很快的,隨著習慣降低了痛苦指數,踩踏鹹菜帶來的身體律動,也適合好動的我們,大人帶頭發號司令,順時針「1.2.3」,再反過來,逆時針轉「1.2.3」,一群大人小孩撩起褲管、低頭專注,踩的渾身是勁,汗味、鹹菜味、伴隨著微不足道的血腥,交融一氣,欲發濃郁。


大人小孩撩起褲管、低頭專注,踩的渾身是勁。


踩著踩著,身體跟著有規律的動起來。

鹹菜即是所謂的客家酸菜,它是整株芥菜(不需水洗,略微去泥挑出異物即可)經陽光曬軟,用一層芥菜、一層粗鹽,交互鋪排,經腳反覆踩踏後,鮮綠芥菜漸漸出水,顏色略轉黃,一干踏腳工就此「收腳」。之後,是大人的工作,一株株拖鹽帶水的半熟芥菜,有次序的一層層平舖入大甕中,在最上面壓塊扁平大卵石,再蓋上蓋子。之後,擺放在屋簷一星期,經太陽隔甕暖烘、發酵、醃製即成。

此客家酸菜的傳統作法,過程簡省、馬虎不得,但農家的醃酸菜自給自足,很少有餘拿到市場賣。而市場販賣的多是工廠用塑膠桶醃製,過程中可能加入色素或讓其急速發酵的不明物,通體顏色太黃,不似農家製作的黃褐帶濃綠,整株層次分明。

冬季生產的鹹菜,是客家人全年餐桌上不時出現的重要菜餚,炒鹹菜或通常與豬肉、豬肚、豬下水、豬紅豬血、鴨肉一起煮湯,也有很私房的料理方式,與芋頭一起煮湯或有些爆炒小魚乾、豬血。鹹菜很早就是大眾化菜餚,客家菜辨識度與鹹菜乾(梅乾菜)不相上下,但我們與它的密切關係使得對它也相當挑惕,只要非客家農家自製的鹹菜,如上述自然酸味不足的市場貨,或牛肉麵店讓你無限舀取的甜味炒酸菜,都是我的拒絕往來戶。應該說我們對它的口味之忠誠、之順從,從童年踩踏鹹菜的經驗裡,已經進入身體、埋入基因了。

初夏建國市場

建國市場是台中市的傳統大市場。南北二路加上屯區各鄉鎮,餐館營業者,都集中到這裡採買物料,料亭老闆親自上陣,大廚帶著二廚小弟上市場,自助餐店老闆摩托車加掛拖板車,請注意,如果沒事請不要在清晨出現在建國市場……..

建國市場是台中市的傳統大市場。

南北二路加上屯區各鄉鎮,

餐館營業者,都集中到這裡採買物料,

料亭老闆親自上陣,

大廚帶著二廚小弟上市場,

自助餐店老闆摩托車加掛拖板車,

請注意,如果沒事請不要在清晨拖著菜籃出現在建國市場,

那個夜色剛褪的市集,就像戰場萬馬大軍滾燙沸騰著,

菜籃車的龜速度,肯定會造成塞車然後一轉眼就被撞歪,

手裡的豆腐跟雞蛋,破糊爛碎的……

餐館採購大軍剛撤退的八點以後,

烈日還沒正中曬,菜蔬瓜果還沒被挑爛剩,

才是菜籃族正式登場。

 

時序進入初夏,天氣微微發熱,偶而來點下午雨,

這樣一熱一滋潤交替的季節下,瓜果大盛出,

廉價番茄紅艷艷,黑柿仔綠硬結實,

正是目前最廉價的蔬果。

miru--a

海撈的烏尾冬仔,新鮮美麗,眼珠子閃亮動人,

V型魚尾一塊深黑,每隻可都肥碩的很,肚子特肥的都是帶卵母魚。

miru--b

夏天登場退火苦瓜從純白淡綠到深綠,排骨煮湯快炒鹹蛋沙拉冰鎮。

miru--c

保證煮不黑,雲林來的絲瓜,爽翠嫩滑的,還有生鮮蝸牛一起展示。

miru--d

胭脂茄美人腿,屬於夏天女性蔬菜,正嫩正飽水。

miru--e

奇醜奇臭之果王大榴槤登場,

梅子接近尾聲,買梅子加贈滾鹽處理,放進滾桶機器轟轟轟幾圈就ok了。

miru--f

山上來的桂竹筍大哥,用手一扭轉,幼嫩的竹青色彩,

桂竹筍容易老化,一般都是採收後直接燙煮作筍乾,

鮮摘桂竹筍市場不常見,也是短暫的鮮美味。

miru--g

走上一圈市場逛的熱焰沸騰火氣上來,人說著猴抓狂啊!

