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說自然農法沒有技術與工作?水稻栽培2010年第一期札記

雖然我是開書店的,雖然常常辦講座推廣有機農業或自然農法,然而,田裡的工作讓我有著踏實的感覺,而且可以跟自己的生長環境的人事物做對話,以下我就邊報導目前田裡的農務情況,一邊也分享自己的感想。

前言
自2007年開始在嘉縣水上金龍伯的6.8分土地開始試著進行秀明自然農法的方式進行水稻的栽培,如今邁入第四年! 2010年第一期水稻又將插秧了!這期輪到國信負責掌舵,嘉義秀明自然農園再出發!
說「再出發」是因為嘉義秀明自然農園部落格已經有好久好久沒更新了!而且,秀明自然農法的讀書會也好久沒再閱讀、聚會成員沒有再增加,因此,這一期自動向成員張萬子、賴俊傑、蔡長庚、泉德之、黃慶州等提出由個人來負責(從地租、電費、育苗、插秧、水與草控管、收割與銷售),同時兼具更社會化的耕作方式與更多活動參與的導入,

也就是說:這一期公款先凍結,國信需重新運作,用洪雅書房的力量再度讓嘉義秀明自然農園的運作回穩(田事的人力與讀書會的成員新增、開闢銷售平台),這是一項新任務,也是一項令人歡喜的事!也剛好洪雅書房與玉山旅社的事稍微可以轉移注意力!
其實,我真的挺喜歡田園的生活,只是想要影響力達到影響整個區域,可以無農藥、乾淨的水源、清新的空氣,好像這目標挺遙遠的,尤其是田地是在雲嘉地區!
雖然我是開書店的,雖然常常辦講座推廣有機農業或自然農法,然而,田裡的工作讓我有著踏實的感覺,而且可以跟自己的生長環境的人事物做對話,以下我就邊報導目前田裡的農務情況,一邊也分享自己的感想。

2010年第一期(秀明自然農法)水稻栽種

從2009年的12月25日中午即開始進行育種的工作與育苗的準備;首先是12月25日當天進行稻穀鹽水選與熱湯(55度C的溫水進行鹽水選後的稻穀浸泡5分鐘的消毒工作),然後常溫的水洗後即浸泡2天再濾乾悶著(但需常潑水或再浸一下水),由於今年冬天鬧低溫,因此為了12月30日可以下苗地去,最後晚上只好讓種子待在書房內與書作堆囉!

(關於育種可參考小地方新聞網”手感稻作的開始”https://www.dfun.tw/?p=689http://blog.yam.com/hungya/article/14752387
在這個育種的同時,已提早至田裡將苗地上的上一期稻子根叢部位移走,然後並請耕耘機(俗稱大鐵牛)前來翻土,並於12月26日筆者偕同賴俊傑一起至田裡進行苗地整地的工作。

990201xioumi-p1350289-360.jpg

預先進行苗地整地的工作,目耕基地位於嘉義市頭港里玉山路965巷內右邊第一塊田,目前共有4分地,之前休耕且已進行1年的秀明自然農法水稻栽培。

P1350307

最後先灌溉水讓苗地開始吃水(乾燥土壤開始吸水),期間一直讓苗地保有水至種子發芽要移轉來此為止。

過程裡,我覺得作為新一代的半農最比不上老農民的,就是筆記與銘刻於勞動之中的記憶與技術,「號稱做了四年的水稻栽培,竟然還沒記牢每一個步驟,竟然還沒掌握要浸多少的種子、一分地苗種與苗地的面積…」成員張萬子看不下去的說著。
12月30日天氣沒有大太陽也不會太冷,種子終於發芽成功,接下來就是到田裡讓種芽可以直接住到泥土地去,張萬子老師親自督軍,不過因為我們太早行動,又出現一些小插曲,這個就容我賣個關子,等等在圖說裡交代;一般慣型農法都是一個秧盤(長120公分X寬30公分)至少灑200克的種芽,而慣型農法機械插秧的一分地需要25盤,而我們採取秀明自然農法的方式進行,且為了讓秧苗可以長大到四片葉子,因此,我們苗地上採取每盤的面積灑60克的種芽!

(關於育苗的文章可以參閱小地方新聞網”土地的承載量” https://www.dfun.tw/?p=709 。)

P1350355

12月30日張萬子老師親自督軍灑苗的情況,並要小心的用工具讓苗受泥土敷蓋,由於灑苗是手工灑,到底要如何讓已畫好的面積格中灑均勻的60克苗種,我竟然越灑越少,難怪成員張萬子看不下去!

有時候對”灑均勻”這道步驟挺覺得詭異的!或許這功夫可真的要靠工作銘刻於身的時候,才有辦法說的清楚;接下來就是蓋與灌水的工作,有老人家叮嚀這一期:「不要翻開帆布」,但也有交代中午出大太陽時要翻開,於是這關卡我又出鎚了!只好緊急請託家鄉兩位老人家來幫我照顧。

P1350399

這是灑苗種後的第六天之生長情況。

P1350410

這是第六天之生長情況:非綠色地帶的那出現褐色地即為苗近死亡的情況!

P1350520

後來在動員父親來加以每日的掀開帆布與水的控管,無農藥無肥料的照顧下,秧苗逐漸長大!

P1350545

目前已經有兩片葉子了!等待四片葉子以後再進行插秧!

以上是2010年第一期稻的最近情況分享,徵求一起體驗與工作者。並將於1月25日起每周二晚上八點於洪雅書房舉辦田事分享暨讀書會,敬邀有興趣者可以與會!

