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源不絕」的水泉印象

經過社區居民與公、私部門及第三部門的合作,水泉社區也在三月底完成生態水池與休閒步道的施工,裝上了增加曝氣量的水車,公園綠地上的原生植栽,也漸漸形成多層次的生態環境,小雨蛙與蜻蜓…..

水泉社區總動員把社區荒地外來種銀合歡清除後,企圖恢復在地物種生態,第二步就是把荒地變公園,創造社區「社區主體意識的公共性空間」。於是社區成員利用晚上閒暇時間,邀請曾在社頂部落與港口社區創作的曾老師教授社區空間創作藝術等相關社區課程,並於課後討論,如何將荒地變公園。

有別於大光社區以「思想起的故鄉」作為社區的精神,水泉社區打算將水車及生態池作結合,創造出「源源不絕」的水泉印象,並提供社區散步聊天的戶外空間,且吸引遊客目光,讓遊客停下腳步。

 

屏南四月5篇01
社區心花園社區課程。

 

理事長說,這次的經驗與以往不同,不是公部門發包去完成工程,而是透過社區居民凝聚共識,由社區居民動手逐步完成,要表現社區營造的精神。

 

現場則由小胖與理事長共同放樣,帶領社區工班,並請屏東商業技術學院的張老師指導半生態水池的設計。現場討論則是在前置作業的基礎下,必須在施工過程一次一次解決實務性的問題。材料為何,施工方法確認等等事項。

 

屏南四月5篇02
施作前線場討論。

 

屏南四月5篇03
社區工班師作座椅。

 

在環境改善施工的同時,理事長又發揮它的強項,綠美化,開始著手向相關單位申請適合的植栽物種(喬木、灌木與草花),企圖將原來被銀合歡佔據的棲地,變成充滿原生物種的社區生態公園。

 

經過社區居民與公、私部門及第三部門的合作,水泉社區也在三月底完成生態水池與休閒步道的施工,裝上了增加曝氣量的水車,公園綠地上的原生植栽,也漸漸形成多層次的生態環境,小雨蛙與蜻蜓及蝴蝶,也陸續在水泉心公園中出現,再來就剩下水生植物的加入與後續的維護了。

屏南4月5篇04
心花園的雛型。

 

水車象徵源源不絕、心型的生態池與散步道,紀念著居民齊心協力,打造出水泉的心;搬運本地回收再利用的透水性舖面作為散步道的主要材料;同樣的思考,也在公園周邊的座椅,可看出端倪,不似強調永不腐朽的材料,而以回收的枕木做成,即便毀損,仍可被自然界所分解。在這次的經驗中,水泉社區在建構一個安全、健康、生態的農漁村落理念下,以其社區創意,形塑出水泉社區在地特色,並提供居民更友善、安全、以及生態健康社區休閒環境。姑且不論是否能百分之百恢復原生物種生態,此次的過程與經驗,都將內化成為社區居民下一步社區營造的基本功。協助社區,創造一種值得探討與傳承的經驗,或許這就是社區專業者最大的滿足了。

 

屏南4月5篇05

完成水車。

 

屏南4月5篇06

試轉水車。

 

(本文作者為屏南社區大學主任)

緩慢:三角窗麵店

1865年建的老灶頭,日日吞著大塊木柴燃燒烈火(還燃燒用過的竹筷,合乎節儉),四十年如一日的奉茶,決明子略帶碳烤的香氣被偏移的陽光,晒個微溫;四十年前的碗一個個在時代中破碎……

選擇燠熱的正午時分,從美濃出發,看看高屏兩縣距離最近的鄉鎮,到底有多近?近到人們常誤以為高樹鄉屬於高雄縣,近到從美濃中壇過個高美大橋就能抵達,卻一直從外圍路過。為何選擇正午出發,說穿了就是為了填飽肚子。打從來到屏東工作的初初幾月就造訪過這家麵店,雖然店面氣氛一直縈繞心頭,總決不定哪天再次光臨。這天忍著早餐的草率,一路朝那裡邁進。

下了高美大橋的聚落是老庄,現名為東振村,或許是老聚落的緣故,沒有可容兩車交會的寬道路,一台小車想在庄內遊走,有點困難。日正當中之際,蜿蜒曲折的巷弄,將許多生活的聲響削弱了,餘留植物散發的氣味凝在空氣中。開車進村子一直有種進不去的感覺,彎來繞去、前方逐漸縮減的路面宣示一種拒絕,不論是往左或向右轉,都被引導著離開聚落中心。

