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回應】花蓮火車站的空間狀況說明

小地方於6月3日刊出「太魯閣號:一流票價不入流對待?」文章後,6月5日收到台灣鐵路局的回應,全文刊登如下,提供作者與所有讀者參考。有關花蓮站未設置電扶梯及無障礙設備未改善前因應方案:98年6月6日…

 編按:

小地方於6月3日刊出「太魯閣號:一流票價不入流對待?」文章後,6月5日收到台灣鐵路局的回應,全文刊登如下,提供作者與所有讀者參考。

有關花蓮站未設置電扶梯及無障礙設備未改善前因應方案

一、98年6月6日改點後,調車餘裕時間增加,將視列車調度狀況調整太魯閣號停靠第一、二月台

980605tranhualian-500.jpg

本站目前太魯閣號大部分停靠第三月台,主要原因為:

(1)太魯閣均為站掃,停靠時間約50分,佔據月台過久,如調至貨物線,開車前再調入月台約需30分,且因列車到開頻繁無餘裕時間可供轉線調車作業。

(2)第三月台所屬6、7股線,隸屬西主正、西第一副正線,不易與機務段出庫列車產生衝突。

(3)第一、二月台所屬1、4、5股線,隸屬東第一、二副正線、東主正線,易與下行進站及出庫列車產生交叉,不宜停靠站掃久佔月台列車。

(4)列車停靠第三月台,由西正線出發時,不會與東正線下行進站列車產生交叉(如上圖)。反之列車停靠第一、二月台出發時,列車需由東主線經107AB轉轍器進入西主線,如遇東正線下行列車進站,則進站列車需於機外稍後並造成平交道落下,公路車輛、行人久候怨聲載道。

(5)太魯閣號改點前後月台調整如下:

車次 開車時間 現在

停靠月台

改點後

停靠月台

1064 06:15 3 1
1087 10:40 3 2
1094 12:30 3 3
1066 14:30 2 2
1089 17:40 2 2
1096 19:30 3 2

二、於第三月台南側樓梯增設斜坡道方便旅客行李上下階梯。

本案交通部鄭技監於4月21日至本站會勘自行車進出站動線時,已指示專案工程處於第三月台南側樓梯增設斜坡道,以解決未裝設電扶梯時,行李或自行車上下樓梯問題。

辣椒雖小,力量無窮

經過一年的努力後,印尼辣醬終於有屬於她的部落格,可以讓辣醬的資訊散播更廣,我想,在台灣,多元族群的互相包容是民主社會很重要的旅程之一,尊重不同生活的差異,肯定多方面的文化展現。

每年春末夏初之際,萬般朝氣蓬勃待舉,頂上陽光溫煦地灑落南方小鎮。在一片黝綠的田埂間,有一群人,趕在春意盎然後的夏日時節,努力穿梭在綠葉叢中,搜尋朝天椒朱紅的身形。

你若是仔細端詳朝天椒,會發現她的末端尖尖,底部鑲嵌青綠的蒂頭,像極了小小的紅蠟燭,安插在翠綠的燭臺線譜上,醒目跳動著田野奏曲,是熱情的,也是奔放的。這可是印尼媽媽在美濃所種植的辣椒,也是印尼媽媽製作印尼辣醬的上等首選。

980604-meinugpepper-360.jpg

DSCF9026

印象中,我第一次看到印尼辣醬是在九六年,梧堤颱風夾帶熱帶氣旋的豪雨力量,在水淹姊妹會的隔天下午,看著被清運出來一箱箱裝罐好的辣醬,沾黏浸濡的紙箱,軟弱無力,面臨全數丟棄的命運。無情的洪水肆虐,攪亂了原本該是活力展售的希望。

我看著等待被處理回收的辣醬往外堆砌,接著我們不斷將辣醬瓶蓋逐一扭轉、倒棄,然而被水浸泡後瓶蓋特別緊縮,費力鬆開瓶蓋的枷鎖並沒有讓人品嚐到洋溢的味蕾經驗,當時的我沒有問她們,這是ㄧ種什麼樣的感受,但我想,心血付之一炬的心痛感覺真是令人扼腕。

隔一年,沒想到姊妹會決定大量推動印尼辣醬的發售,這豈不是一項充滿勇氣的挑戰?後來當我再度踏進姊妹會辦公室時,在老遠處早被四溢瀰漫的香辣味撲鼻吸引過去,我驚豔地看著熱鍋裡,辣椒籽混搭焦糖與醬油的黃色泡泡,撲通撲通的翻滾濃稠嗆辣的視覺效應,我在純樸的美濃感受到南洋的招喚。

有一天,心血來潮的我加入剝辣椒的行列中,藏著好奇心的雙手沒有任何防護,久了,一陣陣的微辣刺激,透過神經傳達的路徑,心頭頓生溫熱,慧芬說:『記得可別揉眼睛。』這回,我可是用身體記憶狠狠烙印住了,辣椒雖小,力量無窮。

後來每當我在欣賞辣椒籽被印尼媽媽輕柔撥下跳動時,都會想到這小不丁點的力量正蠢蠢欲動,悄悄蔓延那份特有的辣味,若是沒有帶上手套,在沾滿辣度的手掌肌膚上,被侵略的刺熱感會佈麻雙手的,我想這是一種滾燙火紅的熱情吧!

DSCF9023

DSCF9047

經過一年的努力後,印尼辣醬終於有屬於她的部落格,可以讓辣醬的資訊散播更廣,我想,在台灣,多元族群的互相包容是民主社會很重要的旅程之一,尊重不同生活的差異,肯定多方面的文化展現。而這罐辣醬之不同,源自於背後默默在台灣生活的外籍媽媽們的努力與驕傲,還有思念與堅強的懷舊味……

就像這些辣椒或是辣醬一樣,挺起身子朝天張望,熱情且自信……

(本文作者為南洋姊妹會志工)

憂《農再》強行通過 農陣會兩黨

為了呼籲立法院不可在本會期結束前通過《農村再生條例》,台灣農村陣線在六月二日分別拜會民進黨主席蔡英文與國民黨立法院黨鞭林益世,林益世允諾將要求農委會針對第三章土地活化的部分作具體說明,蔡英文則表示…

為了呼籲立法院不可在本會期結束前通過《農村再生條例》,台灣農村陣線在六月二日分別拜會民進黨主席蔡英文與國民黨立法院黨鞭林益世,林益世允諾將要求農委會針對第三章土地活化的部分作具體說明,蔡英文則表示民進黨會盡量擋下國民黨以突襲的方式強行通過法案。

6a00d83451d96d69e2011570bb4ea1970b-800wi
 農陣成員昨日拜會國、民兩黨,爭取支持農再條例修正。

拜會林益世與蔡英文後,農陣代表隨即召開記者會對外說明拜會結果,靜宜大學法律系助理教授林淑雅指出,農委會與內政部對於《農再》的步調已不一致,各黨團立委、政府部會的《農再》有超過兩個以上的版本都刪除第三章;

臺北大學不動產與城鄉環境學系副教授廖本全補充,林益世在與農陣會面時也表示農委會應先針對第三章欲解決的問題與土地活化的涵意為何,以及現有法規是否無法達到相同效果作出說明外,第一、二、四章的條文內容若農委會無法提出「民間版」的條文內容窒礙難行的具體事實,將要求農委會遵照民間版本修法。