洪雅書房部落格: http://blog.yam.com/hungya
洪雅書房-嘉義市長榮街116號(近忠孝路) 每日下午2點-晚上九點半開放
05-2776540或0929536133 傳真:05-2776541

手工割稻─重溫兒時記憶

一大清早就開始工作,大伙也餓了,女主人也為大家準備豐盛的點心,挑到田裡讓大家補充體力,一旁有人猜測籃子裡的是稀飯,我想他一定不是農家子弟,沒接觸過農忙情境,通常點心都會以能吃飽且耐飽的食物為主…

因為拍照機緣,這幾年一直想找回孩提時的畫面,更希望能讓一些傳統技藝透過鏡頭,讓自己的下一代了解過去農業社會,農夫們辛苦工作的種種。

難得的機會在文建會補助之下, 由新竹縣北埔鄉公所輔導推動藝術下鄉活動,12月13日在南外社區竹37線道路的龍門休閒農場旁舉辦第一屆「拾藝南坑傳統手工割稻節」, 由農夫黃維經提供一小塊梯田,採手工割稻、使用改良式打穀機、傳統曬穀、用匾擔挑點心等,完整重現舊時農忙的景象。

990120shougunggedo-450.jpg
割稻時腰桿要呈現90度彎曲,是相當辛苦的一項工作

image003
稻子用右下角的打穀機把稻米打下。早期並沒有裝上紅色馬達,必須要用腳一邊踩一邊用手翻動整把的稻穀, 一小心很容易就把手給絞進打穀機慘遭斷指命運呢!!

image005
打穀機是沒有輪子的,所以要移動位置時前面有兩個人用繩子放肩上用力拉,後面的人幫忙推,才能移動。

image007
遇到換另一畝田又是位於較高處時。往往使盡吃奶力氣都無法成功呢!

image009
一擔一擔的穀子就這樣用挑的從田裡挑到家裡庭院

image011
別以為這些稻草就不要了,節儉的農民們把他一把一把紮起來另有用途,毫不浪費,足見客家人勤儉精神

image013

image015
稻草比米蘿裡的稻子輕多了,但還是要帶回去慢慢使用
image017
一粒粒飽滿的穀子,透過打穀機正彈跳進這個木箱子裡

image019
剛採收的穀子就在這庭院準備晾乾開始曝曬

image021
必須經過竹篩篩出稻子,沉墊墊的稻穀就這樣從空隙中落在地板上

image023
一大清早就開始工作,大伙也餓了,女主人也為大家準備豐盛的點心,挑到田裡讓大家補充體力,一旁有人猜測籃子裡的是稀飯,我想他一定不是農家子弟,沒接觸過農忙情境,通常點心都會以能吃飽且耐飽的食物為主,一則是農事屬粗重工作,吃稀飯不但不耐飽,且會頻頻上廁所,比較不適合在這緊湊的農忙期間食用,至於配菜通常都是女主人自行醃製的醬菜等等食物,且有點鹹,除了能補充因大量流汗所流失的鹽分外,也比較下飯

image025
大家就這樣利用稻草做桌巾,席地而坐享受雖不精緻但絕對能吃飽的點心。

這次的活動勾起不少曾經是農家子弟的回憶,也讓其他沒參予過農事的人大開眼界,當天倒沒看到很多的小朋友在場,是作者感到比較遺憾的地方,假如主辦單位能夠事先通知各學校,由老師帶領學生來一個校外教學,讓我們的下一代實際看到他們的祖先或阿公阿媽過去是如何辛苦過來的,真正體會所謂的為「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個道理,更讓這個活動更具教學與教育意義。

燒稻草有罪?

當都市每天排放汽機車廢氣的時候,農人辛苦耕作”綠色”的農田。農地,尤其是稻作農業,因為平常必須「放田水」,下雨天又可將水留住,除了供作農產用水更將地面水從地表引入地底,可說是陸地的水庫。平時農作物…

2009年7月3日星期五,自由時報的中部社會.地方B5版出現了這樣斗大的標題:「農民燒稻草,縣警局矇蔽」。內容接受讀者投書,表示彰化地區稻作收割,稻農非法燒稻草行為氾濫,嗆鼻的煙霧與臭味嚴重影響空氣及生活品質。環保人員不僅不加取締,如此任稻農破壞環境,簡直尸位素餐。

彰化縣,是一個以農為本的地區。住在這裡的一個小鄉鎮,近來我家附近田地每天輪番燒稻草,無論早上下午,只要一聞到煙味,就知道要緊閉門窗。濃煙的厚度輕者令人嗆咳,嚴重者甚至全然遮蔽道路視線;有時候湧進家裏,整間房子甚至白茫茫一片,嗆得人受不了。

說實在的,彌漫的濃煙的確很令人困擾。

雖然每天都會抱怨,但是,所有人都知道,忍耐一下就過了。

稻草,不燒不行。

已收割的稻草太大量沒有地方可收藏,若沒有處理,除了剩餘空間無法耕作,耕耘機更無法在滿是稻梗的農地上行進。若說要將稻梗絞碎作肥本來是辦得到,但成本太高,不如焚燒方便。

燒稻草可一併燒死蟲害,已經耕作了一期五個月的農地地力已乏,燒稻草還可幫助中和土地酸鹼恢復地力,放田水後可以幫助土地吸收燒過的稻草灰,使其不會飛走充作鉀肥當作肥料。簡單來說――或者直接一些――如果不燒稻草,根本無法繼續耕種。

980714-saodaocao-160.jpgsio-koè ê chhânlê-koè ê chhân
燒稻草之後的灰燼隨田水埋入土裡,有肥份循環之效。

今天看到這則新聞,實在令人難過。身為彰化人,竟無法對農業多加體諒,文中甚至意指:燒稻草直接影響空氣品質,導致地球暖化。公務員良心也早已暖化,該做的事都沒做,無關自己的事就不要緊。

無關己事的人究竟是誰呢?