來一杯著猴山涼茶,全黑色系企業色,老闆也是一身黑T酷墨鏡,

黑缸,黑茶一杯,爽快!!

miru--h

小鎮生活兩三事

每日晨昏,我隨著小鎮甦醒與沉睡,偶而有幾天清晨,五六點即早起,天還灰朦朦的,這時最喜歡到橋南老街口里長伯家開的傳統早餐店喝一杯溫熱濃稠的米漿或豆漿,那是道地的古早味,手工熬製….

若從都市來(回)到小鎮,它總是給人寧靜無聲的感覺,直接一點地說,意思就是單調無趣的小鄉村,但一旦長期生活在此,融入為小鎮的一部份,卻慢慢發現,小鎮有著屬於自己的脈動與變化,偶而熱烈狂放,偶而如風輕吟,一年四季,樹葉枯了又綠,花謝了又開,穿梭在小城裡的人們離去又歸來,來來去去,構成了小城的人文風貌,……如今它不只是蜂炮的代名詞或所謂遙遠的「家鄉」,而是,我居住的地方──鹽水。

瑩如4-1
巷弄裡的老房子。

清朝時鹽水市鎮區真的是個「小城」,當時繁華熱鬧的月津港因治安不佳,為防盜匪而圍起了城,建有東西南北四個城門,東西南北門分別約在今朝琴路鹽水國小旁七歲姑娘廟前、月津路過加油站往學甲方向、南門路一帶及武廟後方等位置,這四處圈圍起來的範圍,正大約是今之鹽水市鎮區。如今城門雖多已不存(僅西門有遺址),但每天由朝琴路離開鹽水前往新營去上班的我,喜歡想著自己是從「東城門」出城去也…。

只是,古時候這出城、進城的次序和現在的正好相反,因為清朝時月津港比新營還繁榮,商業發達,由新營到鹽水來是進城,是從農村來到商業中心,而今縣府所在地的新營市,相較而言,屬比較都市化的城鎮,所以從鹽水到新營的路程,反成了一條由鄉村進入「城」市之路…。時代的演變,讓兩個地方的地位互換,相對關係產生一百八十度的轉變,而從歷史的角度來觀看日常生活中緊密相關的「地方」,它便多了一分趣味與表象之外的內涵,每個小「地方」從此豐富了起來…。

每日晨昏,我隨著小鎮甦醒與沉睡,偶而有幾天清晨,五六點即早起,天還灰朦朦的,這時最喜歡到橋南老街口里長伯家開的傳統早餐店喝一杯溫熱濃稠的米漿或豆漿,那是道地的古早味,手工熬製。而早餐店沒有店面,在騎樓下擺上兩張桌子,就做起生意來了,清晨在這半開放空間食用由鐵盤盛著的包子、饅頭或油條的早餐,讓人錯以為這是五六十年代台灣的早晨。

瑩如4-2
已鋪上紅磚路面的橋南老街。

若是周末黃昏時分,喜歡在巷弄中穿梭晃遊,橋南老街、王爺廟巷、一銀巷或連成巷,都有我與女兒的身影。在斜陽的光線照射下,那些座落在巷弄中的老房舍或院埕顯得更加動人,橋南老街的紅磚路面最近鋪設完成,更有韻味了,呂秀蓮小說〈三個女人的故事〉最近在此取景開拍…;或再行經看西街(第一銀行旁)、月津橋,在夕陽餘暉下遙想當年,街的對面應是一望無際的海水,映照出美麗的夕照,由古街名「看西街」可猜想出那如畫景致;而月津橋下的舊河道雖一貫是雜草叢生,未經整治與營造,但從斜垂至溝邊的成排綠樹遠遠望去,我的目光彷彿穿透了眼前的實景,忽略髒亂處,直直觀見老照片裡或畫家吳承硯水彩筆下的美麗橋影…。

瑩如4-7
月津橋旁。

還有小吃,我曾私下為小吃好吃與否定了個主觀的判斷準則,那就是本地人也愛吃的小吃才會真的好吃,非觀光客循著旅遊或美食雜誌上的那種。例如,我愛在下午三四點時,到伽藍廟對面買一兩個水煎包解饞,不論嚐過幾回,它的美味依然迷人,這攤下午才會推出,大約五點前就賣完了,幾次帶著遠道而來的朋友們想要一嚐卻老是錯過…,不過近來這攤實在太熱門,連非假日的下午經過也老是排著長龍,於是不耐等候時,我會到中正路八角樓斜對面的「阿婆肉包」買一兩個手工饅頭或包子,份量剛好,吃來不撐,止飢但仍容得下晚餐。小時候,「阿婆肉包」沒有店面,阿婆在下午三四點時總會推著車沿街大聲叫賣「肉-包-」,台語發音的肉包聽起來像是國語的「大刀」,學生時代我和妹妹總抵擋不住這送上門來的好味,聽到「大刀」來了,即使偶而本來不想吃的,但十有八次都會掏出零用錢來買,而今阿婆年歲愈大,仍與下一代一起在店裡勤奮不懈…。