980604-nugzhnnews-360.jpg
靜宜大學法律系助理教授林淑雅

美濃田野學會理事溫仲良提到,條例的第三章過於著重景觀建設,林益世雖表示會交代黨團編審要求農委會提出具體說明,卻沒有對第三章內容多做討論,溫仲良認為林益世略而不談第三章的部分,溫仲良也引述民進黨立委管碧玲說法,法案進入立法院後,「有共識就討論,無共識就逕付表決」,若立法院再比照這樣的「慣例」處理《農再》,最後決定法案是否通過的就是國會多數黨,條文疑義的部分也將在這種模式下被忽略。

溫仲良提出呼籲:「我們希望林益世委員必須就今日所達成的協議,確實的要求農委會提出有關第三章的具體說明,並能與民間有充分的對話。」而經建會、農委會、營建署對條例有不同的看法,農村作家吳音寧表示,農陣與立委張碩文的助理談過相關問題,張碩文的助理提到,在條例提出時,他們曾經拜會過營建署的官員,署長提出一份報告,報告詳細載明《農再》每一項條文的問題。吳音寧說:「我們一看,大為驚訝,營建署講的問題,就是民間講的,但是在行政院內部開會時,營建署署長卻沒有提出」。

林淑雅表示,民進黨的版本確實與農陣提出的版本較為接近,但民進黨沒有提出完整的人才回流機制,或是針對經費有像農陣提出的需鎖定比例運用在產業上。

延伸閱讀:
1.民間團體 盼慎審農再條例草案
2.立院處理集遊法 民間團體反對表決
3.民間質疑農再條例粗糙 官員指以人為核心

(本文轉載自「生命力新聞網」)

太魯閣號:一流票價不入流對待?

有旅客在沒有電扶梯可搭的情況下,忍不住在月台抱怨甚至大聲開罵,但這樣的情緒反應得不到花蓮火車站員工主動前來處理或說明;旅客只好自行到花蓮火車站服務台投訴,無奈只得到台鐵員工冷冷地回應說…

5月13日一位自美國留學回國探親的吳小姐,在台北搭乘1086次太魯閣號回花蓮,11點42分火車準點進入花蓮火車站第三月台停靠。

隨身有二件超過20公斤與一件7公斤行李箱,外加肩揹背包的吳小姐,站在第三月台眼睛不停搜索電扶梯在哪裡?當另一位遊客告知她沒有電扶梯時,當場讓吳小姐傻眼,因為將近30個階梯的樓梯她不知如何是好?無奈的她只好二手提著行李箱,一次又一次上下六趟才將行李全部放到走道,此時的她早已氣喘如牛、香汗淋漓了。

原本以為厄運已經結束,沒想到往第一月台出口的電扶梯拉起修繕中的黃色警示線無法通行,這時候的吳小姐望著上樓階梯眼淚都快掉下來,因為她實在無力再拉行李上樓了!

9800603-trainhualian-360.jpg
旅客辛苦拉行李搭車情景(98年5月23日攝)

號稱『觀光大縣』的花蓮,這幾年在地方政府努力推廣觀光政策下,每年來花遊客破百萬,但位居門面的花蓮火車站卻讓民眾飽嚐自己拉行李的苦頭,這樣的待客之道,花蓮火車站是否該檢討改進?

96年太魯閣號列車正式加入北迴線營運,短時間的搭車優勢立刻讓民眾趨之若鶩,週一至週五平日就有16班次往返,六日更增加到22班次,但是太魯閣號的上行(花蓮往台北)或下行(台北往花蓮)停靠月台卻讓民眾吃足苦頭。

花蓮火車站目前有三個月台,第一、二月台左右二邊皆有電扶梯,但是電梯故障率高常無法使用,而第三月台左右只是一般樓梯沒有任何電扶梯。太魯閣號停靠站全部在第二或第三月台,假日期間每天上、下行22班次,就有超過10班次停靠第三月台,旅客得走樓梯。

有旅客在沒有電扶梯可搭的情況下,忍不住在月台抱怨甚至大聲開罵,但這樣的情緒反應得不到花蓮火車站員工主動前來處理或說明;旅客只好自行到花蓮火車站服務台投訴,無奈只得到台鐵員工冷冷地回應說:「停靠在第幾月台跟調度有關,沒辦法!等第四月台擴建完成之後問題就會解決啦!」。

這樣的回答讓人不禁懷疑,花蓮火車站員工是否認知到鐵路局是服務業,火車站是花蓮的門面?如此的回應讓人對公務人員產生厭惡,更對台鐵官僚、老大的服務品質不敢苟同。

image003
鐵證如山!二班太魯閣號皆停靠在第三月台(98年5月23日攝)

暑假旅遊旺季眼看就要到了,無論國內或外國旅遊團與旅客將一波接一波的到來,台鐵這種吃定顧客的服務態度讓人氣憤,不知道台鐵當局是否了解搭車民眾的無奈與痛苦,願意儘快想辦法解決問題?

倘若台鐵擔心無法籌措電梯營繕工程的龐大費用,其實,目前失業率如此高,台鐵或許可以考慮僱用年輕力壯的青年,在月台協助有需要的旅客拉行李,或是將列車停靠在第一月台方便旅客上下車,相信會使乘客們對台鐵花蓮站有更高的評價。

縣市長選舉即將到來,不知道眾候選人在高喊建設大花蓮、給我ㄧ條安全回家路…等政策口號的同時,也別忘了先給小老百姓更人性化的搭車方法,別讓乘客們用一流票價,卻換得台鐵不入流對待,公車、捷運尚有博愛座,眾候選人及台鐵長官們,也請發揮博愛精神,改善在花蓮火車站上下月台時的行李拖運問題,解除民眾得要自己拉行李上下層層階梯的痛苦吧!

image001
真不懂!第一、二月台明明還有軌道可停靠車,台鐵為什麼偏要停在沒有電扶梯的第三月台!(98年5月23日攝)

(本文作者為「花蓮公民新聞課程」學員)

工業喝好水,農業喝毒水!

工廠喝的是乾淨的地下水,農作物喝的卻是有毒的工業廢水、家庭污水,水質髒到農夫不敢打赤腳下田,臭到不敢洗手,但後勁溪下游1,600公頃農田,就用這些毒水灌溉稻米、蔬菜、瓜果,這不是新聞,一晃眼就是30幾年…

編按: 

本文原刊載於高雄市教師會生態教育中心所出版的《生態中心》第10期,2007年6月出版,作者時任該中心主任。

作者於2007年9月地球公民協會成立後,持續關注國內各地農田遭到工業廢水污染的議題,本文雖為兩年前舊作,但文中討論工農用水的爭議,仍持續至今,甚至更為惡化,值得繼續關切,僅轉載於此與讀者分享。更多訊息請參見地球公民協會網站http://met.ngo.org.tw/

980603-wastewater-360.jpg

工廠喝的是乾淨的地下水,農作物喝的卻是有毒的工業廢水、家庭污水,
水質髒到農夫不敢打赤腳下田,臭到不敢洗手,

但後勁溪下游1,600公頃農田,就用這些毒水灌溉稻米、蔬菜、瓜果,

這不是新聞,一晃眼就是30幾年…

高雄海洋科技大學的林啟燦教授和研究生,組成了「鄉土環境污染調查團隊」,長期進行後勁溪的水質監測,在2001年時發現仁武橋下一個排放口,所排放的多種有機氯溶劑的濃度高得離譜,透過和某家知名大廠商的直接對話,污染行為很快獲得改善,然而到2006年,該廠又故態復萌,林教授與本中心商議,希望將此污染事證公開,讓政府和所有廠商知所警惕。