當都市每天排放汽機車廢氣的時候,農人辛苦耕作”綠色”的農田。農地,尤其是稻作農業,因為平常必須「放田水」,下雨天又可將水留住,除了供作農產用水更將地面水從地表引入地底,可說是陸地的水庫。平時農作物綠化環境行光合作用,更兼有調節溫度的功能。思考一下就知道,陸地水庫的農地不同於柏油路,吸熱慢散熱也慢,鄉村為何溫度能比都市穩定?這是相當重要的一個因素。

今天,它被指控造成地球暖化,我非得抱個不平。

該名讀者所提出的問題令人不禁想反問:每天的廢氣污染以及一年只有兩次的焚燒稻草,孰輕孰重?如果農人無法耕種,哪來的糧食?只想著縣府答應的「健康、有氧、新生活的城市」,卻不去思考建設彰化的「根」何在。

gún-tau sì-chiu-uî án-nehn̄g-khoàⁿ hun-kui-thiⁿ
 一年兩次的燃燒稻草和每日排放的工業廢氣,誰造成污染比較多?

報紙一角甚至登有「燒稻草罰則」,指出依空氣污染防治法規定,若捉到點火動作事實,可處5000元至10萬元罰款。稻農平均一公頃的土地全年收入只有三萬――這,還是在正常耕作完全不售天然災害影響下的收成――台灣每個農人平均耕作面積甚至不到0.5公頃。

倘若今天環保局真去取締,豈不叫稻農無以為家?少去都市人需要忍受的兩天痛苦,將造成稻農五年的悲劇。設身處地,您於心何忍?

燒稻草引起的濃煙固然引人反感,也許遮蔽視線更是危險之處。但農人也通常會在風大的時候引火,如此可使濃煙更快地散開。如果民眾看不慣,為何不能選擇善意勸說避開尖峰時段燃燒,而非得全然指責該行為的錯誤不可?

最令人不齒的是,自己罵罵就算,不但檢舉甚至上報,不明事理的人又將把所有過錯怪罪在農人身上。

農業處境本來已經淒涼,若再加上不良的社會觀感,恐怕農業將越來越遭邊緣化。農人若無法種田,我們吃什麼呢?

(作者為成大台文系學生)

在稻田裡上一堂課

在這次的活動中讓我真正地體會到農村生活,從第一天來幫忙的阿公身上學到許多割稻、打穀子的技巧,甚至從他們身上看到刻苦耐勞的精神,他們從頭到尾都沒什麼休息,反觀我們這些每天坐在電腦桌前的大學生,才割沒幾下…

6/7、8兩天參加了「旗美社大實驗稻田收割體驗」活動,這次收割的稻子可是意義非凡,旗美社大的工作人員於年初時,在美濃廣善堂附近租了二分多的田地栽種在來米,他們堅持以無農藥、無化肥的方式來進行栽培,以人工的方式來進行田間管理,收割下來的在來米也將製作成最道地的美濃面帕粄,秉持著美濃粄條用美濃米這樣「以在地食材製作在地食物」的精神,並還給它最傳統的味道,讓美濃粄條的米香再度飄散在每個人的嘴裡回味。

980711-981riceharvest-360.jpg

在這次的活動中讓我真正地體會到農村生活,從第一天來幫忙的阿公身上學到許多割稻、打穀子的技巧,甚至從他們身上看到刻苦耐勞的精神,他們從頭到尾都沒什麼休息,反觀我們這些每天坐在電腦桌前的大學生,才割沒幾下就已經腰痠背痛了,果然「薑還是老的辣」。

我本身出生在三峽,小時候每天都在河邊、菜園裡到處跑,這就是我印象中的鄉村生活,但是這次親身參與過後才深深地了解農村生活不只是印象中那樣單薄而已,還有親身去做而從中學習體會到的老一輩所流傳下來的農耕智慧及生活態度。

一手拿著鐮刀,一手抓住稻子,在脫穀機發出的聲響節奏下,俐落直接的觸感加上清脆爽朗的割稻聲,其實沒有想像中的難割,刀法逐漸純熟精湛,心情也跟著節奏漸入佳境,但,此時腰椎已經禁不起考驗在背後抗議著。

在割稻子的時候想起老師上課給我們看過的照片,一片成熟的稻田中有一株稗草,成熟飽滿的稻穗會垂下來,而稗草卻是鶴立雞群般格外的突兀(稗草是一種雜草,與稻草的相似度有90%);做人做事也是如此,任何事謙虛以對,在這社會上才能夠踏實地立足。

從這裡我也慢慢了解旗美社大強調『農村是一所學校』的想法及概念了,「向農村學習」,這些就是傳統教育裡學不到的寶貴經驗,而學習到的這些事物似乎也跟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應用在生活中更能夠深刻地去體會一番。

002

大家分工割完稻子之後,開始加入脫穀的工作,這是我第一次親眼目睹脫穀機,原來它是可拆卸組合的,並以腳踏的方式驅使中間滾輪轉動,接著將稻子放到上面,藉由滾輪上馬蹄形的鐵線將穀粒打下來,再由下方的底盤收集。

一開始我負責腳踏的部份,一腳踩著踏板,一腳緩緩的陷入泥土中,當下踩得很開心,(但往後的幾天尾錐及大腿都會稍微的痠痛),或許這就是農村版跑步機吧!

由於割下的稻子分散在四處,因此必須將脫穀機移動,移動過程中,負責機器前面的兩人像老牛拉車般使出全身力氣向前衝,而負責後面的兩人則是在後方使力,就像是航行在大海中的一艘船,船長與水手們在自己崗位上盡自己的使命,同心協力開往目的地,在這個作業過程中大家有說有笑,彼此間的情感交集更加的靠近了!