001
旅程中,一直出現的單車漫遊牌,卻會把人指引到荒僻的檳榔園。

想起齊柏林鏡頭下的高樹老庄,是個放射型的聚落,由中心向外拓展擴大的形態,沒記錯的話,在聚落邊緣還有一群墓地(現已規劃為公墓)。村子裡的路名都以“巷“稱呼,僅容一台車寬的路,以巷名之不為過,在巷與巷之間有水道流貫,過個橋,看見家戶的背後,皆有橫在水道上的附加建築,諸如納涼的桌椅、小型雞舍等,水流不淺,或許能行小舟,要比擬成水都威尼斯的話,清除一些岸邊野草或有可能。搭配水源保護區的概念,行船遊客庄,或許是個不錯的主意。

還是找不著麵店,一點。

離開東振村往高樹中心行駛,路過行政中心仍無頭緒後,開口問路。知道石獅的方向在南高樹後,順著屏27縣往南,行經口社、泰山等聚落,令人疑惑的是,平埔族村落為何要被劃分在六堆的範圍內?明明客家是分布在兩個端點,為何膨脹成整個鄉都屬六堆客家呢?(這種情形甲仙亦同)這種文化族群的課題應該要重新思考,遇有久居內埔的河洛人忿忿地說,為什麼我住內埔就一定要是客家人?在政策性保護及推廣下,或在無形中建立起霸權客家。

穿越泰山後,大武山系毫無阻擋地橫陳在左方,其實可以朝山下走去,就是沿山公路,分隔漢人與原住民的界限。夾道是香甜的鳳梨田,光是路過就在空氣裡嗅到甜而多汁的香氣,當令水果表現台灣熱帶風情與豐饒的物產。我知道麵店不遠了。

進入廣福村,沿路瀏覽、比對之前的記憶,就在出村前瞥見路旁石獅,回頭一望,風味麵店就在三角地帶。今日是年輕老闆娘坐鎮,顧不得兩點還空著的肚子,舉起相機來個連環拍:

1865年建的老灶頭,日日吞著大塊木柴燃燒烈火(還燃燒用過的竹筷,合乎節儉),四十年如一日的奉茶,決明子略帶碳烤的香氣被偏移的陽光,晒個微溫;四十年前的碗一個個在時代中破碎,新添的器皿,色澤與溫度重新搭配老木桌,剛好;一碗油麵搭配炭火慢熬的大骨湯,飽足的程度剛好,好比老闆在門楣上的幽默:肚飽眼皮鬆。

004

麵店門面:有花、有桌,可以面對火熱的灶頭用餐。

003

002
點菜牌,無字的表示已經賣罄;米酒還可以一杯杯賣喔。一杯十五。

舊名大路關的廣福村,或因舊名而須有一夫當官萬夫莫敵的氣勢,村內三座大石獅坐鎮,大水衝來亦不懼、原住民下山逡遊,傳說也被燃火的巨大獅影嚇退。石獅鎮守的村落轉角,有間小小的、屬於時代的麵店,如果不以緩慢的步調接近,很容易就錯過她。這種緩慢,如何能堅持?如何面對時代不斷追趕的腳步而自持不變?其實她變了,在今年初始,更換一組老餐桌掃淡色澤的鶯歌陶瓷碗後,就已改變,但相同的是源自於店內的氣氛;店門張貼的對聯應該換上了幽默新妝,而門口坐在圓凳上的大水壺依舊盛裝老口味。

005
廣福村是個愛栽種花草的村子,家戶門前的植栽茂盛,空氣中有香。

006
夥房上雖有堂號,然而門對卻非客家特有內容,是河洛化嗎?

