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拉克之後,釋迦農的未來

天災打亂了農民原本的生活,侯信雄說,務農的人最「憨」了,沒辦法知道天氣要怎麼變化,何時又有狂風驟雨沖毀辛苦經營多年的農地。侯信雄說,農地重建之路費時花錢,自己太老了,未來的日子只能先靠兒子做工維持家計….

「咱做事人上憨啊啦!(我們作農的人最笨了)」釋迦農侯信雄這麼說,因為莫拉克颱風,五公頃的釋迦園全被沖走,農地旁邊的自用住宅被土石掩蓋。不只當季無法收成,辛苦培育多年的農地也付諸流水,若要復耕,至少也要十年的時間。

莫拉克颱風帶來的損失不單單是當季收成,連農地的整頓和栽培等等,「至少損失了五百萬」。侯信雄說,農地復耕到可以栽種,至少要三年的時間,每公頃要投入五十萬的本錢;從栽種到採收又得花上兩、三百萬和三到五年的時間,才能把小樹栽培長大,時間之長和金錢之多讓受災農民的未來更為艱辛,「很多人都沒有能力再種田了,只能先去做粗工。」

981019-guonugshjia-360.jpg

六十七歲的侯信雄在太麻里多良村種了十年的釋迦,他說,釋迦適合在礫地生長,氣候要夠熱、雨不能太多,太麻里是得天獨厚的產地,種出來的釋迦又大又甜;誰知道這次水災,太麻里地區的釋迦田幾乎無一倖免。

因為釋迦園在河的下游,侯信雄無奈的說,大水把原有堤防沖垮,「就算要整地也要等政府把新堤防蓋好,否則河一上漲我們的辛苦又要白費」,新堤防什麼時候動工?他搖搖頭,「嘛不知影(也不知道)」。

談到政府對受災農民的補助,例如低利農貸,侯信雄說,自己沒有收到通知,正式的宣傳太少,大部分補助都是彼此告知才知道,「很多人都不知道」,不知情的農民就這樣錯過申請期限了。他說,「要申請貸款也要有足夠的本金啊,可是誰願意借我們錢當擔保呢?」,若連貸款的本錢都沒有,農貸條件就算放寬了,對農民的幫助也很有限。

侯信雄說,政府只能補助當季收成的損失,被水沖毀的田地和復耕等費用還是得自己吸收;在申請農產損失補助時,一下要切結書,一下要村長證明,「農地明明都流掉了!直接派個人來看嘛,何必這麼麻煩」繁雜的申請手續讓他不禁皺了眉頭。

天災打亂了農民原本的生活,侯信雄說,務農的人最「憨」了,沒辦法知道天氣要怎麼變化,何時又有狂風驟雨沖毀辛苦經營多年的農地。侯信雄說,農地重建之路既費時又花錢,自己太老了,未來的日子只能先靠兒子出外做工維持家計,等本錢存夠了再來考慮要不要復耕農地,「沒辦法啊,遇到這麼嚴重的水災,是阮的運氣太差」他嘆了口氣這麼說。

延伸閱讀:
八八水災 太麻里當季水果釋迦農損失慘
太麻里自救會 5訴求9建議救災農
災損補助落差大 釋迦農抗議

(本文轉載自「生命力新聞」20091019)

還是要繼續務農─那瑪夏農友林明賢

災後林大哥登記了慈濟的永久屋,準備安居地是在山下,但是山上能耕作就繼續,不能的話就在山下找地來繼續有機栽培。雖有這樣的心理準備,但是林大哥很期盼政府如果真的要進行國土復育,那麼就要讓在地人去種樹…

前言:

那瑪夏鄉內幾乎皆為原住民族人,僅有少數漢人居住於「雙連掘」區域,多從事農作。參與微風市集的有機農民─林明賢,就是從嘉義搬去那瑪夏鄉務農者之一。

風災過後,林明賢仍在山上務農自立更生,也持續參與微風市集的運作,林大哥表示,民族村可能會被劃入危險區域,將來山上的土地可能會被降限使用,他有心理準備,原來的地或許無法再進行相同的農耕行為,馬路或許也不會如現在那麼方便。

災後林大哥登記了慈濟的永久屋,準備安居地是在山下,但是山上能耕作就繼續,不能的話就在山下找地來繼續有機栽培。

雖有這樣的心理準備,但是林大哥很期盼政府如果真的要進行國土復育,那麼就要讓在地人去種樹,而不是由林務局發包負責,而且造林的補助方式也要有所改變,他表示:

「種樹的話,應該是種的越大棵,就給予越多的獎勵,而不是反過來,前面補助金多,後面少,難怪大家種了10年樹木都是一樣大,甚至還聽說不時火燒山,就可以重新在造林領錢。而且這個樹木也應該可以傳承給下一代,也就是由家族持續的幫大家保護森林,那麼就不用擔心台灣的山上沒有樹了。 」

下面採訪,是由微風市集農民災後報導志工劉孟佳,於9月份採訪林明賢大哥的紀錄整理,感謝作者義務付出,讓讀者更瞭解農民於災後的想法和處境。

IMG_1043

 林明賢大哥。

林明賢原為嘉義梅山人,民國70年來到那瑪夏鄉海拔875公尺高的地方,買下一片土地,由於梅子適合生長在海拔400公尺以上的地方,因此,民國89年他的農場開始耕作時,即以植梅子為主。一些親戚家人住在小林村,自己的雙親也是,88風災前將雙親接到山上居住,所以逃過這次災難,但嬸嬸(也會到微風市集幫忙擺攤)等親戚都不見了(過世)。

以下(黑體字部分)是林明賢大哥回憶風災當時雙連掘的狀況:

8/6~8/9的颱風日子

8/6颱風還沒來時,山上就已經停電了,這是習以為常的生活經驗,所以幾乎家家戶戶都有發電機;8/7開始下雨了但狀況都還好;8/8下午過後,風雨交加,已經搞不清楚是風夾帶雨還是雨夾帶風,我在山上居住10年了,心裡不禁暗自驚呼這一次風雨最大最驚人,對山上不知道會有什麼樣的衝擊。

8/9因雨量太多排水不及,住家兩旁水流滾滾且開始積水到庭院,從滾滾急水中可以看到庭院前的積水夾帶如碗大的石塊;8/9下午雨稍停,在肉眼能見度可看到遠方的山時,驚覺山崩了,原來自己住家兩側已經被土石流包圍,再出門走走,各處走山嚴重。種植梅子的田一甲多沖刷不見了,100多株的梅子因土石流損失了,感受自然的反撲力量,決定流失的田地不再繼續填土種植梅樹,只照顧現有的梅園。

水災過後,家裡電話與手機都不通,但家裡有發電機所以手機有電只是沒有通訊,彼時要打手機需走2個小時的路,到一個山裡的平台,才能收訊與親朋好友報平安,那時接到許多朋友的關心,甚至有朋友聽到我的聲音就哭了(因為擔心)由衷的感謝大家的關心。

河床淤泥從10多米上升到50多米

(上)河床淤泥從十幾米上升到50多米,(下)河床淤泥已經和吊橋一樣高

圖中吊橋-河床淤泥已經與吊橋一樣高

6天後雙連堀才被發現

這段時間家家戶戶一起分享食物,但是當時許多家庭都缺米,剛好家裡有米,留下家裡夠吃的就拿出來與大家分享度過缺糧的日子,林大哥說:其實住在山上如果有米,一點都餓不死,只是當時許多家戶都沒有米,還好第六天被發現時,直昇機上有一些泡麵讓大家充飢了。

天氣好後,我們每天都會看的到直昇機在上空飛來飛去,蘇青飛與他的妹妹想盡辦法使用輪胎皮等各種可以燒出煙霧的器具求救,在第六天,直昇機終於發現我們了,找了一個河床停靠,具林大哥形容那個河床原本只是一個小溪床因為風災後已經變成一個大河床了。

看到直昇機停靠後,蘇清輝與他的妹妹興奮的連爬帶背的希望可以引起救難人員注意,最後直昇機先將各家戶的老人與小孩運載下山,我們幾個青壯年則決定留下來重建與需要幫助的家戶;到第七天就有空頭物資了,大家的糧食問題即解決。

救難總隊發現雙連堀已經是災後六天的事了

救難總隊發現雙連掘已經是六日後的事情。

走出來的路

因為這次的災難,大嫂也說往後決定雙連堀的家不繼續住了,忍痛登記永久屋;但林大哥仍樂觀的說,雙連堀的家會變成工寮,天氣好時還是會繼續在那居住。…從住家下來的路已經斷的七零八落,出門需步行15分鐘再開車下山,現在車子停在蘇青飛家附近的土地公廟附近。

現在雙連堀下山走的路,是林大哥、蘇青飛等五人一起找出來的,他說:『我們為了找出下山的路,走了8個小時,靠著印象找到一個產業道路可到達台南縣的關山村。』這8個小時的路程是農民的韌性與在地的智慧的結晶,現在雙連堀有兩條路可以走了,一條是走到關山,一條走到嘉義的大埔、茶山,走到關山的路原住民朋友形容猶如好漢波、天堂路,走到嘉義的路好走但比較遠。

林民賢.蘇清輝等五人走了八個小時找路終於從雙連堀走到台南縣的產業道路可以出門

走了8小時,才終於從雙連掘走下山。

到微風市集的農產品都刁著扁擔走15分鐘到車子停放處

家門口外的柏油路斷,現在出門去微風市集,要挑扁擔走到外面去開車。

家門口外的柏油路下轉個灣即出現路攤

現在的那瑪夏鄉

據我的觀察,當時溪水從10米漲到50-60米,河床泥沙高出10-20米,照片中有一個紅色屋頂的建築物,是民族村的民治派出所,根據當時駐守的警員張維政描述,他颱風這幾天被困在派出所,後來土石與溪水高漲淹沒建物,他跑到屋頂的水塔上等待救援,抱著水塔被滾滾河水一直沖刷等了兩天三夜才會救下來,被救下來後整修完畢繼續加入救災行列。

我居住的民族村損毀2/3,民權村很危險,因為土石就在家的上方,屬於不定時炸彈,感謝那瑪夏鄉長一直留在原地協助處理許多災後問題,現在路已經可以通到那瑪夏鄉的三個村了。只是現在需要怪手等重機器協助山區產業道路整修,我也曾經到仁美營區跟幾個會開怪手的原住民朋友溝通,希望他們不要因為派系問題而不回到鄉裡來幫忙,因為這是我們的家;但我知道也已經有許多朋友離開營區回鄉幫忙了。

圖中的建物是民治派出所-當時員警-張維政抱住水塔上待了兩天三夜等待救援

當時土石與溪水高漲淹沒建物,張維政警員被困在派出所,跑到屋頂的水塔上等待救援

林明賢大哥為水災經歷下的結論:

水災後的感受~

1.感受到善心與愛心人事的幫忙

2.多體貼.少批評

我的有機之路會繼續走

1.不可以對不起消費者

2.希望消費者認同

3.災後感受到消費者的關心

4.將最好的東西提供給消費者

用腳走出自己的路

林明賢將繼續用雙腳走出自己的有機路。

梅子產品的製作過程

1.梅醋:將採收下來的梅子洗淨擦乾後,以梅子:杜康醋:冰糖=1:1:1的比例製作, 經過4個月左右後即可食用。

2.梅精:青梅清洗乾淨,小心地取出種子後,將梅肉打成汁,再將梅汁倒入陶甕中 熬煮。林明賢堅持要細心熬煮40~50個小時,當梅汁變成膏狀且可以拉出 絲後,梅精就完成了。與梅醋不同的地方在於梅醋是用整顆梅子去釀造, 但在製作梅精時,必須將種子取出,因為種子會影響梅精的味道及口感。

3.梅酒:是林明賢最近正在研發的新產品。

『天然.有機.健康』產品的標榜

林大哥的梅子系列產品~需要您的支持喔!

梅精:300g-300元、500g500元、1400g1000元、梅醋:500cc-300元,Q梅:150元。以上產品加總滿3000元免運費,

產品專業洽詢請電洽林民賢大哥~

林明賢大哥電話:0910821478(偶而會不通) 07-6701563(電話現在不通)

地址:高雄縣那瑪夏鄉南沙魯村(民族村)雙連堀20號

如欲訂購:請電話微風市集-志鵬0975300515受理訂單與宅配

或EMAIL:breezemarketkh@gmail.com

請你們不要帶問題來,我們要的是答案!

農糧暑的代表最後總算說出了他們的為難:「你們今天提的問題都很好,我們會帶回去參考,因為我們現場真的也無法做主或直接回答你們,我要強調的是這些補助措施是方便統一的作業,畢竟作物太多種類,我們只能…

編按:

9月16日晚間七點於鳳雄營區召開「莫拉克風災-農業復建措施座談」,由農委會對於農林業的協助措施做說明,說明對象為被安置於鳳雄營區的桃源鄉居民。

以下是旗美社大工作人員現場記錄整報導。

980923agri-dsc-3019-360.jpg
在鳳雄營區的餐廳外,公告著今晚座談會的流程

日期:98年9月16日(三) 晚上7:00

地點:高雄縣燕巢鄉鳳雄營區

說明單位:如後

參與對象:被安置於鳳雄營區之桃源鄉居民

1. 農業災損特殊救助措施說明 /農委會輔導處

2. 農業救助與產業輔導 /農委會農糧署

3. 林業天然災害現金救助 /農委會林務局

4. 農業金融協助措施 /農委會農業金融局

「請你們不要帶問題來,我們要的是答案!」

桃源鄉ㄧ位自稱從不發言的居民,在第二次發言中,為今天的農業復建措施座談會,做了一個漂亮的結語:「請你們不要帶問題來,我們要的是答案!十幾個人來卻沒有答案,就不要來了嘛!」。

9月16日晚間七點於鳳雄營區召開「莫拉克風災-農業復建措施座談」,由農委會對於農林業的協助措施做說明。項目為「農業災損特殊救助」、「農業救助與產業輔導」、「林業天然災害現金救助」、「農業金融協助」等措施,向被安置於鳳雄營區的桃源鄉居民簡報,但居民對於協助措施所提出的問題,現場官員均無法確切回答表示不滿。

DSC_3020
現場的長官一字排開坐在台上,台下的居民也頻頻發問

現場先發了一本「莫拉克風災農業復建措施座談資料」,每個單位派人輪番上陣以單槍投影做說明,我原擔心不及記錄,一直以相機拍攝簡報內容,後才發現報告內容與資料絲毫不差,應該就是照本宣科的念了一次,資料內容已是較深澀的專業術語居多,我們在想這原住民朋友到底能不能聽懂消化,進而去思考自己的狀況提問呢?