004005

006007

在過程中,發現無農藥、化肥栽培的田間生物種類特別豐富,蜘蛛、蝗蟲、福壽螺等在我們龐然大物的入侵下,驚慌失措地四處逃竄,有時候會有肥大的蜘蛛往腳上爬,奇怪的觸感便使全身都打起了冷顫。在田埂休息時,一隻小紅螞蟻往我腳背上咬了一口,幾秒鐘後傷口逐漸灼熱刺痛,但沒多在意它,隔天傷口腫得跟手掌一樣大,一隻看不起眼卻後勁十足的小螞蟻讓我大開眼界,這些在農夫眼中都是家常便飯的事,對我們來說卻是一場驚恐刺激的人蟲大戰。

這次活動雖然蠻辛苦的,但絕對是令我永身難忘的一次體驗。第一次下田、第一次割稻子、打穀子、第一次被田裡的螞蟻咬與第一次皮膚曬的這麼黑。

下次長輩或爸爸談起他們小時候耕田多辛苦時,我想我更能去體會,也更能去參與他們的話題;爸爸也常常唸我們,「不讀書就去娑草、放牛」,現在我都深刻的體會到了,以後換我管教自己子女時,也要叫他們來體會、感受農民的辛苦,感受自己安逸的生活背後農人默默耕耘的辛苦。

在這次活動的參與後,讓我學習到了農耕技術,也讓我省思了許多平時習以為常的事情,想起戴晨智老師說過一句話:「我們不能改變生命的長度,但能改變生命的寬度」,或許在我生命中增加的寬度是微乎其微,但是我已經向農村跨出一小步了,往後有機會要更深入地去踏訪農村的好山好水,在人生中留下一個美好的驚嘆號!

003

(作者為實踐大學休閒產業系學生,旗美社大98年公民新聞寫作班學員)

旗美社大實驗農田收穫記事

年後,工作人員在月光山下牛角彎種下兩分地在來米,自2/1日(正月初七)播種,歷經127日晴多雨少、缺水期間的輪水灌溉,終於穀熟穗黃,於6月7日(農曆五月十五)舉行收穫季。活動向外招募民眾,提供傳統農事體驗…

年後,工作人員在月光山下牛角彎種下兩分地在來米,自2/1日(正月初七)播種,歷經127日晴多雨少、缺水期間的輪水灌溉,終於穀熟穗黃,於6月7日(農曆五月十五)舉行收穫季。活動向外招募民眾,提供傳統農事體驗、人工收割、打穀,為此特別向美濃廣興社區林智生夫婦商借古董脫穀機,並在此致謝。

980620shouhuo-360.jpg
祭拜由旗美社大主任與地主—美濃愛鄉協進會前理事長林英清先生共同主持,向土地伯公致謝也祈求收割過程平安順利。

其中一分地稍早已先行由機械收割,剩下一分擬於6/7、8兩日收割完成,6/7由社大工作人員、高雄市第一社大農村班學員、及參與體驗的朋友,並邀請在地的資深農友指導協助共同人工收割,6/8則由工作人員與友人完成剩餘部分。勞動過程,田邊有路過的鄉親陸續駐足,或許是罕見古董脫穀機出動,也可能是好奇於一群小伙子在田土上吃盡苦頭的拙態…

2-2
在雨後泥濘的田土上拖行古早脫穀機,將捆捆稻穗擱在滾輪之上,喀啦喀啦的踩…原來打穀才真正耗時費工。

日正當中烈日高照才是磨人的煎熬,頭頂昏昏沈沈,動作日漸遲鈍,越來越頻繁的休息,大夥已精神渙散,在偶或提振士氣的嬉笑中緩慢的推展進度。一來憂心午后的雷雨,二來趁人手充裕一鼓作氣,一夥十餘人從上午六點到中午一點終於完成,大夥無語累癱在夥房前。

穗上發芽臨危機,提前舉辦收穫季

實驗田原定6/13收割,足足比理論上的120天硬是多十天,即便肥力、灌溉不足,稻子還是熟了,農友說:「慢蒔的禾仔會跈陣」意即慢種的一期作稻子,由於步入夏天日照充足,仍會跟著早種的稻子一起成熟。因此建議我們務必收割,否則過熟的穀子經歷端午後來臨的梅雨,極有可能穗上發芽。

於是究竟要否照原訂6/13舉行收割季,在內部進行一次極有意義的討論:對農友而言,穀子過熟而不收成、任其穗上發芽,在農村裡實為不可思議的事情,即便為了舉辦農事體驗活動,但若是為了體驗活動而延後收割,導致穗上發芽浪費稻穀,反違背我們所要推廣農村文化的本意。

2-3
讓都市的消費者身體力行何謂「汗滴禾下土、粒粒皆辛苦」,藉由農事文化教學,體現城鄉交流的意義。

釐清農事與農村的價值

人類的農事生產活動處於大自然萬物生長變化中,藉由經驗摸索出一套依循節氣的作物生長準則,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成為農村代代傳承的生活生產型態,並衍生出一套判斷事物的準則,或稱慣習。如靜慧所言,對我們這群大半時間坐辦公室的人而言,我們的作息乃至價值衡量是處於工商社會,這點與農村日常作息差異甚大。這一次收穫季,除了收成無農藥、無化肥之在來米一千五百餘斤外,更讓我們認識農村文化—順應天時的運作規則。

收穫

載運穀包去晒穀場時,在卡車上,主辦收穫祭的家慧談起讓大夥這麼操勞有些過意不去,不禁開始質疑我們體驗「手工收割」的必要性。握著方向盤,手伸出車外感受流過指尖的風,雖然身體疲憊,但卻發自內心底的感受到豐收的喜樂與踏實。微風徐徐,這一天,都在在我們心裡留下難忘的記憶。

王文明大哥協助的旗美社大刻�
社大學員為「旗美社大實驗農田」雕刻的字體。

挑戰不可能─進行[再生稻]嘗試

最近許多朋友詢問:『近來都只看到玉山旅社修護的訊息,嘉義秀明自然農法的水稻栽培還好嗎?』特此要告訴大家,2009年第一期的水稻自2月15日插秧至今,定於6月7日採收,本期從插秧至採收只需113天的生長期!預估收成…

最近許多朋友詢問:『近來都只看到玉山旅社修護的訊息,嘉義秀明自然農法的水稻栽培還好嗎?』特此要告訴大家,2009年第一期的水稻自2月15日插秧至今,定於6月7日採收,本期從插秧至採收只需113天的生長期!預估收成的量算是不錯!