為了讓社會大眾能夠了解此一污染行為的影響,本中心針對後勁溪在八卦寮以下流域的環境進行勘查了解,其中最令人驚訝的是,後勁溪竟是高雄地區1,600多公頃的農田的灌溉水源。

後勁溪上游有二條支流,一條是從高屏溪引水的曹公圳至八卦寮與獅龍溪匯流,此處亦為左營圳路和楠梓圳路(後勁溪)的分水位置;另一條則是發源自大社鄉的楠梓溪(此河段旁設有大社工業區),二條支流往西行至西青埔垃圾場合流,然後至高雄縣蚵仔寮出海。

本次勘查的範圍是後勁溪從八卦寮以下至援中港圳取水口,筆者以橋樑作為分段指標,八卦寮與獅龍溪匯流處為「八涳橋」,往下游依序為仁武橋及右昌大橋。

根據農田水利會左營站潘站長的說明,八涳橋以上的水污染源,在過去的鳳山、仁美一帶有電鍍、皮革食品業者,廢水排入灌溉渠道,水利單位向環保局報案後,迫於地方政治人物的施壓,多數不了了之,不過這些工廠大都已外移至中國,目前的污染源主要為生活廢水。

不過,在八涳橋下,我們就眼睜睜看到一個排放口排放出紫色的污水。另外八卦寮的草潭埤正樹立起鐵皮圍牆正進行填土、填廢棄物之作業,刻正引發前後任縣長有關市地重劃與下游水患之爭議[1]

八涳橋以下至仁武橋之後勁溪河段週邊,林立各式合法、非法工廠矗立於近數十公頃農田,這些農由尚在耕作中,水源來自左營圳,這樣的生產環境如何生產出優良的作物令人懷疑。

另外,該河段兩岸幾乎是無政府狀態,不僅有工廠還有小規模農墾、雞鴨屠宰場、轉運站、肉狗養殖場等零星分布,本區都市計畫和治理情形,實為政府長期放任工業發展、都市擴張,侵蝕農業生產環境、破壞生態系統機能的縮影。

本區主要污染源為仁武工業區、台塑仁武廠,這些工廠為石化中下游的產業。台塑仁武廠的水源是在大樹鄉挖13口深水井,每天取得非常乾淨的水約26,000噸,然而,經過其製程後,大量乾淨的水變成毒廢水,排入後勁溪。

該工業區的污水是否能妥善處理,幾乎完全取決於廠商之道德自律,環保機關的稽查僅聊備一格,更糟的是水污染相關法令的嚴重疏漏,完全跟不上台灣工業污染的特性,於是灌溉用水在此遭受嚴重污染。

根據林教授團隊檢測出的眾多污染物中,以氯乙烯、氯仿(Chloroform)及1,2-二氯乙烷(1,2-Dichloroethane)的排放濃度最高,比歐盟和日本的標準高出數百倍至數十倍,這些有機氯化合物都具有致癌性,皆為環保署列管的毒性化學物質,然而,就這麼大量的被排放灌溉渠道中。

後勁溪從仁武橋以下至右昌大橋,穿越了高速公路、省道,經中油煉油總廠東北側,後流經西青埔垃圾場(現在的都會公園)、楠梓加工出口區。其中,煉油廠及加工出口區大部分的廢水已全數經由海洋放流,然而,加工出口區還有五家廠商將廢水直接排放入後勁溪,林教授的團隊發現有較微量有機化合物之污染物。另外,大量的家庭廢水也是後勁溪主要的污染源。

稀釋法─解決毒水灌溉

楠梓灌區兩大圳路之一的仕隆圳,其取水口位於西青埔垃圾場東側(翠屏國中小北側)的河段;另一圳路為援中港圳,取水口位於右昌大橋下游處約500公尺左右。不幸的是,這兩個取水口的位置都已是後勁溪最下游的河道,從高屏溪引來的灌溉用水,一路西行接納沿線家庭、工業廢水,混合成重金屬、有機化合物…等集大成之工業毒水。

所灌溉的農田遍及高雄市的楠梓區、高雄縣的大社鄉、燕巢鄉、橋頭鄉、梓官鄉、岡山鎮,實際的灌溉面積為1,643.64公頃(95年),主要的作物是水稻(約380公頃)、甘蔗(約1,000公頃),其他還包括旱作及77.85公頃的魚塭。[2]

灌溉用水污染的情形農田水利會不是不知道。在本中心所舉辦的座談會中,水利會楠梓工作站蔡站長無奈的陳述:「水利會在曹公圳每天有3台350馬力抽水機24小時在供應水量,為了後勁溪的水質,我們增加了電費和馬力,一直到現在水質還是受到污染,水利會很無奈。」[3]

事實上,水利會用「稀釋法」解決灌溉水污染問題已超過30年了。高雄農田水利會楠梓工作站的業務簡報資料(2007)寫著「本站灌區水源大部分取自後勁溪(後勁溪在民國68年列入全國河川嚴重污水區)於下游設置草潭埤制水閘門乙座取水灌溉,並由曹公圳每年撥水約360萬噸稀釋後勁溪污染,及灌區內設立地下深井抽水機共30口抽水補灌」。

稀釋後的灌溉用水真的就安全嗎?水利會一再表達「無奈」,聲稱他們只管水,不管農產品的檢驗與安全,但長期供應毒水給農民灌溉,難道不會出問題?

五月初,我們來到該灌區頂鹽田的農田。農民表示,在煉油廠未設立前,後勁溪的水非常乾淨,不只可灌溉,還可飲用、洗衣,然而在中油煉油廠(1968)、石化中下游工廠運轉後,污染日益嚴重,其間中油污水雖然已海放,獲短暫改善,但其他污水仍持續排入,水質仍日益惡化,髒到已不敢打赤腳下田,臭到不敢洗手。

據了解,本區農民所生產的稻榖,大都由中盤商收購,並未發展自己的品牌,如果真的有風險,辛苦的農民該怎麼辦?消費者該怎麼辦?

沒有人可以告訴國民,工業毒水所灌溉的作物,對國民健康的威脅程度如何?這1,600公頃長期喝毒水的農地,污染到底有多嚴重?我們該不該繼續吃這裡生產的作物?

合法的放流水、灌溉水還是毒水!

工業區用「好水」,生產食物卻用「髒水」的荒謬現象,不僅出現在後勁溪,而是出現在全台灣;不只出現在過去,也出現在最新規劃的工業區。

新竹科學園區的工業廢水,是排入新竹最大灌溉水圳─隆恩圳;位於新竹縣的宏碁智慧園區,華映和友達的有毒廢水排入流往新埔的宵裡溪,這條溪下游至少有數百公頃的良田,甚至包括供應新埔3.6萬鎮民的自來水取水口;這幾年才運轉的中部科學園區一、二期排入筏子溪,規劃中的中科三期準備排入大甲、大安溪,下游都有廣大農田。

至於夾雜於農田中的零星、違章工廠,灌排合渠所造成的污染同樣罄竹難書。目前,環保署所公告全台300多公頃污染農地,其指標僅砷、銅、鎘、銅、鉛、鋅、汞、鎳等8項重金屬,如果全面性的加上法規外其他污染物的檢測,此一數字肯定僅是冰山一角。

對於工業廢水排入河川,政府制定了排放水標準,然而,石化工廠所排放含氯有機化合物,科學園區所排放急毒性化學物質都不在放流水的管制項目。也就是說,合法的放流水可能還是劇毒的水。

根據農委會的統計,每年約有5億立方公尺的灌溉用水,不符灌溉用水標準,占總用水量106億立方公尺的4.7%[4]。然而,「灌溉用水水質標準」,這項行政命令從1978年沿用至今已快30年。其初驗項目,包含水溫、氫離子濃度指數及電導度3項,另依實際需要進行溶氧之檢測;複驗項目則包含懸浮固體、氯化物、硫酸鹽、總氮量、銅、鎘、鉛、鋅、鎳、總鉻、鐵、鈣、鎂、鈉、碳酸根、碳酸氫根、鈉吸著率及殘餘碳酸鈉,計18項[5]。同樣不包括任何的毒性化學物質。

合法的放流水、合法的灌溉用水,都不表示水裡沒有更強、更毒的化學物質。政府的環保法規不僅談不上預防,連管制都慢了數十年,台灣的石化工業、電子產業已發展數十年,但政府竟未針對該產業的污染特性,制定地面水體中化學物質的管制與排放標準。這就是台灣圖利污染者的法規。

image003
工業喝好水,農業喝廢水?