在口號不斷的全球化、在地化實踐,這種緩與慢再實際也不過。因為看見自己的慢、深刻理解快與變非與自己相符,而讓這份時代的韻味蹲下、再起身、再緩步前行。再慢也不過、再緩也不過,再好也不過。

在一種緩慢步調的姿態中,一日又向晚。鍋蓋掀開、熱氣蒸騰。希望自己將她呈現後,不會有太多打擾,驚動在陽光下散發潤澤光芒的灶,以及她不疾不徐的火。

根中的玫瑰─洋蔥與海口社區

西方國家把洋蔥譽為「根中的玫瑰」,據說古埃及以洋蔥來作為祭典聖品,古希臘和羅馬的武士出征時配戴洋蔥於胸前作為護身符,認為洋蔥是可以增強士兵體力的軍需品。洋蔥富含高營養價值,不僅是西方社會重要的作物……

目前是恆春半島的洋蔥產季(三月中至四月中),今年收成不錯。本文係以關心恆春半島蔥農作為出發點而書寫。

洋蔥收成了

洋蔥收成了!

西方國家把洋蔥譽為「根中的玫瑰」,據說古埃及以洋蔥來作為祭典聖品,古希臘和羅馬的武士出征時配戴洋蔥於胸前作為護身符,並認為洋蔥是可以增強士兵體力的軍需品。洋蔥富含有相當高的營養價值,因此不僅是西方社會重要的農作物,也是台灣重要的農村產業之一。

洋蔥是恆春半島的特產,味道較辛辣,含水量亦較多,美味可口,風味絕佳,品質優於其他國家之洋蔥。主要供應全國各地並外銷日本及東南亞等國家,為本地農民帶來不少財富,也為國家賺取很多外匯。

海口的洋蔥田
海口洋蔥田

洋蔥整理的地方
整理洋蔥的地方

海口社區位於車城鄉的北端,扼守進入恆春半島旅遊的門戶。居民生活以漁業及農業為主,主要經濟農作物就是洋蔥,所生產的洋蔥味道特別鮮甜,因此每到盛產期,屏鵝公路海口路段兩旁堆滿的新鮮洋蔥,每每吸引遊客停車購買,但農民們種植的洋蔥多為透過中盤商銷售,經濟收入有限。

由於海口社區參加車城鄉的社區培力計畫,在上過車城鄉相關社區成長課程後,社區發展協會的王林春葉理事長與車城鄉蘇課長及楓港黃總幹事及屏南社大討論後,希望發展在地的洋蔥料理。

以「社區小朋友觀摩洋蔥園」與「社區廚師教社區媽媽作料理」等二項活動為主軸,紀錄下來,就成為海口社區獨一無二的「洋蔥食譜」。一方面藉由活動讓社區居民表達對洋蔥的重視,作為鼓勵蔥農,提升蔥農自信心;一方面,社區的小朋友也透過活動認識在家鄉種植洋蔥的長輩,促成下一代對洋蔥農業的認識;另一方面則是商請當地飯店業者的幫忙,讓服務於飯店的當地廚師,放假一天,傳承廚藝給社區媽媽。

飯店業者的餐飲人員協助
飯店業者的餐飲人員協助

藉由一個活動,將一個農作物(洋蔥),從選購洋蔥種子、播種、種植到收成之詳細流程作說明(第一級產業),將五星級飯店的知識(在地子弟出外學成返鄉),揉合進社區媽媽的手藝(第二級產業),記錄出版成在地的洋蔥食譜(第三級產業),少少的經費,產生大大的效益。日諺:生業,國之大本。在海口社區的洋蔥田,見到了洋蔥作為「農村創意」產業的一種可能。其他的農業,是否也有機會發展成六級產業(一級×二級×三級)?就端賴社區是否想要動起來了。

五味影展–新移民女性的婦女節

新移民女性來台灣的心路歷程常是我所敬佩的,由忐忑不安到下定決心飄洋過海來到台灣這一塊陌生的土地上,心想她們是如何克服內心不安的情緒,更如何把他鄉能當故鄉,讓我感動佩服的是

瓊麻園文教城鄉發展協會恒春外配中心,在今年三八婦女節特別為恆春半島各社區的外藉配偶舉辦了五場影展。「五味影展」係以影片陪伴外配學員們度過一個屬於她們的台灣三八婦女節的節日。image001
恒春區外配主任影前說明

image003
外配學員觀看影片的情形

「娘惹滋味」,描寫一個來台幫傭的外籍女生,照顧台灣家庭中患有老人痴呆症的老先生,這女生在台灣生活所經歷的一切。後來因丈夫的突發過世被迫提前回故鄉,帶著不捨的心情離開台灣。二、三年過後帶著滿心的懷念回到原來她曾幫傭的地方,人事物都改變了。眷村變高樓大廈,原本照顧的阿公被其兒子送往老人院且巳不認識她了,心傷之餘她想起幫傭時期在她鄉遇見的那位同鄉的女孩,前往看看她的近況,見到面才發覺,她巳是老板娘了,還懷了身孕幸福滿滿的。