意謂著嘉義秀明自然農法2年來的水稻栽培事務已近乎成熟,從留種、選種、育苗、苗地準備、插秧、水控制、除草、收割、曬穀、碾米與包裝,每道手續與經驗已進乎成熟,唯一較惋惜之處是好不容易耕耘三期水稻,從事無肥料、無農藥且用心育土的耕地,這一期初被收回;於是,2009年的這一期水稻田是第一次從事無肥料、無農藥的秀明自然農法水稻栽培。

只能說:『期待有天在嘉義市交界我們可以有一塊屬於我們自己的田地來耕作』,唯有這樣,辛苦育土、養土、潔淨田地之後不會又被收回,然後又回歸慣型農法的老路!

980616-xioumig-422.jpg
2009年第一期的水稻自2月15日插秧至今,於6月7日採收!

接下來這一期的育苗工作,我們想來挑戰自然農法,進行『再生稻』的栽培,即謂著這一期(2009年第二期)稻我們不育種育苗,進行讓割稻後的水稻根系自然成長,在傳統上也有這作法,只是收成不好且需要比一期稻更大量的肥料,這樣的作法我們特別請嘉義的泉老師向日本總部請教,由於日本也沒經驗,但因第一期是自家採種與育苗,因此尚合乎秀明自然農法的綱義。

然而,若不施肥可以生長的起來嗎?老實講我們也沒把握,可是我個人很期待著這樣的作為,因為秀明自然農法『無肥料』的栽培、靠土地的力量是否可以見效,大家睜亮眼要目睹,所以這是一場對秀明自然農法嚴峻的挑戰!

兩年來,我們進行無農藥、無肥料、稀疏+自家採種、育苗的工作,雖然工作繁複,但收成日趨穩定,工作方法也越趨成熟,鄰田的農夫們也成為超級的監工者,他們不相信沒肥料、沒農藥可以收成,他們怎麼看我們呢?

『因為以前的肥料殘餘,你們才能有收成』、『因為之前休耕田裡才有肥份』…,接下來第二期若順利採用『再生稻』的方式,如果依然沒有任何人為肥料進去,倘若依然有收成,不知鄰近的老農們可以賦予怎樣的說詞,倒挺讓人期待的!

clip_image004
2009年第二期稻我們不育種育苗,嘗試進行『再生稻』栽培,即讓割稻後的水稻根系自然再成長。

穀災現場─水稻空包彈持續蔓延

雖獲農委會給予災害補助與稻田與植株清理費用,農民還是大嘆補助金額連成本的1/3都不到。而且還告訴他們執行時要將僅剩的稻穀都一併和植株「完全清理」,等於是要農民將僅存的一、二成稻穀倒進田裡…

受今年天候異常影響,不僅日夜溫差大,夜晚氣溫仍偏低,使得東部水稻發生罕見不稔實災情;原本應該是一整片綠油油的稻田,現在卻變成淡黃色,葉片呈現枯萎狀,因為在部分水稻孕穗期,日夜溫差太大,才會導致抽穗不良。裡面通通都是空包彈。

980605emptyrice-360.jpg
從照片中可看出部份稻穗直立,部份稻穗彎曲

嚴重的「稻公─水稻徒長病」

農民俗稱「稻公」的水稻徒長病由病原真菌所引起,在花東地區田間相當嚴重, 罹病的稻株劍葉平伸、結穗不飽滿,甚至不稔實成為空穗,嚴重病株到中後期還會乾枯死亡。

這種病害近幾年來在台灣各地區水稻苗床及本田都日趨嚴重,尤其在花東地區更為猖獗,推究原因,可能是田間禁止焚燒殘留稻稈,病菌隨罹病殘株留存田區土壤,密度逐年升高,導致採種田普遍發病,稻種帶菌率隨之增高,種子如果未經適當消毒,秧苗即會普遍罹病,插秧後在本田又再遭受土壤中的病菌感染,使得水稻徒長病發生日趨普遍而嚴重。

花蓮玉里鎮到富里鄉原本是稻米產量最大的產地,不過,最近卻像感染新流感一樣,有300多甲地的有機水稻及糯米,罹患三合一病症,就連耕種40、50年的老農夫也從來沒看過,趕緊向花蓮農改場派專家到現場會勘,只是一時也找不出病因。就因玉里鎮和富里鄉部分稻田出現不稔實症災情,所以花蓮米倉二期稻作收成恐大受影響。

縱谷地區98年一期稻作「空包彈」情況嚴重,農委會專案給予每公頃8000元的災害補助金,另有稻田與植株清理費用每公頃12000元。本期稻作受低溫災害損害率超過20%的農民,可以備妥土地登記簿謄本、身分證、印章及相關證明文件,前往所在地的鄉鎮市公所申請。縣府將迅速彙集資料,辦理履勘及複查工作,儘速將補助款發放給受災農民。

雖獲農委會給予災害補助與稻田與植株清理費用,農民還是大嘆補助金額連成本的1/3都不到。而且還告訴他們執行時要將僅剩的稻穀都一併和植株「完全清理」,等於是要農民將僅存的一、二成稻穀倒進田裡,這樣做是浪費糧食,誰願意這樣做?!在農民的心裡,浪費糧食是會遭天譴的。所以「完全清理」的做法讓他們陷入痛苦,這一點政府應該考量到。