最後一項農業金融局的報告人還未上台時,已有桃源鄉的朋友急急的舉手打斷了流程,很直接的詢問:「你們剛說要用落果來評估損失,我的田已經被沖掉了,根本不會有落果,請問你們要怎麼認定?」問畢後一陣靜默,現場長官開始面面相覷,翻資料、打電話。

總算有位農糧署的代表拿起了麥克風:「這個你放心,我們絕對從寛認定,不只落果,整株植栽的損壞程度也可以納入評估。放心,我們會依鄉公所的認定來從寬補助。」

DSC_3050 DSC_3061 DSC_3057
每個發問的朋友都是擔心自己的農地和復耕的狀況,期盼能有肯定且確實的答案。

這樣的提問像是開了水龍頭的引發了現場民眾心裡的疑問,例如如對於救助金認定方式表示:「產業道路都中斷了,根本無法進去,所以怎麼知道損失多少,而且不能採收,作物早就爛掉,這如何認定」。官員回答:「因為災害作物補助標準沒有放出來所以不知道,但就先申請,先到鄉公所做申請,“公所認定我們就做認定”」。

另一居民說「愛玉是高經濟作物一台斤6、7百元怎比芒果一台斤30元的補償金額低」。官員回答:「愛玉屬於特做,所以補助每公頃24,000元,且我們是以生產的成本來訂定補助標準」。這樣的回答又引起一陣騷動。「你們到底懂不懂愛玉怎麼種?芒果怎麼種?愛玉的生產成本怎麼會比芒果還少?」又有另一個居民不滿的提問。又是一個令現場長官面面相覷的問題。

居民建議「應評估到底所種植的多少產量來做補助」。官員回答「依法認定,這建議很好我們列入參考」。另有居民反應「關於造林問題,平地休耕有補助,山上就沒有,而且造林一公頃補助三萬元,找人砍草就一萬五了,因為就是補助不足,所以我們才沒有申請造林,政府應該鼓勵造林,提高補助金額,讓居民提高造林意願?」,「這個建議很好,我們會帶回去參考。」又是這樣的回答。另居民有農業設備損壞是否補助、關於冷藏的問題等等。「這個建議很好,我們會帶回去參考。」

現場大約聚集了三十位桃源鄉務農的居民,整場會議中最常聽到長官說:「這個建議很好,將來我們會考慮」、「請向公所申請,提出計畫書及相關文件就可以」。尤其對於居民詢問有關貸款問題,要有什麼資格嗎?長官答覆:「你只要將申請文件備齊並附上“計劃書”,他們就會審核了」。那可以貸多少?「嗯,這個不一定,要看你所附的資料來評估,及你的信用狀況等等來評估。」

農糧暑的代表最後總算說出了他們的為難:「你們今天提的問題都很好,我們會帶回去參考,因為我們現場真的也無法做主或直接回答你們,我要強調的是這些補助措施是方便統一的作業,畢竟作物太多種類,我們只能先以一致性的作業方式讓我們可以幫助大家趕快恢復耕作。」

居民聽了還是很疑惑,沒有答案,只有問題。政府為了方便自己的內部作業,並沒有針對各地區的區域屬性與專有作物做補助的相關設計,連事先了解桃源鄉的農作以梅子、愛玉、芒果為主,這些功課都沒先做!

雖說鄉公所將與農改場組成專業團隊協助認定、技術協助,然而現場的說明人員面對較細緻的農作特性並不了解,加上並未有專業的農技人員陪同,居民只想知道我的愛玉為什麼補助這麼少?若田界沖去無法認定公頃數怎麼辦?為什麼沒有乾燥機的農機補助?我怎麼聽現場就是秀才遇到兵,有理說不清。

我們的政府能不能再體貼一點?再細緻一點?未受風災前的農民已經夠辛苦了,災後能不能再給這些務農的鄉親再多點保障和用心的補貼政策?

註:作者現為文山社大專員,因88風災南下至旗美社大支援相關行政工作與災區連繫至今年年底。

風雨飄搖中的甲仙蔓花生家族

無論對人的健康或是對土地的維持,蔓花生家族的成員們都深深了解他們的重要性,在與成員們談話中見不到資本主義式的言論,所聽到的,都是不斷為下一代著想的顧慮,這些是在災區所體會到的台灣溫情之外的另外感動。

我們社團在幾個月前向旗美社區大學接洽,計畫在暑假時來到美濃一帶,到附近鄉鎮進行農業的體驗與訪調,並交出幾份報告。但是,颱風莫拉克重創鄰近地區,災情嚴重,對農業的受創慘重。見到這樣的情況,我們負責甲仙地區的小組,臨時變成救災兼災後訪調小組,在協助救災之餘進行農業訪調。

關於蔓花生家族,他是一個由甲仙地區農民自己發起的團體。他的成立過程與成員結構很有趣,一開始是旗美社區大學開了一個以有機農業為主題的「農業共同成長班」,班上的成員散佈在甲仙市鎮區、五里埔、關山村、小林村,甚至還有的住在三民鄉娜瑪夏地區。

因為成員們的關係非常好,他們不想彼此緊密的連結在課程結束後跟著斷掉,自己另外發了一個「蔓花生家族」,並推舉身為甲仙市鎮區形象商圈理事長的學員,林德寰理事長為召集人;擔任甲仙化石博物館管理員的岳中峯為班級代表。

而我們在協助災後處理的閒暇時間,先後訪問了五位蔓花生家族的成員。

住在甲仙市鎮的岳中峯大哥,在災後忙著進行物資發放的工作。目前從各自湧入的物資有很大一部份堆在甲仙活動中心,而中峯的工作就是協助搬運以及清點發放,在我們與他訪談的過程中,三不五時就會有村民來拿物資,或是手機不斷響起,可見此工作的忙碌。

他說,蔓花生家族幾個住在市鎮的成員,在附近有一塊四分大的公田,他自己在上面種植芋頭、樹豆和洛神花。有硬漢性格的他,非常重視有機農法,他說那是現代人健康的必需,如果有人嫌貴賣不出去,他寧願送人或餵豬,就是不願意貶損有機的價值,壓低價格。

問到災情,他提到雖然公田上的作物雖然幾乎全毀,但他不擔心,因為他們已經掌握了不錯的技術,和有機所講究的學習的精神。

對於災情,擔任物資管理員的他,自有一套長遠面的想法。面對滿滿的物資,他刻意壓低發放的速度,等到開學,村民繳完學雜費後口袋空空後,或是媒體熱度降低物資不再進來後,這批物資將會相對更有價值,屆時才是物資發放的更好時機。

980802-manhuasheg-360.jpg
岳中峰大哥

之後,我們上山進入靠近重災區小林村的五里埔,訪問三位成員。接待我們的是人很可愛的素琴姐,他先帶我們去看慘不忍睹的小林村,解說土石是如何崩塌的,國軍搶救的進度如何。在話鋒講到有國軍因為搜救而殉職時,素琴姐紅了眼眶,我們一行人為之動容。

之後,素琴姐帶我們去參觀他的田,其中一塊因為位在對岸,橋被沖斷了過不去,但情況似乎不樂觀,而他所種的龍鬚菜全毀,只剩下一塊稻田沒遭破壞,農損嚴重。

在我們與他訪調的過程中,儘管災情慘重,他仍不斷拿出自己作的點心水果等招待我們。經過我們的詢問,素琴姐的種植也大多是有機栽培,而且價錢便宜,他不好意思價位擺太高,因為他認為讓大家健康才是重要的。

素琴姐
素琴姐

下一位曾健恭大哥,本是雲林人,家裡務農,後來抱著嘗試的態度跑去三民鄉種水蜜桃,在當時,台灣南部的氣候是沒有人,也大多數人相信不可能種水蜜桃的。但曾健恭勤奮的自行研究與改良,在苦了三年後終於種出當時頗有名的熱帶水蜜桃,甚至有人因打賭裡面是否果園內是否真的是水蜜桃而前往。

他的水蜜桃不採用完全的有機農法,但採用網室農法,亦即在開花後便網上網子,防止病蟲,農藥噴灑只在開花前。「這樣可以將農藥殘留降至非常低,但仍無法通過有機認證」建恭大哥無奈的說。「但是我們家的小菜園都是用有機農法」曾大哥不忘補充。

而這次的災情,由於熱帶水蜜桃的收成期是在四月底,所以已經採收,但颱風會將樹吹壞,影響明年災情,但目前上果園的路還沒通,他上不去查看果園。「如果很慘的話,我

就失業了!」曾大哥戲謔的說。

而去年家裡被土石流淹壞的林克吏大哥,今年颱風又碰上麻煩,他的芒果正值採收期,農損他估計的很精準。「農損七成,我有大約一千棵愛文樹,一千棵黃金樹,算採收顆數,少了七成」說的如此準確,可見他早在心中痛心的默默估計。

更可惜的是,他在颱風前急忙採收了一大桶芒果,但因為風災無法出門,加上道路中斷無法送下去,一大桶芒果被擺到爛掉。

問及有機農業,克吏說有機農法實在很難運用在芒果上,芒果本身相當容易受到病蟲害,不靠農藥很難種植,但他盡量做到日本較嚴格的農藥PPM殘留標準,他也強調自己家裡的菜園是以有機耕種,只是芒果真的不易使用有機。

克吏
林克吏大哥

之後我們到關山村訪問柯文賢大哥,他早期當了兩年國文老師,後來考到經濟部,之後又轉行當13年化工廠的生產主管,之後因為覺得工作環境不好,決定回到老家種自己有興趣的香草。因為有13年化工廠的經驗,他懂得一些提煉物的製造方法,擅於利用香草提煉保養品、酵素、精油等。

他的工作地點都在家中,四處都是香草,彷彿是香草王國,除此之外,還種了香蕉、洛神花等水果,旁邊擺了戴出售的幾大桶有機肥料,甚至還有養雞。「你所見到的全都是有機的,包括雞也是有機雞,這些雞都吃我種的草」柯老師不疾不徐的說。

柯文賢
柯文賢大哥

「這次災情把我一些香草都吹爛了,有些水果也壞了,甚至雞也都游走了!」柯老師帶著微笑娓娓道出。由於香草種植不困難,真正困難的地方在於提煉的過程,而且不需要大量的植物,柯老師看起來不甚擔心。

柯老師好心地載著我們下山,我們在稍作休息後,緊接著拜訪當地富有聲望的林德寰理事長。林理事長身兼甲仙形象商圈理事長、慈濟功德會甲仙鄉主委以及蔓花生家族召集人。

林德寰
林德寰理事長

理事長白天忙著指揮慈濟的人馬服務災區,晚上才有時間與朋友閒聊,但在我們訪談的過程裡,理事長的手機仍是時常響起,在我們到來之前才剛結束與兩位小林村災民的談話。「這幾天慈濟本部的副總親自到來指揮,我必須忙著協助」、「這次的事情,對災民是極端的痛苦,我們必須要協助」理事長說。

對他來說,雖然蔓花生在甲仙市鎮的的公田全毀,但當務之急是救災,農業損失與商圈經營雖然重要,但不是第一順位,等災情告一段落,再來慢慢規劃受創的農業及因交通不便而失去遊客的商圈。

理事長自己本身不是務農出生,在甲仙市區蔓花生家族的那塊四分大的公田,他只有種少量的地瓜,但他憑著對土地的熱愛,參加了農業共同成展班。「我認為有機不只是對健康的顧慮,而是對這片土地的回饋,甲仙的土地被我們辛苦耕作了這麼多年,我們也該給還他健康」理事長向我說出他對有機的想像。

而我們在結束了幾天的訪調後,發現蔓花生家族的組織結構鬆散,沒有嚴格的組織章程也沒有共同的目標,雖然成員們上的是有機農業課程,但各自的作物不見得都採用有機農法,栽種的作物種類也相去甚遠,比起常見的農業生產組織,蔓花生家族只稱的上是聯誼性社團。

但是,成員間的關係卻十分密切,對彼此的近況大都保持聯繫,成員間一有狀況,其他成員立刻支援,例如去年的卡玫基風災,土石流淹垮了種芒果的克吏大哥的家裡。此時,同樣身為蔓花生家族,家住附近的素琴姐立刻幫助克吏大哥整頓房屋。

而這次的風災,我們得以藉著蔓花生家族的人際網絡,借到發財車進入路況不佳的災區,在各自的引薦下,使我們的訪調順利進行,達到傳遞資訊的效果。

這顯示了雖然蔓化生組織架構鬆散,但人際網絡卻維持了一定的支持,這些支持在平日提供情感上的需求,在緊急時刻提供立即性的援助,對於農民信心維持或是農業重建上,都是有幫助的。

而另外,雖然上面提到每位農民不見得都運用有機農法在各自的主要作物上,但他們都了解有機的重要性,並會盡自己所能,使用最接近有機的農法。

無論對於人的健康或是對土地的維持,蔓花生家族的成員們都深深了解他們的重要性,在與成員們談話中見不到資本主義式的言論,所聽到的,都是不斷為下一代著想的顧慮,這些是這幾天在災區所體會到的台灣溫情之外,所得到的另外感動。

鳳山有機米產銷班災後報導

鳳山有機米產銷班位於大寮共13公頃的稻田,在這次的莫拉克風災全都付之ㄧ炬。這次從上游沖刷下大量砂土及漂流木,使產銷班在大寮河川地13公頃的稻田全都被砂石及漂流木掩蓋,產銷班考慮要放棄這塊經營15年通過有機驗證…