劇情的最後部份則是以台灣的建設,高鐵為背景,期望外配姐妹們加油,然後女主角就笑笑的離開台灣了。撥放這部片時,看到現場姊妹們隨著戯劇的起伏,思鄉的心情與當初來台的酸楚一一再臨,但也因戯劇的張力,得到一些些的慰藉,得以平復情緒的波動。在分享的同時,也感謝瓊麻園文教城鄉發展協會為她們辦理這一次有意義的活動。image005

感動處還淚流…

image007
看到有趣時笑翻了

新移民女性來台灣的心路歷程常是我所敬佩的,由她們的口中說出的心路歷程,忐忑不安到下定決心飄洋過海來到台灣這一塊陌生的土地上,心想她們是如何克服內心不安的情緒,更如何把他鄉能當故鄉,讓我感動佩服的是她們可以跟一個認識不久的陌生男人和他的家人一起過日子還要相守一生,卻未曾想過來台之後可要面臨不一樣的人生及生活挑戰。

所以在這一條自己選擇的人生路上,有的人堅強面對,有人卻選擇了臨陣脫逃,也有人委屈壓抑成病,當然也有人在疾苦路上仍然相互扶持著。當他們決定在這裡安身立命,把他鄉變成故鄉,學習不向命運低頭,勇敢的生活下去,人生的路上是可以圓滿的了啦!

期待台灣社會能用平常心,把她們當兄弟姐妹,用心疼惜。她們也能感覺台灣的友好,今天的一場戲一份情,期盼永遠的傳遞下去。

(文章創作:玉英;編輯修改:王敏州)

試論文化(創意)產業的地方性

創意產業的地方性,或許可從日本汽車產業與鄉下合作拍攝廣告片為借鏡。日本的廣告商進行地方拜訪,由當地居民提出具地方特色拍攝場景,依汽車銷售量提供回饋基金給地方團體

 【屏南地方對文化創意產業的提問

(1) 傳統產業是否必須被傳統的生產方式生產?

在全球化趨勢下,國際間已開發國家步入所謂的後工業文明,當各國的產業政策逐漸修正為關注第三級產業發展的同時,新一波的創意產業文明也在各個經濟文化體逐漸形成。

(2) 台灣的(農業)文化在這一波的變動中,該如何因應 ?

文化代表族群生活方式的表現,其中包括對於傳統的承傳與對文明的適應及同化或異化其他文化。文明為各文化競合的結果,文明的演替在時間軸上標舉出時代意義,被記錄則成為歷史。

於是當我們關注於地方性與農村性的同時,是否意識到「反全球化運動」都已經全球化了?那麼,地方(或者說是偏鄉地區)在這一波的文化發展中,是否有文化(創意)產業的可能性?(或者是可行性?)

於是,作為一種參考或是一種刺激,我們在屏南地區有一場論壇,主軸為文化創意產業,而以生態旅遊作為纏繞回應的論述,試圖因應或者是準備迎戰這波文化浪潮。

【文化創意產業與生態旅遊之地方性

洪萬隆老師是文化創意產業的專家,而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則是推動生態旅遊的公部門,交織論述為「生態旅遊地區之文化創意產業」。地方性則是藉由來自屏南偏鄉的社區提問,作為一種論辯或是回應亦或是因應。

970414--hung-web 970414--IMGP0291-web
左圖為洪萬隆老師,右圖為墾管處施處長

(1) 這樣對於偏鄉地區是否有助益?

可能的答案是,如果架構在生態博物館(Eco-museum)的概念下,將整個廣大的區域(或是偏鄉)視為一種「概念或是象徵性外形的型構」(Passi,1996),不受政治地圖上的線所框限,那麼,偏鄉就具有一種完美的「文化潛力」,而能生產出「文化產值」。

至於創意產業的地方性,或許可以從日本汽車產業與鄉下合作拍攝廣告片為借鏡。日本的廣告商進行地方拜訪,並且由當地居民提出具地方特色拍攝場景,依汽車銷售量提供回饋基金給地方文史團體。模式類似書籍出版,作者可得版稅收入的概念,只不過改成社造組織與社區居民扮演作者角色,而汽車廣告產業成為承載地方文化的載體。