農田喝毒水,誰該負責?

6、70歲的末代老農民、髒污的灌溉水、毒化的農田,可說是在工業夾縫中奄奄一息的農村寫照。這擺明的就是犧牲農業,犧牲國民健康來發展工業,準備讓農業「自然死亡」?否則為什麼政府對於農田裡蓋違章工廠的違法行為,始終不願正視?

為什麼政府眼睜睜的看著「工業喝好水、農業喝毒水」,數十年來坐視不理?再者,政府為解決河川污染問題,已將大量工業廢水排入海洋,對海洋生態與漁業生產環境的破壞,可有長期追蹤評估?

在民間團體召開記者會,要求廠商改善污染後,據海科大的研究團隊和高雄縣政府的調查均顯示,仁武橋之監測點高濃度的污染已有下降,然而,會議中不斷詢問環保機關能否公告污染者,均以法規限制無法公告卸責,該公司向來素行不良,以環保機關有限人力,處理重大污染個案已是分身乏術,根本無法進行常態、24小時的持續監督,誰能保證不會故態復萌?

後勁溪的污染課題,凸顯台灣國土規劃紊亂,產業發展矛盾衝突的根本課題,加上灌排不分這種因循苟且的施政,惡質的政治生態等加乘影響,正是農業生產環境持續惡化的元凶,筆者相信,台灣從事區域計畫、都市計畫、農業生產、河川水質監測等政府官員、專家學者,所了解必定超越筆者所陳述之現象,所欠缺者乃行動而已。

21世紀的國土暨產業政策,是不是該以工商業回饋農業,積極從事土地的復育,還給土地和農民一個公道?

最起碼,不能讓農業再喝毒水,人民繼續吃著毒米、毒菜了!

致謝:

勘查期間有賴高雄農田水利會左營工作站潘詩謙站長、楠梓工作站蔡秀蘭站長、小港工作站陳清標先生;農民等人之帶領解說

[1] 草潭埤一部分之地主為余政憲家族,由於大規模的填土作業可能至使該區滯洪功能受損,加深該區水患,因此,引發地方民眾質疑,楊秋興縣長出面痛批。

[2] 2007.2,高雄農田水利會楠梓工作站。臺灣省高雄農田水利會楠梓工作站業務簡報。

[3] 2007.3.22,後勁溪污染追蹤會議。

[4] 2000.5,蔡明華、陳益榮。農業用水總量清查報告,農政與農情第95期。

[5] 灌溉用水水質標準於1978年公告(67.07.05府建水字第59931號)。

(作者為地球公民協會執行長)

我的小地方─后里,台南

二十歲前的歲月都在台中度過,希望往後的時間可以選擇留在台南。雖然南部較中部炎熱,但人情就如同台南的太陽一樣熱情;我也想以小王子觀察並用力擁抱他所深愛的玫瑰花那般,歸屬於自己的地方,擁有自己的星球和玫瑰花。

課堂教室裡迴盪著老師麥克風的聲音,一個接著一個的連環問號問著:「是不是每個人都擁有一個只屬於自己的地方?」

就像我們小時候總愛搞神秘似的,自以為擁有一個別人都不知道的秘密基地;抑或是吉卜力動畫「龍貓」裡才會出現的,住著很多豆豆龍的神祕樹洞;還有就在你我住家附近,雖然普通卻僅存於街頭巷尾,不同於便利商店,小時候最愛的那間柑仔店等等…。

一個你曾經在那兒體驗美好經驗的熟悉場景,其中包含著人與人或環境互動的感動,在這個地方﹝盒子﹞裡蘊藏著回憶的種子,然後隨著種子生根發芽不斷引人懷念。

「那是否你與你的地方存在著什麼關係?」、「在你的地方是否曾經發生什麼事件讓你得到或失去什麼?」、「是否因為那個地方的改變而造就或影響現在的你?」、「你與你的地方又是如何互動呢?」,許許多多的疑問在思考過後逐漸得到解答,也讓人重新省視了對自己地方的地方感,那是一種感情、牽絆,甚至融入在你我日常生活的習慣中。

后里長大的農地小孩

我不是土生土長的台南人,從小出生在台中縣后里的鄉下地方,爺爺是一輩子的農夫,勤儉刻苦的印象總深刻存在於我的腦海,尤其是他長年赤腳耕田,踩著田埂、路肩而生的厚厚一層有些龜裂的腳皮。

童年時期我總愛在田間玩耍,學哥哥用棉線綁蚯蚓去釣青蛙、用竹子做可以射擊出種子的玩具,和姐姐妹妹採野花雜草玩辦家家酒,趁著休耕的時節兄妹們一起蓋土窯、控番薯,在滿滿的油菜花田裡奔跑、抓蝴蝶;長大點,則和小學同學相邀在下課後騎腳踏車到溪底抓小魚小蝦,村里間隨口都可以稱呼阿伯阿嬸,知道誰是誰家小孩,許許多多人事物都會在村里間流傳。

在鄰近路口的轉角有一家柑仔店,是我們兄妹小時候最愛去的地方,雖然我們也有偷偷決定的秘密基地,但往往最常去的地方就是那個商店,因為母親忙煮飯總不時會大喊著誰誰誰去幫忙買醬油買辣椒醬之類,我們喜歡利用找回的零錢偷偷買糖果餅乾或是百吉冰棒等,一解嘴饞。

國小、國中都在同一個鄉鎮地方念書,同學也都是同一個村或鄉長大的孩子,在后里居住了十幾年,對這地方有著很深的情感,尤其在我高中時期首度離開后里到台中市區唸書,總不時懷念著熟悉的后里,每每坐火車回去,明明是相同的場景卻感覺不太一樣了。

我可以在高中、大學同學面前很自然的說自己是后里人,雖然同學往往聯想到的是后里馬場、月眉馬拉灣等遊憩場所,且需要不斷苦笑解釋著並非每個后里人都會騎馬,但如果有朋友願意到后里來看看,我總會想帶她/他去好多我所熟悉的地方,因為后里是我土生土長的地方。

即便原本荒蕪的月眉山變成了後來的月眉育樂世界,上面蓋滿了遊樂設施,夜晚裡閃耀著小小摩天輪的光芒,但也為鄉里產生了許多工作的機會。

即便原本在村裡通勤的公車已不再行駛,但取而代之的有鄉公所的免費巴士,可以載著村裡的阿桑去菜市場買菜看醫生;即便喜愛的柑仔店已從屋瓦矮房變成了鐵皮屋,老闆也世代交替換成了他的兒子;即便原本釣青蛙的小池早已消失不見,許多田地都變成建地;好多好多隨時間而產生的變化,還是改變不了鄉下地方長大的人的親和力與勤儉,還有不同於都市生活的一些習慣。