不過花蓮縣縣長謝深山體恤農民不捨稻田耕除,決定自籌財源加倍彌補損失,縣府決定再加碼每公頃八千元補助給受災農民。

病症從南花蓮向北部蔓延

原本以為只發生在花蓮縣南區的水稻不稔實情況,沒想到逐漸在北區顯現。花蓮縣政府農發處處長陳德惠,昨天到吉安農地察看,發覺「空包彈」的情況嚴重不輸南區,由於北區的水稻比南區晚約二十天播種,所以這種「空包彈」情況顯現得比較晚,有些外表漂亮的稻穗,其實裡面都空了。不少北區農民可能至今還未察覺自己的水稻已出現不稔實情況。

image002

以下照片是在北區吉安鄉稻田還未開花的情形

種植台梗十六號的吉安農民葉森源說:「我每天都過來看,覺得很奇怪,不明白為什麼今年的稻穗都不下垂?」原本稻穗長出來十天之後就會開始下垂,但這次已過了二十天了,稻子還是直挺挺,一摸之下,才驚覺稻穗幾乎是空的,成了名副其實的「空包彈」,沒有重量當然不會下垂。

他自己預估,到收成時可能只能收到兩成。糟糕的是,他的稻田是「採種田」,是將要供應水稻種子的田地,一旦採種田普遍出現空包彈情況,擔心連吉安今年的二期稻作種源可能都會有問題。

image003

以下照片是吉安農民葉森源拿著他田裡的稻穗做比較

另外一位種植台梗四號的農民張清昌說,他的稻田情況也非常嚴重,大約有九成都是空包彈,幾十年來從沒遇到過這種情況,所以沒想到自己的稻子裡面竟是空的,剩下的也應該是無法出售的碎米,損失慘重。

花蓮縣政府農發處處長陳德惠呼籲農民趕緊察看自己的水稻情況,一旦出現兩成以上的空包彈,就可以向鄉鎮農會提出補助申請。目前農委會的受理申請日期到六月十日截止,符合補助的受災農民請儘快在期限內,向受災地鄉鎮市公所提出申請。

立委傅崑萁在今天「6月5日」帶領上千受災農友前往台北,向農委會抗爭,要求提高補助,來降低農友的損失。

(本文作者為「花蓮公民新聞寫作」學員)

一散千里─插秧機

宛如機關鎗子彈帶原理設計的插秧機20~40分鐘就能插好一分地,不免讓人想起羅青的「水稻之歌」──早晨一醒,就察覺滿臉盡是露水,顆顆晶瑩剔透,粒粒清涼爽身。回頭看看住在隔壁的大白菜,肥肥胖胖,相偎相依…

民國七O年代當政府推動農業機械化,開始有人決心想當個「不拿鋤頭、不打赤腳–騎鐵牛車」的專業農,用貸款買下耕耘機,一、二期稻作每逢插秧季節,從日出6:30下田(第二期稻更早),每天工作8、9小時,雖然辛苦,但收入最高可達年薪兩百萬,而且一年當中只要三~四個月農忙,之後出國旅遊、欣賞藝文表演、幫忙帶小孩,過著有品質、自由的生活,這是一個放寒、暑假的大學教授都羨慕的行業!

980509-40912-360.jpg

插秧機把取秧和插植兩項操作用機械來代替,為農民節省許多辛勞,早年在日本農業界曾流行一句話:「為發明插秧機者塑立銅像」。

原本從事電氣的關口正夫,既非農機專家,而且是農業門外漢,反而不受傳統觀念的束縛而獲得突破,還有指點關口正夫正確的研發方向、獨具慧眼的農林省農事試驗場場長寺尾博場長,以及農機專家三浦保室長的技術與財務支援,促成插秧機從研發變成真正可實用,其中的過程可看出日本人做事的積極態度與爭取時效的精神。(詳89年10月1日台灣農業機械《第15卷第5期》財團法人農業機械化研究發展中心出版)

40913

陳勤嘉先生家住桃園,一台80萬的插秧機,幫他耕耘南部老家嘉義、台南朋友介紹的稻田,代耕費一甲地收5000元(純工錢不含秧苗或秧苗搬運費),插秧機成本大約兩年可回收,小零件的維修成本較高,比較容易故障的插秧爪一隻大約1800元。

重劃後的田地多是南北向,先插較長的一百米方向,插秧機可隨田主意願調整大目與小目(插幾棵秧苗的意思),大目葉數較多,死忙率低,補秧情況較少,平均是一分地30捲的秧苗(含秧苗及搬運費每捲32元) ,如果田主已把秧苗搬運到田邊,更要搶時間早點插秧,以免影響水稻的品質。

40915

插秧機左手邊黃色桿子為插秧機中心點,插秧機一邊插秧一邊劃線,轉頭時中心點要對準插秧線。四輪傳動的插秧機行走速度緩慢,平時都是先用貨車運送到田邊,當從貨車卸下來、產業道路進入田埂,地勢落差較大或是水田抽地下井水,爛泥巴又鬆又深,也會造成地勢不平整,比較容易翻車,只好請田主人情聯絡打田機(鐵牛、犁田機)來拖。

除了農業學校以外,多靠父子、朋友傳授學習插秧機的技巧,新手沒經驗速度慢,一天大約做一甲地,有經驗者可做到三~四甲地。

40916

認真的田主會陪著插秧機一起工作,在一旁用耙子將土耙平,以利插秧機運作,同時檢視整片秧苗是否插的漂亮又整齊,嘉南地區地主準備開水飲料,而彰化秀水還保留傳統,為插秧機師傅準備上午及下午的點心、中餐、甚至還有一包香菸。有些地方則有包頭,作為田主與插秧機的中介,一分地抽50元並提供代耕者便當飲料。