必須避免的是,地方文化的產業化往往致使地方去地方化而與其他地方相似,使其成為無地方感之處。

於是我們必須注意,究竟在這文化產業化之中,究竟誰付這錢,還有誰得好處,文化作為公共財,農村與農業作為國家的根本(日諺:生業,國之本也。),環境作為子子孫孫生存場域,是否永續,則成為公民長期關注的責任與義務。

(本文作者為屏南社大主任)

二十歲月綠如茵-上

二十年歲月,可以讓一個呱呱墜地的稚子,長大成年;也能讓綠草如茵的花園,生滅好幾遍。在屏東縣枋寮鄉,有一家經營二十年的簡餐店—「綠茵坊」。歷經數十寒暑,服務多少熱戀中的青年男女…

image0013.jpg

二十年歲月,可以讓一個呱呱墜地的稚子,長大成年;也能讓綠草如茵的花園,生滅好幾遍。在屏東縣枋寮鄉,有一家經營二十年的簡餐店—「綠茵坊」。它歷經數十寒暑,服務過多少熱戀中的在地青年男女,餵飽多少家庭的胃。但也曾經遭逢客源減少的難熬低潮,苦撐忍淚。如今門面重新妝點,餐飲重新換血,老店新開張,要迎接下一個二十年。

從馬路經過,那輛停在前頭的橘紅色金龜車,可愛又顯眼。老闆楊三二先生酷愛古董金龜車,愛戀程度總讓老婆忍不住吃味。騎樓旁的木籬笆,半遮掩著路面,即使坐在騎樓雅座,也覺得偷得半日閒。窗櫺上懸掛的花草扶疏,點綴以綠碧紅嫣。有質感的外觀在這南島尋常小漁村,顯得十足異國味。

屋內,其佈置也是妙不可言。儉約歐式混搭台式鄉村風,柱上掛著蓮霧形狀的鏡子,牆邊擱著古早碗櫥當書櫃,土黃鄉土竹椅和鐵黑西式木椅不時面對面。「ㄟ~那天花板上吊著什麼啊?好像一隻老鼠喔!」原來是老闆娘買了大把銀柳,除了插在陶甕內,還邀請繪畫夜校學員利用剩餘銀柳共同創作。配合鼠年招財,我們將銀柳枝彎成一圈圈不同大小的圓,再纏上鐵絲定型。接著綁骨架,一步步建構出這隻肥肥的錢鼠。而且它被風一吹,還會巡視轉圈。

這裡禁止吸菸,空氣中只有菜餚飄盪的香味。沒有飲酒划拳大聲喧譁,只有情話綿綿。空間寧靜大小適中,適合辦理家庭聚會。旅人能夠在這兒使用notebook無線上網,捎信、趕作業;或是遠離俗務發呆放空,都是不錯的選項單元。

我會認識這位老闆娘,是因為陳慧娟女士熱心社區事務,常常在枋寮生活文化館與她見面。她和善愛笑,卻不出鋒頭,隱身公眾之中,不似一般的強勢生意人。

「阿姨啊!當初妳怎麼會想開這一家店?」「年輕時對廚藝並不在行,會開餐廳,只是一連串的機緣。民國七十幾年,我與丈夫住在高雄,他開計程車,我當單純的家庭主婦,在家照顧小孩。後來因為身體不太好,想回家鄉枋寮休養。而這塊老家的地原本是芒果園,順應返鄉計畫,乾脆蓋起餐廳,做小生意貼補家用。」

在旁看報的楊老闆忍不住加入話題:「不是我吹牛!這間在當時可以算是屏東縣最新潮的餐廳了!不僅遠在墾丁的情侶,連近郊山上的原住民也來這裡約會。裡頭有原木作成的粗獷桌椅,外頭有茅草屋頂公共電話亭,樹上還有一串串閃亮聖誕燈,這些都是我親手弄的。」

他們還表示顧客群除了公務人員,地方記者們也喜歡群聚開會,分配主跑的路線。相親飯局更不用說了,已經促成好幾十對,其中還包括我的同事與其女朋友呢!(不過現在已經成為前妻了)。附近新開營區的阿兵哥若放假來不及回家,就會在這兒待一整天。喝啤酒、看雜誌、下象棋,享受難得的悠閒。