例如季節性的醃菜與曬蘿蔔乾、節慶性的綁粽或蒸蘿蔔糕、婚喪喜慶時鄰里間的相互幫忙等…。這些習慣都是十分珍貴的經驗活動,好像是只屬於鄉下地方特有的資產,需要珍惜並好好保留,之前我也都會跟著媽媽學包粽子,不同於南部用生米包粽,我們家是類似北部粽用已炒過的熟米去包,每個人家都有自己的口味,感覺都不一樣。

如廚房般熟悉的地方─台南安平

除了伴著我一路成長的家鄉之外,老實說,重新思考的話,台南也算是只屬於我自己的地方﹝my place﹞,裡頭裝滿著我在成功大學四年生活的點點滴滴。如果后里是我的家,那麼台南就像自己家裡的廚房那般熟悉。

彷彿養成了習慣,我喜歡在週末騎車到安平,偷偷地拜訪那些居住在老巷子裡的貓咪們,對於安平老街的貓,不敢誇口說我每一隻都認識,但小小巷子的交錯間幾乎每個據點都有貓咪的足跡。

曾經想過要畫一張屬於自己才知道的安平老街尋貓地圖;也曾經在巷弄間頂著大太陽揮汗如雨,只為了拍幾張貓咪可愛的照片;曾經和居住在街道裡會主動餵養貓咪的阿伯攀談,默默拍下阿伯丟出魚骨頭而群貓聚集的畫面,想著之後把照片送給他看看是否會露出會心一笑或驚訝的表情。
980602-houlitainan-500.jpg
自己畫的安平貓地圖

對安平的第一印象其實是充滿烤肉味及卡拉OK聲的邱茂園和鹹鹹的海風,並非傳統的老街或穿梭在街巷間的貓咪。

記得是大一上學期的班遊,一群沒有機車只有腳踏車的小女生一起踏著鐵馬來去安平海邊烤肉,之後便不盡其數地相約假日或沒課的午後一起騎腳踏車衝安平,從成大勝利校區的女生宿舍到安平,一路經過青年圓環至民生路後不斷向前直行,大約40分鐘的路程,景象便從繁榮的市區轉為台南運河、安平郊區,尤其一路衝到海邊的暢快讓人一整個豁然開朗,老街裡、海灘上都是我們歡笑、追逐的腳印,還有青春年少的身影。

不論是在我心情好的時候還是壓力大、情緒低落的時候抑或只是幾週沒有到安平逛逛,總會特別想念安平老街,想去尋找是否還有其他貓咪出現的據點、想再逗逗安平的貓、幫她們拍照、想看看最近是否又有新出生的小小貓,不然總會想去安平海邊踩沙踏浪、在四草大橋上遠望夕陽。安平還有許多我的第一次的瘋狂回憶,第一次被埋進海沙裡動彈不得、第一次在海邊放聲吶喊、第一次颱風當天還在海邊玩水、第一次和男友牽手,第一次想學攝影紀錄貓咪。

3437309216_763e6d7630 3437313402_e85bb4644f

3195065935_7e0c376cc9 3117200467_d6d3d31093

3195901830_08c1a0d404

安平老街的歷史風景

前鎮子在巷弄裡的茶館聽老闆娘閑聊,談著安平老街的興衰與改變,感慨著老街裡許多老厝、古蹟無法良善受到保存保護,逐漸改建為新住宅,使得老街越來越不像老街,但慶幸現在地方文化財的觀念興起,安平老街也有了新的風貌。

其中提及了安平有名的劍獅,我努力尋找存在於矮房牆面上或門前的安平劍獅,事後才在網路搜尋中明白劍獅在安平真正特殊的意義:

『傳說1662年鄭成功盾牌上繪有怪獸圖騰(獅面),鄭成功打敗荷蘭人開台後,軍隊駐紮安平,將士操練返家後,就把獅面盾牌掛在牆上,刀劍插入獅面盾牌牙縫鐵勾,從外看即成獅子咬劍,安平人見了就仿效刻制,作為祈福、避邪防煞用,這就是劍獅傳說的由來。

早期安平劍獅處處可見,常見各種材質的劍獅,像木雕、泥塑、陶雕、洗石子等,裝飾在門上、牆上、照牆上,做為祈福、辟邪防煞用,這樣的特色,在十幾年前仍常見。由於每家劍獅造型及表現不一,充滿民俗趣味。據說老一輩的安平人說,早期安平沒有門牌編號,造型各異的劍獅,就成了辨識誰家的依據。』﹝引用自「安平港國家歷史風景區」http://anping.tncg.gov.tw/home.jsp

這樣有趣的故事風習,讓我對安平有了更深的認識,也增加了我對安平這個地方的疼惜感。安平除了劍獅還有許多古蹟值得一遊,例如安平古堡、德記洋行、樹屋等…,我想這些都是台南獨特的地方文化財。

記得有一句俗諺:『一府二鹿三艋舺』代表著台南安平曾經繁榮一時的歷史,台南有如日本的京都是座小古城,我也去過彰化鹿港,以及其他讓人深刻體會到台灣這塊土地的場所,例如平溪、內灣、阿里山,甚至橫渡日月潭,我肯定台灣的每一個小地方,也深愛台灣這個地方,期待再度發現小地方的美。

我珍愛的小地方

對於台南安平,總感覺每個轉角的另外一邊依舊是夢裡熟悉的街景,喜歡這裡的每個小角落;喜歡紀錄自己在台南的生活大小事,例如現在所居住的東豐路35號,每每在醫院的實習結束後騎車回家,總會望向天際看看藍天,季節性還有盛開的黃花風鈴木或阿勃勒、木棉花;喜歡品嘗路邊一間間有特色的小吃美食,例如民生路上的卓家魚麵、懷舊小站的豆腐冰,喜歡拍攝安平街貓等…。

如果二十歲前的歲月都在台中度過,那麼希望往後的時間可以選擇留在台南。雖然南部較中部炎熱,但人情就如同台南的太陽一樣熱情;雖然年少總愛追尋流浪、不定的感覺,但需要一份歸屬感,而台南跟后里的老家一樣,能夠使人安心放心。我也想以小王子觀察並用力擁抱他所深愛的玫瑰花那般,歸屬於自己的地方,擁有自己的星球和玫瑰花。

(本文作者為成大學生,參與「農村社會與文化」課程後撰寫之「我的地方感」期末作業,經同意收錄於本專題中。閱讀更多專題內容請點選「我的地方感」專題)

重新釐清社區組織的角色與定位

日本社區營造之主要促進者與執行者,經常是地方層級的市、村、町公所,不過,這些地方政府經常會與居民及社區組織保持暢通之意見溝通;當然,伴隨地方事務越來越複雜,工作負荷越來越大,日本政府也開始思考如何…

臺灣自從1994年起,在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簡稱「文建會」)推動下,啟動社區總體營造運動,截至目前為止已經有長達15年的歷史,相關工作已由初期結合學術專業團體推動美化地方傳統文化建築空間與地方文化產業振興之輔導及規劃(蘇昭英、蔡季勳,1999),逐步轉由社區組織於政府政策引導及資源挹注下,自主策劃及推動相關工作。

工作內容也由文化屬性,擴及環保生態、景觀風貌、社福醫療等不同工作面向;當然,在整體社會日趨民主化的過程中,許多原本被認為隸屬政府職責,或者應由專業機構或學者專家主導之「公共事務」,也被期盼經由「由下而上」之運作機制,創造更加符合人民需求,乃至促進永續發展之可能與契機。