40914

宛如機關鎗子彈帶原理設計的插秧機20~40分鐘就能插好一分地,不免讓人想起羅青的「水稻之歌」──

早晨一醒,就察覺滿臉盡是露水,
顆顆晶瑩剔透,粒粒清涼爽身。
回頭看看住在隔壁的大白菜
肥肥胖胖,相偎相依,一家子好夢正甜。
而遠處的溪水,卻是群剛出門的小牧童,
推擠跳鬧,跟著小魚穿過一座矮矮短短的獨木橋。
於是,我們也興高采烈地前後看齊,
把腳尖併攏,手臂高舉。
迎著和風,成體操隊形,
散────開
一散,就是
千里 。

(本文轉載自「你吃飯了嗎?」部落格)

日本稻農的心事

耕種稻米並飼養生豬的齊藤一志是這些革新者中的一員。六年前,他試圖通過註冊屬於自己的小型合作社,與日本農業地區最有權勢的機構之一——國家農業合作社競爭。當時他聯合了一百二十名不滿國家合作社…

編按:

被捲入全球貿易下的各國農業,都面臨許多困難的問題,日本與台灣都屬於耕地面積不大,土地成本昂貴的國家,以下這篇文章轉載自「紐約時報」2009年3月28日的報導,或可與台灣的狀況互作對照。

日本的農業危機

日本海沿岸有著廣闊的平原地區,那是這個國家最為重要的糧倉之一。在豐沛水源和肥沃土壤的眷顧下,整齊的稻田為此地的早春時節鍍上一抹金黃的色彩。然而,這裡卻並非完美無缺。

在田地中勞作的農民越來越少。視野所及,荒蕪廢棄的耕地隨處可見。由於土地狹小,加上水稻價格下跌,許多稻農發現種地並不划算。

980405-nipponricefarmer-3.jpg
日本務農人口老化嚴重

海那邊吹來一陣冰冷的風,五十七歲的農場主鈴木仁站在擁有四百五十年歷史的自家農場裡,對記者說道:「日本農業沒有金錢,沒有年輕人,也沒有未來」。

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日本正在成為一個中風病人,農場主們遇到的煩惱正是這種總體感覺的象徵。經濟學家們認為,面對人口結構老化和長期低增長帶來的挑戰,這個國家試圖通過燃燒早年積累的豐富財富維持現狀,而不願做出根本性的變革。

日本農業危機預示著整個國家的未來」,東京瑞穗證券經濟學家康成野表示。

許多農場主和農業專家認為,日本農業正在快速走入某種絕望的境地,這是人口下降、貿易自由化和政府財源耗盡的結果。他們將其稱之為自二戰以來最大的農業危機。在莊內町(Shonai),耕地價格在過去十五年中下跌百分之七十,另外耕種者數量自1990年以來也縮水一半。

日本統計局記載,作為這個國家傳統上最為主要的糧食作物,其稻米產量在最近十年中下降百分之二十。這對整個國家都是一種警報,目前該國百分之六十一食品需要進口。

農業地區最大的麻煩是老齡化問題。據農業省統計,日本三百萬耕種者中百分之七十年齡在六十歲以上。自2000年以來,暴增的財政赤字迫使東京削減曾支持鄉村經濟的公共開支項目。另外,猛烈下滑的出口正在消滅許多農業家庭賴以擴大收入的工廠職位。

雖然這次全球金融危機令情勢雪上加霜,但問題的根源在於日本農業經濟體制,那種小規模、無效率的家庭耕作方式可以追溯到二戰末期。而且,儘管許多農場主和農業專家認識到這種體制已經在崩潰之中,但一些既得利益者和因循守舊的人一直阻止變革的發生。

現在的問題在於,某種類型的突破是否可以達成。

對執政方向不滿

日本的政治金字塔中,統治這個國家超過半個世紀的自民黨站在巔峰,而農村選民正是他們的基礎。今年九月初,自民黨預計將在大選中面對主要反對者民主黨的嚴重挑戰————這可能是個標誌性的改變。

在莊內所在的山形縣——北方水稻高產地區,這類跡象仍然難以辨識。

當地一家建築公司的老闆工藤隆表示,他仍是自民黨議員的忠實支持者,因為議員們投資了當地項目,這不僅幫助了當地經濟,也有益於他的公司。然而,他還表示,最近十年中,他的公司銷售額已經下降三分之二,這迫使他解僱了二十三名僱員中的半數。

他說,世道如此艱難,當地神社已不再為夏季慶典僱傭樂師。而且本地居民認為遭到自民黨的遺棄,因此導致選舉支持組織的會員數正在下降。但居民們對反對黨也並不買賬,對此他解釋說,與執政黨一樣,在野黨也缺乏明確的方向。

「人們的反應是對政治失去信心,而不是改朝換代」,四十五歲的工藤先生認為。他正坐在自己的辦公室裡,頭頂上方掛著一幅所在選區自民黨議員加藤紘一的照片。

儘管如此,要求給民主黨一個機會的呼聲越來越高。今年一月,一個不為人知的學校董事會成員以反對黨候選人身份取代自民黨候選人,當選山形縣知事(縣長,譯者),但過去這個位置一直由自民黨把持。

「有一種看法認為,自民黨正在疏遠真正的鄉村問題」,山形是一家市場研究公司——荘銀総合研究所主管細野剛史表示。

在削減公共開支和貿易自由化方面,許多山形居民認為該黨已經走的太遠,細野先生指出。這是一種不滿的體現,近年來,當類似東京的城市繁榮興旺的同時,農業地區卻日益衰落。

980405-29japanmap-240.jpg

另外一些人則認為,自民黨在推動變革方面走的還不夠遠。他們抱怨說,該黨及支持它的地方組織正在妨礙當地農場主們做出挑戰現狀的重大改變。

耕種稻米並飼養生豬的齊藤一志是這些革新者中的一員。六年前,他試圖通過註冊屬於自己的小型合作社,與日本農業地區最有權勢的機構之一——國家農業合作社競爭。當時他聯合了一百二十名不滿國家合作社的農場主,這些人認為後者僅僅致力於向他們推銷昂貴的農機和肥料。