鳳山有機米產銷班位於大寮共13公頃的稻田,在這次的莫拉克風災全都付之ㄧ炬。

產銷班表示往年的颱風雖然都會造成一些損失,但是,這次莫拉克颱風從上游沖刷下大量砂土及漂流木,使鳳山有機米產銷班在大寮河川地13公頃的稻田全都被砂石及漂流木掩蓋,產銷班考慮要放棄這塊經營15年通過有機驗證的稻田。

高雄縣政府在美濃及杉林推動有機專業區,杉林這一塊專業區,有10公頃就是由產銷班陳家成一家負責生產,這一田區地勢較高只有部份受到風災的影響,陳家成夫婦表示這一期稻子(二期稻)如果接下來的病蟲害不嚴重,應該還有收成。

反觀大寮田區的情況就沒有如此的樂觀,大寮田區位於高屏溪旁的河川地,這次驚人降雨量溪水淹過堤防直襲兩旁的農地,原本一米高的農田全被砂石填平,初步估計投入資金至少80萬,這不包含一些無形的成本,鳳山有機米產銷班陳太太表示,已經投入的資金可以當作投資失敗,但是清理善後還要再花錢,讓他真的很想認賠出場,不想再花這一筆錢。

980820-dsc_5175-360.jpg

被砂土掩蓋的稻田,僅剩這一塊還能看出這裡原本種稻米。

2-DSC_5180-300x1993-DSC_5172-300x199

沙土淤積原本離道路有一米高的稻田,現在變的跟道路一樣高。大塊的漂流木橫躺在田邊。

水稻適合生長在水田,土壤的保水性格外重要,土壤的性質最好是黏質土。大寮田區被砂土覆蓋,如果直接下種,央苗會一直下陷且肥料及灌溉水無法保留,一定要清理掉這些砂土才能耕作。

鳳山有機米產銷班陳家成夫婦表示,他們在這裡已經投入15年的心血,15年來未曾使用農藥、化肥、除草劑,完全遵守有機生產規範,通過台灣省有機農業生產協會的驗證,而且這一塊田區所生產出來的稻米,不論是品質或產量都比杉林還來的好,如果真的要放棄耕作,他們真的很不捨得。

4-DSC_5200-300x199

15年來的堅持,這一包包的有機米,也是農民的未來的希望

5-DSC_5235-300x1996-DSC_5233-300x199

設備的貸款是產銷班最大的壓力也是主要的成本。

人們無止境的開發,挑戰大自然的極限,如今卻受到大自然的反撲,這次的風災就是最好的例子。傳統農業為了追求更高的產量,使用一些化學藥劑,扼殺一些生物生存的權利,若這個循環在持續下去,悲劇會一再重演。

從事有機生產的農民,寧願花更多的時間、更密集的人力,也不願去傷害這片土地,我想這份堅持應該是要被尊重及支持,請大家用實際行動,支持他們繼續耕作,讓他們能看見未來。

(作者為微風市集專案經理人,本文轉載自「微風市集」部落格

友善小農對於宜蘭永續的期待

這一群農人從主流價值體系中出走,自覺肯定勞動價值、尋求另類生活內涵,他們帶著對土地、健康、自然生態或社會人文的思考,與慣行農法分軌,探索一種人與自然更加和諧的工作和生活態度。他們重視全方位的生活…

0820補記:宜蘭友善小農定期皆有舉辦小農市集,可以和農人們互相交流,請閱讀這裡。編按:

本文為女農阿寶代表「友善耕作小農聯盟籌備會」,參加八月十六日「2009宜蘭地方永續發展研討會」發表的報告,感謝作者將報告內容分享於小地方網站。

─────────────────────────────────────────────────────

臺灣農業在完成「以農養工」的階段性任務後,農村漸趨凋零,如今在國民生產毛額中所佔的比例低微,存續農業最堂皇的理由除了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之外,可以被關注的,就是維護生態環境與保存農村生活文化。

然而,提供生物多樣性棲地的價值,在廣泛使用農藥的耕作方式中,已經面臨相當的質疑,至於農村生活文化, 雖然經常被提及,但實際內涵卻十分模糊。

上一代的小農在物質上有相當程度的自給自足;家庭成員共同勞動;社區鄰里緊密聯結,換工換物互通有無;農民以土地傳家為榮,是肯定耕耘的永續價值而非為了土地的買賣增值;耕作的態度是順天應地,淳厚養人……

這些特質,在經濟結構受到主流文化的衝擊之後已淡薄或消逝,只要能賺錢,農地最好能變更或變賣,作物只要好賣,帶著農藥殘留上市也無所謂,只是自家吃的另外種;凡此種種,如今要細究農村文化,究竟應該從什麼樣的角度切入?

用什麼角度看「農村文化」

如果要給文化一個定義,我想那是一種生活的態度,有著獨特的風格和品味(無所謂高低)。形塑這種風格的隱形力量,主要是價值觀,其次是審美觀、人生觀以及道德觀。

在商業活絡的社會裡,金錢很容易成為多數人主要的價值標準,形成主流(或說這樣的標準原本就是多數人服膺的,才會成就商業活絡的社會);審美、道德和人生觀則依附、或浮於這股潮流的表面。

相對的,非主流的價值判斷標準,不以金錢為唯一,且審美、道德和人生信仰經常超越貨幣價值,或同時居於主體地位。社會上的多數人缺乏獨立思考與自主行動能力,會在強大主流文化中被襲捲,無法自拔;這時非主流提供完全不同的視角,往往能為山窮水盡的主流開出新局,

文化創意總在主流與非主流的撞擊中產生。一個社會的安定也和生態系的穩定原則一樣,必須建立在多元的基礎上,因此非主流的本身就具有不可忽視的價值,如果主流的趨勢是功利的,那麼非主流的價值就應該有相對的非功利。

然而,一般農民的非主流特質經得起檢驗嗎?他們會不會始終都只能做主流的附庸?──

如果看見主流四體不勤(其實可能辛苦的是其他部份)卻享有優渥生活時,農村人也眼紅地想追隨;如果主流熱衷低俗休閒,農村就提供卡拉O.K.土雞城;當主流想要鄉野風光卻不想放棄都會生活習氣時,農村就奉上豪華農舍;當都會人們想像的農村體驗是只要休閒不要勞動時,就推出過度包裝的農村體驗;……只要可以向主流要價,就可以無所不變。

這樣農村的主體意識真的存在嗎?真的足以做為一種多元社會中有獨立色彩的一元嗎?還是只是表面上居於不同的環境,實質的思維模式與價值標準仍然是一元的?當我們疾呼保存農村生活文化時,我們想要保存的究竟是什麼樣的內涵?

從主流價值出走的友善耕作小農

在「轉型經營」成為延續農村生命力的熱門思考之際,仍然有一群人選擇單純的務農維生,回到農業生產的本質,回歸純粹的農人生活。

如果是老農,容易讓人以為那是一種根深柢固的頑強,不知與時俱進,但這群人不盡然是守舊的老農,他們和主流社會有交集,有自主的價值觀,自覺的選擇能力,他們在農村與其說謀求生計,不如說是追尋一種有別於主流的人生價值、體現另一種生活哲學。從這群人的視角,也許更容易讓我們看見真正的農村文化精髓。

這一群農人從主流價值體系中出走,自覺肯定勞動價值、尋求另類生活內涵,他們帶著對土地、健康、自然生態或社會人文的思考,與慣行農法分軌,探索一種人與自然更加和諧的工作和生活態度。他們重視全方位的生活,更甚於追求高收入,在工作中陪伴家人、學習成長、體察自然,珍惜土地,為樂趣而工作,也在工作中找樂趣…

因為自覺,因為思考後的選擇,他們的工作方式和對土地的看法,有時比老農更老農:寧願彎腰除草也不用除草劑,在一小片園圃花上許多時間,不計投資報酬;享受耕作中與土地、作物的互動,更勝於送往迎來的與人交際;因為種植本身的樂趣,寧取少量多樣,而捨大量、單一栽培的高效率,同時豐富了耕地的多樣性;

用自家食用的標準,生產給消費者同樣的食材,而非迎合市場表相上的價廉物美(其實就環境或健康而言,可能是一種所費不眥的廉價);甚至在農產的銷售上,也因少量、直銷而與消費者保持朋友般的連繫,用原始而直接的人際信任取代組織認證,在他們的行銷網絡中維持著彷彿小國寡民般的互動──

消費者在吃進食物時,也同時會看到或想到農村與農民,生產端的人與環境,不會被層層的交易阻隔起來,也不是以粉飾太平的面貌出現,而會是消費者心中另一種真實生活的參照。這會不會比較接近我們所指的「保存農村生活文化」的意義?──雖然對象不是一般定義的老農。

這一群農人我姑且稱他們為「友善耕作小農」,這群小農雖在經濟面的貢獻較低,卻可以就生態與人文兩方面,重新支持起三農的價值。這個價值,傳統農民也並非完全不具有,只是向來層層銷售的物品交易方式,使他們往往被隱沒在交易的檯面下,加上限於學識及與主流溝通的語言能力,很難被主流社會看見或瞭解,這時新農所具備的溝通能力,適足以彌補傳統農民的不足,增加主流社會「看見農村」的機會。

980818-youshanilan-360.jpg
小農聯盟──結交一群至情至性的朋友,可以交心,可以言志

友善小農的期待

身為一個小農,對吾鄉的期待,無非是一片永續完整的田園,不受污染的水土。對生活的期許,無非是勤勤懇懇工作,安安靜靜過日。想要的社群關係,無非與至情至性的朋友相往來,可以交心,可以言志。

一片永續完整的田園,不應在政權轉移、政策轉向之際隨時有變更成建地,進駐工業區或商圈的威脅。;一種勤懇安寧的務農生活,應該有公平買賣相支持;一個理想的社群,應該有理性與感性相結合的人際互動與社區營造。

第一個願望寄託在長遠的土地整體規劃,期待地方政府有計畫地進行完整的有機耕作區輔導與保留,包括相關的水源保護、污染源(工廠、養殖業)防範,及任何情況下不得變更土地使用名目的法令。良田的存續,也應該是制衡地質與生態敏感區(河川、過陡山坡地…)過度開發的籌碼,目前的農業現象是:一邊良田廢耕,或任其他產業糟踐,另一邊卻是開山墾河,與自然爭地。

維持一定比例的農地,且維持永續利用的可能,不只是糧食安全的問題,也是一個區域文化的經營、生活環境的合諧營造,更是生態平衡資源永續的基礎。

第二個願望在於創造一個可以支持小農的社群支持型農業,並且是在地或近距的支持,以符合節能環保的原則。提供更健康安全的飲食,維持更健全的生態環境,也讓真正關懷土地的農人可以長住久安。

第三個願望與前二者互為表裡,一個大環境的營造,可以吸引屬性相同的人聚集,目前前來移民或出外返鄉的族群中,前來「過生活」的動機勝過賺錢,顯示大環境的特質仍然相當人性化,延續甚至發揚這樣的特質,是否是宜蘭人共同的願景?

image001 
集合一股清新思維的力量,在地深耕

———————————————————————————————————

宜蘭地區營造全方位生活場域的可能性

人的經營 結合實踐全方位生活的族群,拓展在地自足生活圈,發揮影響力。

現代社會的發展朝向精細的專業與分工,創造出高效率的工作與生產,卻分割了原本豐富的生活內涵,導致人們滿足物質生活之後,精神生活普遍空虛,生命價值感失落。過度活躍的經濟活動,使一切泛商品化,後果是讓不思考的消費習慣,蠶食鯨吞了人們世世代代賴以維生的土地與自然資源。

不論社會或自然生態的問題,都源於人的生活與消費方式的失當,失衡的生活,必然引致失衡的社會與自然環境;無論檢討社會人文或自然環境的問題,都不能不談庶民的生活方式;而探討人的生活,又不能不從心靈的層次著眼,這個心靈也就是價值取向。

在目迷五色的現代社會,個人很容易在時代潮流中失去自主性,向來社會運動都容易傾向於政治層面的探討,卻忽略個人可以經營的人生價值。我們不敢忽視政策面的影響力,卻也不應放棄個人自主思考的重要性,甚至就根本來說,國民的自覺自主,才是民主國家的根本希望。

宜蘭有很好的自然資源與生活環境,也有鄰近台北都會的方便與危機,如何善用方便,抵擋危機,需要生活其間的人們有深刻的思考、自覺的選擇。

宜蘭已經有一群以自覺思考選擇另類生活的人,他們關注生活的內涵,有很高的環境意識,也試圖營造出與主流社會不同的生活價值,有些是半農半x的實踐者,以人口比例而言,雖然僅佔極少數,但他們所指出的方向,卻可能是全方位生活的願景指標:過一種與土地互動的健康生活,也讓下一代有充分的機會在自然中成長。

這一群人並非全是本地人,有許多來自外地,吸引他們前來的,是宜蘭的尚稱完整的農村景觀,較舒緩的生活空間,尚未完全都會化的生活步調,以及較濃的人情味。

雖然如此,如何善加整合這群人的理念,支持彼此,形成社群,讓「完整生活」的概念在地方上引起共鳴,進而讓宜蘭未來的發展朝向營造多樣化、人性化生活空間而努力。

從教育著眼,營造未來多元的生活場域

在目前制式教育體系中,欠缺生活能力與職能教育,校園不曾給社會百工以足夠的肯定,學子對生活的可能性缺乏想像,不敢面對一朝踏入社會謀生的現實,只好視擠身更高的學府為唯一出路。然而越是盲目追逐文憑,越是只能依附主流社會謀生,人口的外流成為農村的必然命運。

青年在校園流連的年限愈來愈長,自主生活的能力卻愈來愈低,而社會也因此投注更大的教育成本,培育出更多無法學以致用的人口,如果能將百工的職能分階段引介在中小學課程中,在青年學子心中子早早樹立優秀清晰的百工群像,甚至在學程中納入職場見習,讓吾鄉子弟對未來的方向有更多元的藍圖,返鄉發展有更高的意願,使宜蘭地區的未來發展更多元,並朝向公平、正義與合諧。