例如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簡稱「農委會」)林務局為實踐「政府部門的施政應該由『社區』入手」、「經營大台灣,要從小社區做起」的施政方針及實現讓「林業走出去、民眾走進來」的社區林業理念,自2002 年3 月起試辦「社區林業-居民參與保育共生計畫」;2004 年7 月起,將補助須知內容修訂為「資源調查篇」、「林政篇」、「水土保育篇」、「造林綠美化篇」、「育樂篇」等5個部分,並正式更名為「社區林業計畫」;2005 年10 月起,則把原有5大範疇整併為「自然資源調查篇」、「森林保護篇」、「森林育樂篇」等3個篇章(農委會林務局,2006:1-2)。

依據社區林業計畫之執行進度及架構,包括「理念宣導及人才培育」、「林業示範社區營造」、「森林協同管理」等3個推動階段(詳如表一):

表一、社區林業計畫執行模式(農委會林務局,2006:4-5、9)

階段 主題 內容 執行方式
第1階段 理念宣導及人才培育計畫 (1)自然資源調查:社區內生物資源調查、監測及人力培訓工作。(2)森林保護:防範森林火災、森林保護、治山防洪及人力培訓工作。(3)森林育樂:社區發展生態旅遊規劃、生物棲地營造及其植生環境維護與復舊植栽及人力培訓工作。 區分為起步型計畫(第1次提出申請者;每案補助10 萬元以下)及進階型計畫(已執行過起步型計畫並依規完成成果結報,且經管理處評估成效良好者;每案補助20 萬元以下),社區1年可以提2案。
第2階段 林業示範社區營造計畫 養成社區永續經營人才及引導居民參與之精神外,並在規劃及行動過程中,讓具有資源管理或林業專長的人才參與,以協助示範社區實際參與森林資源的協同管理,並進一步做好社區土地整體發展規劃。 第1年(為期1年)示範社區之先期整體規劃,補助經費以新台幣100 萬元為上限,以及第2年至第4年(為期3年) 示範社區之行動計畫,每年補助經費以150 萬元為上限。
第3階段 森林協同管理計畫 ───── 執行第2階段行動計畫之第3年,研提社區林業第3階段計畫構想書。構想書通過審核後,與農委會林務局簽訂1年1期之協同管理或託管契約,執行第3階段計畫。



許多社區組織參與社區林業第1階段計畫,皆有良好累積與成果,但是,一旦提升為第2階段,馬上被要求在1年內進行先期整體規劃,並提出後續第2年至第4年之行動計畫(農委會林務局,2006:24),對於多數沒有專職工作人員,並採義工方式運作之社區組織而言,經常就會成為無法跨越的障礙。

另由農委會水土保持局主導推動,且引發學術界及社造界熱烈討論之「農村再生條例」(草案),除預計於農村地區投入大量政府資源外,則於第9條規定「農村社區內之在地組織及團體應予整合,並互推其中依法立案之單一組織或團體為代表(以下簡稱社區組織代表),依據社區居民需求,以農村社區為計畫範圍,共同擬訂農村再生計畫,報直轄市或縣(市)主管機關核定。

前項農村再生計畫核定前,對前項社區組織代表有異議或同一農村社區範圍提出二個以上農村再生計畫,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應不予核定,並退還重新整合。

第一項農村再生計畫,應包括農村社區整體環境改善、公共設施建設、個別宅院整建、產業活化、文化保存與活化、生態保育、土地取得方式與維護、後續管理維護及財務計畫,並得提出具發展特色之推動項目(農委會,2008:4)」。

從表面上看來,似乎是絕對尊重在地居民與社區團體之意願及共識,但是,卻忽略了目前臺灣社區所面臨之多元組織現狀,在各立山頭,各有所屬的狀態下,如何進行意見整合,幾乎是個不可能的任務,更不用說,還要主動撰寫複雜性之農村再生計畫。

許多社造界的朋友,經常會開玩笑說,臺灣就是基層公務部門能力太弱,或者專業能力不足,導致部分社區組織被迫承載超越其所能負荷之計畫數量與經費,並經常因此導致社區內部之人員衝突,甚至造成組織分裂或解散。

相較於此,日本社區營造之主要促進者與執行者,經常是地方層級的市、村、町公所,不過,這些地方政府經常會與居民及社區組織保持暢通之意見溝通;當然,伴隨地方事務越來越複雜,工作負荷越來越大,日本政府也開始思考如何鼓勵地方居民更加積極參與地方公共事務。

故於近年出現市、村、町公所結合在地居民共同研議「社區營造基本條例」或「自治基本條例」的風潮,希望能在健全地方行政體系的基礎上,更加鼓勵社區居民參與區域範圍內的公共事務,甚至針對政府與市民之間的公共領域,積極建構新的伙伴關係,並有效形塑具體可行的運作機制與操作模式(劉正輝,2005:114)。

簡言之,地方公共事務全然掌握於政府部門手中,可能會導致政府施政偏離真實狀況與實際需求,若完全由社區組織主導,則可能出現負荷不了,或因私心作祟,出現無法照顧多數居民利益等情形。

是故較佳方式為審慎思索政府與民眾之角色劃分與權責定位,諸如農村再生等重大公共事務,建議仍由地方政府主導為佳,但應嚴格要求及監督於規劃階段即邀請社區居民參與實質討論,並考量及照顧不同社會階層之多元需求。

至於社區林業計畫,主其事之農委會林務局,必須審慎考量社區組織之專業能力及人員數量,並及早確認森林保育及資源運用之評判及衡量指標,如與既有法令牴觸,則應儘速完成修法或另訂新法進行規範,如此方可經由長期性之輔導與推動過程,逐步養成林業資源管理之在地專家,並可望於公私協力之政策目標下,達成國有林地共同管理之長程目標。

980602-wuweigang-400.jpg
宜蘭無尾港文教促進會於2007年加入社區林業第2階段計畫,圖為無尾港解說中心內部展示

參考文獻

農委會(2008)〈農村再生條例草案〉。《農委會水土保持局網站》。[Online] Available: http://www.swcb.gov.tw/class2.asp?ct=Bulletin&AutoID=154(2009.5.30)。

農委會林務局(2006)《「社區林業計畫」作業規範》。臺北:農委會林務局。

蘇昭英、蔡季勳(主編)(1999)《臺灣社區總體營造的軌跡》。臺北:文建會。

劉正輝(2005)〈從新的協力觀點展望「台灣健康社區六星計畫」之後續推動與發展〉。《非營利組織與社區總體營造研討會論文集》,103-120。嘉義:中華非營利組織管理學會。

(本文作者為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博士班研究生)

專題說明─我的地方感

在這個專題裡呈現的文章,是成大971通識課程─「農村社會與文化」的學期作業「我的地方感」,在徵求學生同意後,刊登於此。在全班74名選修者中,每一個人都繳了作業,幾乎每一位學生都認真地選擇了一個在生命中…

在這個專題裡呈現的文章,是成大971通識課程─「農村社會與文化」的學期作業「我的地方感」,在徵求學生同意後,刊登於此。

在全班74名選修者中,每一個人都繳了作業,幾乎每一位學生都認真地選擇了一個,在生命中對自己有特殊意義的地方來描述,文中流露出學生對於自己的小地方的情感,有許多人透過作業的撰寫,重新認識他的小地方。因此,特別挑選十幾篇到「小地方新聞網」來,和各個小地方的讀者分享。(閱讀專題內容請點選這裡)