不過,當他試圖註冊新公司時,主管農業的官員拒絕經辦此事,於是他的計劃胎死腹中。

「既得利益者讓日本農業走入死胡同」,齊藤先生嘆道。

29japan_600
照片:日本,山形縣,齊藤一志站在稻田裡,抱怨自民黨政府不願進行必要的改革。

齊藤先生與其他農場主都認為,創立更大、更有效率的農場明顯是治療農業弊病最好的藥方,但政府為此設置了障礙。目前,平均每個日本商業農場佔有四點六英畝商業耕地,但在美國,這個數字是大約四百四十英畝。

儘管政府也認為這種聯合是必要的,但齊藤先生和其他人都表示,他們積累土地的努力受困於對農田的價格支持,該政策傾向於保護擁有小塊土地農場主的利益,卻令土地昂貴得難以購買。許多農場主認為,對於產量的限制旨在通過支撐稻米價格保護小型農場主,但這讓擴大產量變得困難。

而且,即便有價格支持,但日益弱化的進口限制,以及由於日本人飲食習慣改變而造成的需求下降也讓稻米價格走低,無論規模大小,農場主們的利益都因此而受損。這種上升的不滿不僅針對自民黨,也殃及強大的日本內閣,他們傳統上一直在指導這個國家,但現在來看他們似乎沒有能力引導人民走出泥潭。

「戰後依賴東京的時代顯然已經結束了」,莊內市長真原田表示。

齊藤先生本人耕種四十畝土地,然而他那擁有四百五十年歷史的私人農場面積四倍於此,其中絕大多數都已被他出租給退休的農民。但膨脹的土地價格,對稻米產量的限制,以及日本高度機械化耕種的高昂成本意味著與較小的農場主相比,他耕種的土地越多,金錢的損失就越大。

「如果得到健康的再造,農業可以復甦當地經濟」,東京大學農業教授本間正義認為。「但如果沒有變革,它會一直衰落下去,直至死亡」。

【農事】半嶺梯田水稻體驗活動0228-0314

從天母往陽明山的半路上有個叫作半嶺的小聚落,先民從古早就在此落地生根生活著,世代以梯田水稻耕作著﹏
隨著時代進步已經沒人會以人力耕種土地的當下(成本考量),半嶺還有幾位平均年齡70幾歲的老農,仍以人力耕作傳承農耕…..

野蔓園Permacultur/綠屋工坊活動訊息─

『在地生產、在地消費』吃自己種的米—半嶺梯田水稻體驗活動

從天母往陽明山的半路上有個叫作半嶺的小聚落,先民從古早就在此落地生根生活著,世代以梯田水稻耕作著﹏

隨著時代進步已經沒人會以人力耕種土地的當下(成本考量),半嶺還有幾位平均年齡70幾歲的老農,仍以人力耕作方式傳承梯田農耕文化,保留著台北市最後一塊梯田水稻(沒錯,甚至是臺灣最後少數的梯田)。

野蔓園從四年前引進自然農法方式耕種期望能讓這最後一塊梯田美景能保留下去,並以樸門理念希望保護這一塊位於台北天母的後花園。

經過4年實際耕稻與水稻種子保留的概念下,今年終於讓2位老農願意拿出3-4分梯田試種自然農法的水稻,這幾年的努力也讓台北市大安區農會感受到無肥、無農藥的對土地友善的耕種方式,一起協辦第一屆陽明山半嶺水稻梯田耕作體驗活。

如果你對自己居住的地方文化有暸解的渴望,想了解台北盆地開發史中『水的故事』…..

歡迎與我們一起來認識這個美麗後花園的故事。

clip_image002clip_image004

時間:

第一梯次98年2月28日(星期六)上午9:30到下午4點

第二梯次98年3月7日(星期六)上午9:30到下午4點

第三梯次98年3月14日(星期六)上午9:30到下午4點

活動內容:

1.樸門介紹

2.為什麼要吃自己種的米:米的故事

3.半嶺步道水澃導覽:台北盆地水的巡禮

4.水稻插秧體驗

費用:每人300元.學齡前免費.可自備午餐.若體驗農家餐:

餐費大人120元國小前每人60元

聯絡人:楊子萱0922850816 亞曼:0910225705

報名流程

請先電話或來信babykiwi2005@yahoo.com.tw預約,並留下您的姓名、聯絡電話與欲參加梯次

備註:路線指引

大眾運輸系統:從台北搭捷運淡水線至士林站,下站後,在中正路搭R19公 車,或走出到中山北路步行約五分 鐘再坐 220公車,到天母圓環下車(◎注意是中山北路底的天母圓環,不是天母商圈!)步行(30-40分鐘)或約劍潭站對面的銘傳大學門口共乘上野蔓園。

自行開車:沿著中山北路直走過天母東西路的天母圓環再沿著中山北路七段直走,經過警察局、消防隊約於219巷時路開始縮減,左轉進219巷沿著路上標示『陽光瓦舍』溫泉餐廳的路線牌直行,在一翠園大廈的叉路走右邊上山,第二個大叉路,請走左邊往紗帽路小路往陽光瓦舍的方向,經過餐廳後再直走,過了翠峰橋,再過土地公廟後,於紅色水泥涼亭 左轉上坡,遇見紗帽路38號之6住戶,再向上走不到100公尺,右邊可見一溫室,在溫室旁小路就是野蔓園的入口,會有一群會叫的狗狗迎接(不會咬人)就到了。紗帽路40號之20處。

3.可共乘在銘傳大學公車站前早上8:40分並請提前確認共乘.

4.欲知綠屋工作坊曾經有辦過那些課程可以上yahoo的野蔓園部落格

小地方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