這些納入考慮的職場,可以設定為宜蘭地區永續發展遠景中所期望的元素,排除高耗能、高污染,或可能為地方帶來負面衝擊的產業。比如:

─農業相關產業

─飲食文化

─手工藝

─傳統戲劇

─老人照護 療養院所經營

─文化觀光與生態旅遊

─身心靈修習與人文藝術空間營造……

宜蘭目前的慈心華德福和人文小學都是不錯的基礎,而體制內學校是否能從特色教學中引出足夠的空間來從事?縣級教育單位是否有開發各種未來人才的眼光?

image001
市場的背後,有著看不見的消費責任、社會正義與環境倫理

消費教育從中小學營養午餐開始

─以中小學營養午餐結合鄉土教學、環境教育,建立社區支持型農業

目前中小學營養午餐外包的制度讓人擔心:國家未來主人翁的飲食有沒有受到足夠的重視?令人憂心的不只是安全健康的問題,還有「知」「行」分軌的教育盲點。

學校一方面告訴孩子「誰知盤中飧,粒粒皆辛苦」,一面談全球溫室效應氣候變遷,一面卻把孩子餐盤上的消費主導權讓給削價競標的廠商,大宗進貨壓低成本,午餐只是把廠商準備好的食物吃下肚,切斷餐桌與土地的連結,即便是鄉村學校,周邊農產豐富,社區子弟食用的仍可能是遠地集中運銷過來的食材,鄉人的物產仍必須輾轉從盤商手中供應到外地;學校,因為行政作業的麻煩,把最重要,也最唾手可得的生活教材白白浪費了。

然而,這一日一餐,一旦和社區或特定農民(從事友善耕作的小農)結合,它可以:

、實踐減碳生活,以在地消費減少食物里程

、告訴孩子吃當令當地食物的重要

、讓孩子瞭解食物生產的過程、方法與生態環境間的關係,進行消費責任教育

、養成孩子對食物及生產者的尊重

、以在地監督取代農產品認證制度

、以公平買賣維繫社區農業健全發展

、鼓勵減化肥、減農藥及多樣化栽種,進一步支持友善環境的耕作

、以學校午餐為基礎,帶動社區內部消費,加強社區的連結

 可能的執行方法

、購買學區內,或最近距離的農產品,甚至以務農的學生家長為優先契作對象

、市區學校可與鄉間特定農場合作,同時作為帶領學生進行戶外教學的場所

、以農為師,帶領學生進行體驗,甚至開闢學習農園

、對學生、教職員及家長公佈契作農戶名單,邀請農人到校,正式介紹,讓對農夫的敬重成為身教

、在契作農地插牌標示,師生家長皆可隨時關心農地管理狀況

、訂定合理收購價格,保障農民收益,以計劃經費補貼廠商競標的價差

、要求契作農戶必須履行安全標準,確保學童健康飲食

、成立輔導小組協調農戶種植多樣化作物,並適當進行用藥安全教育。

、視當地有機農戶之多寡,推行每月或每週一日有機餐,支持對環境友善的耕作,改善社區生態環境

、將營養午餐的在地消費關念向家長說明,同時加強成人的消費教育

、從學校的消費開始,逐步實現社區產銷自足的可能

、培訓種子教師,深入各地中小學推廣營養午餐與環境教育的結合

就在人們為全球暖化、能源浩劫的危機束手無策,產生無助、無力感時,飲食革命其實就是一個人人可以立即實踐的功課:農藥、化肥、遠距離的運輸都仰賴石油、製造大量溫室氣體,過度的肉食擴大糧食與耕地的需求,不良的飲食習慣威脅著健康,而醫療體系的龐大消耗,最後仍是指向環境資源…

消費者是否能充分思考,善用消費選擇權矯正過度依賴石油的生產運銷方式,乃是改變世界的重要關鍵之一。正如珍‧古德所說:每個人一天都有三次機會改變世界!除了改變世界,更重要的是,消費責任的學習有助於物慾的控制,會使人心智清明,意志強韌。

成人雖然掌握著消費權,因積習已久,觀念不易改變,但孩子的學習,往往也能影響父母,更何況他們就是明日的消費主力,消費責任與環境倫理應該及早在校園播下種子。

飲食教育是每一位地球公民都應該修習的課題,其他縣市也已有先行的案例,如新竹縣的校園有機日,彰化縣的一週二天素食日、美濃福安國小的學生稻田…

宜蘭是個農業環境相當良好的縣,結合農業與校園飲食教育有得天獨厚的條件,統計數字顯示,縣內每日食用營養午餐的師生有五萬人之多,而鄉間因農產價踐且行銷不易而棄耕賦閒、喪失自我價值的小農比比皆是,農政單位對休耕的補助讓產業愈趨低糜,同樣的經費,如果用在未來主人翁的飲食教育與食材補貼上,既能落實教育,也活絡農村產業,勾勒農村願景,何不從校園開始?

微風市集─以行動支持高屏農友

這次微風市集農家產地被強大風雨摧殘,農產品損失慘重,農場設施損毀,雖然產地損害嚴重,但有些農家在颱風之前有搶收作物,因此本週微風市集照常舉行(8月15星期六),各攤位視情況自由參加,希望喜愛微風市集的朋友…

莫拉克颱風-微風市集產地及生產者情況

截至目前為止,尚有三位市集夥伴尚未取得聯繫,分別是甲仙鄉小林村陳秀琴、五里埔鄧素琴,杉林鄉北勢坑林淑盆。

甲仙鄉小林村這次被土石流沖毀,陳秀琴的安危令人擔憂,五里埔地勢較高較為安全,杉林鄉北勢坑聯外產業道路中斷,據大竹崙農場陳世董表示昨日他與當地居民積極搶通道路,剩下五百公尺預計今日可以完成(小地方先前曾刊登過鄧素琴農友的採訪,請見附錄或點選這裡閱讀)。
971206-farmlady-360.jpg
住在五里埔的鄧素琴,目前還未取得聯繫,希望一切平安。

產地被強大風雨摧殘,農產品損失慘重,農場設施損毀,雖然大家嘴裡說沒關係,認為天災是無可避免,甚至還安慰我不用太擔心。不過,我想大家心裡應該在淌血,自己的資金、積蓄全部投資下去,想不到一夕之間,所有的心血都化為烏有,只能說這年頭從事有機農業真艱苦,不僅要面對政府政策(8月1日有機新法),還要對抗天災。

雖然產地損害嚴重,但有些農家在颱風之前有搶收作物,因此本週微風市集照常舉行(8月15星期六),各攤位視情況自由參加,希望喜愛微風市集的朋友繼續支持我們。

(本文作者為微風市集專案經理人)

附錄:最真誠的人情味-側寫素琴姐  文/黃怡婷 

穿過月光山隧道,沿著台21線,近一小時的車程,進入甲仙五里埔,即將拜訪這次農村工作坊-農家體驗甲仙地區的素琴姐。素琴姐為甲仙蔓花生家族成員之一,與先生兩人在五里埔山上以種植香蕉、竹筍、梅子、百香果等作物為主,是日將跟隨著素琴姐的作息,體驗兩天一夜的短暫農村生活。
971206-farmlady-360.jpg
素琴姐

颱風卡玫基挾帶的風雨切斷道路,也打壞山上水管,拜訪素琴姐當天,她與先生在山上正忙著接引水管,想像接水管應是將水管一一接起即可,一到山上卻見一大捆糾結纏繞的鋼索,夫妻倆與親友吃力地整理鋼索。一問才知,從山上接引水管沿著山路需要大量水管之外,亦容易受外在破壞,為了節省路徑與減少阻礙,山上引水人家多半是以鋼索為輔,懸吊水管直接穿越山溝、河谷。

素琴姐說颱風過後山上道路、水管均受土石流破害,天氣放晴後才敢上山。看著他們整理鋼索,天真以為接水管工程已經完成,沒想到一整天四個人的辛勞只架設好前面一小段鋼索,由於午後山區雷聲不斷,又前方大山已開始下雨,估計雲雨不久也會飄至,所以暫緩在山上的工作,整個完成預計還得花上三、四天時間。只不過,卡玫基颱風緊接又有鳳凰颱風即將侵台,前方只見一片土石流的痕跡及素琴姐家的小貨車,接水管的山路是漫長又未知。

P7270294
跟著素琴姐上山接水管
P7270305

颱風對於素琴姐家造成的傷害不只是水管斷裂,前往農地的山路完全被土石掩埋,即使颱風過後已五、六天,仍然遲遲無法到達山地了解農作物狀況,必須優先解決民生"水"問題,以農為業的素琴姐與先生在風災過後被迫暫停農事,也中斷賴以維生的經濟來源。儘管如此,拜訪的兩天,實實在在感受到素琴姐與先生兩人親切與熱情。

拜訪第一天夜晚,飽餐風味十足的筍粥,素琴姐隨即拿著自己栽種的香蕉請大家品嘗,她說:別看香蕉外觀這麼醜又看似與平地香蕉一樣,吃下去你就知道。綠綠黑黑的香蕉皮包覆香甜QQ口感的果肉,讓大家不停手一根接一根。想起最初遇見素琴姐是在高雄縣政府舉辦農夫市集,那天素琴姐帶來各式各樣的蔬果,香蕉一樣是不討喜的外觀,為了推銷產品,素琴姐主動邀請路過攤位的人吃看看,不吝惜分享她的香蕉,果真,試吃過的客人都願意再多帶一袋。

要如何更具體描述出素琴姐與先生兩人的熱情招待呢?從飯後甜點可見一二,大啖筍粥、香蕉之後,陳大哥(素琴姐的小兒子)端了一大盤西瓜,大夥直嚷著飽了,素琴姐可愛說:多吃水果不會胖又有益身體健康,要大家多吃點。吃西瓜同時,阿伯(素琴姐先生)提了一個茶壺出現,原來當我們與素琴姐飯後話家常,同時阿伯默默到廚房幫大家煮百香果汁,剛煮好的百香果汁飄出香甜的氣味,早已久聞素琴姐家的百香果汁,誰理會肚皮裡是否超重承載,一口氣馬上喝下肚。才正喝下百香果汁,剛好聊到素琴姐另一特產-黑糖,素琴姐馬上提出兩大包黑糖,餐桌上香蕉、見底的西瓜盤、一壺百香果汁、兩大包黑糖,誰的嘴都沒停過,說著、吃著、笑著,這天夜裡,素琴姐與學員們分享過去務農的經驗之外,我們大飽耳福,也大飽肚皮。

大夥享受豐盛又健康的宵夜,圍繞著素琴姐談各種農業問題,清瘦的阿伯獨自在廚房獨自幫大家準備百香果汁之後,馬上又煮了一大鍋綠豆湯,問阿伯這麼晚怎麼還要煮綠豆湯呢?阿伯說:明天大家要幫忙接水管,回美濃之前,先喝個涼再走。近夜半,阿伯仍然在廚房裡翻攪著一大鍋綠豆湯,替大家準備明天點心,貼心的舉動讓人感動不已,如同深夜大家陸續進房睡覺,素琴姐一一巡視每一間房間確定大家都有枕頭、棉被才與先生回房休息。

隔天清晨天剛亮便聽見廚房裡鍋鏟翻煮的聲音,五點多素琴姐早已在廚房炒好兩、三道菜,早早用完餐,準備七點出發到山上幫忙接水管,出發前,大家忙著收行李的當下,卻見素琴姐削起芒果,要大家出發前吃點水果,而阿伯怕大家山上沒有水喝,分給每人一瓶百香果汁。不僅如此,素琴姐把家裡自己種植的南瓜、香蕉、花生等,甚至是人家送的芒果都相當慷慨與大家分享。即使自己農作物受風災無法收成,絲毫沒有減少兩夫妻對於人的熱情與爽郎,談到自費接水管、農作物受災之事並沒有怨天尤人,夫妻兩人仍然樂觀且真誠對面生活的一切。

早上學員幫忙扛水管到山上,使得昨日接好鋼索的部分得以順利在早上架上水管。由於鳳凰颱風又接近台灣,素琴姐擔心住在山上的鄰居-克吏,卡玫基颱風在甲仙造成多處土石流,克吏家正是受到土石流破壞,鳳凰颱風又即將來襲,午後偕著甲仙愛相協會的瑞昇哥與家菁姐一同到克吏家關心狀況。

受到土石流的衝擊,院子不見空地而是滿滿一層的土石,害怕颱風又會帶來豪雨造成土石鬆落,克吏家正整理屋子準備暫時搬住到山下。素琴姐見狀,馬上動手幫忙,看著克吏與伯父伯母只有三人要收拾一屋子的家當,又大家上山有人力,提議先搬大型家具-冰箱到山下。素琴姐的行動總在話沒說完就開始,清空食材一看冰箱內的架子滿是食物解凍痕跡,二話不說便拿到外面準備清洗。短短一個小時搬運冰箱下山,過程中看見素琴姐與阿伯兩人總是先做再說,本來下午要回山上拉鋼索,但是搬冰箱到山下後,夫妻倆人決定再回到克吏家幫忙。

看見素琴姐與克吏家的互動,對於素琴姐願意放下自家的事來幫助他人的舉動深感敬佩,然而素琴姐卻認為這只是一般關心鄰居的舉動,沒有什麼特別。聽見素琴姐這麼一說,可以感受到農村裡相當濃厚的人情味,是不自覺蔓延、流動著,與都市中的冷漠完全是天壤之別,到底誰才是真正富裕呢?