這堂課程是由成大中文系林朝成老師開設,由張正揚老師協助規劃。下面為課表內容,也提供給小地方的讀者參考。

971成大「農村社會與文化」課表:《地方知識與價值》

週次 日期 名稱 講師
1 0918 地方知識與價值 張正揚(旗美社大主任)
2 0925 地方感與地方記錄 小地方新聞網編輯
3 1002 農業、農村與歷史、文化、環境、景觀 彭明輝
4 1009 布袋鹽田心體驗 蔡炅樵(布袋嘴文化協會總幹事)
5 1016 既貧瘠又豐富的口湖產業 蔡云珊(雲林縣養殖協會總幹事)
6 1023 大岡山的龍眼蜂蜜產業 蘇福男(《大崗山社區雜誌》總編輯,記者)
7 1108 麻豆參訪 陳雲芳(台南縣曾文社大執行秘書)
8 1108 同上
9 1113 地方工藝價值 李宜欣(實踐大學休閒產業系助理教授)
10 1120 地方祭典的傳統與現代 黃鴻松(美濃愛鄉協進會監事)
11 1127 臺灣菸草工業下的「菸草美濃」 洪馨蘭(清華大學人類學博士生)
12 1207 彌陀港參訪 張哲男(高雄縣岡山區社區大學校長)
13 1207 同上
14 1218 農村生活的教育價值 邱靜慧(旗美社大主任秘書)黃森蘭(旗美社大城鄉交流委員會召集人)
15 1225 台灣糖業與台糖土地的未來 蔣耀賢(橋仔頭文史協會理事長)
16 0101 元旦假期停課
17 0108 茶業與地方性 翁俊發(清華大學人類學碩士)
18 0115 地方祭典的傳統與現代 黃鴻松(美濃愛鄉協進會監事)
期末回饋與討論 林朝成,張正揚

(本文作者為成大「農村社會與文化」課程協助規劃教師)

(閱讀更多專題內容請點選「我的地方感」專題)

我的地方感─台南土城

我身為一個都市計劃的學生,就我所學習的領域而言,對一個地方產生地方感是很重要的,不論是自己所熟悉的地方,或者只是自己的計畫基地都是,試著去了解、認識、認同,最後進而融入後,才能真正的知道這裡的需求…

一開始得知報告題目-我的地方感的時候,題目說明要找一個自己印象很深的地方,或是對自己而言很有意義的地方時,第一個我就想到了我從小成長的地方,土城。

十八年的故鄉─土城

那是個默默無名的小村落,上大學後,每當跟別人提到我家住土城時,都會被以為是台北人,但其實台南就有個土城,在台南市與台南縣的邊界,是個被魚塭以及農田包圍的小地方,區位如下圖一所示。

980602-dfuntainan-400.jpg
我真的是個完完全全的台南人,因為我從小到大都居住在台南,沒有在其他都市生活過,所以對於很多人說台南多比不上其他大都市,例如台北、高雄等,老實說,我倒是沒有多大的感覺,更何況土城生活機能不強,連半夜想要找間7-11買東西吃,還必須要騎車十分鐘才有可能找的到,因此對我來說,台南市區簡直就是先進極了。

不管別人如何看待這個地方,但,我想說,我很愛台南,更愛我們土城。對於這個我成長了十八年的家鄉,每個角落都有我充滿回憶以及印象深刻的地方,我實在不知道如何從中選出一個,因此以下皆一一作介紹。

我想如果硬要別人想土城有什麼比較著名的是什麼,我所聽到最多的大概就是鹿耳門聖母廟了,其實這裡雖然看起來默默無名的,但是我記得好像是鄭成功當時登陸台灣的地點還有一個鄭成功紀念公園在這,若要說有什麼特色,其實就真的只是一個完全以農業以及魚塭為主要產業的小村落。

小時候的點點滴滴

在土城我有兩個家,一個是爺爺奶奶家,十歲以前都住在這,後來爸爸媽媽買了新房子,就搬過去住了,但兩個家開車不到五分鐘就到了。

如果問我關於小時候住爺爺奶奶家時的回憶,第一件會想到的是什麼,我想是小時候跟鄰居玩伴家家酒的事,其實我想每個人小時候都玩過沒什麼好稀奇的,但我們的材料可不是爸爸媽媽買的玩具,而是四處爬牆去鄰居家裡摘水果還有玫瑰花等等,被發現了就趕快往已經規劃很久的小密道逃跑,但是在我記憶中好像沒有被逮到過,而且我好像也是在當時學會爬牆的,哈。

不知道是不是每個村落都這樣,土城每三年會舉辦一次大型的建醮活動,在這一天裡,全土城的人家家戶戶都必須辦桌請客,邀請朋友以及親戚來家裡吃飯,所以每到這個時候,整個土城都會擠的水洩不通,甚至連我們放學後坐校車都進不來,也回不了家,所以有時候老師還會特地讓我們先回家。.

接著就是每年都會有的煙火表演,我記得我小時候是沒有的,只有小型的慶祝活動,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這裡也學起鹽水蜂炮一樣,以這為賣點吸引大量的人潮,每到元宵節,整個台十七線路邊都是車輛,都是因為進不去土城而改在這個地方欣賞高空煙。

而我也是受到煙火吸引而來的人,而且每次都是拿著紙板衝到最前面去,記得有一次我朋友還被蜂炮射傷流血,但還是不減我們的興致,雖然我們都一直躲在板子的後面不敢亂動,也不清楚究竟前面是什麼狀況,但就覺得跟著大家一起參與就覺得很有趣。

很小的地方,超級的親切感

土城讓我喜歡的其中一點是,超級的親切感,因為地方很小,所以在土城內其實彼此都認識,有時候去買個飲料,老闆看著我就知道我是哪家人的小孩,然後就會開始跟我聊了一堆,雖然我根本認不出他來,但他還是口沫橫飛的說得很起勁,讓我覺得好可愛。

更有一次就是在我後來新家,因為新家後面是一大片紅蘿蔔以及玉米田,我還記得有一次當我到田裡散步的時候,突然有一位上了年紀的阿姨把我叫住,跟我聊了幾句後就拿著一個麻布袋,裝了一整大袋滿滿剛收成的玉米給我,真的是滿滿的一大袋,要我帶回家給家人吃,然後我搬回家後問了媽媽才知道媽媽也不認識他,阿姨純粹只是因為大家都是鄰居而送給我們。

土城真的無時無刻都讓人感受到無比的親切感,而這也是讓我離開土城到台南市區最不能適應的一點,現在住的公寓大樓,現在住了一年半,連跟我同樓層的其它四家住戶我都還沒全部看過,更別說是打招呼了,雖然也有很多人說台南市很有人情味的地方,但跟土城比起來,好像還是差了那麼一點。

在新家的鄰居都是自己的親戚,自從我小三的時候搬到這裡,隔年,兩個阿姨也買下了我們家隔壁以及對面的房子,和我們當了鄰居,在我升高中前課業還沒有很忙的時候,每個週末都會和表弟們、阿姨們在家前面的小院子聊天泡茶,小孩子們就在旁邊溜直排輪或是玩球之類的,讓我每星期都很期待週末的到來。放學後每天也會和表弟到家後面的堤防跑步,跑累了就和表弟們搶腳踏車來騎,而且還維持了好一陣子。