「當時最高記錄,白天請四個工讀生,晚上也是四位。工讀生來來去去,至今已經換過上百個。過年期間,滿滿一堆客人。門外先是停放一排腳踏車,再來一排摩拖車,轎車都快擠到馬路上了。人還是不斷湧進來,看到客人都害怕。工作一忙,連自己都忘了有小孩,直到休息時間才突然想起,急忙著去餵。哈哈!」

歸結生意興隆的原因,主要是地點。在台一線尚未開通之前,門外的中山路是往墾丁必經之途。旅客開到這裡,差不多餓了。加上當時流行西式餐點,賣些漢堡、可樂、簡餐,客人就吃得津津有味。

「從民國76年開店起到82年,生意都還不錯。但過了85年之後,開始走下坡。現在生意難做,街上的小吃店倒了好幾間。我的孩子都大了,比較沒有壓力,反正就度著度著,賺些零碎的生活費。」聽這兩位長輩話當年,就像觀賞台灣早期的三廳電影,有一點虛幻但又貼近現實,且饒富趣味。

( 未完待續 )

———————————————————-
作者的部落格 福熊樂多小屋

LNT─無痕山林─新觀念之旅

LNT運動(Leave No Trace、不留痕跡)這是在歐美社會推廣保育多年來一直有的觀念,但在台灣郤是很新鮮的觀念,前些年由一些登山及保育界人士有心引進,近年來我國政府亦將LNT觀念列為重點工作項目,因應保育觀念的強化….

LNT運動(Leave No Trace、不留痕跡)這是在歐美社會推廣保育多年來一直有的觀念,但在台灣郤是很新鮮的觀念,前些年由一些登山及保育界人士有心引進,但由於台灣社會型態及國情因素未能及時編製有系統配套的措施來推動,所以實行的成效並不明顯。近年來保育風氣盛行,我國政府亦將LNT觀念列為重點環境保護工作項目,因應保育觀念的強化墾管處推出LNT訓練員課程並安排志工們接受進階訓練,盼藉以志工訓練方式加強保育並期望有效推展LNT觀念並培育其成為LNT種籽教師將愛惜自然及國家公園內各項環境保育資源並呵護大地的心能散播出去。

image001 image003
(左)講師及學員出發前的討論 (右)到達八瑤灣路程起點

時間為兩天一夜採野營方式,其課程內容包括有『LNT的環境倫理』、『LNT七大環保原則』以及『LNT課程講授技術』,在這開始到結束的課程中學員必須實地操作各項LNT作業,如何做好行程規劃、選擇適當的行進路徑、營地選擇及如何處理廚餘與排遺的各項技術及方法,作為以降低對於環境在地區域內的衝擊。

image005 image007
(左)講師操作廚餘的處理方式 (右)將LNT觀念跟學員分享

課程中講師講解及示範野外炊事的廚餘及鍋爐清理方式還有野外如廁的方式,特別是讓我印象深刻,首先要遠離水源區外60公尺的地方,而後將表層土壤移至左手邊,再用以手鏟挖掘出15-20公分深土貓坑,並將挖出的泥土置於右手邊,等待如廁完畢後再小樹枝將右手邊之底層泥土撥入並充分攪拌,而用過的衛生紙則必須打包放入夾鏈袋帶下山,最後覆上表土插上小樹枝作為記號,以免下一個如廁者誤挖。繁瑣的作業程序卻是對野外不留痕跡上廁所的操作有著難忘的經歷。

課程中還有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深夜裡有自然的海浪聲及月亮伴我入眠,清晨還有大冠鷲的叫聲,叫我起床,從未在野外過夜的我,整夜未眠是我想用心聽及體會這一份野外不一樣的生活,我想我永遠忘不了這一次的生命體驗。

image009 image011
(左)沿路美麗風光 (右)昨晚我與它共眠

第一次受這樣的進階訓練真可說是特別,課程對我來說有點不太適應,跟現實生活有太多的不同,讓我懷疑推廣起來真的可能有點因難,但新的東西要改變是必須經過一番革命的。就像要把自己之前養成的習慣馬上改變,本來就是一件難事,雖然有困難但我有信心將這個新觀念傳遞給每一位從事戶外活動的人,讓這美麗的環境可以永遠常在,更讓下一個戶外活動的人能夠體驗到同樣清新的自然之美。

(本篇文章由屏南社大王敏州老師指導)