兩天的拜訪素琴姐家,跟著他們夫妻倆人作息活動,隨時都能感受到他們的熱情,颱風導致物質生活不便,卻不影響其精神生活,明明接水管工作是相當困苦一件大工程,談到此事並未愁眉苦臉,坦然接受大自然的力量。兩天之中,印象最深刻素琴姐常說:足心適(很有趣之意),每當說起這句話,跟著臉上展露出開朗的笑容,相處時間不長,著實在素琴姐身上看見最自然又動人的生命圖像,也遇見最真誠的人情味。

IMG_6180
素琴姐家的稻田。

其他關於鄧素琴的報導,請閱讀這裡。

甘願做歡喜受─我選擇有機認證

我務農,我選擇有機耕作,我選擇驗證,我選擇直接面對消費者。八月一號,有機農產品驗證管理辦法開跑了。其實我對政府的政策沒什麼信心,人家說「換了座位就換了腦袋」。綠政府推TAP、OTAP,不知道…

編按:

作者為有機認證的農夫,雖有正式認證,但多年摸索後,選擇放棄有機通路,直接與消費者互動的模式。8月1日有機認證法規正式上路後,作者有感而發,寫出自己選擇想法,與小地方的讀者分享。

980809-yungxing-360.jpg
作者為了寫這篇文章,在桌子前用筆「刻字」了很久,再由小孩幫忙打字。真感謝!

我務農,我選擇有機耕作,我選擇驗證,我選擇直接面對消費者。

八月一號,有機農產品驗證管理辦法開跑了。其實我對政府的政策沒什麼信心,人家說「換了座位就換了腦袋」。綠政府推TAP、OTAP,不知道花了多少錢,藍色執政諸羊變色就把那些政策打入冷宮,把原本要放在倉庫的CAS吉園圃標章鹹魚翻身重新上路。可憐啊可憐,我們這些死老百姓,早晚會被這些政客玩死。

言歸正傳,總算開始執行,是好是壞各方意見不同至少也要走好一段時間才能看出利弊得失。

何謂小農?多少面積的經營者才算小?有誰能說出一個標準?現在這個議題正吵的七葷八素,到底要不要驗證?因為驗證要花很多錢,沒有驗證又怕東西賣不出去,實在是很難拿捏。

要看自己種植有機的本意是什麼,是玩票還是把它當作謀生的工具,就自己要去思考。如果說是玩票,我覺得有沒有驗證都是無所謂的;如果把它當作事業在經營,個人覺得非要驗證不可。就把有機驗證看成是考駕照吧!有駕照不一定要用,但可備不時之需。台灣有個很有趣的現象,立法從嚴,執法從寬,說不定三兩年後大家就忘了有機可乘這件事。

有人說政府現在推這個政策是在滅農,替財團開方便之門,有人怕我們這些小農會被大企業吃掉,總算有人跳出來講話了。自從有台灣歷史以來,台灣人都是被管的,一切逆來順受,想開一點。只要那些在高位者有天從天上掉下來,沒東西吃了,就會想到還是要靠活在最底層的我們來養活他們。俗話說「巧者吃憨者,憨者吃天」,這就是整個社會的寫照。

大企業想要的是一本萬利,他們會笨到跳下來想分一杯羹,然後被噎死嗎?他們想要的就像個機器,產量要多少,機器就做多少,8小時生產不夠不然就24小時的跑。產品一致化,品質穩定,不會受天候環境人為的因素來影響。農產品就像人的情緒一樣,高低起伏時好時壞,真的有那麼好玩嗎?我是本持懷疑的態度,我不想煩惱這個區塊。

所謂惡法亦法,眾多先進會想到這法令以後會衍生的問題,真是佩服!這也難怪,因為過去政府所推的政策,都只是三分鐘熱度,是執行率有問題還是應付長官、老百姓、媒體,後來變成少數人的護身符。

不過還是有好的,像騎機車要戴安全帽就做的很好,雖然一時造成我們的不方便,但是習慣成自然,幾年後騎機車沒戴安全帽大家都還覺得怪怪的,這就是一舉兩得。

為什麼會執行的這麼好?大概有人會說「因為這沒有什麼利益衝突」。所以我倒覺得我們應該要像消基會一樣,盯!盯!盯!三天一小盯,五天一大盯,讓那些官員做到我們滿意不可,久而久之就會變成一種潮流,就會有公信力,那我們的目的就達到了。

把有機驗證的條文當作從事有機的基本常識,就不會那麼綁手綁腳,說的比唱的好聽,現實問題還是要面對,多數消費者因為沒有時間去了解有機的種種法規、該如何購買,他們惟有相信一些有驗證的農民,不是嗎?

雖然有驗證的農民還是偶而會出錯,更何況那些沒有驗證的人都沒人管,這樣講可能又要「洗臉礙到鼻」。其實驗證與否最重要的是心態問題,我們剛開始的想法跟現在就差一萬八千里,剛從事有機種植時,以為我要發了,哪知道瞎子不怕槍,弄到最後沒親戚沒朋友,全家要去跳港,後來心態慢慢改慢慢改,一步一腳印實事求是,才撐到現在。

我們現在農場經營的方式是自產自消,偶而去擺市集,消費者都是我們的member,銷多少種多少慢慢摸索,現在才慢慢穩定下來。半數以上的member連見面都沒有,他們就是默默的支持我們,而我們以最好的品質來作為回饋,所以現在業務慢慢的穩定成長,不求大富大貴,只求三餐能夠溫飽,小孩長大成人這樣就夠了。感恩吶!

雖然偶而要去擺市集,但現在的法令「公開場合農產品冠上有機就要貼標章」。所以我們還是有驗證,有人說驗證很貴划不來,老實講以我們現在經營面積一公頃多一點所花的驗證費用一年要好幾萬,但只要有通過驗證,政府還是會補助我們大部分,自己負擔的不會很多。偷抓雞總要幾把米,應該還是負擔的起,這種想法僅供朋友參考。

這種想法所強調的是人的一生你要走什麼路你要自己負責,要漂丿一點!

980809-11yungxing-360
永興自然生態有機農園,是全家人一起的投入。

有機農業深層價值-從剝削經濟到保育經濟的有機農耕

台灣必須很嚴肅、甚至殘酷的面對人與土地的關係;如果說韓國提倡「身土不二」,則台灣是「人土分離」。因為台灣的農政單位,最大的政策就是鼓勵離農、離牧、休漁;搞好經濟,有錢就可以買到糧食,是台灣當局的思維。

壹、有機農業的多重挑戰

ㄧ、在地經濟的崛起

如果說為了吃飯的食材來源可以搞垮一個政府,可能會太誇張了!吃飯有這麼嚴重嗎?

但確實就是這麼嚴重。

韓國人民不滿政府進口美國牛肉,在2008年6月10日,也就是新任總統李明博就任107天時,百萬人上街抗議。李明博的支持率也從70%跌至10%以下;猶記得CEO總統還曾是2008年5月台灣總統大選的熱門話題。(http://news.sina.com/ch/phoenixtv/102-101-101-110/2008-06-28/19563023992.html

韓國的牛肉風暴,不僅是韓國不滿美帝的宣洩,同時也威力十足的展現韓國「身土不二」的精神。所謂“身”和“土”不能分離,是指每個人與生養自己的水土是無法斷絕的。甚至維基百科還為「身土不二」下了定義:自己國土上生長的東西,最適合當地地方的人。(http://zh.wikipedia.org/wiki/%E8%BA%AB%E5%9C%9F%E4%B8%8D%E4%BA%8C

提起「身土不二」,這幾年在國際上則是透過「百哩消費」發揚光大;而後食物里程,節能減碳的議題也不斷出現在食物來源和生產過程的討論。

當全球糧荒問題出現,則讓種田的重要性和農夫得到比已往更多的尊重和討論。但也有人認為糧荒,不是糧食生產不足,而是糧價太高,導致窮人買不起糧食,甚至因而引起暴動。

全球的政經環境變化和糧食危機,對於台灣的影響,相對於其它國家、地區,則顯得比較輕微。所謂「輕微」,並不是台灣可以安然度過或沒有問題,而是更突顯台灣對於這些問題的麻木。世人關心的WTO,2005年香港的部長會議沒有具體結論,杜哈回合也曾終止而無法繼續協商,甚至有人提出以貿易協定的FTA取代難獲得協議結論的WTO。

當全球都在反思全球化,甚至認為在地經濟即將崛起,那台灣的農業有能量在地崛起?

首先,台灣必須很嚴肅、甚至殘酷的面對人與土地的關係;如果說韓國在提倡「身土不二」,則台灣是「人土分離」的。因為台灣的農政單位,最大的政策就是鼓勵離農、離牧、休漁;搞好經濟,有錢就可以買到糧食,則是台灣當局的思維。

君不見,石油出產國,並沒有因為高油價而帶來富裕;甚至因為高物價而買不到糧食。2008年,因糧食而引發的危機和恐慌並沒有在台灣造成太大的震撼,真是天佑台灣;但當依賴全球市場過度,加上人為政策失當,則恐怕人禍勝於天災!2008年6月份天下雜誌的封面標題,提醒著新政府不得不面對的真相:破碎的農地—消失的糧食。

二、農業生產棲地零碎化與劣質化

論及土地的利用與規劃,其重大影響是棲地的零碎化與棲地的劣質化,亦即農業生產棲地的量與質,攸關生物成長和多樣性的未來都遭到破壞。

陸砂開採的爭議,環保人士認為這是「田殤」,因為不僅良田變無,而且還要刮掉一層皮,這層皮也許在砂石業者的眼中,只是幾噸砂石的土方收益;但對於農業的生產,這些土壤是需要20年、30年,甚至近百年才能培養成適宜農業種植的良土。

而開放農舍興建,表面上雖然是給農家便利,但某種程度也是變相的房地產;如無規範和管制,則農舍就如同當年的「客廳即工廠」,鋼筋水泥如雨後春筍般的在田間出現,無疑將會加速農業生態系的零碎化。

除了高山、丘陵、溼地、海岸、深海,都市平原亦有其重要性,但常因人類居住的迫切性而被忽略,事實上就人類棲地的重要性而言,平原與人類的棲息是息息相關的。而都市平原,除綠地公園外,農業生產棲地的地景風貌、生態資源,都是都市平原的重要元素。

但台灣的都市計劃幾乎無法融入農業生產的產區,甚至認為農業生產應被排除於都市之外。如關渡平原的水稻生產,應是台北市引以為傲的自然資源,但關渡的開發仍是關渡平原無法免除的魔咒。

新竹竹東二重埔地區的農民在面臨農地被區段徵收、都市重劃的選擇時,他們反而要求縣政府以客家文化、生態保存、環保、休閒的角度考量,希望保存珍貴的農業耕作區和百年聚落的文化價值。但縣府卻想全部徵收,遂引發農民的抗爭。

都市平原棲地的零碎化與劣質化,常因土地的開發而遭致破壞或毀滅。影響台灣都市平原棲地的政策,如1970年代的「客廳即工廠」,即導致許多地下工廠在鄉村和農田興建。現在農地自由買賣,相信對於農業環境棲地的完整性,一定是相當大的傷害。

所以除了國家公園,自然保護區,設定專業的農業生產區也是刻不容緩的當務之急,如此才可減少房屋的濫建,加深並加速棲地的零碎化。

三、在都市化的過程中保存鄉村性

依據聯合國最近的人口統計,全球的都市人口將於2008年超越鄉村人口,這個訊息對於台灣從農業、工業、商業的社會變遷過程,當然不是陌生的議題,但我們不得不重視都市與鄉村的衝突或是互補的角色。尤其農業和鄉村皆岌岌可危的台灣,這更應是要面對的課題,在WTO以及全球化的浪潮侵襲下,台灣的農業和鄉村又該何去何從?

各國為因應全球變遷所採取的法制措施,如日本的農業基本法在1999年標舉為「食料、農業、農村基本法」;德國的農業部則在2001年改為「消費者保護暨農糧部」;英國的「農業漁糧部」也在2001年調整成「環境糧食暨鄉村事務部」。

不管從國外趨勢或台灣本身的經驗,農業和鄉村所扮演的角色,勢必因應時代的不同而必須有相對應的調整。農業部門幾年來推展的「一鄉一特產」,「休閒農業」,甚至是民宿或長期居住的LONG-STAY,都可看到農業政策的調整是以產業和經濟收入為考量,而較少著重於鄉村和農業的社會、文化及價值系統的維護,更不用論及農業生產的棲地生態環境保護。

過去農政單位大都以農業生產的量和農業產值為考量,久而久之就呈現農業技術掛帥的農業生產單一主軸。但在農業產值佔總生產毛額的比例一直滑落的時候,且農村生態環境所受到的污染也急速增加和嚴重時;農業已經不僅是農產品生產量的問題,這反而是農村環境質變的契機。

近年來英國政府大力倡導農莊的環境守護計畫,反觀台灣政府卻在進行農業環境的破壞計畫。

所以未來想從事農業生產的農民,勢必要用更多的心力於保護農業生產環境,如台中后里的花農反對中科的興建,台北土城舊彈藥庫居民希望保留當地的農業生產環境;新竹竹東二重埔的客家農民,反對農地、傳統客家聚落被劃為都市計畫範圍。這些現象的出現,頗值得探討和深思。

四、暖化、油價和新科技的挑戰

曾經和國人飲食最為密切的稻米生產,這幾年來因為國人飲食習慣的改變,稻米食用量已經大不如前,從1967年平均稻米食量141公斤,1994年降至60公斤,而到2003年更跌破50公斤,僅消費49.05公斤。

就在休耕稻田何去何從引人關注時,另一方面,因石油價格提升,地球暖化的溫室氣體效應,而考慮能源的自主性;如何善用休耕田轉種能源作物,遂成為新的趨勢。除了現有的綠肥作物外,政府部門也鼓勵休耕田種植能源作物如向日葵、大豆及油菜。但能源作物,卻也成了這波全球糧荒的代罪羔羊。

全球糧荒所引發的討論,不僅論及能源作物;因自由貿易導致高糧價,而致使糧食分配不均,也是這波糧荒的焦點。另育種科技所導致的科技技術和種源的壟斷,將攸關小農的生計存活,種子戰爭也有可能成為下波的糧食危機。

台灣第一宗品種訴訟官司於2006年8月落幕,私自種植滿天星種苗的花農和擁有滿天星種苗權利的品種公司達成和解。這宗官司進行的同時也宣告品種權利的時代和影響力,開始在台灣發酵。

不過這也顯露政府、農民對於農業品種專利權的認知和努力仍有限。如何保護台灣既有的農產品種優勢以及生物多樣性的資源已是不容忽視。令人擔心的是,當商人或外國公司擁有台灣許多優勢農產品種的專利時,則控制台灣農業生產者,屆時已經不是政府或農民而是品種公司。

為了因應品種專利,保護小農的有識之士開始推行種子保存和自由種子的運動。相對於德國從1924年開始提倡生物互動式農業,日本1940年代的有機農法經驗,台灣的有機農業發展歷史約20年,自行留種的經驗則尚未普遍。

種子保存是因應農業生物多樣性危機而展開的運動,其旨在促進以生物多樣性為基礎的生態農業、生態經濟與食物安全。澳洲的Seed Saver (http://www.seedsavers.org/)和印度Vadana Shiva所領導Navdanya基金會(http://www.navdanya.org/)為種子保存運動的翹楚;台灣的大屯溪自然農法教育農莊所推廣的自家採種(http://www.shumeifarm.tw/)也對種子保存不遺餘力。

五、基改作物的風險管理與社會認知

在國際農業議題方面,較少在台灣社會獲得關注的議題除了WTO外,另一個重大議題是基改作物。

2006年8月在美國發生的基改稻米601污染事件,引發全球的討論,甚至有些國家還停止進口美國稻米。

這宗基改稻米污染事件的元兇是Bayer Crop Science所研發的抗除草劑Liberty的基改稻米LLRICE 601。但LLRICE 601未獲核准又如何進入田間種植並進入市場?