至於我先生則偏愛朝琴路上的「豆簽羹」,也是下午才開始賣,賣完就收,有不少死忠的食客頗愛這攤美味。另外,八角樓後代葉家開的「銀鋒冰果室」的紅豆牛奶冰是每隔一段時間就想來上一碗的,近來葉家姊妹為八十四歲老母親研發出一種將蕃薯飯與紅豆及鮮乳合製成的冰品,這味太獨特,我倒是還沒有勇氣做嘗試…。

若逢每月一四七(十一、十四、十七依此類推),則有小鎮最具活力的早晨,從清晨七點就擠滿人潮,到了有點寸步難行的地步,這是古東城門附近的牛墟市集。牛墟早已不見牛跡,但人潮依然洶湧,馬路兩旁盡是擺滿了碩美的水果、蔬菜與雜糧等的攤位,價格比一般菜市場還便宜一些,其他還賣有盆栽、花卉、魚肉類、黃毛小雞或各式雜物與奇貨等等,等著人們來挖寶…。

瑩如4-6
牛墟內也賣藤條。

瑩如4-5
牛墟入口。

而一年中總會有幾天特別的日子,那是公廟護庇宮或其他角頭廟展開遶境時,此時整個小鎮充斥著鑼鼓喧囂,熱鬧了起來,大人與小孩們駐足馬路兩旁觀看遶境隊伍中的各式陣頭經過,居民的心情也跟著興奮起來。廟前廣場則搭起戲棚演著野台戲,這時午后的小鎮好似沸騰了起來一樣,午睡的人們也縮減睡眠時數出門來湊熱鬧…。

瑩如4-3
遶境。

瑩如4-4
護庇宮前戲台。

在這個小鎮,我既是生活者,也是觀察者,我隨小鎮一同脈動,參與與見證了小鎮一年四季每一個風華或寂靜的時刻……。

土壤長出的智慧─部落飲食工藝

這個理想的夜晚,關於部落也關於都市。尋常滋味在甜芋頭與軟地瓜裡溢散。月桃葉栗粽與落神花蜜餞佐以樹豆豆漿和小米酒讓味蕾全開。大海漂來的新木舊木轉手之間成為用心又堅固的居家承載。一針一線….

這個理想的夜晚,關於部落也關於都市。尋常滋味在甜芋頭與軟地瓜裡溢散。

月桃葉栗粽與落神花蜜餞佐以樹豆豆漿和小米酒讓味蕾全開。

大海漂來的新木舊木轉手之間成為用心又堅固的居家承載。

一勾一針一線一縫化作婦女聚會交談的另類勞作空間。

故事的開始是一所浮在太平洋邊的新興國小。學生人數僅有九十三人。部落與國小的關係就像一個大家庭,而校長就像建起每位部落小孩與學校間的橋樑機制般,照護著部落教育也關心孩子背後的每一個家庭。

原住民部落夥伴同樣生長在這塊土地上,但卻未必得到相應的機會或資源,偏遠地區的經濟支持與機會提供往往僧多粥少,努力作業所得也僅提供溫飽,狀況差的也有難以支持小朋友受教的窘境。社會的社經狀況變遷與漢化的快速,使得原住民部落的社會關係、部落景觀與過去已大相逕庭。取之於自然用之於自然的循環不息,對土地與生物的尊敬轉化為落實居家飲食或工藝。鄭

校長說部落或半大多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從「掌」生活,平凡無奇的地瓜與竽頭是自家菜園隨手可得的食材,食材的質量與部落生活意義更勝於盤飾亮麗端坐於有機飲食餐廳;樹豆磨漿下肚有一股淡淡的土地甘甜滑過喉頭篩落腸胃;原生月桃葉與栗粽搭配交互作用出鄭校長所講解的食物相生相輔微妙作用。部落餐的品嘗僅是管窺部落智慧的一條路徑,更多更多部落的智慧與生活就如陽光、空氣、水般自然而本有地存在於土地與住民間。

image001
風味排灣族部落餐。月桃葉包裹栗粽與地瓜、芋頭。

image003
樹豆與落神花蜜餞。

image005
大快朵頤中

部落內的經濟來源往往是衝擊部落小孩們上學受教或者學習物資的第一主因,加以家庭內苦撐的父母們,自給自足理想與現今資本社會的衝突,急速地削去傳統、削去文化、削去歌舞、削去藝術…..,削去的危機時時存在。部落夥伴空有一身與自然相遇的創作或手工,難以在資訊爆炸社會中引人注目,也讓取得部落經濟平衡、傳承部落藝術工藝創作的天秤左右晃蕩。