思想起的故鄉─重構[大光]印象

大光是典型的鄉間農漁村社區,歷來居民以務農、漁撈為主,民風甚為淳樸。社區鄰近後壁湖漁港與瓊麻工業展示館。在瓊麻工業正盛時,該社區因海岸線長,曾種植廣大一片瓊麻林…

大光是典型的鄉間農漁村社區,歷來居民以務農、漁撈為主要工作,民風甚為淳樸。這個社區鄰近後壁湖漁港與瓊麻工業展示館。在瓊麻工業正盛時,該社區因海岸線長,曾種植廣大一片瓊麻林;今雖沒落,沿海山坡仍有瓊麻。以前進入社區就會看到一顆大石頭,上面寫著:「歡迎蒞臨大光社區」。與其他社區相仿,其實無法傳達社區的自明性。image002
大光社區的入口大石頭。

事實上,大光社區除了以海產聞名於恆春半島,這裡也是音樂人陳達老先生的居住的地方。隨著思想起的傳唱,發展出具在地特色的民謠與月琴音樂文化,如果可以鏈結這樣的記憶,或許是地方認同的起點。

於是一場結合NGOs(大光社區發展協會、屏南社區大學)、在地居民(大光里民)與公部門(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學術專業團體(屏東商業技術學院與樹德科技大學)的社區營造行動規劃便從去年開始醞釀、凝聚,去型塑一個根源於地方印象的環境改造。

首先必須進行的是,發掘居民內心的想法,並試著將這個意念形象化。於是請社區發展協會召開多次居民會議,讓居民的將想像提出來,學術專業團體與協助者透過詢問與紀錄去描繪發展可能的各種形態模樣。

第二步則是將專業知識解放於社區,透過各種案例介紹,學術名詞的口語化,進行施工細節的解剖,拆解成一種可以共構的工法與結構,將社區居民籌組成一個個小施工團隊,練習自立營造的的各個步驟。

image003
大光社區的居民於晚上開會,討論地方的想像。

image005
大光社區的居民於晚上學習社區營造相關課程。

當所有準備工作都就緒了,就必須開始進入實體工程的施作。一方面要考慮在地材料的使用,一方面也考慮社區閒置人力或志工人力的運用。在這裡,不斷的溝通與加油打氣就很重要。這麼多人為了成就社區的形象,可不能為了缺那麼一點點意見溝通,而傷了社區的情感。

image007
大光社區居民組成施工團隊用在地素材營造社區環境。

image009
月琴再放上去,就要完成了。

image011
思想起的故鄉,就是咱的大光社區。

這樣的經驗,大光社區發展協會郭總幹事說,等了好久,終於感受到社區動了起來。或許是這樣成功經驗的激勵,大光社區後續也開始著手社區閒置空間(閒置的派出所)改造成社區生態解說站,也透過與高雄旗津同為漁村社區的互訪,為後續社區運用漂流木等在地素材尋求更多可能性,啟動了生態地區與環境共生共榮的營造新紀元。

(本文由王敏州及屏南社大公民新聞寫作班全體同學,共同完成)

在龍水,討論有機農業的經驗

位於龍鑾潭附近的龍水社區大約有十六戶,約有十甲地以有機的方式種稻米。對於來自美濃的農村型社區大學--旗美社區大學來說,這是一件不容易的代誌。因為筆者很早就想促成高屏地區的有機農業的對話。

位於龍鑾潭附近的龍水社區大約有十六戶,約有十甲地以有機的方式種稻米。對於來自美濃的農村型社區大學--旗美社區大學來說,這是一件不容易的代誌。因為筆者以前在旗美社區大學擔任課程委員會的召集人,又是農村與農業學程的核心講師,很早就想促成高屏地區的有機農業的對話。這次屏南社大有這個機會與恆春農會合作來辦理龍水社區的社區培力課程計畫,初步的想法是讓同樣為有機農業而努力的社區大學、農會、社區、村里可以聚會交流。一方面經驗分享,另外一方面則是共同思考如何讓有機農業的概念可以有更廣闊的面向,不只是時間上,甚至是空間上的。