此事經披露後,舉世譁然,日本即時發難停止進口美國長粒米,同時呼籲日本國內業者不要把已進口的美國長粒米加工或販售。

隨著基改米污染事件的爆發,許多美國米進口國紛紛轉買泰國米,遂引發泰國米出口商要求泰國政府趕快宣稱該國為無基改米國家,並且繼續禁止基改田間試驗與商業化,以免國際上錯誤的印象損及泰國米產業。

相對於其他地區,基改作物在台灣可說是受禮遇多了,但這種禮遇,是顢頇還是無知?除了基改木瓜造成些許輿論外,其餘幾乎是一概不管,或未經討論就全盤接受!難道台灣是基改作物的天堂?

日本自1997年至今一直都站在反對基因轉殖作物的立場,甚至組成「反基因轉殖作物聯盟」,展開了全國性的反對活動。

而後韓國在2006年6月,也首次宣示了基改作物的淨空宣言。

愛爾蘭Kildare郡議會在2006年10月23日投票,不分黨派通過該郡為「無基改農區」的提案,這是愛爾蘭第9個郡宣稱為「無基改農區」。該提案的內容是:為了維護農民的利益,並且促進本郡可貴農產業的發展,本郡議會將採取所有可能之措施,來維持無基改農區。

雖然歐盟不允許全面禁種基改作物,但還是有八國會員國全面禁止,包括了175個區域政府,3500個地方政府,與1000個更小的單位。

有機農產品生產規範雖明定「不允許使用任何基因改造之種子和種苗」,但台灣對於基改作物的討論還相當不足。在社會對於基因改造認識淺薄的狀況下,基改食品有限的標籤化,該如何規範和管理基改作物,這不但衝擊一般慣行農業;有機農業更視基改作物如鯁在喉,甚至擔心基改污染的可能。而台灣何時才有勇氣和智慧宣告無基改作物區,更令人拭目以待。

六、有機農耕:從剝削經濟轉為保育經濟

工業化的巨輪,推展了人類的文明,但相對的也帶來生存的危機。

「人們利用土地的正當方式,應該是保育地力而不是剝奪地力;應該想法恢復土地的生產力而不是浪費資源;這才是獲得食糧與原料的合理途徑。如果文明的目的是在防止人類長期的墮落,那麼我們必須從『剝削經濟』蛻變為『保育經濟』」(土地利用七千年,P2-3)。

高山農業對於台灣生態環境的影響,正是「剝削經濟」的典型。

像台灣這樣的高溫溼熱的亞熱帶區域,如不使用農藥、殺蟲劑是否可以種出「有機農產品」?

對於使用農藥習慣的農業耕作者,說起有機農業不使用農藥,大都無法置信;甚至認為「不噴灑農藥,農作物無法收成」。

不使用農藥,農業還可以耕作嗎?

不管是疑惑,還是慣性;一般民眾對於不使用農藥、殺蟲劑、化學肥料的有機農耕方式,也無法置信。

在台灣,甚至連正常的農藥使用,都相當困難。曾有學者研究67.7%的農民使用農藥時,不依照農藥管理法的田間規範,農民使用農藥的習性由此可見。

另,從1995年至2005年,台灣平均每公頃耕作面積的農藥使用量,大都維持43至49公斤的使用量,以2005年為例,該年的農藥使用量為43.93公斤,依照全球植物保護聯盟的統計,台灣的農藥使用量是全球第三。

表一、台灣地區1995-2005年歷年平均耕地面積的農藥使用變動

年別 單位農藥使用量(公斤/公頃))
1995 48.03
1996 49.89
1997 49.68
1998 45.71
1999 40.98
2000 43.27
2001 46.65
2002 49.71
2003 47.28
2004 44.65
2005 43.93

資料來源:全球變遷通訊(2006年6月),第五十期,P21。

而更令人擔憂的是,台灣還得面對從中國大陸走私進入台灣的農藥。由此可知農藥的管理和農藥的氾濫,不僅陡增農產品食物安全的疑慮,對生態環境的破害更是難以估算。

再就全球的觀點,有專家推估每年因農藥的使用,導致22萬人死亡;在一天24小時內,130種動植物因而消失。另中國大陸專家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指出全球每年農藥中毒者約250~300萬人次,死亡10萬人左右(張英洪,農村環境惡化與農民環境權)。 我国每年农药中毒者估计超过10万人,死亡约1万人。

有機農業除了強調有機農產品的安全,對於生態環境的最佳保護是營造棲地最佳化。英國的田間試驗發現,有機耕作的田間生物都比一般慣行農法來得多元和豐富。

表二、英國田間試驗有機農業與慣行農法在生物多樣性的表現

生物族群 生物豐富度-個體數量 物種多樣性-物種數量
  於有機農業較佳 採有機或慣行無明顯差異 於慣行農法較佳 於有機農法較佳 採有機或慣行無明顯差異 於慣行農法較佳
蚯蚓 17 1 0 4 3 0
節肢動物            
步行蟲 13 2 0 6 2 0
蜘蛛 6 1 0 0 0 0
千足蟲 4 0 0 1 1 0
甲蟲 2 1 0 1 1 0
蟎類 2 0 1 1 1 0
鳥類 5 0 0 2 0 0
動物族群總數量 49 5 1 15 8 0

資料來源:台灣的有機農業,P191。

台灣過去傳統的水稻耕作田裡,都可發現青蛙、泥鰍、鱔魚等蹤跡,但現在就必須仰賴有機稻作的耕作方式,重新建構有機稻田的生物棲息地;鴨間稻算是生物多樣性共榮共存的田間模式。

當地區農耕變為有機,生態更健康後,生態環境裡的生物相就會變得更加豐富,像台東池上大坡池不但是池上有機米專業區的重要灌溉水源,同時也是當地居民和遊客的戲水空間,真是集生態、生產、生活於一,但最重要的是對於生命的維護與尊重。

基於主客觀因素的改變,農業的角色也將從單純的經濟生產、糧食供給,變成生態環境效益的維護。

另,屏東科技大學野生動物保育所許光輔研究生針對屏東有機耕種和慣行農法的田間生態及生物多樣性所做的調查,發現有機耕作的生物多樣性相當顯著。國外則有一群致力發展農業生態學的專家學者,成立New World Agriculture and Ecology Group(http://www.rso.cornell.edu/nwaeg/),對農作與生物多樣性之關係已有多篇研究發表。

表三、屏東有機農耕與慣行農法在生物多樣性的表現(許光輔,未發表)請下載閱讀。

貳、台灣有機農業的困境與出路

ㄧ、有機農產品的農藥殘留危機

當媒體出現有機農產品含有農藥殘留的新聞時,一般的消費者大都冷漠的說出:台灣哪有有機農業!

台灣有機農業的發展從1986年的有機農業可行性評估到1999年由政府單位農改場驗證輔導而發行有機驗證標章,此時已經從「評估」進展到「輔導」。而後2001年民間單位「國際自然美育基金會」經農委會認可擔任驗證單位,有機農業生產已從「輔導」邁向「驗證」。

2007年1月,立法通過的「農產品生產及驗證管理法」,針對違反有機農產品管理作業的生產者和陳售者課以罰鍰的處罰;但因被農委會授權擔任第一線把關防守業務的認證單位,如無精確的要求,則有機農產品的生產和銷售都會因缺乏整體的管理和執行,甚至為了擺脫有機驗證的枷鎖,而以獨立品牌問世。所以未來如何讓「有機農產品」和「有機驗證」完全整合,立法的「執行」和消費者社會性的「監督」,將是有機農業健全發展的關鍵。

二、有機農業的商機大於生機

國內的有機產業產值持續增加,且有機專賣店也一直增加中。有機農產品的產量已從1986年推廣到現在的生產面積增加7-8倍,但就生產面積的量而言,仍是相當有限的。

這個現象可由有機農產品的進口量和進口的多樣化,農產品是否需要由本國國內生產或直接從國外進口的問題,答案見仁見智。贊成應從國外進口者,認為國內天然條件、生產面積、農民勞力都有限的條件下,直接生產的成本太高,所以應從國外進口。

但反對進口者則認為有機農業的生產應在地化,投入最少資源,且有機農產品是維護有機農業生產環境生態平衡和生物多樣性的間接產品;推廣有機農業的目的是為了維護生態環境,減少因為施用農藥、殺草劑、殺蟲劑的環境負荷,而不是只為了生產有機農產品。

國外甚至還有「有機農業」(organic)和「生物互動式農業」(bio-dynamic)之分,而生物互動式農業其農產品的價格又高於有機農業的農產品,因為「生物互動式農業」比「有機農業」更注重生態維護,突顯高價格所反映高生態效益的高價值。

就連歐盟都以政策鼓勵有機生產。目前歐盟的有機農產品在市場上的佔有率約2%,為了維持這個水準或擴大市場規模,歐盟以所謂的「共同農業政策CAP」( common agricultural policy),促使民眾、學校、社區了解有機農業對於環境、鄉村社會、食品安全和品質的正面貢獻。

為了增強社會的贊同,同時在「共同農業政策CAP」的援助下,以直接補貼或價格支持的方式,獎勵有機農業,擴大有機農業耕作的面積。

三、以健康生機食品為重,生態環境考量太輕

雖然現在台灣的有機生產以有機農產品為導向,經研究有80%有機農產品消費者的購買行為是以健康為考量,而非生態環境為主。某種程度是把有機農產品當作健康食品,甚至有人直言當消費者把有機農產品視為「藥」的時候,就會覺得便宜;而相對地,當消費者視有機農產品為三餐溫飽的菜色時,則價格就顯得相對的昂貴。所以有機農產品在消費者心中的定位就顯得相當重要。

當有機農產品被視為具社會性,扮演農業環境生態的維護角色,則社會的支持度將會增加,甚至政府部門也必須將有機農業視為生態保育的產業。

以生物多樣性而言,英國和台灣的田間試驗結果發現有機農耕田間的節肢動物如蜘蛛、瓢蟲等生物相和生物數目都比一般慣行農法來得豐富和多樣。

而就能源的消耗與能源的效率,根據不同研究結果的彙整,發現有機農業的能源效率表現的比一般慣行農業更有效率,這些研究結果更證明有機農業對於節省能源、減少污染的產生都有極佳的貢獻。同時也向有機農產品消費者宣示,有機農業是屬於綠色產業,購買有機農產的同時也是有益生態的社會責任表現。由於消費者的支持,不僅可以扶持有機農業的發展,同時也可經由消費來改善生態環境。

四、有機畜產尚無生產規模

就完整的有機農業而言,有機畜產是不可缺少的;因為有機畜產就像人類需要健康、安全的有機農產品,以及和無污染公害的自然環境。畜產的豬、雞、牛、羊,事實上牠們也需要無農藥、無污染的糧食,舒適、寬敞的空間,甚至強調人道的屠宰方式和符合衛生的運送條件,而這些都是經濟動物少見的動物福利。

畜產的生產有時也會遭遇素食者的反對,因為畜產畜養過程需要消耗大量的食物,為了一公斤的牛肉或豬肉,可能就會耗損許多資源。飼養過程到底耗損了多少資源?則可利用生命週期評估的概念來理解。從出生、畜養、屠宰、運輸,到人類的餐桌,一口牛肉需要多少自然資源的付出。

一個產品從原料取得到被棄置回收,在整個生命週期中,使用了多少資源、對環境的衝擊為何?當我們了解這些過程時,會更清楚的發現有機畜養的必要,進而改善使用畜養飼料,降低對環境的衝擊。

五、有機水產的意義與可行性

近海漁業過漁、毒魚、炸魚,養殖漁業藥用殘留,遠洋漁業越境捕撈或使用不當漁具、漁法等,這些現象在在說明漁業資源的剝削和濫用,甚至因過度使用藥劑而引起食用者健康的疑慮,當然還有環境破壞與污染的問題。

為了捕捉熱帶魚使用氰化鈉,不但毒害魚類,也波及海中熱帶雨林的珊瑚。每年飛魚季節用草席大量捕捉飛魚卵,因過度捕撈而造成其他魚類食物鏈的短缺,捕捉鮪魚而遭制裁,使用會導致癌症的石斑魚孔雀石綠,如果再加上綠牡蠣、河川的戴奧辛污染,水產品安全嗎?我們吃魚安心嗎?