好像真的鄉下的小孩跟都市的小孩小時候接觸的東西是不一樣的,聽之前大一時的室友說他之前出去玩看到牛很興奮,因為他從沒有親眼看過,這真的那我覺得滿驚訝的,因為以前爺爺奶奶家旁邊不遠處就是一個豬圏,而且我還記得小時候從國小放學要走路回家的時候,途中還會遇到羊群。

國小去同學家玩,還是去同學家後面的魚塭,然後搭著小竹筏釣魚,或是在土裡面抓蚯蚓,切成小塊狀後當魚餌,釣小水溝裡的魚,但是我現在連蚯蚓都不敢抓,真不知道小時候哪裡來的勇氣,不過我記得還滿開心的。

 image009
image010
新家周邊泡泡圖  資料來源:GOOGLE MAP

大學後的小地方─都計系實習教室

上了大學離開土城後,接觸了都市計劃這個學系,由於都計是設計學院,因此相對於其他人而已,是比較辛苦的也較常熬夜的,因此較少有時間回家裡去,也因為長期都待在學校,因此第二個讓我印象深刻的就是實習教室 。

由於我們系上最重要的一門課就是大一到大四都有的實習課,每次到要評圖的前幾天,班上同學就開始不約而同地一下課便往實習教室跑,然後一起聽著音樂畫圖到天亮,途中就會有同學幫全班出去買宵夜,大家就趁著宵夜時間開始觀摩其他人的作品放鬆一下,然後再開始繼續作業,那種大家一起做作業的感覺真的很好,好像怎樣都不會累的樣子。

還記得大家聽到廣播報時時候緊張的心情,以及看到天漸漸亮時大家無奈的表情,最後總是在評圖到一半時教室後面就睡了一堆人。

真的可以說我們大一到大二都是在實習教室過生活,我還曾經整個人爬到圖桌上畫圖,也曾經躺在圖桌上睡覺,身上蓋著A0 SIZE大小的圖紙,雖然這對於禦寒一點幫助都沒有;有時候熬夜到凌晨的時候,是氣溫最低的時候,這時候也會有許多昆蟲飛進來教室裡,然後我們幾個被留下來輪班的人就開始拿起空盒子來抓蟲,然後一邊討論著待會要去吃什麼早餐。

大學生活好像很多事都是在這裡發生,或者應該說是習慣在這裡發生,不管是聖誕節喝水果酒、交換禮物,又或者是慶祝同學生日砸奶油,都是在這裡,所以當前陣子要決定畢業紀念冊裡的生活照要在那裡拍時,大家都說實習教室才真的陪伴我們渡過我們的大學生活。

image012image014
實習教室工作現況圖(都是我)

重要的地方感

我想每個人都有一個自己印象很深刻的地方,也許跟我一樣是從小生長的地方,也許是一個發生讓你很開心、或很難過事情的地方,讓你回到這裡就會記起所有事情,而在這時候留下來的,不是開心或難過,而是一幕幕珍貴的回憶。

就像我現在因為要考研究所了,功課只會越來越忙,但是在做作業或者是看書看到很累的時候,總是會想要回去家裡走走,總覺得那邊才能讓我覺得放鬆。但其實我覺得長大以後,就越來越難有這種能單純快樂的心情,

而我,身為一個都市計劃的學生,就我所學習的領域而言,對一個地方產生地方感是很重要的,不論是自己所熟悉的地方,或者只是自己的計畫基地都是,試著去了解、認識、認同,最後進而融入後,才能真正的知道這裡的需求是什麼,還必須做什麼改變,如果對任何一個農村都抱持著相同的態度,而不去了解他,那最終便會使得農村的特色遭到淘汰。

由於目前在台灣社會,農村一直都是個相對弱勢、較不被重視的地方,但其實這些才是真正富有人文氣息的!

(本文作者為成大學生,參與「農村社會與文化」課程後撰寫之「我的地方感」期末作業,經同意收錄於本專題中。閱讀更多專題內容請點選「我的地方感」專題)

南屯五月節

蟬,嘶嘶的鳴聲,乘著涼風徐徐而來…可以怎麼過端午呢?吃了Q涼冰爽的粳粽,挪動褟禢米上的背脊,去看看台中南屯老街的鬧熱五月節。南屯五月節中午穿柴屐蹔鯪鯉(穿木屐吵醒穿山甲) ,來自三百多年前移民開墾南屯的傳統…

  980601-nantungezung-360.jpg002

蟬,嘶嘶的鳴聲,乘著涼風徐徐而來…可以怎麼過端午呢?
吃了Q涼冰爽的粳粽,挪動褟禢米上的背脊,去看看台中南屯老街的鬧熱五月節。

003004
↑南屯萬和宮字姓戲還在上演 ↑供桌上的肉粽

005006
↑賣手作香包的阿桑 ↑消暑退火的免費麻芛湯

007008
↑小朋友的精湛舞獅 ↑鬧熱正開始

穿柴屐蹔鯪鯉上場

南屯五月節中午穿柴屐蹔鯪鯉(穿木屐吵醒穿山甲) ,來自三百多年前移民開墾南屯的傳統歷史,傳說台中的南屯是鯪鯉穴(穿山甲) ,穿山甲愛睡覺,大家在五月節這天穿著柴屐用力踩踏,喀拉、喀啦的聲響吵醒穿山甲,以祈求田園豐收,也勉勵勤奮耕作。

熱夏這天中午幾百人穿著柴屐一起開心的走過南屯老街,接著長長的四人柴屐豋場,一起考驗默契與腳步的協調,看似簡單的柴屐,一穿上去可是不太容易,信任夥伴的腳步舉起就越來越一致,踩出很有精神的一、二、一、二、的節奏感,看似笨重的柴屐竟也可以走的快跑起來,喀喀的聲音有趣極了,除了踩柴屐還有很多輪番上場的傳統競技,整各南屯老街活像個大遊戲場,大的小小的老的都玩得呵呵大笑。

009010011
↑南屯老街鯪鯉的意象造型。 ↑柴屐大軍預備用力蹔南屯街一圈。

012013014
↑小朋友組的慢慢小心踩踏,朋友組的考驗默契與節奏。

015016017
↑兄弟姐妹組的、媽媽女兒組的,當然也有默契不好時。

018019020021
↑內衣小姐組、阿公孫女組、奮力的青年組競賽、阿嬤牽的小朋友組競賽。

022023
↑還有老街上的剉冰戰,很耗體力的騎布馬。

024025
↑考驗體力的翁背婆、擔米比賽。

026027
↑懷念的輪鐵圈、同心協力拉大繩。

南屯關鍵字~

南屯老街:位於台中市南屯路與萬和路段,舊名「犁頭店」。
萬和宮
:建於雍正四年的三級古蹟,南屯老街上的信仰中心。 www.wanhegong.org.tw
麻芛:以麻葉調理成的台中地方飲食,具有夏日退火保健功能。
字姓戲: 源自道光五年以演戲代替遶境的活動,由當地的28個性氏出資輪番演出。
穿山甲:活躍於平地及丘陵的動物,專食螞蟻,早期是普遍常見的動物現為保育動物。

南屯閱讀~

「犁頭店麻芛之歌」作者/林惠敏 (林惠敏麻芛嫂是在地推動社區人文非常認真的工作者)
「貪睡的穿山甲:犁頭店的故事」作者/莊世瑩 繪者/林妙燕 ISBN:978-986-6830-57-0
「穿山甲的故事地圖」作者/莊世瑩 繪者/林怡萱ISBN:978-986-6830-86-0
麻芛文化館 http://www.wanhegong.org.tw/%E6%96%87%E5%8C%96%E9%A4%A8/intro/intro03.htm

小地方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