所幸透過有心人士的資源贊助與鄭漢文校長帶頭發動台東縣新興國小「原愛布工坊」與「原愛木工坊」。透過編織,女性跳脫出關在自家操持家務開始三五成群,或聚集或討論,以身體的勞動與指間靈活的勾邊拉縫生產出一件又一件傳達部落精神的編織品。

老嫗編織以刺激手指末梢神經、活化腦筋靈動,失智與痴呆病症就此逐漸遠離,婦女編織以維持家計、以透過「完成」成就自我,這是一個動態的時空間情感癒療與繼續下去的過程。每一件編織品都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絕無僅有,沒有一位部落夥伴可以複製相同的故事與情感與手織進入其中,所以每個織品背後刻畫的夥伴姓名與圖騰都擁有著不同的祝福意涵與心意。部落不是大量圖騰製造工廠,有的僅是限量產的璞拙手工。

「原愛木工坊」又是另一段萬物皆可雕故事。部落男性擅長手作木工,技藝與精神的結合彌足可貴,撿拾木料與木料木種大才小用或小材大用的選擇,往往可以從作品中一窺其中的妙趣。頂級價高的木料未必是合適作為居家用品,而普遍經濟的木料往往卻又在居家家具承載中擔任不可或缺的支腳座稱或填充家具接縫。「沒有無用的材料,只有找到合適材料的位置,然後讓材料發光發熱。」這大概就是鄭校長所言天生我「材」必有用的真諦所在。

image007
木桌木椅都是「天生我”材”必有用!!」

木工製作的撿拾、蔭乾、磨製、材切與設計…等層層關卡,過程與經濟獲利往往不成比例;我們或許可以輕而易舉地在家具連鎖店買到類似相貌、形狀或材質的進口商品,「天生我材」的智慧卻在此薄弱許多,木料的再生循環與部落工藝傳遞就像光束般串聯起上一代與下一代、部落與非部落的分享。

台東縣新興國小「原愛布工坊」與「原愛木工坊」網站

http://team07.beisung.com.tw/oscDemo/

即日起至6/29於南村落(北市大安區師大路80巷10號)展售「原愛布工坊」與「原愛木工坊」作品。(02-83692963)

倒著走的時鐘

雲林縣林內鄉重興村長張玉山家中珍藏一個「顛倒走」的時鐘,包括時鐘的時、秒、分針全部都逆時鐘行進,讓人嘖嘖稱奇;張玉山指出,無論時鐘正著走或逆著走,都希望鄉親要懂著珍惜時光,把握當前。

雲林縣林內鄉重興村長張玉山家中珍藏一個「顛倒走」的時鐘,包括時鐘的時、秒、分針全部都逆時鐘行進,讓人感到嘖嘖稱奇;張玉山指出,無論時鐘正著走或逆著走,都希望鄉親一定要懂著珍惜時光,把握當前。倒著走的時鐘
「顛倒走」時鐘(上),當與正常的時間放在一起令人感到相當新奇。

林內鄉重興村長張玉山的妻子多年來在村落裡經營一家美容美髮店,這個顛倒著走的時鐘就吊在後側的牆壁上,倒映在顧客面前的鏡子中,卻變成一個正常的時鐘,讓顧客能一面享受服務,一面看著時間。

張玉山指出,六、七年前自己在一個經營貨運業的朋友家中,發現這個「顛倒走」的時鐘,朋友跟他說是方便從後視鏡看時間,當時他也覺得可以讓理髮顧客直接從鏡子內就可看到正確的時間,因此,就拜託朋友也訂製一個,讓他掛在店內,多年來消費者的反應都相當不錯。

張玉山也表示,一開始到店裡的顧客看到這個顛倒鐘都感到新奇,也看不懂正確的時間,他都會建議顧客看鏡子就知道正確時間,顧客們看了後才發出會心一笑,而他放這個鐘不是標新立異,只是覺得有趣及體貼消費者。

如今這個「顛倒走」的時鐘已成為店內的寶貝,今年初整理環境該時鐘不慎掉落,導致框架損壞,許多老顧客看不到鐘,要求他一定要修復,但原來製作時鐘的廠商已經找不到了,張玉山只好不斷地到資源回收廠尋找合適的替代品,直到上週才勉強找到一個合適的外殼,繼續讓著個「顛倒走」的時鐘肩負報時的任務。

小地方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