台灣是個海島國家,但由於過去的海洋禁囿,導致海洋鎖國,加上各不同統治者對於海洋也都採取封閉的管制政策,我們對於海洋的認識,也只停留在嬰兒期的口腹之欲,而無法提升至其他層次。追求物質上的使用如造船、捕撈、海岸工業化;遠大於生活文化的昇華與結晶及海洋生態的保護與保育,如海洋保護區的劃設,魚種的復育。

在這樣的陸地思維與經濟為重的考量下,我們對漁業資源或海洋生態的保育就不知從何著手?而且在現實上也很難有所作為。

而漁業資源保育或者是魚類的食用安全,也都和農業及農產品所遇到的困境類似。生產環境的毒害和破壞,農漁產品因化學藥物的過度使用,不僅影響生態,同時,也危害消費者的健康。台灣最近銷往國外的魚貨因過度使用藥物而被驗退,不但折損國譽,對於產業形象也是重創。就連孔雀石綠的石斑,也差點上了2008年新總統就職的國宴。

就在海洋生態的保育和維護消費者健康的原則下,『無毒的魚』、『養殖漁業的生產履歷』、甚至『有機水產』、「永續漁業」也都應運而生。

國際有機運動聯盟(IFOAM)也於2002著手於『有機水產』的驗證規劃。而德國的Naturland於1995年最早起草規範有機水產養殖。

六、完整的有機生產和有機產業難建立

從1924年德國的人類學家、博物學家開始提倡有機農業,到現在競相追逐的有機產業,已從單純的有機農產品到時髦的有機化妝品,進而發展成豐富多元的有機產業。

由於台灣有機產業僅注重有機農產品的生產,其他有機畜產則在試驗階段。不完全的有機產業,該如何強化?而其他國家的有機農業發展經驗也都在各種階段強化有機生產的完整性。

當完整的有機生產和消費模式難建立時,要支撐有機產業的空間,顯然就相對縮減;但這也是我們必須努力的空間。

七、有機小農的未來與困境

2007年1月,立法院通過了「農產品生產及驗證管理法」,而根據此法所訂定的「有機農產品及有機農產加工品驗證管理辦法」也於該年七月公告通過,作為有機農產品生產及加工管理的法令依據。

該法除了具體規範「有機栽培與加工」的定義與施行方式,未來沒有通過「有機驗證」的產品,如標示了「有機」等字樣,生產者將處以新台幣六萬元以上,三十萬元以下的罰鍰。

馮小非等人認為「農產品生產及驗證管理法」造成有機小農的困擾與不合理之處有

(1) 未能正視台灣地理與氣候條件,造成栽培上不合理的困難。

(2) 沒有明確的資材審核與管理機制,構成栽培困擾。

(3) 將所有的加工視為同一等級,對設備與環境的要求沒有區分,導致小農無法自行進行簡易與初級加工,生計遭受巨大影響。

(4) 驗證費用過高,導致小農成本增加,失去市場競爭力。

(5) 未來如農政單位強制推行生產履歷,則小農的負擔將會更加沉重。

一般人都會認為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是衝突的,很難有所妥協或一致性的意見;但最近的財經趨勢,顯示暖化概念股、水資源基金以及有機農業的生產或銷售都有財團的投入,甚至一些農企業公司也都在形成中。

這種現象的突兀不僅是有機農業發展的台灣經驗,也在世界其他地方發生。

可能相關人士又把有機農業當作商機來看待,而忽略了有機農業的本質:經濟、生態、文化、產品安全兼顧;以及維護農村文化的家庭農場價值。

而家庭農場核心價值的維繫,和小農的存在息息相關。台灣的耕作面積自以小規模為主,有機農業亦然。

参、如何實踐有機農業的深層價值:「嘴巴革命」的前瞻性

ㄧ、有機運動從「吃」開始

地球暖化已成為人類最迫切的危機,為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愈來愈多致力環保的人提出「吃」不僅和健康有關,而且和環境、生態、物種也息息相關;而因食物生產、運輸所消耗的能源,排放的二氧化碳和廢棄物,都是眾所矚目的議題,而有「食物里程」的出現,提倡當地和當季的飲食,用吃減碳抗暖化。

民以食為天,所有生物為了存活都需要進時攝取養分維生;人類更是食物鏈的最上端,據統計從出生到死亡,一個人平均吃掉50公噸的食物。所以吃對了,不但有益健康,還有善環境,支持農民;吃錯了,壞了身體,甚至把山頭吃垮了,一些物種也進入嘴巴而消失。

食物里程是指食物從農場(農、畜的生長地)到消費者購買地(市場、商店)或餐桌的距離。柏克萊大學教授Michael Pollan估計:製造食物所消耗的能量,只有1/5是發生在農場,另外4/5消耗在加工和運送過程;在英國更有研究指出,全國高達1/5的溫室氣體排放是來自食物生產製造與運輸過程。

而在台灣,市面上常見到許多進口的有機蔬果,如美國的蘋果需旅行約10,000公里才能來到台灣,德國的有機果汁則需9,200公里,光價格並無法反應消耗大量的能源,及排放二氧化碳等廢棄物的環境成本。因此,如何從「吃」減碳,成為位於食物供給末端的大都會區不可忽視的課題。

為了縮短食物里程,「地產地銷」應運而生;「在地生產、在地消費」的價值,強調藉由減少食物運輸的距離,降低能源使用及二氧化碳排放。藉由生產者和消費者直接接觸,不僅可讓消費者獲得最新鮮,及最低碳排放食物,更能藉生產者與消費者間的平台,使消費者認識產地的農業生態價值與信任農民的生產,並建構在地的經濟與環境資本。

全球暖化的加劇,促使環境議題受到重視;無論是產業的發展趨勢,或是日常生活方式,都因此有更多改變的迫切性。有機農業過去僅侷限於高消費、重健康,也將成為減緩全球暖化不可或缺的解決之道,甚而從淺層有機昇華為深層有機,從生產和銷售健全有機農業的生態價值和環境意義。

2007年,大塊出版社翻譯、出版由國際動物保育學者珍古德領銜所著的「用心飲食」,指出食物就是力量,吃可以改變世界。並認為,有機運動應有三個過程:第一,與自然生態和諧共處種出有益健康的食物;第二,保留地方食物的生物多樣性和多元化;第三,透過農夫市集和食物合作社分配食物。希望正確的消費,是改變世界的溫和革命。

二、「校園有機日-嘴巴革命」的推動

「有機農業」在台灣興起二十年,消費者多視為養生、防癌的飲食選擇;然而,如何從養成小朋友健康的飲食習慣開始,讓師生可以享受有機農產品的生鮮與健康,更從消費鏈逐漸發展成健康、環保、社會公益的農業模式,累積在地的「社區資本」,培力社區發展;進而保育農業生產區的生態環境,實現有利生產者和消費者的公平貿易,是「校園有機日-嘴巴革命」的目標,期能轉變以剝削地力、生產環境的慣行農法,變成有利生產者、消費者和生產環境保育經濟的有機農耕。

「校園有機日」是延續過去台灣世界展望會和生技中心所輔導的原住民有機農耕計畫,並結合新竹縣新豐鄉、湖口鄉、竹北市、橫山鄉七所國小,包括福興、和興、福龍、博愛、田寮、沙坑、大肚國小的學童營養午餐,每週提供一次有機食材的營養午餐。

有機食材的蔬菜類來自新竹縣尖石鄉的谷立(抬耀)、梅嘎蒗 (梅花),復興鄉的嘎色鬧(下奎輝),根莖類則來自花蓮鳳林的吉拉卡樣、富里六十石山的黑暗部落。先從每週一餐開始,讓學童認識有機食物的健康價值,進而實踐改善農業產區生態、減碳、公平貿易、石門水庫集水區保育、協助原住民部落發展。

於2008年3月開始提供學童每週一次的有機營養午餐外,還預定將舉辦系列教育推廣活動,使教師與學童認識有機農業的環保、社會意義。包括:

1. 有機營養午餐的提供

2. 「校園有機日」教育推廣

(1) 食譜製作與營養調配

(2) 「校園有機日」教案製作

(3) 教學手冊製作

(4) 教師研習

(5) 學童教育活動

3. 「校園有機日」產區有機農業教育訓練

4. 「校園有機日」產區及週遭環境生態調查

980806-mouthrev-500.jpg

image006

推展有機農業的「國際有機農業運動聯盟」(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Organic Agriculture Movement,IFOAM)認為,有機農業除了生態價值外,亦包含深層的社會及經濟價值,如強調公平貿易、友善動物的蓄養(資料來源:IFOAM Training Manual on Organic Agriculture in the Tropics , P.18):

相較於台灣有機農業發展的現況,有機農產品常被視為中產階級消費或養生食材;然而,有機耕作與環境的互動,更是涵蓋台灣土地利用的大部分農地,更應該發展的走向;有機農耕不僅注意耕作區域的環境生態,也應涵養週遭生態的永續與生物多樣性。

「校園有機日」的部分產區所在地─石門水庫集水區,長年因農地超限使用,及農藥與化肥污染,不僅農地生態令人憂心,其影響層面甚至擴及下游水質,近年經過幾次颱風後,400萬居民飲用水安全的議題越顯嚴重。因此,藉由有機農耕的發展,希望開啟保育石門水庫生態的可能。

除了農耕與生態的關係外,食物的加工、運輸對環境的影響更在近年全球暖化問題上受到重視。全球的食物分配方式,已被認定是製造溫室氣體的一大元兇;因此,「農業在地化」的意義,除了試圖從全球化的食物生產分配體系,找尋糧食自主的模式外,更將在未來暖化議題中成生活實踐的部份。

此外,「校園有機日」強調其多重效益:包括將有機食品普羅化,使學童自幼便享有健康新鮮的食材,也藉由消費回饋至生產,支持原住民部落經濟,及原住民維護環境的角色,並實現農業在地化與公平貿易。

image008

三、「校園有機日-嘴巴革命」的深層價值

1. 石門水庫集水區保育

目前農業仰賴大量農藥化肥,生產環境變差,造成土壤酸化等生態問題;高山農業中,化學物質的使用更容易流入水中,影響河流的生態。

石門水庫的環境問題更是社會高度的關注。2004年的艾莉颱風造成水庫濁度標高,桃園地區大停水對許多台灣人仍記憶猶新;到現在,每當颱風季節,台北縣、大桃園地區,共計約400萬的居民便憂心石門水庫飲用水的安全。

儘管政府提撥250億的預算整治石門水庫,但是多為工程導向,對上游集水區的管理問題仍缺乏整體的解決方針;包括山區農地的超限使用、農地大量的農藥與化肥污染水質、大量淺根系的竹林蔓延導致山坡崩塌、餐飲業者和ㄧ般家庭廢水處理不當等,皆相當棘手。

「校園有機日」的產區嘎色鬧、谷立屬石門水庫上游的集水區,其有機農業的生產,相對於破壞水庫的各種作為,更是在守護與改善當地環境的過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我們藉由學校有機營養午餐的推廣,打開有機農產品的通路,鼓勵集水區的有機農耕,改善農業生態及石門水庫集水區的復育。

2. 公平貿易

這七所學校有機營養午餐的蔬菜類來自新竹縣尖石鄉的谷立、梅嘎蒗、帛那外(抬耀),復興鄉的嘎色鬧,根莖類則來自花蓮鳳林的吉拉卡樣、富里六十石山的黑暗部落。學童的營養午餐,也支持了經濟弱勢的部落居民參與並有意願改變農業的生產體系。

這些供應食材的部落,在進行有機耕作上已有成果,不僅讓未經管理的土地成為孕育有機農作物的沃土,也改變當地經濟收入,漸漸尋回部落居民對原生土地的認同。「校園有機日」將繼續開拓部落農業生態與經濟發展的機會,希望結合原有的有機農業生產,建構屬於原住民完整而固定的有機農業產業體系,減少高山農業對環境的負荷。

3. 低碳、降低食物里程與促進社區支持型農業

強調地產地銷的「社區支持型農業」(Community Support Agriculture,簡稱 CSA),在美國從1987年開始發展,到目前約有1,000多個社區支持型的農場。

社區支持型農業是讓生產者與消費者建立支持管道的一種方式,型態除了消費者購買農產品外,生產者也與核心消費者建立更深入的關係,消費者並可協助「社區支持型農業」網路的建構以及分擔農場的勞務工作。

在歐洲,更透過小學的午餐購買社區附近的有機農產品,不但能養成學生良好的膳食習慣,並可支持有機農業的發展;而且在地消費是節能減碳的生活方式,也就是珍古德博士所力促的「用心飲食—食物就是力量,吃可以改變世界」

校園有機日的嘴巴革命,不僅養成學童的膳食習慣,減少成年甚至老年因為不良膳食所引發疾病的健康成本和社會支出;同時透過綠色消費建構保育經濟的環境倫理,停止掠奪式的農業生產;是消費者與生產者的社會工程,也是保育生態環境的大地工程。

參考資料

1.http://news.sina.com/ch/phoenixtv/102-101-101-110/2008-06-28/19563023992.html

2. http://zh.wikipedia.org/wiki/%E8%BA%AB%E5%9C%9F%E4%B8%8D%E4%BA%8C

3.http://www.seedsavers.org/

4.The Seed Savers’Handbook ,1993 ,The Seed Savers’Network

5. http://www.navdanya.org/

6. http://www.shumeifarm.tw/

7.土地利用七千年 民國八十一年五月,行政院農業委員會、中華水土保持學會編印

8. 全球變遷通訊(2006年6月),第五十期,台大全球變遷研究中心

9.吳東傑 台灣的有機農業,2006,遠足文化出版

10. 張英洪,農村環境惡化與農民環境權ttp://translate.google.com.tw/translate?hl=zh-TW&sl=zh-CN&u=http://www.zhinong.cn/data/detail.php%3Fid%3D6452&sa=X&oi=translate&resnum=10&ct=result&prev=/search%3Fq%3D%25E8%25BE%25B2%25E8%2597%25A5%25E4%25B8%25AD%25E6%25AF%2592*%25E6%25AD%25BB%25E4%25BA%25A1%25E4%25BA%25BA%25E5%258F%25A3*%25E5%2585%25A8%25E7%2590%2583%26complete%3D1%26hl%3Dzh-TW%26sa%3DG

11. http://www.rso.cornell.edu/nwaeg/

12. 許光輔 屏東有機農耕與慣行農法在生物多樣性的表現(未發表)