意思是說,韓國人說:「身土不二。」,日本人也說,農業是國家的根本。但是在台灣,其實農業是一個沉默的行業,並不是有很多適當時候、或者場合、或者地點、或者所在,是得以發聲,總是侷限於某些偏鄉地區。所以有機農業的發展,其實不只是一種現代人對健康的需求,有更大的背後的意義是對故鄉、對土地的懷念的一種投射。如何將這個沉默的行業,透過經驗的分享與累積,產生地方知識,讓更多的人,尤其是熟悉於現代科技的都市人,從吃到健康的米到支持所在土地朝向有機的面向發展,成為一種文化,一直是放在心中的一個理想。

clip_image002

※ 恆春農會介紹此次有機農業社區學習的講師-張正揚先生

這個系列的課程,包括旗美社大張正揚副主任的「有機農業的旗美經驗」,黃森蘭先生的「農村解說技巧」與邱靜慧執行秘書的「地方知識與社區發展」及最後由旗美社區大學張副主任與邱執行秘書及屏南社區大學主任共同與龍水社區來討論有機社區的未來與挑戰種種的議題。

恆春農會其實很用心,思考到上課之後,如何讓社區更印象深刻。所以也安排美濃的參訪與實地考察,以加深學員的印象,強化學習的效果。

經過此次的有機農業的社區學習課程,不論是旗美社區大學或是龍水社區或是恆春農會及屏南社區大學都感受到彼此對有機農業的熱情與努力,這應該是大家都得到的最大的支持與收穫吧。

clip_image004

※ 邱靜慧執行秘書的「地方知識與社區發展」課程

(本文作者為屏南社大主任)

社區願景的凝聚──由社區地圖繪製開始

車城鄉公所透過社區營造輔導暨培力計畫之推動,讓地方上做一些改變,希望以最低的資源,創造最大的效益。居民透過社區發展協會規劃、提案、及所舉辦的各項活動進行交流與學習之參與機制,封閉已久的心逐漸會被打開。

今年車城鄉公所透過推動社區營造輔導暨培力計畫之推動,讓地方上做一些改變,希望以最低的資源,創造最大的效益。在一場場演講及各類研習營等活動的推動中,居民透過社區發展協會規劃、提案、及所舉辦的各項活動進行交流與學習之參與機制,封閉已久的心逐漸會被打開,對社區及家鄉的感情便無形中漸漸地加溫。經過每次開會討論熱烈,凝聚社區居民意識,夢想就逐次的被勾畫出來,讓美麗又理想的家園可以愈來愈清晰、愈來愈接近。第一階段的社區營造輔導與培力工作坊基礎課程計畫的理念是藉由安排基礎性課程,讓社區對社區營造具有基礎概念;並透過互動性操作課程,讓社區以實務方式對自身資源、問題與發展課題能有更深入的瞭解,藉以發掘社區營造方向。

12月13日的課程內容是練習社區地圖繪製。藉由圖像的表達,來與其他社區互動,並思考社區未來的願景。在聽完第一個小時的演講後,參與的社區就開始進入討論,並用畫筆將自己的社區勾勒出來。

山腳里社區為了這堂課還準備了從google網站上列印下來的地圖,社區幹部與熱心的社區居民,討論著如何將社區的特色呈現出來。討論好的部分就開始繪製。

clip_image002

※山腳里社區繪製社區地圖的情形

海口社區則是討論最熱烈的,尤其是社區的爺爺們,有的說是這輩子第一次畫圖,再加上每位夥伴對社區的點點滴滴了解的部分,好像「比重」不太一樣。有的社區的夥伴對省道上的大廟很有印象,有的則是對社區的漁業空間很有印象,大家利用這樣圖像式的討論,好像又進行一次深度的溝通與共識的凝聚。

隨著時間的過去,大家仍然意猶未盡。不過還是要上台與其他社區分享這次的練習。海口社區最後發表,不過也是最精采。參與的社區,都可以從海口社區地圖的表達中,很快的了解海口社區的特色與社區在地趣味的所在。

clip_image004

※ 海口社區討論最久,發表時也很精采,現場社區的夥伴都被生動幽默的表達,回應最適時的笑聲與掌聲。

在這次社區地圖的練習中,雖然有點交作業般或者說是平時考的成分,但是看到社區的夥伴都對其他社區更深刻的了解與完成社區地圖的成就感。宣布下課的當下,仍有許多社區夥伴捨不得下課,似乎仍停留於這次的有趣經驗,這也是社區培力迷人之處吧!

(本文作者為屏南社區主任)

小地方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