13.(http://www.befarmer.com/main/2007/12/post_1210.html

14. Training Manual on Organic Agriculture in the Tropics,2002,IFOAM

15. Vance Corum, Marcie Rosenzweig and Eric Gibson The New Farmers’ Market–Farm-Fresh Ideas for Producers, Managers and Communities, 2005,New World Publishing

16.永續農業—過去•現在•未來,1997,農業科學資料服務中心

17. Jane Goodall 等; 譯者:陳正芬 用心飲食 ,2007,大塊文化

18.Thom Hartmann; 譯者:馬鴻文 古老陽光的末日,2001,正中書局

嘴巴革命的相關報導

1. 96年7月9日,聯合晚報;7月10日,聯合報:石門水庫水質偏鹼

2. 96年11月25日,聯合報:一路排碳而來 真有好滋味?

http://mag.udn.com/mag/news/storypage.jsp?f_ART_ID=99224

3. 96年12月,康健雜誌:當令在地美食

4. 97年1月2日,中國時報:黑暗孕育不日花 有機救生機

http://www.coolloud.org.tw/node/14092

5. 97年3月21日,大愛電視台:田埂上的春天(三) 有機農的春天

http://www.newdaai.tv/?view=detail&id=39625

6. 97年3月27日,公共電視台 下課花路米:校園有機日 推動嘴巴革命 http://www.pts.org.tw/php/html/followme/main.php?PAGE=DETAIL&FMENO=901

7. 97年4月21日,公共電視台 我們的島:原鄉有機夢

http://www.pts.org.tw/php/html/island/index.php?XPAGE=CONTENT&XPAENO=471&XPBENO=1140&XPCENO=

8.97年5月11日,自由時報 600學童營養午餐 尖石直購蔬菜http://tw.search.yahoo.com/search?fr=yfp&ei=UTF-8&p=%E8%87%AA%E7%94%B1%2A%E5%B0%96%E7%9F%B3%2A%E5%90%B3%E6%9D%B1%E5%82%91

(本文作者為「綠色陣線」執行長)

(本文原刊載於2008年6月「律師雜誌」)

再見了!各位朋友

三年來, 農場漸上軌道, 我也對未來有信心, 雖然沒有退路, 也覺得不害怕. 鄉村的生活讓我學會很不一樣的人生態度; 更因為做了秀明自然農法, 讓我認識一群好朋友; 也因為自己賣農作物而認識一些成為朋友的消費者; 村裡一些孩子…

編按:

在台東以秀明農法務農的林義隆農友,近日決定將停止個人的部落格寫作,雖然這是一個個人事件,但也反應了務農者面臨的各方壓力和自己的選擇,感謝作者寫下心路歷程,與小地方的讀者分享。

980614-14a30cd7b040c5-360.jpg
林義隆農友將務農心得集結出版成「種下200%的幸福」,但即將於部落格永久停筆。

到 8 月 1日就務農 3 年整, 到 8月 27日就移民台東 4 年整, 算算辭掉科學園區的協理工作也已將近 4年 8 個月.

時間好快, 進入我的人生下半場轉瞬也已這麼久了!   39 歲的壯年漸漸變成快 44 歲的前中年.

兩天來帶著兩個幫忙且想作農的兩位義工, 過著規律的生活:  五點多起床, 六點前到田裡與住工寮的義工碰頭.   然後就開始除草, 揹著數公斤重的割草機除下楊桃園裡已及腰高的咸豐草, 全身總是在近 2個小時的勞動下, 被碎草打髒了長褲下半截, 肩頭與脖子也沾滿草屑, 雖然全身是汗, 震聲隆隆, 三年來的勞動也習慣這樣的滋味!   然後請義工也停下用鐮刀除草的工作.

八點多, 大家作第一次的休息, 一起坐著聊天喝水, 分享農事的經驗.   約 20分鐘後, 緊接著就開始幫楊桃新枝條彎折綁下的工作, 這是項輕鬆卻只能整天站著, 手舉高的工作, 昨天連新竹都有 39度高溫, 在台東的我們也只能在大太陽下站著繼續作, 邊作邊聊.   作到 11點, 大家都累了,  開始中午豔陽下的午餐與休息.   我回到家吃完午餐, 陪陪家人, 處理雜務, 開了電腦, 唉!  怎麼還是有一堆煩人的意見, 看都不想看, 快午睡吧!

三點又到園裡開始下午的工作, 三個人又一路從豔陽作到舒服的傍晚約六點.   這就是最近的一天農事狀況.

過兩天, 義工離開, 又剩下我一個人, 重覆這規律的農事生活: 兩小時除草, 六小時太陽下的站立綁枝條.   還有五排楊桃樹, 還要作上至少 10多天.    星期天還要趕到台北大屯溪自然農法教育農莊擔任座談來賓, 又要趕回台東, 繼續這工作規律.  緊接在楊桃綁枝條之後的工作是: 3分新種且不鋪塑膠布鳳梨田的除草, 又是數天的工作吧, 再來又要作秋天蔬菜的準備, 楊桃樹的修剪……

不想之後的工作安排了, 三年了, 其實已經心裡有個譜, 知道什麼時候該作什麼農事.  一樣接一樣的工作, 大都沒請人作, 幾乎主要都是自己與太太作.

有時候流汗曬太陽之餘, 不免會想起以前的專屬冷氣辦公室多舒適!  有時候自己一個人呆呆的作事, 不免會想起以前自己作業務主管曾有20多個部屬同仁,或作研發主管時最多的70個部屬, 那是多熱鬧的時光!

有時候會想, 自己這樣作親自作農, 也不願請人代勞以賺輕鬆的管理財, 只是為了不想當老闆而東忙西忙, 也只是想圖一家五口一個月有 4萬元的鄉村基本維生收入, 但勞動一年的收入只不過是以前的一個多月.

這樣的轉換總有個理由吧!  …….犧牲, 談不上, 畢竟是自己的選擇; 理由: 也不過就是想圖個家人多一點的相聚, 自己多一點除了工作以外的人性與樂趣, 還有田裡那些環境的美好.

人生, 也不過就是這樣, 先求自己與家庭的美好!   作農似乎是當時最好的選擇, 三年來也沒後悔過.   投了一大筆資金在農具,  土地與經驗的累積後, 平均月收入也從 3萬, 3.6萬到今年終於有機會不再坐吃山空, 但也再沒有多少積蓄可緩衝了,

在自己土地上蓋自己的家的夢也因沒資金而愈來愈遠, 我們的農夫生涯已面臨退無可退的地步, 從今後起, 一定要有收成!    利益當然是我所關心, 否則何以維生?    但親自作農事, 不點工來作事, 能有多少利益呢?  還不過就是勞動流汗所換取的那基本生活費, 如果要利益, 誰會傻到離開電子業來作農業呢?

務農前, 早就聽過一些有機農業的前鋒作到傾家蕩產的故事, 以前也沒害怕, 反而投入更沒人看好的秀明自然農法.  不施肥怎麼能種好作物 — 這是我面對農業界朋友的關心!    但是日本參觀秀明自然農法的農家實例與太太初期在台東種植的成功經驗, 讓我無法不面對我所經歷的事實, 身為人怎能蒙著眼睛說我沒看到呢?    於是就是用秀明自然農法了!

至於它有多困難, 或大家都說不可行, 這已不是我所考慮的.  在電子業一向都是一起創立新公司或新部門, 我的膽子很大, 在農業上維生對我也不曾擔心過.

三年來, 農場漸上軌道, 我也對未來有信心, 雖然沒有退路, 也覺得不害怕. 鄉村的生活讓我學會很不一樣的人生態度; 更因為做了秀明自然農法, 讓我認識一群好朋友; 也因為自己賣農作物而認識一些成為朋友的消費者; 村裡一些孩子的殷勤招呼, 也讓我感動!

三年的務農, 四年的移民, 雖然失去名車豪宅與地位的機會, 但我, 我太太從不後悔!  我們覺得這是人生很棒的決定.

2006/8/1 買地完成交易, 慈心的輔導員同意原地主上將茶園所申請的慈心有機認證可以專案申請轉移到我們名下, 而不須重新認證,  2007/1/19  取得轉型標章申請資格 (慈心有機驗證審核決議通知書, 慈心文件編號 3040, 95/9/14, 受文對象: 上將有機農場主人 林先生) ,  自己也買了 5000個轉型期小標簽與 1000個大標簽.

但標簽沒用幾張, 因為沒多久二月開始第一次楊桃採收, 出貨給高雄里仁有機商店才 3大箱, 其他的楊桃被意外又不知何處而來的購買電話, 把 7500斤楊桃買完了, 還欠了數百斤, 我們很驚訝自己如何辦到的?    但從來不知道, 也許是幸運吧!  在第一次就建立了不少客戶基礎.

但也從這次的經驗, 我們發現客戶只是因為楊桃好吃或其它理由就相信我們, 於是考量再三, 決定忍痛停止有機認證, 慈心的輔導員很遺憾, 我也很遺憾, 畢竟將來再要申請認證, 就要再花 3年!   我們也不再有機會再賣入原本有進貨的高雄里仁有機商店, 也不容易打入其他有機商店的通路, 也不能也不敢自稱是有機農場.   我們決定: 就靠信譽來銷售自家農產品, 就靠對秀明自然農法的投入來找到更多消費者.

這是一條不輕鬆的路, 親自作農還要親自賣!  還缺少有機認證!
我選擇用部落格來透明化自己的心情, 農事, 台東生活的點滴, 對農業的主觀觀察, 對其他農友的協助…  我會寫, 也願意寫.   兩年多來, 從第一次賣楊桃後, 也確實在部落格上找到不少新客人, 也影響一些人對農業的投入.

但我總自問: 這些人願意在虛擬的網路上相信我們, 難道只是因為我還可以的文采, 或我的自我美化嗎?  應該不是吧?  大家都是成年人, 應該都有判斷的能力!  或許最可能的答案是: 有很多朋友像我們一樣關心農業, 在台灣仍算少數的農業部落格中, 透過我的文字, 讓他們有更具體的想像, 於是他們認同了我們的想法.

當部落格人數節節高升, 衝破10多萬人時, 我一點也不喜悅, 因為我只是表達想法, 有多少人從來不是我所要的, 反而有點壓力!太太打從一開始, 就不怎麼贊成我寫部落格, 因為沒必要讓一堆陌生人知道自己家的事!

何況寫部落格也花了不少時間, 人氣愈高之留言回信就更麻煩, 每天農事, 家事, 孩子事, 義務的事就佔了大半時間, 寫部落格通常只能用掉睡眠時間, 關心我的太太, 不忍心看到我做了農夫還是像在科學園區上班, 經常只睡不到 6小時.

最近發生很多網路世界的風風雨雨, 也有關心的朋友意見不合, 或對我有意見.我無法也不想一一回應, 文字有其侷限, 時間也有其侷限.

秀明自然農法該如何做?  這不是我的想像, 實施綱要已寫的清楚, 我因為感動於秀明自然農法, 在日本參觀回來不久, 放棄了一向無神論的信仰態度, 選擇相信神慈秀明會這宗教, 雖然台灣信徒很少, 但愈深入愈讓我人生有收穫.  對信徒身分的我, 推動與實踐秀明自然農法是我一生的使命, 依照綱要來作事更是基本的必須

但世界上總是還有更好的, 有人作的比我們更自然, 比如不套袋, 我們也願意嚐試.但現實的狀況是大多數的水果不套袋在台灣就被外來種的東方果實蠅叮的慘兮兮, 果農沒有收成得以維生. 所以我們選擇遵循綱要所允許的套袋, 而無法做得更自然.沒有一個農法是十全十美的自然, 但這個農法不用任何肥料與農藥, 已是非常獨特的了!

實際參與農家生活, 就會更了解農家.  我們所住的村莊, 四周盡是慣行農法農民, 有的是鄰居, 有的是女兒與兒子的同學家長, 有的是籃球隊孩子的家長, 大家互有往來, 身處這樣的環境, 我們不會鄙視他們, 不會因為他們用了農藥就反感,  因為他們都很認真的在為家庭與孩子打拼.

人, 都只是為了生活與更美好的未來!   沒有誰好, 沒有誰壞; 沒有誰對, 沒有誰錯, 每個人都只能站在他的主客觀條件下去選擇人生.

我們選擇秀明自然農法也是因為機緣!  但自己總有一點小小理想: 如果能以自己為實例, 種出有一定產量與高品質的作物, 證之以詳細的成本與收益數據, 是否就有機會引導更多的農民加入我們的行列?  或者至少能減少過度施肥的習慣?  就像桃園農改場前一陣子辦水稻合理化施肥講習會時, 在報紙上所說台灣水稻田施肥量只要現在的 1/6就夠了.    如果能影響一些農民該有多好?

秀明自然農法的存在或推動, 該是其他人的另一種參考.    如同美國最早推動有機農業的 Rodale 協會, 也與日本秀明自然農法協會合作一小塊土地, 看看會如何?

愈扯愈遠了, 今天我想表達的是: 我將只在自家的部落格上發表兩篇文章 — 一個是自家農莊的種植分區說明圖; 另一個是農莊的三年大事紀. 從這兩篇後, 我個人的部落格將 “永久” 封筆, 也不再回應, 直到哪一天被天空部落關掉為止.

這樣可以讓我多睡一點, 太太高興一點, 也讓大家平靜一點, 再去看看迷人的夏夜星空,  離開電腦去接觸真正的大自然!
想接受我家農作物訊息或一些動態的朋友, 請 e-mail 給我 (barkely.lin@msa.hinet.net) 你的 e-mail 與姓名 (本名, 我不喜歡網路上用 “藝名”), 我將來會發個人電子報, 不過我現在還不知道要如何發?

想與我討論或批評的朋友, 也請直接發 e-mail 給我 barkely.lin@msa.hinet.net), 並留下你的姓名, 我若有空就回答, 或者會請你直接打電話給我.   當然, 最好的辦法是勞駕您到台東來看看我們, 或來當義工體驗與更多機會的意見交換.

謝謝許多朋友三年多來在網路上與消費的支持.    再見了,  各位朋友! 這次是 “永久” 封筆喔!

小地方新聞網